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圣空法师:在家居士什么条件可以受五戒和菩萨戒
在家居士修学到什么程度可以受五戒和菩萨戒呢? 也就是说做这个条件和这个标准,我们是很难去讲的。但是我们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你深信佛法。你发愿要学佛,而且信为道源功德之母,所以我们首先就要信佛法,而且我们发愿要学习佛法。要成佛做佛,为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在这个条件下,你可以受五戒。
那菩萨戒呢,其实这个按照菩萨戒条来说,就是我们现在做人的基本原则吧。这个在家菩萨戒,六重二十八轻。你们可以先看,看了之后再去受。那还有出家的菩萨戒你们也可以受,但是在家的菩萨戒受了之后 ,你可以还有夫妻生活关系,如果你要受了出家的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就不能有夫妻生活关系了。所以这个你可以去看看在家的菩萨戒条,看完了之后,我也有讲。其实不难,而且我们要有勇气,勇敢地去受这个戒。为什么呢?因为戒,它是我们的标准。因为只有你受了之后,你才了解才认识,你才朝着这个标准和目标去奋斗去努力。如果你不去受的话,你永远达不到这个标准,也就是没有什么来约束你。戒无非就是约束我们自己。约束什么呢。约束我们不好的习惯性。这个就是业障。
那这个五戒就很简单。五戒--杀盗淫妄酒,不管你是出家在家,你想心清净,你想有智慧,是必须的,必须要做到的。那在家人五戒讲的不能邪淫,那我们出家人是完全不能有这个淫欲心,所以这个还是有差别的。但是很简单。如果你没有勇气来做的话、来受的话呢,你永远迈不出这一步,不要怕。
所以每个人都是从一个在家人踏上了这条路,慢慢慢慢地不都装得像模作样的了嘛。好像都挺像样的,实际上我们差的很远。离成佛尚在遥远。还是靠我们去努力,所以我们现在才努力地开法会,来修学啊。包括你们,你看这个义工,一直都在站着。我就出去偷偷给他们讲“你们可以坐一下啊,这太辛苦了,一站要是七天站下来”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其实就是在改变自己, 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素质水平,完善自己,让自己有更好的能力来为大众服务。其实他们就是在行菩萨道啊,就是无私地奉献,就是菩萨。
可见啊,就是说你们已经在走菩萨的道路,已经在行菩萨道,你们已经到达这个标准。但是你不去受这个戒,你不去看那个标准和要求的话,你还以为自己不行,其实自己已经行了。所以就像现在很多人都说“哎呀不行,我得念佛求往生,我今生能成佛吗?”那这就是我们弘扬楞严一个最大的目的,人人都是佛,人人都可以成佛,都可以做佛,问题出在哪里,我们一定要认识。当你认识之后,你掌握了之后,你来运用这个正确的方法。在现实的生活当中,你就是佛啊。无二无别,所以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
㈡ 在家居士受了五戒不宜搭衣吗
在家居士五戒是可以披搭幔衣的。
幔衣又称作礼忏衣,因为未现田相,所以是专出家的沙弥、在家属五戒居士和在家菩萨戒居士礼佛、忏悔、诵经、听经以及参加法会所披搭的。因此如果已经受了五戒,那么礼忏衣就可以披搭,这样做是如法的。
不过,在家居士只要诵经拜佛结束就必须抽下来。五戒以上的在家居士们在没有法事活动也穿着幔衣是不如法的。
也有五戒居士没有幔衣一说。比如净空法师所言便是。但是毕竟古来大德高僧也已经开许了五戒居士披搭幔衣,否则也不会收录于仪轨之中更不会收录于课本之内,所以吾辈凡夫也就不要计较是否可以了。更何况幔衣本无田相,算不得福田衣,因此没有越界之说。
㈢ 受三皈五戒在家能穿什么僧衣还是居士服什么的 再就是在家平时能穿么
一、在家居士受五戒不可搭缦衣的说法
这一说法,比较有代表性的当推净空法师。当然,据我所了解的,许多人就是从老法师那里得到这个讯息。讯息来源,罗列如下:
(一)《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七中说:“佛门里面的搭衣,在家居士搭缦衣,受菩萨戒的可以搭缦衣,不受菩萨戒不可以,不受菩萨戒搭缦衣就有罪过,这个一定要知道。五戒没有衣的。”
(二)《净空法师解答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2001年5月15日)中记录:“问:请问居士们穿海青的原因、意义与作用?
答:……在家人可以穿海青,没有限制,但是搭的衣有限制,没有受过菩萨戒的不可以搭衣。现在有很多人受三皈、五戒就搭衣,那是绝对错误。戒经里面,在家人受菩萨戒才可以搭衣,搭的是缦衣,没有条纹的,有条纹的是出家人搭的。这要清楚!”
(三)《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八(2005-7-8)法师开示:“如果是受过菩萨戒的在家居士,搭衣,搭缦衣。没有受过菩萨戒,只受过三皈五戒,不能搭衣,这诸位要知道,不可以搭衣,穿海青。”
(四)净空法师在《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第二十七卷中说:“受菩萨戒他就可以搭缦衣,那就不是白衣;没有受菩萨戒不可以搭缦衣。现在有很多地方,说受五戒就搭缦衣,这是错误的,不可以,决定不可以。
㈣ 关于对在家居士受过五戒后要搭缦衣,都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受菩萨戒才可搭缦衣 http://www.dizang.org/jz/dz4/099.htm
出自净空法师《地藏经讲义》
请僧转经,僧的意思在此地大回家知道,不一定答出家人,在家人也行;请这些法师讲经,或是在家的、或是出家的都可以。一般在中国的习惯,在家人讲经一定要受菩萨戒,就符合佛在经上讲的,不是白衣说法;白衣是没有受过戒的。受菩萨戒他就可以搭缦衣,那就不是白衣;没有受菩萨戒不可以搭缦衣。现在有很多地方,说受五戒就搭缦衣,这是错误的,不可以,决定不可以。受菩萨戒才搭衣,才是僧团、才算是僧众。受菩萨戒,你升座讲经,你就不会受别人的批评。这一定要受菩萨戒搭衣,这个我们要记住,五戒决定没有衣的。但是穿海青无所谓,海青是中国古人的礼服,什么人都可以穿,你没有受过皈依也可以穿,这古装。这是从前读书人穿的礼服,在汉朝时候,汉朝时候的礼服。在家人多半绣的有花纹,出家人是没有花,素色的,差别就在此地。
㈤ 在家居士受佛家五戒没守戒咋办
没有守可以舍戒,如果犯戒了,那么就麻烦了。
受戒以后要了解什么叫专戒,怎么去守。现在的人都属是糊里糊涂的受戒,回去了有没有人教,犯了大错都不知道。
如果下地狱弄清楚自己是怎样下去的,要不然到时候下去了,心想:我学佛的人怎么到下面来了,我又没有做什么坏事?
好好学吧!
㈥ 在家居士如何受菩萨戒受菩萨戒需要什么条件
只要能够听懂法师来讲话,能够自理解法师所宣讲的戒条就可以受菩萨戒。
梵网经中是这样说的【……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菩萨戒有顿立还有渐次两种。渐次戒就是必须先受持三皈依、五戒等基础戒律然后在求受菩萨戒。这里面有《优婆塞菩萨戒》(六重二十八轻戒)等。也有顿立戒,也就是可以直接求受的如上面的《梵网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等。但是要说一下的是《梵网菩萨戒》应该是出家戒律多一些,虽然在家居士也有求受,但这也是在家居士戒律的最高戒律了,一般需要断除淫欲,包括夫妻间的正常夫妻生活。所以求受的都是出家人,在家人求受的非常非常少。然而《优婆塞菩萨戒》也就是六重二十八轻戒是不断除合法夫妻间的正常夫妻生活的,就是专门为了在家修行的居士所制定的。所以有家庭的居士求受的非常多。
㈦ 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坏家教
》很好看,女主是高三生,男主小一届,男主姐姐和女主是同学,叫她帮忙辅导一下男主。然后到大学,两人就恋爱了。
㈧ 请问信奉佛教的在家居士怎么受五戒是要去寺庙举行个受戒仪式还是买尊佛像在佛像面前发誓受五戒
你好,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的:如果有条件就要到寺院去接受皈依和受戒的仪式。除非有特殊的情况,比如周围1000里之内没有寺院可以受戒,或自己身体不能做主,或疾病在身,或无力前往,这样的情况下,也是可以自己在佛前受戒的。
所以,不满足这些开缘的条件,是无法自受戒的。而且,从所问的问题就可以看出,有些基本常识楼主还不太清楚,比如,佛像都是请回来的,请回来的佛像必须要装藏开光才可以供奉,否则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以题主的情况来说,是不能自受戒的,还是要去到附近寺院才好。至于学佛,就更需要有师父指导才能够正确、系统地得到修行的利益。
【破除迷信,正确了解佛文化,我是红尘法远,欢迎关注】
㈨ 在家居士所受持的“五戒”有哪些
佛教中的戒,因有出家与在家的分别,而有繁简不同的要求,对在家居士版而言,有五权戒: 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 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戒:谓人若淫泆无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堕恶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戒:谓人若妄造虚言,隐覆实事,诳惑众听,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口气臭恶,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谓人若饮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无有智慧。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 此与其他宗教一样,凡是宣誓信仰佛教的人,从开始接受佛教信仰的同时,便也接受了作为佛教徒行为标准的五戒。
㈩ 居士五戒对在家人是怎样具体要求的
具体要求有五条:
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不妄语 不饮酒
简称:杀盗淫妄酒
不杀生:不内有意杀害和伤害众生,即容不有意伤害别人。
不偷盗:不在主人不知道的情况下取有主之物。(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有具体范围)
不邪淫:不在法定婚姻和正常性行为之外发生性行为。(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有具体范围)
不妄语:不说谎、不绮语、不两舌。不说谎指:为达到自私目的而说不符合事实的话,重点是自私的目的。不绮语指:不为达到自私目的而说谄媚的话。不两舌指:不挑拨离间、说话不当面一套背地一套。
不饮酒:单饮酒一条,也有果报。不饮酒戒属于遮戒。即:为了防止违犯其他戒条而设立。因人饮酒后自控能力下降,很容易犯其他四条性戒。
以上居士五戒在《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有具体界定范围和详细叙述。所谓“优婆塞”就是指在家男众,即男居士。
经中有具体的戒条和戒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