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家居百科 > 在家居士如何具足出家心

在家居士如何具足出家心

发布时间:2021-03-14 03:03:14

❶ 在家居士如何学佛

?这是许多朋友都很关心,也很希望了解的问题。事实上,“”,这个题目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所有的题目都是:“你要如何学佛?”,而不是在家或出家。 如果问佛陀,也不会有在家、出家的问题。因为原始佛教的时代,在家居士和出家众的不同,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抉择,出家是一种比较贴近专心修行的生活型态,在家居士是选择另外一种生活型态。出家的生活,几乎整天都在专注修行,所以他门成就的机会比较大。 但是,大家想想,出家众能专心修行,他们日常生活谁来照料供养和护持呢?是在家居士。 后来很多说法,把出家和在家划分成两种不同的阶级,这是很奇怪的。其实,在法上并没有在家众、出家众的差别。 虽然出家专修成就的机会比较大,但并不代表在家人就一定比较慢,给孤独长者就是最好的例子。 佛陀住世的时候,给孤独听闻佛陀说法就证悟了,是成道的圣者。当时他是一位德高望重且具足财富的大居士,又善于弘法,各方外道都来争取供养权,希望得到他的护持。 当时耆那教的外道甚至带著五百眷属来访,想说服给孤独长者归信耆那教。他们质疑佛陀的修行境界,并叫给孤独长者不要相信佛陀,没想到给孤独长者的回答出乎外道的意料之外。 他说:“我并非信仰佛陀而来。”他更提出“信仰”与“智慧”的优先与殊胜的次第,并示现佛法自证、自悟的自在。换句话说,给孤独长者是由于佛陀的教诲亲证了法,所以没有信不信的问题。 同样的问题,我现在问:“大家今天有没有吃饭?有吧!那你需不需相信你会吃饭才能吃饭?”所以给孤独长者这样回答的意思是:“我并没信佛。是佛陀告诉我,如何修行就会成佛,我修了,也得道了,所以根本没有信佛的问题,而是佛陀所说的,我亲证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原始佛教的核心命题,并不是“信佛”,而是“学佛”,是证量的问题。 所以各位,“信佛”好不好呢?当然好,但这只是学佛的前行方便,重点是要学佛。学佛是什么?是学习佛,跟佛陀一样。 由于给孤独长者是悟道的圣者,当时不论是在家众、出家众都向他学习。所以,在家出家并不是重点,佛法是以“法”为核心的,这才是重点所在。 各位,虽然我们在家众,并没有办法像出家众具足一心专修的福报,但是,只要愿意,一样可以证道,只要有正确方法,都可以证道,这是毫无疑问的。 “如何学佛?”这才是问题的重点。千万不要生起下劣的心想:“我是在家人,我没有持戒。”佛法的重点不在于有没有持戒,而是在于有没有烦恼。 在家人没有办法像出家人一心专修,在家人的生活环境各种烦恼和挑战也比出家人多,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可能大家获得的各种智慧会更具足,你所面对的问题越多,所必须具足的智慧也更多。所以,重点在于我们什么时候能修行,就好好修自己的行,让自己远离烦恼。 快快乐乐成佛 佛法讲的是“离苦得乐”,这是佛法的精义所在。很多人学佛学了半天,老是以为佛法都在讲苦,就说佛教是“苦教”,其实这是对佛教最大的偏见和误解,佛法如果是苦教,那世界上最苦的人是谁?应该是苦教的教主─佛陀。 但是我们看看:佛陀是苦吗?他被称为“永远的微笑者”,为什么要微笑呢?因为他离苦得乐,离苦即得解脱。“解脱”是没有痛苦的意思。佛陀得到的乐是没有痛苦、没有负担的自然喜乐。所以他永远那么安详自在的微笑。 佛陀只是告诉我们,苦是什么,让我们不要堕入苦中,是教我们免于苦痛。所以佛法是教大家离苦得乐,而不是故意要大家这个也苦,那个也苦。佛陀是说,如果我们不解脱,不管所行是乐或苦,结果一定是苦的。所以,佛陀宣说苦、集、灭、道四圣谛,让我们了解,我们的苦是来自烦恼。远离烦恼,即得自在解脱。所以佛法的核心问题,就是在让我们的心得到自在解脱。 一切的法门、一切的方法、我们每天的功课,都是让我们离苦得乐、解决烦恼的。有一个简单检验修行的方法,就是每一天临睡前,可以问问自己:“今天有没有比昨天快乐?今天的我有没有比昨天有智慧?今天的我有没有比昨天更慈悲?今天的我有没有比昨天更自在?” 如果这几个指标都是正面的,这才叫做好的方法、适合自己的方法。如果我们今天选择一个法门,一天没做功课就好紧张,反而造成身心压力,这不是很奇怪吗?我曾经教一个朋友放松禅法,他每天练习,每天都放松放松就是放松了。他有个朋友,去别的地方学放松,也是很努力练习,结果有一天,我们三个人在一块聊天,他那个朋友忽然紧张的惨叫一声:“糟了!我今天忘记放松了!”我很奇怪的问他:“你学放松怎么学得那么紧张呢?”结果放松反而变成他的压力了。 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其实,放松就是放松,千万不要一想到放松就紧张。同样的,学佛也是如此,学佛是来解决烦恼的,不是来增加自己压力的。 精进是努力去用这个功夫,不是压得你透不过气来,我们当然可以自我要求、努力精进,但是用的方法、订的目标,千万不要变成生命中的负担。 希望大家有个基本了解,不是出家人怎么样、在家人怎么样,就我看起来这两者并没有太大的差别,问题的核心是在于如何有效的修行。希望大家都能“高高兴兴学佛,快快乐乐成佛”,这不是很好吗? 很多人学佛之后,就感觉很不自在。如果释迦牟尼佛一天到晚这样愁眉苦脸,压力很大,你会喜欢他、尊敬他吗?如果我们不希望如此,为什么自己要这样呢?不只是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也是这样,你看他的样子,也是很欢喜、很放松。我讲的放松禅法,放松其实是对世间人方便的说法。我教大家练习放松,其实是“放空”,没有执著不就是“空”吗?对一般人讲放松,他很欢喜接受,于是不知不觉就空了,就解脱了。所以,佛法是要我们在生活中自在解脱的。 大家要努力精进,但是不要精进得痛苦;功课要做,但是功课不能成为生命的负担。 有些学密法的朋友,一天没持某个护法的咒,修这个护法的法,就很紧张,担心护法晚上会来处罚他。怎么会这样呢?为了怕护法而修法。佛法是让你解除烦恼,不是增加烦恼的。我们选择的修行法门,是要跟自己的生活结合在一起,让生活中直接得到利益的,这才是最有力量的法。 和诸佛菩萨签约 药师佛在因地时曾经发了十二大愿。愿是什么?就是一个菩萨发心,他很主动的去跟诸佛签约,直到履行这个契约的时候,才能成佛。 我们早晚课时读到的四弘誓愿,就是一切菩萨的共愿。菩萨的弘愿基本上是两个系统:一是庄严诸佛净土,这是“圆满净土愿”,二是圆满众生成佛,这是“众生成佛愿”。一个佛要成就,一定要完成这二个愿,一个是要使这个世间成为净土,一个是帮助众生成佛。 四弘誓愿的内容是:第一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缘于大悲心;因此,第二个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断烦恼?因为要度众生,也救我们自心,所以“烦恼无尽誓愿断”。第三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菩萨要修习法门,对治自己的烦恼,也来帮助众生对治烦恼;最后“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才是无上菩提心。 这边我们所说的菩提心是“无上菩提心”。因为菩提有分“声闻菩提”、“缘觉菩提”。阿罗汉证道就是“声闻菩提”,缘觉证悟则是“缘觉菩提”,只有圆满成佛是“无上菩提”。 菩萨的誓愿本身有二个面向,一个是广度一切众生成就无上佛果,然后要帮助建设世间圆满成为净土。“四弘誓愿”就是我们在佛前,对佛发愿,请佛陀为见证,这称为“披大誓铠甲”。你的誓愿就是你度化众生的铠甲,菩萨就是生生世世穿著这宝甲,在人间游行,不为人间的杂染所迷惑。愿的力量是最大的,十方一切诸佛也是依誓愿而行的。 在密教中,誓愿叫做“三昧耶”,当如来发愿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已经不是一般生死轮回的身,而是三昧耶身。 此后,我们的生命就是无上菩提的命,随顺愿力而行,这样的金刚心发起,就不断了。因为诸佛会不断的提醒你,菩萨也会策发你,所以你发了菩提心就是真的发了,这时候就如同穿上金刚铠甲,不会被烦恼所障碍。 “四弘誓愿”是菩萨共同的基础,称为共愿,特别的愿则是跟自己的生活背景相契合。药师佛在过去是一位医生,所以他就发愿用医药来圆满他的净土,他不只医众生的身,还医众生的心,最后还让大家圆满成佛,这是药师佛特别的愿。这个愿跟他的生命相应,跟他的生活相应,所以是极有力的,他每天在生活中实践他的大悲誓愿。所以医生、医护人员都可以以药师佛为学习典范。像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就说明了药师佛是怎么成就的,这是他圆满众生成佛,庄严净土的基础。 阿弥陀佛的法门,很多人念阿弥陀佛,却不晓得阿弥陀佛的意义,阿弥陀佛发起四十八大愿,创造了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没有痛苦,只有快乐的地方。 极乐世界是怎么来的?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比丘时,于世自在王如来前发起四十八愿,发愿创造宇宙中最庄严美好、快乐的世界。他参考了两百一十亿个的佛土,经过五劫时间的思惟,把这两百一十亿佛土中最庄严、最美好的地方,全部总结出来,然后创造了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可以说是超级的宇宙法界学校,让法界所有的众生都能来这边学习。这所学校在宇宙的名声,就像哈佛在世界一样有名,大家都希望能去就学。极乐世界可以说是成佛保证班,来这里的众生一定要让他圆满成佛。如果有烦恼比较重的人,到了极乐世界,就先让他在莲花苞中居住修行。这莲苞就像无菌室,完全没有病毒染污,而且用身历声的教学,让他念念皆是念佛、念法、念僧,每天有化佛到里面来教他,教到最后整个心的病毒都消除了,这时就“华开见佛悟无生”,才能真正见到如来。 极乐世界宝池的水,可以随我们的心而自动调节温度,就算在池水中睡著了,水池也会调降到适当的高度,不会把人淹死。平常如果要上厕所,也不用厕所和抽水马桶,地面会自动裂开,上好了就自动闭合,多好! 极乐世界连音乐都是精心设计的,水声、鸟声、树声都会让人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如果我们地球上也以这种建筑观念来设计,那就太好了!地球上也可以有“极乐社区”、“药师社区”,依照阿弥陀经、药师经来设计,让住在里面的人,自然而然观想极乐世界、药师净土,这不是很好吗? 这样看来,阿弥陀佛可以说是“建筑师佛”,是所有建筑师的典范,他创造了整个法界最圆满的生命环境。 一个佛陀,他从发愿到成佛,他不一定出家或在家,重要的是,他的修行会跟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跟他的文化合在一起,用他的文化和生活来实践,这才是最究竟的佛法。 网路中的觉性 有的朋友从事网路资讯工作。网路上能不能修行?当然可以! 现代人的生活和网路几乎密不可分,但是这样深入每个家庭的网路,传播的核心系统却是无明、原始的。彼此都想:“反正你不知道我是谁,我做什么事都无所谓。”我有个朋友,有一次上网和国外的网友通信,谈恋爱,谈得很高兴,对方自称是位女士,在书信交流间也流露出文化气质,结果两人一见面,他才知道那个“女生”原来是个长满络腮胡的男人。他想起那些肉麻的e-mail,呕吐了好久。 他直问我这是怎么回事?我告诉他,这是事实啊!因为网路是每一个人都隐藏身份,就像把脸蒙住,所以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网路就是这样,所以整个网路是个无明系统。 一九九九年,微软总裁比尔盖兹到台湾时,发表了一篇“数位神经系统”,我就发表了一篇专栏文章“觉性在数位神经系统中的地位”来回应。文中提到:“现在的网路系统都是模仿人类的内在系统,因为它跟人类越类似,我们用起来越方便,所以是向我们内在系统学习的。但是网路系统是没有智慧的,因为生命的内在系统是无明的,所以网路系统也如此。” 我一向认为,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拥有使用电脑的聪明,却还未具足使用电脑的智慧与悲心。但是问题在于这个力量一旦被开启,就如同潘朵拉的盒子被打开了,无法再回到从前。既然这是无法反逆的潮流,我们就要在网路之流中,丢下觉悟、觉性的因子,让它不断的被复制。所以,许多好的、善的想法、事件,无我、空性的文字就把它丢到网路上去,让它去发展。因为这个地方,有创造的东西,人家就会不断的复制,那就让大家复制,所以要尽量把觉性的种子丢到网路上去。 在《华严经.世界品》中,就记载著各种不同的世界,有些世界是光聚成的,有些甚至是声音形成的,有些是意念形成的。可见的意念上是有众生、有世界的。网路就是一个例子。所以,世界的因缘,比我们印象中的世界,复杂繁复得太多了,佛经里都已经清楚的记载。 生活即修行 我们的生活、事业,都可以让其安住在觉性发展。这不是叫大家不要做生意,否则整个公司的员工怎么生活呢?相反的,这是让你能赚更多的钱,但是更有智慧。换一句话说,这是让你不只是想赚钱而已。 怎么做呢?其实很简单,你上班的地方就是你的道场,你的办公室就是你的道场,虽然你可能很讨厌你的老板或某些同事,但是想想看,释迦牟尼佛碰到这种人要怎么办?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此外,我们也可利用一些小道具;譬如,学阿弥陀佛的人,身上除了带一张佛卡之外,后面可以写著:“阿弥陀佛碰到这种情形时会怎么办?”例如有人跟你吵架,当你气得要死的时候,怎么办呢?就把佛卡拿出来“阿弥陀佛碰到这种情形怎么办?”你想想看阿弥陀佛会怎么办?因为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那你就请阿弥陀佛教你念这部经吧! 修观世音菩萨的人也一样,想想观世音遇到这种情形时怎么办?有人说,这是不是太过贡高我慢?其实这不是说我们像阿弥陀佛、观世音那么伟大,我们是很渺小的,但是我们做他千分之一、百万分之一,千百万分之一的化身也好,学佛就从这里开始。当我们经常这样思惟,事情一定会更好。 不管老板、同事对你好不好,问题是,我们还是要帮助他成佛。 上班时,我们可以想像自己的办公室就是极乐世界,观想自己是观世音菩萨,甚至想像老板是阿弥陀佛。当我们真的这样做时,人生完全不一样了! 极乐世界那么大,你就把公司当成其中的一块净土,忘了也没关系,随时可以再提起,这一念提起,力量就产生了。除了公司之外,家里面当然是极乐世界了,从佛陀的立场来看,谁不是佛呢?佛印禅师和苏东坡的故事就很有趣,苏东坡看佛印像一坨牛屎,佛印看他却是一尊佛。所以我们不要把佛看成屎嘛,否则自己就是屎了。 所以先生们要把老婆看成佛,你看她越不顺眼的话,你就是看自己不顺眼。外境是我们心意识的显现。不但公司家庭如此,这个讲堂也是现成清净净土了。这样,我们的生活就自然跟佛法完全结合在一起,跟修行结合在一起。 不论大家在生活上或修行上有各种各样的因缘,我提出这样的观点,给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增长,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受用。我一直认为“一生一会”,这不一定代表我是对的,但是我是很真诚的这样想的。 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居士,像《华严经述论纂要》的作者李通玄,就是一位唐代的在家居士。这部书是《华严经》最完整、最好的注解本。 李通玄是在家居士,为唐朝帝室之后,后来他开始研究华严,他的讲法跟法藏、华严宗都不同,但是他的重要性却是不可思议。 此外,李通玄也有许多玄奇,据说他要注解华严经的时候,有一次在山上碰到了老虎,他叫老虎帮他背经书,跟老虎一起步行。他晚上注写注解,有时没有亮光,他的口中还会自然放光。经常有天人去供养他,种种神异的事迹,说也说不完。 李通玄不仅对后代的中国佛教影响很深远,对韩国佛教的影响也很大。在韩国最大的宗派是“曹溪宗”,曹溪宗的开宗祖师受到两个很大的影响,一是禅宗的《六祖坛经》,另一个就是李通玄。甚至到了明代,佛教都还受到他的影响,他自己没有收什么弟子,但是他的著作影响深远。 再讲到近代的太虚大师,他甚至曾经想还俗,为什么想还俗?他说不还俗不能弘扬佛法。可见他也认为在家居士是比较容易弘法的。 而伟大的译师唐朝鸠摩罗什法师,他也是在家人。虽然他本来出家,但是由于国王认为他的基因太优秀了,而被强迫取了十个太太,务必要他留下后代。我曾写过一首<叹罗什>:“惭愧此身亏妙德,但取莲花莫染泥。忍将千载传家业,一生苟活有谁知?”这应该可以说是他一生的写照吧! 举这些例子,不是在比较出家好或在家好,出家、在家是因缘不同而已,我比较担心的是各位在家居士认为:“在家很难修行”,我们要想的是“在家怎么修行”,而不是“在家很难修行”。无论出家、在家,都是因缘法,真正学佛的核心,是将心中的烦恼去掉了,就开悟就解脱了。我们把这个因缘法,好好运用在生活中,好好让智慧升华,这是修行的核心。

❷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首先要做三皈依,类似于你进学校读书要办理入学手续及颁发学生证;
其次学习五戒十善,若能持戒,就已经是很正规的居士了。
学佛成佛,简单而言,就是要通过“信、解、行、证”四个步骤、采用“六度波罗蜜”六种途径,经历过“戒、定、慧”三个层次的境界,最终才能修成正果、立地成佛的。我依次给你简介一下:
1、信解行证:首先要有信仰,有愿意跟随佛祖的脚步去修行、按照佛祖指导的方法去做的决心,这叫“信”,佛教也称之为“发菩提心”;然后要有真正出家的僧人为你讲解佛法,即“解”;然后你要按照僧人教你的方法去做,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这叫“行”;最后从实践中验证所学是真实不虚的,这叫“证”;
2、“六度波罗蜜”是修行的六种途径,简称“六度”,分别是: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般若。用现代话来简单的理解就是:无私奉献(布施)、忍受委屈和痛苦(忍辱)、遵守佛教的规章制度(持戒)、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精进)、通过打坐来使自己的心摆脱情绪的控制(禅定),获得无上的大智慧(般若)。
3、戒定慧:这代表了修行的三个层次的境界,“戒”就是上面的持戒,佛祖告诉我们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僧人要遵守250条规章制度(佛教称为“戒律”),女性僧人(我们常说的尼姑)则是348条,如果你不出家,在家里学佛,则只须遵守五条,即“持五戒”(看起来简单,要做到不容易)。“定”即“禅定”,这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修行方式,回禅定的人不一定能成佛,但成佛一定离不开禅定!“慧”即“般若智慧”,因为“般若”一词,包含了六种不同的智慧,没法翻译,只能称其为“大智慧”。

❸ 具足怎样的因缘才可以出家

这个出家是很大的福德,但是真正能出家的人很少,没有很大的福德出不了家的! 出家不是对生活心灰意冷、不是对感情绝望、不是看破红尘......,当然也不是把头剃了,到寺院里生活。首先要清楚什么是出家, 这个家有三个家,田宅是家、烦恼是家、三界是家,看您要出那个家,发的什么心,求的是什么,修行的目的是什么? 言归正传,具足因缘,就是说,您以前种的善因成熟了,具有出家的机缘了! 自身的业障,如上所说,业障全消了就是证果圣人了,这个出不出家,和业障业没消没有关系!出家就是发菩提心,给自己一个明确的修行目标,说白了,出家就是给自己一个更好的修行环境(包括心里),更快更稳的达到自己的愿!

❹ 想出家又放不下父母,放不下欲望我该怎么办

阿弥陀佛


问: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若发心出家者,是否就不具足?如何才能圆满其义?

净空法师答:发心出家是大孝,这是诸位要知道,所以出家必须要顾虑父母的生活。如果父母没有人奉养,我们出家时节就要晚。如果你兄弟姐妹多,父母有人奉养,或者家里生活环境很富裕,不需要自己照顾,这个可以。如果家庭生活很清苦,没有兄弟姐妹,这个必须要尽孝道,在家学佛是一样的,这都是必须要考虑的。如果父母有人供养,没有后顾之忧,你就可以出家,出家还是尽大孝,因为你一出家,你要是往生极乐世界,你的父母决定不堕三恶道。这个东西我们世间人讲人情,六道里头还是讲人情的,如果他造作罪业,死了以后见阎罗王,阎罗王一看,他的儿女已经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了,也都特别优待他,这是菩萨的眷属,怎么可以怠慢?不能怠慢。所以常说“一子成佛,九祖升天”,这就是福报,这是大孝。



净空法师---什么是出家。所以佛讲到出家,讲四种出家,这四种都是对学佛人讲,不学佛那就不说

所以佛讲到出家,讲四种出家,这四种都是对学佛人讲,不学佛那就不说,对学佛的人讲的。第一种:「身出,心没出」。像我们现在出家人,身出家,但是心里面还有名闻利养、还有贪瞋痴慢,没出。在家的心,出家的相,所干的事业还是干在家的事业。本来自己那个家不大,你的父母、兄弟姊妹不多,小家,房子也不大,现在一出家搞了一个大庙,出了小家就入了大家,麻烦就大;小家造业少,大家造业就大。所以古德才讲,「地狱门前僧道多」,谁堕地狱?身出家心不出家几乎没有能够逃过地狱的,很难逃过,这个我们要懂。出家真的要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全心全力为佛法、为众生,那就功德无量。罪福之报就在一念之间,不能不提高警觉。

第二种是「身不出家,心出家」。身在家,在家居士,你们在家学佛的,但是心出家。李木源居士心出家,身没有出家,这个好,他不造业。在家学佛成就的人多,往生瑞相希有,我们这些年当中所看到听到,站著走、坐著走,都是在家同修,出家没听说一个。而且都是在家的女众,男众说站著走坐著走、预知时至少,我们听到看到,站著走、坐著走,不生病说走就走,女众,在家的女众。黄念祖老居士曾经很感慨的说:古时候我们修道成就顺序,是出家男众第一位,成就的最多,第二出家女众,第三是在家男众,第四是在家女众;现在整个颠倒过来,最有成就,人数最多是在家女众,其次的在家男众,再其次的出家女众,最糟糕的出家男众,现在叫颠倒,我们不能不警觉。但是确实这是事实,事实真相如是不能否认,所以出家的意思要懂得。

第三种:「身心俱出」,这是真正好的出家人,身出家心也出家。这就是佛法里面所讲的佛真实弟子,能够担当起弘法利生、续佛慧命的如来家业,要这样的人。

第四种是「身心都不出」。这是指在家居士,在家居士身没出心也没出。虽然学佛,学佛是附带的,搞世间名闻利养是主要,大概百分之九十九还是要搞世间法,佛法搞一分就不错、就很好,这就是身心都不出。

❺ 怎样做一个居士

一、

懂佛门礼仪:
要做一个如法的居士,首先应懂得佛门规矩:要明白因果,见东西不可能性随便拿,见佛法僧应问讯礼拜,不说四众过,不聊俗
事,走路念佛不东瞧西望。
二、要有自己的修行功课:(早晚功德可随功课书,也可按自己的情况而定功课,诵经礼佛忏悔等,正坐常思我过,闲谈不论人非,)。
三、发提心、行菩萨道,修福。
四、居士的生活起居:早起第一件事六念法,晚睡最后的一件事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日常生活,把修行带到工作中,做饭洗衣等。日常节约,做事缓慢,如法过好自己的每一个行住坐卧当下便是修行。
五、做居士应具的条件:
1、信具足
2、戒具足(主要是指五戒(──不杀生(不杀动物,而非即是吃素)、不偷盗、不邪淫(不与夫妇之外的异性交接)、不妄语、不饮酒。五戒本是三归弟子的必修德目,归依三宝与受持五戒,本不该看作两个阶段的两层意义,如果归依了三宝而不受持五戒。好比只向学校登记注册,而不真去上课求学,那只是种善根而得不到现实的利益。五戒十善是人天道中的人天业,)如果不能受持五戒,那就连
人天道中的人天果位都保不住,岂能解脱生死?
如果向往出家生活,而又为现实环境之所不许,那也不妨于五戒之外,可以另于每月阴历的六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后两日,受持以一日为期限的及八关戒斋)。
3、施具足
4、闻具足
5、慧具足
6、居士的家庭生活
7、家庭关系(对父母尽孝,对自己的偶像尽衷,对儿女尽责),家庭经济(善生经说:所获经济分四分:一分为饮食(为家计的生活)、二分为田业(营业资本)一分为贮藏(家中的储蓄)一分为给予耕作商人而生利自(利润),杂阿含经说分三种用途:一为供养父母,二为养育妻子儿女乃至乃至周济亲属、朋友、仆役,一分作供养三宝。
七、居士的社会生活——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八、居士的宗教生活。

❻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

什么是八关斋戒?戒在佛教大体上分为有二大类,这二大类分别是:渐次戒,顿立戒。什么叫做渐次戒呢?渐次戒是在家三皈依五戒,出家的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没有受过三皈五戒,不能受沙弥,沙弥尼戒、十戒,也就是在家弟子没有受三皈,就不能受五戒,以上有说过,过去佛陀时代三皈依五戒是一起受,慢慢为了适应社会环境背景的需要,便先受三皈依再来受五戒,其实三皈依五戒应该一起受,要不然的话三皈的动机要怎样力行?而你没受过沙弥、沙弥尼戒的十戒,那么你就无法受比丘、比丘尼戒,这是有个渐次,有个层次的,因为受戒的过程必须要有个渐次级级来增加的,所以称为渐次戒,像读书从小学开始,一直到上中学高中。而在家二众加上出家五众,总称为佛教的七众弟子,所谓的在家二众就是说优婆塞和优婆夷,那么出家五众就是说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和式叉摩女。式叉摩女也是出家五众之一,解释为「学法女」,「正学女」,这有很多不一样的名相,将七众弟子结合起来,便是佛教的组织架构,所以是个大团体、大组织,这是由渐次戒得名,非他的层次次第,这也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明了什么叫做渐次戒。现在再来介绍顿立戒,什么叫做「顿立戒」呢?就是指八戒、梵网经、璎珞经所说的菩萨戒,但是「菩萨」一词照理说应该是于佛陀灭度之后才出现的,因为在部派佛教阶段才开始有个大乘和小乘的区别,本来佛教在佛陀时代,并没有区分大乘和小乘,也没有什么所谓的菩萨戒,但是在现在基于菩萨戒的精神,我们对于流传至今的菩萨戒却不可以随意否认的,然而菩萨戒应该要依照理性,我们去学佛陀弘法四十九年的精神及方法,这才是真正的菩萨嘛!所以这两种戒是在七众之外,属于特别解脱戒,菩萨戒与前面所说的渐次戒不同,因为七众弟子,依照佛制定的戒律,应受渐次戒,但是他不受三皈五戒,同样可以直接受八关斋戒,这个意思就是说你要去受八关斋戒,可以不用经过三皈五戒,不用先经过渐次戒,这就是顿戒和渐戒的不同处。
现在我们来说八关斋戒,八关斋戒属于什么戒呢?它是属于顿立戒,并不是渐次戒。非七众渐次戒就是八关斋戒嘛!而八关斋戒的内容是什么呢?当然它分有八条,分开为斋戒,八关斋戒: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淫,这地方各位请留意八关斋戒和五戒不同处,其中的区别就是五戒禁止邪淫,八关斋戒则是不淫,差别就在这地方,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饮酒,第六不着香华鬘,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旁听,第七不坐卧高广大床,第八不非时食。以上所说八条戒,前面是防备不可犯的,后面是指吃的东西,这就是八关斋戒的内容,所以很多人说:我吃素食是持斋,这不是正确的,因为照理研究起来,持斋就是过午不食,才可以说我吃斋,因为我过午不食嘛!中午过后不吃叫做吃斋呀!不可说你吃素食就说你在吃斋,可以说你是吃素食,也千万不要说我在吃菜,以前因为不明白「吃菜」的意义,让我把这个身体给搞坏了。在二十几年前,当我还是在家居士修行时,起初并没有真正了解佛法,在一次探讨修行的过程中,当我在打坐时真正感到不可再吃众生肉,有了这种体悟后,便戒荤食。那时候听人说要吃菜,我就吃菜,以前吃素食,并不像现在那么丰盛,而且也没有人告诉我素食的真正意义,那么我就想可能只有吃菜而已吧!当时贩卖素食的人很少,别人也不能特地煮给我吃,于是自己便去菜市场买菜,将菠菜、花菜、空心菜全部都买回来,再买新的锅子,用油爆香倒水进去,每一样菜洗一洗后全部放进锅子里煮,每天吃饭只吃菜而已,这样吃了三个月、五个月身体却败坏了,所以最好我们说吃素食,不要说吃菜,吃荤的人也是有吃菜呀!吃素食的也吃菜呀!所以在误解吃菜的情形下,身体一直衰弱下去,肠子也产生毛病,别人才跟我说:不是哦!吃素食不是吃菜,吃素食和吃菜不一样,不吃肉类的东西,才是吃素食的。因为一句话却让我们没有智慧的人受到影响,所以我鼓励大家不要说吃菜,要说吃素食,因为吃荤的人也有吃菜呀!吃素食的人也是吃菜呀!不可能说吃荤的只吃肉不吃菜吧!也是要调配嘛!所以「斋」是过午不食才可说是斋。

❼ 怎样的人才有资格出家

阿弥陀佛


问:出家修行要具足什么条件?



净空法师答:

首先,要明了出家的真实意义。一般人只懂得出世俗之家,以为到寺庙剃头、染衣,就是出家了。其实这只是一种形象的出家,而佛法着重的是实质的出家。何谓实质的家?烦恼是家,生死是家,轮回是家。佛教导我们,断烦恼就出烦恼之家;了生死就出生死之家;脱离六道轮回,就出轮回之家。形式上无关紧要,实质非常重要。在家居士如果明白这个道理,能够断烦恼、了生死、出轮回,就是真正出家。

形式上发心出家,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正如北京师大所标榜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形式出家必须具足的条件。念念要为一切众生做表率、做模范,使一切众生看到你的行宜,听到你的言说,能够觉悟,也能够发出家之心,发出离烦恼、出离生死的意念。

因此,出家人必须要“远离贪瞋痴,勤修戒定慧”,这是最低的标准。戒学里面,基本的要求是“净业三福”和“六和敬”。如何能够达到?《无量寿经》教导我们,要善护三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是总纲领,一定要认真去做。处事待人接物,念念之中要想到佛的教诲。我根据佛陀的教诲,编了一本《净宗同学修行守则》,同修们要念熟,要记得住、做得到,就是受持。

然后要读诵经典。凡是功夫不得力,原因都是听经太少,境界、念头转不过来,所以决定要多听。我这一生学佛能得一点受用,实在讲就是四十年在讲台上没有中断,天天劝别人,也就是劝自己,这样才把念头转过来,这是为人演说。一定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才能得到效果。这样,出家条件就具足了。

❽ 在家居士看到出家法师不如法的行为到底该怎么办

说僧过与诽谤的区别

现代某些所谓学佛之人,一说到说僧过,就说不能说!(此种现象仅局限于所谓的大乘佛教)并且举例诽谤僧的罪过很大云云!
问题很明显,他们直接把说僧过定义为诽谤!
说僧过与诽谤是2个概念!
一、诽谤
A.诽谤: 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诬蔑:恶意~ㄧ~中伤。-----------词海
说人坏话,诋毁和破坏他人名誉。诽是背地议论,谤是公开指责。以不实之辞毁人。《韩非子·难言》------------词语解释
B.诽谤罪 (刑法第246条),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暂时在佛学大辞典中未找到诽谤罪的解释,故以刑法作为参考,见谅!)
显然,诽谤的构成要件是:1.人格攻击为主,目的是毁坏别人的名誉!2.方式是采取无中生有、虚构、捏造的一些事情来攻击别人!
此外,诽谤对于自己也是犯了妄语戒的
A、【妄语】
十恶之一。以欺他之意,作不实之言者。[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十恶之一。又作故妄语、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欺。妄语戒为五戒、十戒之一。据四分律卷十一所载,妄语为波逸提(必须向众僧忏悔之罪);[佛学大词典]
B、【妄语戒】五戒十戒中有妄语戒。禁制一切之妄语。又分大小之二,在四波罗夷中为大妄语戒。在九十单提中为小妄语戒。小妄语者,谓其他一切不实之言语。[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二、说僧过
如果遇到不如法的僧人,他的讲法违背的了佛陀的基本教义,他的行为违背了佛陀制定的戒律!
那么是该指出来,以劝诫别的师兄继续跟着此僧学习佛法?还是沉默不说僧过?
这个成了大家比较头疼的问题。对照经律,显然此僧不如法;但又怕担上说僧过的罪。但又不能眼看佛法被胡乱曲解!而处于矛盾中。请看下面:
佛陀在《律藏·遮止诵戒篇》里讲到:想要批评、呵斥或指责一个人的时候,先要省察自己是不是具足以下五个条件:
1. 适时而说,非不适时(kàlena
vakkhàmi, no
akàlena):要在适当的时间和场合。比如在大庭广众下批评指责他人是不适合的。
2. 真实而说,非不真实(bh?tena
vakkhàmi, no abh?tena)
:先省察所呵斥的是否属实。如果不是事实,就是冤枉他人。批评他人之前,先检查一下你的批评是否有事实根据。
3. 柔和而说,不以粗恶(sa?hena
vakkhàmi, no
pharusena):语言要恰当。如果他只是犯极小的错误,你就小题大做,用难听的话语指责他,甚至侮辱对方的人格,这是不适合的。
4. 有益而说,非无利益(atthasaühitena vakkhàmi, no
anatthasaühitena)
:要考虑你的批评对对方有没有帮助。如果他是个不受批评的人,当你批评他时,他会承受不了,或者怀恨在心,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对于这种人,你批评他是没有利益的。所以想呵斥他人时,还要考虑对他有没有帮助。
5. 慈心而说,内心无嗔(mettacitto vakkhàmi, no
dosantaroti)
:批评人还要看出发点、动机。假如是为了打压别人,故意用批评、指责他人的手段来满足自己,那不是真心帮助对方。所以批评别人时要有慈心。如果批评的动机、出发点是为了对方好,希望对方改过,希望对方进步,那我们才去指责、批评。(Cv.400)
--------------------------------------------(此处,要感谢 “缘起阿含”
师兄的开示)
显然,如果满足这5个条件,就可以说出来!而且及时的纠错对于对方改正自己的错误是有帮助的!注意无需考虑对方的身份问题!
三、佛教中对于僧人的定义(兴趣阅读)
【僧伽】
(一)梵语sam!gha,巴利语同。略称僧。意译为和、众。乃和合之意,故又称和合众、和合僧、海众(众僧和合如海水一味,故以海为喻,而称海众)。又取梵语与汉语合称为僧侣。此外,亦有僧家、僧伍等称。为三宝之一。即指信受如来之教法,奉行其道,而入圣得果者。亦即出家剃发,从佛陀学道,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住于四向四果之圣弟子。或指信受佛法,修行佛道之团体。盖如来成道后,首至鹿野苑,度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为僧伽之滥觞。
一位拥有八种素质的比丘值得布施、值得礼遇、值得供养、值得尊敬,是世界的无上福田。哪八种?
[1]
“有此情形,一位比丘有戒德。他始终以波罗提木叉戒约束自己,在行为与活动范围内戒行圆满。他受戒后,视细小过失为危险,训练自己。”
[2] “所受钵食无论精美粗劣,他仔细吃,不抱怨。”
[3] “他对于身、语、意的过失,对于邪恶、不善巧的心理素质,有厌拒感。”
[4] “他沉着自持,易于共同生活,不骚扰其他比丘。”
[5]
“无论有何欺骗、欺瞒、哄骗、借口,他如实向师尊、或有识的修行同伴披露,让师尊与有识同伴试着纠正。”
[6] “在修持中他这样想:‘无论其他比丘是否想修持,我在此定要修持。’”
[7] “行路时,他走直路; 这里的直路指这一条:
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8] “他始终勤奋修持,[心想]‘哪怕体内血肉枯干,只剩皮、腱、骨,我也愿意;
不达到那些通过人的毅力、人的勤奋、人的精进可以证得的成就,我决不放松自己的努力。’“
“有此八种素质,一位比丘值得布施、值得礼遇、值得供养、值得尊敬,是世界的无上福田。”
——AN VIII 13(增支部)
显然,依照经典中的介绍,具有此八种素质的才可称之为僧!
所以,依据经典,那些把法说非法,非法说法的伪僧,已经不具有僧人的资格,自然也不存在说僧过一说!
此外,对于不如法的僧人,如果他的讲法中总是说些不实之词,那么他就没有以波罗提木叉(戒律)来约束自己,则是不合格的僧人;而且依照违令障(业障之一)的定义:是指破戒或犯戒,对出家人来说,他无惭无愧地故意犯戒,犯了戒也不想忏悔,没有惭愧心,他将不能证得道果。那么此僧人也是无法有任何成就的!

❾ 出家要具足什么条件

首先,要明了出家的真实意义。一般人只懂得出世俗之家,以为到寺庙剃头、染衣,就是出家了。其实这只是一种形象的出家,而佛法着重的是实质的出家。何谓实质的家?烦恼是家,生死是家,轮回是家。佛教导我们,断烦恼就出烦恼之家;了生死就出生死之家;脱离六道轮回,就出轮回之家。形式上无关紧要,实质非常重要。在家居士如果明白这个道理,能够断烦恼、了生死、出轮回,就是真正出家。 形式上发心出家,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正如北京师大所标榜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形式出家必须具足的条件。念念要为一切众生做表率、做模范,使一切众生看到你的行宜,听到你的言说,能够觉悟,也能够发出家之心,发出离烦恼、出离生死的意念。 因此,出家人必须要“远离贪瞋痴,勤修戒定慧”,这是最低的标准。戒学里面,基本的要求是“净业三福”和“六和敬”。如何能够达到?《无量寿经》教导我们,要善护三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是总纲领,一定要认真去做。处事待人接物,念念之中要想到佛的教诲。我根据佛陀的教诲,编了一本《净宗同学修行守则》,同修们要念熟,要记得住、做得到,就是受持。 然后要读诵经典。凡是功夫不得力,原因都是听经太少,境界、念头转不过来,所以决定要多听。我这一生学佛能得一点受用,实在讲就是四十年在讲台上没有中断,天天劝别人,也就是劝自己,这样才把念头转过来,这是为人演说。一定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才能得到效果。这样,出家条件就具足了。

❿ 皈依后怎么做居士

佛教“在家居士”修行时的事项主要包括:

1、皈依三宝,一心向善,确信佛法僧三宝为身心归向依靠之处,更不皈依佛教以外的其它宗教与神庙,这是在家释徒的必要条件。

2、其次是奉行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法戒律虽然多,但最重要的就是五戒,从初发心学佛一直到菩萨都要遵守五戒,可不断绝尘缘,一切生活依旧。

3、持斋,持斋是在每月一定的日子里实行一种克己的生活,即过午不食,不涂香装饰和观歌舞剧,不坐卧高广床座。持斋的日子一般是阴历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三、二十九(晦日)。

4、大乘经典则广说在家菩萨应当怎样修六度、四摄等等。

5、居家八法,居家八法是佛陀针对在家人求得现实和未来安乐的八种修行,即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和慧具足。

(10)在家居士如何具足出家心扩展阅读

依据中国道教协会《关于道教宫观管理办法》第六条第八款之规定:“宫观可接受信仰道教的公民为居士。

道教居士要遵守宫观管理制度,不干预宫观事务”。由本人申请,自愿选择师父,经茅仙洞清天观批准。

年满18周岁,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尊师重道的道门信众拜师皈依入道,居士证是道教宫观核发的身份证明,它是居士的教职身份凭证。

阅读全文

与在家居士如何具足出家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定制六平方红宇牌橱柜雷多少钱 浏览:737
宁波意大利家具品牌有哪些品牌大全 浏览:636
筑巢家居质量怎么样 浏览:698
上犹千惠家电电话多少 浏览:547
家居商场里东西有虚假怎么办 浏览:310
2020年九月多久适合装修 浏览:125
钢结构柱子用什么材质装修 浏览:943
量手定制对戒卷什么意思 浏览:373
什么木质家具对人体健康有益 浏览:158
衣柜kd软件怎么用 浏览:696
国家电网客服简历怎么写 浏览:877
装修二级都能干什么活 浏览:946
金牌橱柜装了多少钱 浏览:116
4米橱柜一般用多少板 浏览:211
为什么装修公司要送家电 浏览:874
连接衣柜里面的螺丝怎么拆 浏览:63
大赢家电玩城怎么老输钱 浏览:717
建材门店导购怎么样啊 浏览:839
装修垃圾有什么东西 浏览:606
西安哪个建材市场出售白灰 浏览:3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