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
您好,可以皈依,这个是佛门弟子进入佛门的最重要的仪式
皈依就是皈依三专宝,皈依佛,皈依法属,皈依僧,佛法僧即三宝、
那么皈依后不出家的话,需要领一个居士证,证明是佛教的正式在家弟子
那么皈依的要求也有很多,比如大学要本科毕业,足具善根等
建议您可以到当地的寺院去问一下详细的情况
许是各个地方会有所不同
『贰』 居士的要求有哪些
佛教“在家居士”修行时的事项主要包括:皈依三宝、受持五戒、持斋、修行菩萨六度、居家八法等等。
1.皈依三宝,一心向善,确信佛法僧三宝为身心归向依靠之处,更不皈依佛教以外的其它宗教与神庙,这是在家佛教徒的必要条件。
2.其次是奉行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法戒律虽然多,但最重要的就是五戒,从初发心学佛一直到菩萨都要遵守五戒,可不断绝尘缘,一切生活依旧。
3.持斋,持斋是在每月一定的日子里实行一种克己的生活,即过午不食,不涂香装饰和观歌舞剧,不坐卧高广床座。持斋的日子一般是阴历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三、二十九(晦日)。
4.大乘经典则广说在家菩萨应当怎样修六度、四摄等等。
5.居家八法,居家八法是佛陀针对在家人求得现实和未来安乐的八种修行,即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和慧具足。如果按照居家八法修行,不但得今世的安乐,还可得来世的安乐。
遵守三皈、五戒和持斋,对人努力行善,对自己清净身心,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佛教在家信徒修持的标准。实际上有不及这个标准的,也有超过这个标准的。
选自:http://ke..com/link?url=MPnNS8xgSiSg6_ORhzlCzyB_5zPb_d7Tg2Do_Z8fDzNOxo-bHAv8H8zvzPXRa1knz_b5MS8abL-mhVSBY7-jEK
『叁』 佛教中提到某某居士,在当下中国成为“居士”需要什么条件又有什么要求
居士是我国翻译佛教经典时对印度四大种姓之一“吠舍”的一种叫法,后人理解为内在家佛教徒。居士容在佛经的正确意义是:富有的、有德行的有智慧的人,也是印度四大种姓之一,刹帝利、婆罗门、居士(吠舍)、首陀罗。但到了我国,却将居士作为在家佛教徒的称呼,其实在家佛教徒最正确的说法是“优婆塞(男)”或“优婆夷(女)”。当然,这么久了,约定俗成,反正在我国,居士一般就是指:三皈依受五戒的在家佛教徒。
此外,对于居士是否受五戒也有不同说法。第一、居士必须五戒齐受,不然不得称为居士。第二、居士可以在皈依后,选择受持五戒中的一戒或多戒,乃至不用受戒。个人认为,第一种说法是正确的,不然,居士就是名存实亡,皈依不受戒,那不是藏污纳垢嘛。
『肆』 请问怎样成为佛教居士有哪些步骤成为居士后要做些什么
南无阿弥陀佛,师兄好。希望您耐心看完。
成为佛教居士需要去寺院受 三皈依。受完三皈依这个仪式之后,便是一个正式的佛教弟子了,又称居士。皈依,就是归向,归属的意思。三皈依,也就是在您归属佛教时,需要遵守的三条约束。这三条在您皈依的时候,寺院师父应该会带着您念出来。
一 自皈依佛,宁舍身命,不皈依一切天魔外道。
(皈依佛教后,仅以佛教为信仰,不可信仰道教基督教等)
二 自皈依法,宁舍身命,不皈依一切外道典籍。
(皈依佛教后,只相信佛教典籍才能帮自己究竟解脱)
三 自皈依僧,宁舍身命,不皈依一切外道徒众。
(皈依佛教后,不可皈依道士或神父等其他修行人)
然后还要发四个大愿,又叫四弘誓愿,也是皈依的时候要念的: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每个寺院都可以给想皈依的人皈依,皈依仪式一般都是农历的 初一 和 十五。当天去,当天皈依完,就可以回家了。也不用提前去寺院住,早点赶在皈依法会开始前到寺院填表排队就行。带上一张自己的证件照,照片大小,您可以打当地114查询您要去皈依的寺院的电话,咨询一下寺院要求相片的规格大小即可。要注意的是,这里讲的皈依,并不是皈依哪个人,也不是皈依哪个师父或哪个寺院,而就是您本人皈依整个佛教,成为佛教弟子意思。皈依后会给您一个法名,类似:印苏,妙明这样的法名,会跟您的照片一起,出现在您的皈依证上。
成为居士后,就是佛的弟子了,为了要谦卑,也不要自称居士。居士之间,无论年龄大小,性别男女,都以“师兄”相称。既然是佛的弟子,就要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成为居士后,因为是佛的弟子,所以那些护持佛法的护法神们,天人们,也会跟随着您,护持着您。而您自己平时,也最好念一念佛,诵一诵经,常去寺院,或在家中,礼拜佛像等等。总之尽到一个佛教徒应尽本分。
有些初学者误认为皈依就是出家,其实不是。皈依也不受戒。您皈依的时候,并不会同时让您受五戒(杀盗淫妄酒),皈依就是证明自己成佛教弟子而已。受五戒还有专门的受戒仪式,还要穿受五戒有关的衣服(曼衣)。所以皈依是皈依,受五戒是受五戒,这是两码事。。。只是说我们皈依的人,应该依照五戒来严格要求自己而已。要真正想受持五戒,还要重新参加受五戒的仪式,这在皈依仪式中是没有的。
希望师兄早日皈依佛门!成为一名正信虔诚的佛子~ 南无阿弥陀佛
『伍』 信仰佛教的居士的一些戒律与要求
信仰佛教的居士的一些戒律有皈依三宝(佛法僧三宝)、奉持五戒(不杀生内、不偷盗、容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修习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和八关斋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著香花蔓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唱伎不顾往观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而食)前面的皈依三宝奉持五戒、修习十善是在家信徒对于戒律的守持的基础;后面的八关斋戒是对于通过一段时间修学的在家居士在受了居士菩萨戒(就是《优婆塞戒经》的六重二十八轻戒)以后为感受具有一个昼夜的戒体的出家生活而方便制定的。 至于对在家信徒的要求:只要你能接受你所在当地寺院的出家众(具有正知见、正信、正行的)学习和熏修佛教的基本礼仪、规矩礼法,而后多诵持佛教经典咒语和精进念佛。 所以,要做一个合格的佛教在家居士,就必须具备皈依三宝、常随佛学、持戒念佛等条件和要求。
『陆』 佛家居士行房的规定
佛家居士行房的规定家居士行房的规定一点辣的都会多少起一点反应或者副作用,坚信勿疑——行性禅师无私慈悲行不迷信“悉发菩提心,莲花遍地生,弟子心朦胧,礼拜观世音,求聪明,拜智慧,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念佛法门。不假参究。不劳观想。故不怕愚痴。念观世音菩萨种大善根气和血两样已经虚了,应该从此断掉淫欲,专心修净土,才不至于累得宗德更加虚损。男女房事,原只是为上继祖宗父母的香烟。如果还不肯息除淫欲,则便是不自爱。并且是不爱惜妻子的硬心肠人。须知道世间有作为的人,都必须节欲,何况是学佛人呢。何况宗德生产时已经损伤…外道不知道舍利,是戒定慧之力所致,而说是精气神所炼成的。这是偷窃佛教的名相,因精诚之极,佛慈加被,为之示现者。佛门劝人断恶、行善、自净其意。自慰,也是自我伤害的、可忏悔的邪淫行为;佛教是劝人自我制止的,佛弟子则当戒除。现代科学和医学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全面、不彻底、不究竟。男精、女炁都是人体生理上的精华,即使不过度,也会造成生命能量的浪费和人体精华的流失、自慰只是召感你一时的触觉享受,却会造成你对触感的贪着、并在不满足的空虚中不断地增上贪着心,让你更加空虚、苦闷、烦恼,走向精神上恶性循环和身体健康的大滑坡,乃至在阳亢和阴亏的极端处短命而亡。自慰者无论男女,都会阳亢、都会阴亏,并会产生男科或妇科的相关疾病或症状,即使众多补品也是补不过来的。
但愿,人们都能珍惜自己的身体、都能珍惜自己的精神安宁和卫生,不要被一管之见的学说所误导 现在的学校,真是一个害人坑。不被害于邪说中,便被害于自由恋爱,任意嫖妓中。如果只知道饮食男女,不知道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则比禽兽还恶劣。生为人,只空得一世的人身,绝对没有一点人之气分。见权威专家的身份误导。不少著名的性学专家、医生、大学教授对于手淫所持的态度就是“适度无害”。这些学者把这个观点再传播给他们的学生,造成错误观点的广泛流行。很多青少年学生没有多少判断力,比较迷信权威,因而真的以为“适度无害”。不要迷信权威,一定要从实践去论证权威的思想是否符合事实。如果不符合事实,那就是错误的,错误就是错误的,不管是不是权威教授(只不过是互相利用。他们将同党或异己作为爱憎的对象,又以自己所爱所憎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势穷力屈时则互相攀附以求援助,势均力敌时则勾心斗角彼此倾轧)、医学专家、著名学者说的 似优点很多,为繁忙的都市人解决的每天必要的烦碎事。 可惜,事实不如商业广告所言那么好
夫妇相敬如宾,不敢当作彼此行乐之欲具 色则纵对如花如玉之貌,常存若姊若妹之心。纵是娼妓,亦作是想,生怜悯心,生度脱心,则无见美色而动欲之烦恼。夫妇相敬如宾,视妻室为相济继祖之恩人,不敢当作彼此行乐之欲具,则无徇欲灭身,及妻不能育、子不成立之烦恼。子女从小教训,则无忤逆亲心、败坏门风之烦恼。至于横逆一端,须生怜悯心,悯彼无知,不与计较。又作自己前生曾恼害过彼,今因此故,遂还一宿债,生欢喜心,则无横逆报复之烦恼。然上来所说,乃俯顺初机;若久修大士,能了我空,则无尽烦恼,悉化为大光明藏如水,礼法如堤,男女授受不亲,男女跳舞,两者相拥,完全有违伦理纲常,而政府及一些教育家,不但对此不加过问,还大加提倡,实在是不应该。女性身体观的革新
印光法师对女性身体观的看法很具有时代颠覆性。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尚未结婚的童贞女子被赋予许多神圣的意义,是圣洁、美好、高雅的象征,而婚后女子的身体则往往被认为肮脏、不净、邪恶,甚至有人认为这样的女子对法事法术有灾难性的破坏效果。直到近代,这种观念仍然存在。印光法师多次对这种带有歧视性色彩的看法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独到的女性身体观。
首先,印光积极提倡孕妇在生产时大声念观音,他认为这样不仅可使女人自己免除痛苦、避免产后出现一些不良疾症,而且还可使小孩在降生之时就受到佛的恩泽。其次,印光多次在公开场合谈怀孕、月经、母乳小孩等问题。怀孕、月经、母乳等问题在当时那个年月是社会很避讳的问题,而印光法师不但不避讳,还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或是对一些女性信众说到。他劝诫女性怀孕时切勿进行房事,以此保持胎儿的正常、健康成长。第三,印光法师摒弃过去所谓的女性月经期间身体污秽、有失洁净、不可礼拜参佛的习俗,认为经期也可照常参佛。最后,在喂养婴儿方面,印光法师劝诫女人生气后千万不可哺乳,因为生气后的乳汁是毒汁,会害死婴儿,以此教导女性要从小温柔娴静,不要动辄生气,这样可使自己终身受福,也可使家庭和睦温馨。
对于女性身体的看法使印光法师招致了社会上的许多非议,面对这些压力,印光法师不以为然,在他看来,佛法应该可以解决人的一切问题,佛教应该对于人生的一切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对女性身体进行评论就无可厚非。印光法师对女性身体的论述,在当时是一个革命性的言论,他说出了许多人未敢说出、羞于启齿的譬如妻、女、姐、妹,人们都有。假如别人老盯着自己的妻子、女儿、姐姐、妹妹不怀好意地看,你必定会气愤发怒,恨不得冲上去揍他一顿。但为什么你看见人家的妻、女、姐、妹,稍有姿色,心里就乱起淫念,妄图污辱人家呢?既然同是天地的子女,都是我的同胞,如果对自己的同胞,生起不正的邪念,那就是污辱天地的儿女,欺负侮辱自己同胞,这样的人,还配活在天地之间、还能叫他是人吗?况且夫妇之道,关乎社会秩序稳定的大局,是五伦中的关键。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是由于人有伦理道德。人若是做了蔑理乱伦的事,那就是以人身去行禽兽事,身体虽然是人,实际上连禽兽也不如!为什么?因为禽兽不懂伦理道德,而人是知道伦理道德的。明知故犯,当然比禽兽更低级了。
然而一切众生,都是由淫欲而生,所以这种习气偏重,必须严加提防。如能在淫念生起时,将其作亲人想、作怨仇想,或能作不净观想,就可以熄灭邪念,而养成淳厚的正念。“怨仇观”与“不净观”已在前面序中说明,现在特将“当作亲人来想”一法,加以阐发,希望阅读的人,共同勉励,遵守道德,摈弃恶念。
《四十二章经》教导我们见到妇女时应该:“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幼者如女,生度脱心,熄灭恶念。”①《梵网经》则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当生孝顺心、慈悲心。”如此一想,则男女授受不亲,男女跳舞,两者相拥,完全有违伦理纲常,而政府及一些教育家,不但对此不加过问,还大加提倡,实在是不应该。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尚未结婚的童贞女子被赋予许多神圣的意义,是圣洁、美好、高雅的象征,而婚后女子的身体则往往被认为肮脏、不净、邪恶,甚至有人认为这样的女子对法事法术有灾难性的破坏效果。直到近代,这种观念仍然存在。印光法师多次对这种带有歧视性色彩的看法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独到的女性身体观。
首先,印光积极提倡孕妇在生产时大声念观音,他认为这样不仅可使女人自己免除痛苦、避免产后出现一些不良疾症,而且还可使小孩在降生之时就受到佛的恩泽。其次,印光多次在公开场合谈怀孕、月经、母乳小孩等问题。怀孕、月经、母乳等问题在当时那个年月是社会很避讳的问题,而印光法师不但不避讳,还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或是对一些女性信众说到。他劝诫女性怀孕时切勿进行房事,以此保持胎儿的正常不知乐只是一弹指那么短,苦却是一生常有啊。你应该息心念佛,并念观音,将自己的妻妾,当作道友想,相敬如宾,不要起一点欲念,这样久了,所有的病就可以全都好了。如果病已经痊愈,还不可以就行房事,必须要身体大强健后,为了有后代,偶尔行一次,就必能生育,而且生下的孩子健壮聪明,没有什么疾病,这是先天的培植啊。如果不知这个道理,那自己的妻妾,并所生的儿女,都没有强健无病的幸福啊。这话也可以与妻妾说说,她们对自己是有需求的,慧佐的死,是他父母祖母所造成的。他家生了这个聪颖的儿子,不告诉他保身寡欲的道理,而是早早为他娶妻,又不说节欲的好处、纵欲的坏处。那二青年只知道求乐,不知道会死得快,并且已经得病,还不让他妻子回娘家分开一时,结果一年多大病,终于死了。将要死时见他妻子,还动欲念,所以咬手指克制欲心啊。天下这种事多极了,就随便说两件事:
有一位皈依弟子家里贫穷,他父亲早死,他学做生意,资质淳厚,十五六岁就娶妻,人已经有伤损。先是在绸缎店管帐,他的友人让他住普陀山法雨寺,调养数月,已强健起来。他母亲与介绍来寺院的人吵闹,恐怕他出家,同时拉着他店中老板以及他岳父,来叫他回去。我对来人说:“回去可以,应当让他妻子常住娘家,不到大复原,不可相见。”这种人总是最不懂事的,总是不听我的话,仍在店中管帐。我往上海到他的店中(店老板也是善人,素相识),见他面色光润,知他还能节制。后来我回普陀山到南京,见他面色大变,问“你回去过?”说“回到家只住四天”。已经与没有回去前的样子,天地悬殊,后来竟然死亡。这孩子文字尚通顺,如果不是他母亲硬作主张,应当不至于早早夭亡。
又一位皈依弟子的儿子,他岳父也皈依了,他人颇有点聪明,英文很好,因为不知节欲,得病要往杭州西湖,说:“我一到西湖,病就好了一半。”他父母不知道他是不敢见妻,不许他去杭州西湖。又要去医院,因此送到医院,还让他妻子常去看望,竟然死在医院。他岳父对我说这事,我说:“你们是愚痴的人,结果他想不死,而非要他死。可惜他不明说不敢见妻子,见了就动念失精。”慧佐到死,见妻子就咬手指,你认为是厌恶,还不是真情,那是克制欲念当下的社会上,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据检察机关统计,北京累计发生未婚妈妈杀婴案8件。涉案的8名嫌犯都是自然分娩,在诞下婴儿后立即采取了主动杀害行为,且犯罪手段十分残忍,有的是用绳索或徒手扼压婴儿颈部造成婴儿机械性窒息死亡,有的是从高楼将刚刚生下的婴儿摔下,还有的是将婴儿放在马桶内反复冲水致其溺水死亡。
在以上的这些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一条规律:案犯们普遍学历偏低,且正当花样年华之际。另外,她们也基本上都属于外来务工人员,身在他乡,人际关系不是很复杂,但严重地缺乏关爱。小王虽为幼儿园教师,实际上却与其她案犯们没有太大的区别,教师一词不足以显示她的高明之处,也不必成为网友们对其口诛笔伐的罪因。那么,小王产子杀婴等案例的背后究竟存在着怎样的隐情呢?笔者分析如下,仅供大家参考。
一、缺乏生理常识。
小王作为一个未婚女孩,与其她的一些案犯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于那些最基本和必要的生理知识是比较欠缺的。一则在偷尝禁果之前,她们并没有采取保护措施或是保护措施不到位;二则在偷尝禁果之后,她们一直浑浑噩噩、懵里懵懂的,竟不知道自己已然怀孕;三则虽已知晓自己怀孕的事实,却因没钱堕胎,或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一味掩饰,甚至为之铤而走险;四则她们均无任何分娩常识,多数人“自产自销”,竟不知孕妇生产也有很大可能会危及其自身生命。
二、社会伦理的包袱。
这些案例还有一个相通的地方,就是女案犯们几乎都是自作主张,并不会跟她们亲近的人沟通和交流,以尽可能妥善地处理和解决问题。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则男女双方感情基础极不牢固,男方缺乏责任心,或者两人已经分手了;二则未婚先孕的事情极为不光彩,既遭人耻笑,更会让当事女人今后的人生路无比崎岖;三则传统意识里的保守思维,令当事女孩无法面对自己的父母等亲人,她们唯有遮盖掩藏事实的真相,甚而不择手段地销毁一切可能泄密的证据。客观地说,但凡女孩们有此说不口的“秘密”,她们就会采取各种极端的方式来掩盖这些秘密。
三、法律意识淡薄。
这些年轻女孩们之所以敢于残害生命,不把婴儿当人看,主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她们的法律意识极其淡薄。她们往往不会认为弄死婴儿也是在杀人犯罪,正因如此,这些女案犯们在事后多半都表现麻木,与正常人无异。事实上,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故意杀人是指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但凡生而为人,便具有生命权,无论亲生与否,都不得随意剥夺。尽管该规定直接简单明了,但有不少的人总是会觉得它离自己远着呢,这样一来,既容易疏忽大意,也容易麻木不仁。正因如此,女案犯们才会无畏无惧,才会穷凶极恶,才会置人伦律法而不顾,才会自毁人生而不悟
『柒』 佛教居士应该遵守哪些规则
标准优婆塞(在家居士)
来源:给孤独园林
该具备什麽样的条件才算是一位标准的在家居士?佛陀在本经里明白地教示应具备信仰、持戒、布施、听闻正法、受持观察、了达深义、随顺行法次法向等条件,才称得上是标准的优婆塞。
在家人又该如何自利利他呢?请参考以下的经文。
选译自北传《杂阿含经》第三十三卷第九百二十九篇
译于西元2005/8/21八关斋戒日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古印度迦毘罗卫国尼拘律园林中。当时,释族在家居士摩诃男来拜访佛陀。
他对佛陀稽首顶礼后,退坐一旁,对佛说:「世尊,请问什麽是优婆塞【在家居士】?」
佛陀告诉摩诃男:「所谓优婆塞【在家居士】,就是在家人过著清白的生活,乃至尽一生的寿命,归依三宝,就是优婆塞。」
摩诃男问佛:「世尊,该具备哪些条件才称得上是一位标准的优婆塞?」
佛陀说:「如果优婆塞只有信仰却不持戒,就不是标准的在家居士,所以应当努力学习,具足净戒;若具足信与戒却不肯布施行善,仍然不是标准的在家居士。因为在家居士的条件不齐全,便应精勤学习,修习布施,令条件圆满。
然而信仰、持戒、布施的条件虽圆满,却不能常常前往参访沙门,听受正法,也不算是标准的在家居士,所以应精勤修行,时常前往参访塔寺,拜见诸沙门,否则如果不能专心听受正法,仍不能算是标准的在家人;
信仰、持戒、布施、闻法的修习条件虽已满足,但听闻正法后不依法奉行,仍不是标准的在家人,所以应精勤学习,时时前往参访沙门,专心听法;
但是闻法后虽能受持修行,却不能观察诸法深义(法、义的精髓),仍不算是标准的在家人,所以应精勤修行。
如果虽具备信仰、持戒、布施、听闻正法、闻法后能依法奉行、依法奉行后能观察甚深妙义等条件,但却不能随顺知法次法向(按部就班向解脱道迈进),仍不能是标准的在家人,既然条件仍不齐全,便应精勤学习;
最后,当信仰、持戒、布施、听闻正法、受持观察、了达深义、随顺行法次法向等条件一应俱全,摩诃男,此时才算是具备了一位标准的在家人应有的条件。」
摩诃男继续问佛:「世尊,在什麽样的情况下是指优婆塞只能帮助自己,却不能帮助他人?」
佛陀说:「如果在家人自己归信三宝,却不能引导他人归信三宝;仅自持净戒,却不能令他人持戒具足;仅自行布施,不能影响他人一起布施;自己参访塔寺礼见诸沙门,不能劝他人一起参访塔寺礼见沙门;自己专心听法,不能劝人乐听正法;自己闻法后能受持,却不能令他人受持正法;自己能观察甚深妙义,却不能劝他人观察深义;自知深法后能按部就班走向八正道,却不能劝人按部就班走向八正道。摩诃男,以上八种情形,就是优婆塞只能自利,却不能利他。」
摩诃男又问佛:「世尊,优婆塞应成就几法自安安他?」
佛说:「优婆塞若能成就以下十六法,就是优婆塞能自安安他。是哪十六种呢?摩诃男,如果优婆塞具足正信,也能引导他人归信三宝;自持净戒,亦以净戒教授他人;自行布施,亦教人行施;自行前往塔寺见诸沙门,亦能教人前往礼见诸沙门;自己专心听法,亦教人听法;自己受持法义,亦教人受持法义;自己观察法义,亦教人观察法义;自知深义,按部就班走向八正道,亦能教人解了深义,按部就班走向八正道。摩诃男,若能成就以上十六法者,就是优婆塞能自利亦能利他。
摩诃男,若是优婆塞能成就以上十六法者,大众眷属都会前来亲附,受他的影响,这名在家居士在婆罗门众、刹利众、长者众、沙门众、及其馀诸众中能发挥他深远的影响力,威德显曜。就如同太阳在一天当中的初、中及后时,都能光明显照。
就是这样,优婆塞若能成就十六法者,便能于初、中及后时,威德显照。就是这样,摩诃男,若优婆塞能成就以上十六法者,可说是世间难得。」
释族在家人摩诃男听佛说完后,心中欢喜,便从座位起身,礼佛后离去。
在家人的修行方法
*
来源:给孤独园林
有很多人误会学佛就是要吃素,或者不可追逐财富名利,硬是把自己搞得僧不僧、俗不俗,整个人看起来怪异。其实,出家人的生活与在家人是截然不同的,比丘应守的戒律至少有270条之多,而在家人生活在五欲世界,有其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佛陀从不否定在家人所享受的快乐,只是告诉我们这些快乐本质上都无常变易不定,不值得迷恋。但他也很明白要在家人立即放弃这些享受是不可能的事,因此他教导我们应循正道追求(也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能不择手段,不可以伤害他人的方式满足私欲,因为我们对别人所造成的伤害,都已经为自己做好了准备,就算今生算不了帐,终有一天会连本带利的回到自己的身上。
佛陀最诃斥的就是不僧不俗的伪君子,换言之,在家人应有在家人的样子,享受财富、情爱、亲情、名声等快乐并不是罪恶,与修行也不冲突,只要建立在「将心比心」的前提上,一样可以迈向解脱大道,品尝清凉的法味。
选译自南传《巴利英译相应》
乔正一译于农历大年除夕夜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与许多大比丘一起来到古印度拘萨罗国,并住在该国的一处村子。村内有一位信奉婆罗门教的在家人,名叫鞞纽多罗,他听说佛陀难得来到此地,已久仰佛陀的圣名,便慕名前往佛陀的住处,并且请教一些问题。
他见到了佛陀,恭敬的向佛陀顶礼后,便坐在一旁,他问道:「瞿昙啊!我是一名在家人,也是一名凡夫俗子,有七情六欲,我有妻妾,有儿女成群,我住在繁华热闹的都市里,身穿华服锦衣,享受美食。我希望能保有这一切,但也很希望够跟您学习修行,死后来世能够生天,我不知这样子会不会跟您的教义冲突?」
佛陀说:「居士啊,其实并不会冲突,在我的教法里是有方法,可以让您在享受世间快乐的同时也提升您的心灵。」
鞞纽多罗听到佛陀这麽说,感到很兴奋,他请求佛陀为他解说该怎麽做。
佛陀说:「居士啊,我现在就为您解说能帮助自己的修行方法,请您仔细的听好,并牢记在心。」
鞞纽多罗说:「谢谢您,我一定会专心听您讲解。」
佛陀说:「身为一名在家人,他应培育同理心,时时刻刻保持以下的思惟,便能兼顾世间快乐与修行,在家人应这麽思惟:『我清楚知道,如果有人想要杀害我,我一定不快乐,我会心生恐惧,我如果不喜欢如此,别人一定也是这样,所以我怎可以去杀害别人的生命。』
当他如此正确思惟后,便会至诚受持不杀生戒,心中也不乐于杀生。
同上开情形,『我若不喜别人偷盗我的财物,别人一定也不喜欢如此,我又 岂可去偷盗他人财物?所以我愿持不盗戒,不乐于偷盗。』
如同上开道理,『我既不喜欢别人勾引、骚扰、侵犯、强暴我的妻女(或丈夫),别人一定也不喜欢受到如此对待,我今又岂可去勾引、骚扰、侵犯、强暴别人的妻女(丈夫)?所以我愿受持不邪淫戒。』
如上所述,『我不喜欢被别人所欺骗,别人一定也是如此。我又怎可欺骗他人?所以我愿受持不妄语戒。』
如上所说,『我不喜别他人挑播离间我与亲人及朋友的感情,别人一定也是跟我一样的想法。我今又岂可去挑拨离间离别人与其亲友的感情?所以我不能去做挑拨离间的事。』
如上所述,『我不喜欢别人对我粗言辱骂,别人一定也是这样。我 又怎可去辱骂别人?所以我不应对别人恶言相向。』
如上所述,『我不喜欢别人对我虚情假意或说些毫无意义的杂秽语,别人一定也是这样。我又怎 能对别人说绮语?所以我不该对别人说那些虚情假意的甜言蜜语或无益的杂秽语。』
以上就是七种帮助自己修行的正道,我们姑且称之为七圣戒。又如果这位在家人能对于佛陀、佛法、僧伽产生正确的认识及坚定的信仰,那麽这位在家人便已证得四不坏净,他已可确定他自己未来的命运,对自己这麽说:『今后的生死轮回我已不会再堕入地狱、畜生、饿鬼道中,一切的恶趣因缘都已消失灭尽,我已得须陀洹果(初果),不堕恶趣法,必定正向解脱,今后的轮回次数只剩七次天上或人间的生死,必可抵达究竟解脱烦恼的目的。』」
鞞纽多罗听完佛陀的解说,心生无比的喜悦,他对佛陀表示:「实在太难得了!世尊!从今起我愿归依佛陀、归依您的教法以及比丘众,终生做一名标准的在家佛弟子,直到我生命结束的那一刻为止。」
『捌』 信仰佛教的居士的一些戒律与要求
首先
皈依
皈依的是
佛
法
僧
不是单一的哪个上师
这是居士的第一标准
然后
精进自己
看你自己的发心有多大
第一个戒律
也就是最简单的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
逐渐的去精进
佛祖必然会加持你的
『玖』 做个居士,有什么要求没文化可以么
当一名佛教居士的条件是:一:找一位信任的出家比丘,在他面前皈依佛、法、内僧三容宝,并受持佛教五戒;二:也可以在家里面对一尊佛像,释迦牟尼佛的雕像、瓷像、木像等,也可以面对一张释迦牟尼佛的画像、佛的网络照片等,自受三皈依和佛教五戒。如此,你就是一位在家的佛教居士了。
说的更直白点,当佛教居士与普通人没有多少区别,只不过要严格尊守佛教的五戒或八戒,与文化水平等其他因素无关。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拾』 佛教里的居士是什么职位,
所谓居士佛教或“白衣佛教“,是相对于僧伽佛教而言,指佛教的在家信众、信众团体及其领袖人物所影响的或所体现的佛教。
其实这种提法是不大严密的。大家知道,佛教徒由出家信众和在家信众两大部分构成。在我国,通常将在家信众称为居士,即所谓居家修道之士。
佛教对在家信众尊称为居士的由来,应该是出自《维摩诘经》,《维摩诘经》称:“维摩诘,居家学道,号称维摩居士”。
维摩诘居士是东方阿閦佛国的一生补处菩萨,示现在家相度化众生,所以后来就一直用居士一词称在家的学佛弟子,也含有尊为大菩萨的含义了。
(10)佛家居士有什么要求扩展阅读
居士佛教影响大
1、自古以来,居士即占佛教徒的绝大多数。
尤其在佛教信仰盛行的国家和地区,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中都有居士,其中包括众多有权势、有财富、有学识、有能力的人物,诸如帝王将相、富商巨贾、硕学鸿儒、能工巧匠等等。
虽然他们在佛教界一般不居领导地位,但他们往往比僧人的影响力更大。
2、随着佛教在各国各地区的传播和社会的不断演进,僧人在持戒、求学、修法、管理寺院乃至日常生活等等方面经常会遇到与他们的先辈们大异其趣的境况。
尤其是在中世纪以至近代,许多僧人越来越难于保持戒律上的完美、学识上的权威,难于避免修法上的走样、日常生活的俗化,因而自信心降低,或屈从于王权和世俗势力,或遁入山林不问世事。
而自身修养的不足及与社会和广大民众的疏远,又使这些僧人对社会问题及民众的疾苦缺乏了解,变得冷漠,很少能给信众做出表率并予以积极的适当的指导。
与此同时,广大民众的知识日开,自我意识增强,对佛教和僧人的神秘感及盲目信仰减少,对僧人的修养、学识与处世能力要求却越来越高。
这一切都使僧人的社会地位下降,影响力日形减弱。明清以至近代这种情况更加凸显。这样一来,居士界纷纷起来弘扬佛法,在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还以不同方式帮助和促进寺院及僧团的自身建设,纠正其种种弊端,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