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居士如何在家念佛打坐
打坐適合在高處,身心端正,初學結單盤,腿不痛了結雙盤,手結禪定印,舌尖頂上鄂,意識進眉心,端坐思維阿彌陀佛的名號;如有犯困就出去走走,有佛堂就繞佛
② 仙家如何在家念佛打坐
這個問題您應該去請教一些信奉佛教,同時有一定了解的人。我相信他們會給您一個滿意的答案。
③ 在家居士如何打坐念佛
南無阿彌陀佛:在家居士,行住坐卧都可以念佛,不要拘於一種形式!,我們念佛之所以能往生,完全靠的是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不要在自己身上,找什麼功夫!,,堅持念佛,絕對往生!
④ 凈空法師如何打坐念佛
念佛需要長期堅持下去才行,日久見真功,很多修行人修念佛法門,頭幾天非常精進,然後過一段時間就不去念了,心又跑到別處去了,在過段時間又把佛號撿了起來,就這樣斷斷續續的念,是很難成就的,最好要每天堅持,哪怕少念,不要念太多,細水長流,這樣,時間長了,念佛功夫就會越來越好了
⑤ 怎樣打坐念佛
打坐念佛的方法---母音老人
△上座時用金剛持的方法,即嘴唇微動念佛,不出聲。因為打坐出聲念佛傷氣,默念傷血。我們修法首先要注意身體,不能把身體弄壞,所以打坐、修行要把身體保護好。
△但是坐到業識種子翻騰、心裡煩亂、坐也坐不住的時侯,或是坐到昏然入睡、亂夢當前時,就要出聲念佛,把那些混亂的妄念和睡魔除掉才能入定。沒有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還是用金剛持的方法念佛。
△念佛要快慢適中。念的時侯,要心念耳聞,就是一個字一個字的從心裡過,不是有口無心地念去,要用耳朵聆聽這從心裡發出來的佛號音,聽得清清楚楚,這樣才能將妄念攝住不動而漸漸入定。
△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其中的意根好比猴子一樣亂動慣了,你要它安靜不動不起妄念很難,但不把它攝住不動就不能入定、開智能成道。因此大勢至菩
薩教導我們念佛須「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就是念佛時要至誠懇切地以「阿彌陀佛」這句聖號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抓住,叫它不要動,才能安然入定.
△這六根當中,以意、耳二根為難攝。眼睛閉上不看東西就能攝住眼根;嘴念佛就能攝住舌根(舌頭);鼻子不聞異味就能攝住鼻根;身體不接觸外境就能攝住身根。
△但是人的耳朵最靈敏,很遠很遠的聲音都能聽見,隔著一座大山的聲音也聽得見,外面噪音會吵得你心煩。
△至於意根,更難攝住,不要它動,意念會不由自主地從心裡跳出來。為什麼呢?這是多生歷劫的習氣,它動慣了,不動不行。這在佛經中叫做「作意」。也是法相
宗所說的五個遍行心所,意、觸、受、想、思的第一個心所,它存在於八識當中,時時刻刻在蠢動,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所以叫「流注生滅」,微細得很,只是我
們平時看不見。
△有人說︰「我們不修行不打坐沒有念頭,一修行打坐倒有念頭了。是不是修法修壞了,有念頭了?」
---不是的。這是因為平時心亂,看不見念頭在亂動,等到你心裡稍微靜下來後,就看見念頭在動了。這怎幺辦呢?怎幺將妄念息下來呢?唯一的辦法就是用耳根來攝意根。念佛需要一字一字從心裡過,耳朵聽得清清楚楚,才能如法。
△所以打坐的要旨就是「心念耳聞」,攝住妄念不動而入定。不然你坐在這里,嘴裡念佛號,腦子裡面卻七想八想,那就不能入定。一定要心念耳聞,死心塌地地打坐。
△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在心空。修行為的是要解脫,所以一切都要放下,才能入道。在家人比出家人多一重障礙,有家庭,煩惱多,驢事未去,馬事又來,事情多得不得了。
△所以,我們時時要警惕,看破這些事相,都是假的,不可得,心裡不戀著它,粗妄才可不起。接下來精勤用功打坐念佛,細妄又不免來侵襲,這是多生歷劫的串
習,動慣了,一下子停不下來,☆但不要怕它。念頭跳出來你能看見,不理睬它,妄念自然化去。念頭來了你看不見,那你就跟著念頭跑了,這就不能入定了。
△打坐的時候最要緊的就是一切放下,心裡要清清楚楚,念頭一來就看到它,不睬它,也不要討厭它、壓制它。討厭的本身就是一種妄心。壓制也不行,壓是壓不死
的,比如搬石頭壓一草,石頭拿掉之後,草又生起來了,這是不行的。☆縱或壓死了,倒變成土木金石,不能起用了。所以要用活潑潑的轉化法,不能用壓製法。念
頭來了,只不睬它,把佛號提起來,妄念自然轉化掉。
如此精進修法打坐,直修到一心不亂。
△除打坐之外,最重要的是平時用功。時時看著自己,念頭一起就看見,不跟著跑。念頭起了看不見,跑了一大段才覺得,才知道,那就不行。禪宗說︰不怕念起,
只怕覺遲。念頭起了不怕,只怕你不知道,跟著念頭跑,就是生死;跟著念頭跑了一大段才知道,就是已死去多時了,也就證明你將來生死不能了。假如我們能做到
前念起,後念覺,不跟念頭跑,就能受生自在了。
△做功夫:
第一步︰念起不隨。能做到念起不隨就能於生死當中做得主,不為業牽得大自在。
第二步︰親證無為。一切事情盡管來,我心不動。這是真正隨順,而不是壓住它不動。壓住它不動是不行的。要盡管應酬各種事情,隨順一切事緣,沒有什麼好
的,沒有什麼壞的差別感,好的不喜,壞的不厭,這樣我們的心才能平靜,而到達平等無為之境。做到這個地步就能變化自在了,分段生死也就了了。第一步是在生
死當中得自在,第二步是變化自在,能變粗為細,變短為長,到達第八地菩薩的位次,至少能顯現三十多個意生身。
第三步︰微細流注消滅。微細流注就是上面講的作意。作意在八識田裡流動,你平時看也看不見,深入金剛薩埵大定,才能見到而消滅它。到這一步,微細流注都消滅光後,能顯現百千萬億化身,度百千萬億眾生。這時侯才真到家,
△沒有菩提心是不能成道的。什麼是菩提心呢?簡單講解就是「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度眾生。我們修法是為了下化眾生,而不是為了自了。
△大家務必好好用功,堅持打坐、觀照,切勿等閑視之,更重要的還是在平時用功,不是坐兩個小時就可以放野馬,亂來了。還須於行、住、坐、卧處時時不忘觀照、念佛,才能與大道相應。
△修行的六個要點:
第一︰一切放下,死
心塌地。戀著世間事物放不下,有什麼用呢?這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緣合成,無有實體,猶如過眼雲煙,虛而不實,求不得,拿不走。即連各位自己的身體也是
假有,留不住,不可得,身外的東西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認事物為真,抓牢不放,是不值達者一笑的愚痴之事,學佛修道是大智大慧的大丈夫事業,不是小根小慧的
人所能勝任的。要成道,第一要看破一切。死心塌地地打坐,才能入定開悟,假如在座上想這樣、想那樣,妄念紛飛地亂想,那就完了。一定要一切放下,像個死人
一樣才行。
第二︰打坐念佛,心念耳聞。這是修行的要訣,對入定開悟,關系非常重大,所以再三提示大家,要
毫無折扣地照之實行。人的妄念動慣了,不專心致志地傾聽念佛的心聲,把意根攝住,妄念息不下來,妄念不息何能入定、開悟?所以必須心念耳聞,一個字一個字
從心裡念出來,耳朵聽得清清楚楚,才能攝住意根不起妄念,而漸漸入定。
第三︰念起即覺,不壓不隨。念頭來時,要能看見,如果看不見就跟著它跑了,一跟念跑,就妄念紛飛不能入定了。所以要念起即覺,既不隨之流浪,也不壓制不起,只不理睬它,提起正念,一心念佛,妄念自然化去而安然入定。
第四︰按時上座,
不急不緩。每天按時上座,養成習慣就容易入定,最好早上打坐,凌晨更好。坐時不要急於入定,心情平和地以一種平常心安然入座,不急不緩地從容念佛,既不要
求入定開悟,更不妄求神通。以要求入定、開悟、發神通等的一念即是妄心,此心一起,即障自悟門,非但不得開悟,而且不能入定。
第五︰下座觀照,綿綿密密。把打坐中的靜定功夫推展到日常動用中去,在行、住、坐、卧當中冷冷自用;綿綿密密地觀照,一切無住,既不讓境界拉著跑,也不隨妄念流浪。
第六︰心量廣大,容納一切。修道人心量不能小,要寬宏大量地容納一切,縱然別人對我不好,我對他還要更好,沒有絲毫愛、惡、喜、厭的理念。隨緣隨份地做一切善事,時時處處瀟灑自在,沒有患得患失之心,亦無毀譽成敗之念。這就是最大的神通。
△記住這六點,照之修行,決定能打開本來,親證佛性。做好這六點,絲毫不懈,保證能圓證菩提,得大成就!
⑥ 念佛時如何打坐
出入息念佛 凈慧法師
先調五事。
所謂調五事,第一,調飲食。食物本來就是我們滋養身體、修行進道的一種資糧。我們利用得當,就能夠成為我們的助道因緣;利用不得當,吸收過量或不足,都對身體有影響,對修行沒有好處,甚至會引生百病,所謂病從口入嘛。
調食要注意四個方面,一、飲食不要過量,只能七成飽或八成飽。因為吃得太飽了,打坐、念佛,就會胸悶氣脹,心不容易靜下來,念頭不容易把住,身體就不安穩。
二、也不要吃的太少。我們平時一頓能吃二兩、三兩,修定時只吃一兩,那也不行。因為肚子餓了,身體支持不住了,營養不夠,同樣無法修定。如果我們飢腸轆轆,妄想紛飛,怎麼能修定呢?沒法修定,沒法得到念佛三昧、得一心不亂。這兩條結合起來就是不飢不飽、適可而止,即適中。佛教主張中道,只有安住中道,才是修行的正道。
三、不吃穢濁之物,如魚、肉、蔥、韭、蒜及喝酒、抽煙等。這些食物都與修定、念佛不相應。油膩太多,心沉不下來。蔥、韭、蒜刺激性大,氣味很重,自己聞著都感到難受。這種氣味對我們的眼根、鼻根有刺激,不容易入靜。
四、不吃不宜之物。即不吃對自己健康有損、或者與自己的飲食習慣不協調的食物。如有人不能吃辣椒,猛然吃了許多辣椒,那對修定肯定是不利的。吃了不宜之物,容易滋生種種疾病。所以修行、念佛、打坐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寺院里,調食是第一件要事,飲食調好了,身心舒暢,進道有方,才是修行的前提。
第二,調睡眠。佛教不管修哪一法門,都講究精進不懈。六波羅蜜當中,精進非常地重要。不精進,布施沒法修,持戒沒法修,忍辱、禪定、智慧都不可能持之以恆地去修持。修學佛法,不管是哪個法門,都不能懈怠,不能貪睡眠。所以寺院里規定每天早上四點半或五點起床,諸方大叢林都是三點鍾起床,晚上九點鍾才睡眠。睡眠按時按量,既能夠在時間上為修行提供保證,又能在精神上保持清醒。當然,不貪睡是一個方面,但過分地疲勞身體,不睡眠也不行。因為我們的身體畢竟是脆弱的,還是要愛護它、愛惜它,使之成為我們修行、做事業、為眾生作貢獻的一種工具,一種方便。我們要愛護這個身體,借假修真,我們要保證每天有一定時間的休息、睡眠。睡眠時間多少要根據每個人的年齡、健康狀況和工作環境來確定。一般地說,老年人有六、七個小時睡眠就夠了,青年人要保證八小時的睡眠。假使睡眠時間太少,我們坐在那裡就容易昏沉,修定、念佛都不會有真正效果。睡眠過少,神志不清,意志不明,要想凈念相繼也是辦不到的。睡眠調好了是我們修行的基礎。從上述兩條來看,修行是以物質生活為基礎的,我們修行的人、學佛的人不應當輕視忽略物質生活的重要性。
第三,調身。調身一是指我們修禪定、打坐時如何來調身,二是指我們平時不打坐的時候應該注意一些什麼問題。打坐的位子、坐的墊子非常重要。打坐用的墊子一般要與跏跌坐的長度、寬度相等,或略寬一點。坐在那裡四平八穩,才能真正起到調整身心的作用。坐墊要柔軟,臀部要有一個小墊子,使臀部略高於兩腿。坐下來以後要盤腿,盤腿的要求是先把右腳收回來,然後將左腳壓在右腳上,以腳背與大腿齊平為標准,這叫做單盤或單跏趺。一般上了年紀的人能單盤就不錯了,年輕人應要求高一點,都應練雙盤。盤腿對修行、入定、得念佛三昧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一切諸佛的成道相都是跏趺坐相,跏趺坐相就是定相。盤腿是入定相,所以一定要鍛練。不要以為光念佛就行了,盤不盤腿並不重要,不能這樣看這個問題。如果要真的修行的話,就要下決心練盤腿子。腿盤好了,手要結禪定印。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兩拇指相對,放在腿上,與自己的腹部靠緊。兩拇指一定要相對,這樣才能夠從各方面來加強我們的注意力,使我們的精力能夠集中,意念能夠集中,這對於念佛、修定是一種增上緣。手放好了,頭、頸、脊骨正起來。所謂正,並不是要把身子故意挺得很直,但也不能彎腰曲背。挺得太直了,容易傷氣;彎腰曲背又容易憋氣,氣出不來,氣不順。一定要端身正坐,不偏不倚,不俯不仰,這是調身一個要領。要而言之,不寬不急是身調相。
第四,調息。調息就是調呼吸。不管念佛還是修其它法門,調息是基本功。只有把息調好了,才是修定的開始,得念佛三昧才有希望。息有四種相狀,一是風相。我們平常人呼吸聲音很大,這不是息,而是風。二是喘相。喘相即是不通順,快一下,慢一下。三是氣相,即呼吸很粗。這三種相都不是修定的正常息相。修定的正常息相應把心住在息上,使息出入綿綿,若存若亡。既沒有聲音,也不結滯,非常通順。如果我們把息停留在風的階段,那我們的心就容易散漫,所以說「守風則散」。如果我們把息停留在喘的階段,則不通順,「守喘則結」。如果把息停留在氣的階段,不但呼吸粗重,而且容易疲勞,「守氣則勞」。不管是散也好,結也好,勞也好,都不是修定的正常息相,只有把息調整到不澀不滑,出入綿綿,若有若無,若存若亡的階段,才能保持這種息相,我們就容易得定,所以說「守息即定」。大家一定要記住息的這幾種相狀:所謂守風則散、守喘則結、守氣則勞、守息即定。守就是保持。
怎樣把念佛與調息結合起來呢?我們在念佛時,聲音不高不低、不急不緩、聲聲入耳、念念印心,念與息同步、息與念相融,使念佛之念與呼吸處於一種非常協調的狀態。呼一口氣,吸一口氣,叫做一息。比如說,我們念「阿彌陀佛」四個字,出氣時念「阿彌」,吸氣念「陀佛」,這是一種方法。如果使用這種方法感到自己的呼吸非常急,念佛就很吃力,這就是因為呼吸停留在風相和氣相上。呼吸調到了息相的時候,若存若亡,那就可以隨呼吸時默念佛號了。息相穩定了,純熟了,只要有佛號這個意念存在就行了,不一定非要念出佛號。息相穩定,凈念相續不斷,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是禪定現前,念佛三昧成熟。這種方法,在我們打坐時可以用,平常走路、做事、睡覺時都可以用。
有時候我們對自己的呼吸很難把握,心容易散亂。默念佛號與呼吸保持同步,是攝心的一種方法。但有時默念佛號,因為四個字(阿彌陀佛)或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很難與呼吸協調,很難與息協調,利用數息來攝心也是一種方法。就是以一呼一吸為一個單位,從一數到十,然後再從一開始。每呼一次或每吸一次,數一個數字。數息也是很有效的修定方法,天台宗的《六妙門》首先就是講「數息門」。這種方法同樣能夠止息妄想、深入禪定。
第五,調心。我們講調身也好,調息也好,最終目的是要調心,把我們的心調到一個不沉不浮、意念清明的狀態,這才是我們念佛修定所需要的心理狀態。調心有三個階段:一是入,二是住,三是出。「入」就是我們把前面這些問題都注意到了以後,就要使我們的意念或心進入禪定的狀態,這就是入。進入禪定狀態要注意兩點,一不能昏沉,二不能掉舉。所謂昏沉,就是當我們進入禪定狀態以後,我們的意念不清明,或者是姿勢不對,如低頭曲頸,閉目彎腰,這樣就精神不振,意念不清。掉舉就是妄想多。如果感到昏沉,就把意念提一下,注意自己的鼻端,眼睛睜一睜,馬上就能清醒了。對治掉舉的辦法是把意念移到丹田,注意息相,提起佛號,不要讓妄念插入,使凈念安住在禪定的狀態中。安住同時就是進入,兩者不可截然分開。在安住禪定狀態時,要保持意念清明。我平時強調修行要達到「輕安明凈」,「輕」是身體健康,「安」是心地安祥,「明」是不昏沉,「凈」是不掉舉。怎樣從禪定狀態中出來呢?當我們修完一坐,或者一個小時,或者四十分鍾,我們在禪定中非常安定,非常舒服,非常有效果時,要出靜就要注意先把意念從息相中引出來,開口放氣,想自己的濁氣從百脈隨意而散,微微搖動身體,擦熱雙手,撫摩兩眼,慢慢睜開雙眼,放下兩腿。放腿時也要按摩一下,待身熱稍歇,方可隨意出定。出定時一定要緩緩使身心放鬆,使自己的意念從安定的狀態中走出來,這樣就不會因為出入禪定狀態的不得法而引起身心不安。
⑦ 如何打坐念佛
1. 看大乘佛經,以盡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嚴經》,都看文言文 、白話文對照的:《金剛經》《大般涅磐經》《法華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圓覺經》《楞伽經》《凈土諸經》,《增一阿含經》等。
2. 看修行的書,明理不求實證,則無意義。目前時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凈土宗和藏區的大圓滿法。大圓滿法,天賜眾生福澤,能修習,當累世修的機緣,甚難得!修習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的。
六祖以後,禪宗已不適合人的根性,能度脫現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圓滿法了。正如蓮華士大師所預言:鐵鳥(飛機)飛翔時,大圓滿法將傳遍世界。
推薦修行的兩本書:母音老人著《大手印淺釋》。
丹貝旺旭仁波切著《金剛密乘大圓滿》。
修習大圓滿法,須拜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為師,灌頂修行。
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不僅僅是開悟,且證量足,能夠灌頂加持,並非是普通意義上的活佛摩頂。
青海省果洛洲久治縣的德合隆寺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縣阿宗寺
都是修習大圓滿法的好去處。
3.所謂念念修行,就是終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亂。從而能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業障;二是佛力感應加持)
(當然要持戒、行善、發願、生菩提心)
(生真信,發切願,志誠懇切,念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校彼不攝者,則心中清凈多矣,故名凈念。凈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卧皆無不宜。卧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凈土宗念佛法門)
而開悟、明心見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一念不生,迴光返照,了了分明,當下抓住,覺性顯前——《大手印淺釋》
《金剛密乘大圓滿》:有所謂:「內觀心性,向內觀!」之口訣。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觀。
此偈誦的意思是說:使能想、能念之心識,向它自己稍微地內轉;稍微地內向;輕微地內收,這樣便能認識本覺。華智仁波切說由此不能認識的話,便再也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認識了。當以自心稍許向內輕微地觀於它自身的時候,會有一種遠離一切散亂分別的赤裸明清,這就是覺性。
念:
南無(音:那摩)阿(音:a) 彌陀佛
南無(音:那摩)觀世音菩薩
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⑧ 在打坐的時候如何念佛
zt
如果能保持打坐來念抄佛,襲就不一定要數念珠,一邊注意正精進呼吸,一邊用金剛持來念佛號,金剛持是出微聲,只要能用耳朵聽到就可以了,如此口念耳聞佛號,可以使您很專心,一專心氣機就會發動。若是念佛時,妄想念頭很多,專心不起來,那就較大聲地念佛,可以使您專心打坐、念佛,若是這樣佛珠就掛在手腕上就可以了。一般用佛珠念佛,是要數佛珠的,當然佛珠要拿在手上,每當念一聲佛號時,就要用大拇指輕輕地在那顆佛珠上轉摸一圈,然後再撥過去,再轉摸下一顆佛珠,如此念一圈佛珠,就是108下(也有21顆者),這樣方便記錄念幾聲佛號了。若是以數佛珠來念佛,重要的是每數到佛頭珠時(最大的那一顆),裡面有佛像在珠頭內者,就不能用手越過,而要再轉回頭來,重新再數剛摸過的佛珠,我這樣說明,不知您能清楚嗎?數佛珠念佛就是要這樣,當然也可以在打坐中來數佛珠的
⑨ 打坐念佛的正確方法
1,打坐房間的光線不能太亮,否則光線刺激眼睛,無法入靜。如果白天打坐,要拉上窗簾,光線昏暗一些比較好。
(9)在家居上如何打坐念佛擴展閱讀:
1、入手下靜,先絕食腥葷香辣之物。蓋腥葷之物,味主沉濁,食之必至後天之氣粗,而難伏。香辣之物,性主輕浮,食之必至先天之氣散而不聚。要知存乎理者,禁食腥葷香辣,專持清齋素食淡飯,以除原味。不食過飽,過飽則傷神。不食過飢,過飢則傷氣。此節飲食之道,不可不知。
2、靜坐時心搖則氣散,修了一點點精氣神,不僅會從夫妻生活方面漏掉,還會從六根漏掉。眼睛看多了是一種「漏」、耳朵聽多了也是一種「漏」、嘴巴講多了更是一種「漏」!六根都會漏。為什麼強調修行人上來第一步,就要關閉六根呢? 當六根關閉以後,精氣神才會自動進入任、督二脈以及回到中脈里邊。
3、打坐時面帶微笑。
4、靜坐胡思亂想時,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數呼吸,不數入息,只數出息。當你數出息的時候,你把所有的一切,連自己的生命,一切煩惱、病痛,跟著出息放出去。尤其是感冒生病,或者身體里頭生瘤、生癌,讓它一齊跟出息出去,出去就空了。這樣數息,身體馬上就輕鬆了。
在道家的《陰符經》上,有一重要口訣——「禽之制在氣」。就是說練者妄念紛紛,思想不能專一,是因為你的氣在散亂,氣亂則心亂。所以修習禪定主張先練氣,修習者用意念守住呼吸,把呼吸調順了,心自然就不會再散亂。
社會上許多人練多年,還是身體經常出毛病,追其原因就是自己體內的氣息調順不好的緣故。道家還有句至理名言:「天地玄珠,萬氣本根」。從這句話中就能看出氣的重要性,任何人無論體格多健壯,體內的氣息若不調順,即是大病來臨。可以說,在身心的配合下,氣息能夠發生萬種變化。
第一種:由一數至十,再由十倒數至一,如此反復,做到呼吸時只有數字沒有其他雜念。(1、2、3......10、9、8 ......2、1......)。
第二種:由一、二......按次計數下去,數到最後,這中間並沒有雜念妄想,數字並沒有差錯,心念配合呼吸也就是初步的成功。
(1、2、3、4......99、100......1、2、3、...99、100)。
有一點必須注意:心不要跟著呼吸進到體內,也不要跟著呼吸出到體外,只應在鼻端這一帶區域覺知呼吸。
數的過程呼吸對於風大的感受分別為風→氣→息三個層次。開始時,呼吸粗,稱之為風,靜定後,呼吸較細,稱之為氣。再進一步,身心寧靜,只有感覺自己內在呼吸,卻聽不到呼吸聲音,這就是息。到了息,就不要數了,即進入隨。 靜坐數息時,呼吸自然,身體要放軟,耳朵回轉聽自己呼吸。如在鬧處修,聽不到呼吸聲,便用感覺來聽。
5、日中一食可以輔助打坐入定。過了中午陽氣下降,陰氣上升,吃了食物會使人陰氣加重,早晨是天食,中午是佛食,晚上是鬼食。過午還食會使胃和大小腸內堆積垃圾,所以,過午不食,是清腸的最好方法,因小腸和心互為表裡,腸清則心清。吃飯過飽或過了中午還吃飯,會使經脈不通,經脈不通,則身疲睏乏、心地閉塞,心地閉塞,則道業荒廢。
若5-7點吃晚飯,則使腎經不通,無法後轉上升起命門火,形成污穢之精,助長愛欲,接著7-9點使藏第八識之心包經不通,無法清除心臟周圍邪氣。久之,正居其內的心不能主神明,大腦思維被心包內之邪氣所控制,接著9-11點三焦百脈不通,11-凌晨3點膽肝負擔重,解毒換血功能下降,嚴重時影響睡眠。
到了第二天凌晨寅時,陽氣不易升起,到了卯時,腸道淤積的濁物難以排除,在體內形成毒素,進入血液和臟腑百骸,到了辰時巳時的最佳吸收營養階段不思飲食,形成惡性循環,到了午時心負擔重,陰陽相交不利。
6、打坐會走火入魔嗎?有些人怕坐禪時走火入魔,呵呵,說句實在的,一般人還沒有資格達到那個可以使你走火入魔的境界。我們最多出現幻覺使你神情恍惚(好比睡眠做夢),這些都是小兒科,不要把它當回事。
一般初學靜坐的人,往往發現自己的思慮營營,非常雜亂,甚至,比起不靜坐的時候,反而更加煩燥、不安;因而更加恐慌,認為自己不應該「靜坐」,或者加上武俠小說與民俗神話等的傳說,恐怕「靜坐」會「走火入魔」。
其實,這都是不明道理,自己頭上安頭,錯加誤會,構成心理上的陰影。說到靜坐,真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同時也正好暴露人類智能的大弱點。一個人的生命需要休息,這是人盡皆知的事實,也是無可否認的真理。
⑩ 如何打坐念佛~打坐的方法
最理想的坐姿為「七支坐法」。所謂「七支」是指對身體要求的七個要點:
1、雙足跏趺:先將左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足置左足上,稱金剛坐(男士用)。先將右足置左腿上,再將左足置右足上,稱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傳承,不論男女都採用金剛坐。行者請依自己上師所教為准。雙跏趺坐重心穩定,有利於身的放鬆和長時間靜坐,而且雙足交盤使血液流動大大減緩,減緩生理活動,又增加體腔的靜壓力,有利於最大限度降低新陳代謝速度,便於入靜。初學者一時還做不到則只將一足置另一足上(單跏趺)即可。至於左足在上還是右足在上,請依照自己上師的傳承為准。再不行者雙足交*散坐亦可。
2、脊直:脊椎的每一錐體如珠算珠子疊豎一般,自然正直。由於自然生理彎曲造成的習慣,坐時腰錐易呈後突,應注意糾正。
3、肩張:兩肩應舒張但不挺胸。2、3項的具體做法:坐好後以頭頂上領,整條脊椎上拔伸直,稍挺胸、肩張開,然後從上而下順勢放鬆,上半身便處於自然松直的狀態。這樣不緊張不懈怠地維持下去即可。2、3項做好了,則可以達到「松胸實腹」的效果,便於達到心靜氣沉。
4、手結定印於臍下:右手掌置於左手掌上(男),或者左手掌置於右手掌上(女),兩拇指輕輕接觸,自然放鬆置於腿上。(按有的傳承,不論男女都採用第一種。行者請依自己上師所教為准。)容易散亂的人可以採用另一種手印:大拇指輕觸無名指根,並輕握成拳,分置於膝蓋上,手臂自然打直,保持兩肩平衡。
5、頭中正:頭不俯仰,不歪斜,下頦微內收(不是低頭)。這即利於頸錐正直,又可輕微壓迫頸動脈,減緩生理活動,減低新陳代謝,便於入靜。
6、雙眼微閉:雙眼半開,以能見體前三米左右的距離為宜。目光可注視於體前約一肘遠處之一靜物上。(此靜物應①較小②單色③形狀簡單。如念珠。)如易散亂可閉上只留一絲光線即可。如易昏沉則可睜大眼睛,平視前方。
7、舌舔上齶:舌頭的前半部輕舔上齶(不是以舌尖用力抵上齶)。具體竅門是:把舌後部的空氣排盡,咽喉部放鬆,舌稍後縮即自然成,不必用力去「抵」。嘴唇輕閉,嘴部肌肉自然放鬆,上下牙不要相咬,稍留一縫隙。
按七支坐法做禪修,就能夠調整、保持內氣,讓生命充滿活力,並能產生內在的覺悟。
第1、2、4、5項——能引入遍行氣;第2項能引入上行氣;第2、3項能引入等住氣;第七項能引入上行氣;上述四種氣流入持命氣,五氣合一時行者就能體驗到覺悟。
注意事項:
(1)飽脹或飢餓時,不宜打坐。
(2)在室內靜坐時應保持空氣流通,但不可當風而坐。
(3)在室外打坐時要注意保暖,也不要直接坐在濕地上。
(4)氣候涼時應注意兩膝、脖項和後腦的保暖。
(5)肢體形態要求很嚴,但應注意放鬆,細心內調,找到一種身體既合要求又輕松舒適的狀態。
(6)意識的放鬆很重要。可以想一下「以難得之身修難得之法多可貴」,「我在為度濟眾生而修無上法門」,帶著慈悲喜舍之心態,微笑從心中泛起並形諸於色。特別把眉心和下頦肌肉放鬆。
(7)不管雙跏趺、單跏趺或散坐,臀部應墊二、三寸的墊子,以自己覺得重心穩,無前傾後仰的感覺為原則。一開始做不到雙跏趺便做單跏趺,再不行便散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