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影响电价水平的因素包括哪些具体有哪些方面
影响电价水平的因素很多,有企业内部的微观经济因素,也有企业外部的宏观经济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外部因素影响常常决定着经营过程的成本,因此正确分析这些外部因素对电价水平的影响,从而及时、正确地做出决策成为电价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1)需求关系对电价的影响。
1)需求的概念。需求是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顾客愿意并能够购买某种商品或劳务的单位总量。一定时期一般是指一季、一年或更长一段时间;一定条件是指该产品的价格、竞争产品的价格和供应数量、消费者的收入及兴趣和爱好等。影响需求的因素很多,主要的决定因素有消费者的个人收入或财富、其他竞争产品或相关产品的价格以及消费者的爱好等。2)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映量度。不同的商品,其价格弹性也不一样。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主要因素有如下:
a.商品的可替代性。易替代的商品,其价格弹性较大,一般商品的价格弹性大于1,而替代性差的商品,则与其相反。b.消费者对商品的必需程度。必需品的弹性值较小,说明当其价格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时,需求量变化很小,而非必需品则与其相反。
c.商品的档次。高档贵重商品的价格弹性较大,这些商品的费用占消费者收入的比重较大,低档商品则相反。
3)需求关系对电价影响。电能是一种比较紧缺的商品,制定电价时既要以价值为基础,又要适当地反映电能的供求关系。同时电能也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可替代性差,其需求弹性系数较小,当价格需求弹性系数小于l时,电价变动对社会需求的影响较小,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很多国家政府都干预电价的总水平,即政府定价。
(2)自然资源对电价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电价的影响。是通过成本影响发生作用的,主要表现为资源、时间、季节等自然因素对电价水平的影响。由于我国面积较大,东西南北自然条件相差悬殊,制定电价时,必须考虑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的差异。1)资源因素。我国是一个煤炭、水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但资源分布极不平衡,煤炭蕴藏量主要集中在山西省,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云、贵、川、藏);一次能源的矿产资源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同量的劳动投入和资金投入产出的产品数量和质量也不同,因此在制定电价时就必须考虑资源条件的这种差别。
2)时间因素。在制定电价时,时间也是影响电价水平的重要因素。这是由于电力生产传输、销售同时完成以及电能具有不能大量存储的特点。电能的生产是连续的,而地区用电负荷是随昼夜时间不同而不断变化的。由于电力生产峰谷差的形成,造成高峰时售电成本和低谷时售电成本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制定电价时必须把时间因素作为影响价格水平的一项内容来考虑。
3)季节因素。季节的不同是影响电力价格水平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确定电价考虑季节特点,这主要是由水电特点决定的。在枯水季节,水电容量已不能满足,需要火电来补充负荷的需要,致使电网的平均售电成本升高,因此季节特点是影响电价水平的重要因素。它是电价总水平内制定分类电价的一个重要依据。
(3)历史和社会因素对电价的影响。
1)历史因素。历史遗留下来许多不合理的价格,例如化肥、烧碱、电石的价格偏低,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一次调整到位,一次调整幅度过大,将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冲击。因此,对待历史遗留问题,必须采取分步骤、分阶段调整的办法。在每次调整中,使其逐步接近社会平均资金盈利率的水平,而不是不顾实际地随意调整。
2)社会因素。许多社会方面的因素也影响着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偏离。为了扶持农业的发展,对于种植业、农业经济作物,特别是排灌用电,长期实行的优惠政策,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对农业用电的优惠政策很难全部立即取消。这样利用价格杠杆调节供求关系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
3)政策因素。政策因素实质上是历史的、社会的诸多因素在当前条件下,由政府行为决定的一种社会选择。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种电价改革,无不是在党的各项政策方针允许的限度内进行的,电价的改革影响千家万户,作为公益型行业,绝不能因为电价的调整而引起全国物价的大波动,因此确定电价水平时,不能忽略这样一个重要因素。
㈡ 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
矿产资源、企业规模、工人工资、物价、交通、政策、费用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经济。
㈢ 电器销售量产生变动的影响因素有什么
1·市场饱和度:来地区只有源30万人口,约1万个家庭,每家基本上一个冰箱,在逐渐销量上升后趋于饱和时,销量下降是必然趋势。
2·地区或全国经济发展状况:经济不好老百姓消费热情下降,收入仅供温饱,电器就要靠后了。
3·气候:南方城市冬天没有暖气,如果哪一年突然变冷,电热器肯定会销量上升,同理,如果哪一年突然夏季炎热,空调销量就会上涨。
4·其他行业影响:新房子卖不动。装修减少,家电购置量下降,不详细解释也明白。
5·同行业竞争:无论是多小的品牌,只要进驻市场都会争得一席之地,比如某地原来只有两个品牌的冰箱,突然有品牌进入,只有瓜分原来两家市场的前提下才有销量,这势必会使原来商家的销量下降。
6·经销商恶意压缩销量,对于当前品牌的利润或者合作不满足时,经销商会陆续缩减当前品牌的销量,用其他品牌进行市场弥补。
电器销量下降基本上就是这些因素,也有些不正当竞争,或者其他负面新闻所到来的销量下降等等,这些都是直观能看到的,你自己分析吧
㈣ 家电主要包括哪些
1、洗衣机
洗衣机是利用电能产生机械作用来洗涤衣物的清洁电器,按其额定洗涤容量分为家用和集体用两类。
中国规定洗涤容量在6千克以下的属于家用洗衣机:家用洗衣机主要由箱体、洗涤脱水桶(有的洗涤和脱水桶分开)、传动和控制系统等组成,有的还装有加热装置。洗衣机一般专指使用水作为主要的清洗液体,有别于使用特制清洁溶液,及通常由专人负责的干洗。
2、电冰箱
家用电冰箱的容积通常为20~500升。1910年世界上第一台压缩式制冷的家用电冰箱在美国问世。1925年瑞典丽都公司开发了家用吸收式冰箱。
1927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研制出全封闭式电冰箱。1930年采用不同加热方式的空气冷却连续扩散吸收式电冰箱投放市场。1931年研制成功新型制冷剂氟利昂12。50年代后半期开始生产家用热电冰箱,中国从50年代开始生产电冰箱。
3、空调
空调即空气调节器(Air Conditioner)。是指用人工手段,对建筑/构筑物内环境空气的温度、湿度、洁净度、流速等参数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设备。
一般包括冷源/热源设备,冷热介质输配系统,末端装置等几大部分和其他辅助设备。主要包括,制冷主机、水泵、风机和管路系统。末端装置则负责利用输配来的冷热量,具体处理空气状态,使目标环境的空气参数达到要求。
4、音响
歌舞作为一种流传数千年的娱乐形式,深入各族人民的生活。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歌舞的表演形式和场地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音响系统随着人们的需求不断改进和完善。大到满足上万人演唱会现场扩声需求,小到满足个人家庭弹奏乐器、K歌的需要。
5、电磁炉
电磁炉又称为电磁灶,1957年第一台家用电磁炉诞生于德国。1972年,美国开始生产电磁炉,20世纪80年代初电磁炉在欧美及日本开始热销。
电磁炉的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即利用交变电流通过线圈产生方向不断改变的交变磁场,处于交变磁场中的导体的内部将会出现涡旋电流,这是涡旋电场推动导体中载流子(锅里的是电子而绝非铁原子)运动所致;涡旋电流的焦耳热效应使导体升温,从而实现加热。
㈤ 我国崛起中的经济因素都有哪些 急急急!!!
1.人口众多的大国优势
一方面,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以长期维持低工资成本的优势;另一方面,人口众多,潜在市场需求巨大。在资源全球重新配置过程中,廉价劳动力和巨大市场潜力吸引大量外资进入,尤其是随之带来的技术、管理知识和市场开发能力。这些稀缺要素与中国优势的结合,是中国20多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因。自2002年加入WTO,中国的对外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3年来的发展更充分显示出中国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比较优势:
(1)对外贸发展速度显著加快。2001年中国进出口同比增幅仅7.5%,从2002年起中国外贸猛然提速。2002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21.8%,2003年增长37.1%,2004年增长35.7%,3年间外贸总额翻了一番,全年外贸总额达1.1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德两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3年全球进出口商品贸易总额为15.2万亿美元,其中美国为13%,德国为9%,中国不到6%,2004年中国将达7%左右。
(2)直接利用外资迅速增长。自2002年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突破500亿大关以来,中国已连续2年成为世界上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一大国。2004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06亿美元,仅低于美国的1210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二。由于中国利用外资的水平建立在劳动力成本低廉和潜在市场的巨大比较优势基础之上,只要经济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在短期内将没有国家能够取代中国的地位。
2.劳动力成本的长期比较优势
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中国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这早已是公认的事实。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优势的长期性,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低成本优势将长期维持。东亚先期发展国家经验表明,随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这类产业很快会因工资成本上升在国际间发生梯度转移。由于中国劳动力供给潜力巨大,许多改革开放之初就已形成的产业,20多年后工资成本仍没有多大变化。。
(2)中国在中高技能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开始显露。1990年代以来,由于就业压力增大,以升学为目的的中学教育和重视工程教育的高等教育体系的优势逐步显现,使中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业开始形成很强的竞争力。
整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只要中国始终把自己的比较优势主动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中,经济高速增长的潜力至少还有几十年时间。
㈥ 影响家电行业股票的因素有哪些
理解你的问题应该是问基本面分析中的行业分析;
首先祝贺你选择了基本面分析而不是单纯的技术分析,这样便于持股期间信心的保持。
经济学的基本范式就是需求供给分析,你可以试着从中入手;比如需求分析,一方面是经济增长带来的高端家电需求的增长,比如业界一致看好的空调行业,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空调未来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因为空调在农村的普及率低,而洗衣机行业就没有这么乐观了。另外一个方面是阶段性的政策,近期主要是家电下乡政策,家电下乡的逐步淡出会对需求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再有一个就是技术革新,比如平板电视技术的突破,带来的需求的释放。
供给来讲,主要是行业整合,比如电视行业就是,之前那么多大品牌,现在真正留下来的不是很多了,并且份额在向大企业靠拢,比如海信。
希望以上对你有用。
(如有用请采纳或赞同)
179879936
这个群旨在为热爱生活并且想通过理性投资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人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我们不提倡过度的投机与抛弃其它爱好完全投入的投机;我们希望在不断学习、实践、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寻找一个更容易被理解和应用的投资逻辑与方法;我们非常希望通过分享您的思考使得我们自己对投资有更深的理解;本群刚建立,期待您的加入;如果是单纯的猜测涨停板的人士就不用加入了;
㈦ 经济和社会因素包括
经济因抄素是指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状况,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状况、经济结构、居民收入、消费者结构等方面的情况。
微观经济因素
(1)商品:商品价格、商品的边际效用,商品的价格弹性
(2)消费者: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者的短期经济状况、消费者的长期经济状况、消费模式、生活质量、消费者的偏好
宏观经济因素
(1)国民经济总体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通货膨胀、失业率、国际收支
(2)投资指标:政府投资 、企业投资、外商投资
(3)消费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4)金融指标: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外汇储备
(5)财政指标: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赤字或结余
社会的构成因素是众多而复杂的,但就对传播活动的影响来说,它主要有四个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讯息因素。
㈧ 新经济因素包括哪些``
其实,你已经误认为“新经济”是“新产业”的经济了,其实不是,无论IT,还是E-commerce,生物科技,虽然相对传统行业来讲的确是刚刚崛起的新行业,但是他们不是带动“新经济”的根本力量。
我认为,“新经济”是指“新的经济模式”,你纵观中国最新崛起的企业,发现很多都是传统行业,甚至是夕阳行业,为什么,因为他们采用了新的经济模式,新的商业模式将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比如马云的B2B。现在,时代在变,连dell的经典直销模式也受到挑战,所以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新的经济模式会带来的新经济。
其实要想真正理解那些,是要一定的商业知识功底的。我建议你看几本书:
1,《世界是平的》;2,《基业长青》;3,《追求卓越》
以下是一些资料,可能对您有帮助!
新经济的内涵与实质
关于新经济内涵与实质的探讨,目前是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最早宣传“新经济”思想的美国《商业周刊》,在界定这个名词时说:“‘新经济’并不意味着通货膨胀已经死亡了,也不意味着我们将不会有另一次衰退,或经济周期业已消灭;更不意味着股票市场必将摆脱自我调整而永远上升,就像(神话中所说的)豆梗将直上云天。自然,它也不意味着亚洲金融风波不会影响美国”,
“谈‘新经济’时我们的意思是指这几年已经出现的两种趋势,第一种趋势是经济的全球化,第二种趋势是信息技术革命。”
关于“新经济”的涵义,目前有很多争议,有的学者认为,科学地诠释“新经济”关键在于要抓住美国经济正在从传统经济——工业经济向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转变之中。因为,当前经济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和转型。因而与传统经济相联系的经济现象、经济特征、经济概念和经济理论必然发生变化。美国的“新经济”已经开始表现出知识经济的典型特征,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的巨大贡献
和发展上的可持续性。
有的学者认为,所谓“新经济”,实质上就是知识经济,而知识经济,是指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以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这种新型经济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
也有的学者认为,美国“新经济”的涵义有待深入探讨,首先,“新经济”既然是依托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形成的,那么,这是现阶段美国独有的一种经济现象,还是发达国家都会逐渐形成的国际经济现象呢?其次,美国的“新经济”是在一段时间内存在的现象,还是长期稳定存在的现象?一旦发生经济增长滞缓,通货膨胀加剧或失业率大幅上升,“新经济”是否会随之消失?再次,就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开放程度来说,英国、法国都不亚于美国,为什么美国的失业率较低,而
英国、法国失业率较高呢?为什么美国形成了“新经济”,而英国、法国没有形成“新经济”呢?以上这些问题如不在理论上解释清楚,“新经济”的真正内涵还是难以揭示的。
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对“新经济”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美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变化是由暂时因素促成的,并未出现根本性的、动力性的变化,经济周期仍会反复出现。
曾两次参加世界经济论坛年会,首位走上哈佛讲坛的中国著名企业家、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认为:所谓新经济,就应是以数码知识、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由新科技所驱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则认为:“新经济”事实上被人们在不同的场合赋予着不同的涵义。最初,新经济是用来指美国经济在近几年所表现出的一种状态:在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基础上长期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这使传统上描述失业与通胀反向相关关系的所谓“菲利浦斯曲线”不再适用(因此是“新”经济)。但是后来,随着“网络股”的飙升,国内外的许多人正在许多场合把以信息、网络业为代表的所谓“新科技产业”或“科技板块”称为“新经济”,而把其他所谓的“传统产业”
称为“旧经济”。
综合以上各家所言,我们可以达成这样的共识:所谓新经济,主要是以美国经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为基础所产生的概念,即那种持续高增长、低通胀、科技进步快、经济效率高、全球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状态。
新经济虽然是以美国近十年来经济发展状况为基础而引申出来的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其赖以依存和发展的两块基石:信息领域的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全球信息化以及导致各国的经济边界日益弱化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其作用及影响早已远远超出了美国的国界,因此,新经济已并非是美国经济的专利,其深远影响及发展趋势有可能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形态和运行模式。
新经济之所以“新”,源于推动其产生与发展的原动力——信息、技术革命所具有的全新的革命意义。同以往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不同,信息技术革命改变的不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虽然其影响所及必然导致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但它是通过改变人类信息的传输、储存方式来实现的。长久以来,在低下的劳动生产力的掩饰下,信息的不充分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制约作用被忽略了,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数次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信息瓶颈也逐渐拓展扩宽,
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以超前的眼光,最先将信息从现实世界中分离出来,作为与物质和意识并列的世界构成的第三要素,这从哲学的高度证实了,信息技术革命所具有的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是人类信息的传输与储存方式的革命,也对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组织方式提出了创新的要求,电子商务、信息高速公路,这些信息时代的产物,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今天,信息时代刚刚来临,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的影响也才刚刚露出端倪,新经济刚刚露出曙光。一个更新、更美、更快的信息世界不久的将来必会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新经济的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它领域的创新。促成新经济出现的现实环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新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科技型、创新型经济。
㈨ 宏观经济因素包含哪些内容
国家宏观经济分析,主要包括国民经济总指标、投资指标、消费指标、金融指内标容、财政指标五大方面。
一、国民经济总体指标包括:
1.国内生产总值
2.工业增加值
3.通货膨胀
4.失业率
5.国际收支
二、投资指标包括:
1.政府投资
2.企业投资
3.外商投资
三、消费指标包括: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四、金融指标包括:
货币供应量
利率
汇率
外汇储备
五、财政指标包括 :
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
赤字或结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