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于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企业当如何妥善处理
【IT168评论】组织不必花费太多时间评估网络安全情况,以了解自身业务安全。因为无论组织的规模多大,在这种环境下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但是,知道风险有多大吗?
关注中小企业
网络犯罪分子多年来一直针对大型企业进行网络攻击,这导致许多中小企业认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免疫的。但是情况并非如此。其实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因为黑客知道许多公司缺乏安全基础设施来抵御攻击。
根据调研机构的调查,目前43%的网络攻击是针对中小企业的。尽管如此,只有14%的中小企业将其网络风险、漏洞和攻击的能力评估为“高效”。
最可怕的是,有60%的小企业在网络攻击发生后的六个月内被迫关闭。
换句话说,如果是一家财富500强公司或美国的家族企业,网络威胁并不能造成这么大的损失,并且这些公司将会制定计划来保护自己免遭代价昂贵的攻击。
以下是一些可帮助评估组织的整体风险水平的提示:
1.识别威胁
在评估风险时,第一步是识别威胁。每个组织都面临着自己的一系列独特威胁,但一些最常见的威胁包括:
恶意软件和勒索软件攻击
未经授权的访问
授权用户滥用信息
无意的人为错误
由于备份流程不佳导致数据丢失
数据泄漏
识别面临的威胁将使组织能够了解薄弱环节,并制定应急计划。
2.利用评估工具
组织不必独自去做任何事情。根据目前正在使用的解决方案和系统,市场上有许多评估工具和测试可以帮助组织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
微软安全评估和规划工具包就是一个例子。组织会看到“解决方案加速器”,它们基本上是基于场景的指南,可帮助IT专业人员处理与其当前基础设施相关的风险和威胁。
利用评估工具可以帮助组织在相当混乱和分散的环境中找到清晰的信息。
3.确定风险等级
了解组织面临的威胁是一回事,但某些威胁比其他威胁更危险。为了描绘出威胁的精确图像,重要的是要指定风险级别。
低影响风险对组织的未来影响微乎其微或不存在。中等影响风险具有破坏性,但可以通过正确的步骤恢复。高影响的风险是巨大的,可能会对组织产生永久性的影响。
4.雇用外部公司
有时候引入一家外部安全公司来进行风险评估,并确定组织是否已经被入侵或被攻破会很有帮助。
“独立渗透测试也是测试组织的弹性和准备情况的有效方法。”安全杂志的Steven Chabinsky写道,“把门锁上是一回事,测试是否有人能够超越侵入是另一回事。”
虽然与外部公司合作并订购独立渗透测试的成本可能很高,但这远远低于实际受到黑客攻击的损失。
始终知道自己的情况
网络安全并不是一件组织可以置之不理的事情。组织总是需要知道自己的情况,这样才能适当地保护自己的业务、员工和客户。正式和非正式风险评估将帮助组织有效地应对风险。
2. 如何对供应商进行风险评估(质量)
首先通过座谈了解公司的基本情况:如人员\规模\产量等;
然后对公司的体系进行考察,最后进入工厂实地考察,是否跟体系的一样\操作规范否等等
3. 企业风险如何去评价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企业风险评估
一、风险相关概念的内涵
风险是指在一定环境和期限内客观存在的,导致费用、损失产生的,可以认识与控制的不确定性。很多人在理解风险时,往往把风险与不确定性混淆,事实上,风险的定义只能与目标相联系,风险的最简单的定义是指“起作用的不确定性”,透过这个定义我们可以认识到,与目标并不相关的不确定性应该被排除在风险管理过程之外。
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能够及时识别和科学分析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措施的过程。在实际操作中,大致可以把企业风险评估过程分为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三个步骤。风险辨识是识别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并将风险归类;风险分析则是将识别出的风险放进统一的模型中进行分析处理,做出定量或者定性的分析;而风险评价是评价风险对企业目标的影响,企业影响最大的风险将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点。
根据美国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企业风险管理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员工共同参与,并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旨在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保证企业目标的合理实现的过程,本文中的风险的管理倾向于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风险防范,即采取应对风险的措施。
二、健全企业风险评估机制
(一)目标设定
目标设定是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的前提,企业应当按照长短期经营目标和战略发展目标,设定相关的经营指标、财务报告指标和资产安全等指标,并根据企业的风险偏好、设定的目标和指标合理确定企业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次上的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在设置风险偏好时,通常由企业管理层制定并由董事会批准,并可以借助企业利用可用资本去承担“最坏情况”风险的百分数是多少等问题进行评定,除此外还要设置风险容忍度,风险容忍度是指实现一项具体目标可以接受的偏离程度,并用那些与度量目标相同的单位进行度量。风险容忍度通常要考虑Et常经营风险、偶发事件和极端承受力的容忍度。在经营指标、财务报告指标和资产安全指标的设定方面要考虑其行业特性和指标的有效性,同时在考虑非系统风险指标的同时,还应考虑国家政策变化、汇率变动、金融危机等系统性风险,并为其设定相应指标。
(二)风险识别
通过分析设定的反映经营状况的各项指标如偿债能力指标中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负债能力指标中的净资产报酬率;资产管理指标中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投资风险指标中的偿债收益比等就可以对企业是否存在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等非系统性风险做出判断,一般来说,若企业不能达到预定的上述指标值或者出现净资产报酬率为负、流动比率过低等现象则说明企业可能存在内部经营风险或者财务风险。
风险识别要通过日常信息收集或在开展风险管理事项以及企业投资新项目时,对被评价单位的单个指标及综合指标进行分析,估计可能会发生的风险及其可能性,并判断风险发生的影响程度及应该的应对措施,并对超过警戒水平的指标,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企业领导报告,以达到预警的作用。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要注意外部市场风险分析,如社会、经济、技术、自然风险等,并编制风险分析报告,时间可以根据不同事项而定,分为定期、不定期,定期报告是指定期对存在或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不定期报告是指在每项工作结束时,对存在或潜在的风险进行揭示,及时报告。
(三)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更深入的了解风险,风险分析的目的在于精确的估计和测算风险损失,并作为选择应对措施的基础。风险分析包括考虑风险的来源,评估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影响,并分析指明导致风险后果和发生概率的各种因素。具体来说,若目前没有采取任何风险管理措施应对固有风险和新增风险,应从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影响这两个维度,采取打分的形式,对每一个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做出估计,并区分风险级别,以便针对不同级别的风险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若已经采用控制固有风险的措施则需要分析现有风险控制措施是否起到有效识别、预防风险及减轻损失的作用,并在风险清单中记录每一项措施涉及和执行的有效性。
三、进一步完善企业风险防范和管理的对策
(一)风险避免
风险避免是指主动放弃或者拒绝实施某些可能引起风险损失的方案,也是处置风险最彻底的一种方法,它能够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完全消除由该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但风险规避的方法也具有局限性,只有当某一特定风险导致的损失频率和损失幅度都相当高并且采用其他风险管理方法的成本大于收益时才可以使用,否则就会因为风险规避而否定项目的实施,从而也失去项目盈利的可能性。因此,应建立风险事故数据库,它是进行风险预警的有效工具。通过对发生在企业外部和内部的风险事故进行分析,测试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程序,能够起到激励和警惕管理层的作用,从而促使其加强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并阻止企业内的风险发生,同时建立风险事故数据库,还可以根据导致损失的频率和幅度确定风险防范的措施。
(二)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指有意识地采取行动,设法降低损失的概率和损失幅度的方法,主要适用于既不想放弃也不想转嫁的风险,风险控制包括损失预防控制和减少损失控制。在风险控制的方面我们可以采取建立全面有效的内控机制,不仅在业务流程上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更要建立全面、有效的风险内控机制,以保障风险管理机制有效执行。主要应对企业分支机构多且分散的情况,因为上述现象的存在导致了企业内部信息的不对称,从而不能真实地反应分支机构经营风险情况,同时为了加强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与控制,还可以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现阶段下的内部审计制度的重点就侧重于风险审计。
(三)风险转嫁
风险转嫁是将自己面临的损失风险转给他人的行为,这类风险的损失频率与幅度大于采取风险控制措施时,主要可以采取保险和非保险两种方式。采取风险保险的方式主要是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采取这一方式时,应分析投保方案,选择好险种并充分调查保险公司,综合考虑保险公司规模、保费率、信誉等因素;而采用非保险方式转移风险多是借用合同或协议将损失的法律责任及财务后果转由他人承担,可以采取的措施如签订免除责任协议,利用合同中的转移责任条款将损失转移给他人。除此之外还可以出售企业的风险资产,将与相应资产有关的风险转嫁给该项资产购买方。
(四)风险保留与承担
风险保留与承担,也称为自担风险,是指企业依靠自己的资金实力弥补已出现的风险损失的一种方法,是处置残余风险的一种方式。通常适用于无法避免的风险、处理风险的成本高于承担风险所付出的代价并且企业可以安全地承担风险损失。一般来说,企业可以设立应急基金,是指企业分别对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计量,并根据其本身的财务能力,按照一定的比例预先提取,可以采取一次性转移一笔资金的做法或者定缴款长期积累的方式,用以补偿风险事件所致损失的一种基金,通常这种办法用于应对那些可能引起较大损失,但损失无法直接摊人经营成本的风险。
四、结论
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有利于企业在面对风险时做出正确的决策,现阶段企业所面临的环境非常复杂,不确定因素也逐渐增多,企业能否建立长久、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关系到企业能否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实现经营目标并提高经济效益。本文说明了企业加强风险评估与管理的紧迫性,介绍了风险、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的内涵,并详细阐明健全企业风险评估机制的着眼点及企业加强风险防范与管理的措施,在加强企业风险防范及管理的措施方面可以通过风险规避、控制、转嫁和自担四种方式防范,并介绍了相应的具体措施。
4. 如何进行前期经营风险评估
(引用于,作者杜升敏,20090109) 风险评估要从下三点着手: 第一、科学地运用版“博弈论”、“反身权性原理”、“蛛网决定理论”、“市场价值规律”预料可能发生一些什么风险。如宏观经济政策紧缩的风险、经济周期性风险,产品生产周期性风险,新的制度与立法出台的风险,供求关系变化的风险,市场竞争与销售不畅的风险等等。 第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程度和范围。各种风险只是可能发生,而不是必然性发生。可能性有大小,这就是所谓的风险概率。风险程度是指某种风险 一旦发生会对生意造成多大影响。负面影响越大,风险程度愈高,如果你有多种实施方案,应该对各方案评价,权衡比较。一般来讲,获利高的方案风险却较大,风险小的获利也少,如果风险小获利又大那自然是最佳方案,但十全十美的方案是没有的。再者,还要考虑各风险因素对生意发生影响的时间及时间的长短,是全过程影响还是某一阶段,是局部还是全面。 此外,要尽可能分散风险,不把鸡蛋都放一个篮子中。例如,你可以实行合伙、股份制经营,这样其他合伙人也承担一定的风险、责任。实行多角化经营,多行业投资从而使风险分散。但这需要资金雄厚,弄不好会导致力量分散,一事无成。
5. 怎么通过风险评估来进行内部控制
对于这一定义,可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理解。
(一)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是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
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是董事会或类似的权力机构,是指董事会或类似的权力机构是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责任主体。董事会可指定审计委员会来承担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组织、领导、监督职责,并通过授权内部审计部门或
独立的内部控制评价机构执行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工作,但董事会仍对内部控制评价承担最终的责任,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真实性负责。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
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并对外披露是管理层解除受托责任的一种方式,董事会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但其承担的责任不能因此减轻
或消除。
(二)内部控制评价的对象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内部控制评价的对象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所谓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对实现控制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程度。
从控制过程角度,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分为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内部控制
运行的有效性。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是指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内部控制程序都存在并且设计恰当,能够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
性是指在内部控制设计有效地前提下,内部控制能够按照设计的内部控制程序正确地执行,从而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离不开设计
的有效性,如果内部控制在设计上存在漏洞,即使这些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得到一贯的执行,那么也不能认为其运行有效的。
从控制目标的角度来看,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分为合规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资产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报告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经营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战略目标内
部控制的有效性。其中,合规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相关的内部控制能够合理保证企业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进行违法活动或违规交易;资产目标内部控制
的有效性是指相关的内部控制能够合理保证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资产流失;报告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相关的内部控制能够防止、发现并纠正财务报告的重
大错报;经营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相关的内部控制能够合理保证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及时为董事会和经理层所了解或控制;战略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相关的内部控制能够合理保证董事会和经理层及时了解战略定位的合理性、实现程度,并适时进行战略调整。
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可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做到以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为前提,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为依据;二是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覆盖了所有关键的业务与环节,对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员工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三是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与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业务模式以及风险管理要求相匹配。评价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也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相关控制在评价期内是如何运行的;二是相关控制是否得到了持续一致的运行;三是实施控制的人员是否具备必要的权限和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受内部控制固有局限(如评价人员的职业判断、成本效益原则)的影响,内部控制评价只能为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而不能提供绝对保证。
(三)内部控制评价是一个过程
内部控制评价是一个过程,是指内部控制评价要遵照一定的流程来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涵盖计划、实施、编报等多个阶段、包含多个步骤的动态过程。
6. 如何有效开展风险评估工作
1、目标控制与程序控制相接合。
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财务风险的控制目标是可以确定的,因此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采取目标控制应是可行的。程序控制强调依据完善的控制程序,通过严密的过程管理,以减少执行的随意性。
2、实行预算约束,细化目标落实责任。
财务预算是企业财务目标的细化,财务风险的管理所要控制的就是实际财务状况与财务目标的偏离。作为企业全面预算的一部分,财务预算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确立了明确目标和任务,也为生产经营控制和业绩评价提供了依据和尺度。另外,实行预算管理通过预算责任中心的界定,使企业的预算得到执行及控制。
3、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相结合,依照企业目标制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
企业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密切相关,从财务角度上讲,在制定风险管理制度时,应考虑制度对业务的影响。首先,在设定制度时要考虑企业业务的特点,注意风险管理目标与企业目标的一致性;其次,在风险管理上,应尽可能适应企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在规避财务风险的同时,有效支持企业的市场竞争。再次,根据企业工作流和实物流,加强管理,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预防风险,构建有效的财务风险辨别机制。
4、注重采用各种技术方法防范财务风险,防范财务风险从技术上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分散法。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企业可以与其它企业共同投资,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分散投资风险,避免因企业独家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2)回避法。即企业在选择理财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
(3)转移法。即企业通过某种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转移风险的方式很多,企业应根据不同的风险采用不同的风险转移方式,如企业可以通过购买财产保险的方式将财产损失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对外投资时,企业可以采用联营投资方式,将投资风险部分转移给参与投资的其它企业。在投资建造固定资产时,企业可以采用出包方式建造,将建造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转移给承包方等。
(4)降低法。即企业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努力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如企业可以在保证资金需要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以降低债务风险。另外,企业也可以通过付出一定代价的方式来降低产生风险损失的可能性。例如建立风险控制系统,配备专门人员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及化解风险。也可建立风险基金,以此降低风险损失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7. 软件定制开发公司如何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
这个都是有风险评估公司的吧,他们可以评估的
8. 如何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是企业基于自身实际状况,按照一定的标准文件(如《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制定的旨在实现企业资产安全,保证财务信息资料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推动企业各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方法和措施。其主要包括有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风险评估是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重要一环,是指企业在一定的事实数据基础上,针对自身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危害进行及时的识别和判断,并基于此制定合理、客观、科学、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
企业如何开展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估?
(一)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
1.明确风险管理目标
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其目的在于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风险管理机制的开展都是围绕风险管理目标进行的;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和条件,确定风险管理工作的目标和重点。比如针对公司近几年的运营效益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掌控,又或者组织一定的人员在公司范围内开展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等工作。
2.加强风险评估管理
企业在确定自身的风险管理目标后,应当以此为基础作为自身风险管理的行动原则,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措施:督促和指导企业定期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评价现有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及效果。同时企业应当根据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如市场环境、国家政策法规、自身人员的增减)及时采取措施,保障风险管理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将风险管理与企业日常工作有效结合,对工作中所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必要的措施,确保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3.完善风险预警管理体系
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不预定性,即便企业已有相关的量化预警方案,也不一定及时预防监控,因此企业应当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身的风险识别手段,通过调查、分析、评审等一定的方法,探索建立更加规范、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如:定期开展数据调查和事件跟踪等;
(二)持续有效地开展内控评审
作为审计程序的一个重要环节,内控评审是推动企业建立内控长效机制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企业管理层了解企业经营及内部控制管理情况,有助于降低审计风险,减少问题的发生,保证审计质量。
1.实现内部控制的日常化
内部控制的日常化有助于企业自身经营决策、经营过程、资金资产管理等的难点和问题的及时发现、解决与防范,有助于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2.定期组织内控评审工作
审计部门基于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的目标和相关要求,按照内部控制评审的要求,建议每年组织两次全面内控评审。重点检查对象为内控制度维护及执行情况和效果,实现内控评审的规范化和日常化管理,推动企业落实内控管理责任和控制要求,自主维护制度并切实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