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家居百科 > 在家居士如何看待学习和学佛

在家居士如何看待学习和学佛

发布时间:2021-01-17 23:29:43

⑴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首先要做三皈依,类似于你进学校读书要办理入学手续及颁发学生证;
其次学习五戒十善,若能持戒,就已经是很正规的居士了。
学佛成佛,简单而言,就是要通过“信、解、行、证”四个步骤、采用“六度波罗蜜”六种途径,经历过“戒、定、慧”三个层次的境界,最终才能修成正果、立地成佛的。我依次给你简介一下:
1、信解行证:首先要有信仰,有愿意跟随佛祖的脚步去修行、按照佛祖指导的方法去做的决心,这叫“信”,佛教也称之为“发菩提心”;然后要有真正出家的僧人为你讲解佛法,即“解”;然后你要按照僧人教你的方法去做,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这叫“行”;最后从实践中验证所学是真实不虚的,这叫“证”;
2、“六度波罗蜜”是修行的六种途径,简称“六度”,分别是: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般若。用现代话来简单的理解就是:无私奉献(布施)、忍受委屈和痛苦(忍辱)、遵守佛教的规章制度(持戒)、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精进)、通过打坐来使自己的心摆脱情绪的控制(禅定),获得无上的大智慧(般若)。
3、戒定慧:这代表了修行的三个层次的境界,“戒”就是上面的持戒,佛祖告诉我们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僧人要遵守250条规章制度(佛教称为“戒律”),女性僧人(我们常说的尼姑)则是348条,如果你不出家,在家里学佛,则只须遵守五条,即“持五戒”(看起来简单,要做到不容易)。“定”即“禅定”,这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修行方式,回禅定的人不一定能成佛,但成佛一定离不开禅定!“慧”即“般若智慧”,因为“般若”一词,包含了六种不同的智慧,没法翻译,只能称其为“大智慧”。

⑵ 居士在家学佛修行要注意哪些问题

我也算的上一个居士给你一点意见

第一,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在处理饮食要注意清内淡,还容有不可吃太饱了。七分左右就够了。男女之间的事情你要学会看淡,如果你们还年轻就要善小方便,你一定要给予她或他更多的爱,让他也对佛法升起信心。

第二在思想上要自然凡事不要去计较。要相信因果,要看佛经中对这方面解决的办法。特别声明一下佛经中的东西只是佛留在这个世间解决问题和宇宙真理所在,所以佛经不是拿来读的而是拿来悟的。

第三在修行方面,如你是修净土宗,或者禅宗法门等等,你应该安排好时间去念佛,或者悟道参禅,注意不要影响到他人,以免他人讥嫌。

第四要时刻保持正知正见,正确的知识,正确的见解。如遇不懂的要问一些良师益友。

还有财侣法地,你要有一点财是钱财你总是要吃饭的所以需要财,侣是朋友,如遇闭关他要给你送饭他也是你的伴侣(不是妻子之类的),法你要有正如佛法,道法。这些都是正法。地,就是要有修行的地方。

以上都是个人见解如有不足请见谅。

⑶ 在家居士如何学佛

?这是许多朋友都很关心,也很希望了解的问题。事实上,“”,这个题目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所有的题目都是:“你要如何学佛?”,而不是在家或出家。 如果问佛陀,也不会有在家、出家的问题。因为原始佛教的时代,在家居士和出家众的不同,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抉择,出家是一种比较贴近专心修行的生活型态,在家居士是选择另外一种生活型态。出家的生活,几乎整天都在专注修行,所以他门成就的机会比较大。 但是,大家想想,出家众能专心修行,他们日常生活谁来照料供养和护持呢?是在家居士。 后来很多说法,把出家和在家划分成两种不同的阶级,这是很奇怪的。其实,在法上并没有在家众、出家众的差别。 虽然出家专修成就的机会比较大,但并不代表在家人就一定比较慢,给孤独长者就是最好的例子。 佛陀住世的时候,给孤独听闻佛陀说法就证悟了,是成道的圣者。当时他是一位德高望重且具足财富的大居士,又善于弘法,各方外道都来争取供养权,希望得到他的护持。 当时耆那教的外道甚至带著五百眷属来访,想说服给孤独长者归信耆那教。他们质疑佛陀的修行境界,并叫给孤独长者不要相信佛陀,没想到给孤独长者的回答出乎外道的意料之外。 他说:“我并非信仰佛陀而来。”他更提出“信仰”与“智慧”的优先与殊胜的次第,并示现佛法自证、自悟的自在。换句话说,给孤独长者是由于佛陀的教诲亲证了法,所以没有信不信的问题。 同样的问题,我现在问:“大家今天有没有吃饭?有吧!那你需不需相信你会吃饭才能吃饭?”所以给孤独长者这样回答的意思是:“我并没信佛。是佛陀告诉我,如何修行就会成佛,我修了,也得道了,所以根本没有信佛的问题,而是佛陀所说的,我亲证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原始佛教的核心命题,并不是“信佛”,而是“学佛”,是证量的问题。 所以各位,“信佛”好不好呢?当然好,但这只是学佛的前行方便,重点是要学佛。学佛是什么?是学习佛,跟佛陀一样。 由于给孤独长者是悟道的圣者,当时不论是在家众、出家众都向他学习。所以,在家出家并不是重点,佛法是以“法”为核心的,这才是重点所在。 各位,虽然我们在家众,并没有办法像出家众具足一心专修的福报,但是,只要愿意,一样可以证道,只要有正确方法,都可以证道,这是毫无疑问的。 “如何学佛?”这才是问题的重点。千万不要生起下劣的心想:“我是在家人,我没有持戒。”佛法的重点不在于有没有持戒,而是在于有没有烦恼。 在家人没有办法像出家人一心专修,在家人的生活环境各种烦恼和挑战也比出家人多,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可能大家获得的各种智慧会更具足,你所面对的问题越多,所必须具足的智慧也更多。所以,重点在于我们什么时候能修行,就好好修自己的行,让自己远离烦恼。 快快乐乐成佛 佛法讲的是“离苦得乐”,这是佛法的精义所在。很多人学佛学了半天,老是以为佛法都在讲苦,就说佛教是“苦教”,其实这是对佛教最大的偏见和误解,佛法如果是苦教,那世界上最苦的人是谁?应该是苦教的教主─佛陀。 但是我们看看:佛陀是苦吗?他被称为“永远的微笑者”,为什么要微笑呢?因为他离苦得乐,离苦即得解脱。“解脱”是没有痛苦的意思。佛陀得到的乐是没有痛苦、没有负担的自然喜乐。所以他永远那么安详自在的微笑。 佛陀只是告诉我们,苦是什么,让我们不要堕入苦中,是教我们免于苦痛。所以佛法是教大家离苦得乐,而不是故意要大家这个也苦,那个也苦。佛陀是说,如果我们不解脱,不管所行是乐或苦,结果一定是苦的。所以,佛陀宣说苦、集、灭、道四圣谛,让我们了解,我们的苦是来自烦恼。远离烦恼,即得自在解脱。所以佛法的核心问题,就是在让我们的心得到自在解脱。 一切的法门、一切的方法、我们每天的功课,都是让我们离苦得乐、解决烦恼的。有一个简单检验修行的方法,就是每一天临睡前,可以问问自己:“今天有没有比昨天快乐?今天的我有没有比昨天有智慧?今天的我有没有比昨天更慈悲?今天的我有没有比昨天更自在?” 如果这几个指标都是正面的,这才叫做好的方法、适合自己的方法。如果我们今天选择一个法门,一天没做功课就好紧张,反而造成身心压力,这不是很奇怪吗?我曾经教一个朋友放松禅法,他每天练习,每天都放松放松就是放松了。他有个朋友,去别的地方学放松,也是很努力练习,结果有一天,我们三个人在一块聊天,他那个朋友忽然紧张的惨叫一声:“糟了!我今天忘记放松了!”我很奇怪的问他:“你学放松怎么学得那么紧张呢?”结果放松反而变成他的压力了。 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其实,放松就是放松,千万不要一想到放松就紧张。同样的,学佛也是如此,学佛是来解决烦恼的,不是来增加自己压力的。 精进是努力去用这个功夫,不是压得你透不过气来,我们当然可以自我要求、努力精进,但是用的方法、订的目标,千万不要变成生命中的负担。 希望大家有个基本了解,不是出家人怎么样、在家人怎么样,就我看起来这两者并没有太大的差别,问题的核心是在于如何有效的修行。希望大家都能“高高兴兴学佛,快快乐乐成佛”,这不是很好吗? 很多人学佛之后,就感觉很不自在。如果释迦牟尼佛一天到晚这样愁眉苦脸,压力很大,你会喜欢他、尊敬他吗?如果我们不希望如此,为什么自己要这样呢?不只是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也是这样,你看他的样子,也是很欢喜、很放松。我讲的放松禅法,放松其实是对世间人方便的说法。我教大家练习放松,其实是“放空”,没有执著不就是“空”吗?对一般人讲放松,他很欢喜接受,于是不知不觉就空了,就解脱了。所以,佛法是要我们在生活中自在解脱的。 大家要努力精进,但是不要精进得痛苦;功课要做,但是功课不能成为生命的负担。 有些学密法的朋友,一天没持某个护法的咒,修这个护法的法,就很紧张,担心护法晚上会来处罚他。怎么会这样呢?为了怕护法而修法。佛法是让你解除烦恼,不是增加烦恼的。我们选择的修行法门,是要跟自己的生活结合在一起,让生活中直接得到利益的,这才是最有力量的法。 和诸佛菩萨签约 药师佛在因地时曾经发了十二大愿。愿是什么?就是一个菩萨发心,他很主动的去跟诸佛签约,直到履行这个契约的时候,才能成佛。 我们早晚课时读到的四弘誓愿,就是一切菩萨的共愿。菩萨的弘愿基本上是两个系统:一是庄严诸佛净土,这是“圆满净土愿”,二是圆满众生成佛,这是“众生成佛愿”。一个佛要成就,一定要完成这二个愿,一个是要使这个世间成为净土,一个是帮助众生成佛。 四弘誓愿的内容是:第一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缘于大悲心;因此,第二个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断烦恼?因为要度众生,也救我们自心,所以“烦恼无尽誓愿断”。第三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菩萨要修习法门,对治自己的烦恼,也来帮助众生对治烦恼;最后“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才是无上菩提心。 这边我们所说的菩提心是“无上菩提心”。因为菩提有分“声闻菩提”、“缘觉菩提”。阿罗汉证道就是“声闻菩提”,缘觉证悟则是“缘觉菩提”,只有圆满成佛是“无上菩提”。 菩萨的誓愿本身有二个面向,一个是广度一切众生成就无上佛果,然后要帮助建设世间圆满成为净土。“四弘誓愿”就是我们在佛前,对佛发愿,请佛陀为见证,这称为“披大誓铠甲”。你的誓愿就是你度化众生的铠甲,菩萨就是生生世世穿著这宝甲,在人间游行,不为人间的杂染所迷惑。愿的力量是最大的,十方一切诸佛也是依誓愿而行的。 在密教中,誓愿叫做“三昧耶”,当如来发愿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已经不是一般生死轮回的身,而是三昧耶身。 此后,我们的生命就是无上菩提的命,随顺愿力而行,这样的金刚心发起,就不断了。因为诸佛会不断的提醒你,菩萨也会策发你,所以你发了菩提心就是真的发了,这时候就如同穿上金刚铠甲,不会被烦恼所障碍。 “四弘誓愿”是菩萨共同的基础,称为共愿,特别的愿则是跟自己的生活背景相契合。药师佛在过去是一位医生,所以他就发愿用医药来圆满他的净土,他不只医众生的身,还医众生的心,最后还让大家圆满成佛,这是药师佛特别的愿。这个愿跟他的生命相应,跟他的生活相应,所以是极有力的,他每天在生活中实践他的大悲誓愿。所以医生、医护人员都可以以药师佛为学习典范。像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就说明了药师佛是怎么成就的,这是他圆满众生成佛,庄严净土的基础。 阿弥陀佛的法门,很多人念阿弥陀佛,却不晓得阿弥陀佛的意义,阿弥陀佛发起四十八大愿,创造了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没有痛苦,只有快乐的地方。 极乐世界是怎么来的?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比丘时,于世自在王如来前发起四十八愿,发愿创造宇宙中最庄严美好、快乐的世界。他参考了两百一十亿个的佛土,经过五劫时间的思惟,把这两百一十亿佛土中最庄严、最美好的地方,全部总结出来,然后创造了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可以说是超级的宇宙法界学校,让法界所有的众生都能来这边学习。这所学校在宇宙的名声,就像哈佛在世界一样有名,大家都希望能去就学。极乐世界可以说是成佛保证班,来这里的众生一定要让他圆满成佛。如果有烦恼比较重的人,到了极乐世界,就先让他在莲花苞中居住修行。这莲苞就像无菌室,完全没有病毒染污,而且用身历声的教学,让他念念皆是念佛、念法、念僧,每天有化佛到里面来教他,教到最后整个心的病毒都消除了,这时就“华开见佛悟无生”,才能真正见到如来。 极乐世界宝池的水,可以随我们的心而自动调节温度,就算在池水中睡著了,水池也会调降到适当的高度,不会把人淹死。平常如果要上厕所,也不用厕所和抽水马桶,地面会自动裂开,上好了就自动闭合,多好! 极乐世界连音乐都是精心设计的,水声、鸟声、树声都会让人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如果我们地球上也以这种建筑观念来设计,那就太好了!地球上也可以有“极乐社区”、“药师社区”,依照阿弥陀经、药师经来设计,让住在里面的人,自然而然观想极乐世界、药师净土,这不是很好吗? 这样看来,阿弥陀佛可以说是“建筑师佛”,是所有建筑师的典范,他创造了整个法界最圆满的生命环境。 一个佛陀,他从发愿到成佛,他不一定出家或在家,重要的是,他的修行会跟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跟他的文化合在一起,用他的文化和生活来实践,这才是最究竟的佛法。 网路中的觉性 有的朋友从事网路资讯工作。网路上能不能修行?当然可以! 现代人的生活和网路几乎密不可分,但是这样深入每个家庭的网路,传播的核心系统却是无明、原始的。彼此都想:“反正你不知道我是谁,我做什么事都无所谓。”我有个朋友,有一次上网和国外的网友通信,谈恋爱,谈得很高兴,对方自称是位女士,在书信交流间也流露出文化气质,结果两人一见面,他才知道那个“女生”原来是个长满络腮胡的男人。他想起那些肉麻的e-mail,呕吐了好久。 他直问我这是怎么回事?我告诉他,这是事实啊!因为网路是每一个人都隐藏身份,就像把脸蒙住,所以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网路就是这样,所以整个网路是个无明系统。 一九九九年,微软总裁比尔盖兹到台湾时,发表了一篇“数位神经系统”,我就发表了一篇专栏文章“觉性在数位神经系统中的地位”来回应。文中提到:“现在的网路系统都是模仿人类的内在系统,因为它跟人类越类似,我们用起来越方便,所以是向我们内在系统学习的。但是网路系统是没有智慧的,因为生命的内在系统是无明的,所以网路系统也如此。” 我一向认为,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拥有使用电脑的聪明,却还未具足使用电脑的智慧与悲心。但是问题在于这个力量一旦被开启,就如同潘朵拉的盒子被打开了,无法再回到从前。既然这是无法反逆的潮流,我们就要在网路之流中,丢下觉悟、觉性的因子,让它不断的被复制。所以,许多好的、善的想法、事件,无我、空性的文字就把它丢到网路上去,让它去发展。因为这个地方,有创造的东西,人家就会不断的复制,那就让大家复制,所以要尽量把觉性的种子丢到网路上去。 在《华严经.世界品》中,就记载著各种不同的世界,有些世界是光聚成的,有些甚至是声音形成的,有些是意念形成的。可见的意念上是有众生、有世界的。网路就是一个例子。所以,世界的因缘,比我们印象中的世界,复杂繁复得太多了,佛经里都已经清楚的记载。 生活即修行 我们的生活、事业,都可以让其安住在觉性发展。这不是叫大家不要做生意,否则整个公司的员工怎么生活呢?相反的,这是让你能赚更多的钱,但是更有智慧。换一句话说,这是让你不只是想赚钱而已。 怎么做呢?其实很简单,你上班的地方就是你的道场,你的办公室就是你的道场,虽然你可能很讨厌你的老板或某些同事,但是想想看,释迦牟尼佛碰到这种人要怎么办?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此外,我们也可利用一些小道具;譬如,学阿弥陀佛的人,身上除了带一张佛卡之外,后面可以写著:“阿弥陀佛碰到这种情形时会怎么办?”例如有人跟你吵架,当你气得要死的时候,怎么办呢?就把佛卡拿出来“阿弥陀佛碰到这种情形怎么办?”你想想看阿弥陀佛会怎么办?因为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那你就请阿弥陀佛教你念这部经吧! 修观世音菩萨的人也一样,想想观世音遇到这种情形时怎么办?有人说,这是不是太过贡高我慢?其实这不是说我们像阿弥陀佛、观世音那么伟大,我们是很渺小的,但是我们做他千分之一、百万分之一,千百万分之一的化身也好,学佛就从这里开始。当我们经常这样思惟,事情一定会更好。 不管老板、同事对你好不好,问题是,我们还是要帮助他成佛。 上班时,我们可以想像自己的办公室就是极乐世界,观想自己是观世音菩萨,甚至想像老板是阿弥陀佛。当我们真的这样做时,人生完全不一样了! 极乐世界那么大,你就把公司当成其中的一块净土,忘了也没关系,随时可以再提起,这一念提起,力量就产生了。除了公司之外,家里面当然是极乐世界了,从佛陀的立场来看,谁不是佛呢?佛印禅师和苏东坡的故事就很有趣,苏东坡看佛印像一坨牛屎,佛印看他却是一尊佛。所以我们不要把佛看成屎嘛,否则自己就是屎了。 所以先生们要把老婆看成佛,你看她越不顺眼的话,你就是看自己不顺眼。外境是我们心意识的显现。不但公司家庭如此,这个讲堂也是现成清净净土了。这样,我们的生活就自然跟佛法完全结合在一起,跟修行结合在一起。 不论大家在生活上或修行上有各种各样的因缘,我提出这样的观点,给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增长,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受用。我一直认为“一生一会”,这不一定代表我是对的,但是我是很真诚的这样想的。 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居士,像《华严经述论纂要》的作者李通玄,就是一位唐代的在家居士。这部书是《华严经》最完整、最好的注解本。 李通玄是在家居士,为唐朝帝室之后,后来他开始研究华严,他的讲法跟法藏、华严宗都不同,但是他的重要性却是不可思议。 此外,李通玄也有许多玄奇,据说他要注解华严经的时候,有一次在山上碰到了老虎,他叫老虎帮他背经书,跟老虎一起步行。他晚上注写注解,有时没有亮光,他的口中还会自然放光。经常有天人去供养他,种种神异的事迹,说也说不完。 李通玄不仅对后代的中国佛教影响很深远,对韩国佛教的影响也很大。在韩国最大的宗派是“曹溪宗”,曹溪宗的开宗祖师受到两个很大的影响,一是禅宗的《六祖坛经》,另一个就是李通玄。甚至到了明代,佛教都还受到他的影响,他自己没有收什么弟子,但是他的著作影响深远。 再讲到近代的太虚大师,他甚至曾经想还俗,为什么想还俗?他说不还俗不能弘扬佛法。可见他也认为在家居士是比较容易弘法的。 而伟大的译师唐朝鸠摩罗什法师,他也是在家人。虽然他本来出家,但是由于国王认为他的基因太优秀了,而被强迫取了十个太太,务必要他留下后代。我曾写过一首<叹罗什>:“惭愧此身亏妙德,但取莲花莫染泥。忍将千载传家业,一生苟活有谁知?”这应该可以说是他一生的写照吧! 举这些例子,不是在比较出家好或在家好,出家、在家是因缘不同而已,我比较担心的是各位在家居士认为:“在家很难修行”,我们要想的是“在家怎么修行”,而不是“在家很难修行”。无论出家、在家,都是因缘法,真正学佛的核心,是将心中的烦恼去掉了,就开悟就解脱了。我们把这个因缘法,好好运用在生活中,好好让智慧升华,这是修行的核心。

⑷ 在家居士怎样学佛

学佛修行关来键是要持自之以恒,每日精进勤奋,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
每一部经书、每一个佛咒、每一个佛号,都是一个修行法门,大德们历来都提倡只修其中任意一个法门,这样便于集中精力精进专一,成就较快。当然,选取其中一、二个兼修也行的。
所有的法门都一样的,没有高下之分。如何选择适合自已的修行路线,刚入门的人也是会有所考虑的。一般来说,能够帮助自已坚持每天修行的法门,就可以说是适合自已的好法门了。刚开始的人,选择较长的经书比较有利,这样可以保证每天的修行时间(经书越长,用的时间越多,这样可以让自已用较长的时间来专心读经)。读一本地藏经需要一小时至一个半小时,如果每天坚持读一部地藏,这样,就可以保证每天有一个多小时的修行时间了。而且地藏经是佛门基础,打好基础也是一件很棒的事。
只念“南无阿弥陀佛”,也是一件非常殊胜的事,可以规定每天念几千甚至近万的佛号,这样也一样可以保证每天的修行时间和修行质量。要记住持之以恒,形成习惯,久而久之,这样就是日益精进了。

⑸ 在家居士该如何修学佛法、净化心灵求答案

心灵提升的路径 说到净化心灵,佛法的修学,那么在这个时代,一个这就涉及到修行的终极目标、短期目标与今生的归趣,涉及到承担与学修的关系等问题。对于其他宗教或者没有信仰,但是想要提升心灵的人,也涉及到这一问题。因为有机农业并不只是佛教徒在做,它需要大量社会善心人士的参与,能在有机事业中找到用心的点,一条很踏实的心灵提升的途径,对大家长期坚持做下去是很重要的。 有人说,2012年之后,人类走入一个更注重灵性的时代。现在各种禅修、灵修、瑜伽、武术、气功也越来越流行,为人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内心潜能的世界。那么这些是否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心灵提升,或者心灵提升的全部呢?从道次第的观点来讲,这些都是方法,如果修得对路,可以对人的身体健康、内心平和起到一些帮助,但仅仅这些并没有涉及到核心的问题。在修行以至圆满觉悟的历程中,特别是在初期,最关键的是业,也就是我们在每天待人、做事的过程中内心的造作。遇到不同的境界时,一个人的内心的状态,心的不同层面才真实地展现出来,从中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不断坚定自己生命的方向。 禅修可以让人的内心达到一个宁静的状态,但真正的问题还是在出定之后如何面对现实的人生?能否将禅定中得到的喜悦与智慧保持下去?还是说把禅修的喜悦与现实的烦恼对立起来?“参禅的脾气大”就是说的这种对立的状态,在禅修中的喜悦越强,就越形成鲜明的反差,而不能容忍现实生活中种种不如意的境遇。因为禅修的状态很宁静,人沉静在这种快乐的状态中,以为自己修得很好,不知不觉还可能产生一种耽著,以禅修为现实生活的逃避,逃避自己内心的问题,也逃避社会责任。而实际上很多内心的问题并没有暴露出来,更无法对治,仅仅这样,并不能帮我们走近最终圆满觉悟的目标。当然,这是比较浅的禅定,如果要更深入,内心的烦恼种子就会泛起,遇到种种魔障,如果之前没有扎实的资粮和戒力,很可能会出问题。所以,禅修是要以在现实生活中切实的善行为基础的,佛教讲“戒、定、慧”的次第,又讲“净罪积资”,真正的实修是从戒开始,而戒的前提是广造善业,净罪积资。 业是一个人当下生命的方向,如果开汽车,方向盘把好了,油门没有问题,然后才涉及到要用好的油。这时的禅定才是有意义的,确实能大大地加快修行的速度。当然我们见到一些人,默默无闻一辈子,很单纯地为大众付出,坚持去做一件事情,并没有说自己一定要怎么怎么修行,到老年心态也很平和,也很有智慧。比如一些老法师,一生很普通,到往生的时候现出瑞相;其他宗教的,基督徒、穆斯林,并没有见他们怎么去闭关,就是天天抄经书,祈祷,帮助他人,这样一辈子下来,就有一种人格的感染力,内心的状态非常的平和、安详。 从事有机农业,关爱土地,关怀他人的健康,这就是造了一份殷重的善业,它本身是一种修行,能积到很大的资粮。 实践业果法则 那么怎样更好地来造一份善业呢?要学习业果法则,增长观待各种因缘的智慧。为什么许多看上去的善行并没有好的结果呢?往往是因为执著在某一方面,不能辨析业的轻重、染净,没能很好观待缘起。有的人谨小慎微,执著说一定不能造恶业,实际上是一种怕果报的自私心理,结果阻碍了积极行善的心,又因为智慧不够,在自己比较漠然的对境上屡造恶业。一个熟悉业果法则的人,会整体的、全面的来看待自己的生命和周遭的环境,因为我们所遇到的所有的人和事都是我们的对境,对他们造作的业都会影响我们未来的生命。 下面分几个角度来看。 《广论》上讲到“具力业门”,三宝和父母都是具力业门。对父母而言,要非常恭敬、小心地孝养承侍,进而慢慢引导归信三宝,切不可觉得自己学佛了,父母都不对,有一种道德优越感。学习佛法、利益社会这些大事上方向笃定,一些小的地方,生活习惯等方面,应多随顺父母,看到自己学佛后的变化,让父母慢慢对佛法产生好感。如果因为执著于一种佛教外在的形式,而让父母产生排斥,虽造了小善业,同时却造了大的恶业。除父母外,对子女及常见面的其他亲人也应注意这些原则。 对于三宝,应勤修皈依,恒勤供养,落实皈依学处。三宝的事情肯定比自己的事情重要。贤然法师说:“居士修学要从培养信心开始,信心来自对三宝功德的信解力,而对佛菩萨功德产生信解的正因就是长期随念三宝的功德。”法师进一步分析:就像一个小奥拓的发动机,外面装上再好看的奔驰车的壳子仍然跑不远。不在于学习什么高深大法,而是在学佛的前几年,必需尽快建立起一套正确的的修学佛法“动力系统”来,也即是自己的“学佛发动机”。不能老靠法师提意乐,提一提才愿意学,提一提才动一动。建立生命宗旨,皈依三宝,就是最稳定、最强劲的发动机,而参加早晚功课、,就好像是不断给发动机加油。当你干一段,业习气作用越来越大时,有烦恼时,心力低沉时,就是发动机没有油了,赶紧上上殿,拜拜佛,随念三宝功德,串习生命的宗旨,出来就又能跑上一小段,慢慢慢慢我们的发动机就越来越有力量,越来越持久,并且以后也不用一定要去佛堂才能加油了。 不过现今社会和古代不同,回家承侍父母的机会其实是很少的;一般的在家居士不能经常来庙里,即使是常住的居士,所承担的固然都是三宝的事业,但直接面对佛像、经本和出家众也只是一部分的时间。那么居士修学最主要面对的境界,还是自己的职业,以及职业中的领导、同事、客户;对于常住居士来说,则是常住交给自己的承担,和共同承担的同行善友。更广的来讲,只要我们存在这个世间,我们就有事情要做,而要做的事,必须人与人之间互相的交涉,所以职业与群体之间,是有这样密切的关系存在。在这两个对境上应造一份怎样的业呢?古人说“敬业乐群”,这里的业就是指的职业、事业,群就是指相处的人群。每一份事业都需要一颗诚敬的心去经营,而不是因循苟且敷衍了事,更不是贪婪榨取,不顾后果;人群是我们彼此传递爱和善的团体,从中能感受到快乐与感动,而不是互相指责、漠不关心,更不是充满竞争和欺骗的团体。同事之间亲如兄弟;生产者与消费者相互感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对于常住居士来说,敬业乐群就是皈依三宝的一个入手处。认真对待常住的安排,与同行善友和乐地相处,能积到很大的资粮。相反,如果做事马马虎虎、随自意乐,对同行善友观过,就会有很大的损失。《广论》上讲,我们拜佛、念佛,都有非常大的功德,为什么我们体会不到身心的改变?就是因为对同梵行者观过而抵消掉了。“‘千劫所集施,供养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坏。’此复若嗔同梵行者,及嗔菩萨较前尤重。” 在这个时代,发达的网络、通讯技术时人与人彼此相连,社会的业汇聚一个共业,不知不觉地裹挟着每一个人,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对境。在共业的网中,个人常是很无助的,偶尔的善行善语,成为滚滚洪流中的一小朵水花,力量是非常微不足道的。当社会上冷漠、互不信任的力量很强,一个勇于帮助别人的人反而受到嘲笑和伤害;当投机取巧形成一股风潮,正直诚信的商家、农人反而挣不到钱,面临淘汰的危险。这更凸显了团队的重要,“敬业乐群”的重要,善良的人必需组成团队才能将善行持续下去,离开了团队,个人的价值是非常微小的。

⑹ 圣严法师《在家居士如何学佛》

净空法师---居士”的“居”,是居家、在家的意思。在家居士学佛不要入误区

居士”的“居”,是居家、在家的意思。居家学佛,在家修行,这是居士的一个最显著,也最重要的特点。也正因为这个特点,作为一名居士,他的修行首先应该注意的,就是要立足于自己仍要居家过日子的实际,不去做超出或有违家庭生活的那些想当然的“修行”!

之所以这样说,实在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至今还有不少的居士——其中甚至不少还是被众多的后进居士赞叹、倾羡、模仿的所谓“精进”居士当中——存在着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那就是:凡提修行,必向出家师父靠拢;有没有修行,就看你是不是学出家师父学得全,学得像!譬如说,出家师父要晨钟暮鼓早晚做功课,那么他也要一大早地起床,三拜九叩,从楞严咒、十小咒……一直到伽蓝赞,滴水不露——根本不顾其他家庭成员的作息、工作是否允许,更不管家中是不能念伽蓝赞了!出家师父要修庙建寺,庄严佛像,那么他也要不满足于一面墙、一张桌、一个像,而是要一间房、一大桌、全堂佛像了——根本不去想想这对个人修行有无必要,对家庭是否加重负担!出家师父要每天参禅打坐,精进念佛,那么他也要屏却万缘,每天动不动双腿一盘,梦想如此就能往生极乐——忘记了老伴是不是需要照顾,小孙子是不是还在哭闹,自己的责任是不是已经尽到!……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而且流弊所及,蔚然成风,似乎这样才叫有定力、有修行,才叫真学佛!

而事实上呢?

一个老人的来电很能说明问题。他说:师父啊,你一定要劝劝我老伴,现在她学佛学得这日子也不好过了,天天一大早就爬起来做功课,弄得全家人觉都睡不好,白天也不做事,就知道念佛打坐,小孙子闹也没用。我和孩子说她,也不听,反说我们根性太浅,不明白事理,还说要和我分居,专心修行——真是,年轻时我没休妻,到老了,她反倒休夫了!

……

学佛学到这个份上,我们还能随喜赞叹是真精进吗?修行修到这般田地,她能够不入魔道,我们就由衷地替她念一声:阿弥陀佛,万幸,万幸啊!

这事明摆着,在家居士学佛修行,最起码要做到的,就是家庭要和乐。由家庭和乐到佛化家庭,由佛化家庭到佛化社会,由佛化社会到普度众生同登觉路,这才是学佛修行的要义和真谛!而那些因学佛造成家庭关系紧张,甚至破裂的,分明是学佛走上岔路,学成外道;虽名为学佛修行,实为坏佛败法——因为旁人也许会因他一人的所作所为,而误以为所有学佛人都是如此的自私自利,不近人情!既如此迂曲,又怎么能够成就无上菩提的佛果!

这样做的居士,原因即在于他们忘记了,忘记了居士学佛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自己在家修行的特点,绝不能是在家人做出家事!

那么,作为居士,是不是出家人的五堂功课就不能学了?这倒未必,有能力、有条件的居士能学好五堂功课还是值得我们赞叹的。然而,需要讲明的是,并非是所有的居士都非要去学五堂功课,能学则学,不能学,或学不全,也不必沮丧,灰心,各人有各人的因缘,能学会一经一咒,或别的什么经咒、佛号,也是很令人欢喜的。在家修行的居士做功课,更不是非五堂功课莫属。会五堂功课,而且有条件的——比如说独门独户,离群索居,不致影响他人——也可以做,但如果是有碍家庭其他成员的生活,那就绝不要去做。做功课的目的是提醒自己培植福德,精进修行,慎勿放逸,至于做功课的内容,在家修行的居士则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来制定,诵一部经,持一个咒,或者是念一定时间的佛号,都可以是做功课的内容。在做功课的时间上,在家修行的居士也不必照搬寺院里的规定,非要和出家师父一个点儿,居家过日子,关键是要步调一致,在家居士安排做功课的时间,同样要服从这个前提,尽量和家庭里其他成员的作息统一,或在取得认可支持的前提下,有所差异。

注:佛日讲,早晚课诵、过午不食、初夜后夜坐禅,是出家人的修行方式,佛陀为在家人所说的各种经中,都不见有要求在家佛弟子必修朝暮课诵、过午不食、初夜后夜坐禅的言句,这是大有深意的。在家人营生治事,闲暇有限,若亦按出家人的方式修行,容易贻误家事、国事,影响家庭和睦、身体健康,是为佛法所不许。在今天,一个工作人员贻误工作而课诵、坐禅,便犯了盗戒,修定岂能成就。一个学生不顾学习去课诵、坐禅,功课学不好,便有负于家长、国家,也就是有负于佛法,是违背佛陀教诫之举。

若按佛陀所示的在家大乘道,则学习、工作、人事往还,不但不妨碍学佛,而且是学佛所必需。学习知识技术,不仅是自己立身活命所必需,而且是学通佛法、弘扬佛法所必需。不仅在家青年必须有知识技术,即使出家人,欲成大器,弘法利人,亦须广博知识。工作,是为民众服务,报众生恩、国土恩的实际行动。不少人只为自己着想,只把工作看作一类挣钱吃饭的手段,则工作对他便成了一种外来的负担,就算尽了力,也不能出生善果功德。发菩提心、修菩萨道者为民众和社会着想,把工作看做奉献的机会,当作菩萨道来修,则何往而不是道场,即平凡的工作,也可出生世间、出世间的功德。至于人事交往,正是作法布施的机会。只要自己学习、工作好,道德高尚,学识丰富,生活愉快,热心助人,人们自然会尊重你,你讲佛法,他们也乐于接受,是为以身弘法。若能将自己锻炼成才,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有名望地位、钱财知识,则弘法度人,教化的效力更大。把学佛与学习、工作、生活看作两回事,以学习、工作为学佛的障碍,以不信仰佛教的人为对立面,当然会触处成碍,苦恼重重。即使出家,也难免事务牵缠的苦恼。纵然能保证早晚课诵、吃素、坐禅,一天只花那么两三小时学佛,其余大部分时间还在有碍的世法俗务中浸泡,就算不无受用,而欲期见道证果,怕要再等一二十生。

欲图速速进道,只有依大乘菩萨道,将生活、学习、工作、人事交往与学佛打成一片,即世间俗务而修出世间之道,把生活完全佛法化,把佛法融贯于生活的全过程,念念修行不辍,勤集福智资粮。就今天居家学佛的条件而言,这是最契机的法门,是大修行,能速得大果报。仅吃素、抽暇课诵、坐禅,是小修行,只能种些善根,难得即生了办。有志的青年,应按佛陀教诫,以大修行为本,至于小修行,能修固然好,无条件修者暂时不修,也未必为非。

在这里有一点还需要说明,有居士说,某某经只能在几点几点前诵,某某咒只能在几点几点前诵。这种说法在经中是没有什么根据的。无论哪个经咒,都是诸佛普度我们凡夫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的微妙法宝,无论何时唱诵,都能得到佛力的加持,拥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妙用。如果我们在实际的修行中能做到有时就诵,时时都诵,刻刻在诵,阿弥陀佛,这才是真正地不辜负佛以一大事因缘弘化娑婆世界的苦心。

至于做功课的地方,也并非不是佛堂就不可,没有佛像就不行。居士在家做功课时需要留意的是房间要静。静室有助于调节身心,可以更有效地帮助自己凝神提念,专心办道修行。对于佛堂、佛像而言,实则是可有可无的,因为若是我们念念是真善美圣,时时是仁义诚信待人,佛就是恒处心中的,比外在的多宏伟的佛堂、多庄严的佛像都具有实际的受用,我记得有个居士来问我说,师父啊,我请一尊佛像到底放啊里好呢?家里地方小,放厅里吧,太挤,又乱;放卧室里吧,总觉得对佛不敬;放走道里吧,又觉得我们人住得好好的,却让佛靠边站,啊……我赶快打断他说,不用讲了,你哪儿也别放了,就放在心里吧,这样不就没那么多事啦。当然,把佛放心里,这是从理上说,因为我们毕竟是末法众生,业深障重,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不能完全做到这些。所以说,对绝大多数有条件的居士而言,在家中设一个佛龛或佛堂,用表法的佛像,来提醒自己,启发自己,见贤思齐,勇猛精进,实证无上正等正觉,也还是有必要的。

然而,一说到设佛龛、佛堂,我们就不能不提及目前居士中比较普遍的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佛龛是越精美越好,佛堂是越宏伟越妙——有些居士甚至还在家中佛堂张挂起长幡宝盖,摆放上钟磬铙钹,有事没事地就叮叮铛铛起来!而且以此为美,以此自傲,觉得很了不起。这实在是走上旁门邪道的“典范”!家庭不是寺院一样的宗教活动场所,居士在家中设佛龛佛堂的目的也不是和寺院建殿立像的目的一样,寺院是以神道设教,或宏伟壮观,或小巧精致,普度群机,使未信佛者生信心,已信佛者愈坚信,最终导引众生同归解脱彼岸;家中的佛堂仅仅是自修、自用。众所周知,我们佛教修行贵修心,贵在修去我们的贪、嗔、痴等种种杂心乱心,自证至真、至善、至美的佛心。如果在自修自用的佛龛佛堂上以繁复为美,以豪华为上,甚至呼朋引伴地相互炫耀攀比(想想我们的居士中有没有这种情况?),那岂不是与学佛修行的本意南辕北辙?这不是走上邪路又会是什么呢?

家中的佛龛佛堂,应以简约为美,以朴实为上。挂一轴与自己有缘的佛菩萨图画,或是供一尊令自己特别欢喜的佛菩萨圣像,前面敬奉几盘新鲜洁净的果品,再焚上一炉清香,也就完全可以了。除此之外,再去大操大办,那就简直是几近于劳民伤财,徒增家庭负担——有钱不如多花在做社会公益事业上,行善积德,自能多福多慧,助道修行。

在家修行的居士,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是——烧香问题。

我们在寺院里常常见到众多的居士大把大把地,一捆一捆地,甚至是整箱整箱地在香炉里烧香,他们认为多烧多福,多烧香说明我心诚。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毫无根据的偏见误解。这种偏见误解反映到生活中,就造成一系列的恶果,比如说,在行为上破坏卫生,污染环境;在信仰上,形成一种迷信现象,使我们佛教倍受现代文明社会的批评,成为落后不开化的代名词……所以说,多烧多燃的风气决不可长,更不可带到家里去。

居士在家中供佛,早晚各一支清香即可,不必求什么三支九支的。敬佛关键在于心诚,学佛也关键在于学佛一样的诚心。俗话讲,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我们学佛修行当然更是这个道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佛菩萨虽然是慈悲喜舍,广开方便,但却是无私的、平等的,如果说你多烧香佛菩萨就给予你多一些,那佛菩萨岂不成了人人痛恨的贪官污吏?那还是佛菩萨吗?!

其实,类似于多烧香多得福的错误认识,在居士中还有很多。像有些居士就认为,是居士,家里就该有佛像;还有居士认为,是居士,手里就该常拿有念珠;更有众多的居士坚决认定,修行就是念佛打坐,不打坐念佛就不是修行,是白过!……于是因这种种的认识,才有了有的居士不分场合,在单位开会发言也先来一句“阿弥陀佛”,搞得全单位人都怪怪的,觉得他别扭;也才有了有的居士不管大人怎么埋怨,小孩怎么哭闹,手头上怎么忙乱,他每天也要雷打不动地双腿往那儿一盘……我这样讲,绝不是说念佛打坐不是修行,更不是否认念佛打坐的实际功用,而是提醒在家修行的居士们,要切记念佛打坐只是众多修行方式中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说法不在于嘴,禅修不在于腿」,这是在佛教丛林中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六祖也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打坐只是修心养性的基础方法之一,它并不是开悟的绝对方法,只有心的清净无杂、了了分明,才是证悟的关键。

古人讲: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一个修行人,如果行住坐卧四威仪都能够恒处定中,这才是了不起的修行。况且,对于在家居士而言,修行最起码的是在家庭生活中,在社会生活中,修整规范自己言行,越修越行,越修越让家人欢喜,越修越让社会接纳,越修越让大众钦敬。这才是大修行,真修行!

福德从何而来呢?

居士都读过《修福积德造命法》、《文昌帝君阴骘文》,还有《了凡四训》等等一类的书籍,回答这个问题自然是轻车熟路,一句话,福德从行善而来。行善积德,善行得福,这是历代祖师大德和社会贤达在诸多的典籍中多次指明的,那么,作为三宝弟子,佛教信徒,我们就更要依法从教,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好事善事,多学习观音菩萨寻声救苦,无处不现身的奉献精神。当然,我们所做的这个“善”和观音菩萨所做的比起来,那真是没法提,但也用不着比,因为我们虽然都是在学菩萨道,但毕竟还未成菩萨,像观音菩萨那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大善、至善,恐怕没几个人能做到,不过,没关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可以先从和自己有缘的小善做起,从致力于建设和乐的家庭生活做起。

一提到建设家庭生活,有的居士可能会说,一说做善事,往往都是指什么修桥铺路、赈灾济贫、捐资助学,还有植树造林之类的,提建设幸福家庭生活是不是把我们的修行标准降低了?我们学佛的居士如果总想着建设自己幸福的小家庭,那是不是有些太自私了?当然不是!为什么呢?我们要知道:

第一,善行无远近。不能认为捐款救灾希望工程什么的才叫善,在家中恪尽家庭职责,孝敬老人、爱护子女什么的就不叫善。如果一个人在家中恶言劣行,在外却慈悲慷慨,我们只能说,像这样的人绝对是沽名钓誉的伪善。

第二,善行贵在日常坚持。一个人在某一次慈善活动中捐出大笔的捐款这并不稀奇,而一个人能在日常生活中始终坚持善行善意却是最难得的。要不毛主席也说嘛,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啊。我们学佛不就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吗?坚持最难行、最难忍!

第三,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家庭是国家的基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是由千千万万的小家庭所组成,如果我们居士们都能把自己的小家庭建设得幸福美满,那么,由众多的小家庭所组成的大社会自然也就稳定发展,社会稳定发展了,带来的当然是国家的繁荣富强,世界的和平兴旺。因而,对一个居士而言,建设幸福和乐的家庭生活,绝不是什么降低要求,自私自利,何况“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一个人连成为受欢迎、受爱戴的家庭成员都不能做到,或者说,连自己的家人都不爱,那么,这样的人走到社会上,我们还能期望他能爱别人,爱众生?期望他做到时时处处地让人挑大拇指,受人钦敬?由此可见,建设幸福的家庭生活,不唯不是自私自利,反而是对国家和社会作出实实在在的大贡献了!

说到建设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在这里我讲一个我亲眼所见的故事。有一个年轻的居士在寺院里和人吵架了,旁边的一个老居士就把她拉到一边,苦口婆心地给她讲学佛首先要能忍人所不能忍的道理,啊,“嗔是心头火,能烧功德林”啊。年轻居士听得不住得点头。我就想,看来,这个老居士还挺会作思想工作的。哪知根本不是这么回事。那边老居士心满意足地刚走,这边年轻居士就脖子一扭,说,呸,还说我呢!你还不是刚和家里老头子吵完?看看,这就是没有建设好家庭生活的后果!难怪古人讲“己身不正何以正人”,自己都做不到,做不好,还有什么资格去教育别人?人家又怎么会听你的呢!

这里还要捎带着说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我们有部分居士在家和在寺院的表现简直是天上人间,相差太远。不少人在寺院里是又和气,又勤快,还整天和个弥勒佛似的笑呵呵,真叫人欢喜,可要是一让家里人说说她在家的样子,哎呀呀,那简直是惨不忍睹!听反映,有些人为了不洗盘子不洗碗竟也能来个小吵三六九,更不用说,个别人为了家里人吃荤不吃荤的摔摔打打,鸡飞狗跳!在这种时候,我很难想像,像这样动不动在家里大闹天宫的人,也算是学佛修行?我这样说,有的居士可能接受不了,她们也许会说,这是天大的冤枉,我们这样做也是为了护法——比方说是为了能在寺院里做得更好,要保证休息啦,或者说,这也是为了度人——他们吃荤不是造业嘛。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下面要讲的,大家更要认真的听。

什么是真正的护法?

真正的护法可不仅仅是不顾家,不要家,长年泡在寺院里为寺院干活(这样最多称得上是小护法),而是能很好地利用自己是个居士的身份,深入民众,深入社会,弘扬妙法,普度众生!大家可以试想一下,观音菩萨也是现的在家像,如果她总想着到寺院里干活,认为这才是护法,那她还有时间去“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吗?还能是观音菩萨吗?当然,居士们也不要误会,我这样讲并不是反对居士到寺院里干活,我只是强调,我们做居士的不能把“护法”理解得太狭獈!

不饮酒和家庭应酬

每次讲课的时候,总有居士问,师父,我们在家居士总免不了应酬接待的,有时候不喝酒真过不去,可一想到是个居士,我们又不敢,这可怎么办啊?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大家,你有没有遇到这个问题,如果没有的话,那我就不讲了……有,那我告诉大家,每次我都是毫不犹豫地回答,那么麻烦干吗?你就喝。

这下好喽,我想恐怕有居士已经在高兴了,为什么?反正法师讲了嘛,喝,革命的小酒天天醉。那么,对这种人,我必要再说一句,你就喝吧,喝了就造业,喝了就受报应。为什么?因为你还没有听我仔细地讲明,为什么能喝,怎样才喝。第一,不饮酒是什么戒。是遮戒,前面四个是性戒。不一样的。所谓性戒,也就无论受不受戒,谁做了都是造业,都要受报;而遮戒,是说本性上并不是恶,不过是因为它容易遮蔽我们的本性,让我们造恶,所以才不去做。第二,对那些虽有酒精成份,但早已没有酒的意义的,你但喝无妨,如酒酿元子,炒菜用料酒等。第三,对确实是酒,而且,我也没能力把它想成不是酒的,怎么办?有时候逃不过去的,你也是要喝。但要明白,此时的喝不是因为你很想喝,也是就说不是因为心馋,而是因为现实情况的需要,而且,有把握不会喝糊里糊涂,忘了东西南北,能时刻保持清醒才行。绝不能死抱着戒条不知变通,结果搞得自己麻烦,别人也难过。当然了,如果人家对方本来很支持你学佛,知道你是不能喝酒的,这时候如果你再打着灵活变通,心中有佛的招牌非要和人家一起拼一拼的话,那你实在是多此一举,只能是属于哼哼一类了。哼哼是什么?大家想吧。

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学佛是让我们幸福快乐的,是让我们生活越来越轻松的,如果一个人越学佛越感到麻烦和不便,越学佛越感到受到约束和压抑,那么,毫无疑问地,你肯定是学错了,如果再学到人见人烦,人见人以为你这个人有问题,有毛病,那么我更要告诉大家,在这时你就千万不要去学佛了,回家好好看看孩子,没事去逛逛马路,到公园里“嘭嚓嚓”吧,否则,再学你肯定是走火入魔。

学佛关键在会活学活用,是用智慧的佛法培养智慧的大脑,实现智慧的生活。如果一个人学来学去只学成一脑门的条条框框,无论做什么事,都得看看条条再说,就像过去有人看黄历出门似的,什么都要看书上写的,今天是不是吉日,如果不是,宁肯耽误事也不出门,这是典型的不知死活!要是这样,啊呀,这样的人还是不要学佛的好,因为太累,别人也累。你受罪,大家也跟你受罪,佛教也被糟塌完了。

⑺ 《在家居士如何学佛》

大道理就不要讲了。只要做到一点,就说明你学佛学的很好。什么专呢?家人喜欢,外人赞叹属。如果学佛学的老头烦恼,孩子怨恨,外人笑话说明你走偏了,入魔了,甚至是‘神经’了。学佛没有学好不说,反而你是在毁坏佛的形象,罪过不浅。
很多人不懂这些道理。天天跑庙,有俩钱就往庙里送,求这个求那个,把自己弄得神神叨叨的,还以为自己学佛很精进呢,实际大错而特错。你是学佛人就先把自家的日子过好,把公公婆婆伺候好,把丈夫伺候好,把孩子们照顾好。外人一看赞叹不已,你学佛就有大功德大成就了,学佛的道路就走对了。学佛不在你念多少经多少咒。你就是天天念时时念,该干的活没有干,尽让别人起烦恼了。你也免不了弄一身的病,病魔缠身说明什么,魔喜欢你呀。佛不喜欢你。你把佛法都破坏了。
恭敬佛你就先恭敬好公公婆婆,爸爸妈妈。他们就是坐在你面前的佛。是活着的佛。恭敬佛,礼拜佛不一定非得摆一尊佛像,心里有佛,心里念佛就可以了。多少居士连什么是‘念佛三昧’都不懂,每天着相,执着佛像。家里大小事情全不管,弄得全家人不高兴。自己还不知道咋回事呢。

⑻ 在家居士如何在家中学习,落实佛法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回光一瞥,了了常知,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⑼ 在家居士要如何学佛'有什么注意事项

《怎样居家修行》 莲池大师
在家学佛;不必有庄严的形相,拘谨的仪表,重要的是,在于真实修行。 因此;作为在家居士,诵经礼佛,随从行道,不必要穿僧衣海青,可以用俗世服装念佛诵经; 好静的人,不必敲鱼击鼓,可以安坐寂默念佛; 怕事的人,不必成群结队朝山进香、参与法会,可以闭门自修念佛; 识字的人,不必定要入寺听经,可以自阅经论,依照佛陀和祖师的教导念佛。
千里烧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 供奉邪师,不如孝顺父母念佛; 广交魔友,不如独身清净念佛; 未来生拜忏诵经寄库,不如多做善事修福念佛; 许愿保平安,不如悔过自新念佛; 阅读外道(不属于内学的)书籍,学习外道理论,不如一字不识念佛; 自己一知半解,对人妄谈禅理,不如老实持戒念佛; 希求妖鬼灵通、神异境界,不如正信念佛。
在家的佛学弟子们,如果能这样不专重事相,而重视内修,凡是端正自心,灭除恶念,这样念佛,就是善人; 收摄心念,除去散乱,这样念佛,可以称为贤人; 悟明心性,断除惑业,这样念佛,可以称作圣人。 (莲池大师 《云栖法汇》现代语意译)

阅读全文

与在家居士如何看待学习和学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定制六平方红宇牌橱柜雷多少钱 浏览:737
宁波意大利家具品牌有哪些品牌大全 浏览:636
筑巢家居质量怎么样 浏览:698
上犹千惠家电电话多少 浏览:547
家居商场里东西有虚假怎么办 浏览:310
2020年九月多久适合装修 浏览:125
钢结构柱子用什么材质装修 浏览:943
量手定制对戒卷什么意思 浏览:373
什么木质家具对人体健康有益 浏览:158
衣柜kd软件怎么用 浏览:696
国家电网客服简历怎么写 浏览:877
装修二级都能干什么活 浏览:946
金牌橱柜装了多少钱 浏览:116
4米橱柜一般用多少板 浏览:211
为什么装修公司要送家电 浏览:874
连接衣柜里面的螺丝怎么拆 浏览:63
大赢家电玩城怎么老输钱 浏览:717
建材门店导购怎么样啊 浏览:839
装修垃圾有什么东西 浏览:606
西安哪个建材市场出售白灰 浏览:3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