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到网上似乎有说,在家居士要是证到阿罗汉,要吗就要
经典说在家居士只能证到三果阿那含果,证不到四果阿罗汉果。证到四果阿罗汉,必定是出家人。
2. 若居士在家也能证果出家有何意义
有的居士虽然在家,但行为与出家人无异,是为了顺应家人的意愿留在家的。这样的人,已版经与权出家无异了。证果是有可能的。在家居士公认的的成就者是很多的,比如心密的元音老人、黄念祖老居士等。
但绝大多数人,如果在家,是没有办法精进修行的,在时间、精力和环境上受到很大的限制。为了专心修行,因此还是有许多人坚决走上了出家的道路。这是值得随喜的,是一种大智大勇。
不过,也不能因为这个,而否则在家修行的意义。在家修行,即使不能证果,也能积累福德资粮,对后世的修行有很积极的影响,而且,还有往生净土的可能性。
3. 在家居士误穿了出家师傅的黄色海青,还搭了祖衣。会有什么果报啊弥陀佛
谁才有资格穿袈裟呢?《摩诃僧祇律》说:“三衣者,圣贤沙门标帜,非版俗人所为。”就是说:袈裟权是出家沙门僧尼修行的法服,以此为标志,不是在家俗人可以随便穿着的。又《辩惑篇》说::“此三法衣,定是出家之服,非在家者所披。” 袈裟是僧人最重要的服装。袈裟分三衣:五衣、七衣、大衣。由此可知,袈裟为佛教僧尼法服,在家白衣不可穿着,否则,违背佛陀教诫。
4. 在家居士供佛的水果等供应如何处理
供养佛菩萨的,撤供以后都可以用,没有忌讳。供养鬼神的,布施鬼神的,这些供品撤下来,比如三时系念,作三时系念的这些人,不管是法师居士,都不可以吃,吃了以后,你再作就不灵了。但是没有参加做的,或者是跟着一般随喜的,没有在台上敲法器的——行,可以吃。这是一般规矩,我们要懂。供佛的没有问题,上供,供养佛的,我们都可以吃。供鬼神的,焰口施食、蒙山施食,主法的人不可以吃,吃了就不灵了。(净空法师《学佛答问·香港之四》2004.10) 圣严法师著《学佛群疑》相关节录 佛前鲜花、水果、食物、茶水等供品,属于消耗品,必须每日更换;如果尚是可用可食,应该移作他用,或是家人食用,不得抛弃;如果腐烂、败坏,则做垃圾处理。至于供品的单数或双数,没有限制,以对称的美观而言是双数,如限于物力、财力、位置及场地的关系,单数也没什么不可。至于品类,质料是以各人的财力可能负担的范围为原则,不敷衍也不铺张。 关于供佛的食品可吃吗?祈竹仁宝哲的回答。 如果仍然是新鲜的食品,可以自己受用或送予别人;如果供品已经变坏或过期了,则只好丢弃吧!供在佛坛上的食物,不需要放太久时间,即使只放一分钟而在心中供养,也已足够了。佛经并未开示必须供多久的时间,但诸佛根本不需要凡俗的食品,所以你不需要放很久去等圣众受用完毕才撤供,略供一会儿即可以了。供养饮食的时候,不应把好的自己留起而供劣质的。连你自己也不会受用的劣质饮食品,当然不宜作为供佛之用途。虽然诸佛并不会真的受用这些供品,但为了吉祥缘起及积集功德,你仍须供上合适的供品,否则就宁可不作供。忘了供养并无问题。诸佛不同于凡俗的众生,你毋须担心他们会生气或报复,他们也不会因你忘记供养而要捱饿。供养只为了自己之积聚功德,并不是圣众有此需要。不过修持之要诀在于恒久不辍,每天的修持及供养等最好不要中断,这才能生出因恒心而得之成就。尤其是过在家生活的行者,反正每天都要买菜购物,只要把买回的食品或未食用之菜式作供即可。这样的话,既方便又易行,只要你不忘记每天吃饭,就不会忘记作供。
5. 佛教网请问在家居士和出家师父之间有暧昧关系会是什么果宝
香花和尚是假和尚。这类假和尚,没有出家,没有受戒,没有戒牒。在佛教协会中是居士身份,骗群众是和尚。这些人仿做道教科仪填库功德(烧库钱)的依据正是伪经《佛说寿生经》。依据是假,法事卜必为假。香花和尚是标准的三假的假和尚。这些人大部分有暖暧昧关系。
6. 在家的居士和出家的僧众在成就的果位上有什么区别
「如是等香非遍闻,唯闻戒香遍一切」。这个世间花草树木的香,再好的,也不过就是此地所说的旃檀、龙麝。但是怎么比也比不过佛门修行的这些大德,真修行,无论在家出家,身体都有妙香。
释迦牟尼佛在世,他示现的是出家修行人,同时还有一位在家居士,跟释迦牟尼佛的地位是平等的,维摩居士,维摩诘居士没有出家,也证得了佛果,居士身。由此可知,出家、在家是形式,证得佛果是实质,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这个道理要懂,要尊重。在家真正证果的人,要把他当佛一样看待。所以维摩居士讲经,释迦牟尼佛派弟子,目犍连,舍利弗,率领大众去听经,这些出家的阿罗汉,见到维摩居士都要顶礼三拜,右绕三匝,那个礼节跟见佛没有两样。这说明什么?说明佛教重师道,不重形式,他虽然是在家身分,他是你的老师,你是他的学生,那就应当要行师生之礼,这一定要懂。决定不能说我是出家了,我是佛弟子,他是在家居士,那不行。居士要看什么身分,如果是升座讲经的时候,这代佛说法,他是佛的身分。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场合当中,居士升座讲经,出家人不拜,这是错误的。佛给我们立下的规矩,是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跟见佛完全一样。所以尊师重道,消除自己的贡高我慢。
真正有德行的大居士,他是我们的老师,像夏莲居老居士,为我们会集这部经的。这部经不好会集,王龙舒是了不起的大德,会集不是尽善尽美;魏默深也是大德,第二次会集还是有瑕疵,被别人批评;夏莲公三次会集,第三次花十年的时间,三年完成会集本,十次修订,整整用了十年时间。会集经里头的文字,字字句句都是原译本所用的字,没有更动一个,忠于会集,挑不出一点毛病出来。法师里头没人做,他做出来了,做出来之后现在多少出家人依照这个本子来学习,他怎么不是老师?我们不能忘恩负义,我们要顶礼、要感恩。黄念老的集注不简单,聚集了一百九十三种资料给你做参考,他就用一百九十三种资料用它来注解这一部大经。说明什么?这不是他的意思,经论上的本义,祖师大德的教诲。这是有智慧,高明,不容易做到,他做到了。我们得受用。做这个注解,整整花了六年的时间,完成之后他走了。这两位老人出现在世间,有任务的,就是要干这桩事情,功德圆满他离开了,对我们的帮助太大了!我们如果没有得到这个会集本,没有得到念老的集注,我们唯一的方法只有跟著古人,以《弥陀经》为主修。《弥陀经》的三个注解,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幽溪大师的《圆中钞》,黄念老还嘱咐我,希望把窥基大师的《通赞疏》加上去,《弥陀经》的四大注解,很有道理。窥基大师是用法相宗来注解的,法相到最后也导归极乐,也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对了,一点都没错。
所以什么样的香比不上戒香,比不上定香。这个地方所流露出来的香,戒定慧香,遍一切处。「本经曰:其香普熏无量世界。故知其香应是戒香」。我们念佛人持戒,需不需要去受戒?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譬如五戒,你真正能做到一条,你就受了一条了。有没有人来给你授,做仪式,没关系,佛菩萨承认。你能做到两条,你就受了两条,完全在自己。佛的根本戒,五戒是根本戒,扩大就是十善业。净业三福里头第二条,就是戒香,圆满的戒香,「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就这三句话,这就告诉我们,具足众戒是什么?三皈、五戒、十善、沙弥律仪,六和、六度、十大愿王,三聚净戒统统具足了,能遵守,好!能遵守时必定有戒香。
=================================
「第二品是上品圣众之补充」,所以它还是序品,还是属于第一品的证信序。「本品之首,于菩萨众中,拈出上首之贤护等十六正士。品末复标余之三众及诸天大众。以补足上品中六成就中之众成就」。前面是说出家众,大乘小乘,这个补充的是在家众,这个意思很深,说明这个经、这个法门是以度在家众为主。
在前面我们看到出家的菩萨只列了三个人,普贤、文殊、弥勒;而在家众菩萨众,贤护等十六个,十六是密宗的表法,代表大圆满。贤护等十六正士他们全是等觉菩萨,地位跟文殊、普贤、弥勒是平等的,不是普通的菩萨,在家的等觉菩萨。这个表法的意味深!念佛求生净土的人,在家的人多,在家的人成就不亚于出家人,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
不晓得这个道理,所以出家人往往很容易生傲慢心,不知道谦虚。佛陀在世,当时示现的就是二尊佛,释迦牟尼代表出家佛,维摩居士代表在家佛,地位平等,没有高下。释迦派遣舍利弗、目犍连到维摩居士那里去听他讲经说法,舍利弗、目犍连见到居士的礼节跟见佛一样,顶礼三拜,右绕三匝,同样的礼节我们要看清楚。
舍利弗、目犍连是出家人,四果阿罗汉,见到居士为什么这么恭敬?居士是佛,居士在讲堂里面是主讲,代佛说法。出家菩萨代佛说法,在家菩萨也代佛说法,对于说法的人恭敬是平等的,不能有分别。
7. 在家居士和出家人发生性生活会被什么因果
地藏经说的很明白,下地狱 求出无期。罪过太大了。在家居士这点都不懂还做什么居士。不方便言僧之过。但是居士也太不懂事了吧,都遇到佛法了还能犯这种低级错误!
8. 在佛教里女居士最高能修到什么果位
居士即是在家,在家成佛的,屁个都没有,最多三禅,
在家即是懈怠,懈怠掉举,则不得深定,不得深定,故有所堕。
9. 在现实生活中,在家居士如何做布施啊做布施的话,如何做,才能得到后世好的果报呢......
共同学习《优婆塞戒经》杂品(26)要怎么布施将来才会多获宝藏呢?
“若不求施,若乏时施,少求多施,求恶施好,教他索施,自往行施,当知是人未来之世多获宝藏,非宝之物悉变成宝。”
“(1)如果人家缺乏时, 尚未开口求施,而自己主动去布施 ,
(2)如果人家 缺乏时随顺布施 ,
(3)如果人家 求的少,但是知道他很需要,就多给一些 ,
(4)如果人家 求恶劣物,而自己给他上好物 ,
(5) 教导众生,来向自己要求施物 ,
(6)知道人家缺乏了, 可能也不好意思开口或不方便行动,自己积极去前往布施 ,
要知道这种人于未来世将会常常获得宝藏,本来不是宝物的,也变成宝物 。”
(按:就像《灯指因缘经》里头的比丘,拥有黄金尸宝,乃是在过去世以黄金修补佛指,发愿世世富有,若是财宝散失,还能回富如故。到了比丘出家,尸宝还跟着他。在佛教门下,证阿罗汉果!)
“为戏笑施,非福田施,不信因果施,如是布施,不名为施。”
“(1)为了戏笑布施,
(2)不是福田却当成福田而布施,例如:纯观想连佛形相都不设置、供养山川林木,
(3)不相信布施的因果正理而布施,
这样子的布施,不叫作布施。”
“若人偏为良福田施,不乐常施,是人未来得果报时,不乐惠施。”
“(4)如果有人偏爱寻求良好的福田来布施,不是喜欢常常养成布施的习惯,此人将来得到果报的时候,不喜欢布施。”
(按:富有而小气的,就是这一种。)
“若人施已生于悔心、若劫他物持以布施,是人未来虽得财物,常耗不集。”
“(5)如果有人布施的之后生起后悔之心、如果有人是盗取他人的财物来布施的,此人未来虽然会得到财物果报,但是常常耗损无法积集起来。”
“若恼眷属得物以施,是人未来虽得大报,身常病苦。若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恶人’,是‘假名’施,不名‘义’施。如是施者,名无怜愍,不知恩报,是人未来虽得财宝,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
“(6)如果有人是扰乱眷属,使起烦恼,才得到财物来布施的,此人虽然以后会得到大富果报,但是身体常常三不五时,就会有疾病痛苦。
(7) 如果不能先将取得的财物拿来供养父母,扰乱克扣妻子应有的供养,克扣奴婢应有的供养使之困苦,令家人亲眷都生起烦恼,才得到财物来布施的 , 这叫做‘恶人’,这叫做‘假名’的布施、非真正布施,不叫做‘义’施 。 这样子布施的人,叫做无怜愍,不知道感恩、报恩 , 此 人虽然以后会得到一些财宝,但是常常散失不能积集起来,无法在他需要用钱时取用,身体也很多疾病痛苦 。”
“若人如法以财布施,是人未来得无量福,有财能用。若有不以如法财施,是人未来虽得果报,恒赖他得,他若丧没,寻便贫穷。”
“如果有人如法的来布施,这个人未来将会获得无量福德,有财物也可以随意使用。 如果有人以不如法的方式来布施,例如【不亲自布施,请他人代为布施】,这个人未来虽然会得到财富果报,总是要靠他人来实现这份财物的果报,如果他人舍报了,就会跟着贫穷下来 。”
“有智之人,深观人天转轮王乐,虽复微妙皆是无常,是故施时不为人天。”
“有智慧的人,深入观察人间转轮王的快乐乃至天上的快乐,虽然都是很微妙的,但是这些快乐终究是无常的法,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布施的时候不会为了希求人天的果报 ,当求佛菩提乐而布施。”
(转自地藏论坛)
10. 在家居士可以给人家念佛吗这样要背因果吗
不会的 简直两回事 念诵经文功德回向是佛力加持的 不是你的力量 你只是一个付出 真心内 真诚就行了容 其他都是自动的
注意功德回向
回向文是:愿以此功德回向给(出生在年月日的名字 说农历生日)的历代宗亲,六亲眷属,历劫、冤、亲、债、主,错杀,误杀,故杀的一切生灵,人,非人等,愿你们早日离苦得乐,脱离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往昔所造诸 恶 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