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光法師如何恭敬三寶
何謂恭敬?印光大師雲:「凈手潔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凡欲閱讀經典,須先洗手漱口、潔凈幾案、端身正坐、合起雙掌,然後以拇指與二指翻開經本,慎重小心保護經文,勿令染污、勿使損毀。一則保持經文壽命,二則保持經文完整,三則能生福德及智慧性,四則遠離諸過也。
何謂不恭敬?印光大師雲:「若肆無忌憚、任意褻瀆、及固執管見、妄生毀謗,則罪過彌天、苦報無盡也。」例如將經典放置不凈幾案上、或置於世間雜亂書中、或放置最底處、或床頭上、或置衣物中,或用指甲劃經頁翻閱、令經篇上有指甲劃痕,或用口涎沾於指上來翻經頁,或用二指及中指夾起經文翻閱,或穿鞋時用手指提鞋、再用此手翻閱經典,或眼看經文、心思經文,雙手無事,則閑摩其腳及腳指隙,然後再用手翻閱經典。或正在觀閱經時,咳嗽、打噴嚏、打呵欠不用手掩口,或正閱經時,未將經覆蓋便與人談話、及大說大笑,或不端身正坐、及半坐半卧、並斜身翹起腳來閱讀,或將經置於腿上翻閱,或將經書捲起,當小說唱本看等等。以上各舉不敬經典有十五種,若詳舉則無量矣。
祈緇素大德,於觀覽經文之時,必須仔細思量,對於三藏聖教靈文,恭敬與不恭敬之福罪為要。
② 居士要具備的十種功德都是什麼 出自哪裡
居士要具備的十種功德:信心﹑種姓﹑清凈﹑恭敬三寶﹑深慧嚴身﹑堪忍無懈怠﹑屍羅凈無缺﹑忍辱﹑不慳吝﹑勇健﹑堅願行。
出自《大日經疏》
《大日經疏》我國密教與日本真言宗之最主要聖典,共七卷。唐朝善無畏、一行等譯。詳稱《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略稱為《大毗盧遮那成佛經》、《大毗盧遮那經》。收在《大正藏》第十八冊。『大毗盧遮那』,意為『大日』。
③ 凈空法師:如何『恭敬三寶』及『奉事師長』
『恭敬三寶』。佛在經上教訓我們,每個人家裡都有兩尊佛,對這兩尊佛不恭敬,去恭敬外面的佛就錯了。這兩尊佛是誰?就是你的父母。此地雖然沒講孝順父母,但恭敬三寶含有孝養父母之意,不孝養父母就是不恭敬三寶。孝養的范圍非常廣泛,不僅僅是物質生活,如果只限於物質生活,畜生也辦得到。人與畜生不同之處,最重要的是養父母之志,光大父母之德,此大孝也。當前使父母在社會上,久遠的使父母在歷史上,都能受到大眾的尊敬,方是真正盡孝。如何能做得到?必須自己成聖成賢。聖賢的父母,那個人不恭敬?不但人恭敬,鬼神都恭敬;不但鬼神恭敬,諸佛菩薩都恭敬。這才是真正孝養父母,修行就要從這里起修。過去我們不懂,是愚痴。現在接受佛陀的教導,我們智慧開顯出來,知道應該怎樣對人、對事、對物,把從前種種錯誤、種種過失都改正過來,這是真修行。故佛在一切大小乘經論中教導我們,都是從孝順父母、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下手。《華嚴經》善財童子的示範,《地藏菩薩本願經》里地藏菩薩的示現,我們聽了,讀了之後,要覺悟,要認真去學習,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三寶」,廣義言之,就是一切眾生。「佛寶」是自性覺,佛在經上說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然有佛性,皆當作佛。那個眾生不是佛!《華嚴》、《圓覺》尤其說得好,「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以惡意對待一個眾生,就是惡意對待佛,如何談得上恭敬三寶。「覺」是自性,自性覺,法與僧也還是自性。自性的活動是有規律的,有條不紊是「法」。自性是清凈的,自性是和睦的,這是「僧寶」的意思。外面的境界、一切有情眾生、無情眾生全是自性起作用,自性變現。自性既然具足三寶,自性所變出來的萬事萬物,怎麼不是三寶。恭敬三寶,首先要知道三寶真實的含義。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無不是三寶,意義與第二品之「德遵普賢」完全相應。
普賢十願,一者「禮敬諸佛」就是「恭敬三寶」的意思。幾個人能做到?這個人是我喜歡的,我恭敬他;那個人是我的冤家對頭,就恨透了他。這樣的分別執著怎麼能修,怎麼能學佛,怎麼能修凈土法門。凈土法門是要用清凈心、平等心來修學的。離開清凈、平等就不能相應。古德雲,「心凈則土凈」,你心不清凈,怎麼能生凈土!務必要記住。
『奉事師長』。沒有老師教導我們,雖有佛經展在我們面前,我們能看得懂嗎?開經偈說,「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我們是不是能理解?不能!縱然有古德的註疏為我們講解,我們依然看不懂,聽經也聽不懂。為什麼?真正聽懂了,你一定會去做。做不到就是聽不懂。不但真妄、邪正沒搞清楚,連利害也搞不清楚,怎樣做有利,怎樣做有害,都搞不清楚。所以,學佛必須依止明師,接受教誨,才有開解悟入之成就。
為什麼要對父母、師長這樣恭敬奉事?因為父母師長教育我們成人,恩德無比。沒有父母師長,縱然得一個人身,與禽獸有什麼不同?人所以不同於禽獸,就是由於父母師長愛心的教導,使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尤其是佛法的老師,他幫助我們斷煩惱,脫輪回,成佛道,這樣的恩德,若不知道恭敬奉事,你還會有什麼成就!
孝順父母師長是天經地義的,但是現在社會的倫理教育脫序,不講求了。因此,兒女不知道為什麼要孝順父母,不知道為什麼要尊敬師長。要父母跟兒女說「你要孝順我,我養你怎麼怎麼辛苦」,這話說不出口。說出來,兒女一反駁,自己也沒話好講。當老師的也是,要向學生說「我是你的老師,我辛苦教導你,你要對我尊敬」,這話也一樣說不出口。所以,教育一個人很不容易,尤其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地藏經》曰,「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所以,必須父母與師長巧妙的配合起來,父母教兒女要尊師重道,把道理說出來,令其明了;老師教學生孝順父母,使他恍然大悟,對父母應當要孝順。單靠一方面是決定不能成功的,要父母、老師雙方配合得很好,才能成就一個人才。
④ 如何恭敬三寶
三寶者,佛、法、僧也。其義甚廣,今唯舉其少分之義耳。 今言佛者,且約佛像而言,如木石等所雕塑及紙畫者也。 今言法者,且約經、律、論等書冊而言,或印刷或書寫也。 今言僧者,且約當世凡夫僧而言,因菩薩、羅漢等附入敬佛門也。 第一、敬佛 (略舉常人所應注意者數條) 禮佛時宜洗手漱口,至誠恭敬,緩緩而拜,不可急忙。寧可少拜,不可草率。 佛幾清潔,供香端直。供佛之物,以烹調精美,人所能食者為宜。今多以食物之原料及罐頭而供佛者,殊為不敬。蕅益大師《大悲行法》中,曾痛斥之。又供佛宜在午前,不宜過午也。供水果亦宜午前。供水宜捧奉式。供花,花瓶水宜常換。 紙畫之佛像,不可僅以綾裱,恐染蠅糞等穢物也(少蠅者或可),宜裝入玻璃鏡中。 木石等雕塑者,小者應入玻璃龕中,大者應作寶蓋罩之,並須常拂拭像上之塵土也。 凡大殿及供佛之室中,皆不宜踞坐笑談。如對於國王大臣乃至賓客之前尚應恭敬,慎護威儀,何況對佛像耶?不可佛前曬衣服,宜偏側。不得在大殿前用夜壺水澆花。若卧室中供佛像者,眠時應以凈布遮障。 第二、敬法 (略舉常人所應注意者數條) 讀經之時,必須洗手、漱口、拭幾,衣服整齊,威儀嚴肅,與禮佛時無異。蕅益大師雲:「展卷如對活佛,收卷如在目前,千遍萬遍,寤寐不忘。」如是乃能獲讀經之實益也。 對於經典,應十分恭敬護持,萬不可令其污損。又翻篇時,宜以指腹輕輕翻之,不可以指爪劃,又不應折角。若欲記志,以紙片夾入可也。 若經典殘缺者亦不可燒。卧室中幾上置經典者,眠時應以凈布蓋之。 第三、敬僧 (略舉常人所應注意者數條) 凡剃發披袈裟者,皆是釋迦佛子。在家人見之,應一例生恭敬心,不可分別持戒、破戒。 若皈依三寶時,禮一出家人為師而作證明者,不可妄雲「皈依某人」。因所皈依者為僧,非皈依某一人。應於一切僧眾若賢若愚,生平等心,至誠恭敬,尊之為師,自稱弟子,則與皈依僧伽之義,乃符合矣。 供養僧者亦爾。不可專供有德者,應於一切僧生平等心普遍供之,乃可獲極大之功德也。專贈一人者功德小,供眾者功德大。 出家人若有過失,在家人聞之萬不可輕言。此為佛所痛誡者,最宜慎之。
⑤ 居士如何恭敬三寶
二千多年前抄化相三寶中的佛陀,已離我們遠去,無緣見到。如今看到的是住持三寶中的玉琢、石刻、金鑄、紙繪,乃至木雕的佛像,這些只不過是假像而已。但是當我們看到這些佛像,會興起佛的心想,使我們深深的懷念起佛陀、戀慕佛陀。雖然我們無緣接觸到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但是還有這殊勝的因緣見到佛像,能夠繼續在我們的心裡種下善根,依這個化相三寶,提升我們的內心,對於三寶更進一步的皈向。這就是最大的恭敬
⑥ 佛弟子懂得如何依敬奉行 恭敬三寶莫造口業
修十善業,以善業修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惡口、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貪、不嗔、不痴。南無阿彌陀佛!
⑦ 關於恭敬三寶,如何正確的和出家師父們相處
處處恭敬,另外,建議不要進入出家師父的生活領域中,阿彌陀佛!
⑧ (引用)在家居士怎樣護持三寶
那麼在家的居士護持三寶,怎麼去護持?分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護持寺廟常住物質上的財物布施。這個寺廟有困難了、那個師父有困難了,我們想辦法幫助他,更重要的是幫助這個寺廟的正法的弘揚。如果知道這個地方蓋了廟以後,或者說錢捐了以後,並沒有弘揚佛法、沒有弘揚正法,那我們要小心。你一定要護持正法。另一方面,在你內心當中,要護持正念,什麼叫護法?就是護持你心中有正法,居士心中也要有正法。什麼是居士心中的正法呢?就包括我們對三寶的第二個中堅力量是發菩提心的,有能力、有機會弘法的、護持佛法的居士。有些居士除了自己業余愛好和意念;以慈悲善良的心去做事情;以生起正確的知見,聽聞正教。然後你學習一個法門:包括念佛、參禪,在心中不離這個法門,不離開這個修持的法門,這就是護持自己的正念,這就是真正的護法。假如你在寺廟裡面,想到的是貪、嗔、痴;表現出來的是人我是非,那你不是一個真正的護法居士,你連法都沒有,甚至是在破法。因為讓別人跑到寺廟里來一看這個居士會說:哎呀,學佛的人都是這個樣子,我不學了,所以居士的責任重大。
三寶是最珍貴的,你一旦有了這個感受以後,這個感受你不要讓它丟失,你一直感覺到,在人世間只有三寶是我的皈依。這才算是見聞讀誦、解說受持,才算四個字。
這是從護法的角度來說,那麼從學習佛法的角度來說,居士的中堅力量非常強大。佛在世,有維摩詰居士,佛滅度以後有許許多多大德居士,在佛教史上留下弘法利生的功德無量。在中國過去有南北朝時期的付大士;唐朝的龐居士;近代的楊仁山居士,還有趙朴初居士,很多居士都竭盡全力的弘揚佛法,護持正法。那麼居士護持佛法的重要性到底在哪裡?如果用一個比喻來說:師父在寺廟里接引大眾,他在那裡是等著居士來學習的,那麼那些不學佛的人,沒有遇到佛法的人,他怎麼會來向師父學習呢?就是靠居士在後面推他來,居士要引導社會大眾來學習佛法,你的責任就重大了。你怎麼去引導社會大眾?首先你的行為、你的知識、甚至你的長相,你都要讓社會大眾,生歡喜心,你不能學了佛以後,整天搞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吃素一吃,什麼好菜也不吃,吃一點菜乾,吃了幾天,面黃肌瘦的,人家一看:我學佛不學了,越學身體越差。沒有智慧,佛法是智慧的結晶啊!你必須有智慧、有定力;別人遇到煩惱的時候,你能站出來,幫別人解決煩惱;人家遇到人生困難的時候,你能告訴他,我有辦法引導你到寺廟來親近善知識、恭敬三寶,讓他的煩惱消除了。
所以所有的居士,到寺廟來,一定要想到,這個是讓信眾來學習的地方,不是讓大家來講是非的。發現有些寺廟的護法居士非常不如法,當然是不懂啦!懂的人是不會的,不懂的人他一看到這個寺廟的師父對我好一點,跑出去拉居士去了:你不要到那個廟去,到我這個廟,這個廟的師父好一點。你在講是非,講那個地方不好,這是誹謗三寶,罪過大的不得了,一點兒功德也沒有。你如果講:某某居士,你到這個寺廟來,這個寺廟師父很好。這樣講功德無量。差在哪裡啊?差在他另外一句話:別人那個寺廟不好。你不要講哪個寺廟不好,你要講哪個地方好,就可以了。因為講哪個地方好,這個信徒聽了:噢!這個寺廟好,我去。所以,在寺廟里,有些信眾,這個師父對你客氣一點,旁邊的居士就開始嫉妒了:師父對他好對我不好。你來這里干什麼的啊?三寶是至尊無上的,你能夠見到三寶,都是功德無量。諸位不要小看噢!在寺廟里、在大街上都能看到出家人,好象很平常。不平常,你不要以為看到三寶、看到有一個能穿僧裝的出家人是很容易啊!沒有正法的地方,你就見不到真正的三寶。所以大家看到僧人、看到三寶、看到寺廟,你生起一個歡喜心,這個功德也無量。如果你見到寺廟、見到師父生起的是煩惱心,在那裡講是非,小心,你從此種下跟三寶要斷絕關系、斷絕緣份的惡念,因為你在排斥三寶。所以起心動念,一定要護持。如果在你心中,想到某一個師父是不好的,那從此以後,你的心中就有一份跟三寶無緣的這個業障種子種在心中。因此在心中要能生起對一切三寶無比的尊重。這樣我們生生世世不離三寶。進一步你才能夠在社會上,在生活工作中把你身邊的這些人慢慢的引導過來皈依三寶,這樣子的弘法才是正規如法的。所以居士對於佛法的弘揚也有起這個中堅力量的作用。
自己修行以外,他也投入很多時間來護持三寶。但是,大家要知道在弘法利生的過程中,實際上居士跟師父的關系是什麼?居士是起外護作用。三寶是核心,就是佛、法、僧。僧人代表三寶,佛像他不能代表三寶,他代表是佛寶,經書他也不能代表三寶。唯獨是出家的師父他可以代表三寶,為什麼呢?因為僧人他能夠說法,他所說的法是按照佛經裡面來說的,所以他說的法就是法寶,他說法的本身就是代佛說法。因為我們自己都是凡夫眾生,出家人也有大部分都是凡夫,凡夫眾生按自己的思想、妄想說法是有罪過的。所以我們以聖言量,按照佛說的法為標准而去說法,一切講經說法的師父都是代表佛陀來說法的,那麼我們大家在心中對於僧寶,對於所有的出家人都要生起跟佛一樣的尊重心、恭敬心。以這三寶做為核心,然後護持三寶的、護持正法、護念眾生。
⑨ 妙祥法師開示:在家居士如何看待破戒的僧人
1 我們學佛,我們的念頭要正,決定不要去念邪惡。我們一定要記住「念佛、念法、念僧」。念佛就是念「覺而不迷」,念法就是念「正而不邪」,念僧就是念「凈而不染」,所以住持三寶有無量功德,這我們要懂。
2 千萬不要認為,現在的出家人破戒,做出許多不如法的事,我們就對他生輕慢心,那就錯了,那是凡夫,那不是佛弟子。佛弟子對於破戒、作惡的比丘,還是一樣的禮敬、尊重,只是不跟他學習。
3 為什麼要尊重他?因為他本來是佛,你說要不要尊重?連地獄眾生都本來是佛,何況他是穿出家衣服、剃了光頭,是個佛教形象。我們看到這個形象,就要想到,要「凈而不染」。
4 真正修行人一看到出家人,僧寶,第一個就想到什麼?念僧。念僧,就是念「凈而不染」。出家人提醒我要「凈而不染」,這個功德就大了!何況佛滅度之後,佛法要靠出家人來承傳,因此,我們對住持三寶要尊敬、要護持。
世尊再告訴我們,種福你得福果,這叫種福田。我們要懂得種福田,應供之人那就是福田,應該供養的,佛應該供養,父母應該供養,老師應該供養,眾生應該供養,叫福田。父母是恩田,我們的身命得自於父母。這個後面應該都有,翻過來就是的。
「《探玄記》曰:生我福故,名福田。」我的福,它能夠生長我的福報,這就是我的福田。「又《優婆塞戒經》明三福田」,我剛才說的。第一個,「報恩福田,父母師長也。」父母是生我之恩,身命得自於父母,慧命得自於老師,父母跟老師對我是有恩,這是恩田。所以父母是應供,老師也是應供,應該接受我供養,我們應該供養他。第二,「功德福田」,這是三寶,佛法僧。現在有人說,這個僧已經他不持戒了,甚至於行為還不如在家人,現個出家相,要不要供養?要。為什麼?他既然是這個形象,我們是恭敬三寶,他現的相是三寶之一,他自己破戒不如法,他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我們不能因為幾個人敗壞佛門,把整個佛門都把它放下,這是錯了。一百個出家人里頭,九十九個不如法,還有一個真如法的,都不得了。所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教我們「禮敬諸佛」,那是沒有分別的,他的功德大!他不是看作僧,他看到那個出家人是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那還得了嗎?他心目當中是供佛。他不管他是真僧、假僧,我心目當中是供僧,你就得福。不可以起分別,不可以起執著;起分別執著,你自己把你自己的福田破壞了,別人破壞不了,這個道理要懂。
----《凈土大經解演義》
⑩ 怎樣做一個居士
一、
懂佛門禮儀:
要做一個如法的居士,首先應懂得佛門規矩:要明白因果,見東西不可能性隨便拿,見佛法僧應問訊禮拜,不說四眾過,不聊俗
事,走路念佛不東瞧西望。
二、要有自己的修行功課:(早晚功德可隨功課書,也可按自己的情況而定功課,誦經禮佛懺悔等,正坐常思我過,閑談不論人非,)。
三、發提心、行菩薩道,修福。
四、居士的生活起居:早起第一件事六念法,晚睡最後的一件事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日常生活,把修行帶到工作中,做飯洗衣等。日常節約,做事緩慢,如法過好自己的每一個行住坐卧當下便是修行。
五、做居士應具的條件:
1、信具足
2、戒具足(主要是指五戒(──不殺生(不殺動物,而非即是吃素)、不偷盜、不邪淫(不與夫婦之外的異性交接)、不妄語、不飲酒。五戒本是三歸弟子的必修德目,歸依三寶與受持五戒,本不該看作兩個階段的兩層意義,如果歸依了三寶而不受持五戒。好比只向學校登記注冊,而不真去上課求學,那隻是種善根而得不到現實的利益。五戒十善是人天道中的人天業,)如果不能受持五戒,那就連
人天道中的人天果位都保不住,豈能解脫生死?
如果嚮往出家生活,而又為現實環境之所不許,那也不妨於五戒之外,可以另於每月陰歷的六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後兩日,受持以一日為期限的及八關戒齋)。
3、施具足
4、聞具足
5、慧具足
6、居士的家庭生活
7、家庭關系(對父母盡孝,對自己的偶像盡衷,對兒女盡責),家庭經濟(善生經說:所獲經濟分四分:一分為飲食(為家計的生活)、二分為田業(營業資本)一分為貯藏(家中的儲蓄)一分為給予耕作商人而生利自(利潤),雜阿含經說分三種用途:一為供養父母,二為養育妻子兒女乃至乃至周濟親屬、朋友、僕役,一分作供養三寶。
七、居士的社會生活——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八、居士的宗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