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家居百科 > 在家居土如何修學佛法

在家居土如何修學佛法

發布時間:2021-01-18 11:31:04

① 如何修學佛法的開示

【佛說一句法,包含無量義,可作種種解,故謂之圓音。又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所以大乘經中教導學人,以親近善知識為要圖,以開正知見為根本。】

我們取這一段做為經文的結論。《金剛經》說到末後,是愈來愈重要,愈來愈精采,義理很深,也很難體會。但是它確確實實是大乘佛法、所有行門修行的指導綱領。無論修學哪一個宗派,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如果能夠掌握到這個原理原則,可以說都會有成就的,都能夠開悟,都能夠證果。

經義無限的深廣,我們這一次雖然用了相當長的時間,而實際上所能夠說得出來的,的確是大海之一滴而已。雖然是大海一滴,如果我們真的體會到了,可以講在一生當中受用無窮。

這一段末後的結論,「佛說一句法,包含無量義。」不僅是在《金剛經》,所有一切經論字字句句都是含無量義。

這個講法是真實的嗎?我們能相信、能接受嗎?如果對於佛理稍稍通達一點,就不會懷疑了。什麼原因?因為佛所說的字字句句,是從真心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真心本性是沒有邊際的,所以從這個地方流露出來的,這個意思就無有窮盡。

我們世間人所說的、所寫的,那個意思有盡。為什麼是有盡?世間人的言語文字是從意識心裏面流露出來的,這個意識就是分別執著。從想像思惟、分別執著裡面流露出來的,它有界限。思惟有界限,言說有界限,分別執著更有界限。有界限,它意思有盡。真心本性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它沒有界限,所以從心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就沒有界限,就無有窮盡了。

心性,大乘經上講得很多,古人的註疏裡面也說得很多。像《壇經》裡面所講的「本來無一物」,心性本來無一物。從心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當然也無一物,這是一定的道理。既無一物,自然就沒有意思。像《般若經》上佛講的「般若無知」,這是真的;但是它起作用,那就「無所不知」。般若無知,是講的根本智,是心性;無所不知,是講它的作用,無所不知就是無量義。因為它無意,所以就變成無量義,就可以作種種解。如果說有意,那意思就死了,就一個意思,不能做第二種解釋。這是我們應當把這些原理原則搞清楚。

所以佛經沒有意思,在應用的時候,意思就無窮無盡,可作種種解,這種說法就稱之為「圓音」,圓是圓滿,沒有絲毫缺陷。

正因為是這么一個事實,我們以《金剛經》做例子,這部經我們現在採取的這個本子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羅什大師到中國來,那個時代跟我們凈土宗初祖慧遠大師同時代,東晉時候到中國來的。那個時代出了不少的人物,佛門裡面還有一位大德道安法師也是那個時代的人。在歷史上,很富盛名的陶淵明,大家都曉得,謝靈運,都是同時代的人。距離我們現代,大概有一千七百年的樣子。這么長久的時間裡面,為《金剛經》做註解的人,有幾百家之多。我們通常聽講,《金剛經》五百家的註解,實際上是超過這個數量。每一個人注的都不一樣,如果我注的跟別人注的一樣,這個就沒有價值流通,也就毫無意義。每一個人注的不一樣,就是每一個人講的不一樣,可見得它確實可作種種解。雖然這幾百家註解都不一樣,都沒有注錯,所講的都有道理,都沒有講錯,這就是顯示出經典的無量義。

佛法修學的困難也在此地。無量義我們要取哪一義?這是對初學的人來說。佛法講求的,是契機契理。理是無意、無知;機,一切眾生的根機無量無邊,所以這個教義就無量無邊。我們自己是什麼根機?我們自己在這個經裡面要取哪一種教義,才能夠得真實的利益,修學成敗關鍵就在此地。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所謂是自知之明,這是很重要的。人貴有自知之明,我是什麼樣的根性,什麼樣的程度,現在我的生活方式、我的生活環境,都要考慮在其中。選擇經典,選擇法門,選擇註解,一定要與自己根性、生活習慣、程度要相應。這樣學起來,就很自在,就很快樂,才能夠得受用。

我們從古大德種種不同註解當中,要是細心去觀察,能夠看到眾生種種不同的根性。否則的話,哪有那麼多註解?哪有那麼多講法?最明顯的看出大的時代裡面顯著的變化。譬如在東晉那個時代,跟隋唐時代的這些人,他們的想法、看法,我們今天講的意識形態不相同,生活的方式也不相同。

我們看到東晉南北朝那個時候的註解,跟隋唐的註解,意思就不一樣。古大德們講經,是講給當時人聽的,是教給當時人如何來修學的,怎樣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這才叫利益眾生,自行化他。因此每一個時代他有每一個時代的講法,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理解,修學所得的受用,種種不相同。

佛所講的,可以說字字句句是原理原則,這個原理原則的確是超越時空、超越時間。三千年前讀這個經,聽《金剛經》得利益,能夠開悟,能夠證果;三千年後今天,我們讀這個經,也得利益,也能夠開悟,也能夠證果。

這是不假,諸位從前面一直聽下來,我講這個話,你們會點頭,會有信心。我們今天為什麼不開悟,為什麼不證果?過失在自己這一邊,這個經典裡面沒有過失。我們沒有透徹的理解,沒有依教奉行。如果真的透徹理解,依教奉行,哪有不開悟的道理?《金剛經》所講的果報,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法身大士,不是普通的果位。離四相、離四見,就是法身菩薩。宗門裡面講明心見性,就是這個位次。這叫做圓音,圓滿之音。

「圓人說法,無法不圓。」這個在佛門當中,可以說許多同修都聽說過,都聽到這個說法。圓教根性的菩薩,圓教根性的大德,我們稱他作圓人,圓教根性之人。他圓在什麼地方?我們為什麼不圓?這個問題,如果是在平常提出來,確實很難體會;在《金剛經》這一段經文提出來,就不難理解了。這個意思,前面講過太多了。這個人於一切世出世間法,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他就圓,他的見解、知見就圓。不但見解知見圓了,他的生活習慣也圓了,沒有一樣不圓滿,這叫圓人。我們為什麼不圓?我們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所以就不圓;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圓。唯有圓人,對於這些甚深大乘的經義,他才能夠通達明了。因為佛是圓音說法,他能夠通達明了。假如還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這種圓教經論裡面的真實義他就沒有辦法體會。佛法不僅是講弘揚,講經說法乃至於修行,這都是關鍵。

因此,佛菩薩教導我們,佛法的修學要從哪裡開始?要從斷煩惱開始,四弘誓願就給我們指出一條明路。

首先勸你發心,《金剛經》上也離不開這個原則。諸位要是細細去觀察,所有一切大乘經教都在它這個架構之中,決定沒有違背。《金剛經》一開端就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頭一個教你發心!這是什麼心?眾生無邊誓願度。心是發了,發了大菩提心,要普度一切眾生,從哪裡做起?從破四相做起。破四相是什麼?煩惱無盡誓願斷。為什麼要斷煩惱、要破四相?成就你圓頓的根性。四相一破,你的知見就圓,佛所說的一乘深教,你才能夠體會,才能夠領略。

發心好像是容易,斷煩惱可就難了,妄想分別執著知道是應當要放下,偏偏就放不下。可是要曉得,放不下,剛才講了,不但在行門上有障礙,解門上都有障礙。經教的意思你看不到,古人講解得再透徹,再明白,你也聽不懂,你也一樣不得受用。原因在哪裡?煩惱沒斷,你沒有真正能放下,關鍵在此地。

四相四見破了,再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是擺在第三個階段。

我們現在所犯的毛病,煩惱不斷就學法門,結果是什麼?結果是底下一句:「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什麼叫邪人?煩惱沒斷的人就是邪人,這個我們自己要承認,我們現在妄想分別執著很多,我們是什麼人?我們是邪人。開經偈上說「願解如來真實義」,誰能解如來真實義?圓人;邪人是不會解如來真實義的。這個很要緊很要緊!

《金剛經》我們這一次研究討論,是採取江味農居士的《講義》,我們這個本子是《講義》的節錄,沒有完全照《講義》來講;完全照《講義》來講,時間太長。我們過去曾經在台北,這很多年前了,採取江老居士的《講義》講過一次,講了四年,才講一半。他的《講義》一共五卷,講到第三卷,就是《金剛經》的上半部,後半部就沒講了。再要講下去,至少還要四年,時間太長。所以這一次我們採取他的精華,節錄《講義》不到十分之一。我們這一次講下來,差不多也用了五個月的時間。這是一次兩個小時,好像已經一百多次了。經不能不細講,不細講,我們很難體會,細講才能得受用。可是一定要曉得斷煩惱的重要,真實的功夫在此地。前面,特別是最近這幾次所說的中心,不外乎看破、放下。

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我們可以以清涼大師兩句話來說明。清涼在《華嚴經疏鈔》裡面,解釋《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經題,有兩句話。他說︰「有解無行,增長邪見。」行是什麼?行是斷煩惱。煩惱沒有斷,就學法門,那個結果是增長邪見,豈不是正法亦成邪嗎?

另外一句跟這個相反的,有行無解,但是諸位要記住——這個行是一般大小乘的法門,不是凈土法門。凈土法門另外的,不能算在這裡面,那是個特別法門。「有行無解,增長無明。」這就是說明,佛法的修學必須要解行相應,行門與解門相輔相成才能夠得利益。

要說到有行無解能成就的,除了凈宗念佛這個法門之外,再也找不到第二個法門。所以凈土宗稱為特別法門,你不解也沒有關系,就是老實念,成敗的關鍵在老實。

「所以大乘經中教導學人,以親近善知識為要圖。」要圖,用現在的話說,最重要的條件。一定要親近善知識,換句話說,一定要親近有修有證之人。在現在末法時期,證果的人已經見不到了。不得已而求其次,一定要找真正有修行的人,跟著他修學這才不會錯。

善知識的標准,我們末後這一句,可以做為一個准則,那就是開正知見。什麼叫善知識?他的知見純正,也能幫助我們開正知正見。這樣的標准,才可以稱之為善知識。

正知見,正的標准,一定要與經典相應,經典是最重要的一個依據;如果他所說的,他所教的,與經典上的理論、方法相違背,我們就不能夠接受,就不能夠跟他學,這是其一。

其二,他雖然所依據的,確確實實是佛法的經典,這《大藏經》上有的;他的解釋與經義有偏差,不相應,我們也不能跟他學。那就是前面講,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這不是善知識。

其三,他所依據的是正法,是佛的經典,講得也沒錯,與我們自己根性不相應,我們也不能學他的。那個經沒錯,意思也沒錯,方法、理論都正確,我做不到。想想這一生當中,修學那個法門沒指望,這也不能跟他學。

所以親近一個善知識,這相當不容易!

古人常講,這個事情可遇不可求。但是,佛、祖師大德都是這么教導我們,必須要親近善知識。善知識又可遇不可求,怎麼辦法?我們還有什麼指望?在這種狀況之下,可以說這是絕大多數人的狀況,我們只有一條路可以選擇:找古人。今人善知識我們找不到,找古人。

找古人為善知識,為指導的老師,過去的例子很多。在我們中國,第一個以古人為善知識的是孟子,這是儒家的。孟子找誰做老師?找孔老夫子。但是孔老夫子那個時候過世了,不在世了,夫子的著作還流傳在世間,他就專門讀孔老夫子的書。讀不懂,有疑問,請教孔子的學生,請教他的弟子,專學孔子,他學成了,比孔老夫子的弟子成就還要高。

我們問:為什麼他有成就?為什麼夫子親自指導的學生不如孟子?這個道理很簡單,孟夫子真做,孔子教他怎麼做,他真做。孔老夫子的學生,雖然經過親自指導的,他不做,他不肯認真學習,這就不如孟子。真做!

你學《金剛經》,我在前面跟諸位說過,不但我們要趕上古人,我們應當要超過古大德,你得有這個志氣。怎樣才能超過?真干,真干就超過。以《金剛經》上講的理論、方法,認真去做,這叫修行證果。修行證果,就在這一生當中圓滿。修行證果就在我們自己日常生活之中。

《金剛經》上所講的不是別的,就是日常生活。釋迦牟尼佛一開端所表演的,入舍衛大城,著衣持缽去乞食,這是日常生活。整個《金剛經》上所說的,就是如來果地上的生活。你要是學會,你就成佛了。你過的是什麼生活?釋迦牟尼佛的生活,一切諸佛如來的生活,這叫證果。

我們每天穿衣,佛也穿衣;我們每天吃飯,佛也吃飯,最平常的日常生活,佛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我們具足四相四見,佛是沒有四相四見,不一樣就在此地。離開四相四見,宇宙人生真相大白,你完全明了,一點都不迷惑了,這種生活就是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的生活充滿真善美慧,他的生活真的是美好,跟西方極樂世界所講的極樂無二無別。所以佛菩薩過的是極樂的生活,我們過的是極苦的生活,一樣的生活,我們不會轉變。

這個經上就是把這個道理方法教給我們,怎樣去轉變。生活一轉變,境界就轉變,從凡夫轉變成佛菩薩。佛菩薩是人做的,不是天生的。這是講親近善知識非常重要。

在我們佛門裡面,以古德做老師的,成就最顯著的是蕅益大師,這是我們凈土宗的祖師,我們都很熟悉。《彌陀要解》就是他寫的。蕅益大師學佛,也是找不到善知識,最後他找蓮池大師。蓮池大師那個時候已經往生,可是大師的著作在世。現在蓮池大師的全集,我們也很容易找到。專讀蓮池大師的書,依照大師教訓去做,真做,認真去做,所以他成功了。他能成為凈宗一代祖師,有這樣殊勝的成就,親近一個老師,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

廣學多聞,這個話沒錯,絕對不是對初學人說的,初學的人要是走這個路子就壞了。所以清涼大師講「增長邪見」,這個話說得一點都不過分。

初學的人沒有定功,沒有智慧,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聽一個人說法,他走一條路子;聽兩個人說法,他就亂了,他就兩個想法;聽三個人說法,他就三個想法;再聽多了,他那個腦子里亂七八糟,一團漿糊,那沒救了,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今天這個世間道場多,修學的人多,為什麼一個成就的都看不到?錯就錯在這里。

所以現在道場跟中國古時候道場不一樣,如果諸位細細去考察一下,中國古代的道場,它有道風,它有學風。一個道場無論修學的人多少,多也好,少也好,決定是一個法門,決定是依據一個理論,所以它有宗派。賢首宗的決定是依《華嚴經》,不會去依其他的經典,決定是修法界觀,所以他所學的、他所修的,是一門深入,他能成就。喜歡學《華嚴》的,到他家去,《華嚴》是專科大學。喜歡修《法華》的,你不能來,他會介紹你到天台山去,那個地方是法華宗。

我們在古德《語錄》裡面可以看到,祖師接觸學人,談談話之後就指點他,你的緣不在我這里,你到某個地方去,給他介紹去。他去果然三年五載就成就,這個我們在《語錄》裡面看得很多。原因在哪裡?你的興趣,你的愛好,跟我這一門不相應。我知道哪些法師修學這個法門,給你介紹過去,所以有成就。

今天我們不能成就,就是道場裡面都是大雜燴,端出來的菜是大拼盤,什麼都不是,他怎麼會有成就!我們的虧吃在這個地方。

晚近,我們在台灣看到的,只有台中蓮社,李老師主持這個道場,凈土法門,一門深入。全世界任何地方,高僧大德到台中去,李老師招待請他吃飯,絕不請他講開示,講經當然更不必談了。為什麼?怕你所學的法門不一樣,你在這里一講,把我這里聽眾,學的幾十年凈宗的信心破壞了,那還得了!保護我們大眾,老師有責任。所以可以跟大家見面,大家給你頂禮、給你供養,絕不請你講開示。我們在晚近這么多的地方,就看到這么一個道場,愛護聽眾,保護信徒,這是真正善知識。如果聽說你是凈宗的大德,你一生自己念佛,弘揚凈宗,李老師會請你講開示。為什麼?來給同修們做證明,這個路子沒錯。

古時候的大德都明白這個道理,都懂得教學的重要性。禮貌上的往來,知道謙虛自己,贊嘆別人。這個我們在《華嚴經》五十三參里看到的,這是佛門往來的禮貌。

我過去在香港講經,大嶼山的聖一法師來聽過幾次,這是一位善知識。我那一年去講《楞嚴經》,《楞嚴經》的教義,禪宗涉獵很多。聖一法師是參禪的,他那個道場是禪宗道場,真修!一般禪宗道場,看到寺廟招牌是禪寺,那裡面沒有人參禪。他那個裡面,每天有四十多人在禪堂裡面坐香,非常難得,是一個真正的好法師,好道場。他聽我講《楞嚴》,聽了幾次,勸導他的信徒,當然都是香港的一些在家信徒,勸他們聽我講經。

我講經這么多年來,法師勸他的信徒來聽我講經,只有這么一次,只有這么一個人。其他的法師聽到,都勸他的信徒不要去:「凈空法師講經,也不是講得怎麼好,也是胡說八道,不要去!」聖一法師勸他的信徒來聽我講經,他的信徒來告訴我,他師父介紹的,來聽我講經。很難得!我對於聖一法師非常尊重。

有一次他邀請我到大嶼山去參觀,去看看他那個道場。他招待我之後,請我到禪堂裡面講開示。我不能講念佛法門,人家參禪幾十年了,我說參禪有什麼毛病,念佛好,那不是把人家都破壞了嗎?我到禪堂裡面,我選擇《六祖壇經》裡面一段,跟他們講開示。贊嘆聖一法師,贊嘆道場,贊嘆他們的同修,贊嘆他們的法門,這就對了。必須要把自己所修所學的統統擺在一邊,成就他的道場,為他們的老師做證明,你們走的這個路子好。

他那邊的同修私下來問我:「法師!禪既然這么好,你為什麼不參禪,跑去念佛?」我就告訴他:「我的根機不如你們,你們是上上根,我是下下根。」

這是我們中國自古以來,法師與法師,道場與道場,禮貌!這個要懂。所謂是「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人家已經修行那麼多年,值得贊嘆!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只要一門深入,都有成就,這要懂禮貌。

我在新加坡,演培法師跟我很熟,有一次也是邀請我到他的道場,要我給他的信徒講開示。演培法師是近代修學法相唯識很有心得的人,他修的是彌勒凈土,將來希望生兜率內院的。他請我去講開示,我只好選擇《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善財參訪彌勒菩薩那一段,來贊嘆他。鼓勵他們道場的信徒,要遵守演培法師的教導,一門深入,這才能有成就。我決定不能贊嘆彌陀凈土好,那成什麼話!那就大錯特錯了。

這是佛門的禮節,過去李老師傳授給我、教導給我的,到哪個道場,人家修的是什麼法門,決定要贊嘆,決定要成就。使他們這個信徒同修,對於自己的師父格外有信心,別人都贊嘆我們的師父,都贊嘆我們修學的法門,增長他的信心,增長他的願心,這是不違背佛法;決定不可以自己贊嘆自己,去貶低別人,那就錯誤了。那個就叫做什麼?那就是「破和合僧」,破壞佛法,這是錯誤的。

所以古時候的道場,每一個道場都有他的學風、道風。這個道場跟那個道場的學風、道風決定不一樣。譬如兩個都是念佛道場,都是依據《阿彌陀經》,兩個地方念佛決定不相同。這個道場依據《阿彌陀經》,依據蓮池大師《疏鈔》的;那個道場是依據《阿彌陀經》,蕅益大師《要解》的,兩個講解的就有出入,大同小異,不完全一樣。兩個道場念佛可能也不一樣,這個地方念佛的速度可能比較慢一點,那裡可以念得快一點,不一樣!兩邊合不起來;合起來,念習慣的人,念得慢的人突然念快了,他不習慣,他起煩惱。念得快的人,你叫他低一點、拉慢,他也不習慣。每一個道場道風跟學風都不一樣,那叫做道場。但是現在我們見不到了,只好各人學各人的。

所以要想成就,一門深入,除一門深入,沒有第二個方法。所謂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同一個原理,同一個原則,就是一門深入,這個就是正知正見。《金剛經》上說的話非常好,一不定一,多不定多,正不定正,邪也不定邪,無有定法可說,但是決定要契機契理,就會有成就,所以法門無量無邊。……

② 學佛法如何修行

阿彌陀佛!

一、在家如何修行

大德可修「特別法門——凈土法門」,可以先念誦「凈土五經一論」,修學方面可參見《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大安法師《凈土教程》

簡單來說,大德需要「真心切願」相信「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並且發願往生,每日專念佛號「南無阿彌陀佛」,並且迴向。

平時持「五戒十善」、「普賢十大願行」等等

具體怎麼念佛?【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二、如何速證佛果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雲:「如【般若波羅蜜】所說行,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 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般若波羅蜜(多)】,可以理解為「世出世間大智慧」,是六度(六波羅蜜多)中為眼,若無「般若」則其餘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為盲;乃成佛前行菩薩道時最重要的修行之一。

《心經》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觀世音菩薩是「大等覺菩薩」,自然能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而觀照「諸法空相」(真空法界)的境界
末法眾生根性低下,一般眾生即便知道「諸法空相」、「一切法為心造」,仍無法達到「彼之境界」,六度萬行亦是為難

2、因此,釋迦牟尼佛因材施教,隨機(緣)應變「不請自說」開示「特別法門之凈土法門」,還在《佛說阿彌陀經》中揀選四種念佛法門中,最殊勝簡便的「持名念佛」

【持名念佛】即是修「一行三昧」、「一相三昧」、「念佛三昧」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即開示修行佛法之精髓【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印光大師開示如何【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念佛時能攝耳諦聽,即都攝六根之法。

以心念屬意根,口念屬舌根,耳聽則眼不他視,鼻不他齅,身必不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

攝六根而念,則雜念漸息,以至於無,故名凈念。

凈念能常相繼不間斷,便可得念佛三昧。三摩地,即三昧之異名。

吾人隨分隨力念,雖未能即得三昧,當與三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則或致起諸魔事。

得念佛三昧者,現生已入聖位之人也!

③ 怎樣修學佛法

修學佛法三要訣。(一)依止善知識。學佛必須依止一位具有智慧、悲心、經驗豐富的善知識,否則,依靠自力想通達佛教的教義相當困難。在依止善知識之前,首先務必要觀察,要尋找一位有德行的人。若要了解一位善知識,並不是一天兩天就夠了,必須要經過長期觀察。有人或許認為:「依止善知識是多此一舉,我自學佛經就可以了。」這種想法不正確。佛法不可能以自力來通達,自古以來的佛教歷史上,沒有一個人能以自力證悟。在我們的一生中,最幸運的有兩件事:一是遇到了佛法;二是依止了很多具修證的善知識。道友們有機會依止善知識時,一定要好好珍惜!
(二)發菩提心。學習佛法最根本的就是發心。所謂發心,其實就是制定目標,比如你想前往北京,方向和目的地一定不能弄錯。以自利心修學佛法,即使有成就也不大,而只有發心為利益一切眾生成佛,這種力量才不可思議。就像佛陀在因地時多生累劫利益眾生一樣,只要有不退的誓願,最終一定能呈現出宏大的事業。「往生四因」中必須要有菩提心,弘一大師說過:「唯求自利的人,不能往生。」因此,求往生者一定要發菩提心。有機緣的時候,一定要度化眾生。如果發心不對,每天都是為自利而奮斗,修行的力量恐怕也不強。
(三)次第聞思修行。修學佛法必須要有次第,而這個次第,就是聞、思、修。
1、聽聞正法
我們這些具無明煩惱的輪回眾生,對於跟貪嗔痴相關的事,生來就有意樂,串習這些也很容易,而出世間的解脫法門,則很難依靠自力掌握,此時就必須依止一位上師,在上師那裡聽受佛法,令心逐漸得以調整。
2、如理思維
對於所聽聞的法義,不能只停留在書本上,而要反反復復去思考。否則,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根深蒂固,僅僅只聽一兩句佛法,不可能那麼容易對治它。如果沒有這樣堅持不懈,依靠不斷如理思維來調心,習氣則不可能被斷除。對每個道理慢慢去思維、消化,不但會對自相續有利,而且功德也非常大,《佛說寶雨經》雲:「如理思維故,即為供養一切如來。」因此,大家聽聞以後,一定要如理思維。
3、如實修行
1)修行之理
假如你依止上師後,僅僅是聽了佛法、稍作思維,卻從來沒有修行過,那也不能斷除煩惱。廣聞和實修比起來,實修更為重要。我們每個人都會面臨死亡,當那一刻到來之時,唯有平時修持的善法才有用。
2)修行之方便
在修行過程中,顯宗、密宗的法門特別多,但最契合我們,對直斷煩惱、往生凈土最有幫助的,應該是凈土宗、禪宗、密宗。在修持這些法門時,我們一定要有方便方法,若以殊勝竅訣來攝持,便可如《華嚴經》所言:「以一方便,入一切佛法。」
有了以智慧攝持的方便,開悟並不是那麼困難。《法王經》中說:「若有慧者,則方便解;若無慧者,則方便縛。」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些竅訣可令其馬上解脫,比如上師跟他說「吃飯、走路」,甚至把鞋脫下來重重打一下,他當下就開悟了。但對沒有智慧的人而言,方便就會成為束縛,不要說用鞋子打,就算上師給他傳密法中最殊勝的竅訣,他也會對上師生邪見誹謗,最終讓自己墮入地獄。所以,竅訣還是要靠智慧來掌握,這一點相當重要。
在學佛的過程中,各位一定要先認識佛陀,並了解佛法到底是什麼;然後這樣的佛法要靠上師開示,自己同時要發菩提心、聞思修行。只有依照這種途徑,修學才會穩固有序地向前邁步。否則,隨便打亂這種次第,修什麼法都不會成功。

④ 在家居士如何修持佛法

在家居士修行時的事項主要包括:皈依三寶、受持五戒、持齋、修行菩薩六度、居家八法,等等。
1、皈依三寶,確信佛法僧三寶為身心歸向依靠之處,更不皈依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與神廟,這是在家佛教徒的必要條件。
2、其次是奉行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佛法戒律雖然多,但最重的就是五戒,從初發心學佛一直到菩薩都要遵守五戒
3、持齋,持齋是在每月一定的日子裡實行一種克己的生活,即過午不食,不塗香裝飾和觀歌舞劇,不坐卧高廣床座。持齋的日子一般是陰歷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三、二十九(晦日)。
4、大乘經典則廣說在家菩薩應當怎樣修六度、四攝,等等。
5、居家八法,居家八法是佛陀針對在家人求得現實和未來安樂的八種修行,即方便具足、守護具足、善知識具足、正命具足、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和慧具足。如果按照居家八法修行,不但得今世的安樂,還可得來世的安樂。

遵守三皈、五戒和持齋,對人努力行善,對自己清凈身心,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佛教在家信徒修持的標准。實際上有不及這個標準的,也有超過這個標準的。

⑤ 修學佛法的次第都有哪些

凈空法師---(學佛)從什麼地方入門?從《弟子規》學倫理道德、學孝親尊師;然後從《太上感應篇》學因果教育,再從十善業學佛門的基礎教育,

從根本修就比什麼都重要,不能躐等。末法時期真正有把握,決定成就的,就是凈土。我跟章嘉大師三年,是他老人家給我奠定學佛的基礎,這個我非常感激。基礎,現在我跟諸位介紹,就更清楚、更明白了,從什麼地方入門?從《弟子規》,《弟子規》學什麼?學倫理道德、學孝親尊師;然後從《太上感應篇》學因果教育,善因善果,惡因惡報;再從十善業學佛門的基礎教育,《十善業道》。這個提倡不是我發明的,不是我有什麼高見,我沒有,這是佛在經典上教導我們,很多人疏忽了,我比較留意一點,所以得一點好處。在哪一部經?《觀無量壽佛經》,佛跟韋提希夫人說的凈業三福。韋提希夫人見到極樂世界,這是釋迦牟尼佛用他的神力把極樂世界變現在她的面前,讓她親眼看到。她看得歡喜,向釋迦牟尼佛請教怎樣才能往生?世尊教她先修凈業三福,這是基礎教育。

凈業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看這一條四句話,裡面講的就是儒釋道的三個根,我們從根本修。孝養父母是孝道,奉事師長是師道,孝親尊師,你看擺在第一句,《弟子規》裡面就是講孝親尊師;慈心不殺,這是因果,不殺生、不食眾生肉比什麼都重要,《太上感應篇》給你講因果報應;末後一句,修十善業,這是佛門的基礎。我們今天十善業做不到,是因為沒有《弟子規》跟《感應篇》的底子。想到從前,過去這一百年前,無論出家、在家他都能做到,為什麼?因為他們從小就有《弟子規》跟《感應篇》的基礎,所以十善業他就不難。你今天在佛法裡面想成就,你不從第一福認真去學習,你這一輩子就空過,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就,這肯定的。

有這個基礎,才能向上提升到第二福,第二福講三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們想想看,前面這一條是世間法,第二條才是佛法,你才受持三皈。在從前受三皈的條件是第一條修好了,第一福修好了,才有資格去受三皈、去受五戒,才有;現在是什麼?第一條沒有就受三皈五戒,所以三皈五戒是假的,做不到。第二是小乘,由小乘再進入大乘。第三福是大乘,「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佛說得好,這三條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這個話說得重。三世是什麼?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修行人成佛,都是以這個為基礎,你說這個多重要!念佛求往生也不例外,特別是在往生經裡面講的。我們把這段教訓疏忽,所以雖然學佛學了一輩子,念了一輩子佛,到最後還不能往生,什麼原因?沒有按部就班的學習,錯在這里。希望各地凈宗學會的同學要特別注意,要認真去理解這段經文,依教奉行,自行化他,你才能成就功德。.....

⑥ 沒有師父自已在家怎樣修學佛法

阿彌陀佛

學佛要看佛經和祖師大德的講經說法,不要自己亂看一些不知道出處的學佛資料,很多錯誤或不圓滿,壞了自己法身慧命。

你可修凈土法門。網路一下很好找到凈空法師講經的「認識佛教」,無量壽經,十善業道經,等,

凈空法師---三皈、五戒、十善』,普遍的來講,這是對初學的。真正想在這一生成就,想脫離六道輪回,想證得一真法界,就是《觀無量壽佛經》講的『凈業三福』,要從這個地方下手。

問:對於初學最重要的是什麼?

凈空法師答:『三皈、五戒、十善』,普遍的來講,這是對初學的。真正想在這一生成就,想脫離六道輪回,想證得一真法界,就是《觀無量壽佛經》講的『凈業三福』,要從這個地方下手。『凈業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一條做不到,念佛不能往生;這一條做到了,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如果想提高一層,要生方便有餘土,你得修第二條善,就是第一條再加上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不犯威儀』的意義,一定要保持佛教最好的形象,把佛教形象破壞了,這一條就沒有了;換句話說,我們起心動念、一切的行為,都要給世間人做最好的榜樣。我們聽經精神不能振作,這是不好的榜樣,低著頭打瞌睡是不好的榜樣,這都在威儀裡面,所以一切都要守規矩。

為什麼要這樣做?做給別人看的,對自己不重要,這是佛教的形象。《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講『形像鮮明』,也就是說做社會大眾的模範,做社會大眾的典型,不好的樣子不可以做。學佛的人跟大家接觸,愁眉苦臉這是不可以的,人家一看你這個樣子,佛還能學嗎?學佛就變成這個樣子了。讓人家跟你一接觸生歡喜心、生恭敬心,這是好樣子。所以每一句裡面都含無量義,你能做到這一條,你才能生方便有餘土。更高一層是生實報庄嚴土,你還要加上這一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這個『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就是凈宗法門,深信因果是講這個,不是講別的;『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勸』是教別人,自行化他,這樣的人念佛才能生實報庄嚴土。這就是修行最重要的。

你從哪裡學起?『凈業三福』包括三皈、五戒、十善,一定要做!十善裡面:『不殺生』、『不偷盜』,在家居士『不邪淫』,要從念頭上做起。傷害眾生的念頭不能有,有這個念頭你有殺心,你殺的行為沒有,你殺的心沒有斷;還想占別人便宜,占別人便宜是偷盜的心,你盜心沒有斷,你的念頭不清凈;男女之間交往的時候你還會起心動念,你淫慾的念頭沒有斷,這麻煩大了。口業是最容易造的,大家都認為無所謂,不是無所謂,關系太大了。妄語欺騙人;兩舌撥弄是非;惡口裡麵包括戲論、開玩笑,不單佛法禁止,世間孔孟也禁止,為什麼?開玩笑,說的人無意,聽的人有心,往往得罪人,跟人結下冤讎,將來生生世世冤冤相報,不曉得原因從哪裡起來的!言語不能不謹慎,對自己一點好處都沒有,要細講,你才清楚、才明白,自己才知道收斂。跟一切眾生接觸,你有能力觀機,看對方的根機,用什麼方法教導他,用什麼言語教導他,你就有智慧,你不生煩惱,你開智慧了。

『三皈、五戒、十善』包括整個佛法,大小乘經論都在其中。所以佛家一個法門通了,所有一切法都通了。學習一定要專精,『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才能成就。決定不能學多、不能學雜,一多、一雜,你這一生就不能成就了,你所學的是豐富的佛學知識、常識,佛法修學得定開慧,你得不到定。定是樞紐,得定之後開慧,你才能夠了生死、出三界;單單得定不能開慧,你出不了六道輪回。四禪天得禪定;四空天,是更深的禪定,不開慧。如果從定當中開慧,你就超越六道了。所以得定還是解決不了問題。但是,定是開智慧必要的手段,於是我們修什麼?就修定慧。

『三皈、五戒、十善』都是幫助我們修定慧。十善業道教我們放下,惡的念頭都放下,不要說惡的行為了;放下,智慧才能現前,看破就是智慧。所以一般人講修行,從哪裡修起?我們教他從三皈、五戒、十善下手。如果有心想在這一生當中超越六道輪回,念佛往生凈土,你一定要修『凈業三福』;不從『凈業三福』下手,這個凈土不能成就。

⑦ 請法師開示,如何修學佛法

現在的年代、這個歲月,不要攪大派頭、大場面;必需要以持戒、修苦行,嚴以律己,以身作則,感動人家來修佛、進入佛陀正法之門。要以身體切身精誠行道來活出佛陀當日之所教,要以己身發願代眾生受苦,一直無怨無悔!

出家人有法衣,我們在家居士亦叫做白衣,故此就要保持這件白衣的無玷清凈。維摩詰居士之所以尊稱為維摩詰,就是無垢的意思,「身心兩無垢,梵行絕纖塵。」。

不要貪名利、貪飲食、貪財色,這些很快就會過去;必需要時常提醒自己,我真正需要的只是一朵凈土中的蓮花。要聽我話,無論修任何法門,都要一心迴向求生西方凈土極樂蓮邦,這才是我們真正的家;只有持名念佛法門,最應今時的機情、最易了生脫死。

要少食、日中一食、斷食及不貪睡眠來守好五戒十善及八關齋戒,以這基礎為助緣修上去,堅決信願心心念佛求生,解離線會就極大、蓮花品位就高。不可自以為是,一味攀緣修大法;先要踏踏實實打穩根基,一門修學貫徹始終,不受人家動搖修行的心及法。

要節儉,應用則用、能省則省,將錢財用於利人濟物,不求回報;無論什麼人有需要、合乎戒律的要求,都一概給與幫助,無分善人惡人,都應該以平等心作平等布施。

有苦難的地方就有佛,但我們不會知道。因為佛來的目的就是要幫助這個苦難的世界,而並非留在五濁惡世貪圖名聞利養,一期的大願完成後就會離開。 所以化身佛住世時不會揚名使人知道,這個就是佛與魔分別的重點所在。還有佛不會以神通先為眾生看病治病、先解決眾生的煩惱為前提作肉鉤而再引領眾生入佛道,這只是權法而並非實法,不會以這手段高調作主流。

佛一開宗明義就先講戒律,這是過現未十方三世諸佛說法的通途極則,永遠也不會改變。猶如先披沙瀝金,將金同沙先分開,是金的話,就鍛煉它使它成為有用之器;是沙泥的話,亦可將它塑成佛像。眾生是金質,就叫他們嚴格持戒使得解脫;眾生是沙質,就為說人天善法先使其不墮三塗。

不可趕經懺、做法事、開光貪紅包;這會腐蝕自己的慧命,久之又再迷失於大路。先要研究好本位上的戒律,默默持戒習律精修;就算要迎賓送客,心中要有自己的天地,有佛坐於其中,送迎時也不掉修行,心中綿綿密密地貫徹專念佛號。

在新的一年裡,我衷心祝福大家,在慈悲心及戒律的修學上都有所增上!

談親筆
2011年1月1日

⑧ 忙碌的在家人應如何修學佛法

作為一個世俗來中人 我們自沒有畢竟沒有太多時間和精力一心投入到佛法的浩瀚經海之中。哪怕是正式的出家人,以藏傳佛教弟子為例,單只五部大論的學習時間就要有二十年左右,況且這都是專修專學。那麼作為居士身的我們,又怎樣合理安排學修呢。
下面是我的師父的一些建議,首先是經論方面,五部大論是如論如何都要學的,此前的基礎就是攝類因明,這無法偷巧。在經方面,以是一切經部母胎和根本的阿含系為主學修。如果有充足時間在擴展到其他大乘經。
關於實修方面,就是要處處處處觀察自心,可以多修習四念處,修法就是修心,隨起何分別 即觀彼體性,於日常生活中多加體驗苦 空 無常和無我的實相。
嗯 差不多就這些吧,手打 謝謝。

⑨ 在家居士該如何修學佛法、凈化心靈求答案

心靈提升的路徑 說到凈化心靈,佛法的修學,那麼在這個時代,一個這就涉及到修行的終極目標、短期目標與今生的歸趣,涉及到承擔與學修的關系等問題。對於其他宗教或者沒有信仰,但是想要提升心靈的人,也涉及到這一問題。因為有機農業並不只是佛教徒在做,它需要大量社會善心人士的參與,能在有機事業中找到用心的點,一條很踏實的心靈提升的途徑,對大家長期堅持做下去是很重要的。 有人說,2012年之後,人類走入一個更注重靈性的時代。現在各種禪修、靈修、瑜伽、武術、氣功也越來越流行,為人們打開了一個廣闊的內心潛能的世界。那麼這些是否就是我們所理解的心靈提升,或者心靈提升的全部呢?從道次第的觀點來講,這些都是方法,如果修得對路,可以對人的身體健康、內心平和起到一些幫助,但僅僅這些並沒有涉及到核心的問題。在修行以至圓滿覺悟的歷程中,特別是在初期,最關鍵的是業,也就是我們在每天待人、做事的過程中內心的造作。遇到不同的境界時,一個人的內心的狀態,心的不同層面才真實地展現出來,從中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不斷堅定自己生命的方向。 禪修可以讓人的內心達到一個寧靜的狀態,但真正的問題還是在出定之後如何面對現實的人生?能否將禪定中得到的喜悅與智慧保持下去?還是說把禪修的喜悅與現實的煩惱對立起來?「參禪的脾氣大」就是說的這種對立的狀態,在禪修中的喜悅越強,就越形成鮮明的反差,而不能容忍現實生活中種種不如意的境遇。因為禪修的狀態很寧靜,人沉靜在這種快樂的狀態中,以為自己修得很好,不知不覺還可能產生一種耽著,以禪修為現實生活的逃避,逃避自己內心的問題,也逃避社會責任。而實際上很多內心的問題並沒有暴露出來,更無法對治,僅僅這樣,並不能幫我們走近最終圓滿覺悟的目標。當然,這是比較淺的禪定,如果要更深入,內心的煩惱種子就會泛起,遇到種種魔障,如果之前沒有扎實的資糧和戒力,很可能會出問題。所以,禪修是要以在現實生活中切實的善行為基礎的,佛教講「戒、定、慧」的次第,又講「凈罪積資」,真正的實修是從戒開始,而戒的前提是廣造善業,凈罪積資。 業是一個人當下生命的方向,如果開汽車,方向盤把好了,油門沒有問題,然後才涉及到要用好的油。這時的禪定才是有意義的,確實能大大地加快修行的速度。當然我們見到一些人,默默無聞一輩子,很單純地為大眾付出,堅持去做一件事情,並沒有說自己一定要怎麼怎麼修行,到老年心態也很平和,也很有智慧。比如一些老法師,一生很普通,到往生的時候現出瑞相;其他宗教的,基督徒、穆斯林,並沒有見他們怎麼去閉關,就是天天抄經書,祈禱,幫助他人,這樣一輩子下來,就有一種人格的感染力,內心的狀態非常的平和、安詳。 從事有機農業,關愛土地,關懷他人的健康,這就是造了一份殷重的善業,它本身是一種修行,能積到很大的資糧。 實踐業果法則 那麼怎樣更好地來造一份善業呢?要學習業果法則,增長觀待各種因緣的智慧。為什麼許多看上去的善行並沒有好的結果呢?往往是因為執著在某一方面,不能辨析業的輕重、染凈,沒能很好觀待緣起。有的人謹小慎微,執著說一定不能造惡業,實際上是一種怕果報的自私心理,結果阻礙了積極行善的心,又因為智慧不夠,在自己比較漠然的對境上屢造惡業。一個熟悉業果法則的人,會整體的、全面的來看待自己的生命和周遭的環境,因為我們所遇到的所有的人和事都是我們的對境,對他們造作的業都會影響我們未來的生命。 下面分幾個角度來看。 《廣論》上講到「具力業門」,三寶和父母都是具力業門。對父母而言,要非常恭敬、小心地孝養承侍,進而慢慢引導歸信三寶,切不可覺得自己學佛了,父母都不對,有一種道德優越感。學習佛法、利益社會這些大事上方向篤定,一些小的地方,生活習慣等方面,應多隨順父母,看到自己學佛後的變化,讓父母慢慢對佛法產生好感。如果因為執著於一種佛教外在的形式,而讓父母產生排斥,雖造了小善業,同時卻造了大的惡業。除父母外,對子女及常見面的其他親人也應注意這些原則。 對於三寶,應勤修皈依,恆勤供養,落實皈依學處。三寶的事情肯定比自己的事情重要。賢然法師說:「居士修學要從培養信心開始,信心來自對三寶功德的信解力,而對佛菩薩功德產生信解的正因就是長期隨念三寶的功德。」法師進一步分析:就像一個小奧拓的發動機,外面裝上再好看的賓士車的殼子仍然跑不遠。不在於學習什麼高深大法,而是在學佛的前幾年,必需盡快建立起一套正確的的修學佛法「動力系統」來,也即是自己的「學佛發動機」。不能老靠法師提意樂,提一提才願意學,提一提才動一動。建立生命宗旨,皈依三寶,就是最穩定、最強勁的發動機,而參加早晚功課、,就好像是不斷給發動機加油。當你干一段,業習氣作用越來越大時,有煩惱時,心力低沉時,就是發動機沒有油了,趕緊上上殿,拜拜佛,隨念三寶功德,串習生命的宗旨,出來就又能跑上一小段,慢慢慢慢我們的發動機就越來越有力量,越來越持久,並且以後也不用一定要去佛堂才能加油了。 不過現今社會和古代不同,回家承侍父母的機會其實是很少的;一般的在家居士不能經常來廟里,即使是常住的居士,所承擔的固然都是三寶的事業,但直接面對佛像、經本和出家眾也只是一部分的時間。那麼居士修學最主要面對的境界,還是自己的職業,以及職業中的領導、同事、客戶;對於常住居士來說,則是常住交給自己的承擔,和共同承擔的同行善友。更廣的來講,只要我們存在這個世間,我們就有事情要做,而要做的事,必須人與人之間互相的交涉,所以職業與群體之間,是有這樣密切的關系存在。在這兩個對境上應造一份怎樣的業呢?古人說「敬業樂群」,這里的業就是指的職業、事業,群就是指相處的人群。每一份事業都需要一顆誠敬的心去經營,而不是因循苟且敷衍了事,更不是貪婪榨取,不顧後果;人群是我們彼此傳遞愛和善的團體,從中能感受到快樂與感動,而不是互相指責、漠不關心,更不是充滿競爭和欺騙的團體。同事之間親如兄弟;生產者與消費者相互感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對於常住居士來說,敬業樂群就是皈依三寶的一個入手處。認真對待常住的安排,與同行善友和樂地相處,能積到很大的資糧。相反,如果做事馬馬虎虎、隨自意樂,對同行善友觀過,就會有很大的損失。《廣論》上講,我們拜佛、念佛,都有非常大的功德,為什麼我們體會不到身心的改變?就是因為對同梵行者觀過而抵消掉了。「『千劫所集施,供養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壞。』此復若嗔同梵行者,及嗔菩薩較前尤重。」 在這個時代,發達的網路、通訊技術時人與人彼此相連,社會的業匯聚一個共業,不知不覺地裹挾著每一個人,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對境。在共業的網中,個人常是很無助的,偶爾的善行善語,成為滾滾洪流中的一小朵水花,力量是非常微不足道的。當社會上冷漠、互不信任的力量很強,一個勇於幫助別人的人反而受到嘲笑和傷害;當投機取巧形成一股風潮,正直誠信的商家、農人反而掙不到錢,面臨淘汰的危險。這更凸顯了團隊的重要,「敬業樂群」的重要,善良的人必需組成團隊才能將善行持續下去,離開了團隊,個人的價值是非常微小的。

閱讀全文

與在家居土如何修學佛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定製六平方紅宇牌櫥櫃雷多少錢 瀏覽:737
寧波義大利傢具品牌有哪些品牌大全 瀏覽:636
築巢家居質量怎麼樣 瀏覽:698
上猶千惠家電電話多少 瀏覽:547
家居商場里東西有虛假怎麼辦 瀏覽:310
2020年九月多久適合裝修 瀏覽:125
鋼結構柱子用什麼材質裝修 瀏覽:943
量手定製對戒卷什麼意思 瀏覽:373
什麼木質傢具對人體健康有益 瀏覽:158
衣櫃kd軟體怎麼用 瀏覽:696
國家電網客服簡歷怎麼寫 瀏覽:877
裝修二級都能幹什麼活 瀏覽:946
金牌櫥櫃裝了多少錢 瀏覽:116
4米櫥櫃一般用多少板 瀏覽:211
為什麼裝修公司要送家電 瀏覽:874
連接衣櫃裡面的螺絲怎麼拆 瀏覽:63
大贏家電玩城怎麼老輸錢 瀏覽:717
建材門店導購怎麼樣啊 瀏覽:839
裝修垃圾有什麼東西 瀏覽:606
西安哪個建材市場出售白灰 瀏覽:302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