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家居百科 > 在家居土如何修学佛法

在家居土如何修学佛法

发布时间:2021-01-18 11:31:04

① 如何修学佛法的开示

【佛说一句法,包含无量义,可作种种解,故谓之圆音。又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所以大乘经中教导学人,以亲近善知识为要图,以开正知见为根本。】

我们取这一段做为经文的结论。《金刚经》说到末后,是愈来愈重要,愈来愈精采,义理很深,也很难体会。但是它确确实实是大乘佛法、所有行门修行的指导纲领。无论修学哪一个宗派,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如果能够掌握到这个原理原则,可以说都会有成就的,都能够开悟,都能够证果。

经义无限的深广,我们这一次虽然用了相当长的时间,而实际上所能够说得出来的,的确是大海之一滴而已。虽然是大海一滴,如果我们真的体会到了,可以讲在一生当中受用无穷。

这一段末后的结论,「佛说一句法,包含无量义。」不仅是在《金刚经》,所有一切经论字字句句都是含无量义。

这个讲法是真实的吗?我们能相信、能接受吗?如果对于佛理稍稍通达一点,就不会怀疑了。什么原因?因为佛所说的字字句句,是从真心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真心本性是没有边际的,所以从这个地方流露出来的,这个意思就无有穷尽。

我们世间人所说的、所写的,那个意思有尽。为什么是有尽?世间人的言语文字是从意识心里面流露出来的,这个意识就是分别执着。从想像思惟、分别执着里面流露出来的,它有界限。思惟有界限,言说有界限,分别执着更有界限。有界限,它意思有尽。真心本性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它没有界限,所以从心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就没有界限,就无有穷尽了。

心性,大乘经上讲得很多,古人的注疏里面也说得很多。像《坛经》里面所讲的「本来无一物」,心性本来无一物。从心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当然也无一物,这是一定的道理。既无一物,自然就没有意思。像《般若经》上佛讲的「般若无知」,这是真的;但是它起作用,那就「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是讲的根本智,是心性;无所不知,是讲它的作用,无所不知就是无量义。因为它无意,所以就变成无量义,就可以作种种解。如果说有意,那意思就死了,就一个意思,不能做第二种解释。这是我们应当把这些原理原则搞清楚。

所以佛经没有意思,在应用的时候,意思就无穷无尽,可作种种解,这种说法就称之为「圆音」,圆是圆满,没有丝毫缺陷。

正因为是这么一个事实,我们以《金刚经》做例子,这部经我们现在采取的这个本子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罗什大师到中国来,那个时代跟我们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同时代,东晋时候到中国来的。那个时代出了不少的人物,佛门里面还有一位大德道安法师也是那个时代的人。在历史上,很富盛名的陶渊明,大家都晓得,谢灵运,都是同时代的人。距离我们现代,大概有一千七百年的样子。这么长久的时间里面,为《金刚经》做注解的人,有几百家之多。我们通常听讲,《金刚经》五百家的注解,实际上是超过这个数量。每一个人注的都不一样,如果我注的跟别人注的一样,这个就没有价值流通,也就毫无意义。每一个人注的不一样,就是每一个人讲的不一样,可见得它确实可作种种解。虽然这几百家注解都不一样,都没有注错,所讲的都有道理,都没有讲错,这就是显示出经典的无量义。

佛法修学的困难也在此地。无量义我们要取哪一义?这是对初学的人来说。佛法讲求的,是契机契理。理是无意、无知;机,一切众生的根机无量无边,所以这个教义就无量无边。我们自己是什么根机?我们自己在这个经里面要取哪一种教义,才能够得真实的利益,修学成败关键就在此地。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所谓是自知之明,这是很重要的。人贵有自知之明,我是什么样的根性,什么样的程度,现在我的生活方式、我的生活环境,都要考虑在其中。选择经典,选择法门,选择注解,一定要与自己根性、生活习惯、程度要相应。这样学起来,就很自在,就很快乐,才能够得受用。

我们从古大德种种不同注解当中,要是细心去观察,能够看到众生种种不同的根性。否则的话,哪有那么多注解?哪有那么多讲法?最明显的看出大的时代里面显著的变化。譬如在东晋那个时代,跟隋唐时代的这些人,他们的想法、看法,我们今天讲的意识形态不相同,生活的方式也不相同。

我们看到东晋南北朝那个时候的注解,跟隋唐的注解,意思就不一样。古大德们讲经,是讲给当时人听的,是教给当时人如何来修学的,怎样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这才叫利益众生,自行化他。因此每一个时代他有每一个时代的讲法,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理解,修学所得的受用,种种不相同。

佛所讲的,可以说字字句句是原理原则,这个原理原则的确是超越时空、超越时间。三千年前读这个经,听《金刚经》得利益,能够开悟,能够证果;三千年后今天,我们读这个经,也得利益,也能够开悟,也能够证果。

这是不假,诸位从前面一直听下来,我讲这个话,你们会点头,会有信心。我们今天为什么不开悟,为什么不证果?过失在自己这一边,这个经典里面没有过失。我们没有透彻的理解,没有依教奉行。如果真的透彻理解,依教奉行,哪有不开悟的道理?《金刚经》所讲的果报,就是《华严经》上所讲的法身大士,不是普通的果位。离四相、离四见,就是法身菩萨。宗门里面讲明心见性,就是这个位次。这叫做圆音,圆满之音。

「圆人说法,无法不圆。」这个在佛门当中,可以说许多同修都听说过,都听到这个说法。圆教根性的菩萨,圆教根性的大德,我们称他作圆人,圆教根性之人。他圆在什么地方?我们为什么不圆?这个问题,如果是在平常提出来,确实很难体会;在《金刚经》这一段经文提出来,就不难理解了。这个意思,前面讲过太多了。这个人于一切世出世间法,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他就圆,他的见解、知见就圆。不但见解知见圆了,他的生活习惯也圆了,没有一样不圆满,这叫圆人。我们为什么不圆?我们有分别、有执着、有妄想,所以就不圆;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就圆。唯有圆人,对于这些甚深大乘的经义,他才能够通达明了。因为佛是圆音说法,他能够通达明了。假如还夹杂着妄想分别执着,这种圆教经论里面的真实义他就没有办法体会。佛法不仅是讲弘扬,讲经说法乃至于修行,这都是关键。

因此,佛菩萨教导我们,佛法的修学要从哪里开始?要从断烦恼开始,四弘誓愿就给我们指出一条明路。

首先劝你发心,《金刚经》上也离不开这个原则。诸位要是细细去观察,所有一切大乘经教都在它这个架构之中,决定没有违背。《金刚经》一开端就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头一个教你发心!这是什么心?众生无边誓愿度。心是发了,发了大菩提心,要普度一切众生,从哪里做起?从破四相做起。破四相是什么?烦恼无尽誓愿断。为什么要断烦恼、要破四相?成就你圆顿的根性。四相一破,你的知见就圆,佛所说的一乘深教,你才能够体会,才能够领略。

发心好像是容易,断烦恼可就难了,妄想分别执着知道是应当要放下,偏偏就放不下。可是要晓得,放不下,刚才讲了,不但在行门上有障碍,解门上都有障碍。经教的意思你看不到,古人讲解得再透彻,再明白,你也听不懂,你也一样不得受用。原因在哪里?烦恼没断,你没有真正能放下,关键在此地。

四相四见破了,再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是摆在第三个阶段。

我们现在所犯的毛病,烦恼不断就学法门,结果是什么?结果是底下一句:「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什么叫邪人?烦恼没断的人就是邪人,这个我们自己要承认,我们现在妄想分别执着很多,我们是什么人?我们是邪人。开经偈上说「愿解如来真实义」,谁能解如来真实义?圆人;邪人是不会解如来真实义的。这个很要紧很要紧!

《金刚经》我们这一次研究讨论,是采取江味农居士的《讲义》,我们这个本子是《讲义》的节录,没有完全照《讲义》来讲;完全照《讲义》来讲,时间太长。我们过去曾经在台北,这很多年前了,采取江老居士的《讲义》讲过一次,讲了四年,才讲一半。他的《讲义》一共五卷,讲到第三卷,就是《金刚经》的上半部,后半部就没讲了。再要讲下去,至少还要四年,时间太长。所以这一次我们采取他的精华,节录《讲义》不到十分之一。我们这一次讲下来,差不多也用了五个月的时间。这是一次两个小时,好像已经一百多次了。经不能不细讲,不细讲,我们很难体会,细讲才能得受用。可是一定要晓得断烦恼的重要,真实的功夫在此地。前面,特别是最近这几次所说的中心,不外乎看破、放下。

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我们可以以清凉大师两句话来说明。清凉在《华严经疏钞》里面,解释《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经题,有两句话。他说︰「有解无行,增长邪见。」行是什么?行是断烦恼。烦恼没有断,就学法门,那个结果是增长邪见,岂不是正法亦成邪吗?

另外一句跟这个相反的,有行无解,但是诸位要记住——这个行是一般大小乘的法门,不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另外的,不能算在这里面,那是个特别法门。「有行无解,增长无明。」这就是说明,佛法的修学必须要解行相应,行门与解门相辅相成才能够得利益。

要说到有行无解能成就的,除了净宗念佛这个法门之外,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法门。所以净土宗称为特别法门,你不解也没有关系,就是老实念,成败的关键在老实。

「所以大乘经中教导学人,以亲近善知识为要图。」要图,用现在的话说,最重要的条件。一定要亲近善知识,换句话说,一定要亲近有修有证之人。在现在末法时期,证果的人已经见不到了。不得已而求其次,一定要找真正有修行的人,跟着他修学这才不会错。

善知识的标准,我们末后这一句,可以做为一个准则,那就是开正知见。什么叫善知识?他的知见纯正,也能帮助我们开正知正见。这样的标准,才可以称之为善知识。

正知见,正的标准,一定要与经典相应,经典是最重要的一个依据;如果他所说的,他所教的,与经典上的理论、方法相违背,我们就不能够接受,就不能够跟他学,这是其一。

其二,他虽然所依据的,确确实实是佛法的经典,这《大藏经》上有的;他的解释与经义有偏差,不相应,我们也不能跟他学。那就是前面讲,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这不是善知识。

其三,他所依据的是正法,是佛的经典,讲得也没错,与我们自己根性不相应,我们也不能学他的。那个经没错,意思也没错,方法、理论都正确,我做不到。想想这一生当中,修学那个法门没指望,这也不能跟他学。

所以亲近一个善知识,这相当不容易!

古人常讲,这个事情可遇不可求。但是,佛、祖师大德都是这么教导我们,必须要亲近善知识。善知识又可遇不可求,怎么办法?我们还有什么指望?在这种状况之下,可以说这是绝大多数人的状况,我们只有一条路可以选择:找古人。今人善知识我们找不到,找古人。

找古人为善知识,为指导的老师,过去的例子很多。在我们中国,第一个以古人为善知识的是孟子,这是儒家的。孟子找谁做老师?找孔老夫子。但是孔老夫子那个时候过世了,不在世了,夫子的著作还流传在世间,他就专门读孔老夫子的书。读不懂,有疑问,请教孔子的学生,请教他的弟子,专学孔子,他学成了,比孔老夫子的弟子成就还要高。

我们问:为什么他有成就?为什么夫子亲自指导的学生不如孟子?这个道理很简单,孟夫子真做,孔子教他怎么做,他真做。孔老夫子的学生,虽然经过亲自指导的,他不做,他不肯认真学习,这就不如孟子。真做!

你学《金刚经》,我在前面跟诸位说过,不但我们要赶上古人,我们应当要超过古大德,你得有这个志气。怎样才能超过?真干,真干就超过。以《金刚经》上讲的理论、方法,认真去做,这叫修行证果。修行证果,就在这一生当中圆满。修行证果就在我们自己日常生活之中。

《金刚经》上所讲的不是别的,就是日常生活。释迦牟尼佛一开端所表演的,入舍卫大城,着衣持钵去乞食,这是日常生活。整个《金刚经》上所说的,就是如来果地上的生活。你要是学会,你就成佛了。你过的是什么生活?释迦牟尼佛的生活,一切诸佛如来的生活,这叫证果。

我们每天穿衣,佛也穿衣;我们每天吃饭,佛也吃饭,最平常的日常生活,佛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我们具足四相四见,佛是没有四相四见,不一样就在此地。离开四相四见,宇宙人生真相大白,你完全明了,一点都不迷惑了,这种生活就是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的生活充满真善美慧,他的生活真的是美好,跟西方极乐世界所讲的极乐无二无别。所以佛菩萨过的是极乐的生活,我们过的是极苦的生活,一样的生活,我们不会转变。

这个经上就是把这个道理方法教给我们,怎样去转变。生活一转变,境界就转变,从凡夫转变成佛菩萨。佛菩萨是人做的,不是天生的。这是讲亲近善知识非常重要。

在我们佛门里面,以古德做老师的,成就最显著的是蕅益大师,这是我们净土宗的祖师,我们都很熟悉。《弥陀要解》就是他写的。蕅益大师学佛,也是找不到善知识,最后他找莲池大师。莲池大师那个时候已经往生,可是大师的著作在世。现在莲池大师的全集,我们也很容易找到。专读莲池大师的书,依照大师教训去做,真做,认真去做,所以他成功了。他能成为净宗一代祖师,有这样殊胜的成就,亲近一个老师,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广学多闻,这个话没错,绝对不是对初学人说的,初学的人要是走这个路子就坏了。所以清凉大师讲「增长邪见」,这个话说得一点都不过分。

初学的人没有定功,没有智慧,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听一个人说法,他走一条路子;听两个人说法,他就乱了,他就两个想法;听三个人说法,他就三个想法;再听多了,他那个脑子里乱七八糟,一团浆糊,那没救了,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今天这个世间道场多,修学的人多,为什么一个成就的都看不到?错就错在这里。

所以现在道场跟中国古时候道场不一样,如果诸位细细去考察一下,中国古代的道场,它有道风,它有学风。一个道场无论修学的人多少,多也好,少也好,决定是一个法门,决定是依据一个理论,所以它有宗派。贤首宗的决定是依《华严经》,不会去依其他的经典,决定是修法界观,所以他所学的、他所修的,是一门深入,他能成就。喜欢学《华严》的,到他家去,《华严》是专科大学。喜欢修《法华》的,你不能来,他会介绍你到天台山去,那个地方是法华宗。

我们在古德《语录》里面可以看到,祖师接触学人,谈谈话之后就指点他,你的缘不在我这里,你到某个地方去,给他介绍去。他去果然三年五载就成就,这个我们在《语录》里面看得很多。原因在哪里?你的兴趣,你的爱好,跟我这一门不相应。我知道哪些法师修学这个法门,给你介绍过去,所以有成就。

今天我们不能成就,就是道场里面都是大杂烩,端出来的菜是大拼盘,什么都不是,他怎么会有成就!我们的亏吃在这个地方。

晚近,我们在台湾看到的,只有台中莲社,李老师主持这个道场,净土法门,一门深入。全世界任何地方,高僧大德到台中去,李老师招待请他吃饭,绝不请他讲开示,讲经当然更不必谈了。为什么?怕你所学的法门不一样,你在这里一讲,把我这里听众,学的几十年净宗的信心破坏了,那还得了!保护我们大众,老师有责任。所以可以跟大家见面,大家给你顶礼、给你供养,绝不请你讲开示。我们在晚近这么多的地方,就看到这么一个道场,爱护听众,保护信徒,这是真正善知识。如果听说你是净宗的大德,你一生自己念佛,弘扬净宗,李老师会请你讲开示。为什么?来给同修们做证明,这个路子没错。

古时候的大德都明白这个道理,都懂得教学的重要性。礼貌上的往来,知道谦虚自己,赞叹别人。这个我们在《华严经》五十三参里看到的,这是佛门往来的礼貌。

我过去在香港讲经,大屿山的圣一法师来听过几次,这是一位善知识。我那一年去讲《楞严经》,《楞严经》的教义,禅宗涉猎很多。圣一法师是参禅的,他那个道场是禅宗道场,真修!一般禅宗道场,看到寺庙招牌是禅寺,那里面没有人参禅。他那个里面,每天有四十多人在禅堂里面坐香,非常难得,是一个真正的好法师,好道场。他听我讲《楞严》,听了几次,劝导他的信徒,当然都是香港的一些在家信徒,劝他们听我讲经。

我讲经这么多年来,法师劝他的信徒来听我讲经,只有这么一次,只有这么一个人。其他的法师听到,都劝他的信徒不要去:「净空法师讲经,也不是讲得怎么好,也是胡说八道,不要去!」圣一法师劝他的信徒来听我讲经,他的信徒来告诉我,他师父介绍的,来听我讲经。很难得!我对于圣一法师非常尊重。

有一次他邀请我到大屿山去参观,去看看他那个道场。他招待我之后,请我到禅堂里面讲开示。我不能讲念佛法门,人家参禅几十年了,我说参禅有什么毛病,念佛好,那不是把人家都破坏了吗?我到禅堂里面,我选择《六祖坛经》里面一段,跟他们讲开示。赞叹圣一法师,赞叹道场,赞叹他们的同修,赞叹他们的法门,这就对了。必须要把自己所修所学的统统摆在一边,成就他的道场,为他们的老师做证明,你们走的这个路子好。

他那边的同修私下来问我:「法师!禅既然这么好,你为什么不参禅,跑去念佛?」我就告诉他:「我的根机不如你们,你们是上上根,我是下下根。」

这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法师与法师,道场与道场,礼貌!这个要懂。所谓是「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人家已经修行那么多年,值得赞叹!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只要一门深入,都有成就,这要懂礼貌。

我在新加坡,演培法师跟我很熟,有一次也是邀请我到他的道场,要我给他的信徒讲开示。演培法师是近代修学法相唯识很有心得的人,他修的是弥勒净土,将来希望生兜率内院的。他请我去讲开示,我只好选择《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善财参访弥勒菩萨那一段,来赞叹他。鼓励他们道场的信徒,要遵守演培法师的教导,一门深入,这才能有成就。我决定不能赞叹弥陀净土好,那成什么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是佛门的礼节,过去李老师传授给我、教导给我的,到哪个道场,人家修的是什么法门,决定要赞叹,决定要成就。使他们这个信徒同修,对于自己的师父格外有信心,别人都赞叹我们的师父,都赞叹我们修学的法门,增长他的信心,增长他的愿心,这是不违背佛法;决定不可以自己赞叹自己,去贬低别人,那就错误了。那个就叫做什么?那就是「破和合僧」,破坏佛法,这是错误的。

所以古时候的道场,每一个道场都有他的学风、道风。这个道场跟那个道场的学风、道风决定不一样。譬如两个都是念佛道场,都是依据《阿弥陀经》,两个地方念佛决定不相同。这个道场依据《阿弥陀经》,依据莲池大师《疏钞》的;那个道场是依据《阿弥陀经》,蕅益大师《要解》的,两个讲解的就有出入,大同小异,不完全一样。两个道场念佛可能也不一样,这个地方念佛的速度可能比较慢一点,那里可以念得快一点,不一样!两边合不起来;合起来,念习惯的人,念得慢的人突然念快了,他不习惯,他起烦恼。念得快的人,你叫他低一点、拉慢,他也不习惯。每一个道场道风跟学风都不一样,那叫做道场。但是现在我们见不到了,只好各人学各人的。

所以要想成就,一门深入,除一门深入,没有第二个方法。所谓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同一个原理,同一个原则,就是一门深入,这个就是正知正见。《金刚经》上说的话非常好,一不定一,多不定多,正不定正,邪也不定邪,无有定法可说,但是决定要契机契理,就会有成就,所以法门无量无边。……

② 学佛法如何修行

阿弥陀佛!

一、在家如何修行

大德可修「特别法门——净土法门」,可以先念诵「净土五经一论」,修学方面可参见《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大安法师《净土教程》

简单来说,大德需要「真心切愿」相信「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并且发愿往生,每日专念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并且回向。

平时持「五戒十善」、「普贤十大愿行」等等

具体怎麼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二、如何速证佛果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云:「如【般若波罗蜜】所说行,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 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般若波罗蜜(多)】,可以理解为「世出世间大智慧」,是六度(六波罗蜜多)中为眼,若无「般若」则其馀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为盲;乃成佛前行菩萨道时最重要的修行之一。

《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观世音菩萨是「大等觉菩萨」,自然能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而观照「诸法空相」(真空法界)的境界
末法众生根性低下,一般众生即便知道「诸法空相」、「一切法为心造」,仍无法达到「彼之境界」,六度万行亦是为难

2、因此,释迦牟尼佛因材施教,随机(缘)应变「不请自说」开示「特别法门之净土法门」,还在《佛说阿弥陀经》中拣选四种念佛法门中,最殊胜简便的「持名念佛」

【持名念佛】即是修「一行三昧」、「一相三昧」、「念佛三昧」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即开示修行佛法之精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印光大师开示如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念佛时能摄耳谛听,即都摄六根之法。

以心念属意根,口念属舌根,耳听则眼不他视,鼻不他齅,身必不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

摄六根而念,则杂念渐息,以至于无,故名净念。

净念能常相继不间断,便可得念佛三昧。三摩地,即三昧之异名。

吾人随分随力念,虽未能即得三昧,当与三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则或致起诸魔事。

得念佛三昧者,现生已入圣位之人也!

③ 怎样修学佛法

修学佛法三要诀。(一)依止善知识。学佛必须依止一位具有智慧、悲心、经验丰富的善知识,否则,依靠自力想通达佛教的教义相当困难。在依止善知识之前,首先务必要观察,要寻找一位有德行的人。若要了解一位善知识,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够了,必须要经过长期观察。有人或许认为:“依止善知识是多此一举,我自学佛经就可以了。”这种想法不正确。佛法不可能以自力来通达,自古以来的佛教历史上,没有一个人能以自力证悟。在我们的一生中,最幸运的有两件事:一是遇到了佛法;二是依止了很多具修证的善知识。道友们有机会依止善知识时,一定要好好珍惜!
(二)发菩提心。学习佛法最根本的就是发心。所谓发心,其实就是制定目标,比如你想前往北京,方向和目的地一定不能弄错。以自利心修学佛法,即使有成就也不大,而只有发心为利益一切众生成佛,这种力量才不可思议。就像佛陀在因地时多生累劫利益众生一样,只要有不退的誓愿,最终一定能呈现出宏大的事业。“往生四因”中必须要有菩提心,弘一大师说过:“唯求自利的人,不能往生。”因此,求往生者一定要发菩提心。有机缘的时候,一定要度化众生。如果发心不对,每天都是为自利而奋斗,修行的力量恐怕也不强。
(三)次第闻思修行。修学佛法必须要有次第,而这个次第,就是闻、思、修。
1、听闻正法
我们这些具无明烦恼的轮回众生,对于跟贪嗔痴相关的事,生来就有意乐,串习这些也很容易,而出世间的解脱法门,则很难依靠自力掌握,此时就必须依止一位上师,在上师那里听受佛法,令心逐渐得以调整。
2、如理思维
对于所听闻的法义,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而要反反复复去思考。否则,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根深蒂固,仅仅只听一两句佛法,不可能那么容易对治它。如果没有这样坚持不懈,依靠不断如理思维来调心,习气则不可能被断除。对每个道理慢慢去思维、消化,不但会对自相续有利,而且功德也非常大,《佛说宝雨经》云:“如理思维故,即为供养一切如来。”因此,大家听闻以后,一定要如理思维。
3、如实修行
1)修行之理
假如你依止上师后,仅仅是听了佛法、稍作思维,却从来没有修行过,那也不能断除烦恼。广闻和实修比起来,实修更为重要。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当那一刻到来之时,唯有平时修持的善法才有用。
2)修行之方便
在修行过程中,显宗、密宗的法门特别多,但最契合我们,对直断烦恼、往生净土最有帮助的,应该是净土宗、禅宗、密宗。在修持这些法门时,我们一定要有方便方法,若以殊胜窍诀来摄持,便可如《华严经》所言:“以一方便,入一切佛法。”
有了以智慧摄持的方便,开悟并不是那么困难。《法王经》中说:“若有慧者,则方便解;若无慧者,则方便缚。”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些窍诀可令其马上解脱,比如上师跟他说“吃饭、走路”,甚至把鞋脱下来重重打一下,他当下就开悟了。但对没有智慧的人而言,方便就会成为束缚,不要说用鞋子打,就算上师给他传密法中最殊胜的窍诀,他也会对上师生邪见诽谤,最终让自己堕入地狱。所以,窍诀还是要靠智慧来掌握,这一点相当重要。
在学佛的过程中,各位一定要先认识佛陀,并了解佛法到底是什么;然后这样的佛法要靠上师开示,自己同时要发菩提心、闻思修行。只有依照这种途径,修学才会稳固有序地向前迈步。否则,随便打乱这种次第,修什么法都不会成功。

④ 在家居士如何修持佛法

在家居士修行时的事项主要包括:皈依三宝、受持五戒、持斋、修行菩萨六度、居家八法,等等。
1、皈依三宝,确信佛法僧三宝为身心归向依靠之处,更不皈依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与神庙,这是在家佛教徒的必要条件。
2、其次是奉行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法戒律虽然多,但最重的就是五戒,从初发心学佛一直到菩萨都要遵守五戒
3、持斋,持斋是在每月一定的日子里实行一种克己的生活,即过午不食,不涂香装饰和观歌舞剧,不坐卧高广床座。持斋的日子一般是阴历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三、二十九(晦日)。
4、大乘经典则广说在家菩萨应当怎样修六度、四摄,等等。
5、居家八法,居家八法是佛陀针对在家人求得现实和未来安乐的八种修行,即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和慧具足。如果按照居家八法修行,不但得今世的安乐,还可得来世的安乐。

遵守三皈、五戒和持斋,对人努力行善,对自己清净身心,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佛教在家信徒修持的标准。实际上有不及这个标准的,也有超过这个标准的。

⑤ 修学佛法的次第都有哪些

净空法师---(学佛)从什么地方入门?从《弟子规》学伦理道德、学孝亲尊师;然后从《太上感应篇》学因果教育,再从十善业学佛门的基础教育,

从根本修就比什么都重要,不能躐等。末法时期真正有把握,决定成就的,就是净土。我跟章嘉大师三年,是他老人家给我奠定学佛的基础,这个我非常感激。基础,现在我跟诸位介绍,就更清楚、更明白了,从什么地方入门?从《弟子规》,《弟子规》学什么?学伦理道德、学孝亲尊师;然后从《太上感应篇》学因果教育,善因善果,恶因恶报;再从十善业学佛门的基础教育,《十善业道》。这个提倡不是我发明的,不是我有什么高见,我没有,这是佛在经典上教导我们,很多人疏忽了,我比较留意一点,所以得一点好处。在哪一部经?《观无量寿佛经》,佛跟韦提希夫人说的净业三福。韦提希夫人见到极乐世界,这是释迦牟尼佛用他的神力把极乐世界变现在她的面前,让她亲眼看到。她看得欢喜,向释迦牟尼佛请教怎样才能往生?世尊教她先修净业三福,这是基础教育。

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看这一条四句话,里面讲的就是儒释道的三个根,我们从根本修。孝养父母是孝道,奉事师长是师道,孝亲尊师,你看摆在第一句,《弟子规》里面就是讲孝亲尊师;慈心不杀,这是因果,不杀生、不食众生肉比什么都重要,《太上感应篇》给你讲因果报应;末后一句,修十善业,这是佛门的基础。我们今天十善业做不到,是因为没有《弟子规》跟《感应篇》的底子。想到从前,过去这一百年前,无论出家、在家他都能做到,为什么?因为他们从小就有《弟子规》跟《感应篇》的基础,所以十善业他就不难。你今天在佛法里面想成就,你不从第一福认真去学习,你这一辈子就空过,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就,这肯定的。

有这个基础,才能向上提升到第二福,第二福讲三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们想想看,前面这一条是世间法,第二条才是佛法,你才受持三皈。在从前受三皈的条件是第一条修好了,第一福修好了,才有资格去受三皈、去受五戒,才有;现在是什么?第一条没有就受三皈五戒,所以三皈五戒是假的,做不到。第二是小乘,由小乘再进入大乘。第三福是大乘,「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佛说得好,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个话说得重。三世是什么?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修行人成佛,都是以这个为基础,你说这个多重要!念佛求往生也不例外,特别是在往生经里面讲的。我们把这段教训疏忽,所以虽然学佛学了一辈子,念了一辈子佛,到最后还不能往生,什么原因?没有按部就班的学习,错在这里。希望各地净宗学会的同学要特别注意,要认真去理解这段经文,依教奉行,自行化他,你才能成就功德。.....

⑥ 没有师父自已在家怎样修学佛法

阿弥陀佛

学佛要看佛经和祖师大德的讲经说法,不要自己乱看一些不知道出处的学佛资料,很多错误或不圆满,坏了自己法身慧命。

你可修净土法门。网络一下很好找到净空法师讲经的“认识佛教”,无量寿经,十善业道经,等,

净空法师---三皈、五戒、十善’,普遍的来讲,这是对初学的。真正想在这一生成就,想脱离六道轮回,想证得一真法界,就是《观无量寿佛经》讲的‘净业三福’,要从这个地方下手。

问:对于初学最重要的是什么?

净空法师答:‘三皈、五戒、十善’,普遍的来讲,这是对初学的。真正想在这一生成就,想脱离六道轮回,想证得一真法界,就是《观无量寿佛经》讲的‘净业三福’,要从这个地方下手。‘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一条做不到,念佛不能往生;这一条做到了,念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如果想提高一层,要生方便有余土,你得修第二条善,就是第一条再加上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不犯威仪’的意义,一定要保持佛教最好的形象,把佛教形象破坏了,这一条就没有了;换句话说,我们起心动念、一切的行为,都要给世间人做最好的榜样。我们听经精神不能振作,这是不好的榜样,低着头打瞌睡是不好的榜样,这都在威仪里面,所以一切都要守规矩。

为什么要这样做?做给别人看的,对自己不重要,这是佛教的形象。《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讲‘形像鲜明’,也就是说做社会大众的模范,做社会大众的典型,不好的样子不可以做。学佛的人跟大家接触,愁眉苦脸这是不可以的,人家一看你这个样子,佛还能学吗?学佛就变成这个样子了。让人家跟你一接触生欢喜心、生恭敬心,这是好样子。所以每一句里面都含无量义,你能做到这一条,你才能生方便有余土。更高一层是生实报庄严土,你还要加上这一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这个‘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就是净宗法门,深信因果是讲这个,不是讲别的;‘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劝’是教别人,自行化他,这样的人念佛才能生实报庄严土。这就是修行最重要的。

你从哪里学起?‘净业三福’包括三皈、五戒、十善,一定要做!十善里面:‘不杀生’、‘不偷盗’,在家居士‘不邪淫’,要从念头上做起。伤害众生的念头不能有,有这个念头你有杀心,你杀的行为没有,你杀的心没有断;还想占别人便宜,占别人便宜是偷盗的心,你盗心没有断,你的念头不清净;男女之间交往的时候你还会起心动念,你淫欲的念头没有断,这麻烦大了。口业是最容易造的,大家都认为无所谓,不是无所谓,关系太大了。妄语欺骗人;两舌拨弄是非;恶口里面包括戏论、开玩笑,不单佛法禁止,世间孔孟也禁止,为什么?开玩笑,说的人无意,听的人有心,往往得罪人,跟人结下冤仇,将来生生世世冤冤相报,不晓得原因从哪里起来的!言语不能不谨慎,对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要细讲,你才清楚、才明白,自己才知道收敛。跟一切众生接触,你有能力观机,看对方的根机,用什么方法教导他,用什么言语教导他,你就有智慧,你不生烦恼,你开智慧了。

‘三皈、五戒、十善’包括整个佛法,大小乘经论都在其中。所以佛家一个法门通了,所有一切法都通了。学习一定要专精,‘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才能成就。决定不能学多、不能学杂,一多、一杂,你这一生就不能成就了,你所学的是丰富的佛学知识、常识,佛法修学得定开慧,你得不到定。定是枢纽,得定之后开慧,你才能够了生死、出三界;单单得定不能开慧,你出不了六道轮回。四禅天得禅定;四空天,是更深的禅定,不开慧。如果从定当中开慧,你就超越六道了。所以得定还是解决不了问题。但是,定是开智慧必要的手段,于是我们修什么?就修定慧。

‘三皈、五戒、十善’都是帮助我们修定慧。十善业道教我们放下,恶的念头都放下,不要说恶的行为了;放下,智慧才能现前,看破就是智慧。所以一般人讲修行,从哪里修起?我们教他从三皈、五戒、十善下手。如果有心想在这一生当中超越六道轮回,念佛往生净土,你一定要修‘净业三福’;不从‘净业三福’下手,这个净土不能成就。

⑦ 请法师开示,如何修学佛法

现在的年代、这个岁月,不要搅大派头、大场面;必需要以持戒、修苦行,严以律己,以身作则,感动人家来修佛、进入佛陀正法之门。要以身体切身精诚行道来活出佛陀当日之所教,要以己身发愿代众生受苦,一直无怨无悔!

出家人有法衣,我们在家居士亦叫做白衣,故此就要保持这件白衣的无玷清净。维摩诘居士之所以尊称为维摩诘,就是无垢的意思,「身心两无垢,梵行绝纤尘。」。

不要贪名利、贪饮食、贪财色,这些很快就会过去;必需要时常提醒自己,我真正需要的只是一朵净土中的莲花。要听我话,无论修任何法门,都要一心回向求生西方净土极乐莲邦,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家;只有持名念佛法门,最应今时的机情、最易了生脱死。

要少食、日中一食、断食及不贪睡眠来守好五戒十善及八关斋戒,以这基础为助缘修上去,坚决信愿心心念佛求生,解脱机会就极大、莲花品位就高。不可自以为是,一味攀缘修大法;先要踏踏实实打稳根基,一门修学贯彻始终,不受人家动摇修行的心及法。

要节俭,应用则用、能省则省,将钱财用于利人济物,不求回报;无论什么人有需要、合乎戒律的要求,都一概给与帮助,无分善人恶人,都应该以平等心作平等布施。

有苦难的地方就有佛,但我们不会知道。因为佛来的目的就是要帮助这个苦难的世界,而并非留在五浊恶世贪图名闻利养,一期的大愿完成后就会离开。 所以化身佛住世时不会扬名使人知道,这个就是佛与魔分别的重点所在。还有佛不会以神通先为众生看病治病、先解决众生的烦恼为前提作肉钩而再引领众生入佛道,这只是权法而并非实法,不会以这手段高调作主流。

佛一开宗明义就先讲戒律,这是过现未十方三世诸佛说法的通途极则,永远也不会改变。犹如先披沙沥金,将金同沙先分开,是金的话,就锻炼它使它成为有用之器;是沙泥的话,亦可将它塑成佛像。众生是金质,就叫他们严格持戒使得解脱;众生是沙质,就为说人天善法先使其不堕三涂。

不可赶经忏、做法事、开光贪红包;这会腐蚀自己的慧命,久之又再迷失于大路。先要研究好本位上的戒律,默默持戒习律精修;就算要迎宾送客,心中要有自己的天地,有佛坐于其中,送迎时也不掉修行,心中绵绵密密地贯彻专念佛号。

在新的一年里,我衷心祝福大家,在慈悲心及戒律的修学上都有所增上!

谈亲笔
2011年1月1日

⑧ 忙碌的在家人应如何修学佛法

作为一个世俗来中人 我们自没有毕竟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一心投入到佛法的浩瀚经海之中。哪怕是正式的出家人,以藏传佛教弟子为例,单只五部大论的学习时间就要有二十年左右,况且这都是专修专学。那么作为居士身的我们,又怎样合理安排学修呢。
下面是我的师父的一些建议,首先是经论方面,五部大论是如论如何都要学的,此前的基础就是摄类因明,这无法偷巧。在经方面,以是一切经部母胎和根本的阿含系为主学修。如果有充足时间在扩展到其他大乘经。
关于实修方面,就是要处处处处观察自心,可以多修习四念处,修法就是修心,随起何分别 即观彼体性,于日常生活中多加体验苦 空 无常和无我的实相。
嗯 差不多就这些吧,手打 谢谢。

⑨ 在家居士该如何修学佛法、净化心灵求答案

心灵提升的路径 说到净化心灵,佛法的修学,那么在这个时代,一个这就涉及到修行的终极目标、短期目标与今生的归趣,涉及到承担与学修的关系等问题。对于其他宗教或者没有信仰,但是想要提升心灵的人,也涉及到这一问题。因为有机农业并不只是佛教徒在做,它需要大量社会善心人士的参与,能在有机事业中找到用心的点,一条很踏实的心灵提升的途径,对大家长期坚持做下去是很重要的。 有人说,2012年之后,人类走入一个更注重灵性的时代。现在各种禅修、灵修、瑜伽、武术、气功也越来越流行,为人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内心潜能的世界。那么这些是否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心灵提升,或者心灵提升的全部呢?从道次第的观点来讲,这些都是方法,如果修得对路,可以对人的身体健康、内心平和起到一些帮助,但仅仅这些并没有涉及到核心的问题。在修行以至圆满觉悟的历程中,特别是在初期,最关键的是业,也就是我们在每天待人、做事的过程中内心的造作。遇到不同的境界时,一个人的内心的状态,心的不同层面才真实地展现出来,从中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不断坚定自己生命的方向。 禅修可以让人的内心达到一个宁静的状态,但真正的问题还是在出定之后如何面对现实的人生?能否将禅定中得到的喜悦与智慧保持下去?还是说把禅修的喜悦与现实的烦恼对立起来?“参禅的脾气大”就是说的这种对立的状态,在禅修中的喜悦越强,就越形成鲜明的反差,而不能容忍现实生活中种种不如意的境遇。因为禅修的状态很宁静,人沉静在这种快乐的状态中,以为自己修得很好,不知不觉还可能产生一种耽著,以禅修为现实生活的逃避,逃避自己内心的问题,也逃避社会责任。而实际上很多内心的问题并没有暴露出来,更无法对治,仅仅这样,并不能帮我们走近最终圆满觉悟的目标。当然,这是比较浅的禅定,如果要更深入,内心的烦恼种子就会泛起,遇到种种魔障,如果之前没有扎实的资粮和戒力,很可能会出问题。所以,禅修是要以在现实生活中切实的善行为基础的,佛教讲“戒、定、慧”的次第,又讲“净罪积资”,真正的实修是从戒开始,而戒的前提是广造善业,净罪积资。 业是一个人当下生命的方向,如果开汽车,方向盘把好了,油门没有问题,然后才涉及到要用好的油。这时的禅定才是有意义的,确实能大大地加快修行的速度。当然我们见到一些人,默默无闻一辈子,很单纯地为大众付出,坚持去做一件事情,并没有说自己一定要怎么怎么修行,到老年心态也很平和,也很有智慧。比如一些老法师,一生很普通,到往生的时候现出瑞相;其他宗教的,基督徒、穆斯林,并没有见他们怎么去闭关,就是天天抄经书,祈祷,帮助他人,这样一辈子下来,就有一种人格的感染力,内心的状态非常的平和、安详。 从事有机农业,关爱土地,关怀他人的健康,这就是造了一份殷重的善业,它本身是一种修行,能积到很大的资粮。 实践业果法则 那么怎样更好地来造一份善业呢?要学习业果法则,增长观待各种因缘的智慧。为什么许多看上去的善行并没有好的结果呢?往往是因为执著在某一方面,不能辨析业的轻重、染净,没能很好观待缘起。有的人谨小慎微,执著说一定不能造恶业,实际上是一种怕果报的自私心理,结果阻碍了积极行善的心,又因为智慧不够,在自己比较漠然的对境上屡造恶业。一个熟悉业果法则的人,会整体的、全面的来看待自己的生命和周遭的环境,因为我们所遇到的所有的人和事都是我们的对境,对他们造作的业都会影响我们未来的生命。 下面分几个角度来看。 《广论》上讲到“具力业门”,三宝和父母都是具力业门。对父母而言,要非常恭敬、小心地孝养承侍,进而慢慢引导归信三宝,切不可觉得自己学佛了,父母都不对,有一种道德优越感。学习佛法、利益社会这些大事上方向笃定,一些小的地方,生活习惯等方面,应多随顺父母,看到自己学佛后的变化,让父母慢慢对佛法产生好感。如果因为执著于一种佛教外在的形式,而让父母产生排斥,虽造了小善业,同时却造了大的恶业。除父母外,对子女及常见面的其他亲人也应注意这些原则。 对于三宝,应勤修皈依,恒勤供养,落实皈依学处。三宝的事情肯定比自己的事情重要。贤然法师说:“居士修学要从培养信心开始,信心来自对三宝功德的信解力,而对佛菩萨功德产生信解的正因就是长期随念三宝的功德。”法师进一步分析:就像一个小奥拓的发动机,外面装上再好看的奔驰车的壳子仍然跑不远。不在于学习什么高深大法,而是在学佛的前几年,必需尽快建立起一套正确的的修学佛法“动力系统”来,也即是自己的“学佛发动机”。不能老靠法师提意乐,提一提才愿意学,提一提才动一动。建立生命宗旨,皈依三宝,就是最稳定、最强劲的发动机,而参加早晚功课、,就好像是不断给发动机加油。当你干一段,业习气作用越来越大时,有烦恼时,心力低沉时,就是发动机没有油了,赶紧上上殿,拜拜佛,随念三宝功德,串习生命的宗旨,出来就又能跑上一小段,慢慢慢慢我们的发动机就越来越有力量,越来越持久,并且以后也不用一定要去佛堂才能加油了。 不过现今社会和古代不同,回家承侍父母的机会其实是很少的;一般的在家居士不能经常来庙里,即使是常住的居士,所承担的固然都是三宝的事业,但直接面对佛像、经本和出家众也只是一部分的时间。那么居士修学最主要面对的境界,还是自己的职业,以及职业中的领导、同事、客户;对于常住居士来说,则是常住交给自己的承担,和共同承担的同行善友。更广的来讲,只要我们存在这个世间,我们就有事情要做,而要做的事,必须人与人之间互相的交涉,所以职业与群体之间,是有这样密切的关系存在。在这两个对境上应造一份怎样的业呢?古人说“敬业乐群”,这里的业就是指的职业、事业,群就是指相处的人群。每一份事业都需要一颗诚敬的心去经营,而不是因循苟且敷衍了事,更不是贪婪榨取,不顾后果;人群是我们彼此传递爱和善的团体,从中能感受到快乐与感动,而不是互相指责、漠不关心,更不是充满竞争和欺骗的团体。同事之间亲如兄弟;生产者与消费者相互感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对于常住居士来说,敬业乐群就是皈依三宝的一个入手处。认真对待常住的安排,与同行善友和乐地相处,能积到很大的资粮。相反,如果做事马马虎虎、随自意乐,对同行善友观过,就会有很大的损失。《广论》上讲,我们拜佛、念佛,都有非常大的功德,为什么我们体会不到身心的改变?就是因为对同梵行者观过而抵消掉了。“‘千劫所集施,供养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坏。’此复若嗔同梵行者,及嗔菩萨较前尤重。” 在这个时代,发达的网络、通讯技术时人与人彼此相连,社会的业汇聚一个共业,不知不觉地裹挟着每一个人,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对境。在共业的网中,个人常是很无助的,偶尔的善行善语,成为滚滚洪流中的一小朵水花,力量是非常微不足道的。当社会上冷漠、互不信任的力量很强,一个勇于帮助别人的人反而受到嘲笑和伤害;当投机取巧形成一股风潮,正直诚信的商家、农人反而挣不到钱,面临淘汰的危险。这更凸显了团队的重要,“敬业乐群”的重要,善良的人必需组成团队才能将善行持续下去,离开了团队,个人的价值是非常微小的。

阅读全文

与在家居土如何修学佛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定制六平方红宇牌橱柜雷多少钱 浏览:737
宁波意大利家具品牌有哪些品牌大全 浏览:636
筑巢家居质量怎么样 浏览:698
上犹千惠家电电话多少 浏览:547
家居商场里东西有虚假怎么办 浏览:310
2020年九月多久适合装修 浏览:125
钢结构柱子用什么材质装修 浏览:943
量手定制对戒卷什么意思 浏览:373
什么木质家具对人体健康有益 浏览:158
衣柜kd软件怎么用 浏览:696
国家电网客服简历怎么写 浏览:877
装修二级都能干什么活 浏览:946
金牌橱柜装了多少钱 浏览:116
4米橱柜一般用多少板 浏览:211
为什么装修公司要送家电 浏览:874
连接衣柜里面的螺丝怎么拆 浏览:63
大赢家电玩城怎么老输钱 浏览:717
建材门店导购怎么样啊 浏览:839
装修垃圾有什么东西 浏览:606
西安哪个建材市场出售白灰 浏览:3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