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問信奉佛教的在家居士怎麼受五戒是要去寺廟舉行個受戒儀式還是買尊佛像在佛像面前發誓受五戒
你好,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的:如果有條件就要到寺院去接受皈依和受戒的儀式。除非有特殊的情況,比如周圍1000里之內沒有寺院可以受戒,或自己身體不能做主,或疾病在身,或無力前往,這樣的情況下,也是可以自己在佛前受戒的。
所以,不滿足這些開緣的條件,是無法自受戒的。而且,從所問的問題就可以看出,有些基本常識樓主還不太清楚,比如,佛像都是請回來的,請回來的佛像必須要裝藏開光才可以供奉,否則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以題主的情況來說,是不能自受戒的,還是要去到附近寺院才好。至於學佛,就更需要有師父指導才能夠正確、系統地得到修行的利益。
【破除迷信,正確了解佛文化,我是紅塵法遠,歡迎關注】
㈡ 在家居士所受持的「五戒」有哪些
佛教中的戒,因有出家與在家的分別,而有繁簡不同的要求,對在家居士版而言,有五權戒: 一、不殺戒:謂人若於彼眾生,妄加殺害,而奪其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壽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殺戒。 二、不偷盜戒:謂人若於有主物不與而竊取之,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受貧乏報。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盜戒。 三、不邪淫戒:謂人若淫泆無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墮惡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語戒:謂人若妄造虛言,隱覆實事,誑惑眾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口氣臭惡,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語戒。 五、不飲酒戒:謂人若飲酒則縱逸狂悖,昏亂愚痴,無有智慧。若不飲者,是名不飲酒戒。 此與其他宗教一樣,凡是宣誓信仰佛教的人,從開始接受佛教信仰的同時,便也接受了作為佛教徒行為標準的五戒。
㈢ 聖空法師:在家居士什麼條件可以受五戒和菩薩戒
在家居士修學到什麼程度可以受五戒和菩薩戒呢? 也就是說做這個條件和這個標准,我們是很難去講的。但是我們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你深信佛法。你發願要學佛,而且信為道源功德之母,所以我們首先就要信佛法,而且我們發願要學習佛法。要成佛做佛,為了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在這個條件下,你可以受五戒。
那菩薩戒呢,其實這個按照菩薩戒條來說,就是我們現在做人的基本原則吧。這個在家菩薩戒,六重二十八輕。你們可以先看,看了之後再去受。那還有出家的菩薩戒你們也可以受,但是在家的菩薩戒受了之後 ,你可以還有夫妻生活關系,如果你要受了出家的菩薩戒,十重四十八輕,就不能有夫妻生活關系了。所以這個你可以去看看在家的菩薩戒條,看完了之後,我也有講。其實不難,而且我們要有勇氣,勇敢地去受這個戒。為什麼呢?因為戒,它是我們的標准。因為只有你受了之後,你才了解才認識,你才朝著這個標准和目標去奮斗去努力。如果你不去受的話,你永遠達不到這個標准,也就是沒有什麼來約束你。戒無非就是約束我們自己。約束什麼呢。約束我們不好的習慣性。這個就是業障。
那這個五戒就很簡單。五戒--殺盜淫妄酒,不管你是出家在家,你想心清凈,你想有智慧,是必須的,必須要做到的。那在家人五戒講的不能邪淫,那我們出家人是完全不能有這個淫慾心,所以這個還是有差別的。但是很簡單。如果你沒有勇氣來做的話、來受的話呢,你永遠邁不出這一步,不要怕。
所以每個人都是從一個在家人踏上了這條路,慢慢慢慢地不都裝得像模作樣的了嘛。好像都挺像樣的,實際上我們差的很遠。離成佛尚在遙遠。還是靠我們去努力,所以我們現在才努力地開法會,來修學啊。包括你們,你看這個義工,一直都在站著。我就出去偷偷給他們講「你們可以坐一下啊,這太辛苦了,一站要是七天站下來」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其實就是在改變自己, 提高自己的認識和素質水平,完善自己,讓自己有更好的能力來為大眾服務。其實他們就是在行菩薩道啊,就是無私地奉獻,就是菩薩。
可見啊,就是說你們已經在走菩薩的道路,已經在行菩薩道,你們已經到達這個標准。但是你不去受這個戒,你不去看那個標准和要求的話,你還以為自己不行,其實自己已經行了。所以就像現在很多人都說「哎呀不行,我得念佛求往生,我今生能成佛嗎?」那這就是我們弘揚楞嚴一個最大的目的,人人都是佛,人人都可以成佛,都可以做佛,問題出在哪裡,我們一定要認識。當你認識之後,你掌握了之後,你來運用這個正確的方法。在現實的生活當中,你就是佛啊。無二無別,所以心佛眾生 ,三無差別。
㈣ 居士五戒對在家人是怎樣具體要求的
具體要求有五條:
不殺生 不偷盜 不邪淫 不妄語 不飲酒
簡稱:殺盜淫妄酒
不殺生:不內有意殺害和傷害眾生,即容不有意傷害別人。
不偷盜:不在主人不知道的情況下取有主之物。(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有具體范圍)
不邪淫:不在法定婚姻和正常性行為之外發生性行為。(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有具體范圍)
不妄語:不說謊、不綺語、不兩舌。不說謊指:為達到自私目的而說不符合事實的話,重點是自私的目的。不綺語指:不為達到自私目的而說諂媚的話。不兩舌指:不挑撥離間、說話不當面一套背地一套。
不飲酒:單飲酒一條,也有果報。不飲酒戒屬於遮戒。即:為了防止違犯其他戒條而設立。因人飲酒後自控能力下降,很容易犯其他四條性戒。
以上居士五戒在《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有具體界定范圍和詳細敘述。所謂「優婆塞」就是指在家男眾,即男居士。
經中有具體的戒條和戒相。
㈤ 在家居士受佛家五戒沒守戒咋辦
沒有守可以舍戒,如果犯戒了,那麼就麻煩了。
受戒以後要了解什麼叫專戒,怎麼去守。現在的人都屬是糊里糊塗的受戒,回去了有沒有人教,犯了大錯都不知道。
如果下地獄弄清楚自己是怎樣下去的,要不然到時候下去了,心想:我學佛的人怎麼到下面來了,我又沒有做什麼壞事?
好好學吧!
㈥ 在家居士如何受菩薩戒受菩薩戒需要什麼條件
只要能夠聽懂法師來講話,能夠自理解法師所宣講的戒條就可以受菩薩戒。
梵網經中是這樣說的【……佛子諦聽,若受佛戒者,國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黃門、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剛神、畜生,乃至變化人,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凈者……】。
菩薩戒有頓立還有漸次兩種。漸次戒就是必須先受持三皈依、五戒等基礎戒律然後在求受菩薩戒。這裡面有《優婆塞菩薩戒》(六重二十八輕戒)等。也有頓立戒,也就是可以直接求受的如上面的《梵網菩薩戒》(十重四十八輕戒)等。但是要說一下的是《梵網菩薩戒》應該是出家戒律多一些,雖然在家居士也有求受,但這也是在家居士戒律的最高戒律了,一般需要斷除淫慾,包括夫妻間的正常夫妻生活。所以求受的都是出家人,在家人求受的非常非常少。然而《優婆塞菩薩戒》也就是六重二十八輕戒是不斷除合法夫妻間的正常夫妻生活的,就是專門為了在家修行的居士所制定的。所以有家庭的居士求受的非常多。
㈦ 學佛的在家五戒居士,犯了戒,還能挽回嗎
在佛這里不論以前犯下多大的罪過都可以得到挽救,但不保證一定救得活,因為一方面取決於罪人自身因素,另一方面還有業力報應,看他能不能熬得過,如果不是真正放下的,不一定熬得下來。
㈧ 在家居士破了五戒能出家嗎
能,出家就是出離生死之家,六道之家,五欲六塵之家,那個人沒犯過錯誤呢?專你雖然犯過錯誤,但你能夠知恥,古屬人說知恥近乎勇。這是懺悔的意義。
出家了,昨日種種已死。修行看重的是當下你的一念心。出家要慎重不是兒戲。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㈨ 凈空法師開示:如何受五戒
念老註解里頭說,『人身難得』,《梵網經序》裡面講,「一失人身,萬劫不復」。這個話不是嚇唬人的,是真話。六道裡面得人身的機會不多,我們自己如果冷靜去反省就知道。得人身的條件,這引業,引導我們到人道來,在中國古代是五常,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字有沒有做到?在佛門就是五戒。但是五戒,在凈業三福,你看看它在哪裡?它在第二福。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五戒都能做到就算是具足。所以在家居士受五戒,五戒可以受一條、受兩條,這叫少分;受三條、受四條,叫多分;五條統統都受,叫具足。
受五戒的基礎,第一福要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具備這個條件,才能夠入佛門,拜師,求授三皈五戒。三皈是佛門修行最高的指導塬則,三皈,皈依佛是覺而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是凈而不染。落實在哪裡?落實在經律論三藏,用經律論三藏達到覺正凈的目標。今天完全沒有照這個程序去做,第一福沒做到,就從第二開始,像蓋房子一樣,第一層沒有,從第二層蓋起,怎麼能蓋成功?所以今天佛教有名無實,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遇到好老師,真難得,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了,雖然不是完全清楚,比一般學佛的人清楚、明白多了。明白之後,真的,佛菩薩希望我們真正發菩提心,弘護正法,續佛慧命。這個事情不是凡人能做到的,凡人做不到,為什麼?天下人都不幹,我一個人干,這就不是凡人。發這個心不是為自己,為救度苦難眾生,為拯救正法常住,這個願不可思議,動機、行動、果報都不可思議,這是來救世的,不是一般人。
㈩ 在家修行的居士如何守戒
那就是依照佛講的道理,一步一步的去做呀!最典型的就是《佛說優婆塞戒相經》,裡面將如何持戒講得清清楚楚,認真研讀並持守,就會有好的修為。
持戒與不持戒的效果的根本不一樣,而且沒有受戒就不擁有戒體,這在修行的過程中效果大大不同。區別有:
1、未受五戒,那麼只有在對境時才產生功德,譬如,不殺生,你看見一隻狗狗要被人宰殺,趕緊救下它並放生,那麼這一刻你是有功德的(也就是對境的功德),但其他時候你沒有功德。但若你受了五戒哪怕一戒不殺生,即使你沒看見這只狗狗,但是你受戒擁有了戒體,無時不刻都在產生功德。相比之下,受戒比不受戒功德大多了。
2、寧可破戒也要受戒。這是師父親口跟我說的,他舉了一個例子。假設你曾經做過特種兵,但是被開除了,後來出外旅行不慎和眾人一並陷入凶險的叢林,那誰能夠最快的脫逃出來呢,肯定是你!因為這一刻,你的特種兵經歷和技能就發揮了關鍵的作用!所以,所謂的凶險叢林,就是六道輪回里的三惡道,所謂的被開除,就是破戒,特種兵就代表受戒的人!
3、很多人(包括你)對受戒有一種誤解,那就是認為受戒了是一種約束,實際上不是的,那是佛陀對我們的保護,戒律雖嚴,也有開持遮犯,可以變通的,也是活潑潑的,你想當年的部隊紀律森嚴,為什麼會把「嚴肅、活潑」並列一起呢?難道不矛盾嗎?這正是紀律與自由的和諧結合。因此受戒,可以從一戒一戒的開始,先做個一分優婆塞/夷,再做個二分優婆塞/夷,漸漸的就可以做個滿分優婆塞/夷了。不偷盜可以持戒吧?不妄語可以持戒吧?不邪淫可以持戒吧?慢慢的就全了。
4、佛陀年代,有25位菩薩發願守護持戒的居士(優婆塞/夷),每持一戒即有五位菩薩護持,行住坐卧不離左右,還需要佩戴佛菩薩吊墜嗎?還需要佩戴開光物件嗎?什麼都不需要了。
5、最最重要的是,切記,唯有三皈五戒十善方能再世為人!所以學佛,不僅僅是這一世幸福美滿,還要考慮下一生超越輪回,不負佛陀對我們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