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佛教不坑人的原話怎麼解釋
佛教有不妄語戒。
不妄語有三種:
第一種:不大妄語,就是不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謊言,比如說沒有因果報應、沒有前世今生六道輪回等不符合客觀規律的話屬於此類;
第二種:上人法妄語,就是自己沒有神通說有神通,自己沒有證悟自詡已經證悟;
第三種:普通妄語,就是平常我們說的不說謊話,但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也有允許的情況,總體來說需要為了幫助別人的心態下,比如,親人得癌症後隱瞞就不算范妄語戒。
在家居士受持的是第二種,第三種不會違反居士五戒中的不妄語戒,不過還是會有過失。
B. 佛說不能誑語,善意的謊言可以嗎
"常師兄您好!請問我們做醫護工作,不時會說些安慰病患的話,然而非事實,妄語算犯到嗎?謝謝!妄語戒也有開緣的,也視乎當時的發心而定。若為利益眾生、為護持正法,非為個人一己之私情私利,而且並無惡心,這樣戒可開、話可說,屬小妄語中的開緣之一,並無觸犯;故此醫生為安慰病患而說妄語,無犯"。 ~常觀世音
"師父您好,阿彌陀佛!弟子曾答應送一個牙簽盒給同事,後來弟子不喜歡同事的所作所為,便不送給她。之後她向弟子問起多次,弟子故意避而不答。請問師父,這樣有犯大妄語罪否?未得果位,說自己已證果,這叫大妄語;你言而失信,這是小妄語。對方問起多次,表示對此執著;這種情況,也結偷盜戒的根本罪"。
"常導師您好!請教您,我愛人受著鄰居一個買菜的阿嬸影響,現在迷上賭撲克,令我挺煩惱,賠了不少!我正設法說些話離間她們,救救我愛人,這么做,有口業嗎?在考慮中,萬望您能給個高見,拜謝!離間話即涉及兩舌,為妄語戒所攝。但你為救愛人脫離賭博,發心純正,這兩舌戒,建議可開,救人不為有罪"。 ~常觀世音
C. 出家人罵人犯了什麼戒
不妄語戒 妄造虛言,隱覆實事,誑惑眾聽。
出家人戒律五戒﹝出增壹阿含經﹞
[一、不殺戒],謂人若於彼眾生,妄加殺害,而奪其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壽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殺戒。
[二、不偷盜戒],謂人若於有主物不與而竊取之,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受貧乏報。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盜戒。
[三、不邪淫戒],謂人若淫泆無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墮惡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語戒],謂人若妄造虛言,隱覆實事,誑惑眾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口氣臭惡,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語戒。
[五、不飲酒戒],謂人若飲酒則縱逸狂悖,昏亂愚痴,無有智慧。若不飲者,是名不飲酒戒。
編輯本段五戒配五常五行﹝出仁王經疏﹞
[一、不殺配仁],慈愛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於仁,仁則不殺,故以不殺配仁也。
[二、不盜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於智,智則不盜,故以不盜配智也。
[三、不邪淫配義],制事合宜曰義,五行之金亦主於義,義則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義也。
[四、不妄語配信],真實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於信,信則不妄語,故以不妄語配信也。
[五、不飲酒配禮],處事有則曰禮,五行之火亦主於禮,禮則防於過失,故以不飲酒配禮也。
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與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於天上,下品者能王於人中 。
十善: 十種的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
十善﹝出法界次第﹞
善即順理之義。謂行此十法,皆順理故。然有二種:一者止,二者行。止,則止息己惡,不惱於他;行,則修行勝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殺生],不殺生者,謂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殺之善。既不殺已,當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盜],不偷盜者,謂不竊取他人財物,即是止盜之善。既不盜已,當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謂不行邪淫慾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當行清凈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語],不妄語者,謂不起虛言,誑惑他人,即是止妄語之善。既不妄語,當行實語之善也。
[五、不兩舌],不兩舌者,謂不向兩邊,說是談非,令他斗諍,即是止兩舌之善。既不兩舌,當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惡口],不惡口者,謂不發粗獷惡言,罵辱他人,即是止惡口之善。既不惡口,當行柔和軟語之善也。
[七、不綺語],不綺語者,謂不庄飾華麗之言,令人樂聞,即是止綺語之善。既不綺語,當行質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貪欲],不貪欲者,謂不貪著情慾塵境,即是止貪之善。既不貪欲,當行清凈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謂不生忿怒之心,嗔恨於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當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見],不邪見者,謂不偏邪異見,執非為是,即是止邪見之善。既不邪見,當行正信正見之善也。
引佛經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佛教認為,這類不道德的行為應該嚴格禁止,所以稱為五戒。
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礎上建立的,約身、口、意三業分成十種。反之,稱為十惡。
身業有三種:不殺、不盜、不邪淫;
口業有四種:不妄語欺騙、不是非兩舌、不惡口傷人、不說無益綺語;
意業有三種:不貪、不嗔、不愚痴。
D. 「毀犯清凈優婆夷戒」屬於十惡業的什麼罪
應是指八關齋戒
廣義言之,指清凈身心,而慎防身心之懈怠;狹義而言,則指八關齋戒,或特指過午不食之戒法。 「八」指八條戒律,即「八戒」。「戒」有止惡防非的作用,是法身慧命的「護身符」。「齋」指不非時食,即過午不食。「齋」有凈化身心,遠離妄想的作用。「關」指關閉,即關閉眾生生死之門。因為眾生生死的關鍵就是淫慾與飲食。淫慾是生死的根本,飲食是生死的助緣。飽暖思淫慾,為了抑制淫慾心,所以要持齋。這便是八關齋戒的意義和重心所在。 八關齋戒可以在佛前自受,就是將《受八關齋戒法》一文至誠讀誦一遍,即算受戒,不必去寺廟。時間方面,六齋日中,假若有事,可提前或移後。泰國法身寺為方便居士,在每周星期六清晨受八關齋戒,讓受戒人在寺院過一日一夜清凈的修行生活,效果非常好。如果已受菩薩戒的居士,按《居士菩薩戒》規定,每月六齋日(農歷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應受八關齋戒。 蓋凡有持齋,則必有戒,故齋戒二字自古並稱。上文所述即為齋戒之廣義含義,狹義言之,即指中阿含卷五十五持齋經中所謂『聖八支齋』者,亦即今日教內習稱之八關齋戒(又稱八關齋、八戒),此一戒律乃專供優婆塞、優婆夷等在家二眾於一日一夜受持出家之戒。其內容於諸經所舉頗有異說,然通常所謂之八戒者列舉如下:(一)離殺生。(二)離不與取,『不與取』系指未經他人允諾而自行取用他人之物,亦即偷盜之意。(三)離非梵行,梵行即清凈不淫之行。(四)離虛誑語,舉凡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等均屬之。(五)離飲諸酒,酒能亂性昏智,妨礙修行,故須遠離。(六)離眠坐高廣嚴麗床座,不坐卧於一尺六寸以上或寬大華麗之床座,以免養尊處優,習於放逸。(七)離塗飾香鬘及歌舞觀聽,即不以香花、花鬘佩戴於身,不以香油等塗抹於身,不作歌舞倡伎,亦不無故前往觀聽。(八)離食非時食,即上記所謂之不過中食,此系八戒中之最重要者。贊同0| 評論
E. 前些天去算命 說我是居士命 要皈依
阿彌陀佛!師兄,算命的說法看起來是迷信,其實也許是慈悲善巧,但是他的主意倒是不錯的!皈依佛門,是結下了難得的大善因緣,種下了難得的大善根。有此善根,未來因緣成熟,必會學習佛法,逐漸解脫一切煩惱痛苦生死流轉,煥發本有本我佛智。是上好的因緣啊!
強烈支持師兄能去皈依三寶,皈依究竟圓滿的覺悟者,皈依無上平等慈悲者!
F. 如何懺悔,望皈依居士,高人解答,高分追加
1.在佛菩薩像前真心發願懺悔,承認做錯了,堅決悔過,永不再犯同樣的罪過;
2.從現在起,念佛誦經吃素放生,並將所有的功德迴向給他,願他藉此功德業障消除,離苦得樂,往生凈土;記住七分功德他只能得一分,自己得六分,因此要發大願,功夫到了,冤結自會解開,業障才能消除。
3.發願念佛學佛,求生極樂凈土,圓成佛道,乘願再來普度一切有緣眾生,這樣才是究竟圓滿的辦法。
南無阿彌陀佛
G. 佛教里的"齋戒"
◎ 齋戒
古人祭祀之前,必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葷,不與妻妾同寢,以示虔誠莊敬,稱為齋戒。
【zdic.net 漢 典 網】
大齋\小齋,不是佛教里常用的提法。
在佛教里的"齋戒"是指在在每個月規定的日子裡,清心、潔身、的戒律。
在佛教里,在家人持齋戒,有六齋日(六天)、十齋日(十天)、八關齋戒。
附:
八關齋戒是佛陀為了在家弟子制定的、暫時的出家修行的戒律與齋法。
因為在家修行的人,家庭的、社會的種種事務很繁忙,要想修行,障礙也很多。佛陀悲憫在家弟子讓他們能夠過一日一夜的出家人的清凈生活,種出世的善因;又能夠適應在家人生活的特點,所以特別制定了在家人的出家戒,就是八關齋戒。當然,出家人為了使自己的戒行真正達到清凈也應該受持八關齋戒。
這個「八」字,是指的八條戒律,所以稱為「八戒」。
「戒」字含得有止惡防非的作用,戒也是我們法身慧命的護身符。
「齋」字就是指的不非時食,也就是過午不食,這個「齋」字含有使我們身心清凈、妄想消除之義。
「關」字指關閉,關閉什麼? 關閉眾生生死的門戶。
因這一切眾生,生死的關鍵就是兩條:一條就是淫慾,一條就是飲食。淫慾是生死的根本,飲食是生死的助緣。俗話說「飽暖思淫慾」。為了要抑制淫慾心,所以要持齋,這就是八關齋戒的基本意思。
八關齋戒為了方便在家學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薩戒上說的每個月的六齋日,即是農歷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這六天。自己在佛前受戒,就是八關齋戒前面那個文,十分鍾就念了,就行了。譬如我們今天早晨七點鍾在佛前念了,就按照八關齋戒的要求來作,到明天早晨的六點鍾就解除了,就一日一夜並不難做到。
當然實在自己有事情,時間還是可以自己方便,提前或推後,也不是不可以的。
八關齋戒(戒相)如下:
一 不殺生
在家學佛,首重殺戒。在家中殺生,家庭變為殺場,冤魂不散,難保平安。也不能「點殺」(指定叫商販殺)。如目前不能長素,可吃花素,為培養悲心,可買現成肉吃。殺生的惡報最可怕,現前的惡報往往是疾病纏身或短命:死後的果報,常墮惡道中。
二 不偷盜
不與而取叫偷盜。凡是未給予你的錢財,不管用什麼手段把它變為自己的,都是犯盜戒。從因果律講,種布施因,獲財富果:種盜因,獲貧因果。
三 不非梵行
「梵行」是凈行,「非梵行」是不清凈的行為,指淫慾。
五戒只禁「邪淫」,在家居士夫妻生活,不算犯戒。而這里要求的是出家人的戒,即是「不淫」。但只限與每月六齋日,並不難做到。
這是種出世善因,是關閉生死之門。
《楞嚴經》說:「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意為淫慾心不清除干凈,不可能超出六道輪回。宣化上人宣講十二因緣時說,無明就是指淫慾心,以無明為緣(條件)而產生行,行就是男女的性行為。中陰身投胎,正是這一念淫慾心造成的。八戒中「不淫」含有很高的要求。
《佛說齋經》說:「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如來),無淫,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為邪淫,心不貪色,如清凈戒,以一心習」。「這是要向佛看齊,起一念淫心,持齋便不清凈。因為要求高,所以,雖僅一日一夜而功德極大。在家受持八關齋戒,夫妻宜分房,分床,以保持三業清凈。
四 不妄語
包括四項:(1)妄語:大妄語如妄言自己開悟,希圖名聞利養,死後必墮地獄,懺悔也無用:其次為謀私利而妄語欺人,也是自種惡因,終受惡報。此外,方便妄語是有條件的,必須是利人利物而不是利己。例如你在山上看見一隻野兔跑過,後面打獵人追來,問你野兔的去向,分明野兔往西跑,你告訴他往東跑的。像這樣,目的是在護生,便是方便妄語。
(2)惡口:用惡毒語言咒罵別人。這是自種惡因,將自食其果。
(3)兩舌:說翻弄是非,挑撥離間的語言,特別是說四眾(在家,出家二眾)過失,居士菩薩戒列為重戒。更應重視。
(4)綺(音奇)語:指花言巧語,包括黃色下流的語言。
五 不飲酒(包括不吸毒)
飲酒本身不是罪惡,但酒能亂性,使人失去理智,而破戒犯罪。
古代印度有一男居士,一日因誤飲酒醉,犯飲酒戒。見鄰居家的雞過來,偷殺吃了,犯盜戒,殺戒。鄰居婦女來尋雞,答說未見,犯妄語戒。見鄰婦漂亮,姦汙她,犯邪淫戒。因為飲酒導致五戒俱犯,生受國法懲辦,死墮惡道。
飲用葯酒,必須經醫生診斷,非葯酒不治的病,才能飲用。賣酒使別人亂性,居士菩薩戒列為重戒。吸毒害自己,害家庭,危害社會,學佛的人更不能習染。
六 不非時食
「非時」指日中至次日清晨,即過午不食。過午不食叫「持齋」,「持齋」雖不是戒,卻是戒之體,是八關齋戒中最重要的一條。
吃素不等於持齋,「齋」含有內心清凈,拼絕雜亂的意思。
從事相上說,過中午而食者,即為雜亂不凈。所以,三世諸佛都是過午不食。
從根本上說,必須身,口,意清凈,才叫「齋」不問在家出家,要凈化三業,均應吃持齋。
關於「日中」(中午)的推算方法,一般說,按北京時間11:30吃午飯便可以。過了中午以後到次日清晨之前,這段時間只可飲用各種糖水,蜂蜜,果汁(濾請無渣),姜湯,鹽水,葡萄糖水。但牛奶,豆漿,芝麻糊以及糕餅,麵食等,一律中不許飲用,食則違犯。
七 不著香花蔓,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娼妓,不故往觀聽。
「香花蔓」,用香花製成的花冠,花環,如現代人用的手鐲,項鏈,耳環等,在八關齋戒中都不要用。這條戒的目的是讓在家人種出世之因,所以衣著力求樸素。如果仍迷戀這些裝飾品,你的內心怎麼能清凈?
「香油塗身」是熱帶人的習慣,在八關齋戒中,凡香水、香粉、香脂均不應使用,因為這類美容化妝品,容易誘發淫念,使三業不凈。
「歌舞娼妓」指唱歌跳舞,在八關齋戒期間,不應故意前往觀聽。包括不看電影、電視等。因為既然嚮往出世,何必再貪戀時世間的娛樂,應該以「禪悅」、「法樂」來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
八 不坐卧高廣大床
過去西域的「床」。包括坐椅在內。什麼叫「高廣大床」呢?藕益大師《十戒威儀錄要注釋》說:「床腳高一尺六寸,做時腳不掛空,過此量者,即名為高。但可容身轉側,過此即名為廣。既高且廣,即名為大。」依此解釋,現代人用的席夢思和綢帳、綉枕、錦被等豪華用品,八關齋戒期間均不要用。否則,容易影響身、口、意三業的清凈。
只有看淡物質享受,才能提高精神境界;只有習慣過簡單、樸素的生活,才有利於修行方面的精進。
以上兩條,都是追求物質享受和導致淫慾的媒介,影響身、口、意三業清凈,甚至使人道心退失,所以列為禁戒。
H. 在家居士看到出家法師不如法的行為到底該怎麼辦
說僧過與誹謗的區別
現代某些所謂學佛之人,一說到說僧過,就說不能說!(此種現象僅局限於所謂的大乘佛教)並且舉例誹謗僧的罪過很大雲雲!
問題很明顯,他們直接把說僧過定義為誹謗!
說僧過與誹謗是2個概念!
一、誹謗
A.誹謗: 無中生有,說人壞話,毀人名譽;誣蔑:惡意~ㄧ~中傷。-----------詞海
說人壞話,詆毀和破壞他人名譽。誹是背地議論,謗是公開指責。以不實之辭毀人。《韓非子·難言》------------詞語解釋
B.誹謗罪 (刑法第246條),是指故意捏造並散布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
(暫時在佛學大辭典中未找到誹謗罪的解釋,故以刑法作為參考,見諒!)
顯然,誹謗的構成要件是:1.人格攻擊為主,目的是毀壞別人的名譽!2.方式是採取無中生有、虛構、捏造的一些事情來攻擊別人!
此外,誹謗對於自己也是犯了妄語戒的
A、【妄語】
十惡之一。以欺他之意,作不實之言者。[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十惡之一。又作故妄語、虛妄語、虛誑語、妄舌、虛偽、欺。妄語戒為五戒、十戒之一。據四分律卷十一所載,妄語為波逸提(必須向眾僧懺悔之罪);[佛學大詞典]
B、【妄語戒】五戒十戒中有妄語戒。禁制一切之妄語。又分大小之二,在四波羅夷中為大妄語戒。在九十單提中為小妄語戒。小妄語者,謂其他一切不實之言語。[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二、說僧過
如果遇到不如法的僧人,他的講法違背的了佛陀的基本教義,他的行為違背了佛陀制定的戒律!
那麼是該指出來,以勸誡別的師兄繼續跟著此僧學習佛法?還是沉默不說僧過?
這個成了大家比較頭疼的問題。對照經律,顯然此僧不如法;但又怕擔上說僧過的罪。但又不能眼看佛法被胡亂曲解!而處於矛盾中。請看下面:
佛陀在《律藏·遮止誦戒篇》里講到:想要批評、呵斥或指責一個人的時候,先要省察自己是不是具足以下五個條件:
1. 適時而說,非不適時(kàlena
vakkhàmi, no
akàlena):要在適當的時間和場合。比如在大庭廣眾下批評指責他人是不適合的。
2. 真實而說,非不真實(bh?tena
vakkhàmi, no abh?tena)
:先省察所呵斥的是否屬實。如果不是事實,就是冤枉他人。批評他人之前,先檢查一下你的批評是否有事實根據。
3. 柔和而說,不以粗惡(sa?hena
vakkhàmi, no
pharusena):語言要恰當。如果他只是犯極小的錯誤,你就小題大做,用難聽的話語指責他,甚至侮辱對方的人格,這是不適合的。
4. 有益而說,非無利益(atthasaühitena vakkhàmi, no
anatthasaühitena)
:要考慮你的批評對對方有沒有幫助。如果他是個不受批評的人,當你批評他時,他會承受不了,或者懷恨在心,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對於這種人,你批評他是沒有利益的。所以想呵斥他人時,還要考慮對他有沒有幫助。
5. 慈心而說,內心無嗔(mettacitto vakkhàmi, no
dosantaroti)
:批評人還要看出發點、動機。假如是為了打壓別人,故意用批評、指責他人的手段來滿足自己,那不是真心幫助對方。所以批評別人時要有慈心。如果批評的動機、出發點是為了對方好,希望對方改過,希望對方進步,那我們才去指責、批評。(Cv.400)
--------------------------------------------(此處,要感謝 「緣起阿含」
師兄的開示)
顯然,如果滿足這5個條件,就可以說出來!而且及時的糾錯對於對方改正自己的錯誤是有幫助的!注意無需考慮對方的身份問題!
三、佛教中對於僧人的定義(興趣閱讀)
【僧伽】
(一)梵語sam!gha,巴利語同。略稱僧。意譯為和、眾。乃和合之意,故又稱和合眾、和合僧、海眾(眾僧和合如海水一味,故以海為喻,而稱海眾)。又取梵語與漢語合稱為僧侶。此外,亦有僧家、僧伍等稱。為三寶之一。即指信受如來之教法,奉行其道,而入聖得果者。亦即出家剃發,從佛陀學道,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住於四向四果之聖弟子。或指信受佛法,修行佛道之團體。蓋如來成道後,首至鹿野苑,度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為僧伽之濫觴。
一位擁有八種素質的比丘值得布施、值得禮遇、值得供養、值得尊敬,是世界的無上福田。哪八種?
[1]
「有此情形,一位比丘有戒德。他始終以波羅提木叉戒約束自己,在行為與活動范圍內戒行圓滿。他受戒後,視細小過失為危險,訓練自己。」
[2] 「所受缽食無論精美粗劣,他仔細吃,不抱怨。」
[3] 「他對於身、語、意的過失,對於邪惡、不善巧的心理素質,有厭拒感。」
[4] 「他沉著自持,易於共同生活,不騷擾其他比丘。」
[5]
「無論有何欺騙、欺瞞、哄騙、借口,他如實向師尊、或有識的修行同伴披露,讓師尊與有識同伴試著糾正。」
[6] 「在修持中他這樣想:『無論其他比丘是否想修持,我在此定要修持。』」
[7] 「行路時,他走直路; 這里的直路指這一條:
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8] 「他始終勤奮修持,[心想]『哪怕體內血肉枯乾,只剩皮、腱、骨,我也願意;
不達到那些通過人的毅力、人的勤奮、人的精進可以證得的成就,我決不放鬆自己的努力。』「
「有此八種素質,一位比丘值得布施、值得禮遇、值得供養、值得尊敬,是世界的無上福田。」
——AN VIII 13(增支部)
顯然,依照經典中的介紹,具有此八種素質的才可稱之為僧!
所以,依據經典,那些把法說非法,非法說法的偽僧,已經不具有僧人的資格,自然也不存在說僧過一說!
此外,對於不如法的僧人,如果他的講法中總是說些不實之詞,那麼他就沒有以波羅提木叉(戒律)來約束自己,則是不合格的僧人;而且依照違令障(業障之一)的定義:是指破戒或犯戒,對出家人來說,他無慚無愧地故意犯戒,犯了戒也不想懺悔,沒有慚愧心,他將不能證得道果。那麼此僧人也是無法有任何成就的!
I. 佛家說不打誑語,但如果是自己不故意說錯的話怎麼處理
如果當時您認為這是對的,那麼這就不算妄語。但如果您知道事實並非如此,而又不願意道歉以及面對自己,堅持自己那無知的說法,這就是妄語。妄語的用意是要面對自己的『口』。在下在受妄語戒的時候,也會因為習性的問題,因此會不知覺的要掩飾錯誤。雖然騙得了自己,但卻騙不了別人。如果別人指責的時候,也了解是自己的不是。那麼就要面對自己了。如果發現這種情況,應當和佛陀懺悔。
您必須肯定B的言論是正確的,那麼您有兩種做法。一,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不再發言。之前的發言不算妄語,但之後卻不能再發言表態了。
二,知錯能改,承認B的言論。並且和B表態以及道歉。
J. 戒誑語得到的啟示
啟示:
一個人要知錯並及時改正。
原文:
司馬光年五六歲,弄青胡桃。女兄欲為脫其皮,不得。女兄去,一婢子以湯脫之。女兄復來,問脫胡百桃皮者。光曰:「字脫度也。」光父適見,訶之曰:「小子何得謾語!」光自是不敢謾語。
翻譯:
司馬光五六歲(那年),(有一次)把弄(一個)青核桃版,(他)姐姐想幫他把核桃皮剝掉,(結果)沒有能夠剝掉。(後來)一個女婢用熱水把核桃皮剝掉了。他姐姐回來問誰剝掉了核桃皮,司馬光說「我權自己剝掉了」他父親恰逢看見(這些),責備他說「你 怎麼可以說大話」司馬光從此不敢再說大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