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家居士怎样自受八关斋戒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如下:抄
1、持戒当天要严格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喝酒的戒律。即使是亲朋好友的东西,未经本人同意也不要自己取用。这一天也不能讲法,如果有人请教佛法,即使是自己知道的内容也不能开口宣讲。
2、午饭必须一次吃完,中途不能起身,起身就表示用餐完毕,不能再坐下去继续吃饭,不要中途再起身去取餐、倒水。
(1)在家居士受戒以后需要注意什么扩展阅读:
八关斋戒经文如下: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召众比丘聚,告曰:“比丘谛听!”众比丘一同应言:“世尊!”(众比丘于是恭敬肃穆,愿乐欲闻。)于是世尊宣说如下八关斋戒教授。“诸比丘!八关斋戒包含八条阿罗汉乘行者应遵守之戒条,能得殊胜果报及无量功德。
“诸比丘!何为阿罗汉乘行者应遵守之八关斋戒,能得殊胜果报利益?”“诸比丘!阿罗汉乘行者作是念:‘诸阿罗汉,尽形寿,无有杀意。不加刀杀。无怨恨心常怀惭愧。有慈心悯一切众生。’”
“汝等不杀生,弃舍一切杀器,无怨恨心常怀惭愧,有慈心悯一切众生。如是尽一日一夜受持,汝等即如阿罗汉之清净,守持了八关斋戒第一条。”
㈡ 五戒的居士应该注意什么
居士们心中有佛,每天常念阿弥陀佛,所以在言行举止都是以善为本,助人为乐。居士守五戒是最简单的要求,五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喝酒。
㈢ 在家居士应该如何受戒
从戒律上讲,三昧耶戒也包括大乘的菩提心戒和小乘的别解脱戒。就别解脱戒而言,在内家居士应该容受五戒,或者受一戒,两戒、三戒、四戒,看自己能守多少就受多少。我不提倡一开始就受很多戒律,应该先做四皈依,严守四皈依的戒体,然后依止上师,通过自己的虔诚心和上师的加持,再逐步去受戒。比如说不杀生,如果现在做不到,那你不要去受这一戒。逐渐能够做到的时候,你就要发心受戒。受戒以后能守戒,功德无量。守不了戒去受戒,那比不受戒的罪过还大。首先你在上师三宝面前立下了誓言,接受了这个戒律,再去违犯,就像社会上所说的知法犯法。当然,没有受戒就没有约束吗?不是。一个人学佛以后,我们的信念在约束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对于戒要积极去追求,培育对戒的信念。受戒以后,那就是付出自己的生命也要护持戒律。你有这种知见和德行的量,才能受戒。
㈣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吗 皈依佛门后的注意事项
那么学佛从哪里学起?章嘉大师告诉我“戒律很重要”。戒律是什么?我们在“净业三福”看到了,就是我们前面所读的。这个是佛陀对弟子最根本的教诫,必须要遵守,这个三条是最高修学指导原则。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佛对弟子要求的基本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不能做佛的学生;做佛的学生,必须具备这个条件。很严格!我们今天说“皈依三宝”,找个法师,做个仪式,是真的吗?没有这四句条件,佛不承认你,那皈依证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具足这个条件,佛承认你,你有资格做他的学生,那么可以行拜师礼。第二条就是入门。入门的时候,“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接受学佛最高的指导原则,就是“三皈”。我们开经的时候念的“皈依佛,二足尊”,“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佛是觉悟的人,我们过去迷惑颠倒,从迷惑回头,依靠觉。真正的依靠,依靠“自性觉”,“自性觉”就是佛。释迦牟尼佛觉悟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们可以依靠他。依靠他怎么样?我们自己要做到“自性觉”,这才叫真正皈依。所以佛法里面讲“信”,不是讲“信他”,“信他”,你一辈子是依赖别人,那别人走,你怎么办?佛教我们要依靠自己,不能依靠别人。
佛自性觉了,我们现在怎样?我们现在自性迷,所以佛是我们的榜样。我们依照这个榜样,学什么?学自性觉,跟他一样,是这么个意思。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你自己不认真的干,没用!从三皈开始,三皈是概念、是智慧。
你跟谁学?那么现在佛陀不在了,“自性觉”在哪里?在经典。经典很多,要看自己的程度、看自己的欢喜,你喜欢哪一部,这部经典程度我们能够接受,对我来说不太深、也不浅,选定了,就是一部,不能搞多。这一部经帮助你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是一门。中国古人讲的“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生不要改变,就这一门;“读书千遍,其意自见”。一门是你的心集中了,不散乱。心能够集中不散乱,这就是禅定;定久了,自然开智慧;智慧开了,经里面什么意思完全明了,为什么?经是从佛自性里头流出来的,我现在见到自性了,我对于经典上所说的,理解的程度跟佛完全相同,不会有一点差错。这个方法传了一千多年,现在人不要了,不懂这个方法,不能接受这个方法。现在人有个概念,就是要广学多闻。广学多闻不能解决问题!
㈤ 在家居士受戒以后可以破戒吗
阿弥陀佛
你受复戒是为了破戒吗?当然要制严格持戒了
问:受三皈五戒而不能持戒,会有什么因果?
净空法师答:
因果是加一重罪,破戒的罪。杀生本来就有罪,没有受戒只有杀生的罪,没有破戒的罪。受了不杀生的戒,你就两重罪,你杀生有罪,破戒又有罪。所以杀盗淫妄都有罪,这是性罪,不受戒也有罪。只有酒,酒没有,酒不受戒没有罪,受戒的时候只有破戒的罪,所以酒是遮戒,不是性罪。酒是预防,怕你犯前面杀盗淫妄,所以它是预防的,它本身没有罪,这个要懂得。所以戒律有两种,一个是本身有罪,一个本身没有罪,那是预防的,这要懂得。
㈥ 居士在受戒前要准备什么
【受戒】
指通过一定之仪式,领受佛所制定之戒法。又作纳戒、禀戒。即遵守教团规定(戒、罚则)之行为。戒为无上菩提之本,而佛教之根本精神即在于戒律之尊严。
戒有大、小乘之别,大乘戒以梵网经所说之十重禁、四十八轻戒为始,及菩萨璎珞本业经、瑜伽师地论等所列之三聚净戒;小乘则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相。于印度有五部之分,传入中国、日本后,即有大小乘之异论,乃至各宗亦常有不同之作法。
无论出家、在家,奉持佛陀教法者,必须誓愿遵守戒律,且应依循一定之仪式。由传授戒法之一方而言,称为授戒;接受戒法而能受持者称为胜士,以戒律繁多及严格之故。佛教教团有七众之别,又称受戒七众,即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
优婆塞、优婆夷(分别指在家之信士、信女)可受之戒(在家戒)有三归、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一)三归依,即归依佛、法、僧三宝。(二)五戒,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若勤修持五戒、十善,并发出离心,即能因而证得初果乃至三果。(三)八关斋戒,又称优波婆沙,即出家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之前九戒,由此关口通向出家之道,关闭生死流转之门,故称八关;又过午不食,谓之斋,总合即八关斋戒。沙弥十戒中之第六、第七两条于八关斋戒中合为一条,故虽实有九戒,然犹称为八关。受持八关斋戒者,虽仅一日一夜,如能受持清净,即得无量果报,一切诸罪悉皆消灭。
出家戒有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一)沙弥、沙弥尼之十戒,七岁以上始得受此戒,其初出家须有二师,即剃度师与教授阿阇梨。出家戒之目的,在求得解脱生死之涅盘,故沙弥戒为解脱道之基础。(二)式叉摩那(意译为学法女、正学女),乃介于沙弥尼、比丘尼之间,即于受比丘尼戒前,须受白二羯磨、十戒及六法正学戒。限期两年,两年期满而不犯戒法,始能求受比丘尼戒。(三)比丘、比丘尼之具足戒,二十岁以上始得受此戒,为受戒仪式中最具规模者,仪式中传授戒法之师称为戒和尚,讲授戒法者为教授师(教授阿阇梨),教导戒场有关作法者为羯磨师(羯磨阿阇梨)三者合称为三师。此外,与会者至少尚须有七位证明师(尊证师),总称三师七证(合称十师)。然若地处偏远,可因地制宜,亦可用三师二证之法(合称五师)。大乘佛教,有仅于一师之前受戒者,亦有自誓受戒者。我国及日本行集体受戒之法会,称为授戒会。
受具足戒时,有“白四羯磨”之规定。所谓羯磨,即羯磨师将受戒者之愿望,于众僧面前表白,且询之以十三遮难,而令受戒者答诺。如此反覆三次,称“一白三羯磨”。倘触犯所询问当中之一条,则丧失受戒之资格。所谓十三遮难,即十三条之难与十条之遮。分别而言,“难”属本质上之恶,故须加以制止,即:(一)犯边罪,即以前曾受具足戒,但为犯波罗夷罪而遭教团驱逐者。(二)犯比丘尼,即虽曾受戒,但对比丘尼淫行者。(三)贼心入道,指为图谋生活上之方便,即以利益为目的而入教团者。(四)坏二道,即虽舍外道皈依内道(佛道),但于受具足戒之后又舍此再还外道者。(五)不能男(黄门),即男性之性根不具者。(六)~(十)属于犯五逆罪者,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僧、恶心出佛身血。(十一)与(十二)指非人而假人之形像者,即非人及畜生。(十三)二形,即兼有男女两性之性器者。
“遮”并不属自己本身之恶,但若触犯仍不得受戒,即:(一)问受戒者之名字。(二)问和尚之名字。(三)是否满二十岁。(四)是否具足衣、钵。(五)是否得父母之许可。(六)是否负债。(七)若为奴隶,是否得雇主之许可。(八)若为官吏,是否得国王之许可。(九)是否为真正之男子身。(十)是否患有癞、痈、疽、白癞、干痟、癫狂等五种病。以上系对男子而言,主要根据四分律之规定,其他诸律则有若干差异。
除上记之外,关于受持戒法,经典中另有种种规定。以受持“五戒”而言,据优婆塞戒经卷三载,欲受此戒者须向六方供养,即:(一)东方,向父母供养。(二)南方,向师长供养。(三)西方,向妻子供养。(四)北方,向善知识供养。(五)下方,向奴婢供养。(六)上方,向沙门、婆罗门等供养。盖供养父母、师长,乃至沙门、婆罗门等,即是向东方、南方,乃至上方等之供养。又供养六方之外,仍须获得父母等之允诺,始得至大德处受戒。另如以三归与八关斋戒之受持次第而言,应先受三归,而后受八关斋戒。
据删补随机羯磨卷上诸戒受法篇载,受持比丘大戒之法,须具足五缘方得成就,即:(一)受具之人,谓受具戒者必为人,而非阿修罗、畜生等,且诸根具足,身心清净等。(二)所对之境,谓须结界,具有秉法之僧,僧数满足,依白四羯磨法等。其中,僧数满足即指三师七证、三师二证等。(三)发心乞戒。(四)心、境相应。(五)事成究竟,自始至终依法完成。于正式受戒时复有八法应一一行之,即:(一)请师法,(二)安受者所在,(三)差人问缘,(四)出众问法,(五)白召入众法,(六)乞戒法,(七)戒师和尚问法,(八)正问法。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三则举出不得受比丘戒之六种因缘:(一)意乐损害,(二)依止损害,(三)男形损害,(四)白法损害,(五)为他人所系属,(六)为护持其他比丘,而不令能变化身形者受戒。此外,有谓出家五众之戒皆全分受,即全部受足;在家五戒则有全受、分受之别,即允许在家者仅受部分之戒。
上述之五、八、十、具戒(以上并称为“五八十具”),及受戒之因缘、法等皆属小乘戒之范围。于大乘戒法别有三聚、十重等戒。三聚净戒,即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其中之律仪戒,等同小乘戒。又梵网经所说十重四十八轻戒,为大乘菩萨戒之戒相。
有关十重四十八轻戒之受法,据智顗之菩萨戒义疏卷上载,受戒之缘可分三段,即:(一)信心,谓受者须虔信善恶因果、佛果之常乐我净等。(二)无三障,谓受者须无烦恼障、业障、报障。(三)以人、法为缘,人,指戒师;法,指记录受法之诸种戒仪。戒师分为诸佛、圣人、凡师等三类。其中,凡师须为真正之人,具足五德,即:(1)持戒,(2)十腊以上,(3)解律藏,(4)通禅思,(5)慧藏穷玄等。有关戒仪者,菩萨戒义疏列有梵网本、地持本、高昌本、璎珞本、新撰本、制旨本等六种,然一般皆依准湛然之授菩萨戒仪一书,书中列有授戒次第之十二门,即:(一)开导,(二)三归,(三)请师,(四)忏悔,(五)发心,(六)问遮,(七)授戒,(八)证明,(九)现相,(十)说相,(十一)广愿,(十二)劝持。
又受持此梵网菩萨戒有通受、别受两种情形,即:(一)纳受通用于七众之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戒为律仪戒),称为通受。(二)纳受仅适于七众各别之戒法,称为别受,如优婆塞、优婆夷纳受菩萨五戒,沙弥、沙弥尼纳受菩萨十戒,式叉摩那纳受六法戒,及比丘、比丘尼纳受菩萨具足戒之十重四十八轻戒。
据梵网经载,菩萨戒为诸佛之本源,菩萨之根本,乃诸佛子之根本。因菩萨戒涵盖深广而又超胜一切,故除上述七众外,乃至畜生或神鬼变化人等,皆有资格受菩萨戒。菩萨戒之戒条虽少,然每一戒均为无尽戒,故受持菩萨戒之功德,殆难以比喻。
总之,戒乃修行佛道之根基、三学之根本;八万之法藏,离戒则不得受持;且三聚净戒实乃证得三身之因,十重禁戒恒为佛子之标帜。然若就“任因感果”而言,修持五、八、十、具等戒,未必感得人天小果、意乐等,据元照之行事钞资持记卷一载,钝根者视戒通于世善,上智者则视戒俱为道基;此因南山律宗倡言戒法随根机而异。天台宗主张戒无大小,皆依受者之“心期”。要之,此类说法皆在警醒受戒者,应依自己堪任之范围,纳受部分或全部之戒法。
有关受戒之功德,据七佛经载,受持三归戒,可得九神之护卫;受持五戒,可得二十五神之护卫;受持具足戒、三聚净戒等,更有无量功德。若一旦悟得圆融之旨,即三聚互摄,诸戒融通,戒戒圆具,修持随万行而周备,一念经三阿僧只而生(众生)佛(诸佛)平等,无尽深妙,此乃制戒受持之最高旨意。(梵网经卷下、毗尼母经卷一、优婆塞五戒经、大爱道比丘尼经卷上、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五分律卷十五至卷十七、四分律卷三十一至卷三十五、摩诃僧只律卷二十三、大毗婆沙论卷十二、显戒论卷中、俱舍论卷十四、大乘义章卷十、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一、出家受戒作法
㈦ 皈依后我应该注意什么啊!
皈依后首先要学习 学习佛的智慧 把它变成自己的智慧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你皈依的是佛的智慧 佛法是智慧之学 不是迷信 不是一种形式
那么他到底讲了哪些智慧就需要你去学习
学一句做一条 就叫依教奉行
佛说的话都是真理 照着做一定对你有好处 都是福报
皈依佛 皈依觉 ---------觉悟
皈依法 皈依正---------正知 正见
皈依僧 皈依净--------清净无染
http://www.dizang.org/rm/学佛入门
http://www.dfg.cn/gb/zjjy/2/ffcs-9.htm认识佛教
http://www.dfg.cn/gb/zjjy/2/ffcs-11.htm
http://boruo.goodweb.cn/般若文海
阿弥陀佛
㈧ 佛教入门:居士菩萨戒注意什么
在家居士如何受菩萨戒?受菩萨戒需要什么条件?
照佛经讲的,受菩萨戒的条件是“发菩提心”。什么叫“发菩提心”?“净业三福”最后一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受菩萨戒、学菩萨行的基本条件。这个条件是建立在前面两条的基础上,好比盖房子,这是第三层,第三层下面有第二层、第一层。第一层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层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然后再“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你就具备了受菩萨戒的条件。如果这些做不到,纵然受菩萨戒,也是假菩萨,不是真菩萨。
在家居士菩萨戒包括:六重戒和二十八轻戒
六重戒:1、杀戒。2、盗戒 3、大妄语戒。 4 邪淫戒。 5、酤酒戒。 6、说四众过戒。
二十八轻戒:1 不供养父母师长戒;2 耽乐饮酒戒;3 不瞻病苦戒;4 见乞不与戒;5 不承迎礼拜尊长戒;6 见他毁戒心生憍慢戒;7 不持六斋戒;8 不往听法戒;9 受僧用物戒;10 饮有虫水戒;11 险难独行戒;12 独宿尼寺戒;13 为财打人戒;14 以残食施四众戒;15 畜猫狸戒;16 畜兽不净施戒;17 不畜三衣钵杖戒;18 作田不求净水陆种处戒;19 贩卖斗秤不平戒;20 非处非时行欲戒;21 商贾不输官税戒;22 犯国制戒;23 得新食不先供三宝戒;24 僧不听辄自说法戒;25 在五众前行戒;26 僧食不公分戒;27 养蚕戒;28 行路见病舍去戒。
何为“戒”?
‘戒’有清凉的意思,众生的身、口、意三业有如炎火,焚烧行人,戒能消焚熄炎,使行人清凉。
‘戒’是一切善法的梯凳,其中有五戒、八戒、十戒和具足戒的四个层级,称为‘戒’的四位,佛弟子如要由凡夫而登圣位,必须循序以进,非宿世善根福德因缘殊胜的人,不能顿超。
‘戒’能息恶,断一切恶习,摒除乱想而至涅槃。‘戒’能生慧,严持戒律,身、口、意三业清净的佛弟子,能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戒能出离三漏,解脱生死,得大果报。学佛即在求智,菩提智性,人人具有,持戒者即能人人生智。
受了戒的佛弟子,要能持戒不悔。严持戒律不悔,即成圣贤。佛制的各种戒律,就是佛弟子修道的依据,循戒律可由凡成圣,若信佛学道而不持戒,就是不‘务本’,不能得解脱智,永远是个凡夫。
受菩萨戒具足八种殊胜功德:一者趣道场殊胜,二者发心殊胜,三者福田殊胜,四者功力殊胜,五者灭罪殊胜,六者受胎殊胜,七者神通殊胜,八者果报殊胜。
受菩萨戒必须注意事项
1. 受菩萨戒后,戒本莫忘失,衣袍要随身携带。戒本是法宝,衣袍是福田,做佛事拜佛要搭衣穿袍。
2. 要念诵戒本,半月诵戒,初一、十五读诵戒本,有违犯者要忏悔。
3. 要记住念佛第一,念阿弥陀佛是修清净心,行住坐卧不离佛号,自会得到诸佛菩萨加持。
4. 要发心弘法利生,护持正法的三宝道场,出钱、出力、各项服务都是护法行为,都有殊胜的功德,要尽力去做。还要以种种善巧方便随缘救度一切有缘众生,不要自私自利,更不要有怨言、有畏心。
5. 学佛之人不要闭门自守,要给社会大众一个良好的形象,不能消极保守,除了念佛外,要广做善事,做为社会为人民为大众有利的事业,念佛的同时修净业三福。
6. 菩萨戒前面的六重戒一定不要去犯。其它的二十八条轻戒是可以忏悔的,如若不慎犯戒,可以通过真心忏悔而去除罪过的。受了菩萨戒之人,即是有了菩萨戒的戒体,有这个戒体,就能感得佛菩萨的加持,时时处处提醒你、约束你,令你坚持清净梵行。
受菩萨戒有五种利益:
(一)常得十方诸佛愍念守护。(二)临命终时,正见心欢喜。(三)所生之处与诸菩萨为友。
(四)功德多聚,戒度成就。(五)今世后世性戒福慧圆满。
六重戒和二十八轻戒的具体内涵和意义,佛友们可以参见道源法师的讲座《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附录:
按《居士菩萨戒本》规定,受菩萨戒的居士每月六斋日应受八关斋戒,那么何谓八关斋戒?佛教为什么会有八戒呢?
一. 八戒具体如下:
1.不杀生:不故意杀害有生命的众生,如人、动物、小昆虫及堕胎。 2.不偷盗:对於一切财物,乃至一草一木,非自己所有而取, 或是不论用任何手段,如骗取、强夺、霸占等,皆算是偷盗。 3.不邪淫:凡与男女两身相和合,皆称为淫。受八关斋戒时, 要禁止正淫,也就是正当的夫妻关系也不可以。 4.不妄语:不说谎、搬弄是非、恶口骂人,危害到他人。 5.不饮酒:不喝酒,乃至於不劝人喝酒、不入酒家、不思念饮酒。 (喝酒会使人神智昏昧,来世感愚痴的果报)。 6.不著香花鬘、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妓、不往观听:具体来说,凡脂粉、香水、香膏、口红、耳环,包含一切饰品、 色彩鲜艳的衣服,及跳舞、赌博等,皆不可以。 7.不坐卧高广大床:舒适柔软的高广卧床,会让人心生淫念,所以不适合坐卧。 8.不非时食:即过了日中之后,除了喝水,不再吃任何食物。
二. 何谓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是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的,目的是为了要让在家的男女二众,能种出世解脱的善根。受戒之人须一天一夜离开家庭,到僧团去居住,学习出家人的生活。「关」是「禁」的意思,就是关闭众生流转生死的门,也就是关闭杀、盗、婬、妄、酒....等八种罪过,使之不再犯,称为八关。「斋」,就是正午之后,不可再进食之意。八戒中前七条为「戒」,后一条过午不食为「斋」,合称为八关斋戒。
三. 受持八关斋戒的意义
受持八关斋戒,既是修定修慧,又能忏罪、消灾、增褔、增慧。若能于每月六斋日(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以及月底的最后两天)受持,所得褔德不可思议。虽然只有一日一夜,但若能清静受持,其功德之大也是不可限量的。《无量寿经》云: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优婆塞戒经》云:受持八关斋戒,除五逆罪,其它一切罪,悉皆消灭。又说:若能如是清净,受持八关斋戒者,是人则得无量果报至无上乐。佛陀为了让在家居士也有机会种出家善根,特别制定此戒,让后世众生能因持戒而获得安乐。
八关斋戒是佛陀为在家弟子制定的暂时出家修行的戒律和斋法。因为在家人俗务忙碌,无暇修行。佛陀悲悯,为让他们过一日一夜的出家人的清净生活,种出世善因,又能适应在家生活的特点,所以制定在家人的出家戒,即八关斋戒。
“八”指八条戒律,即“八戒”。“戒”有止恶防非的作用,是法身慧命的“护身符”。“斋”指不非时食,即过午不食。“斋”有净化身心,远离妄想的作用。“关”指关闭,即关闭众生生死之门。因为众生生死的关键就是淫欲与饮食。淫欲是生死的根本,饮食是生死的助缘。饱暖思淫欲,为了抑制淫欲心,所以要持斋。这便是八关斋戒的意义和重心所在。
八关斋戒也可以在佛前自受,就是将《受八关斋戒法》一文至诚读诵一遍,即算受戒,时间方面,六斋日中,假若有事,可提前或移后。泰国法身寺为方便居士,在每周星期六清晨受八关斋戒,让受戒人在寺院过一日一夜清净的修行生活,效果非常好。如果已受菩萨戒的居士,按《居士菩萨戒》规定,每月六斋日(农历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应受八关斋戒。
四. 八关斋戒的进一步解说
受持五戒,虽可不堕三恶道,成为人天道的众生,但不能了生死,出轮回。而受持八戒则可出离生死轮回;受持八关斋戒,兼修定慧,可证四罗汉果;受持八关斋戒,念佛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得中品中生。
八戒的内容(即戒相)如下:1. 不杀生:在家学佛,首重杀戒。在家中杀生,家庭变为杀场,冤魂不散,难保平安。也不能“点杀”(指定叫商贩杀)。杀生的恶报最可怕,现前的花报往往是疾病缠身或短命;死后的果报是堕三恶道中。2.. 不偷盗:不与而取叫偷盗。凡是未给与你的钱物,不管用什么手段把它变为自己的,都是犯盗戒。从因果律讲,种布施因,获财富果;种偷盗因,获贫困果。3. 不非梵行:“梵行”是净行,“非梵行”是不清净的行为,指淫欲。五戒只禁“邪淫”,在家居士夫妻生活,不算犯戒。而这里要求的是出家人的戒,即是“不淫”。但只限于每月六斋日,并不难做到。这是种出世善因,是关闭生死之门。《楞严经》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意为淫欲心不清除干净,不可能超出六道轮回。宣化上人宣讲十二因缘时说,无明就是指淫欲心,以无明为缘(条件)而产生行,行就是男女的性行为。中阴身投胎,正是这一念淫欲心造成的。八戒中的“不淫”含有很高的要求。这是要求我们向佛看齐,起一念淫心,持斋便不清净。因为要求高,所以,虽仅一日一夜而功德极大。在家受持八关斋戒,夫妻宜分房分床,以保持三业清净。 4. 不妄语包括四项:.妄语:大妄语如妄言自己开悟,希图名闻利养,死后必堕地狱,忏悔也无用;其次为谋私利而妄语欺人,也是自种恶因,终受恶报。此外,方便妄语是有条件的,必须是利人利物而不是利己。. 恶口:用恶毒语言咒骂别人。这是自种恶因,将自食其果。. 两舌:说翻弄是非、挑拨离间的语言,特别是说四众(在家,出家二众)过失,这在居士菩萨戒中列为重戒,更应重视。. 绮语:指花言巧语,包括黄色下流的语言。5. 不饮酒(包括不吸毒)饮酒本身不是罪恶,但酒能乱性,使人失去理智,而破戒犯罪。古代印度有一男居士,一日因误饮酒醉,犯饮酒戒;见邻居家的鸡过来,偷杀吃了,犯盗戒和杀戒;邻居妇女来寻鸡,答说未见,犯妄语戒;见邻妇漂亮,奸污她,犯淫戒。一戒犯引发五戒皆犯,所以这酒戒在佛门也是非常重的戒律之一。
㈨ 佛教入门:居士菩萨戒注意什么
在家居士,如果想受菩萨戒,先对照《在家菩萨戒本》,如果感觉可以受持,就到寺院登记,寺内院举行菩萨戒法会时容按时去参加受戒。受菩萨戒的条件,一般寺院要求居士要先受五戒。五戒能受持后,再受菩萨戒。
这个世界上有着很多的条条框框,当你不在那些框框中的时候你就是充满了自我的性格和特点。当你被固定在那些条条框框中你就要有所顾忌,菩萨戒一旦受戒就一定要遵守。
㈩ 在家居士受戒之后穿什么
平时穿,日常穿的衣服,不要太艳丽招展,,,在寺院上殿,可以穿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