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家居百科 > 大願法師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書籍

大願法師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書籍

發布時間:2021-02-15 07:00:31

⑴ 如佛學佛買什麼書

1.看大成佛經 以盡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 首先明理 先看《楞嚴經》都看文言文 白話文對照回的 《金答剛經》《大般涅磐經》《法華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圓覺經》《楞伽經》《凈土諸經》等
2.看修行的書 明理不求實證 則無意義 目前時代 最好最易成就的 就是藏區的大圓滿法 能即生開悟 大圓滿法 天賜眾生福澤 能修習 當累世修的機緣 甚難得
六祖以後,禪宗已不適合人的根性,能度脫現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圓滿法了。正如蓮華士大師所預言:鐵鳥(飛機)飛翔時,大圓滿法將傳遍世界。
推薦修行的兩本書:母音老人著《大手印淺釋》(大手印即大圓滿),丹貝旺旭仁波切著《金剛密乘大圓滿》
修習大圓滿法 須拜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為師 灌頂修行
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 不僅僅是開悟 且證量足 能夠灌頂加持 並非是普通意義上的活佛摩頂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縣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貝旺旭仁波切 為師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縣阿宗寺 :江央確吉寧瑪仁波切
修習大圓滿法 能即生開悟

⑵ 大願法師講解戒律書籍如何購買,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律篇)

大藏經有 經 律 論 三部分 這律就是講戒律的 你可以找來讀下 最簡單的戒律 就是 殺 盜 淫 妄 酒 這是內應該容遵守的 但是 你要明白為什麼要有戒律 不可死板 佛學 最根本的 還是明心見性 所謂明心 就是了解自己的心 所謂明 道德經說自知者明 智人者智 所以 你先要了解自己的心 市委明心 而後 官一切法無我 從而見到自性 整個過程是為明心見性 清楚自己的每個念頭 然後 推薦一個法門就是懺悔 懺悔自己做過的錯事 譬如 殺生 偷盜 我本人 所有戒都破過 剛剛懺悔而知自己的錯誤 真可謂 覺今是而昨非 另外推薦一部經 大乘理趣六般若菠蘿蜜經 參考裡面的那個 持戒 部分 必能有所收獲

⑶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

大願法師講述六、自滅貪瞋痴 親證八正道 佛陀的教義就是從自己的貪、瞋、痴三毒下手,修行以征服自己三毒為對象,佛教的教義,是叫我們自己去征服自己,征服我們自己的貪瞋痴三毒,並不是去征服別人的宗教,所以佛陀的教義特別不同,若是你不從自己的貪瞋痴三毒下手,那麼你如何修行呢?佛陀是不會去罵或看不起別的宗教的,因為宗教各有他的教理,必須去尊重,千萬不可毀謗其它的宗教,當然也不容許其它宗教冒彷彿教,這樣也不行。雖然宗教很多,但佛教和其它的宗教仍有不同之處(不共法),教義雖有共法與不共法,共法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等。如佛教所說的結夏安居,過午不食等等。這都是與其它宗教相同,所以叫做共法。若是真正的了義法叫做緣起性空、八正道、十二因緣、四念處、四聖諦,這些與其它宗教不相同,所以稱為不共法。就是差別在了義與不了義,其實佛教也有些法和別的宗教一樣,所以稱他為共法,也就是不了義法或稱為有漏法,不究竟的。那麼什麼叫做了義(無漏)法呢?就是中道,中道是什麼?就是八條正道,也是唯一解脫的道路。外道思想不是「斷」就是「常」。所以稱他為兩邊人,佛陀的中道思想就是不落入「斷」或「常」,所以稱為中道法。中道的八條正道:簡單解釋一下,在我們「回歸自然」系列也有談到八正道,若要參考八正道,應該要參考回歸自然,現在只作簡單介紹: 一、正見:是正當的見解、正確的知見,認清宇宙人生萬事、萬物的真實相,本來面目,如認識一切皆苦,明白諸行無常,了解諸法無我,徹知萬法皆空性等等。 二、正思惟:是正確的思惟。由於徹底的認識事物真相「緣起緣滅」,而以正見為自己的理想,由理想而能實現自己的正欲。正當的慾望,所以稱為正思惟。 三、正語:一切的言語都必須不離法或善,不作一切非理的口業。 四、正業:除去身上一切不正當的動作,而且常行清凈之業。 五、正命:離開一切不正當的生活,必須活在正法當中。 六、正勤:是正確方法的努力,是正精進勇猛於修行。 七、正念:將正確的思想常住於心,時時憶念不忘,不起一切邪念。 八、正定:用正確的方法修禪定,將心靜止於正念,保持身心於三昧(正定),不被煩惱妄念所動。 今天時間的關系,暫時說到八正道、八正道是佛陀所開示的八條正道,也是佛教修行實踐的代表傑作。下星期有空,有時間、因緣,我們再繼續研究,祝福各位持戒清凈、福德圓滿,感恩!大願語錄:「佛法是用以度人,給予得到安祥、和平、自在、寧靜的涅盤,不僅為了滿足求知的好奇。」 七、正見引領 正道以行 我們前集已將八正道的條文簡單說過了,若想要對八正道更清楚,我介紹看回歸自然第廿三集,以上佛陀所開示的八條正道,是佛教實修履踐的代表傑作。依止八正道修行能解脫一切煩惱,而親證涅盤,止息輪回生死的痛苦。佛教的教義、修道法,是依中道建立,所以皈依佛就不皈依外道典籍。若皈依外道典籍就犯三皈依戒的第二條戒了。初皈依的人有誰能夠了解呢?怎麼知道外道典籍是什麼呢?所以我們修行思惟正見的標准,一定要依止佛陀的教義,否則就無法以正見的標准來落實於生活中,若能如此,也就是持守三皈依戒的第二條戒了,所以印度六師所言的教法,我們都稱之為外道。現今宗教復雜,所以我們要修行一定要依法。不能只認那是誰說的,在回歸自然里的噶拉瑪經有說,不能只依知名度,或只認定這是我師父,也不能斷定是出家師父講的就對,一定要經過思惟,符合三法印與否,若符合三法印就接受,若不是則需懷疑請教,才不致浪費許多寶貴的時間。 第三、盡形壽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眾。這地方很多人不了解,認為我皈依這位師父,這位師父才是我的師父。不是我皈依的師父,就不是我的師父,不是這樣的,佛陀說僧伽就是個和合的僧團,待會會說到,所以皈依師父等於代表僧伽都是我們的師父,所以是依法。僧伽:就是集團之意,所謂集團,必須要有三人以上才能說僧伽,後來有所謂僧,是以一人為單位,對不對姑且不論,這是名相與我們修行無關,只不過是一種代表的名詞,我們別浪費太多時間在這種與修行無關的事,是非與否我們不必去研究,故出家人都被稱為僧,僧是佛法僧三寶之一。僧伽一詞,並不是出自佛教團體而已,在佛陀未誕生前,印度就有僧伽兩字了,印度人將商業、社會、政治或是宗教等單位,都稱為僧伽集團。佛陀成道以後,教理圓滿、學德兼優、教化有方,弟子就漸漸多起來了,終於演變成一大集團,佛陀沿用印度舊有的僧伽制度,自己則是僧伽里的導師,所以僧伽確實是指佛陀和他的弟子,以及廣義的在家佛教徒們。不過談論僧伽,還是以佛陀和出家弟子的一大集團為原則,直到後來,才將佛陀除外,專指出家弟子們的大集團,而成為佛法僧三寶的局面,也許有可能佛陀教人要以法為師,要依法而住,故佛陀所悟的佛法,是吾人應該要皈依的,同時佛是唯一大覺大悟發現真理的人,由他啟示開導眾生,故大家依止佛陀。至於僧伽集團,乃是唯一傳承佛法真理的代表者,也就是說佛陀他是一位覺悟者,將他的佛法留傳下來,而歸依佛也就是皈依他的人格與福慧,依止佛陀所體悟的佛法,我們可以用他的佛法修行,達到與佛陀一樣,那麼佛陀滅度後我們一定要依止僧伽集團,傳承佛法真理的代表者,所以皈依僧就不可再皈依外道邪眾。你皈依僧之後,若再皈依外道邪眾就犯了皈依戒。 外道,以上有說明過,邪眾,就是不依中道,藉宗教名義活動者等等不正見的人,也可以說是假藉佛教名義行利己之事,而他所說的話都不正見,妖言惑眾,甚至藉宗教去騙人,用言語去騙,去拐人等等,都是外道邪眾。初皈依的信眾,若是不先了解三皈依戒,他如何去分別好壞,又如何去持守呢?真能夠了解三皈依的內容及意義嗎?其實很難。所以問題就出在這里,希望初皈依信眾,必須深入了解三皈依戒,了解佛法僧,不要只聽人說就跟著走,也不可只求名相皈依就結束了,很多人有這個毛病,將皈依佛當成佛是鬼神般在拜,我們拜佛是想到佛的德行、教義,想他的悲智去學習他,看到他就想到這些,那才能拜得下去,若是我們不清楚佛的德行,不了解他的好處,也不了解他偉大在哪裡,我們怎會拜得下去呢?很多人都只是跟著拜而已,所以,以後有關於在家居士如何修行的地方會說到,現在不是在說這一項,怕扯的太遠讓各位聽起來覺得復雜。所以你若真正皈依佛,就不會把佛陀當成鬼神去拜。有的人皈依三寶之後,將佛陀當成鬼神拜,將佛法當成學術在研究,他只顧研究卻沒有去實踐,佛教重視理事圓融,理論雖然了解,卻更重視行持修證,所以是理論與修持兩者結合的。若只了解理論,不去修證,那這樣只是學術認知而已,以佛教觀點看,這不能親證,也就無法圓滿。很多人皈依僧,就好像將這師父當成乾爸爸一樣,只拜乾爸爸而已,那就失去三皈依的意義了。雖然現在不是說三皈依,我們在三皈依里有說到,你可以參考三皈依,現在只簡單介紹,三皈依是要佛法僧三項具足缺一不可,若是缺少其中一項,那你就是三皈依無具足圓滿了。很多人不知道皈依的內容,也不去研究,只是一個名相的皈依,好像說我來皈依,就如同領了一張護身符一樣,這是錯誤的,別以為拿了一張皈依證書就可以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傍生,皈依僧不墮餓鬼,那是不可能的,那張皈依證書是不能做我們的護法神,也不能拿來當作護身符的。而是要確實去行持三皈依戒才能無地獄、餓鬼、畜生,我們應該了解,千萬不要只皈依名相就結束,這樣真是太可惜了。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尤其正法更難聞,今世有如此福報,讓我們活在這里,而且福報又那麼好能親近佛教,那就應該深入研究,否則等到時機因緣失去,無常到來才要追求,想親近的機會也就沒了,唯有把握當下修行體證自利利他,這才是我們身為一個佛教徒必須要實踐的。首先要自利,自利是充實自己,並非消極,然後將所了解的傳授給別人,這樣才不會前盲引後盲,如此才不辜負今生而白跑一趟,況且又出生在生活富裕、環境這么好的地方,還有那麼好的年輕本錢,耳朵可聽聞到正法,若不然,時機一失去就拉不回來了,那就白跑了這一趟。既然皈依清凈僧伽,就應該依止清凈的僧伽,作為修學佛法的導師,引導我們的老師,不要將僧伽當作乾爸爸,這點千萬要記住。另外還包括要「依法不依人」,皈依後所有的師父都是我們的老師,都是我們的導師,要依他的法、依法不依人。八、皈依目的為成就佛道 那麼受持三皈依戒有什麼好處呢?若能受持三皈依戒,好處實在太多了,若是以過去經典的記載而言,例子很多,我們只是簡單拿幾項來說,比如說:可以求得現世安樂免受一切煩惱痛苦,減少造一切業,可以由受持三皈依戒而向上增進,向上、向善、向解脫,達到涅盤寂靜的究竟安樂。能受持三皈依戒者的好處,綜合起來大約有以下幾種: 一、成為佛陀(覺者)的弟子。 二、是受戒的基礎。受三皈依戒之後,才能受五戒,若沒有受三皈依戒,就不能去受五戒,所以說受持三皈依,就是受戒與成就的基礎。 三、減輕業障。 四、能積福慧。 五、不墮惡趣。因為你受持三皈依戒,你有正見、正念了,你若斷惡修善了,當然不會墮入惡趣,不墮入地獄、餓鬼、畜生,就怕你只是空皈依,皈依只為拿一張皈依證書而已,這樣的話,地獄、餓鬼、畜生還是有你的份,若是你能確實受持三皈依戒,保證就沒有地獄、餓鬼、畜生,這是事實。不要只是盲目形殼,皈依後不受持三皈依戒,也沒有向上、向善、向解脫,也不繼續深入佛法,認為皈依過後就沒有地獄、餓鬼、畜生,這是不可能的。 六、一切好事都會成功。就是說一切善事,包括利己利人的都能成功。 七、能開啟智慧達成佛道。優婆塞戒經有說:皈依三寶必須受持三皈依戒,將來所得福報之大,大得不可限量。譬如有一個寶藏蘊藏豐富,全國人民搬運七年都搬不盡,而受持三皈依的功德,比這還要大千萬倍。想想看,受持三皈依的功德有多麼大!這是對初學而言,所以引喻功德。折伏羅漢經雲:過去有一位忉利天的天子在天福享盡後,身體變得衰敗不堪,壽命將在七日之後終了,他自己知道,命終之後,將會投胎豬中,所以恐慌緊張,於是就去請教天主,但天主也沒辦法,因為天主本身也會五衰,天人也有老病死啊!所以天主跟他說:其實我跟你都一樣,只是福報的時間長短而已,終歸我也跟你一樣,步你後塵。於是天主要他去請教佛陀,向佛陀求救,佛陀教他皈依三寶,受持三皈依戒,那麼死後就不會墮入豬胎,得生人間,並且還於人間巧遇舍利弗,請舍利弗為其說法,因此修行而證聖果(阿羅漢果)。所以受持三皈依的好處,在佛經之中實在說得太多了,如:凡受持三皈依的人,就有四大天王派遣三十六位善神來輪番護持的記載。然而,不管受持三皈依的功德有多大,但受持皈依的最終目的,是要使自己成就佛道。這是對初學者而言,指引你必須要具足福德因緣的說法,千萬不可將受持三皈依,偏向於求得人天享受而已,因為人天是有漏的,終歸享盡還會墮入人間,所以一定要了解,我們受持三皈依的最終目標,也就是要來成就佛道,要與佛相同具足福慧(二足尊),斷除一切憂悲苦惱。三皈依戒介紹到此,若不詳細,有因緣再互相研究。並不是三皈依戒,從我簡單的講述中就能理清楚,只是希望各位居士聽了三皈依戒之後,能加深印象,由此做起點,慢慢再精進研究,達到向上、向善、向解脫,這是我拋磚引玉,希望各位一定要受持三皈依戒。 現在皈依的佛教徒實在很多,但要從哪裡入門也不懂,受持三皈依之後,要做什麼也不知道,甚至受三皈依之後,要如何行持也不知道,只是盲目而行猶如一隻失去方向的船在汪洋大海當中,不知要往何處去。又各人所說不同,法師與法師所說的也不盡相同,這本書與那本書所載的又不一樣,那到底要從哪裡下手呢?形成無處下手,最終就放棄了。不然就只是信仰就好了,所以是很可惜的。因為這個機緣,且感恩信徒布施給我們吃、穿、住,所以必須感恩回報信徒,因此才能來介紹三皈依戒,讓在家居士們了解,到底有什麼次第可修行,這樣才不致盲目而不知如何下手,否則白白空過太可惜了。三皈依戒說完接著來介紹「五戒」。九、戒乃自由良葯而非束縛 「五戒」是一切諸戒的基礎,一切戒必須從五戒築起,如同我們蓋房子,一定須從地基先打好。若五戒持不好,以後你能持什麼戒呢?這是不可能的。佛陀制戒的目的,是希望佛弟子們能夠持戒,因為「戒是無上菩提(般若)本」。應當一心持凈戒,若能如法(如法是指按照佛陀所說的戒條,戒的內容與戒的精神而持守),個人能增長功德,團體則能和合安樂。有的人認為持戒是一種不自由而且有被束縛的感覺,其實是他不了解,戒並不是束縛,戒是自由的良葯。就如同我們佛教里的三法印,也是佛教的防腐劑,若無戒,那麼佛教就容易爛沙一把,教法教理若無三法印,那每個人就會各自一個樣子無所依止,所以三法印是教法的防腐劑,戒則是團體與個人修養的防腐劑,可以不容易腐敗,這是很重要的,千萬不可認為無所謂,你若誤以為戒只是束縛,而以後不受持眾戒,反而會被不自由所束縛,其實對戒了解的人,會當它是自由的良葯,保證是自由的良葯。比如說:國家有國家的法律,尤其是每個國家的法律也不相同,像美國的法律,日本就不能完全適用,新加坡的法律,犯錯可以鞭打,別的國家就不一定有,有的國家有槍決,有的就沒有槍決,光是美國國內各州法律就不盡相同,那州會槍決,這州就不會槍決,所以團體必須要有法律。但是對於守法的公民,無論法律多麼嚴格,像新加坡犯錯要被鞭打,你若不犯錯,即使訂再嚴的法律,也對你起不了作用,對你根本不產生影響,像很多人看見警察,警察是在保護我們的,你若去販賣安非他命,去做壞事情,自然你看到警察就混身不自在。警察的責任是保護我們生命、財產安全,那麼你若守法,看到警察就不會緊張,無論法律多麼嚴格,只要你不犯法,在你身上是不產生作用的,你若不去遵守,當然就會產生不良後果,所以各位要了解這個意思,戒也是一樣。為了要維護人民的安全,所以必須要有法律來限定,因為社會中個人的理念及思想不一定相同,你的思想和他的理念,你的業力與我的業力不同,觀照不同,思想不同,智商不同,所以必須要有法律。為了要保護大家,避免為了一點小事而造成千古恨,所以要有法律。若人人守法社會就安樂太平,所以國家的法律不是束縛,而是自由、安樂、和平的一種規范。佛教的戒律也是如此,在眾多的弟子中,也必須要有如國家法律般的戒律來維護團體的和樂,國家有國家的法律,佛教有佛教的戒律。佛陀初成佛道,根本沒有所謂的戒律,因為那時來親近他的出家弟子,或是在家居士素質都很好,後來弟子增多了,質方面漸差,所以才制定戒律。 不持守戒者,就會妄作惡業,導致產生兩種不自由的身心果報,身受法律制裁,心自欺不安,因為要騙別人,必須先騙自己,你若不先騙自己,就無法去騙別人,怎麼說呢?你要騙別人之前,你的心已經知道自己要去騙別人了,所以已經自己先騙自己了。自欺欺人,不自欺怎麼去欺人,自己不先欺騙自己,怎麼去欺騙別人呢?加上業力的因果報應,業力的因果輪回是很恐怖的,只是因緣未成熟,不是業力因果不報,等因緣成熟時,必然自受,絕對自受!這是佛陀在他的本緣經里提到。從過去的修行過程中來看,不管是對不對,是勸人的或是實際的姑且先不論,但事實上人在業力論當中,一定要注意。佛教無靈魂論,但是佛教重視業力論,業力的行為要自己承受,自己做自己承受,誰會替你承受呢?沒有人可以替你承受,所以因緣若到時,果報還自受,無人能替你承擔,不要時間一到來便怨天怨地。這是希望我們先了知因、了知果,做每一件事情因果同時看,這會比較安全。所以持戒是自由的,並不是束縛,何況無持「戒」身心如何安「定」呢?如果說我今天不持戒,做了一件壞事情,看了人就提心吊膽,聽人在說話也會心想:我是不是做了壞事讓他知道了?還是我昨天在做壞事時,他看見了?於是內心產生不安。你心產生不安,要如何能生定呢?心若持戒,不論什麼事,即使天塌下,也一樣安心,因為沒有違背自己的良心,做事不違犯一切道德范圍自然心安,無論誰來都不會怕,也不會提心吊膽,所以心能安,安了之後就是持戒,然後定,心安之後,你減少緊張,放鬆你的身心,明覺清楚行住坐卧,自然慢慢生出定來,你心不安就不能定,不能定則生妄念緊張,那要如何將精神集中思惟甚深的緣起正法?緣起法甚深,並非簡單懂一些名相而已,我研究了廿多年,尚不敢說自己懂,只不過懂個皮毛而已。阿難曾說了一句話:「緣起法很簡單」,佛陀就說:「不是,阿難你別誤解,緣起甚深,甚深「。所以佛法的三學「戒、定、慧」是有他相當周密的次第,不知者千萬不可自作聰明,本末倒置,以為先修「慧」就不需要修戒定了,這個就太天真了,佛陀若在會摸他頭,甚至訓他,你無戒心就不定,要如何集中精神來思惟慧?你講的不是慧,那就是世智辯聰,本末顛倒。如此邪見之人,永遠是世間狂亂者,沒有止息生死輪回煩惱的一日。十、止持戒律 息滅三毒惡徑 如今持戒的風氣漸漸被忽略,原因就是對業力的了解太少,因為對於業力的輪回了解太少,所以在這種環境當中,必須加強對業力方面的認知,並不是一見面就說很深的佛法,我覺得這樣效果反而不好,他反而變成狂慧,無法腳踏實地。基本的基礎都沒穩固,如同這房子地基沒打穩就蓋二樓、三樓,一定會塌下來,像我們經濟若不好,有一天遇到經濟困難,就會為經濟煩惱,意思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清楚知道輪回生死的重要,業力果報的重要,由於持戒的風氣越來越少,社會也愈來愈混亂,教界裡面的是非也越多,自己本身妄語一大堆,瞋恨、貪瞋痴一大堆,初學者看見怎敢親近我們呢? 我覺得持戒慢慢被遺忘,對佛教來說,是沒有好處的。有些持戒清凈的人,反而會被指指點點,反被指說他固執、死板等等……好像是一位怪人。沒錯!持戒不能變成怪人,這是我經常告誡弟子的,持戒雖然重要,但是不能變成怪人,其實受戒和學戒的目的,主要是要持戒,如果受戒而不持戒,那如何能了知戒呢?既然不了解戒如何持戒?佛陀制定戒律,是要佛弟子去遵守實踐(止、持),並不是學些戒法來放在口中,產生我慢自高,到處批評人,甚至連出家眾也不例外,哪個和尚犯戒,哪個尼姑不規矩等等的造業,果報是要自己承受,業力自己承受,嘴一溜就說了出去,但你所說出去的,像水潑在地上要收回來就困難了。你聽戒聽聽看就知道,雖然我並不是專門說戒的人,但是這因果業力的關系,你千萬要注意。現今佛教,多半的佛門是非醜事,都是由佛弟子口中所傳播出來的,其實只不過是一點意見不合或因師徒意見不合,或是居士請法不合,人與人之間意見不合,就產生亂造是非的現象,聽者不知內情,錯認為教界裡面都無人持清凈戒,加上聽者又再加油添醋,就演變愈傳愈不象話,讓聽到的人產生誤解看不起三寶。若以戒來說這是很嚴重的,所以佛弟子的質是非常重要,尤其是出家眾,出家人質若好,在家弟子就會慢慢受影響,我們出家人質若不好,在家居士們看了就不敢親近佛教,所以不管在家或出家,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互相毀謗是更不應該,這是我的看法,這不但會毀滅佛教徒的自身名譽,也會影響初學的善男善女對佛教失去信心,更會損害三寶的尊嚴。平時我常說,佛教是向我們的內心征服貪瞋痴,絕對不是用語言、惡語、或是暴力向外去征服他人,而是要征服我們自己的貪瞋痴、征服我們自己的妄念、征服我們自己的一切習性,向內在去征服,不是向外去征服,如果你親眼看到他人犯戒,也只能找機會向犯戒的人當面勸告,如果不能接受,也只好內心為他悲痛:「可惜!這人不了解業力故,所以才來製造這些惡業,以後他的後果不知如何!」絕對不可不分場合、不分時間、不分對象,一看見就一張嘴巴隨便亂講,尤其是聽別人說的,自己沒有親眼目睹。現在的是非大多數是斷章取義,要不就是多加了一句,或少說了一句,才產生是非,往往一件小事就是非一大堆。我們應該勇於承擔,不對就需承擔接受而改正過來,若真是如此才是在修行,否則還自己打腫臉充胖子,硬梆梆的,不願接受他人的建言,不願接受人家的勸告,這是不對的,所以絕對不能到處亂講,尤其不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聽,只聽別人講的更要小心,否則的話,自己變成了是非人,本來沒有我們的事,聽了人家說,你若不慎重考慮,別人說你也跟著學,還再加鹽添醋的,那你本身就是是非人了,果報是不小哦!怎麼說呢?因為你所聽到的,根本不知道事實的真假,反而自己犯了戒,犯了「說四眾」,四眾是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犯了四眾過戒的人,如果所說不實,更加再犯了「妄語戒」,如果你所說的是一位出家眾,那更嚴重,又犯了「毀謗三寶戒」,不懂的人當然不覺得怎樣,像我們童年時,連雞糞也拿起來吃,傻呼呼的根本不知道,人家說:「瞎子不怕槍」。沒有人告訴他那是槍,砰、砰、砰,他還當作是放鞭炮,等到被打中了,才知道已經來不及了,所以說話一定要小心「禍從口出」,很多人不知道毀謗三寶戒是很嚴重的。這三條戒,都一樣犯波羅夷罪(戒律中之嚴重罪也,謂之棄,永遠被排除學佛的機會,四分律謂之斷頭罪。),波羅夷戒是現在失去戒體,若無發露懺悔,死後必須墮落地獄的大罪,大眾不可不慎!

⑷ 佛學入門。能介紹幾本好書嗎

學佛入門電子書推薦 2010年更新:學佛,當然以讀佛經原文為主,如金剛經、楞嚴經、心經、圓覺經、六祖壇經、彌陀經、觀經、無量壽經、普賢行願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妙法蓮華經、華嚴經等。印光大師開示:「端身正坐,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從首至尾,一直閱去,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如是閱經,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證實相法,即根機鈍劣,亦可消除業障,增長福慧。 」但是考慮到一部分像我們這樣的人,根機淺薄,如果沒有善知識的開示,恐怕很難堅持,故在此選擇幾本入門的電子書,以便大家選讀。(1)如果你想知道:什麼是正信?什麼是迷信?以及在學佛中的許多疑問,請閱讀聖嚴法師的《正信的佛教》、《佛學群疑》和李炳南老居士的《佛學問答類編》。(2)如果你想選一本通俗易懂的入門書,請閱讀凈空法師的《認識佛教》。(3)如果你想最簡單的了解佛教、修行成就凈土:請閱讀戰德克居士的《覺海慈航》。(4)如果你想為深入經藏打個小小的基礎,先閱讀明暘法師的《佛法概要》和廣超法師的《佛學基本知識》及凈行編著的《佛法解脫的原理與行法》。(5)如果你想在家如法的修行,請閱讀大願法師的《在家居士如何修行》。(6)如果你想了解凈土法門,請閱讀斌宗法師的《佛說阿彌陀經要釋》、凈空法師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和道源法師《觀無量壽佛經講記》、釋大安法師的《凈土宗教程》、圓瑛法師的《彌陀經要解講義》藕溢大師的《彌陀經要解》、善道大師的《觀經四貼疏》是凈土修學的寶典。(7)如果你想了解一點禪宗,領悟一下「一切法空」和五個「何其自性」,看一看什麼是自性佛?什麼是功德和福德?請閱讀賈題韜居士的《壇經講座》。(8)學佛除了出離心、菩提心,般若正見很重要,凈空法師95年啟講於新加坡的《金剛般若研習報告》,可以幫助你,用語言、離語言、了解不可思議的實相般若。並且幫助你看破、放下,輕裝前進。(9)《地藏經》是佛對我們在家弟子的遺教,如果從這個地方起修,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你學佛障礙很重,身體又有很多的病患,冤親債主常來找你麻煩,不知道孝養父母是第一功德,也不知到一切眾生皆是我們過去生中父母,請閱讀朱鏡宙居士《論地藏經是佛對在家弟子的遺教》、凈空法師的《地藏經的啟示》。(10)《心經》是大般若經的心臟,260個字,無窮的智慧,讀一下母音老人著的《心經抉隱》和圓瑛大師著《般若心經講義》吧。 (11)不管你是否學佛,放生有無量的功德,請閱讀圓因法師的《放生文集》(12)你想知道往生西方的真實故事,請閱讀思歸子的《蓮池海會念佛往生見聞記》。(13)你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臨終是關鍵的時刻,請閱讀《臨終須知》。(14)你想知道觀音菩薩尋聲救苦的方便嗎?你想知道觀音菩薩的千百億化身嗎?你想知道佛菩薩名號功德的力量嗎?請閱讀毛惕園居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今譯》。(15)智諭法師的《佛七講話》,就像甘露水,滋潤我們念佛人的法身慧命。(16)佛在《楞嚴經》上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很祥細地告訴了我們。常聽人說:開智慧的楞嚴。請閱讀北京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編譯的《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17)印光法師文鈔是我們學佛修行的明燈,也是把佛經如何應用於生活的周全的關懷。縱然是學佛的人,也難免有錯誤的知見,而印光法師文鈔極其完備、仔細、從各個方面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知見,請閱讀《印光法師文鈔全集》或《印光大師開示84題》、《印光大師文鈔白話》。(18)學佛最關鍵的是發菩提心,也是能否往生的關鍵。請閱讀演培法師的《勸發菩提心文講記》。(19)我的一個蓮友的母親一百歲,往生了,瑞相非常殊勝,請看《百歲老母陳天輝老居士往生記》(20)說到底,戒律是最重要的,以戒生定,以定生慧,請閱讀二埋法師編著《在家律學》。 需要學佛電子書可到《般若文海》等網站 http://boruo.goodweb.cn/下載,或來信到[email protected]索取 %%%%%%%%%%%%%%%%%%%%%%%%%%%%%%%%%%% 附:讀佛教書體會:1、 對我們來說,每一個大德的開示都是一劑葯,治療我們無始劫以來的妄想、執著。2、 但是這些葯都是有針對性的,所針對的時代、國家、人群、根機有不同。但是總原則是一致的,都是幫助我們出離生死輪回。所以我們要從總體上去領悟,不要在一句一字上去計較,有疑問要多討論。菩薩有52個位次。悟入有深淺,我們看老師只看優點,老師的優點就變成了我們的優點;我們看老師只看缺點,老師的缺點就變成了我們的缺點。正像六祖大師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3、 佛經也有了義經和不了義經,佛告訴我們要以了義,不要依不了義。如果兩本書有明顯不同的看法,你可以到第三本、第四本去找答案,當然最好在依據佛經中。4、 理事是一體的,如果不把佛教的理論應用到生活中,那就得不到佛法的利益,而且也不能真正領悟佛法的真理。5、 讀經、念佛、參禪就是為了培養清凈心,清凈心就是佛心。6、 願我們既能一門深入,又能廣學多聞。

⑸ 在家如何修行

一: 在家修行者首先要皈依道經師三寶,要真正地皈依自性三寶,尋找一位有傳承的真正明師,要堅守正一九戒,不可違反。並以此把自己約束在真修之道上。平時日常生活中誠敬奉持三寶。
二: 居家修行者也須立志,志不立則心不堅,發起大願,心性搖擺不定,不能一心向道,稍有阻礙便會退轉。明確自己修道的目標及次第。
三: 家中如條件許可,可設凈室一間。如無條件,可在單獨一人的卧室懸掛一祖師神像或太上聖象。設壇擺好供品法器等,盡量避免貓狗等動物進入。一般不主張在客堂,廚房等不清凈之地設置。每日晨昏都最好發心供奉三寶,上香禮拜。誦讀早晚功課經。
四:平時多讀研習道教經典,探求經書奧義,並講經書中的道理與現實生活融合,落實到實處。
五:人世間善惡並存,居家修行,修善立德是為要務,德不立法不度,以德載道,以德積功,日常中約束身心,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如心生邪念惡念或偶有不善言行,要即刻覺醒,立即悔過改正,認真拜懺。
六: 居家修行者,俗事繁多,忙忙碌碌,總覺時間緊,行者可把修煉生活化,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早起早睡,行走做事,坐車行路都可持頌聖號,咒語,守竅,存一守神,體察周圍信息感應和自己心中感覺,在生活中悟道,並觀察自然體會自然。
人天合一。
七: 修行實乃修心,這是佛教道教修行都十分強調的。也是修行者第一大難關,《清凈經》雲: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我們修道人在生活中,事來應景,事過景遷,得失不要掛於心上,萬事隨緣不在心中流連。要:「真常應物」。平時處世要以慈悲為本,為善不爭,奉持老子吾有三寶之教誨。
八: 修行貴在一個「悟」字,遇到各樣事物都從道性的高度去悟一下,用心去體察一下。如果能象上述那樣去堅持,就會不修而修,功德並長。 有時在違背原則的情況下,要用善巧方便的智慧去解決問題。
九:有時間要關掉手機等聯系方式,每天早晚堅持靜坐半小時左右,練習吐納功夫。如學習符咒科儀,需要堅持練習符咒科儀等道法。
十:對父母要盡孝,對配偶子女要盡到自己責任,在工作中也要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總之修道先從做人修起。

⑹ 在家怎樣學佛有個什麼樣的進階過程和要求

1、認識佛教,看基礎書籍。
2、從少殺生到不殺生。
3、多放生。
4、讀誦經典,看古大德釋經,網上聽經。(金剛經、地藏經、彌陀經、楞嚴經、無量壽經、觀經)
5、念佛求生西方。
6、將修行落實在生活中。

(1)如果你想知道:什麼是正信?什麼是迷信?以及在學佛中的許多疑問,請閱讀聖嚴法師的《正信的佛教》、《佛學群疑》和李炳南老居士的《佛學問答類編》。
(2)如果你想知道如何用現代人的思路,來定義佛教及對佛教通俗的解釋,請閱讀凈空法師的《認識佛教》。
(3)如果你想最簡單的了解佛教、修行凈土:請閱讀戰德克居士的《覺海慈航》。
(4)如果你想為深入經藏打個小小的基礎,先閱讀明暘法師的《佛法概要》和廣超法師的《佛學基本知識》及凈行編著的《佛法解脫的原理與行法》。
(5)如果你想在家如法的修行,請閱讀大願法師的《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6)如果你想了解凈土法門,請閱讀斌宗法師的《佛說阿彌陀經要釋》、凈空法師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和道源法師《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及藕溢大師的《彌陀經要解》、釋大安的《凈土宗教程》。
(7)如果你想了解一點禪宗,領悟一下「一切法空」和五個「何其自性」,看一看什麼是自性佛?什麼是功德和福德?請閱讀賈題韜居士的《壇經講座》。
(8)學佛除了出離心、菩提心,般若正見很重要,凈空法師95年啟講於新加坡的《金剛般若研習報告》,可以幫助你,用語言、離語言、了解不可思議的實相般若。並且幫助你看破、放下,輕裝前進。
(9)《地藏經》是佛對我們在家弟子的遺教,如果從這個地方起修,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你學佛障礙很重,身體又有很多的病患,冤親債主常來找你麻煩,不知道孝養父母是第一功德,也不知到一切眾生皆是我們過去生中父母,請閱讀朱鏡宙居士《論地藏經是佛對在家弟子的遺教》、凈空法師的《地藏經的啟示》。
(10)不管你是否學佛,放生有無量的功德,請閱讀圓因法師的《放生文集》
(11)你想知道往生西方的真實故事,請閱讀思歸子的《蓮池海會念佛往生見聞記》。
(12)你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臨終是關鍵的時刻,請閱讀《臨終須知》。
(13)你想知道觀音菩薩尋聲救苦的方便嗎?你想知道觀音菩薩的千百億化身嗎?你想知道佛菩薩名號功德的力量嗎?請閱讀毛惕園居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今譯》。
(14)智諭法師的《佛七講話》,就像甘露水,滋潤我們念佛人的法身慧命。
(15)佛在《楞嚴經》上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很祥細地告訴了我們。常聽人說:開智慧的楞嚴。請閱讀北京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編譯的《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
(16)印光法師文鈔是我們凈土修學的明燈,縱然是學佛的人,也難免有錯誤的知見,而印光法師文鈔極其完備、仔細、從各個方面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知見,請閱讀《印光法師文鈔全集》或《印光大師開示84題》、《印光大師文鈔白話》。
(17)學佛最關鍵的是發菩提心,也是能否往生的關鍵。請閱讀演培法師的《勸發菩提心文講記》。
(18)我的一個蓮友的母親一百歲,往生了,瑞相非常殊勝,請看《百
歲老母陳天輝老居士往生記》

⑺ 哪裡有大願法師講的 居士菩薩戒 優婆塞戒經略講這本書

貌似不打算受菩薩戒,不能看菩薩戒本。

⑻ 大願法師:行住坐卧皆是禪,我們應該如何在當中修行

大願法師:行住坐卧皆是禪,我們應該如何在當中修行?
發表時間:2017-06-17 來源:禪文化網

通過在日常生活之中對於身體姿勢四威儀的禪修,能夠體驗到一切行法、一切有為法都只是五蘊,只是因緣的相續生滅,那麼對它們就沒有愛、見、無明——沒有貪愛執,沒有對自己見解的執著,斷無明。沒有任何的執著就能夠解脫自在。

節錄自大願法師《大念處經學記》
四威儀(行住坐卧——了知身體姿勢)

我們在生活之中都離不開這四種基本姿勢,行、住、坐、卧,在這裡面就可以成就阿羅漢道,就可以成就解脫。但是對於初學者要減少修站禪和卧禪,因為站禪一直站在那裡面,站立的姿勢會讓你很快地身體僵硬、沉重,然後就產生極大的苦受,你要修是修不下去的,會干擾修行,所以要少修。卧禪也要少修,大家要知道南傳的卧禪跟葯師法的睡光明法是不同的。睡光明法修的話當然很善巧,因為他就在睡眠裡面修。但是這個卧禪你是要一直保持清醒覺知的,如果初學者你就學卧禪的話,你還沒開始修你就睡著了。吃完早飯睡,睡了醒了吃午飯,吃了午飯又睡,一天到晚都是睡了,這個是不可以的,這樣修的話你會越來越懈怠和懶惰。所以它容易引發睡意,這個卧姿的話,難以保持覺知,要少修。

怎樣通過在行住坐卧四威儀之中來修,然後達到解脫呢?比如說我們修行禪,行禪怎麼修呢?我們看底下經文:

復次,諸比丘!比丘行走時,了知:『我正在行走。』站立時,了知:『我正在站立。』坐著時,了知:『我正在坐著。』躺卧時,了知:『我正在躺卧。』無論何種姿勢,皆如實了知。

這樣來修行禪。有些人就慢慢地慢吞吞地,然後一直心裏面念,我抬起左腿然後放下,然後又抬起右腿,這樣是行禪嗎?不是啦。行禪不是這樣的,你這樣修的話,當然能夠讓你心靜下來,但是這個不是行禪,不是真正的行禪,只能說是行禪的前行准備。事實上你要真正修行禪,你要先稍微在你經常要經行的道路,要站在那個起點先培育一下定力。

比如說你先修安般念,或者你修四界差別觀,到能夠見到色聚,見到色聚就見到辨識色法了。你能夠辨識色法了,然後就分析它們,分析它們最後的究竟色法不過是地水火風,見到地水火風四界的十二種特相;然後才起步,慢慢走,這樣是開始修行禪;然後觀照,在行走的時候這個心會產生很多的心生色法。比如說,你邁步之前,你一定心裡起個念頭,我要行走,要抬左腿。你這念頭一起,就會生起很多色法,這個叫心生色法,然後才會指揮你抬腿邁腿。所以要觀照,因為「要行走」這一個念頭,就產生了很多心生色法;同時也要觀照,因為「要行走」這一念,這個起心動念就生起了很多的心路過程。心路過程裡麵包含了一個意門轉向心和七個速行心,這個意門轉向心有十二個名法,每一個速行心法裡面有三十多個名法,這樣地來修才是真正地修行禪了。不是說:啊,我正在行走,了知我正在行走,心裏面念一下,就是想行禪了。不是這樣的。

眼下大家可能聽不很懂,不奇怪。如果你沒有系統學過四界差別觀,你都不曉得在說什麼,也不會懂得它到底怎麼修。但是你學下來就好了,學下來你就知道怎樣去修,怎樣去修四界差別觀。我們特別強調,安般念和四界差別觀對初學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你把這一個意門轉向心裏面的十二個名法,把七個速行心,每個速行心裏面的三十多個名法,全部都能夠辨識清楚了,你這個時候就真正地沒有我相了,真正地沒有我執了,不是口說,而是現證。知道這些名法不過是四種名蘊的集聚,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的集聚而已。一切帶動和被帶動的色法是色蘊,那些所有的名法是識蘊,在行禪之中能夠觀照五蘊,就是真正地能夠在行禪。如果我們真正地能夠在行禪之中來觀照五蘊,就證得了名色分別智,再來觀照五蘊的生滅因緣。

如是,他安住於身,隨觀內身;或安住於身,隨觀外身;或安住於身,隨觀內外身。他安住於身,隨觀生法;或安住於身,隨觀滅法;或安住於身,隨觀生滅法。

前面我們講了行禪,站禪、坐禪、卧禪都是那樣地修。然後還要進一步要觀照,觀內外、觀生滅。觀內是觀自己五蘊身心、觀外是觀他人的五蘊身心;然後交替地來觀內外,這樣就把一切微細執都斷掉了。把對於其他人的那種肉體的貪執,微細的也都破除了,一切行法、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苦、無我。然後還要觀生、觀滅、觀生滅。

觀照五蘊的因緣,生起這個五蘊的因緣也是無常的、苦的、無我的,就能夠去除我想,就能夠斷我執,達到解脫。

在行禪之中,要觀照五蘊證得名色分別智以後,還要觀照五蘊生起的因緣,它滅的因緣。首先是用緣起第五法來觀照五蘊身心的遠的因緣。我們由於前世的煩惱輪和業輪;煩惱輪有三支也就是無明、愛、取這三支煩惱輪。業輪有兩支就是行和業有這個兩支。因為煩惱輪引生業輪,因為業輪,所以我們就招感到了今生的果報五蘊的生起。這樣就是經文裡面所講的「他安住於身,隨觀身法」的具體的實修的方法。

然後觀照,由於無明、愛、取、行、業有,這五種因完全地壞滅,所以涅槃的時候五蘊完全壞滅,這是觀照因緣滅,也就是經文上所講的「或安住於身,隨觀滅法」的具體的實修的方法。

然後再來「或安住於身,隨觀生滅法」,就是觀照因緣生滅之後,還要觀照剎那生滅。煩惱輪、業輪的五種因一生起即壞滅,即生即滅;當下的果報五蘊也是一生起立即壞滅,即生即滅;因此是無常、苦、無我的,這樣地來修觀禪。

底下就是講修四威儀的成果:

或他建立起『唯有身』的正念,如此建立正念,只為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無所依而住,不執著五取蘊世間任何事物。

比丘如是安住於身,隨觀身體。

通過在日常生活之中對於身體姿勢四威儀的禪修,能夠體驗到一切行法、一切有為法都只是五蘊,只是因緣的相續生滅,那麼對它們就沒有愛、見、無明——沒有貪愛執,沒有對自己見解的執著,斷無明。沒有任何的執著就能夠解脫自在。這樣對於身體四威儀的禪修就是變成觀禪,觀禪就能夠成就解脫法門,讓我們成聖道。

我們為什麼要來禪修呢?為什麼要來參加禪文化大學堂呢?因為禪修能夠幫助我們成就自在快樂的心。

有一些人擁有用之不盡的財富,可以隨心所欲地購買物品,但是買不到幸福。

有一些人擁有炙手可熱的權力,可以隨心所欲地支配他人,但是他對自己的煩惱卻束手無策。

那麼禪修者擁有自由自在的心。怎麼擁有?用前面我們講的方法,你觀一切行法、一切有為法,通過辨識色法、辨識名法,就真正地證到一切都不過是五蘊的集聚。而這個五蘊怎麼生呢?怎麼滅呢?都能知道。這樣我們的心就沒有任何的執著,沒有任何的掛礙,真正的成就自由自在的心。

那麼面對任何境界的時候,都能夠隨遇而安,都能夠快樂無憂,法喜禪悅無限。所以這樣的生活你選擇哪一種呢?你是追逐能夠用之不盡的財富嗎?還是追逐炙手可熱的權力呢?或者還是希望成就自由自在的心呢?

尤其是對於那些修行功夫很純熟的禪修者,他不是一定要在座上,在坐姿這個時候,才能夠成就,才能夠修禪,才能夠修觀禪。他在一切姿勢之中都能夠成就觀禪的智慧,都能夠證聖道,都能夠進入禪那。

比如說舍利弗尊者和須菩提尊者就是很好的例子了。舍利弗尊者是滅盡定的精通者。我們去那爛陀寺的時候我們就看到舍利弗的大舍利塔,是非常有加持力的,那個也是舍利弗尊者出生的地方,尊者就在那個地方附近的村莊裡面出生。舍利弗尊者是滅盡定的精通者。南傳佛教寺院是不生火做飯的,比丘們每天都要托缽。舍利弗尊者每天出去托缽的時候,他在每一家門口都是先迅速地入滅盡定,然後從定中出來再接受供養。

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他是精通於慈心禪、慈心觀。他在每一家門口來接受供養之前,總是先入慈心禪,然後從慈心禪出來,再來接受供養。大家要知道,這個止和觀,你不可以混在一起修,混在一起修是很難成就的,你要修觀禪,你要先從定出來,再來修觀禪。

你看兩位尊者就給我們示現了一種榜樣。因為兩位尊者都希望布施供養者能夠得到最大的利益,最殊勝的利益。所以他們都是從定中出再來受供,先修定然後從定出來,再來受供。那樣的話,超勝的善業、無量的善業都會在施主的心路過程之中產生。所以在行住坐卧四威儀之中都能夠成就禪那,都能夠修觀禪、開智慧、證無我。

⑼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

大願法師講述 自序: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之五:之六:之七:之八:之九:之十:之十一:之十二跋 自序 當今世界人人不安,互相無法信任,甚且疑心重重,導致引發社會亂象。若欲對治此一亂象病態,必須先了解聚集亂象之因,才能對治下葯漸趨好轉,否則費心費力徒勞且無功。那麼亂象主因為何?就是因為人人無法以五戒(十善)自嚴身心的緣故,佛陀制定五戒包含十善戒在內,凡佛教七眾弟子,無論是出家、在家,或非佛教徒,只要是關心世界、關心社會、關心家庭、關心自心及他人者,都必須持守五戒,因為持戒是自己修習福德的根本,也是世界、社會和平不可缺的條件,只要持守五戒(十善)清凈,福德必能增長、社會自然就和樂。 戒律是修習一切善法的基礎,佛陀即將入滅時,於最後遺教開示世人:必須『以戒為師、依四念處為住。』但慢慢至今已遭遺棄,如此重要教誡一旦遭遺棄,世界、社會如何得以安寧呢?佛陀又開示說:『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無明覆蔽)不能證得(佛道、覺悟)。』若能遠離妄想執著(無明),智慧自然漸漸開啟,由此足證眾生皆有成就佛道的可能,只要舍離顛倒妄想執著,終能成就佛道。既然成就佛道必須斷除妄想執著,當然首先就必須持戒,藉由持戒得心安寧、清凈,攝心修定就容易多了,繼而起觀思惟而發慧,戒、定、慧三無漏學是解脫苦惱、成就佛道不可缺的法寶,只要人人持守五戒(十善),世界、社會自然和平安寧,期望大家共同持守五戒(十善),為後世代代留下一片凈土! 一九九七年三月六日大願寫於慈蓮寺大悲殿庭 大願法語: 『欲求福田者,持守五戒最為勝;戒乃菩提本,培福成佛道;人人持戒、培福,世界、社會和平安樂。』 :之一 各位護法居士,吉祥如意!今天又見面了,現在我來講『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因為在家居士信徒很多,若是不說該怎樣修行,恐怕大家都只光會嘴說:『我是佛教徒啦!我在修行了。』但應怎麼修呢?現在先來解釋『戒』和『律』。 戒律乃為道德之本 『戒』、『律』兩字的意義,應該是各有所指,簡單說,也就是各有各的說法,戒有戒的范圍,律有律的范圍。『戒』是禁止佛弟子不得作惡,若作惡便是犯戒(諸惡莫作)。除禁止不得作惡之外,佛弟子也禁止當作善不可不作,所以在三十七道品佛陀就說:『已生惡令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不論在家、或是出家,首先必須由此下手,所以戒是禁止佛弟子停止不應該的行為,不可妄造惡業。除此之外,佛陀又規定:應該去做的善、應該去做的事,必須去做,不得不做,若不做者也是犯戒(眾善奉行)。所以『戒律』用二句話來說,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般人對於佛法及戒律認識不夠,不完全了解,因而錯認佛教只是消極的防非止惡,卻不了解積極一面的眾善奉行。也就是說,該持的就持、該去做的就去做、該去做的你不做也是犯戒,所以在戒律中有二句話:『止』和『持』,止就是『諸惡莫作』,持就是『眾善奉行』。若是不了解,就會認為佛教是消極面,就無法了解佛教積極面的眾善奉行。簡單說,『戒』是不能如此!『律』是應當要如此!戒與律以文字來說應該是這樣,所以『戒』是比較屬於個人的持守,『律』是較屬於團體的活動,不過有時也可以將『戒』、『律』合起來通用,則是『止』『持』——停止和應該要持守的,也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其實佛陀所定的戒律就是道德責任的規則,做人的根本立場,修習一切善法的基礎,及通往一切善法的大門。無論是出家或在家的佛教徒,對於戒律都同樣需要去實踐,因為佛法都是建築在戒律之上的,所以我們要學佛,必先要了解二項:一是戒律,一是法。 持戒律行 以無我精神服務社會 凡是一個有組織有理想的團體,就有其組織的人員,有其組織的規章,其組織的健全與否,就看其規章的內容而定。假如章程不健全,組織也等於不健全,若組織健全、章程健全,才能有效的發揮。任何組織,不管是社會組織或是宗教組織,都是依其各自需要的理想而制定規章,再由規章產生力量,但是組織的規章是否能產生力量,以及團體能不能發展,都必須視其組織的所有人員能否一致的對其規章的遵守(戒)與擁護(律),即奉獻、犧牲的意思,共同一致履行權利義務及理想的追求。若是如此,團體組織才能發揮功能。 宗教也不例外,宗教的戒律性質,雖然跟社會一般組織的規章有些相似,但宗教是以犧牲為其最大要素。有些宗教類型是以提供外表的身軀犧牲於神,為神、人做交通,就是做神與人之間的媒介,這是一種較低層次的宗教作法,以犧牲肉體供神使用。若是高等宗教者,則以『戒』嚴身心,以『律』生活,先自悟證無我法,也就是說先獨善其身,徹底了解無我法、了解緣起空性,空其身心於自然,就是不執著身心為一個自我體,不執著這個身心是我,永遠不變。因為這只不過是因緣和合的而已、因緣成熟則結合、因緣分散即離開,沒有一個我,如此才能以無我的精神來服務社會。若不能以這種體驗,確實達到無我,有時說要犧牲,卻處處以我的主觀認為,我做這事以後的果是什麼?固執等等……就處處產生很多的掛礙與遭遇。所以若了解緣起空性、無我法,這樣的犧牲在任何宗教、任何角度而言,你是無畏的,你是犧牲、奉獻的,因為你『無我』,你會過得很自然,奉獻得身心安樂。若不然,處處希望如自己理想,可是結果卻不是這樣!若能了解緣起,你可以真正走出你完美的理想,因為了解無我故,趕緊借用有用的色身,有用的本錢,就是說身體健康,眼、耳、鼻、舌、身、意都清楚,你有這樣的本錢做資糧,將你符合社會、符合真正的了義法,奉獻於社會、傳授給別人,能夠讓眾生離開我執束縛、得到真正究竟的涅槃,走入真正的解脫。若要走入涅槃,則必須先了解次第方法,若不了解次第方法,一味盲目的修行,當然就沒辦法,所以必需離開『五欲』和『我執』來達到證入涅槃,這是較高層次宗教最大的一件事情。也就是為了要達到真正斷滅一切憂悲苦惱,『犧牲』為重要行持之一,這是層次較高宗教不同的地方。 戒律制定的源起 有人類的世界以來,不知經過多少的宗教緣起緣滅,組立掘起又解散、恆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但是到目前為止,被世界公認的宗教很少,主因也是離開了戒律及教義。宗教要被人肯定,必須要有明確的圓滿教義,與明確的戒律,因為戒律的功用,不止是防止信徒的腐化,更要能夠增進大眾的福祉,否則,便會遭受社會自然的淘汰。每一個宗教都有它的戒律,但佛教的戒律與其他宗教的戒律是不大相同,因為佛陀是在人間自體證,親身體證世間苦、親身了解苦的原因之後,用修行的方法來滅除苦,所以他是了解苦的主因起源,了解修行的方法滅掉苦,即是於人間自體證,滅除一切煩惱及憂悲苦惱,所以他不違背人類道德利益標准而制戒。也就是說佛陀在人間生活、在人間成道、依人間需要制戒,所以佛陀所立的戒符合眾生所需要。 佛陀成道後的最初數年之中,佛陀弘法其間尚無戒律,根本沒有所謂的戒律,因為初期佛的弟子,都是根器道德很好,聽聞佛陀說的法,都能馬上悟出真理,而信受奉行,所以佛陀就不必制定戒律來約束大家。直到佛陀成佛以後的第五年,有一位比丘由於俗家母親的逼迫,聽說其父母准備要供養比丘,所以叫他出家的兒子比丘帶著所有比丘回去接受其父母供養,結果其母設下圈套,迫使他與其未出家時所娶的太太行淫慾而犯了淫戒。同行比丘告知佛陀,所以佛陀才制戒,佛教的戒律就從此陸續的制定下來。佛陀制定戒律目的是要維護僧團的清凈庄嚴,若教團內有所犯錯,隨犯隨制,從此以後凡有違犯僧伽團體清凈生活者,即制下定律大家遵守,所以佛陀制戒的動機,是為僧伽團體清凈的緣故、和合的緣故。只要進入佛門,我們一定要了解制戒的動機,因此,佛教的根本精神,即在於戒律的尊嚴與遵守,所以凡是佛弟子,不論是出家或在家,只要踏入佛門,第一件大事也就是必須受戒及守戒,若是無者,雖然自稱為信佛、學佛的佛教徒,也不過是被稱為佛教徒,卻是徘徊佛教門外的人,因為你只是嘴巴說信而已,對佛教的戒與律不清楚,那隻是說信而已,是信仰的信,這樣是不會被佛教所承認的。 受持三皈 依教奉行 佛教弟子有分出家和在家,所以佛陀所制的戒律,也就有分出家及在家,那是次第與階層的區分。現在所要說的是在家戒律,在家戒共分有四種:第一是三皈依戒;第二是五戒;第三是八關齋戒(八關齋戒也可以稱為增益戒);第四是菩薩戒,但是菩薩戒是不分在家或出家的,以後我們會說到。首先來說三皈依戒,有些人會懷疑甚至會說三皈依為什麼說是三皈依戒呢?其實我們要三皈依之前都有說:『受持三皈』,所以我們一定要受持三皈,『受持』二字就是戒律。所以,三皈依也是戒,戒是警覺的意思,意義就是不能做的就不要去做,有一個界限、界址,如土地與土地間有個界址,界址一標定就是要大家遵守,你不能超越我的界址,若是超越我的界址就是侵犯我所有,國與國間也有界址,連大海、海洋也有界址,這是公海,這是隸屬南韓,這是屬日本的等,所以『戒』就是警覺你、提醒你別超越界址。戒也可說是一種約束,約束你不應該做的行為。既然這樣,在受三皈依戒時,授戒的僧師有明確的說明,皈依後必須持守三條皈依戒,也就是皈依後必須禁止: 一、『盡形壽皈依佛,永不皈依自在天魔』。受皈依的人應該都有念到才對,既然都有念到就該知道它的意義。 二、『盡形壽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意思是說:我活著的一天,我一定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 三、『盡形壽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眾』。所以我們皈依時,授戒的師父都會念著讓你跟,也都會由皈依授戒的師父解釋。 既然你發心皈依佛教的三寶了,三皈依後必須持守禁戒,所以皈依三寶就含有一種戒的特質了,因此三皈依也就是三皈依戒,初三皈依者必需一定要了解。現今世界上皈依佛教為三寶弟子的信眾很多,人數難以正確統計,但是真正能持守三皈依戒者就不多了,什麼原因呢?因為他不了解三皈依戒,為什麼呢?因為他初皈依,對佛法僧三寶無深入了解,尤其是我們皈依時的時間也不太長,不能夠說你來先上一天課,了解什麼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因為現今社會時間就是本錢,於工業社會中,大家每天都非常忙碌,而且在家居士也不能抽出太多時間來,不然按常理皈依應該要一天的時間,早上上課,先了解什麼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樣才有辦法,因為沒有那種環境,也沒有這樣的制度,有時你用制度反而讓信徒認為『啰嗦』!別人皈依時間都不長,而你皈依就需一天時間。嫌啰嗦,所以大家如果有這般的風氣,那皈依後,能持守三皈依戒的人,就越來越少了。因為初皈依的人對佛及自在天魔兩者的差別不能了解,既然初皈依者不能了解,他又將如何持守三皈依戒呢?所以會產生錯解佛是高級的天仙,落入神格的信仰,將佛與自在天魔混在一起,不知道什麼是自在天魔,什麼是佛?那就違犯了三皈戒的第一條——永不皈依自在天魔的禁戒,不是他不去持守,而是他不了解,不徹底、不知道。初皈依的人怎會徹底呢?所以,我覺得必須要讓信徒了解,才藉這機會來講在家居士要如何修行,對法方面,在家居士要如何修行?在家居士持戒要如何持戒?在家居士對律的方面,如何去持守及奉行。因為有很多在家居士擁護佛教,我們才能專心研究佛法,他們布施物質使我們不缺吃住穿,建立庄嚴道場讓我們專心研究佛法,我們必需要提供一條相當有次第的方法,讓在家居士能夠按步就班的修行,那才不會摸不到路。一般對於戒律的解釋不是太深,就是無次第,戒歸戒、律歸律,如汪洋大海不知從何摸索起?每個說的不同,一個說一種,一個法師說這樣、二個說兩樣,到底聽誰呢?並非我本人對戒律很有研究,只是盡量以我個人所了解的跟各位給個善緣,與各位互相溝通,若是說的不圓滿、不太清楚,希望你們再參考專門研究戒律的人,去做更深入的研究,至少我說一些讓各位有個印象,也可以依這次第來追求。 了義皈依與非了義皈依 其實『皈依』兩字,並不是佛教的專利品,因為皈依兩字,從字面上解釋,『皈』是回轉或是歸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賴,凡是回轉依靠或是歸投信賴的行為,都可稱為皈依,所以皈依兩字並不是佛教的專利。那麼信仰佛教有三皈依,信仰其他的宗教,乃至是奉祀、崇拜多神以及妖魔鬼怪等的信仰,也可稱為皈依,因為他們歸投他、依靠他。像很多人不了解,如小孩子要去讀書,平常不輔導小孩努力認真讀書,要考試時才買一些水果,拿三柱香,去哪裡呢?去求菩薩保佑讓他考上錄取!但這並非不好,可以讓他內心有個寄託,這種也等於是依靠他、皈依他。 那麼什麼叫做自在天魔呢?『自在』有了義自在及不了義自在之別,不了義自在就是不究竟自在的意思,了義的自在就是究竟的自在。那什麼是究竟的自在呢?也就是已經達到涅槃,斷除一切憂悲苦惱、離開貪嗔痴了;不了義的自在就是不究竟的自在,也就是暫時而已,暫時的自在快樂而已,馬上又煩惱痛苦,憂悲苦惱又來了,所以這也就是不究竟的、是暫時的,又叫做有漏的。不了義自在就是福業的招感,就是說你福報很好,感覺你也不缺錢,身體也健壯,子女也孝順,夫妻也和睦,但是必須了解這是暫時的而已,不論如何,再好的夫妻總有一天也會分開,再好的父子母子也會分開,再年輕、再健壯總有一天也會老化,所以這種自在只是暫時而已,即使讓你有再多的財產,你也不能買到永遠不老不死啊!雖然福業感招你眼前全都俱足,但那隻是暫時的而已,煩惱一樣會來。 若是了義的就不同了,他徹底了解煩惱的起因、徹底了解煩惱,因為有一個不明白的渴愛,誤認為有一個我的緣故,才感召痛苦、煩惱。既然已經了解徹底了,且依佛陀的教義修行,親證了,他就不會再產生執著,這種才是真正慧的解脫、智慧的解脫。以智慧的解脫來斷滅心的一切煩惱,以及束縛,這是究竟的,也是通達無礙的自在。 那麼天魔二字呢?天子魔之略稱,第六天之魔王。天魔是福業的果報,因為我們在人間修福業,而感招到天上,人家說六道輪回不是有個天、人、阿修羅,意思是說福業的果報。在佛教的教義之中來看,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即使是他們的最高理想,總不會超出升天的范圍,就是說佛教以外很多的宗教,都偏向修善,或是偏向以後死後去天上,像印度很多的宗教都是修求升天,所以它的理想范圍都只在天上而已。但是以佛教而言,即使生到最上、最高的天界仍是在生死輪回之中,因為他還有一個『我』,無論天上的壽命有多長,亦有其限度,天福若享盡,死後還墮,所以天魔非可靠的皈依處,也非究竟、是有漏的,並不是真正究竟的皈依處,即使讓你皈依天上的天魔,想要去天上,上去了卻又下來,永遠在往返而已,光是上去下來,腳都走酸了,也會累的。唯有皈依佛教,才能使人漸漸地走上離苦,得到清凈、得到解脫安樂之道。 那麼佛是什麼呢?初皈依的人,要了解佛是什麼的也很有限。佛是覺悟宇宙人生真理的人,別把佛當成是一位高級的仙,高級的神,那這樣你就不了解佛了。 『佛』——是梵語,意思是一位覺悟宇宙人生真理的人,若要更詳細,我也有說一卷佛法僧,跟一卷三皈依可供各位作參考,其他的法師也有很多論及佛法僧的著述,都可供參考探討,但是千萬注意,若是我們所看的書已將佛落入神格化,那這本書是不是可以看,就該考慮了,若要看、那你只作參考就好千萬不要誤解了。佛不是天魔、神、仙等的神格化,佛是究竟解脫憂悲苦惱,止息輪回生死的大聖人。所以皈依佛陀的人格為行持模範,依止佛陀的教法力行才可成佛道。因為眾生本具佛性,什麼佛性呢?就是說眾生俱足圓滿的智慧,只因妄想執著,迷塵背覺不悟,認假為真,產生痛苦生死輪回,皈依佛與皈依天魔的差別就在此,大家要了解,所以皈依佛永不皈依自在天魔。凡是我們初皈依的人,在正授中都有念過的,那麼若是我們能真正皈依佛,不去皈依天魔外道,那你就是真正會修持、受持三皈依戒的人,不然,你不了解天魔與佛的差別,到底如何能皈依佛呢?簡單說:有了義和不了義,有漏與無漏之分,也就是有究竟與不究竟的差別,所以要認清楚。 第二條戒:盡形壽皈依法。有這肉體活著的一天,一定要皈依法,既然皈依了,就永遠不再皈依外道的典籍,我們三皈依的第二條,明明有如此的說法跟如此的記載,引導皈依的大眾念誦三遍,那麼永不皈依外道典籍,什麼是『外道典籍』呢?初皈依的人哪知道什麼是外道的典籍呢?包括現在已皈依五年、十年、廿年的人,若不用功去探討,現今處於宗教自由復雜的前提下,人人都能說一套,那他怎麼能分得清楚什麼是對或不對呢?所以初皈依的人,幾乎沒人能分辨什麼是外道典籍,所謂的『外道典籍』就是違背自然法則心外求佛者,也就是說,你不向內自己征服自己,來斷滅自己的所有我執及憂悲苦惱產生執著的貪嗔痴,反而向外去追求,要使自己有智慧,追求滅掉貪嗔痴,卻不向內在貪嗔痴去征服,這種叫做向心外求佛者,叫做外道。 印度當時的外道就有九十六種之多,有名的外道有六師: 一、阿夷多,阿夷多的教理是屬某某論,他主張人皆由四大原素構成的,身體若破滅時,也隨著消滅,主張極度的求樂,活著時,盡量去享受,這就是我們說的外道典籍了。 二、散惹耶,散惹耶的教義是懷疑論。不反對別人說有無來世,有無果報等。此派學說,對一切問題都不作決定說,都無正面的答覆。 三、末伽黎,末伽黎的學說是定命論者。主張無因論,否定一切依業的輪回,一切生物輪回是無緣無故的,一切修行都是空的、無用的,只要經過八百四十萬大劫,屆時不管智或愚,都自然得解脫。所以他的教論很奇怪,既然修行無用,那他又修苦行,是在修什麼呢?他又修禪定,又是在修什麼呢?這些都叫做外道典籍。 四、富蘭迦葉,富蘭迦葉的學說是道德否定論。主張縱欲,立無道德論,無善惡果報。殺害他人非是行惡,無惡報。即使祭祀、布施、克己制御感官、行好事、說實話,也不是行善,也沒有善報。簡單說,做惡沒有惡報,做善也沒善報,業的報應不可能有,他否認善惡,所以這個教派叫做外道說法。 五、鳩鳩陀,鳩鳩陀的學說立七種要素,認為人是由七種要素而構成的。七要素是:地、水、風、火、苦、樂、生命(靈魂)。不承認靈魂的獨立性、主動性,否認道德,他認為靈魂是由這幾項所結合的,這也是外道典籍。 六、尼乾子(耆那教),此派立五戒和佛教的五戒只差一戒不同而已,尼乾子所立的五戒:一、不殺生,二、不妄語,三、不與取(不與取等於佛教不偷盜的意思。),四、不邪淫,五、無所得。耆那教他的修行法很嚴,我們在『宗教的起源與佛教的源起』中有介紹到,若要更了解印度六師可以參考。此派分世界為有生命與無生命,生命不得解脫是由於業的束縛。還有印度婆羅門教的奧義書等一些常、斷之法,佛教稱他為外道。其實外道是指無關斷滅生死煩惱痛苦的教法,所以稱他為外道典籍,不了解的人,錯解誤會外道是在罵別的宗教,其實不是,這只是名相而已,並不是說外道是在罵人,千萬別誤解了,心外求佛,才是外道,佛教裡面也有很多佛教徒是外道,也是很多啊!這是事實。 自滅貪嗔痴 親證八正道 佛陀的教義就是從自己的貪、嗔、痴三毒下手,修行以征服自己三毒為物件,佛教的教義,是叫我們自己去征服自己,征服我們自己的貪嗔痴三毒,並不是去征服別人的宗教,所以佛陀的教義特別不同,若是你不從自己的貪嗔痴三毒下手,那麼你如何修行呢?佛陀是不會去罵或看不起別的宗教的,因為宗教各有他的教理,必須去尊重,千萬不可毀謗其他的宗教,當然也不容許其他宗教冒彷彿教,這樣也不行。雖然宗教很多,但佛教和其他的宗教仍有不同之處(不共法),教義雖有共法與不共法,共法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等。如佛教所說的結夏安居,過午不食等等。這都是與其他宗教相同,所以叫做共法。若是真正的了義法叫做緣起性空、八正道、十二因緣、四念處、四聖諦,這些與其他宗教不相同,所以稱為不共法。就是差別在了義與不了義,其實佛教也有些法和別的宗教一樣,所以稱他為共法,也就是不了義法或稱為有漏法,不究竟的。那麼什麼叫做了義(無漏)法呢?就是中道,中道是什麼?就是八條正道,也是唯一解脫的道路。外道思想不是『斷』就是『常』。所以稱他為兩邊人,佛陀的中道思想就是不落入『斷』或『常』,所以稱為中道法。中道的八條正道:簡單解釋一下,在我們『回歸自然』系列也有談到八正道,若要參考八正道,應該要參考回歸自然,現在只作簡單介紹: 一、正見:是正當的見解、正確的知見,認清宇宙人生萬事、萬物的真實相,本來面目,如認識一切皆苦,明白諸行無常,了解諸法無我,徹知萬法皆空性等等。 二、正思惟:是正確的思惟。由於徹底的認識事物真相『緣起緣滅』,而以正見為自己的理想,由理想而能實現自己的正欲。正當的慾望,所以稱為正思惟。 三、正語:一切的言語都必須不離法或善,不作一切非理的口業。 四、正業:除去身上一切不正當的動作,而且常行清凈之業。 五、正命:離開一切不正當的生活,必須活在正法當中。 六、正勤:是正確方法的努力,是正精進勇猛於修行。 七、正念:將正確的思想常住於心,時時憶念不忘,不起一切邪念。 八、正定:用正確的方法修禪定,將心靜止於正念,保持身心於三昧(正定),不被煩惱妄念所動。 今天時間的關系,暫時說到八正道、八正道是佛陀所開示的八條正道,也是佛教修行實踐的代表傑作。下星期有空,有時間、因緣,我們再繼續研究,祝福各位持戒清凈、福德圓滿,感恩! 大願語錄: 『佛法是用以度人,給予得到安祥、和平、自在、寧靜的涅槃,不僅為了滿足求知的好奇。』 :之二 各位諸山長老、各位護法居士,我們又在空中見面了。 正見引領 正道以行 我們前集已將八正道的條文簡單說過了,若想要對八正道更清楚,我介紹看回歸自然第廿三集,以上佛陀所開示的八條正道,是佛教實修履踐的代表傑作。依止八正道修行能解脫一切煩惱,而親證涅槃,止息輪回生死的痛苦。佛教的教義、修道法,是依中道建立,所以皈依佛就不皈依外道典籍。若皈依外道典籍就犯三皈依戒的第二條戒了。初皈依的人有誰能夠了解呢?怎麼知道外道典籍是什麼呢?所以我們修行思惟正見的標准,一定要依止佛陀的教義,否則就無法以正見的標准來落實於生活中,若能如此,也就是持守三皈依戒的第二條戒了,所以印度六師所言的教法,我們都稱之為外道。現今宗教復雜,所以我們要修行一定要依法。不能只認那是誰說的,在回歸自然里的噶拉瑪經有說,不能只依知名度,或只認定這是我師父,也不能斷定是出家師父講的就對,一定要經過思惟,符合三法印與否,若符合三法印就接受,若不是則需懷疑請教,才不致浪費許多寶貴的時間。 第三、盡形壽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眾。這地方很多人不了解,認為我皈依這位師父,這位師父才是我的師父。不是我皈依的師父,就不是我的師父,不是這樣的,佛陀說僧伽就是個和合的僧團,待會會說到,所以皈依師父等於代表僧伽都是我們的師父,所以是依法。僧伽:就是集團之意,所謂集團,必須要有三人以上才能說僧伽,後來有所謂僧,是以一人為單位,對不對姑且不論,這是名相與我們修行無關,只不過是一種代表的名詞,我們別浪費太多時間在這種與修行無關的事,是非與否我們不必去研究,故出家人都被稱為僧,僧是佛法僧三寶之一。僧伽一詞,並不是出自佛教團體而已,在佛陀未誕生前,印度就有僧伽兩字了,印度人將商業、社會、政治或是宗教等單位,都稱為僧伽集團。佛陀成道以後,教理圓滿、學德兼優、教化有方,弟子就漸漸多起來了,終於演變成一大集團,佛陀沿用印度舊有的僧伽制度,自己則是僧伽里的導師,所以僧伽確實是指佛陀和他的弟子,以及廣義的在家佛教徒們。不過談論僧伽,還是以佛陀和出家弟子的一大集團為原則,直到後來,才將佛陀除外,專指出家弟子們的大集團,而成為佛法僧三寶的局面,也許有可能佛陀教人要以法為師,要依法而住,故佛陀所悟的佛法,是吾人應該要皈依的,同時佛是唯一大覺大悟發現真理的人,由他啟示開導眾生,故大家依止佛陀。至於僧伽集團,乃是唯一傳承佛法真理的代表者,也就是說佛陀他是一位覺悟者,將他的佛法留傳下來,而歸依佛也就是皈依他的人格與福慧,依止佛陀所體悟的佛法,我們可以用他的佛法修行,達到與佛陀一樣,那麼佛陀滅度後我們一定要依止僧伽集團,傳承佛法真理的代表者,所以皈依僧就不可再皈依外道邪眾。你皈依僧之後,若再皈依外道邪眾就犯了皈依戒。 外道,以上有說明過,邪眾,就是不依中道,藉宗教名義活動者等等不正見的人,也可以說是假藉佛教名義行利己之事,而他所說的話都不正見,妖言惑眾,甚至藉宗教去騙人,用言語去騙,去拐人等等,都是外道邪眾。初皈依的信眾,若是不先了解三皈依戒,他如何去分別好壞,又如何去持守呢?真能夠了解三皈依的內容及意義嗎?其實很難。所以問題就出在這里,希望初皈依信眾,必須深入了解三皈依戒,了解佛法僧,不要只聽人說就跟著走,也不可只求名相皈依就結束了,很多人有這個毛病,將皈依佛當成佛是鬼神般在拜,我們拜佛是想到佛的德行、教義,想他的悲智去學習他,看到他就想到這些,那才能拜得下去,若是我們不清楚佛的德行,不了解他的好處,也不了解他偉大在哪裡,我們怎會拜得下去呢?很多人都只是跟著拜而已,所以,以後有關於在家居士如何修行的地方會說到,現在不是在說這一項,怕扯的太遠讓

⑽ 怎麼修煉佛法

修行佛法的次第、種類及結果
智平

每個人修行,都是有原因的,要麼是為了解脫煩惱,要麼是為了探尋真相,要麼是為了調整心態,要麼是為了化解業障、消除病痛,要麼是為了求得富貴,要麼是為了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和保佑。。。
按照修行目的和最終成就結果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四種方法:一是人天善法,二是聲聞法,三是緣覺法,四是菩薩法。
一、人天善法
修習人天善法,其目的是為了得到福報、消除業障、病痛,最終的結果是下輩子再來人間受生,得到好的名譽地位財富。修得最好的還可以往生到天界去當天人,享受屬於天人的福報,但是還是有苦,福報一旦享盡,又會投生人道或者下三惡道受苦。修人天善法,不是佛教特有的方法,是共外道的法門,最終結果還是無法解脫煩惱、出離六道輪回。無法避免今後不會下三惡道受生。
修行方法:吃素、放生、做義工、做慈善、捐款希望工程、拜佛、轉塔等等。總結為四個字:行善止惡。拿佛教的專業術語來講就是「受持五戒,修積十善。」能夠受持五戒,下輩子就能再次投胎為人身,若能修積十善,則下輩子可以當天人。詳細的講解推薦兩篇文章:(請網路搜索) 1、《怎樣修持五戒 》 2、《怎樣修十善業》

二、聲聞法
從聲聞法開始,才算是真正進入佛門修行。這個法門不共外道,也就是說,是佛教特有的修行方法。
聲聞法的修習,主要分四個層次、果位:初果(須陀洹果)、二果(斯陀含果)、三果(阿那含果)、四果(阿羅漢果)。聲聞法修行的目的是斷煩惱、出輪回、入無余涅槃。聲聞法把煩惱分類為五下分結(我見、疑見、戒禁取見、貪、瞋)和五上分結(無明、掉舉、色界愛、無色界愛、慢)。把這些煩惱全部斷除即證阿羅漢果,臨終後入無余涅槃,永遠地離開三界輪回。(這是一般的說法。《妙法蓮華經》說,其實三乘菩提到最後都會成佛。世尊說法是從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的順序去宣說的。到最後,他說一乘佛法,告訴你:其實聲聞跟緣覺取證的這種無余涅槃是一個化城,沒有辦法永遠安住在裡面,最後他們還是會離開無余涅槃,再度受生,學大乘法,乃至究竟成佛。)
修行方法:聲聞法主要是修「六見處」,具體的修法請見四部《阿含經》(《長阿含經》 、《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和《增一阿含經》),以及《實證佛教修行方法》和《實證佛教導論》的白話文講解,下面幾篇文章也可作參考:(請網路搜索)
1.《詳解:怎樣實證「初果」(論述版)》
2.《欲證初果,請讀《阿含經》「六見處」及註解》
3.《佛法的真修實證:第一步——六見處 (論述版)》
4.《六見處--實證小乘初果(綜合版)》
5. 《小乘佛法的核心——六見處(引經據典版)》

三、緣覺法
修學緣覺法的人主要是靠自己去做觀行而成就,不像聲聞人,依靠佛陀的講解,依靠親近善知識的指導。不過,緣覺人之所以能夠獨立修行而成就果位,過去世一定聽聞過現在佛的講法這個因緣。
修行方法:緣覺法又叫因緣法,主要是通過觀行十二因緣法而成就辟支佛果,入無余涅槃。詳細的修法請見四部《阿含經》,以及《實證佛教修行方法》和《實證佛教導論》的系統講解。

四、菩薩法
什麼是菩薩?菩薩是梵語bodhi-sattva(菩提薩埵)之略稱。拿現代語言來講就是「覺悟的有情」。他們通過覺悟「菩提」而最終成就正等正覺的佛果,解脫於三界六道輪回和煩惱,成就無上智慧,安住於無住處涅槃中。他們因為隨學「菩提心」的體性而發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菩提願行,生生世世在六道中普渡眾生。
菩薩法的修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初發菩提心開始,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後才成佛。
修行方法:修學般若波羅蜜法門。詳細的修行方法請見《心經》《金剛經》《大般涅槃經》《法華經》《成唯識論》等經論,以及《實證佛教修行方法》和《實證佛教導論》的系統講解。修學菩薩法最為關鍵的就是:發菩提心。一旦發了菩提心就一定會成佛!在此,推薦大家搜索一篇講解怎樣發菩提心的好文章——《勸發普賢行願》。

閱讀全文

與大願法師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書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定製六平方紅宇牌櫥櫃雷多少錢 瀏覽:737
寧波義大利傢具品牌有哪些品牌大全 瀏覽:636
築巢家居質量怎麼樣 瀏覽:698
上猶千惠家電電話多少 瀏覽:547
家居商場里東西有虛假怎麼辦 瀏覽:310
2020年九月多久適合裝修 瀏覽:125
鋼結構柱子用什麼材質裝修 瀏覽:943
量手定製對戒卷什麼意思 瀏覽:373
什麼木質傢具對人體健康有益 瀏覽:158
衣櫃kd軟體怎麼用 瀏覽:696
國家電網客服簡歷怎麼寫 瀏覽:877
裝修二級都能幹什麼活 瀏覽:946
金牌櫥櫃裝了多少錢 瀏覽:116
4米櫥櫃一般用多少板 瀏覽:211
為什麼裝修公司要送家電 瀏覽:874
連接衣櫃裡面的螺絲怎麼拆 瀏覽:63
大贏家電玩城怎麼老輸錢 瀏覽:717
建材門店導購怎麼樣啊 瀏覽:839
裝修垃圾有什麼東西 瀏覽:606
西安哪個建材市場出售白灰 瀏覽:302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