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关于阳关玉门关的资料和诗词
阳关和玉门关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县境内,是汉代设在“丝绸之路”南北两道上的重要关隘。它们象是威武的战士,伫立于咽喉要道,迎送着古往今来的一切高朋与佳宾。
唐代诗人王维有首脍炙人口的《渭城曲》,诗曰:“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山阳关无故人。”那种幽怨凄凉的别绪,牵动着人们的心弦,使人对千古盛传的阳关心驰神往。从敦煌县城向西南行,不一会就进入浩瀚的戈壁滩。褐色的荒漠、远处偶然闪过一座座烽燧,好象把人们带入“胡烟与塞尘”(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那种古老而神秘的境地。再往前约一百四十里路程,爬上一座石岗,眼前陡然出现一片碧绿,这就是南湖。
南湖这一块奇迹般的绿洲,东靠祁连山尾大戈壁,西连无际的白龙堆大沙漠。在古代。这里原也有一座县城,汉代叫龙勒县,是敦煌郡所辖六县之一。到了唐代,改名寿昌县,归沙州管领。当年的古城已被埋在沙漠中,那个相传曾经出过天马的渥洼池,虽然几经沧桑,但仍留下了一泓碧波,即今黄水坝。今日南湖这一带如画的沃野良田,正是勤劳的人们通过长期与风沙搏斗,在渥洼池底托起的一块无比珍贵的翡翠。
穿过绿树葱郁、渠道纵横的南湖田园,霎那间,就能见到一条叫龙勒山的山梁。相传从前有一匹龙马,朝发咸阳,暮及边关,在这里遗下了宝勒,也给这座山岗带来了美名。这一带有三座烽燧,分布在风蚀台地上。有一座烽火台雄踞高处,四面一片空旷荒寂,使这座烽火台更加显得雄伟,气势非凡。台旁竖立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说明:
墩墩山烽燧系汉代建筑,约公元前111——102年。现残高4.7米,上宽南北8米,东西6.8米,底宽南北8.8米,东西7.5米。为古阳关候望之地,故有“阳关耳目”之称。
离烽火台不远,有一个广阔的沙滩,俗称“古董滩”。在这里不时可以捡拾到古代陶器碎片、铜箭头、铜带钩、石磨和各种铁制工具以及汉代五铢钱、唐代开元通宝、货泉通宝、榆梜钱等古代货币,还有产自西域的五色料珠、琥珀珠之类的装饰品残片。有时还可找到黑色的阳关砖,这种古砖质地细腻坚实,扣之发金石声;用这种砖石还可制名贵的砚台。这些埋没在风砂中的古代文物,使人依稀看到了当年阳关道上信使往返、商旅络绎不绝的盛况。
从古董滩向西翻越几道山梁,就能见到真正的阳关遗址了。与脚腕一样高低的墙基隐约可辨,碎砖破瓦满地散落。一九七二年,酒泉地区文物普查队曾发现大型板筑遗址,经过试掘,房基清晰,排列有序,面积有上万平方米;还发现窑址、耕地遗址,连地埂、水渠也明显可见,分布面积有十平方里。可见,这儿在古代曾是个人烟密集、经济繁荣的他方。
考古工作者根据文献资料结合地理形势作出判断,认为这里就是汉唐时代的阳关。据《史记·大宛列传》正义引《括地志》,谓阳关在沙州寿昌县西六里。《旧唐书·地理志》寿昌县条下:“阳关,在县西六里。”巴黎藏石室本《沙州图经》残卷记载:阳关“在县西十里,今见毁坏,基迹见存。”上列史料,确指阳关在南湖西隅是无疑的。
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后,开发了河西走廊。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由酒泉郡分置敦煌郡,即史书所称的“列四郡,据两关”。敦煌郡所辖的龙勒县设阳关和玉门关,都是都尉治所,分扼天山南北两路的咽喉,成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魏晋时在阳关置县,唐朝在汉龙勒故地置寿昌县,阳关还在继续使用。唐代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归国,也是取道天山南路,西入阳关。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唐天宝年间在安西都护府任职时,曾“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寄宇文判官》)。唐阳关已受风沙侵蚀,处沙漠边缘,成为荒漠边关的代名词了。由于历史上频繁的战争,大规模的开荒屯垦,破坏了这个地区的植被和水源,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黄龙滚滚东来。宋辽以后,人们迁离阳关;元朝以后,阳关和寿昌县城终于被流沙吞没了。
从阳关出红山口,向北约一百三十五里路程,便可到达玉门关。另有一路,从敦煌县城出西门,过党河,在戈壁上向西北行,经过人头疙瘩,再沿疏勒河南岸向西至大方盘城,南循戈壁也可西至玉门关。玉门关位于敦煌县城西北一百六十多里一个叫“小方盘”的地方。广为传诵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有着这样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他真实地描画出了古代苍凉、辽阔的边塞风光,玉门关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玉门关废墟遗址,是一座破旧的四方形小城堡,耸立在茫茫沙海中的砂石岗上。关城周垣尚在,面西有一门,而北垣一门已堵塞。城堡是用黄胶土板筑成的,城墙高达九点七米,东西宽二十四米,南北宽二十六米多,面积有六百三十多平方米。周围尚有营垒、炮台、古塔之类的遗址。从城北的废墩处挖掘出来的汉简,记有“玉门都尉”字样。巴黎藏石室残本《沙州图经》亦载玉门关,谓“周回一百廿步,高三丈”。这些材料说明,玉门关的位置和城墙大小,与今日小方盘关城大致相合。玉门关自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置,一直设在敦煌;隋唐以后,玉门关关址东移至瓜州晋昌(今安西县)双塔堡一带。
登上古关城堡,可见四周空阔浩瀚的景色,异彩闪烁的风姿。关城近处地形低洼,形成一个圆形的盆地,沼泽上芦苇丛生,胡杨茂密。关城旁横卧干涸的疏勒河,河川上大大小小的卵石灼灼发光。河两岸伸延着累累的沙丘。沙丘间杂着丛丛红柳以及沙漠上特有的野卉。远处,北面有北塞山绵亘不绝的峰峦,南面是青海长云暗雪山。浩瀚的沙漠与古老的城垣相映,会使人骤然涌起一股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自豪之感。
在小方盘城西北四十里,还有大方盘城。城在疏勒河南,分内外二重,外城垣倾圮已尽,唯北垣仅存少许。内城分三室,面南各自辟门。原来四周均有碉楼,大多仅存残基。伦敦藏石室本《敦煌录》载:“河仓城,州西北二百三十里,古时军储在彼。”大方盘即古之河仓城,是当时的大粮仓,储藏粮草以备戍边和交通所用。我国考古学家曾在这一带掘得石碣,上面所刻的文字说明晋武帝时犹在这里建城,西边不远的玉门关也当还未废弃。
从玉门关城堡向西北瞭望,大道遗址在沙漠的掩没下隐约可见。这是汉唐“丝绸之路”的北道。《元和郡县志》载:“玉门谓之北道,西趣车师前庭及疏勒。”出玉门关后,沿天山南路西行,经车师前王庭(今新疆吐鲁番)和龟兹(今新疆库车)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再由此向西南行,经大月氏、大夏(今阿姆河流域),可到达安息(今伊朗),最后通往印度、西亚以至欧洲诸国。公元四世纪,著名的佛学翻译家鸠摩罗什,经玉门关到武威,以后到长安。相传鸠摩罗什路过这里时,所乘的白马死在敦煌,曾建塔埋葬。至今,这座白马塔在沙州古城东南角(今党河公社红星塔一队)的棉地里,依然巍峨屹立,铁铃叮当。通过玉门关这个门户,中国的丝、丝织品和土特产输送到西方,西域以及以西各国的葡萄、石榴、核桃、苜蓿和文艺、宗教也相继传到中原。西域的美玉珠宝晶莹璀璨,天下誉称。珠玉经雄关输入中原,关城也由此而得名“玉门”。玉帛象征友谊和富庶,丝绸之路源远流长。
汉长城蜿蜒萦曲,从玉门关的北面绕过。今日,从敦煌东北与安西交界处的北湖,直到玉门关西三十里的西湖终点,还保存着三百多里汉代长城的遗址。现残存的长城高三米、基宽三米、预宽一米,由沙砾石、黄土和芦苇、红柳分层交错夯筑而成,至今仍很坚固。在长城线上,保存烽燧七十多座。从长城终点马迷兔向西北、西南方向的两条不同路径上,也分布若干烽燧,继续延至新疆。由玉门关向南伸向阳关,直至党河口,共筑有烽燧九座。建在风蚀台地上的这些烽燧,其中有一部分保存较完整,高耸挺拔。烽燧顶部有小屋,戍者的居室、火坑、炉灶以及守望时上下的阶梯,依稀仍可辨认。亭障遥相联属,伸向远方,平时“十里一扬鞭,五里一走马”,传递信息;一旦遇到敌情,点燃积薪苇炬,逐烽相传。玉门关附近一座座亭障的残墙断垣,使人们尤易想起“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的古代征战生活。
小方盘的城墟、附近的古城和烽燧,出土的“流沙坠简”,伴着沙漠的驼铃声,向我们讲述着玉门关的兴衰和时代的变迁。更为令人欣喜的是,今日人民“引得春风度玉关”早已开始谱写着历史的新篇章。
B. 万里长城用什么材料建城的
明以前是石头、夯土、米浆;
现代是石头、水泥。
C. 芦苇能否作玉门关修建材料
嗯芦苇不能作为玉门关修建的材料因为芦苇的话它比较软但是你可以霍维像一些别东西可以
D. 修筑长城的材料是什么
关于修筑抄长城的建筑材料,在没有大量用砖以前,主要是土,石和木料、瓦件等。需用的土、石量很大,一般都就地取材。在高山峻岭的地方,就在山上开取石料,用石块砌筑。
在平原黄土地带即在就地取土,用土夯筑。在沙漠地区还采用了芦苇或红柳枝条层层铺砂的办法来修筑,如像今天还保存的新疆罗布泊与甘肃玉门关一带的汉长城就是这样修筑的。
修筑的方法是铺一层芦苇或红柳枝条,上面铺一层砂石,砂石之上再铺一层芦苇或红柳枝条。这样层层铺筑,一直铺砌到五、六米的高度,芦苇或柳枝的厚度约五厘米左右,砂石的厚度约二十厘米左右。
明朝的长城在许多重要的地段采用了砖石垒砌城墙,所用的建筑材料更多了。除了土、石、木料之外,还需用大量的砖和石灰。这些建筑材料也都采用就地取材的办法。
砖瓦都是采取就地开窑厂烧制,石灰也就地采石烧制。修筑关城和堡子、敌台房屋用的木料也就近采伐。如果近处没有可供采伐的林木,就要从远处采运。
在每一段分包修筑的施工组织中还专门设置了办料的部门和石场、窑厂。如在居庸关、八达岭发现的石碑上就记载有各项窑厂和石场办料部门的名称,而这些部门的人员为数甚大。
E. 玉门关在哪里
在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的戈壁滩上。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在敦煌县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西域的和阒玉就是从这里传入中原的,故名“玉门关”。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贸易交流日渐繁荣,为了保证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大约于公元前121年至公元前107年间,汉武帝下令修建了 “两关”,即阳关、玉门关。玉门关成为汉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绸之路北路上的关隘。
现在的汉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矗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关城全用黄土夯筑而成,面积为633平方米。城垣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西、北墙各开一门。南边有盐碱沼泽地,北边有哈拉湖,再往北是长城,长城以北是 疏勒河故道。东西走向的长城蜿蜒逶迤,一望无际。在东西长城的南边,还有一支南北走向的长城,绕过玉门关的西侧,向南直达阳关,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中转及邮驿之路。
(5)玉门关修建材料有什么扩展阅读: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一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
据《汉书·地理志》,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
汉班超久在绝域,年老思归,上书曰:“臣不愿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张岱《夜航船》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玉门关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F. 玉门关建于什么时候
玉门关又称小方盘城,建于公元前111年左右。为丝绸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位于专敦煌城西属北90公里处戈壁滩中。关城为正方形,黄土垒就高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的城墙保存完好,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面积633平方米,西北各开一门。
玉门关遗址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由戈壁、荒漠、河流、湖滩共同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北与北山相望,南与祁连山呼应,东南距敦煌市约90公里,西距罗布泊东部边缘约150公里。此区域在地理区域上具有东西交通分界的标志地位,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的重要通道。
(6)玉门关修建材料有什么扩展阅读
玉门关游览指南
最佳季节:每年5至10月,是酒泉最佳旅游季节。酒泉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1400米,全年温差较大,地处内陆中温带干旱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严寒期较长;夏无酷暑;春秋两季短暂而不明显;干燥少雨,气温日差较大。每年2月最冷,最低气温为-21.6℃,7月最热,最高温度为38.4℃。年平均气温为6.9℃,降雨量82毫米。
建议游玩:1-2小时
门票:门票40元/人
开放时间:08:00~18:00
G. 有关"玉门关"你知道哪些知识
关名。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阳关,玉门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说起玉门关,大家马上会想到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这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引发我们对这座古老关塞的向往。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位于敦煌市西北90公里处。相传西汉时西域和田的美玉,经此关口进入中原,因此而得名。汽车沿着215国道向西行驶,翻超阿尔金山,就可以到达青海省的柴达木,西部油田,新疆若羌和西藏拉萨。今天前往玉门关景区,可以欣赏到一望无际的戈壁风光,以及虚无飘渺的海市蜃楼;形态逼真的天然睡佛以及戈壁中的沙生植物。这些景物与蓝天、大漠、绿草构成了一逼辽阔壮美的神奇画面。提起玉门关首先要讲到张骞出使西域的一段历史,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文化、贸易交流日渐繁荣,为确保丝绸之路安全与畅通。大约公元前121年---107年间,汉武帝下令修建了“两关”,即:阳关、玉门关。
现在的汉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南边有盐碱沼泽地,北边不远处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长城,长城北是疏勒河故道。东西走向的长城蜿蜒逶迤,一望无际,每隔5里或10里,就筑有一座方形烽火台,在长城烽燧的周围,还有明显房屋遗迹。在东西长城之南,另有一支南北走向的长城,绕过玉门关西侧,向南直达阳关,关城北坡东西走向车道直通西域。玉门关关城全用黄土夯筑而成,面积约600多平方米。城垣东西长245米,南北宽264米,残高97米城墙上宽均为37米,东西墙下宽4米,西北墙下宽49米,开西、北两门。城顶四周有宽13米的走道,设有内外女墙。城内东南角有一条宽不足1米的马道,靠东墙向南转上可直达顶部。
汉玉门关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一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据《汉书·地理志》,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
对于汉玉门关的关址,历来看法不尽一致。唐宋时期的一些古籍,如《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等,均认为在唐寿昌县(今敦煌市南湖乡寿昌故城址)西北118里。敦煌遗书《沙州图经》、《沙州城土镜》、《寿昌县地境》等认为在唐寿昌县北160里。本世纪以来,依据敦煌西北80公里许的小方盘城所出“玉门都尉”等汉简,许多学者认为该城即汉玉门关。还有人认为最早的玉门关在敦煌之东,或即汉玉门县(今玉门市赤金镇)附近,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李广利伐大宛后才迁到敦煌西北。近年,甘肃省博物馆、敦煌市博物馆依据敦煌马圈湾等地烽燧遗址所出汉简以及当地地形、驿道相关位置等考证,玉门关应位于临要燧东侧,玉门候官燧(马圈湾)西侧,似在小方盘城西11公里的马圈湾遗址西南O.6公里处,通往西域的古驿道从此高地中间穿过。但关城遗址尚未找到,或已毁坏无存。以上尽管看法不一,但均认为汉玉门关位于敦煌西北,终汉之世没有改变。敦煌汉长城沿线烽燧遗址所出大量的简牍亦证明了这一点。
隋唐玉门关
隋唐时,玉门关关址由敦煌西北迁至敦煌以东的瓜州晋昌县境内。唐慧立彦棕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玄奘法师西行求经,于贞观三年(629年)九、十月间抵达瓜州晋昌城(今甘肃安西县锁阳城),在当地询问西行路程,有人告知:从此北行五十余里有一葫芦河,“下广上狭,涸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门关,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玄奘遂在瓜州找了一位胡人向导,于半夜三更到达河边,遥见玉门关。“乃斩木为桥,布草填沙,驱马而过”。葫芦河即今流经玉门布、安西县等地的疏勒河。这里标明瓜州晋昌城以北五十余里的葫芦河上置有玉门关。《隋书·西突厥传》、《元和郡县图志》亦记载玉门关在瓜州晋昌县境。据此,学界普遍认为隋唐时期的玉门关位于锁阳城北30公里许(约合唐里50余里),即安西县城东50公里处的疏勒河岸双塔堡附近,已移至汉玉门关东约240公里之处。这里正处交通的枢纽地位,东通酒泉,西抵敦煌,南接瓜州(锁阳城),西北与伊州(哈密)相邻。且傍山带河,形势险要。其四周山顶、路口、河口要隘处今仍存古烽燧11座,如苜蓿烽、乱山子七烽等。关址于1958年修建双塔水库时被淹,每年冬季枯水时可露出水面。关墙已坍,夯筑,残宽3.5—4米,残高O._3—0.75米,南北160米,东西155米,开东、西二门,四周环以护城河。关墙内外散落大量素面灰陶片、碎砖块、花岗岩石条、残石磨等,均系隋唐时期遗物。
唐边塞诗人岑参曾作《玉门关盖将军歌》:“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南邻犬戎北接胡,将军到来备不虞。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形象地描绘了玉门关的冲要地位。守关甲兵多达五千,其规模之大可以想见。隋唐玉门关为何东徙瓜州?这与当时伊吾路,即由瓜州经玉门关径趋西北直达伊州(今哈密)的道路之开通有关:此路之名始见于北周。《周书·高昌传》:“自敦煌向其国多沙碛,道里不可准记,唯以人畜骸骨及马粪为验。又有怪异。故商旅来往,多取伊吾路云。”这条道路在敦煌唐人写卷中又称之为“第五道”。它的开通使瓜州与伊州直接连通起来,无须再绕行敦煌又往,缩短了驿程,玉门关自然亦随之东徙瓜州。
五代宋初的玉门关
到五代宋初,玉门关址又有了新的变动。敦煌遗书《西天路竟》记:“灵州西行二十日至甘州,是汗王。又西行五日至肃州。又西行一日至玉门关。该文书为北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派遣行勤等人赴西域求法使团中一位僧人的行记。行勤等由肃州(今甘肃酒泉市)一日可抵玉门关。一日行程一般在百里以内,表明此时玉门关已东移至今酒泉城西不出百里的地方,当位于今嘉峪关市界内,已在安西县双塔堡东200公里许。宋人曾公亮《武经总要》记,肃州“西至玉门关七十里”:“肃州又九十里渡玉门关”。一作70里,一作90里,虽不尽一致,但亦相去不远,均为一天的路程,与《西天路竟》所记吻合。五代后晋高居诲《使于阗记》载,由肃州“渡金河,西百里出天门关,又西百里出玉门关,经吐蕃界”。金河即今流经酒泉城西的讨赖河。考之史籍肃州附近从未设过天门关,所记天门关在肃州西百里,百里系取成数,其位置相当于上引史料中的玉门关,“天门”当为“玉门”之误,因字形相近或字体漫漶致误。至于所记肃州西二百里的玉门关,实为当时玉门县,玉门军的治所,而非玉门关。两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等典籍皆记载玉门军在肃州西200里许,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攻军置县。故高居诲之玉门关盖玉门县之误。
综上可见,五代宋初的玉门关位于肃州城西70一100里之处.已移至唐玉门关之东200公里许。酒泉城西70--'100里地方正是嘉峪关黑山的所在(位于明代嘉峪关城楼西北15里),该山系走廊北山的一部分,山体平地拔起,横亘于走廊平原之上,相对高度一般200—500米。山体南部有一条东西延伸的天然峡谷,长约10公里,宽80一120米,南北两侧山岩壁立,陡不可上,形势险峻,今名石关峡或水关峡。峡内有大道,可通车马,成为古代由酒 泉西出的要日。峡中还有一股名为红柳沟的泉水由西向东流去,泉水自南北两山崖间渗出,汇为水流,遂为穿越石关峡的沿途行旅提供了良好的补给水源。古代在干旱戈壁地区行进,沿途人畜水源补给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由肃州西行一日恰、可得到红柳沟泉水的补给,因而石关峡也就成为十分理想的必然通道。石关峡东端距酒泉75里许,西.口距酒泉约95里,这一里数恰与以上记载中玉门关的位置相合。可以断定,石关峡为五代宋初的玉门关无疑。关城遗址设于东口,已毁坏殆尽,今仅存一些残迹。
玉门关为何要东移石关峡?有其两方面的重要原因:一是从当时河西走廊一带的政治军事形势来看,石关峡的位置正当东面的甘州回鹘与西面的瓜沙归义军政权的分界处,自然成为东西交通的要口。二是与当时第五道的废奔,以及沙州社会长期稳定,沙州及其以西道路的畅通密切相关。第五道虽由瓜州 可直达伊州,无须绕行沙州(敦煌),驿程较短,但要穿越八百里的莫贺延碛,极乏水草,路况险恶。而如果由瓜州绕经沙州再至伊州(稍竿道),虽路程较第五道远了近百里,但沿途戈壁沙漠的规模较小,水草条件稍好,行走较易。于五代宋初的敦煌遗书等史籍中见,这一时期瓜、沙二州在曹氏归义军政权统治下,社会安定,穿越河西走廊的来往的行旅皆经由沙州而往,而未见有人取道第五道的,表明该道已弃之不甩,该道上设置的唐玉门关(双塔堡)自然随之废弃,遂被置于今嘉峪关市石关峡的新的玉门关所取代。
自北宋仁宗景有、三年(公元1036年)西夏占领整个河西走廊后,玉门关就从史籍上消声匿迹了。玉门关自西汉元鼎或元封中设置以来,伴随着中西交通的发展,历时1140余年,关址也经历了几次大的变迁。玉门关在东西交通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H. 玉门关是什么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回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答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一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据《汉书·地理志》,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
I. 玉门关是什么时候建成的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回石时取道于答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一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据《汉书·地理志》,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
J. 影响玉门关长城建设的原因是什么
玉门关在今天的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根据现在的遗址看,它们并不是连在一回起的,现答在的汉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南边有盐碱沼泽地,北边不远处是哈拉湖,再往北才是长城,长城北是疏勒河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