导航:首页 > 家居百科 > 在家居士可以修得什么果位

在家居士可以修得什么果位

发布时间:2021-02-12 03:58:22

⑴ 在家的居士和出家的僧众在成就的果位上有什么区别

净空法师---出家、在家是形式,证得佛果是实质,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

「如是等香非遍闻,唯闻戒香遍一切」。这个世间花草树木的香,再好的,也不过就是此地所说的旃檀、龙麝。但是怎么比也比不过佛门修行的这些大德,真修行,无论在家出家,身体都有妙香。

释迦牟尼佛在世,他示现的是出家修行人,同时还有一位在家居士,跟释迦牟尼佛的地位是平等的,维摩居士,维摩诘居士没有出家,也证得了佛果,居士身。由此可知,出家、在家是形式,证得佛果是实质,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这个道理要懂,要尊重。在家真正证果的人,要把他当佛一样看待。所以维摩居士讲经,释迦牟尼佛派弟子,目犍连,舍利弗,率领大众去听经,这些出家的阿罗汉,见到维摩居士都要顶礼三拜,右绕三匝,那个礼节跟见佛没有两样。这说明什么?说明佛教重师道,不重形式,他虽然是在家身分,他是你的老师,你是他的学生,那就应当要行师生之礼,这一定要懂。决定不能说我是出家了,我是佛弟子,他是在家居士,那不行。居士要看什么身分,如果是升座讲经的时候,这代佛说法,他是佛的身分。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场合当中,居士升座讲经,出家人不拜,这是错误的。佛给我们立下的规矩,是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跟见佛完全一样。所以尊师重道,消除自己的贡高我慢。

真正有德行的大居士,他是我们的老师,像夏莲居老居士,为我们会集这部经的。这部经不好会集,王龙舒是了不起的大德,会集不是尽善尽美;魏默深也是大德,第二次会集还是有瑕疵,被别人批评;夏莲公三次会集,第三次花十年的时间,三年完成会集本,十次修订,整整用了十年时间。会集经里头的文字,字字句句都是原译本所用的字,没有更动一个,忠于会集,挑不出一点毛病出来。法师里头没人做,他做出来了,做出来之后现在多少出家人依照这个本子来学习,他怎么不是老师?我们不能忘恩负义,我们要顶礼、要感恩。黄念老的集注不简单,聚集了一百九十三种资料给你做参考,他就用一百九十三种资料用它来注解这一部大经。说明什么?这不是他的意思,经论上的本义,祖师大德的教诲。这是有智慧,高明,不容易做到,他做到了。我们得受用。做这个注解,整整花了六年的时间,完成之后他走了。这两位老人出现在世间,有任务的,就是要干这桩事情,功德圆满他离开了,对我们的帮助太大了!我们如果没有得到这个会集本,没有得到念老的集注,我们唯一的方法只有跟著古人,以《弥陀经》为主修。《弥陀经》的三个注解,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幽溪大师的《圆中钞》,黄念老还嘱咐我,希望把窥基大师的《通赞疏》加上去,《弥陀经》的四大注解,很有道理。窥基大师是用法相宗来注解的,法相到最后也导归极乐,也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对了,一点都没错。

所以什么样的香比不上戒香,比不上定香。这个地方所流露出来的香,戒定慧香,遍一切处。「本经曰:其香普熏无量世界。故知其香应是戒香」。我们念佛人持戒,需不需要去受戒?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譬如五戒,你真正能做到一条,你就受了一条了。有没有人来给你授,做仪式,没关系,佛菩萨承认。你能做到两条,你就受了两条,完全在自己。佛的根本戒,五戒是根本戒,扩大就是十善业。净业三福里头第二条,就是戒香,圆满的戒香,「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就这三句话,这就告诉我们,具足众戒是什么?三皈、五戒、十善、沙弥律仪,六和、六度、十大愿王,三聚净戒统统具足了,能遵守,好!能遵守时必定有戒香。


=================================


净空法师---念佛求生净土的人,在家的人多,在家的人成就不亚于出家人,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

「第二品是上品圣众之补充」,所以它还是序品,还是属于第一品的证信序。「本品之首,于菩萨众中,拈出上首之贤护等十六正士。品末复标余之三众及诸天大众。以补足上品中六成就中之众成就」。前面是说出家众,大乘小乘,这个补充的是在家众,这个意思很深,说明这个经、这个法门是以度在家众为主。

在前面我们看到出家的菩萨只列了三个人,普贤、文殊、弥勒;而在家众菩萨众,贤护等十六个,十六是密宗的表法,代表大圆满。贤护等十六正士他们全是等觉菩萨,地位跟文殊、普贤、弥勒是平等的,不是普通的菩萨,在家的等觉菩萨。这个表法的意味深!念佛求生净土的人,在家的人多,在家的人成就不亚于出家人,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

不晓得这个道理,所以出家人往往很容易生傲慢心,不知道谦虚。佛陀在世,当时示现的就是二尊佛,释迦牟尼代表出家佛,维摩居士代表在家佛,地位平等,没有高下。释迦派遣舍利弗、目犍连到维摩居士那里去听他讲经说法,舍利弗、目犍连见到居士的礼节跟见佛一样,顶礼三拜,右绕三匝,同样的礼节我们要看清楚。

舍利弗、目犍连是出家人,四果阿罗汉,见到居士为什么这么恭敬?居士是佛,居士在讲堂里面是主讲,代佛说法。出家菩萨代佛说法,在家菩萨也代佛说法,对于说法的人恭敬是平等的,不能有分别。

⑵ 佛教最高可修到什么果位

般学佛的行人来,从努力修行,至因源缘成熟时,就可觉悟证果。在佛教的证悟中,可分为小乘的果位与大乘的佛果。

小乘的果位有四果;大乘菩萨的果位称为"地",菩萨十个果位称为十地,真正圆满菩萨六度万行,完成的证悟果位,称为佛果。

佛陀有一切智智,既是世间一切无所不知。但是我们不要误会把佛陀当成上帝,佛陀是觉悟者,他无所不知,但佛陀不是无所不能。

佛陀有三不能:

一者、众生度不尽;

二者、无缘不能度;

三者、定业不能转。

⑶ 佛陀时代的出家众最高能修到什么果位佛陀时代的在家众最高能修到什么果位那么现在呢

阿弥陀佛。小乘佛法的修行者,最多修到阿罗汉。大乘佛法的修行者,可能一生版成为八地以上菩萨,权甚至成佛。佛陀十大弟子都是十地菩萨,只是为了度众生示现成声闻、缘觉的身份。
有生死涅槃凡圣等见,皆为见浊。那些果位都是顺应众生的分别、执着说的,原本没有的。自性一法不立,哪有这些果位?

⑷ 佛教的果位是怎么认定的

佛教果位认定是自来我修持自成就的一种表现,是由修证断惑的程度,不由他悟,在于自心证悟。不由外人认定。

小乘佛教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和须陀洹。

大乘佛教共有三个果位,分别是佛、菩萨和阿罗汉。

小乘佛教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可能有第二个佛,可见佛在小乘佛教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大乘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个人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佛。

(4)在家居士可以修得什么果位扩展阅读

果位,谓修行得道已证正果之位。与“因位”对言。

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五:“今人动自负道家真伯,释氏果位,恐悉过矣,得不勉旃!”《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今生更复勤修精进,直当超脱玄门,上证大觉,后来果位,当胜前生,这是正理。”

清魏源《圣武记》卷五:“且於宗喀巴微行解衣时,见有山神奉衣护卫,知已证果位,遂共礼拜称弟子。”

参考资料

网络-果位

⑸ 在佛教里女居士最高能修到什么果位

居士即是在家,在家成佛的,屁个都没有,最多三禅,
在家即是懈怠,懈怠掉举,则不得深定,不得深定,故有所堕。

⑹ 净空法师修到了什么果位

根据他的言论来看,他还是凡人,甚至有好多人的见地比他还高,只是因缘和合才使他有那么高的声誉。

⑺ 佛教徒,在家修行,能达到什么果位

少数上根利器即生得圣果
或者多少通过往生极乐净土得不退果。

⑻ 请问佛教徒,在家修行,能达到什么果位

我认为;果位只不过是一个阶段的名称罢了,正所谓小学.中学.大学.博士等等的回学士级别,总归是讲知识与智慧的答积累,了解佛也就好说了,我是这样理解佛的,我们探讨一下,你看如何?

佛是思想,佛是智慧,佛是诸法,佛是生命,佛是身心,佛是灵魂,佛是天,佛是地,佛是自然,佛是众生,众生是佛,(佛是醒悟的众生,众生是未醒悟佛),佛是一切,一草一木皆为佛,佛无处不在,佛无处不有,我们为佛而生存,佛为我们而存在,佛是遍布于宇宙间真实的本体,存于万有中的根源,佛永远在我们及众生的心田,我是佛,你是佛,一切皆为佛,就是你想不想佛,想见佛就在眼前与心间,不想见佛时.差之百千万亿里乃至百千万亿那由它及啊增祗的其更远。
佛就是思想.智慧.生命.身心.灵魂.天地.自然.众生.科学的.合理.和平的人类社会生活。

⑼ 1.在家菩萨戒与出家菩萨戒,所修证的果位,有何不同

净空法师---今天讲成就,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真成就了,就是真正成佛了。不能往生,全是假的,为什么?搞一辈子,最后还是要搞六道轮回。


净空法师---在家修行能不能成佛?能!能成菩萨,能成罗汉,能成佛。由此可知,在家跟出家没有差别。差别在什么地方?差别在形相不一样。

在家修行能不能成佛?能!能成菩萨,能成罗汉,能成佛。由此可知,在家跟出家没有差别。差别在什么地方?差别在形相不一样。形相又代表什么意思?确实形相有表法的用意在,都是为了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方便设施。本着你个人的愿望,你想用什么样的身分?经上佛常常教我们‘为人演说’,一定要记住,为人不是为自己。演是表演,做出来给人看,说是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说明白。用出家的身分方便还是在家的身分方便?你要看这个时代的时节因缘,哪种方式方便你就用哪种方式。

用在家的方式,在现前这个时代,度化众生有方便;要用出家的方式,对于这个时代正法久住有方便。这两桩事情同等的重要。印光大师以出家身分出现,夏莲居、杨仁山、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以在家身分出现,都是菩萨不是凡夫!

我跟李老师十年,李老师的言谈所作,不是普通出家人能够跟他相比的。佛在经上所讲的他都做到了,他是心出身不出。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他确实舍弃了,自己工作非常辛劳,收入也相当可观,过苦行僧的生活。他老人家一生日中一食,我那个时候学他,我学了五年。在我早年,我日中一食五年;一般人讲持午,晚上这一餐断掉,我过去有十五年。以后认识韩馆长,她照顾我,一定要求吃三餐,怕我身体不好,人家会骂她照顾法师不周到,所以为这个原因我才把一餐开做三餐。给诸位说,是一餐的分量。因为过去吃一餐吃三碗饭,现在吃三餐,一餐吃一碗饭,量还是一样的,分三次吃就是。最近我觉得这个还是很麻烦,所以我又把晚餐断掉,非常舒服。我老师一生日中一食,到九十七岁往生,真正欲放下了,这个要觉悟。

⑽ 佛门修行者能成就的果位究竟是什么意思

在佛教的证悟中,可分为小乘的果位与大乘的佛果。 小乘的果位有四果;大乘菩萨的果位称为"地",菩萨十个果位称为十地,真正圆满菩萨六度万行,完成的证悟果位,称为佛果。一、声闻四果: 小乘又称为声闻乘,既是听闻佛法而觉悟的人。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小乘人,是因为他们心量小,只求自己解脱。佛教的主要目标,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既是除了自己修行解脱证果外,还要引导其他众生解脱生死轮回,走上涅盘之道。根据《俱舍论》中说:在小乘的声闻四果中,修行者因为根器与因缘的不同,快者三生,慢者则六十劫方可觉悟证阿罗汉果,证悟的果位有: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一)、初果: 梵文称为须陀洹果,译为预流果,即初见真理,得入圣者之流。依论师说:"初果圣人是以智慧觉悟,见惑断除。"他们不为知见上的烦恼所迷惑,对佛法有绝对的信心。经中说初果圣人断除了我见结、戒禁取见结及疑结--三结。所谓"结"就是束缚的意思。有时候"结"又称为烦恼,断三结既是断除此三种烦恼。 ①、我见结:执著五蕴身心有一个我,认为这个我是真实的,称为我见。 ②、戒禁取见结:执著各种不正确的戒律来修行,而证初果的圣人就不会做这种事情了。比如有些人持牛戒、狗戒、羊戒……,这些都是邪行。 ③、疑结:对三宝,戒律,过去未来的因果,以及对十二因缘产生怀疑,证初果者无此烦恼。根据经典上说:初果圣者得到四不坏信:即佛不坏信;法不坏信;僧不坏信;戒不坏信。对此四不坏信的信心很强,任何人都不可毁坏。假如一个人对佛、法、僧以及戒有绝对的信心,一点儿也不怀疑,那他就是断了疑结,意经典说他已经证悟到初果了。 学佛者在修学的过程中,如果对佛、法、僧,以及戒律还会有怀疑,既是说他还没证悟到初果;如果他对佛、法、僧以及戒律绝对没怀疑时,那肯定可以证得初果了。证初果者又称为见道,既是见到解脱之道。他很清楚的确认八正道、四念处、三十七道品等是解脱之道,而且真正体验到此修行方法,才是真正解脱生死之道。我们没证悟初果的学佛者是凭着听闻佛法,分析、了解、推理、相信这些道理,但对于初果圣者来说,是真正的领悟和感觉到。比如有人从听讲中学习到一些游泳的技术,当他有机会跳进水中,就可体验到游泳只不过是如此罢了。 虽是如此,然而他的游泳技术未必熟练。同样的,初果圣者虽然是见道,但他还有很多业习,故他需要继续修行。初果圣人由于断三结,绝对不会轮回到恶道去,并且最多天上人间来回七次生死,最后一生必证阿罗汉果。既是说,有些初果圣人的因缘好,烦恼薄,今生就可证悟阿罗汉果,未必一定要修行七世后才证得阿罗汉果。那些至第七次返回人间逢无佛法,居于家中也能证阿罗汉果,证果后必出家自然的比丘形相。(二)、二果: 梵文称为斯陀含果。证初果圣者断除三结后,必须继续修行,到另一阶段,贪瞋痴减薄,便证得斯陀含果,此果又称为"一来果"因为对欲界烦恼未完全断除,还必须在欲界的人间天上来往一次。在这往返生死中,他必定能继续修行而证阿罗汉果,但是有些修行者不必证悟初果,可以直接证悟斯陀含果,那是因为各人因缘不一样,烦恼轻重不同之缘故。果位越高,烦恼就越轻。故证果并非得到什么,而是把烦恼放下。(三)、三果: 梵文称为阿那含果,译为不来果,三果圣人断除欲界所有的烦恼,故在欲界死后,生色界五净居天,永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为不来果。在彼天继续修行,证阿罗汉果。三果圣人断除欲界的贪与瞋;欲界中有瞋,进入色界后就没有了。三果圣人断除欲界的贪,但还有色界与无色界的贪。因为有色界的贪,故今生舍报之后,就生在色界。 【备注】 佛教把世界分成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欲指财、色、名、食、睡五欲。主要指男女色欲。 色界位于欲界之上。 相传生于此界之诸天,远离食、色之欲,但还未脱离质碍之身。 所谓色即有质碍之意。 由于此界众生没有食色之欲,所以也没有男女之别,生于此界之众生都由化生, 依各自修习禅定之力而分为四层,分别是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 【色界】分四禅十八天:1、梵众天、 2、梵辅天、 3、大梵天(初禅三天); 4、少光天、 5、无量光天、 6、光音天(二禅三天); 7、少净天、 8、无量净天、 9、偏净天(三禅三天); 10、福生天、 11、福爱天、 12、广果天、 13、无想天、 14、无烦天、 15、无热天、 16、善见天、 17、善现天、 18、色究竟天(四禅九天)。 大凡生到这色界十八层天的天人,只有男性没有女性。 自然没有男女情欲的存在。不过那些人的身体颜色和形状仍然可以看得见。 【无色界】 无色界为三界之一,又称无色天。 “色”是质碍的意思,无色就是没有质碍,即指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束缚,所得到的自由状态。 是通过修习厌离物质的四无色定,或称四空处定而获得的天界果报。 无色界中,也因修行的深浅而分四种差别,即一空无边处,二识无边处,三无所有处,四非想非非想处。 此四处称为四空处,四空天,或四无色处、四无色天等。 三果圣人断除五下分结,既是我见、戒禁取见(邪行)、疑、欲界的贪以及瞋心。我们可试探证果的圣者,如果还有瞋(怒)心,那肯定他不是三果圣人。依经上说在家居士可证得三果,证果后自必绝男女之欲。证悟初果、二果、三果的圣人,他们虽然断除了一些烦恼,但还必须继续修学圣道,故称为有学圣人。(四)、四果: 梵文称为阿罗汉果。阿罗汉译义有三:一者、杀贼;二者、应供;三者、无生。 意思是阿罗汉杀尽了一切烦恼贼,不再有生死业之生起,是应当受人天供养的圣者。由于已断烦恼和证得涅盘果,在修道上已无可修学,故阿罗汉称为无学圣人。此圣者断除的烦恼有: ⑴、色界取:色界的贪。 ⑵、无色界取:无色界的贪。 我们凡夫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贪,称为三有的贪。三果圣者断除欲界的贪,初果与二果的圣者都还没断除它;阿罗汉却完全断除了这三界的贪。 ⑶、我慢:阿罗汉断除了我慢,既是我们凡夫在心、境对立时,会认为外面所知的是境,能够知道的是我,这跟身心无关,这是一种知觉上面的执著,这个"我"称为我慢。 ⑷、掉悔:阿罗汉断除了不安--掉悔。学佛者在修行过程当中,每当他进入某个境界时,要把那个境界舍掉,才可以进入另外更高的境界。比如修禅定,进入初禅者,要舍掉初禅的境界后,继续修行,才可进入二禅。如果不放弃,他就会执著初禅的境界。在修行的过程中,当他放弃初禅,要进入二禅时,心退回初禅去的心理,称为"掉";另一方面,因为他放弃初禅想要进入二禅,当他还没进入二禅时,他很后悔放弃初禅,称为"悔",这两种心理合称为掉悔。同样的,我们世间人作了一件事情,过后一直怀念那件事情,也是掉悔的心理。 ⑸、痴:阿罗汉断除了痴的烦恼,所谓痴是无知的意思,既是不能明辨是非以及不明白事理。既是不知道因果,不能明辨是非称为痴。 阿罗汉断除色界的贪、无色界的贪、我慢、掉悔以及痴五种烦恼,它们称为五上分结。阿罗汉是在佛住世,有佛法的时候,听闻佛法而悟道的,有些甚至之听闻一句佛法就觉悟,故称为声闻。阿罗汉种类很多,普通可分为两大种类: ⑴、慧解脱阿罗汉:依智慧永断一切有漏烦恼的阿罗汉,然而未能证得灭尽定乃至二禅,由于不能解脱定障,所以有些阿罗汉没有五通,只有漏尽通。 ⑵、俱解脱阿罗汉:能证得灭尽定的阿罗汉,于定、慧都究竟解脱,故能得"三明六通"。 不是所有的阿罗汉都有神通,在经典上记载:有一个阿罗汉比丘尼,她在睡觉时,有一个恶人进入她的房里,把她奸污了,同时把她囚困起来,她没有神通,逃不出去。莲华色比丘尼以神通去搭救她,并且教导她修神通,结果那个阿罗汉比丘尼修成神通后逃去见佛陀。佛陀告诉她并没有破戒,因为她当时并没有淫欲心。解脱是依智慧,并非依神通,也非依禅定。但是要有一定的定力,智慧才会生起,所以一般上阿罗汉都能够进入初禅,有些阿罗汉没办法进入灭尽定,他们被称为慧解脱罗汉。阿罗汉断除所有的烦恼,无需再修学,所做已办,故称为无学。在经典中又说阿罗汉不受后有,既是他再也不需要来这世间受果报了。二、辟支佛: 译为独觉;也作缘觉,此类圣者在修行过程是"不由他觉",多生于无佛、无佛法的时期,独自修行,因其根器很利,不必听闻佛法,只是观无常悟入缘起的寂灭(涅盘),既是观十二因缘而证得圣果。因其观因缘而觉悟,故称为缘觉。 辟支佛之所以称为独觉,是因为在没有佛法的时候,众生的根器很差,在当时能觉悟是一件了不得的事。证果后的辟支佛必定自发过头陀生活,由于没有同等根器的众生,所以辟支佛没有师长、没有同学、也没有弟子,故称为独觉。此类的圣者不需要佛陀的教导,就可以觉悟,故他的智慧比声闻果位的圣者更高一筹。辟支佛过去世有修学的因缘,他们多数是佛陀住世时的初果或二果圣人,这些圣者投升天上,再回来人间时,多数佛法已经灭了。因为他们过去证果的善根,最后一生在人间,虽然没有佛法,然而会自动自发去修道,自发的觉悟,所以被称为缘觉。三、菩萨(参见《从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的境界与神通差异》) 1、大乘十地菩萨位:一者欢喜地(即初地菩萨,如:龙树菩萨):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二者离垢地(二地菩萨,以下依次),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三者发光地,净极明生,名发光地。四者焰慧地,明极觉满,名焰慧地。五者极难胜地,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六者现前地,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七者远行地,尽真如际,名远行地。八者不动地,一真如心,名不动地。九者善慧地,发真如用,名善慧地。十者法云地(十地菩萨),慈阴妙云,覆涅盘海,名法云地。 2、大乘等觉菩萨位, 如: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等。是只有一分生相无明未破的菩萨位(古佛倒驾慈航的不计)。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可化身无数及各种形类。 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即是佛,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所谓无上正等正觉既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前面所讲的四果圣者,断除烦恼证果,只是自己觉悟;而佛陀不但自己觉悟,而且也能令他人觉悟,不但如此,他的觉行最圆满。 (一)、自觉:佛陀自己觉悟,他觉悟一切法苦、空、无常、无我,觉悟万法皆空,故成为正觉。佛陀不只是智慧上觉悟而已,而且德行也圆满。 (二)、觉他:佛陀不但能自己觉悟,而且能令他人觉悟。比如证阿罗汉果的圣人,证果之后,知道觉悟是怎么一回事,但很多时候却不懂得教导人,使他人觉悟;而佛陀是具有智慧的觉者,能运用各种善巧方便,度化众生,令他人也觉悟,所以佛陀是自觉觉他的圣者。 (三)、觉行圆满:"觉"是智慧;"行"是德行。佛陀的觉行圆满,既是断除烦恼,智慧圆满,佛陀的众德具备,所以称为德行圆满。佛陀觉行圆满的果报是拥有一个佛土;有他所救度的众生;以及佛身相好庄严,佛陀能够令见到他的众生生欢喜心与尊敬心,这是因为佛陀具有世间人最圆满的三十二种好相,八十种随形好。佛陀的德行可分为智德、断德与恩德三种: ⑴、智德:佛陀觉悟到一切法的法性与道理,并且能够毫无差错的随着众生的根器而说法。 ⑵、断德:佛陀断除一切烦恼,自由自在。 此两种德行阿罗汉也具有,但是不如佛。 ⑶、恩德:佛陀具有大慈大悲的愿力,誓愿度一切众生,对一切众生皆有恩德,而阿罗汉却没有,故说佛陀的觉行圆满。 佛陀有一切智智,既是世间一切无所不知。但是我们不要误会把佛陀当成上帝,佛陀是觉悟者,他无所不知,但佛陀不是无所不能。 佛陀有三不能: 一者、众生度不尽; 二者、无缘不能度; 三者、定业不能转。 既是说佛陀不能违背世间的因果,佛陀成佛也是顺着世间的因果,所以佛陀是一位觉悟者,并非是主宰者。 佛陀不是万能,不能使我们成佛,他只能慈悲的把觉悟的道理开示出来,教导依据佛法去实行,精进不懈,那我们就能与佛一样证悟涅盘,解脱生死--成佛。五、证悟者的能力: 六通、三明与十八不共法。 (一)、六通:既是六种神通。 ①、神境通:能变多为一,一为多;大为小,小为大;入水入地不为山河石壁所障碍,且能凌空飞行自在,来去无碍。 ②、天耳通:能于近处、远处听闻与明白六道众生所说的言语。 ③、他心通:知道其他众生心之所想、所念。 ④、天眼通:能见远处、近处一切事物不被隔障,粗细表里皆能见,有能见众生的业,知道来世生在何处。 ⑤、宿命通:"宿"既是过去的意思。知道自己与众生过去世的业报,从何处来。 ⑥、漏尽通:"漏"既是还有烦恼的意思;"漏尽"既是断除所有的烦恼。漏尽通是知道自己与他人内心解脱生死烦恼的情形。 前五通外道也能修获,漏尽通是佛陀与一切阿罗汉必有;六神通有深浅不同,唯有佛陀才能究竟圆满。 (二)、三明: 宿命、天眼与漏尽三通在断除烦恼的阿罗汉才可称为三明。此三明是以智慧证得彻底究竟,清楚的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而"通"只不过有此种能力罢了。 ①、宿命通:具有三明六通的阿罗汉,他的宿命通不但很清楚的知道过去世的事,也能知其前因后果。 ②、天眼通:具有三明六通的阿罗汉,他的天眼清净,他能够看到未来一切世的前因后果,称为天眼明。 ③、漏尽明:阿罗汉圣者知道自己断除所有的烦恼,同时也知道他人的烦恼断除了。有漏尽通一定有漏尽明。 经典上常说,证悟阿罗汉的圣者有三明六通,但是慧解脱阿罗汉没有具足三明六通,他只有漏尽明,因为他没有宿命通与天眼通,只有漏尽通。凡夫也可从修学禅定中得到前五种神通。佛陀也有三明六通,与阿罗汉相比,佛陀的三明六通比较高明。另一方面,佛陀还有十八不共法,既是说佛陀成道,他所具有的能力与阿罗汉、凡夫是不一样的。 (三)、十八不共法: ⑴、身无失:佛陀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圆满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是名身无失。 ⑵、口无失:佛陀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虽众生之机宜而使他们皆得证悟,是名口无失。 ⑶、念无失:佛陀修诸甚深之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之中心无所著,得第一一义之安稳,故名念无失。 佛陀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在日常生活中,佛陀的身口意行为一点也没有过失;阿罗汉的行为就没有那么清净。经上记载:有一个阿罗汉,他每天过一条河,河中有一位女河神,他每次要过河就说:"小婢,请让开,我要过河。"女河神以为这个阿罗汉轻视她,就去找佛陀论理。佛陀就问阿罗汉有说此话否?阿罗汉承认有,佛陀就叫他向女河神道歉。阿罗汉对女河神道歉说:"小婢,对不起。"原来这位阿罗汉前五百世都是婆罗门出身,因为种姓高贵,故有傲慢的业习。虽然今世证悟了阿罗汉果,他没有此烦恼,但业习尚存,这不妨碍他证悟,但口业还有过失。 ⑷、无异想:佛陀对众生一视同仁,没有所谓的这个好,那个不好,平等普度,心无简择,是名无异想。阿罗汉还有分别,佛经上有记载:佛陀的弟子须菩提尊者认为:穷苦的人家,生活难以维持,没有多余的饮食供养出家人,所以尊者专门乞富不乞贫,以免增加贫穷人家的负担;反观大迦叶尊者却认为:出家的沙门,守道行法,是人间的福田,受人间的供养,是给他们增长福慧的机会,故尊者专门向贫穷人家化缘,免除他们将来贫困。须菩提与大迦叶尊者有分别众生的因缘而度生,生起不平等之心。 ⑸、无不定心:佛陀没有出定或入定,行、往、坐、卧常在甚深的禅定中,是名无不定心。阿罗汉就有出定或是入定,他们入灭尽定或出灭尽定。 ⑹、无不知己舍:佛陀念念知道自己对一切法已经没有执著,是名无不知己舍。 ⑺、欲无减:佛陀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减。 ⑻、精进无减:佛陀之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减。 ⑼、念无减:佛陀时时刻刻都在正念中,是名念无减。

阅读全文

与在家居士可以修得什么果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定制六平方红宇牌橱柜雷多少钱 浏览:737
宁波意大利家具品牌有哪些品牌大全 浏览:636
筑巢家居质量怎么样 浏览:698
上犹千惠家电电话多少 浏览:547
家居商场里东西有虚假怎么办 浏览:310
2020年九月多久适合装修 浏览:125
钢结构柱子用什么材质装修 浏览:943
量手定制对戒卷什么意思 浏览:373
什么木质家具对人体健康有益 浏览:158
衣柜kd软件怎么用 浏览:696
国家电网客服简历怎么写 浏览:877
装修二级都能干什么活 浏览:946
金牌橱柜装了多少钱 浏览:116
4米橱柜一般用多少板 浏览:211
为什么装修公司要送家电 浏览:874
连接衣柜里面的螺丝怎么拆 浏览:63
大赢家电玩城怎么老输钱 浏览:717
建材门店导购怎么样啊 浏览:839
装修垃圾有什么东西 浏览:606
西安哪个建材市场出售白灰 浏览:3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