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寺庙里的和尚一般都是证得什么果位
出家人只要穿上袈裟就是我们恭敬的对境,无论其是否有证得果位
证没证得果位,我们境界没有比对方高无法得出结论
如果你境界比对方高,那么就不用知道
如果出家人主动说自己证得何种果位,除非其要离开这个世界,否则无有是处,真正出家人也不会说
因此这个问题无从说起,也没有意义。
㈡ 什么是 证得果位怎样才能证明证得了果位
出世间心(lokuttaracitta):出世间心是超越由五取蕴组成的世间之心。此心导向脱离生死轮回及证入涅盘:苦的止息。一共有八种出世间心。这些心属于证悟的四个层次:一、须陀洹(入流);二、斯陀含(一还);三、阿那含(不还);四、阿罗汉。每一层次皆有两种心:道心(maggacitta)与果心(phalacitta)。一切出世间心所缘取的目标都是无为究竟界,即涅盘。但依各自不同的作用,而分别为道心与果心。道心的作用是断除(或永远地减弱)诸烦恼;果心的作用是体验相符的道心所带来的某种程度解脱。道心是善心;果心则是果报心。
须陀洹道心(sotapatti-maggacitta):进入趣向解脱的不退转之道是为入流,而体验此道之心则名为入流道心或须陀洹道心。「流」(sota,音译:须陀)即是八圣道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如恒河之水不断地从喜玛拉雅山流向海洋,出世间八圣道分亦从正见之生起不断地流向证悟涅盘。须陀洹道心的作用是断除首三结:(一)身见或我见;(二)对三宝的怀疑;(三)执着地相信实行仪式能趣向解脱(戒禁取)。它也断除了一切足以导致投生四恶道的贪瞋痴,而且永远地根除了其它五心,即四个与邪见相应的贪根心以及与疑相应的痴根心。已证得入流者肯定会在最多七世的时间内证得最终的解脱,而且肯定不会投生至任何恶道。
斯陀含道心(sakadagami-maggacitta):此心是与八圣道相应而属于一还界之心。此心没有断除任何「结」,但灭除了较粗的欲欲(对欲乐的欲求)与瞋恚。已达到此境者最多只会再回到人间一次即证得最终的解脱。
阿那含道心(anagami-maggacitta):已证得第三道者将不会再次投生到欲界。若这类人在今世不能证得阿罗汉果,他即会在来世投生到色界天以及在其地证得最终的解脱。阿那含(不还)道心断除了欲欲与瞋恚二结,也永远地根除了两个瞋根心。
阿罗汉道心(arahatta-maggacitta):阿罗汉是已完全解脱者;他已破除烦恼敌。阿罗汉道心是令人直接证得阿罗汉果、完全解脱的心。此心彻底断除了五个微细「结」,即对色界生命之欲求、对无色界生命之欲求、我慢(骄傲)、掉举与无明。它也断除了剩余的不善心:四个邪见不相应贪根心以及一个掉举相应痴根心。
果心(phalacitta):每一个道心都会令与之相符的果心自动地紧接其后在同一心路过程里生起。过后,当圣弟子进入果定时果心即会连续地生起许多次。如前所述,果心是属于果报心(vipakacitta),是出世间道之果。
-----------------------------------------------------------------
须陀洹道是邪见、疑、戒禁取见、嫉、悭这五种结最终灭尽的原因;斯陀含道是粗的欲界贪与瞋恨二结最终灭尽的原因;细的欲界贪与瞋恨二结最终被阿那含道灭尽;阿罗汉道则是导致我慢、有欲与无明三结永远灭尽的原因。
--------------------------------------------------------------------
问78:修行者必须断哪些烦恼才能证初果?证入初果时需要老师印证或是能够自知?
答78:根据某些经的说法,修行者必须断身见、疑及相信仪式能净化心的戒禁取见。根据另一些经的说法,他必须断五种烦恼,即刚说过的三种及嫉和悭。如果他精通经教,他就可能知道自己是须陀洹。但是如果他并不精通的话,他就未必会知道,例如佛陀的亲戚大名居士(Mahanama)就不知道自己断除了些什么烦恼。
问128:圣者是否能够观到其它圣者证悟了什么道果?
答128:圣者必须拥有他心通才能观到其它圣者证悟了什么道果,但是他只能够观到与他自己所证悟的道果同等或较低的道果,不能观到较高层次的道果。
㈢ 请问佛教徒,在家修行,能达到什么果位
我认为;果位只不过是一个阶段的名称罢了,正所谓小学.中学.大学.博士等等的回学士级别,总归是讲知识与智慧的答积累,了解佛也就好说了,我是这样理解佛的,我们探讨一下,你看如何?
佛是思想,佛是智慧,佛是诸法,佛是生命,佛是身心,佛是灵魂,佛是天,佛是地,佛是自然,佛是众生,众生是佛,(佛是醒悟的众生,众生是未醒悟佛),佛是一切,一草一木皆为佛,佛无处不在,佛无处不有,我们为佛而生存,佛为我们而存在,佛是遍布于宇宙间真实的本体,存于万有中的根源,佛永远在我们及众生的心田,我是佛,你是佛,一切皆为佛,就是你想不想佛,想见佛就在眼前与心间,不想见佛时.差之百千万亿里乃至百千万亿那由它及啊增祗的其更远。
佛就是思想.智慧.生命.身心.灵魂.天地.自然.众生.科学的.合理.和平的人类社会生活。
㈣ 佛教的果位是怎么认定的
佛教果位认定是自来我修持自成就的一种表现,是由修证断惑的程度,不由他悟,在于自心证悟。不由外人认定。
小乘佛教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和须陀洹。
大乘佛教共有三个果位,分别是佛、菩萨和阿罗汉。
小乘佛教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可能有第二个佛,可见佛在小乘佛教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大乘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个人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佛。
(4)在家居士可以证什么果扩展阅读
果位,谓修行得道已证正果之位。与“因位”对言。
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五:“今人动自负道家真伯,释氏果位,恐悉过矣,得不勉旃!”《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今生更复勤修精进,直当超脱玄门,上证大觉,后来果位,当胜前生,这是正理。”
清魏源《圣武记》卷五:“且於宗喀巴微行解衣时,见有山神奉衣护卫,知已证果位,遂共礼拜称弟子。”
参考资料
网络-果位
㈤ 居士证果
有点慧眼
㈥ 在家的居士和出家的僧众在成就的果位上有什么区别
「如是等香非遍闻,唯闻戒香遍一切」。这个世间花草树木的香,再好的,也不过就是此地所说的旃檀、龙麝。但是怎么比也比不过佛门修行的这些大德,真修行,无论在家出家,身体都有妙香。
释迦牟尼佛在世,他示现的是出家修行人,同时还有一位在家居士,跟释迦牟尼佛的地位是平等的,维摩居士,维摩诘居士没有出家,也证得了佛果,居士身。由此可知,出家、在家是形式,证得佛果是实质,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这个道理要懂,要尊重。在家真正证果的人,要把他当佛一样看待。所以维摩居士讲经,释迦牟尼佛派弟子,目犍连,舍利弗,率领大众去听经,这些出家的阿罗汉,见到维摩居士都要顶礼三拜,右绕三匝,那个礼节跟见佛没有两样。这说明什么?说明佛教重师道,不重形式,他虽然是在家身分,他是你的老师,你是他的学生,那就应当要行师生之礼,这一定要懂。决定不能说我是出家了,我是佛弟子,他是在家居士,那不行。居士要看什么身分,如果是升座讲经的时候,这代佛说法,他是佛的身分。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场合当中,居士升座讲经,出家人不拜,这是错误的。佛给我们立下的规矩,是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跟见佛完全一样。所以尊师重道,消除自己的贡高我慢。
真正有德行的大居士,他是我们的老师,像夏莲居老居士,为我们会集这部经的。这部经不好会集,王龙舒是了不起的大德,会集不是尽善尽美;魏默深也是大德,第二次会集还是有瑕疵,被别人批评;夏莲公三次会集,第三次花十年的时间,三年完成会集本,十次修订,整整用了十年时间。会集经里头的文字,字字句句都是原译本所用的字,没有更动一个,忠于会集,挑不出一点毛病出来。法师里头没人做,他做出来了,做出来之后现在多少出家人依照这个本子来学习,他怎么不是老师?我们不能忘恩负义,我们要顶礼、要感恩。黄念老的集注不简单,聚集了一百九十三种资料给你做参考,他就用一百九十三种资料用它来注解这一部大经。说明什么?这不是他的意思,经论上的本义,祖师大德的教诲。这是有智慧,高明,不容易做到,他做到了。我们得受用。做这个注解,整整花了六年的时间,完成之后他走了。这两位老人出现在世间,有任务的,就是要干这桩事情,功德圆满他离开了,对我们的帮助太大了!我们如果没有得到这个会集本,没有得到念老的集注,我们唯一的方法只有跟著古人,以《弥陀经》为主修。《弥陀经》的三个注解,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幽溪大师的《圆中钞》,黄念老还嘱咐我,希望把窥基大师的《通赞疏》加上去,《弥陀经》的四大注解,很有道理。窥基大师是用法相宗来注解的,法相到最后也导归极乐,也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对了,一点都没错。
所以什么样的香比不上戒香,比不上定香。这个地方所流露出来的香,戒定慧香,遍一切处。「本经曰:其香普熏无量世界。故知其香应是戒香」。我们念佛人持戒,需不需要去受戒?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譬如五戒,你真正能做到一条,你就受了一条了。有没有人来给你授,做仪式,没关系,佛菩萨承认。你能做到两条,你就受了两条,完全在自己。佛的根本戒,五戒是根本戒,扩大就是十善业。净业三福里头第二条,就是戒香,圆满的戒香,「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就这三句话,这就告诉我们,具足众戒是什么?三皈、五戒、十善、沙弥律仪,六和、六度、十大愿王,三聚净戒统统具足了,能遵守,好!能遵守时必定有戒香。
=================================
「第二品是上品圣众之补充」,所以它还是序品,还是属于第一品的证信序。「本品之首,于菩萨众中,拈出上首之贤护等十六正士。品末复标余之三众及诸天大众。以补足上品中六成就中之众成就」。前面是说出家众,大乘小乘,这个补充的是在家众,这个意思很深,说明这个经、这个法门是以度在家众为主。
在前面我们看到出家的菩萨只列了三个人,普贤、文殊、弥勒;而在家众菩萨众,贤护等十六个,十六是密宗的表法,代表大圆满。贤护等十六正士他们全是等觉菩萨,地位跟文殊、普贤、弥勒是平等的,不是普通的菩萨,在家的等觉菩萨。这个表法的意味深!念佛求生净土的人,在家的人多,在家的人成就不亚于出家人,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
不晓得这个道理,所以出家人往往很容易生傲慢心,不知道谦虚。佛陀在世,当时示现的就是二尊佛,释迦牟尼代表出家佛,维摩居士代表在家佛,地位平等,没有高下。释迦派遣舍利弗、目犍连到维摩居士那里去听他讲经说法,舍利弗、目犍连见到居士的礼节跟见佛一样,顶礼三拜,右绕三匝,同样的礼节我们要看清楚。
舍利弗、目犍连是出家人,四果阿罗汉,见到居士为什么这么恭敬?居士是佛,居士在讲堂里面是主讲,代佛说法。出家菩萨代佛说法,在家菩萨也代佛说法,对于说法的人恭敬是平等的,不能有分别。
㈦ 听说信佛的居士可以受戒。怎样受戒好像还有个证
确定学佛了。吗。确定和菩萨心连心吗。如果确定就认准。一辈子去信任。而不内是信。不确认学容佛就不要学。 学佛的需要长久才可以见佛。莲花开的时候见佛。如果半路退出。然后信仰别的宗教。这样的话。学任何宗教都学不好。确定学佛就好好学。阿弥陀佛。真心修行。受戒也要做到。
㈧ 看到网上似乎有说,在家居士要是证到阿罗汉,要吗就要
经典说在家居士只能证到三果阿那含果,证不到四果阿罗汉果。证到四果阿罗汉,必定是出家人。
㈨ 现在有哪些法师或者居士证得阿罗汉的
证了也不会说的,若是阿罗汉或菩萨说:我真阿罗汉真菩萨,即不名菩萨,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简单点说,阿罗汉没想过我真阿罗汉,菩萨也不做念我真菩萨,佛亦如是,因为诸圣人已经没有了分别,不再执着我的存在,凡夫与佛同体不二,因凡夫执着此身为我,故名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