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家居士如何修佛
1、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四部《阿含经》、《净土诸经》、《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圆觉经》、《楞伽经》等。
(千万不要以为看了四本五本的佛经,就差不多了解佛法了。另外经过修行,和没有修行的,对佛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学习修行佛法,要去多看佛经,要进行修行。佛法两千多年了,佛经浩瀚,不论你修行到什么程度,几乎你们所有的疑问,佛经上都有答案。)
2、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净土宗和藏区的大圆满法。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的。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
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都是修习大圆满法的好去处。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念佛心要恭敬虔诚,从一句至十句,念得清楚,记得清楚,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最能去妄,妄念无处著脚,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久当自得耳。大势至菩萨谓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印光法师)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4、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2. 在家居士如何修持佛法
在家居士修行时的事项主要包括:皈依三宝、受持五戒、持斋、修行菩萨六度、居家八法,等等。
1、皈依三宝,确信佛法僧三宝为身心归向依靠之处,更不皈依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与神庙,这是在家佛教徒的必要条件。
2、其次是奉行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法戒律虽然多,但最重的就是五戒,从初发心学佛一直到菩萨都要遵守五戒
3、持斋,持斋是在每月一定的日子里实行一种克己的生活,即过午不食,不涂香装饰和观歌舞剧,不坐卧高广床座。持斋的日子一般是阴历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三、二十九(晦日)。
4、大乘经典则广说在家菩萨应当怎样修六度、四摄,等等。
5、居家八法,居家八法是佛陀针对在家人求得现实和未来安乐的八种修行,即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和慧具足。如果按照居家八法修行,不但得今世的安乐,还可得来世的安乐。
遵守三皈、五戒和持斋,对人努力行善,对自己清净身心,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佛教在家信徒修持的标准。实际上有不及这个标准的,也有超过这个标准的。
3. 广钦老和尚开示:在家居士应如何修行
在家居士修行时的事项主要包括:皈依三宝、受持五戒、持斋、修行菩萨六度、居专家八法属,等等。
1、皈依三宝,确信佛法僧三宝为身心归向依靠之处,更不皈依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与神庙,这是在家佛教徒的必要条件。
2、其次是奉行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法戒律虽然多,但最重的就是五戒,从初发心学佛一直到菩萨都要遵守五戒
3、持斋,持斋是在每月一定的日子里实行一种克己的生活,即过午不食,不涂香装饰和观歌舞剧,不坐卧高广床座。持斋的日子一般是阴历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三、二十九(晦日)。
4、大乘经典则广说在家菩萨应当怎样修六度、四摄,等等。
5、居家八法,居家八法是佛陀针对在家人求得现实和未来安乐的八种修行,即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和慧具足。如果按照居家八法修行,不但得今世的安乐,还可得来世的安乐。
遵守三皈、五戒和持斋,对人努力行善,对自己清净身心,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佛教在家信徒修持的标准。实际上有不及这个标准的,也有超过这个标准的。
4. 在家学佛的居士应该怎样去修行
慧律法师:在家居士要怎么修行?
什么叫做修行?现在说在家众三点:
第一,要守我们的本分;第二,一定要深信因果;第三,要老实念佛,印光大师有开示。
第一,守我们的本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今天是人家的太太,文化中心有讲经,我要去听,家里的碗筷要先洗干净,家里整理干净,孩子照顾好,七点半、八点家里都整理好了,先生看电视,我要听经,这就是守我们的本分。做人家先生的人要学佛,我们就要赚钱照顾家庭,把妻子照顾好,多余的时间,好好来学佛,对社会、对国家尽心尽力。这叫做“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是在家人,我们必须要好好在我们在家众的岗位上站稳,我们是人家的先生,或是人家的太太,还是人家的孩子,就要好好地尽我们的本分,你如果在读书,一心一意好好读书,这就对了。
第二,要深信因果,深信因果就是说:恶的事情不能做,做下去后果不堪设想,难以收拾,弄得乱七八糟,心理也难过,业也卡住了,这样不好。所以说,我们要深信因果,造什么因,我们会得什么果,我们要自己有心理准备,不要做坏事。
第三,深信念佛,老实念佛,莫换题目,就是要一心一意好好地念佛,不要改变,比如今天密宗在灌顶,就去让他灌一下;禅师来,来参禅,脚盘起来,来参禅;这样修到死你都没办法,朝三暮四,七上八下,一颗心乱七八糟,你会修到什么呢?对不对?我告诉你们,祖师大德已经将最快、最感应、最直接的告诉你们,就是念佛啦!拜佛啦!一心一意求往生极乐世界,包括要来度众生,所有十方三世一切佛,祖师大德,及所有的经典,全部都是叫你们要念佛、拜佛。你说,慧律法师,你大藏经看三遍,经教很通,你很慈悲,你告诉我一个修行的法门,最快、简单、直接的都没有转弯的。喔!喔!。我跟他说很简单啦!今天如果你相信我,不用像我这样看十几年的书,很简单!“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念到往生,你就得到很大的利益,但也要记得回向,你不要念佛念一念,就忘记,要记得回向呢。说我要往生极乐世界,以后成佛要度众生。
南无阿弥陀佛!
5. 大愿法师: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既然是居士,就要多做善事,多行善举,从“三皈五戒十善”开始,从“六度专波罗蜜”做起。属
“三皈五戒十善”是居士的基本要求,“三皈依”指的是要皈依佛、皈依僧、皈依法,“五戒”指的是修行者的行为规范“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指的是“十善业”,包括: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等十种善的行为。
“六度波罗蜜”是修行的六种途径,简称“六度”,分别是: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般若。用现代话来简单的理解就是:无私奉献(布施)、忍受委屈和痛苦(忍辱)、遵守佛教的规章制度(持戒)、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精进)、通过打坐来使自己的心摆脱情绪的控制(禅定),获得无上的大智慧(般若)。
6.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首先要做三皈依,类似于你进学校读书要办理入学手续及颁发学生证;
其次学习五戒十善,若能持戒,就已经是很正规的居士了。
学佛成佛,简单而言,就是要通过“信、解、行、证”四个步骤、采用“六度波罗蜜”六种途径,经历过“戒、定、慧”三个层次的境界,最终才能修成正果、立地成佛的。我依次给你简介一下:
1、信解行证:首先要有信仰,有愿意跟随佛祖的脚步去修行、按照佛祖指导的方法去做的决心,这叫“信”,佛教也称之为“发菩提心”;然后要有真正出家的僧人为你讲解佛法,即“解”;然后你要按照僧人教你的方法去做,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这叫“行”;最后从实践中验证所学是真实不虚的,这叫“证”;
2、“六度波罗蜜”是修行的六种途径,简称“六度”,分别是: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般若。用现代话来简单的理解就是:无私奉献(布施)、忍受委屈和痛苦(忍辱)、遵守佛教的规章制度(持戒)、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精进)、通过打坐来使自己的心摆脱情绪的控制(禅定),获得无上的大智慧(般若)。
3、戒定慧:这代表了修行的三个层次的境界,“戒”就是上面的持戒,佛祖告诉我们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僧人要遵守250条规章制度(佛教称为“戒律”),女性僧人(我们常说的尼姑)则是348条,如果你不出家,在家里学佛,则只须遵守五条,即“持五戒”(看起来简单,要做到不容易)。“定”即“禅定”,这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修行方式,回禅定的人不一定能成佛,但成佛一定离不开禅定!“慧”即“般若智慧”,因为“般若”一词,包含了六种不同的智慧,没法翻译,只能称其为“大智慧”。
7.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
大愿法师讲述六、自灭贪瞋痴 亲证八正道 佛陀的教义就是从自己的贪、瞋、痴三毒下手,修行以征服自己三毒为对象,佛教的教义,是叫我们自己去征服自己,征服我们自己的贪瞋痴三毒,并不是去征服别人的宗教,所以佛陀的教义特别不同,若是你不从自己的贪瞋痴三毒下手,那么你如何修行呢?佛陀是不会去骂或看不起别的宗教的,因为宗教各有他的教理,必须去尊重,千万不可毁谤其它的宗教,当然也不容许其它宗教冒仿佛教,这样也不行。虽然宗教很多,但佛教和其它的宗教仍有不同之处(不共法),教义虽有共法与不共法,共法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等。如佛教所说的结夏安居,过午不食等等。这都是与其它宗教相同,所以叫做共法。若是真正的了义法叫做缘起性空、八正道、十二因缘、四念处、四圣谛,这些与其它宗教不相同,所以称为不共法。就是差别在了义与不了义,其实佛教也有些法和别的宗教一样,所以称他为共法,也就是不了义法或称为有漏法,不究竟的。那么什么叫做了义(无漏)法呢?就是中道,中道是什么?就是八条正道,也是唯一解脱的道路。外道思想不是「断」就是「常」。所以称他为两边人,佛陀的中道思想就是不落入「断」或「常」,所以称为中道法。中道的八条正道:简单解释一下,在我们「回归自然」系列也有谈到八正道,若要参考八正道,应该要参考回归自然,现在只作简单介绍: 一、正见:是正当的见解、正确的知见,认清宇宙人生万事、万物的真实相,本来面目,如认识一切皆苦,明白诸行无常,了解诸法无我,彻知万法皆空性等等。 二、正思惟:是正确的思惟。由于彻底的认识事物真相「缘起缘灭」,而以正见为自己的理想,由理想而能实现自己的正欲。正当的欲望,所以称为正思惟。 三、正语:一切的言语都必须不离法或善,不作一切非理的口业。 四、正业:除去身上一切不正当的动作,而且常行清净之业。 五、正命:离开一切不正当的生活,必须活在正法当中。 六、正勤:是正确方法的努力,是正精进勇猛于修行。 七、正念:将正确的思想常住于心,时时忆念不忘,不起一切邪念。 八、正定:用正确的方法修禅定,将心静止于正念,保持身心于三昧(正定),不被烦恼妄念所动。 今天时间的关系,暂时说到八正道、八正道是佛陀所开示的八条正道,也是佛教修行实践的代表杰作。下星期有空,有时间、因缘,我们再继续研究,祝福各位持戒清净、福德圆满,感恩!大愿语录:「佛法是用以度人,给予得到安祥、和平、自在、宁静的涅盘,不仅为了满足求知的好奇。」 七、正见引领 正道以行 我们前集已将八正道的条文简单说过了,若想要对八正道更清楚,我介绍看回归自然第廿三集,以上佛陀所开示的八条正道,是佛教实修履践的代表杰作。依止八正道修行能解脱一切烦恼,而亲证涅盘,止息轮回生死的痛苦。佛教的教义、修道法,是依中道建立,所以皈依佛就不皈依外道典籍。若皈依外道典籍就犯三皈依戒的第二条戒了。初皈依的人有谁能够了解呢?怎么知道外道典籍是什么呢?所以我们修行思惟正见的标准,一定要依止佛陀的教义,否则就无法以正见的标准来落实于生活中,若能如此,也就是持守三皈依戒的第二条戒了,所以印度六师所言的教法,我们都称之为外道。现今宗教复杂,所以我们要修行一定要依法。不能只认那是谁说的,在回归自然里的噶拉玛经有说,不能只依知名度,或只认定这是我师父,也不能断定是出家师父讲的就对,一定要经过思惟,符合三法印与否,若符合三法印就接受,若不是则需怀疑请教,才不致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 第三、尽形寿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众。这地方很多人不了解,认为我皈依这位师父,这位师父才是我的师父。不是我皈依的师父,就不是我的师父,不是这样的,佛陀说僧伽就是个和合的僧团,待会会说到,所以皈依师父等于代表僧伽都是我们的师父,所以是依法。僧伽:就是集团之意,所谓集团,必须要有三人以上才能说僧伽,后来有所谓僧,是以一人为单位,对不对姑且不论,这是名相与我们修行无关,只不过是一种代表的名词,我们别浪费太多时间在这种与修行无关的事,是非与否我们不必去研究,故出家人都被称为僧,僧是佛法僧三宝之一。僧伽一词,并不是出自佛教团体而已,在佛陀未诞生前,印度就有僧伽两字了,印度人将商业、社会、政治或是宗教等单位,都称为僧伽集团。佛陀成道以后,教理圆满、学德兼优、教化有方,弟子就渐渐多起来了,终于演变成一大集团,佛陀沿用印度旧有的僧伽制度,自己则是僧伽里的导师,所以僧伽确实是指佛陀和他的弟子,以及广义的在家佛教徒们。不过谈论僧伽,还是以佛陀和出家弟子的一大集团为原则,直到后来,才将佛陀除外,专指出家弟子们的大集团,而成为佛法僧三宝的局面,也许有可能佛陀教人要以法为师,要依法而住,故佛陀所悟的佛法,是吾人应该要皈依的,同时佛是唯一大觉大悟发现真理的人,由他启示开导众生,故大家依止佛陀。至于僧伽集团,乃是唯一传承佛法真理的代表者,也就是说佛陀他是一位觉悟者,将他的佛法留传下来,而归依佛也就是皈依他的人格与福慧,依止佛陀所体悟的佛法,我们可以用他的佛法修行,达到与佛陀一样,那么佛陀灭度后我们一定要依止僧伽集团,传承佛法真理的代表者,所以皈依僧就不可再皈依外道邪众。你皈依僧之后,若再皈依外道邪众就犯了皈依戒。 外道,以上有说明过,邪众,就是不依中道,藉宗教名义活动者等等不正见的人,也可以说是假藉佛教名义行利己之事,而他所说的话都不正见,妖言惑众,甚至藉宗教去骗人,用言语去骗,去拐人等等,都是外道邪众。初皈依的信众,若是不先了解三皈依戒,他如何去分别好坏,又如何去持守呢?真能够了解三皈依的内容及意义吗?其实很难。所以问题就出在这里,希望初皈依信众,必须深入了解三皈依戒,了解佛法僧,不要只听人说就跟着走,也不可只求名相皈依就结束了,很多人有这个毛病,将皈依佛当成佛是鬼神般在拜,我们拜佛是想到佛的德行、教义,想他的悲智去学习他,看到他就想到这些,那才能拜得下去,若是我们不清楚佛的德行,不了解他的好处,也不了解他伟大在哪里,我们怎会拜得下去呢?很多人都只是跟着拜而已,所以,以后有关于在家居士如何修行的地方会说到,现在不是在说这一项,怕扯的太远让各位听起来觉得复杂。所以你若真正皈依佛,就不会把佛陀当成鬼神去拜。有的人皈依三宝之后,将佛陀当成鬼神拜,将佛法当成学术在研究,他只顾研究却没有去实践,佛教重视理事圆融,理论虽然了解,却更重视行持修证,所以是理论与修持两者结合的。若只了解理论,不去修证,那这样只是学术认知而已,以佛教观点看,这不能亲证,也就无法圆满。很多人皈依僧,就好像将这师父当成干爸爸一样,只拜干爸爸而已,那就失去三皈依的意义了。虽然现在不是说三皈依,我们在三皈依里有说到,你可以参考三皈依,现在只简单介绍,三皈依是要佛法僧三项具足缺一不可,若是缺少其中一项,那你就是三皈依无具足圆满了。很多人不知道皈依的内容,也不去研究,只是一个名相的皈依,好像说我来皈依,就如同领了一张护身符一样,这是错误的,别以为拿了一张皈依证书就可以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傍生,皈依僧不堕饿鬼,那是不可能的,那张皈依证书是不能做我们的护法神,也不能拿来当作护身符的。而是要确实去行持三皈依戒才能无地狱、饿鬼、畜生,我们应该了解,千万不要只皈依名相就结束,这样真是太可惜了。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尤其正法更难闻,今世有如此福报,让我们活在这里,而且福报又那么好能亲近佛教,那就应该深入研究,否则等到时机因缘失去,无常到来才要追求,想亲近的机会也就没了,唯有把握当下修行体证自利利他,这才是我们身为一个佛教徒必须要实践的。首先要自利,自利是充实自己,并非消极,然后将所了解的传授给别人,这样才不会前盲引后盲,如此才不辜负今生而白跑一趟,况且又出生在生活富裕、环境这么好的地方,还有那么好的年轻本钱,耳朵可听闻到正法,若不然,时机一失去就拉不回来了,那就白跑了这一趟。既然皈依清净僧伽,就应该依止清净的僧伽,作为修学佛法的导师,引导我们的老师,不要将僧伽当作干爸爸,这点千万要记住。另外还包括要「依法不依人」,皈依后所有的师父都是我们的老师,都是我们的导师,要依他的法、依法不依人。八、皈依目的为成就佛道 那么受持三皈依戒有什么好处呢?若能受持三皈依戒,好处实在太多了,若是以过去经典的记载而言,例子很多,我们只是简单拿几项来说,比如说:可以求得现世安乐免受一切烦恼痛苦,减少造一切业,可以由受持三皈依戒而向上增进,向上、向善、向解脱,达到涅盘寂静的究竟安乐。能受持三皈依戒者的好处,综合起来大约有以下几种: 一、成为佛陀(觉者)的弟子。 二、是受戒的基础。受三皈依戒之后,才能受五戒,若没有受三皈依戒,就不能去受五戒,所以说受持三皈依,就是受戒与成就的基础。 三、减轻业障。 四、能积福慧。 五、不堕恶趣。因为你受持三皈依戒,你有正见、正念了,你若断恶修善了,当然不会堕入恶趣,不堕入地狱、饿鬼、畜生,就怕你只是空皈依,皈依只为拿一张皈依证书而已,这样的话,地狱、饿鬼、畜生还是有你的份,若是你能确实受持三皈依戒,保证就没有地狱、饿鬼、畜生,这是事实。不要只是盲目形壳,皈依后不受持三皈依戒,也没有向上、向善、向解脱,也不继续深入佛法,认为皈依过后就没有地狱、饿鬼、畜生,这是不可能的。 六、一切好事都会成功。就是说一切善事,包括利己利人的都能成功。 七、能开启智慧达成佛道。优婆塞戒经有说:皈依三宝必须受持三皈依戒,将来所得福报之大,大得不可限量。譬如有一个宝藏蕴藏丰富,全国人民搬运七年都搬不尽,而受持三皈依的功德,比这还要大千万倍。想想看,受持三皈依的功德有多么大!这是对初学而言,所以引喻功德。折伏罗汉经云:过去有一位忉利天的天子在天福享尽后,身体变得衰败不堪,寿命将在七日之后终了,他自己知道,命终之后,将会投胎猪中,所以恐慌紧张,于是就去请教天主,但天主也没办法,因为天主本身也会五衰,天人也有老病死啊!所以天主跟他说:其实我跟你都一样,只是福报的时间长短而已,终归我也跟你一样,步你后尘。于是天主要他去请教佛陀,向佛陀求救,佛陀教他皈依三宝,受持三皈依戒,那么死后就不会堕入猪胎,得生人间,并且还于人间巧遇舍利弗,请舍利弗为其说法,因此修行而证圣果(阿罗汉果)。所以受持三皈依的好处,在佛经之中实在说得太多了,如:凡受持三皈依的人,就有四大天王派遣三十六位善神来轮番护持的记载。然而,不管受持三皈依的功德有多大,但受持皈依的最终目的,是要使自己成就佛道。这是对初学者而言,指引你必须要具足福德因缘的说法,千万不可将受持三皈依,偏向于求得人天享受而已,因为人天是有漏的,终归享尽还会堕入人间,所以一定要了解,我们受持三皈依的最终目标,也就是要来成就佛道,要与佛相同具足福慧(二足尊),断除一切忧悲苦恼。三皈依戒介绍到此,若不详细,有因缘再互相研究。并不是三皈依戒,从我简单的讲述中就能理清楚,只是希望各位居士听了三皈依戒之后,能加深印象,由此做起点,慢慢再精进研究,达到向上、向善、向解脱,这是我抛砖引玉,希望各位一定要受持三皈依戒。 现在皈依的佛教徒实在很多,但要从哪里入门也不懂,受持三皈依之后,要做什么也不知道,甚至受三皈依之后,要如何行持也不知道,只是盲目而行犹如一只失去方向的船在汪洋大海当中,不知要往何处去。又各人所说不同,法师与法师所说的也不尽相同,这本书与那本书所载的又不一样,那到底要从哪里下手呢?形成无处下手,最终就放弃了。不然就只是信仰就好了,所以是很可惜的。因为这个机缘,且感恩信徒布施给我们吃、穿、住,所以必须感恩回报信徒,因此才能来介绍三皈依戒,让在家居士们了解,到底有什么次第可修行,这样才不致盲目而不知如何下手,否则白白空过太可惜了。三皈依戒说完接着来介绍「五戒」。九、戒乃自由良药而非束缚 「五戒」是一切诸戒的基础,一切戒必须从五戒筑起,如同我们盖房子,一定须从地基先打好。若五戒持不好,以后你能持什么戒呢?这是不可能的。佛陀制戒的目的,是希望佛弟子们能够持戒,因为「戒是无上菩提(般若)本」。应当一心持净戒,若能如法(如法是指按照佛陀所说的戒条,戒的内容与戒的精神而持守),个人能增长功德,团体则能和合安乐。有的人认为持戒是一种不自由而且有被束缚的感觉,其实是他不了解,戒并不是束缚,戒是自由的良药。就如同我们佛教里的三法印,也是佛教的防腐剂,若无戒,那么佛教就容易烂沙一把,教法教理若无三法印,那每个人就会各自一个样子无所依止,所以三法印是教法的防腐剂,戒则是团体与个人修养的防腐剂,可以不容易腐败,这是很重要的,千万不可认为无所谓,你若误以为戒只是束缚,而以后不受持众戒,反而会被不自由所束缚,其实对戒了解的人,会当它是自由的良药,保证是自由的良药。比如说:国家有国家的法律,尤其是每个国家的法律也不相同,像美国的法律,日本就不能完全适用,新加坡的法律,犯错可以鞭打,别的国家就不一定有,有的国家有枪决,有的就没有枪决,光是美国国内各州法律就不尽相同,那州会枪决,这州就不会枪决,所以团体必须要有法律。但是对于守法的公民,无论法律多么严格,像新加坡犯错要被鞭打,你若不犯错,即使订再严的法律,也对你起不了作用,对你根本不产生影响,像很多人看见警察,警察是在保护我们的,你若去贩卖安非他命,去做坏事情,自然你看到警察就混身不自在。警察的责任是保护我们生命、财产安全,那么你若守法,看到警察就不会紧张,无论法律多么严格,只要你不犯法,在你身上是不产生作用的,你若不去遵守,当然就会产生不良后果,所以各位要了解这个意思,戒也是一样。为了要维护人民的安全,所以必须要有法律来限定,因为社会中个人的理念及思想不一定相同,你的思想和他的理念,你的业力与我的业力不同,观照不同,思想不同,智商不同,所以必须要有法律。为了要保护大家,避免为了一点小事而造成千古恨,所以要有法律。若人人守法社会就安乐太平,所以国家的法律不是束缚,而是自由、安乐、和平的一种规范。佛教的戒律也是如此,在众多的弟子中,也必须要有如国家法律般的戒律来维护团体的和乐,国家有国家的法律,佛教有佛教的戒律。佛陀初成佛道,根本没有所谓的戒律,因为那时来亲近他的出家弟子,或是在家居士素质都很好,后来弟子增多了,质方面渐差,所以才制定戒律。 不持守戒者,就会妄作恶业,导致产生两种不自由的身心果报,身受法律制裁,心自欺不安,因为要骗别人,必须先骗自己,你若不先骗自己,就无法去骗别人,怎么说呢?你要骗别人之前,你的心已经知道自己要去骗别人了,所以已经自己先骗自己了。自欺欺人,不自欺怎么去欺人,自己不先欺骗自己,怎么去欺骗别人呢?加上业力的因果报应,业力的因果轮回是很恐怖的,只是因缘未成熟,不是业力因果不报,等因缘成熟时,必然自受,绝对自受!这是佛陀在他的本缘经里提到。从过去的修行过程中来看,不管是对不对,是劝人的或是实际的姑且先不论,但事实上人在业力论当中,一定要注意。佛教无灵魂论,但是佛教重视业力论,业力的行为要自己承受,自己做自己承受,谁会替你承受呢?没有人可以替你承受,所以因缘若到时,果报还自受,无人能替你承担,不要时间一到来便怨天怨地。这是希望我们先了知因、了知果,做每一件事情因果同时看,这会比较安全。所以持戒是自由的,并不是束缚,何况无持「戒」身心如何安「定」呢?如果说我今天不持戒,做了一件坏事情,看了人就提心吊胆,听人在说话也会心想:我是不是做了坏事让他知道了?还是我昨天在做坏事时,他看见了?于是内心产生不安。你心产生不安,要如何能生定呢?心若持戒,不论什么事,即使天塌下,也一样安心,因为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做事不违犯一切道德范围自然心安,无论谁来都不会怕,也不会提心吊胆,所以心能安,安了之后就是持戒,然后定,心安之后,你减少紧张,放松你的身心,明觉清楚行住坐卧,自然慢慢生出定来,你心不安就不能定,不能定则生妄念紧张,那要如何将精神集中思惟甚深的缘起正法?缘起法甚深,并非简单懂一些名相而已,我研究了廿多年,尚不敢说自己懂,只不过懂个皮毛而已。阿难曾说了一句话:「缘起法很简单」,佛陀就说:「不是,阿难你别误解,缘起甚深,甚深「。所以佛法的三学「戒、定、慧」是有他相当周密的次第,不知者千万不可自作聪明,本末倒置,以为先修「慧」就不需要修戒定了,这个就太天真了,佛陀若在会摸他头,甚至训他,你无戒心就不定,要如何集中精神来思惟慧?你讲的不是慧,那就是世智辩聪,本末颠倒。如此邪见之人,永远是世间狂乱者,没有止息生死轮回烦恼的一日。十、止持戒律 息灭三毒恶径 如今持戒的风气渐渐被忽略,原因就是对业力的了解太少,因为对于业力的轮回了解太少,所以在这种环境当中,必须加强对业力方面的认知,并不是一见面就说很深的佛法,我觉得这样效果反而不好,他反而变成狂慧,无法脚踏实地。基本的基础都没稳固,如同这房子地基没打稳就盖二楼、三楼,一定会塌下来,像我们经济若不好,有一天遇到经济困难,就会为经济烦恼,意思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清楚知道轮回生死的重要,业力果报的重要,由于持戒的风气越来越少,社会也愈来愈混乱,教界里面的是非也越多,自己本身妄语一大堆,瞋恨、贪瞋痴一大堆,初学者看见怎敢亲近我们呢? 我觉得持戒慢慢被遗忘,对佛教来说,是没有好处的。有些持戒清净的人,反而会被指指点点,反被指说他固执、死板等等……好像是一位怪人。没错!持戒不能变成怪人,这是我经常告诫弟子的,持戒虽然重要,但是不能变成怪人,其实受戒和学戒的目的,主要是要持戒,如果受戒而不持戒,那如何能了知戒呢?既然不了解戒如何持戒?佛陀制定戒律,是要佛弟子去遵守实践(止、持),并不是学些戒法来放在口中,产生我慢自高,到处批评人,甚至连出家众也不例外,哪个和尚犯戒,哪个尼姑不规矩等等的造业,果报是要自己承受,业力自己承受,嘴一溜就说了出去,但你所说出去的,像水泼在地上要收回来就困难了。你听戒听听看就知道,虽然我并不是专门说戒的人,但是这因果业力的关系,你千万要注意。现今佛教,多半的佛门是非丑事,都是由佛弟子口中所传播出来的,其实只不过是一点意见不合或因师徒意见不合,或是居士请法不合,人与人之间意见不合,就产生乱造是非的现象,听者不知内情,错认为教界里面都无人持清净戒,加上听者又再加油添醋,就演变愈传愈不象话,让听到的人产生误解看不起三宝。若以戒来说这是很严重的,所以佛弟子的质是非常重要,尤其是出家众,出家人质若好,在家弟子就会慢慢受影响,我们出家人质若不好,在家居士们看了就不敢亲近佛教,所以不管在家或出家,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互相毁谤是更不应该,这是我的看法,这不但会毁灭佛教徒的自身名誉,也会影响初学的善男善女对佛教失去信心,更会损害三宝的尊严。平时我常说,佛教是向我们的内心征服贪瞋痴,绝对不是用语言、恶语、或是暴力向外去征服他人,而是要征服我们自己的贪瞋痴、征服我们自己的妄念、征服我们自己的一切习性,向内在去征服,不是向外去征服,如果你亲眼看到他人犯戒,也只能找机会向犯戒的人当面劝告,如果不能接受,也只好内心为他悲痛:「可惜!这人不了解业力故,所以才来制造这些恶业,以后他的后果不知如何!」绝对不可不分场合、不分时间、不分对象,一看见就一张嘴巴随便乱讲,尤其是听别人说的,自己没有亲眼目睹。现在的是非大多数是断章取义,要不就是多加了一句,或少说了一句,才产生是非,往往一件小事就是非一大堆。我们应该勇于承担,不对就需承担接受而改正过来,若真是如此才是在修行,否则还自己打肿脸充胖子,硬梆梆的,不愿接受他人的建言,不愿接受人家的劝告,这是不对的,所以绝对不能到处乱讲,尤其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只听别人讲的更要小心,否则的话,自己变成了是非人,本来没有我们的事,听了人家说,你若不慎重考虑,别人说你也跟着学,还再加盐添醋的,那你本身就是是非人了,果报是不小哦!怎么说呢?因为你所听到的,根本不知道事实的真假,反而自己犯了戒,犯了「说四众」,四众是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犯了四众过戒的人,如果所说不实,更加再犯了「妄语戒」,如果你所说的是一位出家众,那更严重,又犯了「毁谤三宝戒」,不懂的人当然不觉得怎样,像我们童年时,连鸡粪也拿起来吃,傻呼呼的根本不知道,人家说:「瞎子不怕枪」。没有人告诉他那是枪,砰、砰、砰,他还当作是放鞭炮,等到被打中了,才知道已经来不及了,所以说话一定要小心「祸从口出」,很多人不知道毁谤三宝戒是很严重的。这三条戒,都一样犯波罗夷罪(戒律中之严重罪也,谓之弃,永远被排除学佛的机会,四分律谓之断头罪。),波罗夷戒是现在失去戒体,若无发露忏悔,死后必须堕落地狱的大罪,大众不可不慎!
8. 怎样在家修行,佛子平时修行的几种方法
广大的学佛,修佛人在家修行,首先把家庭的事情或工作都安排好,每天抽些时间念佛圣内号。一部容《无量寿经》,十大咒。十小咒,或者有佛教念诵集是非常全的,可以上早晚课。一句阿弥陀佛佛号,锻炼意志,学佛是长久的,修行是终生的。
修佛不是一朝一息的,只要有信念,在家如有条件可按寺庙规矩走,如没有时间自己规划的时间可念经念咒,形成一个规划就行了。自己有佛堂,可天天上香拜佛,是一样的。长久修行会修成正果的,修成觉悟,觉悟到了,和平常人是不一样的,处处都有一颗慈悲的心。
9. 怎么在家修行佛法
首先在网络世来界不要过多源的公开自己的信息。
再就是学佛与生日时辰没有关系。
下面切入正题,80后应该步入社会,当现实社会与自己理想中的社会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总是会迷惘心乱,这个很正常。如果想要心静,那么就念诵《心经》,短短260字背诵起来很方便很容易,所以也就很容易叫人静心。您所说的爱招惹一些不干净的东西,这个问题可以念诵观世音菩萨圣号,因为经书中说过念诵观世音菩萨圣号者恶鬼罗刹都不敢用恶眼看这个人更何况去加害他呢。
皈依佛门是一件大好事。而且也会有36位护法神日夜长随。
学佛选择法门这个是必须的,但是前提是自己要有选择法门的能力。也就是说自己要有正知正见。建议先看一看圣严法师的《正信的佛教》《学佛群艺》。这两本书无论是对于初学还是老修行都有很大的意义。教人具足正知见去除对于佛教迷信的邪知邪见。这样才会更好的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