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家居士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在生活中如何修行
『貳』 在家居士一天當中的修行功課怎麼做
隨意就好。
如果你外出,是一個人住,你就可以在你住的房間里做功課。我就是這專樣。屬我隨身有一個小佛像。為這個佛像,我准備了一個小檯子。我是買一個麵包。把麵包揪下一點點,放在杯子里。在上面可以插香。也有時,把佛經豎立在前面。上香,一杯清水。做功課。
如果你不是一個人住。做功課會影響別人。這個時候,我就經常閉目念佛。在別人休息時,我就默默打坐念佛。
如果都很不方便,那就心中念佛。
一定要恭敬周圍的朋友。要知道,我們周圍的一切朋友等,都是我們的佛菩薩。供養諸眾生,就是供養諸佛。
『叄』 聽聽六祖開示: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在一般意義上,出家是為了成佛,那麼,究竟什麼是佛呢?慧能說:「佛者,覺也。」也就是說,佛就是佛教的覺悟和智慧,而這種覺悟和智慧就是慧能所說的本心、本性。
在禪宗看來,由心所決定的萬法不僅包括人的善惡行為及其結果,而且包括佛教的經典教義。如果說萬法是由人心決定的,那就可以說佛教的經典教義也是依賴於人才得以成立的。所以對於「出家」,慧能是不鼓勵的。他說:「若欲修行,在家亦待,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惡之人,在家若修行,如東方人修善。但願自家修清凈,即是西方。」
慧能皈依佛門後長期沒有正式出家,他的頓悟體驗也不是獨自在深山裡打坐時發生的,所以他提倡禪修要在世事上實踐,他說:「法元在世間,於世出世間,勿離世間上,外求出世間」。後世改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般若品第二》),強調佛法與世間兩者的相即不離的關系。又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疑問品第三》),認為修行重在心平行直而不是持戒修禪;要講恩重義,孝順父母,上下同情愛護。這是強調佛法、禪修不能脫離世間、人間,提倡在世間、人間修行。
在慧能看來,修習佛法的關鍵之處在於明心見性,從他自己的經歷來說,明心見性並不一定要在寺院中進行,所以修行並不一定都要出家,在家信眾同樣可以修行。修行者如果自心的迷惘沒有清凈,即使有出家的形式,也不能得解脫。出家後的僧人如果不真修實行,也不能得解脫。所以修行的形式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內心的信仰、真實的修行和對覺悟的追求。所以慧能提倡的在家修行,只要求修行者遵守佛教的基本戒律,對自己的本性進行發現,一樣可以成佛。
慧能所提倡的在家出家理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重視忠孝道德。認為任何一個人對父母要孝順,對君王要盡忠,對朋友要誠信。此外,還說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諸此種種,就和佛教出家為僧的做法是相矛盾的。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經常受到來自本土文化的倫理、政治、經濟諸方面的批評,不論是儒家還是道教,都批評過佛教的「不忠不孝」。所以,禪宗慧能「在家出家」的理論,可以說,巧妙地調和了這種矛盾,這個中國化的佛教門派提倡在家修行,可以使世人開明智慧,又可以保全中國的忠義思想。慧能的南禪宗,打破了佛教出家修行的傳統,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學人,即居士。
慧能的這種「在家出家」的觀點,對中國居士佛教的興盛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為佛教的發展,指明了一條新的道路。
『肆』 凈土宗的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可以找《印光法師文鈔》中一篇文章,叫《與徐福賢女士書》,信中對怎麼修行凈土法門有很詳細的指導,依之修行可矣!
『伍』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
什麼是八關齋戒?戒在佛教大體上分為有二大類,這二大類分別是:漸次戒,頓立戒。什麼叫做漸次戒呢?漸次戒是在家三皈依五戒,出家的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沒有受過三皈五戒,不能受沙彌,沙彌尼戒、十戒,也就是在家弟子沒有受三皈,就不能受五戒,以上有說過,過去佛陀時代三皈依五戒是一起受,慢慢為了適應社會環境背景的需要,便先受三皈依再來受五戒,其實三皈依五戒應該一起受,要不然的話三皈的動機要怎樣力行?而你沒受過沙彌、沙彌尼戒的十戒,那麼你就無法受比丘、比丘尼戒,這是有個漸次,有個層次的,因為受戒的過程必須要有個漸次級級來增加的,所以稱為漸次戒,像讀書從小學開始,一直到上中學高中。而在家二眾加上出家五眾,總稱為佛教的七眾弟子,所謂的在家二眾就是說優婆塞和優婆夷,那麼出家五眾就是說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和式叉摩女。式叉摩女也是出家五眾之一,解釋為「學法女」,「正學女」,這有很多不一樣的名相,將七眾弟子結合起來,便是佛教的組織架構,所以是個大團體、大組織,這是由漸次戒得名,非他的層次次第,這也可以使我們進一步明了什麼叫做漸次戒。現在再來介紹頓立戒,什麼叫做「頓立戒」呢?就是指八戒、梵網經、瓔珞經所說的菩薩戒,但是「菩薩」一詞照理說應該是於佛陀滅度之後才出現的,因為在部派佛教階段才開始有個大乘和小乘的區別,本來佛教在佛陀時代,並沒有區分大乘和小乘,也沒有什麼所謂的菩薩戒,但是在現在基於菩薩戒的精神,我們對於流傳至今的菩薩戒卻不可以隨意否認的,然而菩薩戒應該要依照理性,我們去學佛陀弘法四十九年的精神及方法,這才是真正的菩薩嘛!所以這兩種戒是在七眾之外,屬於特別解脫戒,菩薩戒與前面所說的漸次戒不同,因為七眾弟子,依照佛制定的戒律,應受漸次戒,但是他不受三皈五戒,同樣可以直接受八關齋戒,這個意思就是說你要去受八關齋戒,可以不用經過三皈五戒,不用先經過漸次戒,這就是頓戒和漸戒的不同處。
現在我們來說八關齋戒,八關齋戒屬於什麼戒呢?它是屬於頓立戒,並不是漸次戒。非七眾漸次戒就是八關齋戒嘛!而八關齋戒的內容是什麼呢?當然它分有八條,分開為齋戒,八關齋戒:第一不殺生,第二不偷盜,第三不淫,這地方各位請留意八關齋戒和五戒不同處,其中的區別就是五戒禁止邪淫,八關齋戒則是不淫,差別就在這地方,第四不妄語,第五不飲酒,第六不著香華鬘,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旁聽,第七不坐卧高廣大床,第八不非時食。以上所說八條戒,前面是防備不可犯的,後面是指吃的東西,這就是八關齋戒的內容,所以很多人說:我吃素食是持齋,這不是正確的,因為照理研究起來,持齋就是過午不食,才可以說我吃齋,因為我過午不食嘛!中午過後不吃叫做吃齋呀!不可說你吃素食就說你在吃齋,可以說你是吃素食,也千萬不要說我在吃菜,以前因為不明白「吃菜」的意義,讓我把這個身體給搞壞了。在二十幾年前,當我還是在家居士修行時,起初並沒有真正了解佛法,在一次探討修行的過程中,當我在打坐時真正感到不可再吃眾生肉,有了這種體悟後,便戒葷食。那時候聽人說要吃菜,我就吃菜,以前吃素食,並不像現在那麼豐盛,而且也沒有人告訴我素食的真正意義,那麼我就想可能只有吃菜而已吧!當時販賣素食的人很少,別人也不能特地煮給我吃,於是自己便去菜市場買菜,將菠菜、花菜、空心菜全部都買回來,再買新的鍋子,用油爆香倒水進去,每一樣菜洗一洗後全部放進鍋子里煮,每天吃飯只吃菜而已,這樣吃了三個月、五個月身體卻敗壞了,所以最好我們說吃素食,不要說吃菜,吃葷的人也是有吃菜呀!吃素食的也吃菜呀!所以在誤解吃菜的情形下,身體一直衰弱下去,腸子也產生毛病,別人才跟我說:不是哦!吃素食不是吃菜,吃素食和吃菜不一樣,不吃肉類的東西,才是吃素食的。因為一句話卻讓我們沒有智慧的人受到影響,所以我鼓勵大家不要說吃菜,要說吃素食,因為吃葷的人也有吃菜呀!吃素食的人也是吃菜呀!不可能說吃葷的只吃肉不吃菜吧!也是要調配嘛!所以「齋」是過午不食才可說是齋。
『陸』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首先要做三皈依,類似於你進學校讀書要辦理入學手續及頒發學生證;
其次學習五戒十善,若能持戒,就已經是很正規的居士了。
學佛成佛,簡單而言,就是要通過「信、解、行、證」四個步驟、採用「六度波羅蜜」六種途徑,經歷過「戒、定、慧」三個層次的境界,最終才能修成正果、立地成佛的。我依次給你簡介一下:
1、信解行證:首先要有信仰,有願意跟隨佛祖的腳步去修行、按照佛祖指導的方法去做的決心,這叫「信」,佛教也稱之為「發菩提心」;然後要有真正出家的僧人為你講解佛法,即「解」;然後你要按照僧人教你的方法去做,也就是理論聯系實際,這叫「行」;最後從實踐中驗證所學是真實不虛的,這叫「證」;
2、「六度波羅蜜」是修行的六種途徑,簡稱「六度」,分別是: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般若。用現代話來簡單的理解就是:無私奉獻(布施)、忍受委屈和痛苦(忍辱)、遵守佛教的規章制度(持戒)、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精進)、通過打坐來使自己的心擺脫情緒的控制(禪定),獲得無上的大智慧(般若)。
3、戒定慧:這代表了修行的三個層次的境界,「戒」就是上面的持戒,佛祖告訴我們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僧人要遵守250條規章制度(佛教稱為「戒律」),女性僧人(我們常說的尼姑)則是348條,如果你不出家,在家裡學佛,則只須遵守五條,即「持五戒」(看起來簡單,要做到不容易)。「定」即「禪定」,這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修行方式,回禪定的人不一定能成佛,但成佛一定離不開禪定!「慧」即「般若智慧」,因為「般若」一詞,包含了六種不同的智慧,沒法翻譯,只能稱其為「大智慧」。
『柒』 在家居士如何持戒修行
,應該不要把自己看成是在家居士。應該看成什麼呢,我如何去持戒去成佛,如何去成佛。不要考慮第一個概念:我是在家居士,你把自己就限制住了。所以說我持戒修行,不要考慮在家。應該考慮應該做的,我要去做,我做不到,我應該努力。今天在家不等於我永遠在家。雖然在家有很多的障礙,我想法要克服它。 在家居士修行持戒,主要是克服在家的毛病、困難,這是「在家居士」,不是「在家人」怎樣持戒修行。在家居士就應該在家,利用家庭這種環境來修持自己。什麼叫利用呢?不隨世間走,不隨家庭走,這叫「在家居士」。不是家裡今天吃肉,我別讓他們起煩惱,我就吃吧,不行我吃點肉邊菜,認為這就是在家居士應該做的,這都是不正確的。在家居士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是僧人的後備力量,出家人這面少了,你要馬上應該補上去,這是在家居士。就像所提的全民皆兵一樣,應該做好出家的准備。 在家居士首先要克服在家種種的障礙。比如說很多世間人都認可的事情,(但不符合佛法的要求),那我們不能做。我們在家應該按照出家人的(要求)方式去做,這才能成就。有的人把自己「標准」了,用「在家」倆字就把自己標准降得很低很低。實際上雖然你降低了,你覺得做的很順利,但和成佛沒有關系,只是個世間善法而已。你想成佛,在家居士必須克服在家的一切毛病和習氣的阻礙,這才能成佛。這個我希望大家能夠回去認真考慮,這也是個很重要的,不要失去機會。 有的人出家以後,還不知道怎麼修行,為什麼?他就是在家這一段時,他沒有利用好在家這一段的修持。如果知道在家應該怎麼樣攝住眼、耳、鼻、舌、身、意,怎樣去掉色、聲、香、味、觸、法,去掉貪、嗔、痴。在家怎樣和違反佛法的這種行為去做斗爭,這樣的話你不管是出家、在家,他都能修持。 很多人(講法)把在家居士這個標准降得很低,雖然滿足大夥的心願,大夥聽了很高興。但是,我說那是害你們,因為人身很快就過去了,不容易,信佛也不容易。我知道,我信佛就很晚,未學佛天天走在廟的跟前,不知道上廟里看一眼,不知道,一點都不清楚。等到因緣來了,才知道廟里原來就是自己的家,這時候都很後悔很後悔。 我們大家今生信佛了,千萬千萬把握住人生。雖然這個因緣有的沒太成熟,應該想法讓它成熟。不管在哪,我都要按照佛法去修行,都要攝住眼、耳、鼻、舌、身、意,都要去掉貪、嗔、痴,這么去修行,這就對了。不要分別在家和出家,在家我要像出家人修行,這才行。 所以說,那種降低標準的做法,雖然是給了大家一個很好的寬慰。有的認為我在家已經很修行了,雖然給你個名聲,那終歸是「化城」,(不是二乘的「化城 」,而是完全虛妄的「化城」)啥作用也不起。想真正了脫生死的時候,那就是一場騙局,只是一種欺騙,一種欺騙而已。我想,我不想做那種人,所以我只能這么告訴你們。(文:妙祥法師)
『捌』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
大願法師講述三十一、漸次戒與頓立戒 什麼是八關齋戒?戒在佛教大體上分為有二大類,這二大類分別是:漸次戒,頓立戒。什麼叫做漸次戒呢?漸次戒是在家三皈依五戒,出家的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沒有受過三皈五戒,不能受沙彌,沙彌尼戒、十戒,也就是在家弟子沒有受三皈,就不能受五戒,以上有說過,過去佛陀時代三皈依五戒是一起受,慢慢為了適應社會環境背景的需要,便先受三皈依再來受五戒,其實三皈依五戒應該一起受,要不然的話三皈的動機要怎樣力行?而你沒受過沙彌、沙彌尼戒的十戒,那麼你就無法受比丘、比丘尼戒,這是有個漸次,有個層次的,因為受戒的過程必須要有個漸次級級來增加的,所以稱為漸次戒,像讀書從小學開始,一直到上中學高中。而在家二眾加上出家五眾,總稱為佛教的七眾弟子,所謂的在家二眾就是說優婆塞和優婆夷,那麼出家五眾就是說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和式叉摩女。式叉摩女也是出家五眾之一,解釋為「學法女」,「正學女」,這有很多不一樣的名相,將七眾弟子結合起來,便是佛教的組織架構,所以是個大團體、大組織,這是由漸次戒得名,非他的層次次第,這也可以使我們進一步明了什麼叫做漸次戒。現在再來介紹頓立戒,什麼叫做「頓立戒」呢?就是指八戒、梵網經、瓔珞經所說的菩薩戒,但是「菩薩」一詞照理說應該是於佛陀滅度之後才出現的,因為在部派佛教階段才開始有個大乘和小乘的區別,本來佛教在佛陀時代,並沒有區分大乘和小乘,也沒有什麼所謂的菩薩戒,但是在現在基於菩薩戒的精神,我們對於流傳至今的菩薩戒卻不可以隨意否認的,然而菩薩戒應該要依照理性,我們去學佛陀弘法四十九年的精神及方法,這才是真正的菩薩嘛!所以這兩種戒是在七眾之外,屬於特別解脫戒,菩薩戒與前面所說的漸次戒不同,因為七眾弟子,依照佛制定的戒律,應受漸次戒,但是他不受三皈五戒,同樣可以直接受八關齋戒,這個意思就是說你要去受八關齋戒,可以不用經過三皈五戒,不用先經過漸次戒,這就是頓戒和漸戒的不同處。
現在我們來說八關齋戒,八關齋戒屬於什麼戒呢?它是屬於頓立戒,並不是漸次戒。非七眾漸次戒就是八關齋戒嘛!而八關齋戒的內容是什麼呢?當然它分有八條,分開為齋戒,八關齋戒:第一不殺生,第二不偷盜,第三不淫,這地方各位請留意八關齋戒和五戒不同處,其中的區別就是五戒禁止邪淫,八關齋戒則是不淫,差別就在這地方,第四不妄語,第五不飲酒,第六不著香華鬘,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旁聽,第七不坐卧高廣大床,第八不非時食。以上所說八條戒,前面是防備不可犯的,後面是指吃的東西,這就是八關齋戒的內容,所以很多人說:我吃素食是持齋,這不是正確的,因為照理研究起來,持齋就是過午不食,才可以說我吃齋,因為我過午不食嘛!中午過後不吃叫做吃齋呀!不可說你吃素食就說你在吃齋,可以說你是吃素食,也千萬不要說我在吃菜,以前因為不明白「吃菜」的意義,讓我把這個身體給搞壞了。在二十幾年前,當我還是在家居士修行時,起初並沒有真正了解佛法,在一次探討修行的過程中,當我在打坐時真正感到不可再吃眾生肉,有了這種體悟後,便戒葷食。那時候聽人說要吃菜,我就吃菜,以前吃素食,並不像現在那麼豐盛,而且也沒有人告訴我素食的真正意義,那麼我就想可能只有吃菜而已吧!當時販賣素食的人很少,別人也不能特地煮給我吃,於是自己便去菜市場買菜,將菠菜、花菜、空心菜全部都買回來,再買新的鍋子,用油爆香倒水進去,每一樣菜洗一洗後全部放進鍋子里煮,每天吃飯只吃菜而已,這樣吃了三個月、五個月身體卻敗壞了,所以最好我們說吃素食,不要說吃菜,吃葷的人也是有吃菜呀!吃素食的也吃菜呀!所以在誤解吃菜的情形下,身體一直衰弱下去,腸子也產生毛病,別人才跟我說:不是哦!吃素食不是吃菜,吃素食和吃菜不一樣,不吃肉類的東西,才是吃素食的。因為一句話卻讓我們沒有智慧的人受到影響,所以我鼓勵大家不要說吃菜,要說吃素食,因為吃葷的人也有吃菜呀!吃素食的人也是吃菜呀!不可能說吃葷的只吃肉不吃菜吧!也是要調配嘛!所以「齋」是過午不食才可說是齋。三十二、安住六念 清凈梵行 我們從以上的八條戒來看,就我看來除了六、七、八條及第三不淫之外,其餘和五戒的戒條都是一樣的,五戒是不邪淫八關齋戒卻是不淫,這個是不一樣,八關齋戒第一不殺生,第二不偷盜,第三不邪淫改不淫,第四不妄語,第五不飲酒,已經都說過了,對於這幾條我不需要再來作解釋,這樣很浪費時間,也就是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都說過了嘛?這在五戒里有說過,所以在八關齋戒不需要再說這些了,現在我們必須要解釋的是八關齋戒的第三條,就是不淫戒,在受八關齋戒當中必須一日一夜斷淫慾,因為淫慾是障道法,會障礙你修道開悟,障礙你悟道的障道法,何況在淫慾當中,會產生以後生小孩等等事情,這會阻礙你修行,所以淫慾是障道法。佛陀所制定的八關齋戒除不可淫慾之外,在齋經里有說:一日一夜心如真人,心像如來清凈,不思淫慾,不念房事,除不淫慾之外,在受八關齋戒還不可想男女間之情事,一心修治梵行,梵行也叫做清凈,修治梵行清凈的意思是說身心清凈,不興邪欲,心不貪色,如清凈戒,一心一意專注。這也就是說一日一夜中的八關齋戒是要學佛陀,效法如佛陀一般身心清凈的梵行,身不患淫行,口不說淫語,心也不想淫事,就是說你們的身體不犯淫行,口不犯淫語,不說一些讓人引起綺念想入非非的粗語、綺語,在一日一夜之中心不想淫事,安住在六念,那麼重點就在六念的安住,如果你沒有安住,就像我們的手沒有拿一樣東西就會想亂拿,我們嘴裡含個東西,就不想,也不會想再去含東西,拿個東西之後,你就不會再想去亂拿東西了。同樣的道理,心若不用個東西把他安住一下,一個還在初學的人,你叫他都沒有雜念,且又以正念安住這是不簡單的,所以佛陀才用方便法,將過去他們原本一天都不吃的習俗轉化,引導他們以便走入佛教,但也只有限於過午不食而已,這是基於考慮在家居士的忙碌生活,身體的健康也是重要的,唯有身心健全、精神充足才有心來悟道。所以佛陀才叫他用六念,一日一夜必須安住在六念之中,不要說一日一夜,凡是精進的人長期安住於六念中這是最好。但什麼是「六念」呢?「六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若是有一淫念浮現起來,或是回想過去的淫境,或是憶想未來的淫事,便是不持淫戒的清凈戒了(即破了淫戒),另外第六條不著香華鬘,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旁聽,這八關齋戒,就這一條來說,因為現在電視很方便,很多人吃飽就坐在電視下,那麼要怎樣來解釋呢?其實對於這種問題,佛陀當時的印度並沒有電視可看,所以從這事相看來,只是屬於自求解脫生死的小乘法門,對於這小乘和大乘的說法我們再簡單補充,其實本來在佛陀時代並沒有派別之分,這是到了後來部派佛教時期才產生的,我們參閱印度佛教史就知道了,但是在度別人之前必須要自度,這應該才是正確的作法,我們不可以說他這樣就是小乘,像初出家的人,必須要一段時間研究佛法,親近善知識,有的人他不知道方法,自己躲在小茅棚里要怎麼修呢?當你自己錯了你也不知道呀!沒有大眾的熏習也會容易懈怠,所以有的人說自己要去一個地方靜修,其實靜修必須先要了解佛法,一定必須先親近正見的善知識接受他的引導,如果有不對的地方,他會給予你指正,慢慢等你智慧開啟,認為你要親身體證按照理論來實踐的時候,那麼就可以找個清閑之地來實修,否則你初出家什麼都不懂,好的不學,壞的卻學一大堆,糊里胡塗地不知道,白白將時間浪費過去,唉!時間一過去是挽回不來的,很可惜,所以就像教學一樣,當你還是一個小孩時,以學生的身份來接受栽培、教導,等到讀完書、做了老師以後,就要將你所知道的來教導別人,但是眼前要先能夠獨善其身,要預先充實自己呀!要不然的話以後他怎麼來教導學生呢?對於剛初出家的人也是一樣,不可以說他住山上就是獨善其身。不是這樣,他是在充實自己,等待他充實自己有所體證之後,再去教導別人,才不會錯誤,才不會自誤誤人,不能說將自己的眼睛閉上,連過馬路也不知道,這樣盲人領導盲人就會發生一同跌入斷崖里的危險,不可以呀!所以你不可以貶說他是小乘,這是因為他明白必須先充實自己,然後才能去教導別人,何況大乘、小乘,也是因為佛陀入滅後,至少差不多一百年以上左右,有部派佛教時,才有分大乘和小乘,這個原因就是說當時佛陀滅度後,等到時間一久,有的人認為仍應按照佛陀的修法,有的則為適應社會環境,兩方面就互相爭論,按照佛陀生活方式在山林修行的人跟都市生活的人說,說什麼呢?說他們是現代佛教,認為自己是大乘呀!度別人的,像一隻船要載別人呀!那麼自稱大乘的人就毀謗過山林生活的人,說是獨善其身的小乘呀!在那時才開始有大乘小乘的差別,在佛陀時代並沒有所謂的大乘小乘,都是大乘,全都是自利利他,假如佛陀沒有自利利他,當他悟道之後就不用講經四十九年了,佛陀弟子個個都是為了弘法利生,自利利他,要不然怎麼能將佛教延續到現在已兩千多年呢?不可能,所以這是從以後部派佛教時產生下來的,有的人根本一點正見都不了解,也不知道什麼是佛法,常常說別人是小乘,總喜歡貶低他人說:「啊!你那小乘是獨善其身呀!」小乘大乘是悲願大小的差別而已,你有悲願只有你自己了解,你教導別人,你就是大乘,你要去教導別人自己先要知道修行的方法和次第,你不知道怎樣教導別人,帶錯了,就不是什麼大乘、小乘了,而是帶去地獄,帶去外道。是不是這樣呢?所以大乘小乘之差別,簡單說就是他的悲願,悲願大你就是大乘,沒有悲願你怎麼說你是大乘,雖然你研究很多,你不教導別人,不迴向給別人你就是小乘呀!差別就在這里,但是為了悲願度眾生,自己必須先了解體證。否則你不懂怎麼去帶領別人,危險哦!若沒有的話不知會害了多少人走進歧途、走進邪見,你知道嗎?說起來實在是不懂不怕,不知斷了多少人的慧命,實在可惜,無常嘛!短短幾十年過去,浪費了實在可惜,而所謂的香華鬘是印度一種化妝的裝飾品,用香花把它串一串做帽子呀!做掛在脖子上的花串啦!去印度看什麼節慶,都用鮮花串成一串去供養佛,他們用很香的花串成一串,或是用金銀財寶結成的飾品,掛在頭上作裝飾,有的掛在胸前,或是掛在耳朵,掛在手上,全身掛的鏗鏗鏘鏘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香華鬘。現今在我們社會經濟富裕的地方,已沒有用花串成一串戴的叮當響,大多數都是戴金子,耳環、金鏈子,掛得全身都光亮叮當的,所以耳環,鑽石戒指,這都是裝飾品,這一大堆裝飾品都是屬於與香華鬘同樣的性質,當時印度環境差經濟也不好,所以他不能用這么多的金銀財寶等等做香華鬘,都用鮮花,自然的花鬘來做裝飾,而香油塗身則是源自印度本來的習慣性,因為印度屬於熱帶氣候,天氣乾熱,皮膚要是乾燥,就時常用油來塗身滋潤,所以有錢人不論男女,都有養成有擦油的習慣,當然,經濟不好沒錢的,生活三餐都不濟了,要怎樣去買來擦呢?所以比較有錢的人,每洗一次澡就擦一次油,他們是這樣,現在我們的時間又到了,我們下次再來說香油塗身。祝各位能夠身心安樂,吉祥如意!天氣比較冷了,大家要注意早晚要多加衣服,不要讓你的法體不舒服,就很可惜!所以祝福各位時時吉祥安樂,我們以後有因緣再見!大願語錄:「對於佛法僅止於了解,不力行修證,雖然廣聞,反成障礙,錯失因緣,人生無常,一失難得,警策精進。」三十三、適度香飾 身心庄嚴 我們今天又再見面了!我們前次講到印度的天氣比較熱!所以當時的印度人當洗完澡後都要塗油,這樣皮膚比較不會乾燥,但是貧窮的人塗不起,有錢的人才塗得起,由於沒有錢的人塗不起,所以佛陀在經濟方面跟我們講得很清楚,等到我們以後講到律儀時,講到戒律的律時,就會講清楚。修行沒有經濟也是難修行的,在現今的社會,塗油的人,實在比以前的印度還要多,雖然我們不是很炎熱,但是塗油的習慣在現代,就是變成化妝,現在化妝比以前還要多。這是因為生活的水準提高,在社會演變的過程中,以後會有愈來愈多的花樣產生,這也是難免的,因為人若慾望一多,貪就多,煩惱就多,業就多,所以社會糾紛就多,這是事實。所以無論是香水、香皂、香油等等的化妝品到處一大堆,不像以前的印度是貧窮的國家香水有限。像我們當孩子的時代,當洗衣服的時候,看到媽媽要到溪邊洗衣服時,還要去砍樹藤,把它打破用其中的黃目子在洗,哪像現在用洗衣粉,而且還指明要用最好的洗衣粉來洗,這就是社會演變的結果,我們不能說是過去可憐,其實過去並不可憐,怎樣不可憐呢?人家過去有他們的業力和他們的福報,他們那時候的業力,就是物質較不充足,不過他們精神很充足,現在的人,雖然物質享受,但是卻容易患有神經質,每一天都要競爭得很激烈,不禁讓人生活得頭昏腦脹,可是在過去卻不會,只需動勞力,現在的人動頭腦,比智商,我說以後的人可能頭很大,身體很小,以前頭比較小,身體很大、很健壯,以前的雜病,也沒有像現在這么多,那都是過程。所以現在若要說香水、香皂、香油的問題,這種化妝品到處一大堆,再怎麼高級的也有。但是在受八關齋戒的日子,是不可以使用化妝品,這個意思也就是說,佛陀當時在印度的環境,只制定了一日的八關齋戒而已,他不要你將時間浪費在那裡化妝,制戒的動機在於我們身體有了真正需要,也就是有病的時候,這時才可以借著塗油來治病養身,若是無病,我們就不要浪費太多的時間在塗香化妝上面,因為這種不必要的塗香化妝,有時候裝飾得太過火,讓人看起來似有挑逗性,使人看了,內心產生慾望,雖然我們無心,但是卻因我們所作的行為而影響別人,這樣也是不好的,所以佛陀說八關齋戒的日子你們不要化妝,化妝是怕具有引誘別人的淫意色彩,讓人想入非非就不好,引起別人不安,容易在內心胡思亂想。現在社會化妝是可以的,不是說社會上的人都不能化妝,可以,但是在八關齋戒那一天,最好不要化妝。因為在家弟子有時為了工作或應酬的需要,也是可以化妝的,你不要說,我是個佛教徒,不可化妝,假如我們的丈夫是個董事長、總經理,或是一個在社會上相當有知名度、有名望的人,必須要出外交際應酬,但是你當太太的人,穿得讓人覺得很寒酸,也沒有稍微化妝一下,讓人看了似乎很落魄,並不是這樣,佛教徒出門,也是要讓人說:「嗯!佛教徒非常的庄嚴!」讓人看了之後,覺得你身心真的都庄嚴,不要只是心庄嚴、身卻不庄嚴,或是只有身體庄嚴,心不庄嚴這樣都不圓滿,都不好,要能夠心庄嚴而且身體也庄嚴,這樣最好。所以適當的化妝,對佛教徒而言是被允許的,但是在受八關齋戒的日子,最好不要太浪費在化妝的時間,不要早上要去買菜,只是化妝的時間就花了一個小時,你想想看,一小時的時間過去了是不再回來的!真可惜!所以在受八關齋戒時,禁止香油塗身,是要我們不要把這寶貴的時間浪費掉,集中精神一心一意,清凈修六念。律中對於香料的運用也有些指示說明:當時在印度,如有需要時,可將香料塗在佛殿旁,也就是說,假使這個地方濕度很強,塗了香油會讓人聞了覺得很庄嚴。像我們現在,燒一些好的檀香,散布芬芳的氣氛在空氣當中,雖然我們的鼻根還沒學到好壞無分別的境界,其實你鼻子若學到好壞無分別,那麼你的嗅覺功能可能就有問題了,好聞不好聞的差別則在於不要沾粘、執著而已。當時在戒律中允許在佛殿里、僧房裡,或是住眾寮房的地方,有了臭氣,可以塗香,亦可燃燒一些好香來將臭氣熏除殆盡。假如患有眼睛方面的病症,或是有身體醫療方面的需要,醫師在處方開立時,需要用香料,這都是可以允許的,並且可以用香料、香油來塗我們的身體,那是患病時,醫生處方需要,這時可以用,並不是很硬性地說通通不可以。戒律也就像法律一樣,必須就不同的情形而有輕重不同的權衡,比如說:我們不能喝酒,是怕亂性,但是當你有病時,醫生說需要用酒,你來用酒,這並沒有犯戒啊!所以這個問題,是重視戒的精神,不要讓戒條束縛得不能動,每一項都不可以,這樣不行、那樣也不行,每一個都變成怪人,變成機器人了,出門有聽人說:「佛教怎麼修到都變怪人?」事實並不是這樣。佛法本來就是要來適用於人間的,包括戒律也是一樣,這樣才符合戒律本來制定的原意,要不然還要什麼戒律?這樣全部都變成機器人了,所以要了解它的精神所在才可以。三十四、出世法喜乃為最勝 我們再來說「歌舞倡伎」,這是一種娛樂,以世間法來說,人生對於娛樂是不可缺少的,佛教並不是禁止你都不能去娛樂,可以娛樂,因為適當的歌唱與舞蹈,這種是正當的,是可調劑人類生活的品質和增進團結的。正因娛樂有它的好處,而娛樂本身的范圍很廣,其中的唱歌跳舞也有善與惡的分別,假如你用正當的理念和方式來推廣跳舞和唱歌,那麼這就很好啊!對於我們人的品質、團結等等方面都會提高,今日的社會環境與以前已經有所不同,大家生活忙碌,所以來提倡正當的娛樂,用正當的娛樂來陶冶身心,這是不可缺少的,不可以沒有。但對於娛樂的素質、品質方面,必須要有利益於人的身心,否則對於有害於身心者,我們就應該取締,像現在每天報紙刊登出來,在娛樂場所引起的種種社會問題,都對人的身心有所損害,這樣就不好。簡單說,不要為了我們自己要賺錢,利益自己卻損害到別人的子子孫孫,損害到別人的身心,這就很不好,是很損道德的。這與佛陀所說業力的因果有相當的關系,業力的輪回、因果的輪回,這都是不能否認掉,不要認為這都沒有,怎麼沒有,有一天你就知道,不要認為那看不到,今世就有很多現報都可發現,現報都有了,怎麼會看不到?所以這不能說沒有,也不能否認掉,因此對於人的身心有害者,千萬不能去,也不能經營,以免社會不安,社會若能安定,我們的生活就安定。社會若不安定我們就不安定,因為社會是一個共同體,不是政府的,也不是總統的,更不是國王的,都不是,而是每一個人民百姓由上至下共同來建立的。社會安和樂利並不是建立在政府而已,政府有政府的德政與政策,任何人都要在本身的崗位上做好,所以維護社會的安寧人人有責,大家都有責任。不要說這是警察的事,或是政府的責任,不是這樣,我們大家都有責任,因此對於身心有害的地方,我們大家通通不要去,他就停業了,既然他沒錢賺就會轉業,是不是這樣?所以,並不是一定要政府用法令來束縛,壓制他,這都不究竟,真正究竟的,只有提高人民百姓的素質,了解何種可以不可以,有無危害身心沒有?這樣之後,對於不應該去的地方,我們不要去,不應該做的,我們就不要做,如此他的生意就沒得賺,沒得賺,他自然就會轉一個正當的職業來做,這是很重要的。並不是用所謂的政治壓力,拚命地去壓制,壓制這兒,跑到那兒,壓制那兒,跑到這兒,像一根草在地上長,你用一塊石頭壓住它,想要不讓它長,卻變成從旁邊出來。總之,只要它稍微有一個生存的空間,它就會去爭取,你若是以大眾求生力量的觀點來看,就會很了解,所以什麼叫做善?什麼叫做惡?什麼叫做可以?什麼叫做不可以?將它規律得很清楚,規律清楚後,大家不要去做惡的事,社會就自然安和樂利了,政府法令固然很重要,但是人民的素質提高,也是很重要,正確的理念更加重要。所以佛教為什麼要叫人不要「歌舞倡伎」呢?因為做每件事情,我們都必須經過思惟考慮,思惟考慮這樣做是否有危害別人、危害我們的身心?若危害到別人的身心,就停止不要做,會危害到自己身心的事也不要做,而對自己身心有幫助的要去做,對別人的身心有幫助的更要去做,必須要這樣,否則我們要如何來維持這個社會的共同體呢?要如何能使社會和樂呢?因為經過了想像就會落入經驗意識,而這種的經驗則會產生記憶,也就是說我要做一樣好事、壞事都要經過思惟,思惟是一個記憶,是一個經驗,那麼這個經驗好、這個經驗壞,也就會形成我們善和惡的業力指使行為,當落在我們的經驗當中,這個經驗意識,就會影響到我們的正思惟,所以我們都應該具備一個正當的思惟,也就是正式的思惟,唯有具足正思惟,才能對法有更進一步的體證,何況你來體證緣起空性的法是甚深微妙的,佛陀剛剛成道時,也自問說:「這么深的道理要說給誰聽?」所以他當初有一段時間,對於自己所悟得這么好的東西是很好啦!雖然這么好,但如此深奧的東西要說給誰聽呢?誰又聽得懂呢?因為甚深的緣起空性法,並不是粗粗魯魯,粗糙不堪,也不是散亂心可以思惟到的,不是這樣,甚深的緣起,是非常的微細,既然想成為一位修行者,那麼,怎麼還會有時間去享受人間的娛樂呢?
娛樂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身的娛樂,一種是心的娛樂,若是真正能夠沾到佛陀法味的人,也才是真正所謂的法喜充滿,你看看,這種身心的娛樂不是隨便講講就可明白的,要不然這句法喜充滿怎麼說?能夠體會到法,了解到這個法的好處,就了解這個法能夠離苦,能夠斷除煩惱,那種自在清凈的身心,並不是用嘴巴能夠表達出來的,所以世間的娛樂,往往會影響我們的身心,害到我們的身心,你若用正當的方式來娛樂,對我們的身心有所幫助,這種適當的調劑是可以的。若是真正要修行,那麼他就不會想要享受世間的這種娛樂,他的追求是享受法喜充滿這種身心究竟的喜悅,所以初地發心修行想要出世間的行者,絕對不能隨順世俗的心去生活,你還未有足夠定力,你還不能觀察清楚,就很容易隨順世間的生活,讓世間的生活牽走,若能了解到這點,對於成就道業,就不會產生不好的影響,若沒有的話,對成就道業就有影響。因此對於成就道業的聖者,雖然已經成就道業,但是他不可放棄掉,而執著於自己的自由享樂,其中最主要的是他不能說他成就了,但是卻不顧沈迷的眾生,放棄了渡眾的信願,所以成就的覺悟者,是要能弘法利生,為弘法忙碌,畢竟是人弘法而不是法自動會弘人,正因為法好,我們才要去推廣,這東西好,產品好,我們要推廣出去,他怎麼還有空,怎麼還有時間去享受世間的娛樂?如果是一位未證聖果果位的人,自己還未親證到,還未達到那個究竟,還未了解到,他不可再以廣度眾生的理由,借機會來說,我這樣是要來度人的,說來賭博是要度賭博的,去喝酒是為了要度喝酒的,跳舞則要度跳舞的,結果怎樣,你知道嗎?結果自己度人不成,反讓隨緣世俗度去!假使你要度人,你未到那境界,你想去度人,卻反而被人拖走,這不可靠,有時候自己藉這機會說要度人,其實自己心念想說這樣比較容易逃過法律的漏洞,否則若今天想要和人喝個酒,家中的人卻反對,但是只要說我要去度喝酒的人,我再怎麼喝也不會醉。可是不知哪一天躺在那裡連螞蟻在咬也不知道哦!所以很多人未到境界千萬不要自作聰明說要去度別人,往往世俗生活之間要很注意,處處都是陷阱,稍微一失覺察就會落入陷阱,陷下去要再爬起來是很難的,染上惡習要改好較難,好的要變壞的卻是很簡單,所以我們要了解這種道理,不要被世俗眾生的惡習所污染,要不然我們就會隨順世間的生活,流於世俗化而迷失,然後就被外境拖走了。佛教被神格化後造成了一些附帶外道的佛教,他們還利用佛教的生日慶典叫人在寺院前唱歌跳舞,有時候還很不正當,穿的不男不女,嗨喲!穿這樣跳舞,還說要讓佛陀看,要讓菩薩看,佛陀明明制戒禁止「歌舞倡伎」,你還唱歌跳舞給他看,這是違反戒律的,不要說要讓佛祖高興,佛祖若是真有靈,他是不會高興的,我看爬起來打你的頭也說不定!明明叫你們不要這樣做,你們卻偏偏這樣做,你說這樣他會高興嗎?會不高興的!但若是佛祖的生日,大家彈佛教的聖歌,贊嘆過去佛陀的事跡,像我們中國佛教的寺院,有時候會辦個法會,在佛陀的生日時,大家來唱個贊偈,誠心地以梵唄來贊嘆佛,贊嘆佛過去為人處事的法很好,當聽了之後大家會覺得身心寂靜,有時候眼淚還會流下來,哇!這種我覺得是比什麼都好,這種贊偈梵唄是不違犯的,反而比較好,要不然叫團歌仔戲在外面演戲,歌仔戲並不是不好,它也是一種世俗的娛樂藝術,但歌仔戲只是讓我們以世俗的心態來調整自己的身心而已,並不是說可以叫來寺院的前面做,這是不可以的,佛陀的戒律里說不行。三十五、貪執名利物享 難成離苦道業 我們再來說第七條戒,不坐卧高廣大床。這條戒的重點在淡薄物質的享受,因為簡單的物質生活,我們才能勇猛精進於道業,物質生活太過享受,對道業就不會精進,並不是說修行人一定要過著刻苦的生活,其實不是這樣,佛陀沒叫我們修苦行,也沒有叫我們一定要過著刻薄的生活,他並沒有這樣說。因為你若對物質要求太高,便容易沈溺於物質的享受,這對道業會有所影響,而且對你精神層次的提高也就有限,若初修行者,精神不專,無法放下感官,放下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這種的貪著,你對物質用品追求越美好,你內心對於物質就會越執著、越沈迷,如此難免影響到我們的出離心,產生了沈迷執著、我慢我執。比如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不管它是真是假,我聽說有一個人,學到很厲害,禪定很行,禪定後連牛頭馬面也抓不到他,找不到他,這是故事的比喻,但是有一天他的死期到了,牛頭馬面要去找他時,卻找不到人,問到一個地頭神說只要他一坐,在打坐後都找不到人,要找到他,除非就要等到他爬起來,牛頭馬面就說:「嗯!這樣我就不能交差了。」地頭神他就說:「要不然這么辦,他旁邊有一個缽,他很執著這個缽,他
『玖』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在家戒律,在家戒共分有四種:第一是三皈依戒;第二是五戒;第三是八關齋戒(八關齋戒也可以稱為增益戒);第四是菩薩戒,但是菩薩戒是不分在家或出家的,以後我們會說到。首先來說三皈依戒,有些人會懷疑甚至會說三皈依為什麼說是三皈依戒呢?其實我們要三皈依之前都有說:「受持三皈」,所以我們一定要受持三皈,「受持」二字就是戒律。所以,三皈依也是戒,戒是警覺的意思,意義就是不能做的就不要去做,有一個界限、界址,如土地與土地間有個界址,界址一標定就是要大家遵守,你不能超越我的界址,若是超越我的界址就是侵犯我所有,國與國間也有界址,連大海、海洋也有界址,這是公海,這是隸屬南韓,這是屬日本的等,所以「戒」就是警覺你、提醒你別超越界址。戒也可說是一種約束,約束你不應該做的行為。既然這樣,在受三皈依戒時,授戒的僧師有明確的說明,皈依後必須持守三條皈依戒,也就是皈依後必須禁止:
一、「盡形壽皈依佛,永不皈依自在天魔」。受皈依的人應該都有念到才對,既然都有念到就該知道它的意義。
二、「盡形壽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意思是說:我活著的一天,我一定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
三、「盡形壽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眾」。所以我們皈依時,授戒的師父都會念著讓你跟,也都會由皈依授戒的師父解釋。
既然你發心皈依佛教的三寶了,三皈依後必須持守禁戒,所以皈依三寶就含有一種戒的特質了,因此三皈依也就是三皈依戒,初三皈依者必需一定要了解。現今世界上皈依佛教為三寶弟子的信眾很多,人數難以正確統計,但是真正能持守三皈依戒者就不多了,什麼原因呢?因為他不了解三皈依戒,為什麼呢?因為他初皈依,對佛法僧三寶無深入了解,尤其是我們皈依時的時間也不太長,不能夠說你來先上一天課,了解什麼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因為現今社會時間就是本錢,於工業社會中,大家每天都非常忙碌,而且在家居士也不能抽出太多時間來,不然按常理皈依應該要一天的時間,早上上課,先了解什麼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樣才有辦法,因為沒有那種環境,也沒有這樣的制度,有時你用制度反而讓信徒認為「啰嗦」!別人皈依時間都不長,而你皈依就需一天時間。嫌啰嗦,所以大家如果有這般的風氣,那皈依後,能持守三皈依戒的人,就越來越少了。因為初皈依的人對佛及自在天魔兩者的差別不能了解,既然初皈依者不能了解,他又將如何持守三皈依戒呢?所以會產生錯解佛是高級的天仙,落入神格的信仰,將佛與自在天魔混在一起,不知道什麼是自在天魔,什麼是佛?那就違犯了三皈戒的第一條——永不皈依自在天魔的禁戒,不是他不去持守,而是他不了解,不徹底、不知道。初皈依的人怎會徹底呢?所以,我覺得必須要讓信徒了解,才藉這機會來講在家居士要如何修行,對法方面,在家居士要如何修行?在家居士持戒要如何持戒?在家居士對律的方面,如何去持守及奉行。因為有很多在家居士擁護佛教,我們才能專心研究佛法,他們布施物質使我們不缺吃住穿,建立庄嚴道場讓我們專心研究佛法,我們必需要提供一條相當有次第的方法,讓在家居士能夠按步就班的修行,那才不會摸不到路。一般對於戒律的解釋不是太深,就是無次第,戒歸戒、律歸律,如汪洋大海不知從何摸索起?每個說的不同,一個說一種,一個法師說這樣、二個說兩樣,到底聽誰呢?並非我本人對戒律很有研究,只是盡量以我個人所了解的跟各位給個善緣,與各位互相溝通,若是說的不圓滿、不太清楚,希望你們再參考專門研究戒律的人,去做更深入的研究,至少我說一些讓各位有個印象,也可以依這次第來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