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首先要做三皈依,類似於你進學校讀書要辦理入學手續及頒發學生證;
其次學習五戒十善,若能持戒,就已經是很正規的居士了。
學佛成佛,簡單而言,就是要通過「信、解、行、證」四個步驟、採用「六度波羅蜜」六種途徑,經歷過「戒、定、慧」三個層次的境界,最終才能修成正果、立地成佛的。我依次給你簡介一下:
1、信解行證:首先要有信仰,有願意跟隨佛祖的腳步去修行、按照佛祖指導的方法去做的決心,這叫「信」,佛教也稱之為「發菩提心」;然後要有真正出家的僧人為你講解佛法,即「解」;然後你要按照僧人教你的方法去做,也就是理論聯系實際,這叫「行」;最後從實踐中驗證所學是真實不虛的,這叫「證」;
2、「六度波羅蜜」是修行的六種途徑,簡稱「六度」,分別是: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般若。用現代話來簡單的理解就是:無私奉獻(布施)、忍受委屈和痛苦(忍辱)、遵守佛教的規章制度(持戒)、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精進)、通過打坐來使自己的心擺脫情緒的控制(禪定),獲得無上的大智慧(般若)。
3、戒定慧:這代表了修行的三個層次的境界,「戒」就是上面的持戒,佛祖告訴我們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僧人要遵守250條規章制度(佛教稱為「戒律」),女性僧人(我們常說的尼姑)則是348條,如果你不出家,在家裡學佛,則只須遵守五條,即「持五戒」(看起來簡單,要做到不容易)。「定」即「禪定」,這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修行方式,回禪定的人不一定能成佛,但成佛一定離不開禪定!「慧」即「般若智慧」,因為「般若」一詞,包含了六種不同的智慧,沒法翻譯,只能稱其為「大智慧」。
⑵ 居士在家學佛修行要注意哪些問題
我也算的上一個居士給你一點意見
第一,所謂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在處理飲食要注意清內淡,還容有不可吃太飽了。七分左右就夠了。男女之間的事情你要學會看淡,如果你們還年輕就要善小方便,你一定要給予她或他更多的愛,讓他也對佛法升起信心。
第二在思想上要自然凡事不要去計較。要相信因果,要看佛經中對這方面解決的辦法。特別聲明一下佛經中的東西只是佛留在這個世間解決問題和宇宙真理所在,所以佛經不是拿來讀的而是拿來悟的。
第三在修行方面,如你是修凈土宗,或者禪宗法門等等,你應該安排好時間去念佛,或者悟道參禪,注意不要影響到他人,以免他人譏嫌。
第四要時刻保持正知正見,正確的知識,正確的見解。如遇不懂的要問一些良師益友。
還有財侶法地,你要有一點財是錢財你總是要吃飯的所以需要財,侶是朋友,如遇閉關他要給你送飯他也是你的伴侶(不是妻子之類的),法你要有正如佛法,道法。這些都是正法。地,就是要有修行的地方。
以上都是個人見解如有不足請見諒。
⑶ 在家居士如何學佛
?這是許多朋友都很關心,也很希望了解的問題。事實上,「」,這個題目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所有的題目都是:「你要如何學佛?」,而不是在家或出家。 如果問佛陀,也不會有在家、出家的問題。因為原始佛教的時代,在家居士和出家眾的不同,只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抉擇,出家是一種比較貼近專心修行的生活型態,在家居士是選擇另外一種生活型態。出家的生活,幾乎整天都在專注修行,所以他門成就的機會比較大。 但是,大家想想,出家眾能專心修行,他們日常生活誰來照料供養和護持呢?是在家居士。 後來很多說法,把出家和在家劃分成兩種不同的階級,這是很奇怪的。其實,在法上並沒有在家眾、出家眾的差別。 雖然出家專修成就的機會比較大,但並不代表在家人就一定比較慢,給孤獨長者就是最好的例子。 佛陀住世的時候,給孤獨聽聞佛陀說法就證悟了,是成道的聖者。當時他是一位德高望重且具足財富的大居士,又善於弘法,各方外道都來爭取供養權,希望得到他的護持。 當時耆那教的外道甚至帶著五百眷屬來訪,想說服給孤獨長者歸信耆那教。他們質疑佛陀的修行境界,並叫給孤獨長者不要相信佛陀,沒想到給孤獨長者的回答出乎外道的意料之外。 他說:「我並非信仰佛陀而來。」他更提出「信仰」與「智慧」的優先與殊勝的次第,並示現佛法自證、自悟的自在。換句話說,給孤獨長者是由於佛陀的教誨親證了法,所以沒有信不信的問題。 同樣的問題,我現在問:「大家今天有沒有吃飯?有吧!那你需不需相信你會吃飯才能吃飯?」所以給孤獨長者這樣回答的意思是:「我並沒信佛。是佛陀告訴我,如何修行就會成佛,我修了,也得道了,所以根本沒有信佛的問題,而是佛陀所說的,我親證了。」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原始佛教的核心命題,並不是「信佛」,而是「學佛」,是證量的問題。 所以各位,「信佛」好不好呢?當然好,但這只是學佛的前行方便,重點是要學佛。學佛是什麼?是學習佛,跟佛陀一樣。 由於給孤獨長者是悟道的聖者,當時不論是在家眾、出家眾都向他學習。所以,在家出家並不是重點,佛法是以「法」為核心的,這才是重點所在。 各位,雖然我們在家眾,並沒有辦法像出家眾具足一心專修的福報,但是,只要願意,一樣可以證道,只要有正確方法,都可以證道,這是毫無疑問的。 「如何學佛?」這才是問題的重點。千萬不要生起下劣的心想:「我是在家人,我沒有持戒。」佛法的重點不在於有沒有持戒,而是在於有沒有煩惱。 在家人沒有辦法像出家人一心專修,在家人的生活環境各種煩惱和挑戰也比出家人多,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可能大家獲得的各種智慧會更具足,你所面對的問題越多,所必須具足的智慧也更多。所以,重點在於我們什麼時候能修行,就好好修自己的行,讓自己遠離煩惱。 快快樂樂成佛 佛法講的是「離苦得樂」,這是佛法的精義所在。很多人學佛學了半天,老是以為佛法都在講苦,就說佛教是「苦教」,其實這是對佛教最大的偏見和誤解,佛法如果是苦教,那世界上最苦的人是誰?應該是苦教的教主─佛陀。 但是我們看看:佛陀是苦嗎?他被稱為「永遠的微笑者」,為什麼要微笑呢?因為他離苦得樂,離苦即得解脫。「解脫」是沒有痛苦的意思。佛陀得到的樂是沒有痛苦、沒有負擔的自然喜樂。所以他永遠那麼安詳自在的微笑。 佛陀只是告訴我們,苦是什麼,讓我們不要墮入苦中,是教我們免於苦痛。所以佛法是教大家離苦得樂,而不是故意要大家這個也苦,那個也苦。佛陀是說,如果我們不解脫,不管所行是樂或苦,結果一定是苦的。所以,佛陀宣說苦、集、滅、道四聖諦,讓我們了解,我們的苦是來自煩惱。遠離煩惱,即得自在解脫。所以佛法的核心問題,就是在讓我們的心得到自在解脫。 一切的法門、一切的方法、我們每天的功課,都是讓我們離苦得樂、解決煩惱的。有一個簡單檢驗修行的方法,就是每一天臨睡前,可以問問自己:「今天有沒有比昨天快樂?今天的我有沒有比昨天有智慧?今天的我有沒有比昨天更慈悲?今天的我有沒有比昨天更自在?」 如果這幾個指標都是正面的,這才叫做好的方法、適合自己的方法。如果我們今天選擇一個法門,一天沒做功課就好緊張,反而造成身心壓力,這不是很奇怪嗎?我曾經教一個朋友放鬆禪法,他每天練習,每天都放鬆放鬆就是放鬆了。他有個朋友,去別的地方學放鬆,也是很努力練習,結果有一天,我們三個人在一塊聊天,他那個朋友忽然緊張的慘叫一聲:「糟了!我今天忘記放鬆了!」我很奇怪的問他:「你學放鬆怎麼學得那麼緊張呢?」結果放鬆反而變成他的壓力了。 很多人都是這樣的,其實,放鬆就是放鬆,千萬不要一想到放鬆就緊張。同樣的,學佛也是如此,學佛是來解決煩惱的,不是來增加自己壓力的。 精進是努力去用這個功夫,不是壓得你透不過氣來,我們當然可以自我要求、努力精進,但是用的方法、訂的目標,千萬不要變成生命中的負擔。 希望大家有個基本了解,不是出家人怎麼樣、在家人怎麼樣,就我看起來這兩者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問題的核心是在於如何有效的修行。希望大家都能「高高興興學佛,快快樂樂成佛」,這不是很好嗎? 很多人學佛之後,就感覺很不自在。如果釋迦牟尼佛一天到晚這樣愁眉苦臉,壓力很大,你會喜歡他、尊敬他嗎?如果我們不希望如此,為什麼自己要這樣呢?不只是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也是這樣,你看他的樣子,也是很歡喜、很放鬆。我講的放鬆禪法,放鬆其實是對世間人方便的說法。我教大家練習放鬆,其實是「放空」,沒有執著不就是「空」嗎?對一般人講放鬆,他很歡喜接受,於是不知不覺就空了,就解脫了。所以,佛法是要我們在生活中自在解脫的。 大家要努力精進,但是不要精進得痛苦;功課要做,但是功課不能成為生命的負擔。 有些學密法的朋友,一天沒持某個護法的咒,修這個護法的法,就很緊張,擔心護法晚上會來處罰他。怎麼會這樣呢?為了怕護法而修法。佛法是讓你解除煩惱,不是增加煩惱的。我們選擇的修行法門,是要跟自己的生活結合在一起,讓生活中直接得到利益的,這才是最有力量的法。 和諸佛菩薩簽約 葯師佛在因地時曾經發了十二大願。願是什麼?就是一個菩薩發心,他很主動的去跟諸佛簽約,直到履行這個契約的時候,才能成佛。 我們早晚課時讀到的四弘誓願,就是一切菩薩的共願。菩薩的弘願基本上是兩個系統:一是庄嚴諸佛凈土,這是「圓滿凈土願」,二是圓滿眾生成佛,這是「眾生成佛願」。一個佛要成就,一定要完成這二個願,一個是要使這個世間成為凈土,一個是幫助眾生成佛。 四弘誓願的內容是:第一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緣於大悲心;因此,第二個是「煩惱無盡誓願斷」,所以我們為什麼要斷煩惱?因為要度眾生,也救我們自心,所以「煩惱無盡誓願斷」。第三是「法門無量誓願學」,菩薩要修習法門,對治自己的煩惱,也來幫助眾生對治煩惱;最後「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才是無上菩提心。 這邊我們所說的菩提心是「無上菩提心」。因為菩提有分「聲聞菩提」、「緣覺菩提」。阿羅漢證道就是「聲聞菩提」,緣覺證悟則是「緣覺菩提」,只有圓滿成佛是「無上菩提」。 菩薩的誓願本身有二個面向,一個是廣度一切眾生成就無上佛果,然後要幫助建設世間圓滿成為凈土。「四弘誓願」就是我們在佛前,對佛發願,請佛陀為見證,這稱為「披大誓鎧甲」。你的誓願就是你度化眾生的鎧甲,菩薩就是生生世世穿著這寶甲,在人間遊行,不為人間的雜染所迷惑。願的力量是最大的,十方一切諸佛也是依誓願而行的。 在密教中,誓願叫做「三昧耶」,當如來發願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已經不是一般生死輪回的身,而是三昧耶身。 此後,我們的生命就是無上菩提的命,隨順願力而行,這樣的金剛心發起,就不斷了。因為諸佛會不斷的提醒你,菩薩也會策發你,所以你發了菩提心就是真的發了,這時候就如同穿上金剛鎧甲,不會被煩惱所障礙。 「四弘誓願」是菩薩共同的基礎,稱為共願,特別的願則是跟自己的生活背景相契合。葯師佛在過去是一位醫生,所以他就發願用醫葯來圓滿他的凈土,他不只醫眾生的身,還醫眾生的心,最後還讓大家圓滿成佛,這是葯師佛特別的願。這個願跟他的生命相應,跟他的生活相應,所以是極有力的,他每天在生活中實踐他的大悲誓願。所以醫生、醫護人員都可以以葯師佛為學習典範。像葯師佛的十二大願就說明了葯師佛是怎麼成就的,這是他圓滿眾生成佛,庄嚴凈土的基礎。 阿彌陀佛的法門,很多人念阿彌陀佛,卻不曉得阿彌陀佛的意義,阿彌陀佛發起四十八大願,創造了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沒有痛苦,只有快樂的地方。 極樂世界是怎麼來的?阿彌陀佛在因地為法藏比丘時,於世自在王如來前發起四十八願,發願創造宇宙中最庄嚴美好、快樂的世界。他參考了兩百一十億個的佛土,經過五劫時間的思惟,把這兩百一十億佛土中最庄嚴、最美好的地方,全部總結出來,然後創造了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可以說是超級的宇宙法界學校,讓法界所有的眾生都能來這邊學習。這所學校在宇宙的名聲,就像哈佛在世界一樣有名,大家都希望能去就學。極樂世界可以說是成佛保證班,來這里的眾生一定要讓他圓滿成佛。如果有煩惱比較重的人,到了極樂世界,就先讓他在蓮花苞中居住修行。這蓮苞就像無菌室,完全沒有病毒染污,而且用身歷聲的教學,讓他念念皆是念佛、念法、念僧,每天有化佛到裡面來教他,教到最後整個心的病毒都消除了,這時就「華開見佛悟無生」,才能真正見到如來。 極樂世界寶池的水,可以隨我們的心而自動調節溫度,就算在池水中睡著了,水池也會調降到適當的高度,不會把人淹死。平常如果要上廁所,也不用廁所和抽水馬桶,地面會自動裂開,上好了就自動閉合,多好! 極樂世界連音樂都是精心設計的,水聲、鳥聲、樹聲都會讓人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如果我們地球上也以這種建築觀念來設計,那就太好了!地球上也可以有「極樂社區」、「葯師社區」,依照阿彌陀經、葯師經來設計,讓住在裡面的人,自然而然觀想極樂世界、葯師凈土,這不是很好嗎? 這樣看來,阿彌陀佛可以說是「建築師佛」,是所有建築師的典範,他創造了整個法界最圓滿的生命環境。 一個佛陀,他從發願到成佛,他不一定出家或在家,重要的是,他的修行會跟自己的生活經驗結合在一起,跟他的文化合在一起,用他的文化和生活來實踐,這才是最究竟的佛法。 網路中的覺性 有的朋友從事網路資訊工作。網路上能不能修行?當然可以! 現代人的生活和網路幾乎密不可分,但是這樣深入每個家庭的網路,傳播的核心系統卻是無明、原始的。彼此都想:「反正你不知道我是誰,我做什麼事都無所謂。」我有個朋友,有一次上網和國外的網友通信,談戀愛,談得很高興,對方自稱是位女士,在書信交流間也流露出文化氣質,結果兩人一見面,他才知道那個「女生」原來是個長滿絡腮胡的男人。他想起那些肉麻的e-mail,嘔吐了好久。 他直問我這是怎麼回事?我告訴他,這是事實啊!因為網路是每一個人都隱藏身份,就像把臉蒙住,所以什麼事都做得出來,網路就是這樣,所以整個網路是個無明系統。 一九九九年,微軟總裁比爾蓋茲到台灣時,發表了一篇「數位神經系統」,我就發表了一篇專欄文章「覺性在數位神經系統中的地位」來回應。文中提到:「現在的網路系統都是模仿人類的內在系統,因為它跟人類越類似,我們用起來越方便,所以是向我們內在系統學習的。但是網路系統是沒有智慧的,因為生命的內在系統是無明的,所以網路系統也如此。」 我一向認為,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擁有使用電腦的聰明,卻還未具足使用電腦的智慧與悲心。但是問題在於這個力量一旦被開啟,就如同潘朵拉的盒子被打開了,無法再回到從前。既然這是無法反逆的潮流,我們就要在網路之流中,丟下覺悟、覺性的因子,讓它不斷的被復制。所以,許多好的、善的想法、事件,無我、空性的文字就把它丟到網路上去,讓它去發展。因為這個地方,有創造的東西,人家就會不斷的復制,那就讓大家復制,所以要盡量把覺性的種子丟到網路上去。 在《華嚴經.世界品》中,就記載著各種不同的世界,有些世界是光聚成的,有些甚至是聲音形成的,有些是意念形成的。可見的意念上是有眾生、有世界的。網路就是一個例子。所以,世界的因緣,比我們印象中的世界,復雜繁復得太多了,佛經里都已經清楚的記載。 生活即修行 我們的生活、事業,都可以讓其安住在覺性發展。這不是叫大家不要做生意,否則整個公司的員工怎麼生活呢?相反的,這是讓你能賺更多的錢,但是更有智慧。換一句話說,這是讓你不只是想賺錢而已。 怎麼做呢?其實很簡單,你上班的地方就是你的道場,你的辦公室就是你的道場,雖然你可能很討厭你的老闆或某些同事,但是想想看,釋迦牟尼佛碰到這種人要怎麼辦?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此外,我們也可利用一些小道具;譬如,學阿彌陀佛的人,身上除了帶一張佛卡之外,後面可以寫著:「阿彌陀佛碰到這種情形時會怎麼辦?」例如有人跟你吵架,當你氣得要死的時候,怎麼辦呢?就把佛卡拿出來「阿彌陀佛碰到這種情形怎麼辦?」你想想看阿彌陀佛會怎麼辦?因為家家有一本難念的經,那你就請阿彌陀佛教你念這部經吧! 修觀世音菩薩的人也一樣,想想觀世音遇到這種情形時怎麼辦?有人說,這是不是太過貢高我慢?其實這不是說我們像阿彌陀佛、觀世音那麼偉大,我們是很渺小的,但是我們做他千分之一、百萬分之一,千百萬分之一的化身也好,學佛就從這里開始。當我們經常這樣思惟,事情一定會更好。 不管老闆、同事對你好不好,問題是,我們還是要幫助他成佛。 上班時,我們可以想像自己的辦公室就是極樂世界,觀想自己是觀世音菩薩,甚至想像老闆是阿彌陀佛。當我們真的這樣做時,人生完全不一樣了! 極樂世界那麼大,你就把公司當成其中的一塊凈土,忘了也沒關系,隨時可以再提起,這一念提起,力量就產生了。除了公司之外,家裡面當然是極樂世界了,從佛陀的立場來看,誰不是佛呢?佛印禪師和蘇東坡的故事就很有趣,蘇東坡看佛印像一坨牛屎,佛印看他卻是一尊佛。所以我們不要把佛看成屎嘛,否則自己就是屎了。 所以先生們要把老婆看成佛,你看她越不順眼的話,你就是看自己不順眼。外境是我們心意識的顯現。不但公司家庭如此,這個講堂也是現成清凈凈土了。這樣,我們的生活就自然跟佛法完全結合在一起,跟修行結合在一起。 不論大家在生活上或修行上有各種各樣的因緣,我提出這樣的觀點,給大家參考,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增長,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受用。我一直認為「一生一會」,這不一定代表我是對的,但是我是很真誠的這樣想的。 歷史上有許多偉大的居士,像《華嚴經述論纂要》的作者李通玄,就是一位唐代的在家居士。這部書是《華嚴經》最完整、最好的註解本。 李通玄是在家居士,為唐朝帝室之後,後來他開始研究華嚴,他的講法跟法藏、華嚴宗都不同,但是他的重要性卻是不可思議。 此外,李通玄也有許多玄奇,據說他要註解華嚴經的時候,有一次在山上碰到了老虎,他叫老虎幫他背經書,跟老虎一起步行。他晚上注寫註解,有時沒有亮光,他的口中還會自然放光。經常有天人去供養他,種種神異的事跡,說也說不完。 李通玄不僅對後代的中國佛教影響很深遠,對韓國佛教的影響也很大。在韓國最大的宗派是「曹溪宗」,曹溪宗的開宗祖師受到兩個很大的影響,一是禪宗的《六祖壇經》,另一個就是李通玄。甚至到了明代,佛教都還受到他的影響,他自己沒有收什麼弟子,但是他的著作影響深遠。 再講到近代的太虛大師,他甚至曾經想還俗,為什麼想還俗?他說不還俗不能弘揚佛法。可見他也認為在家居士是比較容易弘法的。 而偉大的譯師唐朝鳩摩羅什法師,他也是在家人。雖然他本來出家,但是由於國王認為他的基因太優秀了,而被強迫取了十個太太,務必要他留下後代。我曾寫過一首<嘆羅什>:「慚愧此身虧妙德,但取蓮花莫染泥。忍將千載傳家業,一生苟活有誰知?」這應該可以說是他一生的寫照吧! 舉這些例子,不是在比較出家好或在家好,出家、在家是因緣不同而已,我比較擔心的是各位在家居士認為:「在家很難修行」,我們要想的是「在家怎麼修行」,而不是「在家很難修行」。無論出家、在家,都是因緣法,真正學佛的核心,是將心中的煩惱去掉了,就開悟就解脫了。我們把這個因緣法,好好運用在生活中,好好讓智慧升華,這是修行的核心。
⑷ 在家居士怎樣學佛
學佛修行關來鍵是要持自之以恆,每日精進勤奮,這一點才是最重要的。
每一部經書、每一個佛咒、每一個佛號,都是一個修行法門,大德們歷來都提倡只修其中任意一個法門,這樣便於集中精力精進專一,成就較快。當然,選取其中一、二個兼修也行的。
所有的法門都一樣的,沒有高下之分。如何選擇適合自已的修行路線,剛入門的人也是會有所考慮的。一般來說,能夠幫助自已堅持每天修行的法門,就可以說是適合自已的好法門了。剛開始的人,選擇較長的經書比較有利,這樣可以保證每天的修行時間(經書越長,用的時間越多,這樣可以讓自已用較長的時間來專心讀經)。讀一本地藏經需要一小時至一個半小時,如果每天堅持讀一部地藏,這樣,就可以保證每天有一個多小時的修行時間了。而且地藏經是佛門基礎,打好基礎也是一件很棒的事。
只念「南無阿彌陀佛」,也是一件非常殊勝的事,可以規定每天念幾千甚至近萬的佛號,這樣也一樣可以保證每天的修行時間和修行質量。要記住持之以恆,形成習慣,久而久之,這樣就是日益精進了。
⑸ 在家居士該如何修學佛法、凈化心靈求答案
心靈提升的路徑 說到凈化心靈,佛法的修學,那麼在這個時代,一個這就涉及到修行的終極目標、短期目標與今生的歸趣,涉及到承擔與學修的關系等問題。對於其他宗教或者沒有信仰,但是想要提升心靈的人,也涉及到這一問題。因為有機農業並不只是佛教徒在做,它需要大量社會善心人士的參與,能在有機事業中找到用心的點,一條很踏實的心靈提升的途徑,對大家長期堅持做下去是很重要的。 有人說,2012年之後,人類走入一個更注重靈性的時代。現在各種禪修、靈修、瑜伽、武術、氣功也越來越流行,為人們打開了一個廣闊的內心潛能的世界。那麼這些是否就是我們所理解的心靈提升,或者心靈提升的全部呢?從道次第的觀點來講,這些都是方法,如果修得對路,可以對人的身體健康、內心平和起到一些幫助,但僅僅這些並沒有涉及到核心的問題。在修行以至圓滿覺悟的歷程中,特別是在初期,最關鍵的是業,也就是我們在每天待人、做事的過程中內心的造作。遇到不同的境界時,一個人的內心的狀態,心的不同層面才真實地展現出來,從中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不斷堅定自己生命的方向。 禪修可以讓人的內心達到一個寧靜的狀態,但真正的問題還是在出定之後如何面對現實的人生?能否將禪定中得到的喜悅與智慧保持下去?還是說把禪修的喜悅與現實的煩惱對立起來?「參禪的脾氣大」就是說的這種對立的狀態,在禪修中的喜悅越強,就越形成鮮明的反差,而不能容忍現實生活中種種不如意的境遇。因為禪修的狀態很寧靜,人沉靜在這種快樂的狀態中,以為自己修得很好,不知不覺還可能產生一種耽著,以禪修為現實生活的逃避,逃避自己內心的問題,也逃避社會責任。而實際上很多內心的問題並沒有暴露出來,更無法對治,僅僅這樣,並不能幫我們走近最終圓滿覺悟的目標。當然,這是比較淺的禪定,如果要更深入,內心的煩惱種子就會泛起,遇到種種魔障,如果之前沒有扎實的資糧和戒力,很可能會出問題。所以,禪修是要以在現實生活中切實的善行為基礎的,佛教講「戒、定、慧」的次第,又講「凈罪積資」,真正的實修是從戒開始,而戒的前提是廣造善業,凈罪積資。 業是一個人當下生命的方向,如果開汽車,方向盤把好了,油門沒有問題,然後才涉及到要用好的油。這時的禪定才是有意義的,確實能大大地加快修行的速度。當然我們見到一些人,默默無聞一輩子,很單純地為大眾付出,堅持去做一件事情,並沒有說自己一定要怎麼怎麼修行,到老年心態也很平和,也很有智慧。比如一些老法師,一生很普通,到往生的時候現出瑞相;其他宗教的,基督徒、穆斯林,並沒有見他們怎麼去閉關,就是天天抄經書,祈禱,幫助他人,這樣一輩子下來,就有一種人格的感染力,內心的狀態非常的平和、安詳。 從事有機農業,關愛土地,關懷他人的健康,這就是造了一份殷重的善業,它本身是一種修行,能積到很大的資糧。 實踐業果法則 那麼怎樣更好地來造一份善業呢?要學習業果法則,增長觀待各種因緣的智慧。為什麼許多看上去的善行並沒有好的結果呢?往往是因為執著在某一方面,不能辨析業的輕重、染凈,沒能很好觀待緣起。有的人謹小慎微,執著說一定不能造惡業,實際上是一種怕果報的自私心理,結果阻礙了積極行善的心,又因為智慧不夠,在自己比較漠然的對境上屢造惡業。一個熟悉業果法則的人,會整體的、全面的來看待自己的生命和周遭的環境,因為我們所遇到的所有的人和事都是我們的對境,對他們造作的業都會影響我們未來的生命。 下面分幾個角度來看。 《廣論》上講到「具力業門」,三寶和父母都是具力業門。對父母而言,要非常恭敬、小心地孝養承侍,進而慢慢引導歸信三寶,切不可覺得自己學佛了,父母都不對,有一種道德優越感。學習佛法、利益社會這些大事上方向篤定,一些小的地方,生活習慣等方面,應多隨順父母,看到自己學佛後的變化,讓父母慢慢對佛法產生好感。如果因為執著於一種佛教外在的形式,而讓父母產生排斥,雖造了小善業,同時卻造了大的惡業。除父母外,對子女及常見面的其他親人也應注意這些原則。 對於三寶,應勤修皈依,恆勤供養,落實皈依學處。三寶的事情肯定比自己的事情重要。賢然法師說:「居士修學要從培養信心開始,信心來自對三寶功德的信解力,而對佛菩薩功德產生信解的正因就是長期隨念三寶的功德。」法師進一步分析:就像一個小奧拓的發動機,外面裝上再好看的賓士車的殼子仍然跑不遠。不在於學習什麼高深大法,而是在學佛的前幾年,必需盡快建立起一套正確的的修學佛法「動力系統」來,也即是自己的「學佛發動機」。不能老靠法師提意樂,提一提才願意學,提一提才動一動。建立生命宗旨,皈依三寶,就是最穩定、最強勁的發動機,而參加早晚功課、,就好像是不斷給發動機加油。當你干一段,業習氣作用越來越大時,有煩惱時,心力低沉時,就是發動機沒有油了,趕緊上上殿,拜拜佛,隨念三寶功德,串習生命的宗旨,出來就又能跑上一小段,慢慢慢慢我們的發動機就越來越有力量,越來越持久,並且以後也不用一定要去佛堂才能加油了。 不過現今社會和古代不同,回家承侍父母的機會其實是很少的;一般的在家居士不能經常來廟里,即使是常住的居士,所承擔的固然都是三寶的事業,但直接面對佛像、經本和出家眾也只是一部分的時間。那麼居士修學最主要面對的境界,還是自己的職業,以及職業中的領導、同事、客戶;對於常住居士來說,則是常住交給自己的承擔,和共同承擔的同行善友。更廣的來講,只要我們存在這個世間,我們就有事情要做,而要做的事,必須人與人之間互相的交涉,所以職業與群體之間,是有這樣密切的關系存在。在這兩個對境上應造一份怎樣的業呢?古人說「敬業樂群」,這里的業就是指的職業、事業,群就是指相處的人群。每一份事業都需要一顆誠敬的心去經營,而不是因循苟且敷衍了事,更不是貪婪榨取,不顧後果;人群是我們彼此傳遞愛和善的團體,從中能感受到快樂與感動,而不是互相指責、漠不關心,更不是充滿競爭和欺騙的團體。同事之間親如兄弟;生產者與消費者相互感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對於常住居士來說,敬業樂群就是皈依三寶的一個入手處。認真對待常住的安排,與同行善友和樂地相處,能積到很大的資糧。相反,如果做事馬馬虎虎、隨自意樂,對同行善友觀過,就會有很大的損失。《廣論》上講,我們拜佛、念佛,都有非常大的功德,為什麼我們體會不到身心的改變?就是因為對同梵行者觀過而抵消掉了。「『千劫所集施,供養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壞。』此復若嗔同梵行者,及嗔菩薩較前尤重。」 在這個時代,發達的網路、通訊技術時人與人彼此相連,社會的業匯聚一個共業,不知不覺地裹挾著每一個人,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對境。在共業的網中,個人常是很無助的,偶爾的善行善語,成為滾滾洪流中的一小朵水花,力量是非常微不足道的。當社會上冷漠、互不信任的力量很強,一個勇於幫助別人的人反而受到嘲笑和傷害;當投機取巧形成一股風潮,正直誠信的商家、農人反而掙不到錢,面臨淘汰的危險。這更凸顯了團隊的重要,「敬業樂群」的重要,善良的人必需組成團隊才能將善行持續下去,離開了團隊,個人的價值是非常微小的。
⑹ 聖嚴法師《在家居士如何學佛》
居士」的「居」,是居家、在家的意思。居家學佛,在家修行,這是居士的一個最顯著,也最重要的特點。也正因為這個特點,作為一名居士,他的修行首先應該注意的,就是要立足於自己仍要居家過日子的實際,不去做超出或有違家庭生活的那些想當然的「修行」!
之所以這樣說,實在是因為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至今還有不少的居士——其中甚至不少還是被眾多的後進居士贊嘆、傾羨、模仿的所謂「精進」居士當中——存在著一種極不正常的現象,那就是:凡提修行,必向出家師父靠攏;有沒有修行,就看你是不是學出家師父學得全,學得像!譬如說,出家師父要晨鍾暮鼓早晚做功課,那麼他也要一大早地起床,三拜九叩,從楞嚴咒、十小咒……一直到伽藍贊,滴水不露——根本不顧其他家庭成員的作息、工作是否允許,更不管家中是不能念伽藍贊了!出家師父要修廟建寺,庄嚴佛像,那麼他也要不滿足於一面牆、一張桌、一個像,而是要一間房、一大桌、全堂佛像了——根本不去想想這對個人修行有無必要,對家庭是否加重負擔!出家師父要每天參禪打坐,精進念佛,那麼他也要屏卻萬緣,每天動不動雙腿一盤,夢想如此就能往生極樂——忘記了老伴是不是需要照顧,小孫子是不是還在哭鬧,自己的責任是不是已經盡到!……如此種種,不一而足,而且流弊所及,蔚然成風,似乎這樣才叫有定力、有修行,才叫真學佛!
而事實上呢?
一個老人的來電很能說明問題。他說:師父啊,你一定要勸勸我老伴,現在她學佛學得這日子也不好過了,天天一大早就爬起來做功課,弄得全家人覺都睡不好,白天也不做事,就知道念佛打坐,小孫子鬧也沒用。我和孩子說她,也不聽,反說我們根性太淺,不明白事理,還說要和我分居,專心修行——真是,年輕時我沒休妻,到老了,她反倒休夫了!
……
學佛學到這個份上,我們還能隨喜贊嘆是真精進嗎?修行修到這般田地,她能夠不入魔道,我們就由衷地替她念一聲:阿彌陀佛,萬幸,萬幸啊!
這事明擺著,在家居士學佛修行,最起碼要做到的,就是家庭要和樂。由家庭和樂到佛化家庭,由佛化家庭到佛化社會,由佛化社會到普度眾生同登覺路,這才是學佛修行的要義和真諦!而那些因學佛造成家庭關系緊張,甚至破裂的,分明是學佛走上岔路,學成外道;雖名為學佛修行,實為壞佛敗法——因為旁人也許會因他一人的所作所為,而誤以為所有學佛人都是如此的自私自利,不近人情!既如此迂曲,又怎麼能夠成就無上菩提的佛果!
這樣做的居士,原因即在於他們忘記了,忘記了居士學佛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自己在家修行的特點,絕不能是在家人做出家事!
那麼,作為居士,是不是出家人的五堂功課就不能學了?這倒未必,有能力、有條件的居士能學好五堂功課還是值得我們贊嘆的。然而,需要講明的是,並非是所有的居士都非要去學五堂功課,能學則學,不能學,或學不全,也不必沮喪,灰心,各人有各人的因緣,能學會一經一咒,或別的什麼經咒、佛號,也是很令人歡喜的。在家修行的居士做功課,更不是非五堂功課莫屬。會五堂功課,而且有條件的——比如說獨門獨戶,離群索居,不致影響他人——也可以做,但如果是有礙家庭其他成員的生活,那就絕不要去做。做功課的目的是提醒自己培植福德,精進修行,慎勿放逸,至於做功課的內容,在家修行的居士則完全可以根據個人的不同情況來制定,誦一部經,持一個咒,或者是念一定時間的佛號,都可以是做功課的內容。在做功課的時間上,在家修行的居士也不必照搬寺院里的規定,非要和出家師父一個點兒,居家過日子,關鍵是要步調一致,在家居士安排做功課的時間,同樣要服從這個前提,盡量和家庭里其他成員的作息統一,或在取得認可支持的前提下,有所差異。
註:佛日講,早晚課誦、過午不食、初夜後夜坐禪,是出家人的修行方式,佛陀為在家人所說的各種經中,都不見有要求在家佛弟子必修朝暮課誦、過午不食、初夜後夜坐禪的言句,這是大有深意的。在家人營生治事,閑暇有限,若亦按出家人的方式修行,容易貽誤家事、國事,影響家庭和睦、身體健康,是為佛法所不許。在今天,一個工作人員貽誤工作而課誦、坐禪,便犯了盜戒,修定豈能成就。一個學生不顧學習去課誦、坐禪,功課學不好,便有負於家長、國家,也就是有負於佛法,是違背佛陀教誡之舉。
若按佛陀所示的在家大乘道,則學習、工作、人事往還,不但不妨礙學佛,而且是學佛所必需。學習知識技術,不僅是自己立身活命所必需,而且是學通佛法、弘揚佛法所必需。不僅在家青年必須有知識技術,即使出家人,欲成大器,弘法利人,亦須廣博知識。工作,是為民眾服務,報眾生恩、國土恩的實際行動。不少人只為自己著想,只把工作看作一類掙錢吃飯的手段,則工作對他便成了一種外來的負擔,就算盡了力,也不能出生善果功德。發菩提心、修菩薩道者為民眾和社會著想,把工作看做奉獻的機會,當作菩薩道來修,則何往而不是道場,即平凡的工作,也可出生世間、出世間的功德。至於人事交往,正是作法布施的機會。只要自己學習、工作好,道德高尚,學識豐富,生活愉快,熱心助人,人們自然會尊重你,你講佛法,他們也樂於接受,是為以身弘法。若能將自己鍛煉成才,對社會作出巨大貢獻,有名望地位、錢財知識,則弘法度人,教化的效力更大。把學佛與學習、工作、生活看作兩回事,以學習、工作為學佛的障礙,以不信仰佛教的人為對立面,當然會觸處成礙,苦惱重重。即使出家,也難免事務牽纏的苦惱。縱然能保證早晚課誦、吃素、坐禪,一天只花那麼兩三小時學佛,其餘大部分時間還在有礙的世法俗務中浸泡,就算不無受用,而欲期見道證果,怕要再等一二十生。
欲圖速速進道,只有依大乘菩薩道,將生活、學習、工作、人事交往與學佛打成一片,即世間俗務而修出世間之道,把生活完全佛法化,把佛法融貫於生活的全過程,念念修行不輟,勤集福智資糧。就今天居家學佛的條件而言,這是最契機的法門,是大修行,能速得大果報。僅吃素、抽暇課誦、坐禪,是小修行,只能種些善根,難得即生了辦。有志的青年,應按佛陀教誡,以大修行為本,至於小修行,能修固然好,無條件修者暫時不修,也未必為非。
在這里有一點還需要說明,有居士說,某某經只能在幾點幾點前誦,某某咒只能在幾點幾點前誦。這種說法在經中是沒有什麼根據的。無論哪個經咒,都是諸佛普度我們凡夫眾生,開示悟入佛知佛見的微妙法寶,無論何時唱誦,都能得到佛力的加持,擁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妙用。如果我們在實際的修行中能做到有時就誦,時時都誦,刻刻在誦,阿彌陀佛,這才是真正地不辜負佛以一大事因緣弘化娑婆世界的苦心。
至於做功課的地方,也並非不是佛堂就不可,沒有佛像就不行。居士在家做功課時需要留意的是房間要靜。靜室有助於調節身心,可以更有效地幫助自己凝神提念,專心辦道修行。對於佛堂、佛像而言,實則是可有可無的,因為若是我們念念是真善美聖,時時是仁義誠信待人,佛就是恆處心中的,比外在的多宏偉的佛堂、多庄嚴的佛像都具有實際的受用,我記得有個居士來問我說,師父啊,我請一尊佛像到底放啊里好呢?家裡地方小,放廳里吧,太擠,又亂;放卧室里吧,總覺得對佛不敬;放走道里吧,又覺得我們人住得好好的,卻讓佛靠邊站,啊……我趕快打斷他說,不用講了,你哪兒也別放了,就放在心裡吧,這樣不就沒那麼多事啦。當然,把佛放心裡,這是從理上說,因為我們畢竟是末法眾生,業深障重,在實際生活中,我們還不能完全做到這些。所以說,對絕大多數有條件的居士而言,在家中設一個佛龕或佛堂,用表法的佛像,來提醒自己,啟發自己,見賢思齊,勇猛精進,實證無上正等正覺,也還是有必要的。
然而,一說到設佛龕、佛堂,我們就不能不提及目前居士中比較普遍的一個誤區,那就是認為佛龕是越精美越好,佛堂是越宏偉越妙——有些居士甚至還在家中佛堂張掛起長幡寶蓋,擺放上鍾磬鐃鈸,有事沒事地就叮叮鐺鐺起來!而且以此為美,以此自傲,覺得很了不起。這實在是走上旁門邪道的「典範」!家庭不是寺院一樣的宗教活動場所,居士在家中設佛龕佛堂的目的也不是和寺院建殿立像的目的一樣,寺院是以神道設教,或宏偉壯觀,或小巧精緻,普度群機,使未信佛者生信心,已信佛者愈堅信,最終導引眾生同歸解脫彼岸;家中的佛堂僅僅是自修、自用。眾所周知,我們佛教修行貴修心,貴在修去我們的貪、嗔、痴等種種雜心亂心,自證至真、至善、至美的佛心。如果在自修自用的佛龕佛堂上以繁復為美,以豪華為上,甚至呼朋引伴地相互炫耀攀比(想想我們的居士中有沒有這種情況?),那豈不是與學佛修行的本意南轅北轍?這不是走上邪路又會是什麼呢?
家中的佛龕佛堂,應以簡約為美,以朴實為上。掛一軸與自己有緣的佛菩薩圖畫,或是供一尊令自己特別歡喜的佛菩薩聖像,前面敬奉幾盤新鮮潔凈的果品,再焚上一爐清香,也就完全可以了。除此之外,再去大操大辦,那就簡直是幾近於勞民傷財,徒增家庭負擔——有錢不如多花在做社會公益事業上,行善積德,自能多福多慧,助道修行。
在家修行的居士,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是——燒香問題。
我們在寺院里常常見到眾多的居士大把大把地,一捆一捆地,甚至是整箱整箱地在香爐里燒香,他們認為多燒多福,多燒香說明我心誠。這實際上也是一種毫無根據的偏見誤解。這種偏見誤解反映到生活中,就造成一系列的惡果,比如說,在行為上破壞衛生,污染環境;在信仰上,形成一種迷信現象,使我們佛教倍受現代文明社會的批評,成為落後不開化的代名詞……所以說,多燒多燃的風氣決不可長,更不可帶到家裡去。
居士在家中供佛,早晚各一支清香即可,不必求什麼三支九支的。敬佛關鍵在於心誠,學佛也關鍵在於學佛一樣的誠心。俗話講,精誠所致,金石為開,我們學佛修行當然更是這個道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佛菩薩雖然是慈悲喜舍,廣開方便,但卻是無私的、平等的,如果說你多燒香佛菩薩就給予你多一些,那佛菩薩豈不成了人人痛恨的貪官污吏?那還是佛菩薩嗎?!
其實,類似於多燒香多得福的錯誤認識,在居士中還有很多。像有些居士就認為,是居士,家裡就該有佛像;還有居士認為,是居士,手裡就該常拿有念珠;更有眾多的居士堅決認定,修行就是念佛打坐,不打坐念佛就不是修行,是白過!……於是因這種種的認識,才有了有的居士不分場合,在單位開會發言也先來一句「阿彌陀佛」,搞得全單位人都怪怪的,覺得他別扭;也才有了有的居士不管大人怎麼埋怨,小孩怎麼哭鬧,手頭上怎麼忙亂,他每天也要雷打不動地雙腿往那兒一盤……我這樣講,絕不是說念佛打坐不是修行,更不是否認念佛打坐的實際功用,而是提醒在家修行的居士們,要切記念佛打坐只是眾多修行方式中的一種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說法不在於嘴,禪修不在於腿」,這是在佛教叢林中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六祖也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從這里我們可以知道,打坐只是修心養性的基礎方法之一,它並不是開悟的絕對方法,只有心的清凈無雜、了了分明,才是證悟的關鍵。
古人講: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一個修行人,如果行住坐卧四威儀都能夠恆處定中,這才是了不起的修行。況且,對於在家居士而言,修行最起碼的是在家庭生活中,在社會生活中,修整規范自己言行,越修越行,越修越讓家人歡喜,越修越讓社會接納,越修越讓大眾欽敬。這才是大修行,真修行!
福德從何而來呢?
居士都讀過《修福積德造命法》、《文昌帝君陰騭文》,還有《了凡四訓》等等一類的書籍,回答這個問題自然是輕車熟路,一句話,福德從行善而來。行善積德,善行得福,這是歷代祖師大德和社會賢達在諸多的典籍中多次指明的,那麼,作為三寶弟子,佛教信徒,我們就更要依法從教,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好事善事,多學習觀音菩薩尋聲救苦,無處不現身的奉獻精神。當然,我們所做的這個「善」和觀音菩薩所做的比起來,那真是沒法提,但也用不著比,因為我們雖然都是在學菩薩道,但畢竟還未成菩薩,像觀音菩薩那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善、至善,恐怕沒幾個人能做到,不過,沒關系,「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可以先從和自己有緣的小善做起,從致力於建設和樂的家庭生活做起。
一提到建設家庭生活,有的居士可能會說,一說做善事,往往都是指什麼修橋鋪路、賑災濟貧、捐資助學,還有植樹造林之類的,提建設幸福家庭生活是不是把我們的修行標准降低了?我們學佛的居士如果總想著建設自己幸福的小家庭,那是不是有些太自私了?當然不是!為什麼呢?我們要知道:
第一,善行無遠近。不能認為捐款救災希望工程什麼的才叫善,在家中恪盡家庭職責,孝敬老人、愛護子女什麼的就不叫善。如果一個人在家中惡言劣行,在外卻慈悲慷慨,我們只能說,像這樣的人絕對是沽名釣譽的偽善。
第二,善行貴在日常堅持。一個人在某一次慈善活動中捐出大筆的捐款這並不稀奇,而一個人能在日常生活中始終堅持善行善意卻是最難得的。要不毛主席也說嘛,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啊。我們學佛不就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嗎?堅持最難行、最難忍!
第三,家庭是社會的基礎,家庭是國家的基石。我們的這個世界就是由千千萬萬的小家庭所組成,如果我們居士們都能把自己的小家庭建設得幸福美滿,那麼,由眾多的小家庭所組成的大社會自然也就穩定發展,社會穩定發展了,帶來的當然是國家的繁榮富強,世界的和平興旺。因而,對一個居士而言,建設幸福和樂的家庭生活,絕不是什麼降低要求,自私自利,何況「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如果一個人連成為受歡迎、受愛戴的家庭成員都不能做到,或者說,連自己的家人都不愛,那麼,這樣的人走到社會上,我們還能期望他能愛別人,愛眾生?期望他做到時時處處地讓人挑大拇指,受人欽敬?由此可見,建設幸福的家庭生活,不唯不是自私自利,反而是對國家和社會作出實實在在的大貢獻了!
說到建設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在這里我講一個我親眼所見的故事。有一個年輕的居士在寺院里和人吵架了,旁邊的一個老居士就把她拉到一邊,苦口婆心地給她講學佛首先要能忍人所不能忍的道理,啊,「嗔是心頭火,能燒功德林」啊。年輕居士聽得不住得點頭。我就想,看來,這個老居士還挺會作思想工作的。哪知根本不是這么回事。那邊老居士心滿意足地剛走,這邊年輕居士就脖子一扭,說,呸,還說我呢!你還不是剛和家裡老頭子吵完?看看,這就是沒有建設好家庭生活的後果!難怪古人講「己身不正何以正人」,自己都做不到,做不好,還有什麼資格去教育別人?人家又怎麼會聽你的呢!
這里還要捎帶著說一個不好的現象,就是我們有部分居士在家和在寺院的表現簡直是天上人間,相差太遠。不少人在寺院里是又和氣,又勤快,還整天和個彌勒佛似的笑呵呵,真叫人歡喜,可要是一讓家裡人說說她在家的樣子,哎呀呀,那簡直是慘不忍睹!聽反映,有些人為了不洗盤子不洗碗竟也能來個小吵三六九,更不用說,個別人為了家裡人吃葷不吃葷的摔摔打打,雞飛狗跳!在這種時候,我很難想像,像這樣動不動在家裡大鬧天宮的人,也算是學佛修行?我這樣說,有的居士可能接受不了,她們也許會說,這是天大的冤枉,我們這樣做也是為了護法——比方說是為了能在寺院里做得更好,要保證休息啦,或者說,這也是為了度人——他們吃葷不是造業嘛。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我下面要講的,大家更要認真的聽。
什麼是真正的護法?
真正的護法可不僅僅是不顧家,不要家,長年泡在寺院里為寺院幹活(這樣最多稱得上是小護法),而是能很好地利用自己是個居士的身份,深入民眾,深入社會,弘揚妙法,普度眾生!大家可以試想一下,觀音菩薩也是現的在家像,如果她總想著到寺院里幹活,認為這才是護法,那她還有時間去「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嗎?還能是觀音菩薩嗎?當然,居士們也不要誤會,我這樣講並不是反對居士到寺院里幹活,我只是強調,我們做居士的不能把「護法」理解得太狹獈!
不飲酒和家庭應酬
每次講課的時候,總有居士問,師父,我們在家居士總免不了應酬接待的,有時候不喝酒真過不去,可一想到是個居士,我們又不敢,這可怎麼辦啊?我想問一下在座的大家,你有沒有遇到這個問題,如果沒有的話,那我就不講了……有,那我告訴大家,每次我都是毫不猶豫地回答,那麼麻煩干嗎?你就喝。
這下好嘍,我想恐怕有居士已經在高興了,為什麼?反正法師講了嘛,喝,革命的小酒天天醉。那麼,對這種人,我必要再說一句,你就喝吧,喝了就造業,喝了就受報應。為什麼?因為你還沒有聽我仔細地講明,為什麼能喝,怎樣才喝。第一,不飲酒是什麼戒。是遮戒,前面四個是性戒。不一樣的。所謂性戒,也就無論受不受戒,誰做了都是造業,都要受報;而遮戒,是說本性上並不是惡,不過是因為它容易遮蔽我們的本性,讓我們造惡,所以才不去做。第二,對那些雖有酒精成份,但早已沒有酒的意義的,你但喝無妨,如酒釀元子,炒菜用料酒等。第三,對確實是酒,而且,我也沒能力把它想成不是酒的,怎麼辦?有時候逃不過去的,你也是要喝。但要明白,此時的喝不是因為你很想喝,也是就說不是因為心饞,而是因為現實情況的需要,而且,有把握不會喝糊里糊塗,忘了東西南北,能時刻保持清醒才行。絕不能死抱著戒條不知變通,結果搞得自己麻煩,別人也難過。當然了,如果人家對方本來很支持你學佛,知道你是不能喝酒的,這時候如果你再打著靈活變通,心中有佛的招牌非要和人家一起拼一拼的話,那你實在是多此一舉,只能是屬於哼哼一類了。哼哼是什麼?大家想吧。
在這里,我要強調一下,學佛是讓我們幸福快樂的,是讓我們生活越來越輕松的,如果一個人越學佛越感到麻煩和不便,越學佛越感到受到約束和壓抑,那麼,毫無疑問地,你肯定是學錯了,如果再學到人見人煩,人見人以為你這個人有問題,有毛病,那麼我更要告訴大家,在這時你就千萬不要去學佛了,回家好好看看孩子,沒事去逛逛馬路,到公園里「嘭嚓嚓」吧,否則,再學你肯定是走火入魔。
學佛關鍵在會活學活用,是用智慧的佛法培養智慧的大腦,實現智慧的生活。如果一個人學來學去只學成一腦門的條條框框,無論做什麼事,都得看看條條再說,就像過去有人看黃歷出門似的,什麼都要看書上寫的,今天是不是吉日,如果不是,寧肯耽誤事也不出門,這是典型的不知死活!要是這樣,啊呀,這樣的人還是不要學佛的好,因為太累,別人也累。你受罪,大家也跟你受罪,佛教也被糟塌完了。
⑺ 《在家居士如何學佛》
大道理就不要講了。只要做到一點,就說明你學佛學的很好。什麼專呢?家人喜歡,外人贊嘆屬。如果學佛學的老頭煩惱,孩子怨恨,外人笑話說明你走偏了,入魔了,甚至是『神經』了。學佛沒有學好不說,反而你是在毀壞佛的形象,罪過不淺。
很多人不懂這些道理。天天跑廟,有倆錢就往廟里送,求這個求那個,把自己弄得神神叨叨的,還以為自己學佛很精進呢,實際大錯而特錯。你是學佛人就先把自家的日子過好,把公公婆婆伺候好,把丈夫伺候好,把孩子們照顧好。外人一看贊嘆不已,你學佛就有大功德大成就了,學佛的道路就走對了。學佛不在你念多少經多少咒。你就是天天念時時念,該乾的活沒有干,盡讓別人起煩惱了。你也免不了弄一身的病,病魔纏身說明什麼,魔喜歡你呀。佛不喜歡你。你把佛法都破壞了。
恭敬佛你就先恭敬好公公婆婆,爸爸媽媽。他們就是坐在你面前的佛。是活著的佛。恭敬佛,禮拜佛不一定非得擺一尊佛像,心裡有佛,心裡念佛就可以了。多少居士連什麼是『念佛三昧』都不懂,每天著相,執著佛像。家裡大小事情全不管,弄得全家人不高興。自己還不知道咋回事呢。
⑻ 在家居士如何在家中學習,落實佛法
1. 看大乘佛經,以盡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嚴經》,都看文言文 、白話文對照的:《金剛經》《大般涅磐經》《法華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圓覺經》《楞伽經》《凈土諸經》等。
2. 看修行的書,明理不求實證,則無意義。目前時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區的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大圓滿法,天賜眾生福澤,能修習,當累世修的機緣,甚難得!
六祖以後,禪宗已不適合人的根性,能度脫現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圓滿法了。正如蓮華士大師所預言:鐵鳥(飛機)飛翔時,大圓滿法將傳遍世界。
推薦修行的兩本書:母音老人著《大手印淺釋》。
丹貝旺旭仁波切著《金剛密乘大圓滿》。
修習大圓滿法,須拜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為師,灌頂修行。
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不僅僅是開悟,且證量足,能夠灌頂加持,並非是普通意義上的活佛摩頂。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縣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貝旺旭仁波切 為師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縣阿宗寺 :江央確吉寧瑪仁波切
修習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 !
3.所謂念念修行,就是終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亂。從而能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業障;二是佛力感應加持)
(當然要持戒、行善、發願、生菩提心)
(生真信,發切願,志誠懇切,念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校彼不攝者,則心中清凈多矣,故名凈念。凈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卧皆無不宜。卧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凈土宗念佛法門)
而開悟、明心見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滅,後念未起,回光一瞥,了了常知,當下抓住,覺性顯前——《大手印淺釋》
《金剛密乘大圓滿》:有所謂:「內觀心性,向內觀!」之口訣。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觀。
此偈誦的意思是說:使能想、能念之心識,向它自己稍微地內轉;稍微地內向;輕微地內收,這樣便能認識本覺。華智仁波切說由此不能認識的話,便再也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認識了。當以自心稍許向內輕微地觀於它自身的時候,會有一種遠離一切散亂分別的赤裸明清,這就是覺性。
念:
南無(音:那摩)阿(音:a) 彌陀佛
南無(音:那摩)觀世音菩薩
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4.修行需要先消業障,在消業障方面《地藏菩薩本願經》甚佳,讀經、念: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名號。
《地藏菩薩本願經》: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世衣食豐益,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⑼ 在家居士要如何學佛'有什麼注意事項
《怎樣居家修行》 蓮池大師
在家學佛;不必有庄嚴的形相,拘謹的儀表,重要的是,在於真實修行。 因此;作為在家居士,誦經禮佛,隨從行道,不必要穿僧衣海青,可以用俗世服裝念佛誦經; 好靜的人,不必敲魚擊鼓,可以安坐寂默念佛; 怕事的人,不必成群結隊朝山進香、參與法會,可以閉門自修念佛; 識字的人,不必定要入寺聽經,可以自閱經論,依照佛陀和祖師的教導念佛。
千里燒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 供奉邪師,不如孝順父母念佛; 廣交魔友,不如獨身清凈念佛; 未來生拜懺誦經寄庫,不如多做善事修福念佛; 許願保平安,不如悔過自新念佛; 閱讀外道(不屬於內學的)書籍,學習外道理論,不如一字不識念佛; 自己一知半解,對人妄談禪理,不如老實持戒念佛; 希求妖鬼靈通、神異境界,不如正信念佛。
在家的佛學弟子們,如果能這樣不專重事相,而重視內修,凡是端正自心,滅除惡念,這樣念佛,就是善人; 收攝心念,除去散亂,這樣念佛,可以稱為賢人; 悟明心性,斷除惑業,這樣念佛,可以稱作聖人。 (蓮池大師 《雲棲法匯》現代語意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