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且看大德如何開示
去除心中的貪嗔痴慢疑是修行,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是修行,以一顆平常心示人是修行,不執著於世間相是修行。
Ⅱ 大安法師:在家居士應該如何修行
大安沒時間玩網路知道,有也不會回你。人正陪有糧的大居士,你,在家念佛吧!
Ⅲ 修凈土可以念地藏經、金剛經嗎是雜修嗎——大安法師對凈土法門專修和雜...
末學特整理出凈宗祖庭東林寺主持大安法師相關開示集要,以期利益有緣,解疑釋惑,發真信願,精進修行。 大安法師講解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善導大師在四帖疏裡面寫得比較精彩的部分,第一是在玄義分,第二是在註解上品上生章,尤其對圓發三心,欲生彼國者應發三心,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他在註解三心之後,特別提出專修和雜修的利弊優劣得失的關系,提出要專修。專修有五種正行,你要讀誦就讀誦凈土三經,要禮拜就禮拜阿彌陀佛,要贊嘆就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要觀想就觀想西方凈土依正庄嚴,要供養就供養西方三聖,這就是叫專修。那麼專修裡面又特別提出正行,就是稱念佛名,其他四種都叫助行,這叫正行助行。那麼正助兩行之外,其他的修行都叫雜修,雜修就是疏雜之行,往生就不是很有把握了,所以強調專修。一百個人專修一百個人往生,一萬個人專修一萬個人往生,如果是雜修,比例就少得太多。雜是這個意思。其目的是讓我們生起堅固的真信,一般人對這個難信之法即便他聽聞了,有一定的信心,但他容易動搖。如果碰到一個通宗通教的大法師大善知識說:「你這個念念佛就能往生了,那有那麼容易的事情哪!你不修禪定不開智慧,不修福德哪能往生哪!」一聽很有道理呀。「你去的可是實報庄嚴土,叫報土,那個世界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業障深重,一點功夫都沒有,那有那麼便宜的事啊!那能往生哪!我還是教給你一個其它的方法吧。」很多人聽了就會動搖,「哎呀!大概是沒有那麼樣的事。」這幾年我們也常常聽到,有的人就說,「你得要消業障,你業障不消哪能往生啊!」他覺得有道理要消業障,那怎麼消業障啊?「這樣吧, 我給你一個什麼咒,念幾百萬,等你消完了業障,再來念佛。」於是他就持咒去了,就動搖了。他不知道這句佛號就是消業障的最好的方法。再說你念了一輩子咒所有的業障就消掉了嗎?念佛法門不在乎你有沒有業障,因為他能帶業往生的!五逆十惡的都能帶,還怕什麼呢?怕的就是你沒有信心!怕的就是你有懷疑!修凈土法門最大的障礙就是懷疑。如果碰到法身大士,乃至於初地、二地、十地、等覺菩薩在你面前說,「哎呀!你修這個法門念念佛就能往生,沒有這個事呀!沒有這么便宜的事啊!」那你聽了怎麼辦?你就想人家都是菩薩講這話,大概是沒有這么便宜的事。乃至於釋迦牟尼佛親自現身說,「哎呀!我原來說的凈土往生一法是我的權巧方便之說,我現在有更殊勝的法門傳給你。」這時怎麼辦?真正有信心的人就是碰到釋迦牟尼佛說出這樣的話,都會向佛頂禮說:「釋迦牟尼佛啊!您老人家原先教了我這個法門,我已經發願終身不改了,雖然有更好的法門,我也不敢改原來的志向。」你能夠說出這樣的語言,說明你有真信。這就從你的心地當中,真正紮下了一個很深的根哪!是確然不可動搖的,連佛祖現前都不能動搖,更何況一般的人。善導大師就已經看到了未來的眾生有懷疑,當然釋迦牟尼佛不可能說這個話了,是善導大師把這個推到極點,來假設這種情況。這種情況存在都不會轉移你的志向。這可以截斷我們末法眾生這山望到那山高的偷心。這是凈業行人的指南針!如果我們在念佛的過程當中,人家宗門教下乃至於一般的氣功說一說,就跟著改變的話,那真是一點信根都沒有。所以大家一定要對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要有深入的了解,要熟悉。這個《觀經四帖疏》也是善導大師夢中得到梵僧指授寫出來的。這些都是我們凈土典籍當中的珍寶。佛法關鍵處無多子,你把這些要解呀、四帖疏呀、彌陀疏鈔,這幾本書能夠看得很爛熟,就足夠了。 大安法師講解《西方確指》: 第五十段:最忌是夾雜。這段開示很重要。修行凈土法門最忌諱的是什麼?是夾雜。這是覺明妙行菩薩對沈元輝居士的一段開示。這段開示是這樣表述——表述得很明白,確實把我們這個世間修凈土法門的一個最重的毛病點示出來了。大凡修凈土法門的人,最忌諱的是夾雜。我們在《無量壽經》知道,三輩往生共有的條件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所以凈土法門它強調的是專修,是一門深入,是一向專念。跟這個專修、一向專念相對立的就是雜修、夾雜。那麼這個夾雜是來自於我們娑婆世界閻浮提眾生的心理狀態。因為我們的心是散亂的,我們的心是夾雜的,所以表現出來:對法門的選擇、修持的過程,他也是充滿著夾雜的特點。而且他會認為夾雜放心,夾雜安全,夾雜保險。不夾雜,光念一句佛號,他懷疑還不夠。那進一步說,什麼叫夾雜?這里提出了六個內容。夾雜,第一是「又諷經」,這部經也好,那部經也好,一天到晚想到讀誦經典。「又持咒」,聽說這個咒有多大的功德,那個咒又很殊勝,一天到晚想到持咒。甚至還有觀點說,持咒功德很大——消業障,先持咒消完業障再念佛才好。他就把佛號放下來去持咒。「又做會」,就趕種種的法會。經懺佛事、開光、升座、種種很熱鬧的法會,他以為就是不得了的殊勝,不遠千里都得去趕那個法會。第四,「又好說些沒緊要的禪」,就是喜歡談些禪宗的機鋒轉語、玄妙的話。第五,又喜歡「談些吉凶禍福」——人生的命運。什麼時候轉運,什麼時候有災禍,怎麼消這個災禍,喜歡談這些。第六,又喜歡談那些「見神見鬼的話」。「又有一個護法神附到我身上去了」,「哎呀,現在我什麼什麼事情都有問的人了」,或者又見到了什麼這個境界、那個境界了。那麼這些都屬於夾雜的范圍。你既然這么夾雜,你的心就不專一。本來我們當下這一念心要系緣佛號,系緣西方極樂世界依正庄嚴的。現在你是又持咒,又趕法會,又說些禪宗的機鋒轉語——談玄說妙,對吉凶禍福這些東西又感興趣,那你心就更亂了。「心不專一」,你想見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就難了。為什麼?你心不專一,不能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說明信願是有折扣的,這樣你就很難感通彌陀的願力。感通不了,你想憑自己的功夫往生——憑你做這些夾雜的功夫回嚮往生,都是不可能的。這樣可就不空費了你一生修行之大事嗎?也就是說你解決不了輪回的問題。那今生解決不了輪回問題,一錯就百錯:一失人身到三惡道裡面去報到,那就不知道哪個時節又能夠出頭做人。那叫「苦哉苦哉」。所以菩薩開示——對沈元輝居士說:「以上所說的那些夾雜的內容你如今一概不要去做。」只做些什麼事情呢?「你就緊緊地抱持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不放。」專門念佛。念佛的目的是什麼?這里特別談到「期生極樂」,就是只唯一地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說:念一句阿彌陀佛讓我開悟;念阿彌陀佛讓我得神通;念阿彌陀佛讓我下一輩子童真出家。都不是這些。念阿彌陀佛目的就是指嚮往生,這才是跟名號功德、名號願力相應的一種願。那麼這樣念佛時間久了,功夫自然成熟,你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就能夠前來接引,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乃至你今生信願稱名,緊緊地抓住阿彌陀佛不放,雖然你身體還沒往生,你的心早已過去了,已是「極樂之嘉賓」了。這才不會辜負這一生修行的事業。 問:我於一九九七年念《大乘無量壽經》,至二零零七年,又念過《地藏經》,《金剛經》念一年。現念《妙法蓮華經》,每天念一品,念三萬佛號,累積可行否?有的同修說,每年只能專修一經,加佛號,否則是雜修,又有人說念經不能往生。大安法師答:能不能往生是取決於信、願,不取決於其它的要素。你只要具足深信、切願、持名,決定蒙彌陀願力臨終往生。如果你從一開始接觸,我們會建議你在凈土五經當中選一種經終身受持,這叫專修。要讀誦就讀誦凈土經典,這是善導大師講五種專修之一。但是如果你對其他的大乘經典有好樂,也可以念,不是不可以念。你或者念《金剛經》,或者念《妙法蓮華經》,你把念大乘方等經典的功德都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也不算雜修,也算正修的范圍,也能往生。但是念凈土的經典更直接,你要想到念《阿彌陀經》,念《觀經》,尤其念《無量壽佛經》實際上就有著《金剛經》和《妙法蓮華經》全體的價值,一經也具足一切經。 問:古往今來求生凈土的祖師們,對於念佛是否往生的解釋各不相同,但《凈土聖賢錄》中記載他們都得以往生。既然法門無量,殊途同歸,那修其他法門也迴向凈土,不也照樣往生極樂嗎?懇請法師開示專修與雜修的利弊得失。大安法師答:凈土一法是普門法,就是平等普遍地攝受九法界眾生種種不同根機的眾生,也是所有大小乘宗派的最終歸宿。《凈土聖賢錄》中記載的宗門教下的那些善知識,他修自己本宗的法門,最後以所修行的功德迴向求往生,也是可以往生的,這個《無量壽經》也談到,這些修行大乘法門的只要一念凈心迴向都能往生。但是我們從善導大師到印光大師,強調專修,亦有其意味深長的道理。專修把握性大,雜修把握性小。專修就跟阿彌陀佛建立起很親切的因緣關系,當我們念阿彌陀佛的時候,阿彌陀佛就知道我們,我們頂禮的時候,阿彌陀佛就了解我們。我們每天心裡都是想著西方,想著西方極樂世界依正庄嚴,在阿賴耶識內薰習那個與西方直接關聯的種子。臨命終時,這個種子的力量是很大的,如離弦之箭,引導神識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一百個人專修一百個人往生,一萬個人專修一萬個人往生。如果是雜修,修其他的法門,跟彌陀的願力就比較疏遠,所薰習的種子也跟凈土法門也比較疏遠,所以呢,一百個人裡面一兩個人往生,一千個人裡面三五個人往生。這是善導大師的慈示。我們一定要信受祖師的教誨,佛的教誨。《隨願往生經》中普廣菩薩問佛:十方悉有凈土,世尊何故偏贊西方彌陀凈土,專念往生?佛告普廣:閻浮提眾生,心多濁亂,為此偏贊西方一佛凈土,使諸眾生專心一境,即易得往生。若總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寬,則心散漫,三昧難成,故不得往生。是故十方無量的剎土,專門拈出西方凈土令我們悉心歸宿。文殊師利菩薩以根本智修一行三昧、一相三昧,就是面向西方,念阿彌陀佛。由念佛的因緣,成就般若波羅密,成就無量的陀羅尼,成就無量的智慧辯才。以文殊的根本智,修念佛的一行三昧。宗門教下諸祖師也潛修凈土,回嚮往生。如果你能夠一門心思專修的話,這種親緣關系更親切,更熟悉,在這個時代更要強調專修增上往生的把握。 問:前幾年每天早上讀《金剛經》,近年來讀《華嚴經》,每天一卷,下午念阿彌陀佛名號,這樣如法嗎?是否是雜了?能否求生極樂凈土?
大安法師答:一般來說,對在家居士還是以專修為好,因為我們標心是要去極樂世界。無論是《阿彌陀經》還是《無量壽經》,它是專門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庄嚴,這是我們即將要去的地方,我們天天熏習、天天熏習,那麼我們的神識就跟極樂世界非常相近了。《華嚴經》不是不好,但是《華嚴經》的境界太大了,這是毗盧遮那以他的微塵數的大願,以微塵數的大劫,以他十不可說不可說微塵數大行,所成就的一個華藏世界。華藏世界的各種香水海呀,各種世界種啊,一個世界種就是二十重世界呀,每一重世界又有多少多少世界,這個太廣了。對於我們來說——從修行的利益來說,還是要專注在一點上——一個剎土上,更容易得到利益。《金剛經》呢,也不是不好,如果有特殊因緣你去念,以念《金剛經》的功德回嚮往生也是可以的。但是對於往生這樁事情來看,它畢竟還是疏遠了一點;如果專念《阿彌陀經》或者《無量壽經》,它更直接一點,更近一點。所以你看無論是善導大師,還是印光大師,都比較強調專修。專修的這種熟悉程度、這種親緣關系會加大。但是如果你萬一對某個經典有特殊的因緣,也不是不可念;如果因緣一般,你還是專門選擇凈土五經的一部經典來讀誦,作為功課。那麼讀經還是其次,主要還是要念阿彌陀佛名號為主。 問:我是修凈土法門的,有時也誦誦《地藏經》、《金剛經》、《普門品》,算不算雜修?請開示。大安法師答:居士修凈土法門,按善導大師的意思,還是專修為好。專修:讀誦就讀誦這個凈土經典,念就念阿彌陀佛名號,供養就供養西方三聖,禮拜就禮拜阿彌陀佛,思惟就思惟極樂依正,這些——五種正修。但是如果有特殊的因緣去讀《金剛經》、《地藏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也不是不可以的,如果把讀這些經典的功德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算專修的范疇,不算雜修,還是可以的。 問:平時念《阿彌陀經》及佛號,有時幫蓮友臨終助念結緣《地藏經》,這是否與一門深入的原則相抵觸?
大安法師答:修行凈土法門,宜專精。善導大師提出專修的五種正行:一心專門讀誦凈土經典;一心觀想憶念阿彌陀佛及西方極樂世界;一心專門禮拜阿彌陀佛;一心專門稱念阿彌陀佛名號;一心專門贊嘆供養阿彌陀佛。那這樣隨順佛敕,易與彌陀願力感應,得遂往生。如果是雜修,感應力弱,往生比例就隨之下降。所以我們還是以專修為主。至於給蓮友臨終助念往生,更應專稱彌陀名號,令亡者繫念佛號,作往生意。南無阿彌陀佛乃萬德洪名,包含著所有佛菩薩名號的功德以及誦念諸種經典的功德。有人認為要消災延壽就得念葯師佛,難道念阿彌陀佛就不能消災延壽嗎?他是無量壽啊!念觀世音菩薩能夠免災吉祥,那念南無阿彌陀佛亦同樣能得到。古往今來祖師大德們悉殷勤勸告,無論是助念往生、薦亡超度乃至消災延壽等,皆應念佛。至於某蓮友與《地藏經》有特殊因緣,平日熏修熟,好樂聽聞,那麼助念時,先念一部《地藏經》。爾後再提起阿彌陀佛名號,亦無不可。只要將讀誦其他大乘經典的功德回嚮往生極樂世界,也屬於專修之列。
Ⅳ 在家居士如何修凈土
問:修凈土的居士,在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認識與實踐上,應持什麼看法、做法,請指示! 大安法師答:修凈土的居士,首先,要建立一個與凈土念佛法門相應的心態與知見,凈土法門是體現了諸佛如來度化眾生的悲智,令一切眾生脫離生死輪回的苦難,安享涅槃常、樂、我、凈。所以修凈土法門的人,首先要體現出世間的本懷,念佛矢志往生成佛,不是念念佛,修點善,下一輩子得個富貴的身份,或上升到天堂去享天福的。要知道我們今生不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我們就慘啦!如果我們發起不了真往生的心,那麼我們這一生持戒,念佛,修種種慈善事業的事情,下一輩子可能得到大富貴,在富貴中,能保持清醒頭腦的少,迷惑顛倒以富貴造諸惡業者多,這不得不謹慎啦!所以截流大師開示,如果今生不能夠發出真心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修行的話,跟一闡提、五逆十惡的人本質上沒有兩樣。五逆十惡者是當生下地獄,那個不能真心求生凈土的人,是第三世下地獄。下地獄的時間只有一步之差啊!所以我們要加以注意,如果今生不能成就往生凈土的話,下一輩想保住人身也不是有把握啊!得人身要持五戒(殺盜淫妄酒),即儒家仁、義、禮、智、信五常,才有做人的資格啊!試問我們的五戒持得怎麼樣,五常的操守如何呢?所以印祖說,下輩子保住人身比往生西方凈土還難。得人身靠自己持戒的力量,而往生凈土靠的是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所以今生能聞到念佛法門,一定要信願持名,今生成辦往生之凈業。 這個往生凈土的信願建立之後,在世間法當中,要落實大乘佛法真諦與俗諦圓融的特質,在世間也要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家庭角色。凈業三福就是告訴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要孝養父母,恭敬師長,對朋友要有信譽,要吃素戒殺,身、口、意三業趨向純善,這樣你在家庭和單位盡到了自己的本分,便會導致和諧的人際關系。由於你是世間的善人,又能由福德的積累開發智慧,所以你的事業也會做的越來越好。學佛不僅不會與世間法矛盾,反而能促進世間事業的昌盛。大凡世間上能夠建功立業,在歷史上留下印記,所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物,都是在心性的開發有相當深度的人。比如清代林則徐以大無畏的氣概,燒毀英國的鴉片,這種精神力量來自什麼地方?我們得知林則徐用非常工整的楷書來寫《金剛經》、《阿彌陀經》、《往生咒》。政務之餘,抽暇念誦這些經咒,才知道他從佛經裡面吸取了精神的養料。近代的思想家像魏源、龔自珍都是虔誠的念佛行人吶。還有很多的企業家的財富,大多是多生多劫布施的善行所致,今生他又布施,越布施越有財富,可見出世間法與世間體現相輔相成,出世間法提升世間法,世間法為出世間法准備資糧啊! 我們在世間首先要有終極關懷的安心,用比喻表示:比如一個人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出差。他第一件事是要找好一個住的地方,找到住的地方,安頓了行李,他出去辦事,他心裡很安定啊!哪怕辦事再晚也預定好了地方,這把鑰匙在手上隨時可以進房間休息,這樣,這人才安心呀!如果他沒有找到住的地方,背著沉重的行李去辦事,這辦事的過程便一直伴隨著恐懼不安。辦完事到哪裡去啊,心裡不安呀!這是一般人常見的心態。由此擴大一點說,我們來到這個地球也是出一趟差啊!試問我們找到了住的地方沒有?所以找到地方是一個有理性的人必先解決的問題,然而多少人卻忘了這個事情啊!背上沉重的行李去辦事,追求世間的種種東西,一生都伴隨著不安和恐懼啊! 阿彌陀佛慈悲之極,用這個念佛法門給我們安頓好住的地方,令我們了知生命的歸宿就是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前來接引。安心立命的事情解決後,我們帶著愉快的心情去做世間的事業,那會做得很踏實,很快樂。可見,念佛法門是締造安樂人生的妙法。
Ⅳ 大安法師:在家修凈土法門,如何決定往生
蕅益大師在《要解》里頭講得非常透徹,講得好,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你真相信,真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你就拿到了。往生到極樂世界品位的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淺深,不是多少,這個話說得好。
功夫是什麼深?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個功夫就深。這三句話是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教導我們,「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就是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這個法門殊勝無比。因此一念之力,臨終仍能有十念或一念,感得在臨命終時得佛力的加持。自己平時功夫得力,決定得生。
什麼叫發菩提心?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上講得太好了,講絕了。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的心就是菩提心,是真的不是假的。一般人講發菩提心,他是假的,他不是真的。為什麼?想到極樂世界,這個地方又放不下,這就是假的。想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兒統統放下了,不聞不問,一切隨它去,那是真的,那個管用,阿彌陀佛他馬上就來照顧你;你還有一絲毫放不下,佛不來,來了沒用處,你還有貪戀,你還有情執。什麼時候放下,跟佛就感應道交,就一念相應。有一絲毫沒放下,怎麼念佛也沒有感應,為什麼?它障礙。這個法門,凡夫成佛是真容易,簡單,方法太簡單了,容易,一點都不難,善導大師講的「萬修萬人去」,不修就不能去。所以,什麼叫菩提心一定得搞清楚。什麼叫一向專念?就是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當然其他全放下了;一個願望,親近阿彌陀佛,我就是想拜他做老師,親近他老人家。我這一生就是這么一個目標、一個方向,這樣的心願就是無上菩提心。我常常勸導同學,要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真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其他念頭就忘掉了,全沒有了。這一念、這種舉動就是自行化他,自行就是化他。
文摘恭錄—凈土大經解演義(第三二三集)
Ⅵ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擔心沒有上師的傳承。實在怕修偏了
印光大師開示: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內不能行。代人之勞,容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已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叫它消滅。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矜自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平時看書就選以下:《凈土五經》,《凈土十要》,《彌陀要解》,《安士全書》,《印光法師文鈔》,《壽康寶鑒》,《西方確指》。
Ⅶ 大安法師怎樣修持將凡夫心轉化成佛心
修行就是思想的調整 只是之前的努力方向和現在不同了 我們都是向著解脫生內死輪回的目容標走的 之後先發願 求生極樂世界
有兩個願是必發的!
1、我此生一定要修成正果!
2、百年後一定要去極樂世界!此願一發,佛菩薩就會知道的,就會給你安排修行程序!
守戒、安心、入定、生慧、慈悲救渡。
圓滿一切善行!
順利返回極樂!
Ⅷ 大安法師在家居士怎麼修行決定往生
按照凈業三福修抄行:
一、孝養父襲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時常念佛憶佛。臨命終時,心不顛倒,稱念阿彌陀佛佛號,阿彌陀佛手持蓮台與諸聖眾現在其前,經須臾間既往生阿彌陀佛凈土。
南無阿彌陀佛
Ⅸ 大安法師開示:家裡想供佛像該怎麼做
我不是大安法師,但你的問題我可以回答。
在家中客廳,或書房,擺放一張佛桌,佛桌上供奉佛像。然後可以上點供品,供品可以有五樣東西:分別是,花,燈,香,水,果。不可用肉類,更不可因上供而殺生。
供奉佛菩薩房間的選擇上,建議供在客廳,或書房,不要把佛像供在卧室里,因為卧室里穿衣脫衣,行男女不凈,這對菩薩是不禮貌的。如果住房空間小,一定要供在卧室的話,平時可以用一塊布蓋上。
另外,我們信佛,學佛,還有一個非常需要講究地方,就是要能在生活中,實踐佛菩薩對我們的教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能改正過失,並行善積德,做佛菩薩的好學生,佛菩薩知道了,會非常高興,你因此也會有很好的福報的!
朋友如果你對佛法有興趣的話,我再為你詳細解說一下。
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上,有一大惡,一大善,很能決定我們將來的福氣,運氣
此一大惡,是我們容易忽視的,即是殺生,上天有好生之德,而生靈最為愛惜的,就是自己的性命,我們殺生奪命,生靈的痛苦很深,怨恨也很深,佛法告訴我們,殺生是大惡行,是有惡報的,我們求福求運,此一條不可不戒之。
另外,有一種極大之善行,也是我們容易忽視的,就是孝順父母,孔子說過,孝順父母最難的是「色難」,就是難以對父母和顏悅色,(朋友你回想一下,是不是這樣?)所以我們要對父母以柔心對待,講話輕聲細語,語氣不要凶。
最後,朋友你可以請一些佛學書籍來看下,我們信佛,學佛,不僅僅是去燒個香,磕個頭就了事了,我們的福氣,運氣,一方面可以靠菩薩保佑,更重要的,是靠自己去學習佛法,實踐佛法,去行善積德修來的。
佛學書籍寺廟里有請,新華書店也有售的。很多經書都很難懂,初學可以看一些佛法普及,佛法入門的書。
(佛法中談到的人生的歸宿,我們現在是人,那有沒有來世呢,來世會變成什麼?有沒有永恆的生命?另外,來世能幸福嗎?還是痛苦?有沒有既讓自己幸福,又讓所有的眾生能感到幸福的辦法呢?這一點,佛法有詳細的談論)
Ⅹ 聽聽六祖開示: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在一般意義上,出家是為了成佛,那麼,究竟什麼是佛呢?慧能說:「佛者,覺也。」也就是說,佛就是佛教的覺悟和智慧,而這種覺悟和智慧就是慧能所說的本心、本性。
在禪宗看來,由心所決定的萬法不僅包括人的善惡行為及其結果,而且包括佛教的經典教義。如果說萬法是由人心決定的,那就可以說佛教的經典教義也是依賴於人才得以成立的。所以對於「出家」,慧能是不鼓勵的。他說:「若欲修行,在家亦待,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惡之人,在家若修行,如東方人修善。但願自家修清凈,即是西方。」
慧能皈依佛門後長期沒有正式出家,他的頓悟體驗也不是獨自在深山裡打坐時發生的,所以他提倡禪修要在世事上實踐,他說:「法元在世間,於世出世間,勿離世間上,外求出世間」。後世改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般若品第二》),強調佛法與世間兩者的相即不離的關系。又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疑問品第三》),認為修行重在心平行直而不是持戒修禪;要講恩重義,孝順父母,上下同情愛護。這是強調佛法、禪修不能脫離世間、人間,提倡在世間、人間修行。
在慧能看來,修習佛法的關鍵之處在於明心見性,從他自己的經歷來說,明心見性並不一定要在寺院中進行,所以修行並不一定都要出家,在家信眾同樣可以修行。修行者如果自心的迷惘沒有清凈,即使有出家的形式,也不能得解脫。出家後的僧人如果不真修實行,也不能得解脫。所以修行的形式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內心的信仰、真實的修行和對覺悟的追求。所以慧能提倡的在家修行,只要求修行者遵守佛教的基本戒律,對自己的本性進行發現,一樣可以成佛。
慧能所提倡的在家出家理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重視忠孝道德。認為任何一個人對父母要孝順,對君王要盡忠,對朋友要誠信。此外,還說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諸此種種,就和佛教出家為僧的做法是相矛盾的。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經常受到來自本土文化的倫理、政治、經濟諸方面的批評,不論是儒家還是道教,都批評過佛教的「不忠不孝」。所以,禪宗慧能「在家出家」的理論,可以說,巧妙地調和了這種矛盾,這個中國化的佛教門派提倡在家修行,可以使世人開明智慧,又可以保全中國的忠義思想。慧能的南禪宗,打破了佛教出家修行的傳統,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學人,即居士。
慧能的這種「在家出家」的觀點,對中國居士佛教的興盛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為佛教的發展,指明了一條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