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凈空法師如何放下情執,學佛人如何看待婚姻,佛家
一、世間人講的愛情靠不住;婚姻是道義的結合
●中國文字「結」、「婚」的含義:
我們中國祖師大德們常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凈土」。六道輪回當然原因很多,許許多多原因裡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情愛;說得淺顯、明白一點,男女之愛,這是六道生死輪回第一個因素。幾個人能把這個看破,能把這個放下?果然看破、放下了,你決定超越六道輪回。念佛,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如果這一關看不破,還是不能往生。
為什麼?這條繩索捆住你,阿彌陀佛拉都拉不動,沒有法子,一定要把這個斷掉。這個斷掉絕對不是絕情無義,不是。跟諸位講穿了,你那個愛情是假的,不是真的,是騙自己又騙別人,虛情假意。怎麼知道是假的?今天愛了,明天又吵架了,後天又離婚了,你看這不是假的嗎?哪裡是真的!你們諸位冷靜去想一想,愛情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你就會覺悟。
所以,結婚,你看我們中國祖先造的這個字,所以我很反對簡體字,簡體字是把中國文字破壞掉了,中國文字是智能的文字,叫你看這個字你就開智慧了。你看結婚,吉是很吉祥,旁邊亂七八糟給你繞,繞了多少層。婚是什麼?見到女人頭就昏了。所以,頭腦清醒不會干這個事情,這是糊塗事情,不會乾的。你看中國祖先造字,就叫你看到這個字叫你覺悟,你不要昏,不要被這個纏繞了。
你就想到中國古聖先賢對子孫的愛護、教訓,真的是無微不至,外國文字里頭沒有,充滿了智慧。所以這個文字不能改,改不得。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在哪裡?就是愛欲不斷。所以,我們要常常想到佛這四句偈的教訓,常常念、常常想,自自然然對於愛欲就冷淡了。冷淡我們的心才能專一,出離三界六道輪回,往生極樂世界才真正有把握,這是特別值得注意的。
所以,佛法的的確確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我們今天講理智,它不是感情,希望同修們很冷靜的去體會這個意思。佛以及我們中國聖人並不是完全反對男女結婚,不是的,也並不反對。為什麼?你不願意出三界。不願意出三界,那就行的世間法,雖是世間法也要不昏,這是聖賢對我們的教訓,也是對我們的期望。
所以,夫妻的結合,在古代不是愛情,古代是什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先生跟太太從來沒見過面的,他們怎麼談戀愛?沒有戀愛。什麼意思來結婚?他們結婚有個共同生活的目標,這是正確的,為了要達到共同生活的理想、目標,愛情是其次,不是重要的。現在***開放,如果還能保持古聖先賢這個理念,那你的家庭一定非常幸福美滿。
所以,要以一生這個生活目標,為思考的第一個重要的標准,不能夠迷在感情上,迷在感情上一定會痛苦。因為感情變化太大了,一個人早晚情緒都不一樣,哪保得了明天是什麼樣的心態!所以說變化太大,靠不住。
真正永遠不變的愛是誰?佛與大菩薩,他們不會變的,他不叫愛,換個名稱叫慈悲;換句話說,慈悲是理性的愛,是永遠不變的愛。世間人講愛就是迷惑顛倒的慈悲,慈悲跟愛是一個意思,同樣一個意思,一個是從感情裡面生的,一個是從理性裡面生的,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
⑵ 學佛人是怎樣對待婚姻緣分的
學佛之人一般都是隨緣,隨其自然,有則很開心,無則不強求,有點內道家的味道,遵從自然的容選擇,這樣的人生態度不匆不忙的,有點樂在逍遙,想要好好歷練自己,修養自己,對於七情六慾都是既來之則安之的態度,所以緣分婚姻對於學佛人來說,不是那麼的強求。
學佛人喜歡游歷各方,而且都是窮游,像是在歷練自己,這樣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認可,也可以得道成佛,而對於俗世之事也是滿不在乎的,對於七情六慾也是禁止的,要無欲無求這樣安心修煉,這樣以後成佛的機會就會大一些,所以就會隨遇而安,不喜歡強求。
學佛的人不執著與自己的身上,而是有關愛天下之人,想要普度眾生離苦得樂,是這樣的美好願望,想要天下眾生可以得到安樂,自己卻可以付出代價,這是學佛的人願望和心情,而且對於愛情是堅貞不屈的,一生一世一雙人的美好願望。
⑶ 在家修行之夫妻如何相處
出自《居士學佛100問》)
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女子絕對不是男子的寄生蟲;男子絕對不是女子的牛馬。家庭的組織,是雙方分工合作的,各有長處,互敬互補,方能和諧持久。
一對夫婦,由戀愛而結婚,在戀愛時期,倘使互相不用真誠坦白的態度,專以隱己之惡,揚己之善的技巧來博取對方的歡心,這樣的戀愛假使成熟,就要結成不良的後果。往往到了結婚以後,以為雙方的名分已經確定了,夫婦的關系已有保障了;於是彼此過去抑制自己,博取對方歡心的觀念就改變了。一切行為就處處隨便,以為夫婦間不需要尊敬、客氣,反以為尊敬、客氣是虛偽的假面具。而不知夫婦間最需要的是尊敬、客氣。倘不體諒對方的關心,反怪他為麻煩,不贊美對方的謙遜,而說她卑下;再不客氣的還企圖屈抑對方,以遷就自己。逐漸的,彼此把所有的劣點毫無顧忌的暴露出來了,結果日久生厭,只覺得對方的可憎了。誠如佛在《無量壽經》里說:『自妻厭憎』,和《玉耶女經》里說:『見夫不歡』 。彼此厭憎不歡,於是雙方感情轉趨破裂,甚至造成不幸的悲劇。那末,怎樣才能夠保障夫婦終身親愛的幸福呢?那就遵從佛陀的教導,有二點要注意而加以修養:一言色相和,二忍受。
(1)言色相和。
佛說:『言色相和,無相違戾』。這是夫婦間精神生活的要素。雙方的言語能夠和軟,面色常帶笑容,那感情還會違戾么?『體諒』 ,在夫婦間是很重要的。倘不肯體諒,互相指責,那言色就不能夠相和了。指責是破裂感情的礁石。天台人有句諺語:『耳朵要好話聽』。指責會引起對方的惡感,以為你在輕視他,譏笑他。於是來一個反唇相譏,或者惱羞成怒。彼此都發火了,這豈不是自討苦吃嗎?對方倘有錯誤,要糾正他時,切忌率直;要婉轉地用商量的口吻,貢獻意見。對方倘有長處,要給與真誠的欣賞和稱贊,而且要常常稱贊。《華嚴經》里說:『常作潤澤語,柔軟語,聞者喜悅語,善入人心語,風雅典則語』。不可作『蠱獷語,苦他語,令他嗔恨語,如火燒心語,能壞自身他身語』 。我們出言吐詞,要時時自己省察,不要傷害對方。
『修行』是修改錯誤的觀念、言語、行為。我們若是決定『修行』 ,就得先從言語上修改起,從『讓』字做起,能夠做到『言色相和』這一步,夫婦的生活,便會常在和煦春風之中了。
(2)忍受。
忍受是要培養的。當對方火氣很旺的時候,我縱有充分的理由,也應該暫時讓他,不和他辯論,不得已時,或出外暫避鋒頭,等到對方的怒氣消除以後,才和顏地告訴他,剛才的退讓並不是理屈示弱,實在因為要避免家庭失和啊。這是寓剛於柔的御夫和御妻術,持之以恆,對方沒有不被感動的。『柔能克剛』的真理,我們是很有機會可以應用一下的。
還有,逢到對方發火罵人的時候,應當記住天親菩薩的話:『罵者有二種:一實,二虛。若(對方所)說(是真)實者,我應生慚。若(對方所)說(是)虛者,無預我事,猶如響聲,亦如風過,無損於我,是故應忍』。所以能夠做到『無相違戾』的,不獨自己減少氣惱,就是對方也能夠覺悟,容易受我感化,家庭間就可相安於無事了。
(3)夫妻如筷子。
佛教是不贊成結婚的嗎?當然不是。不過,佛教的確贊嘆出家的功德,那也並不等於反對在家人結婚,信了佛教的人也不會都該出家。其實,唐宋時代,在家的佛教非常興盛,我們可以從敦煌石窟的文字記載、圖畫、或雕刻中,看到許多關於在家居士家庭生活的描述。宋、元朝以後,佛教漸漸隱遁山林,與人世間漸漸疏遠,因而造成一般人認為佛教是僅屬於出家人的錯誤觀念。很多父母,如果發現自己的子女親近道場、親近法師,就會很擔心他們出家。事實上並不盡然!出家不是消極地逃避,僅有極少數人適合出家、出得了家。
在家居士是佛教的基礎,在釋迦牟尼佛的時候,就非常重視家庭生活,重視夫妻之間、親子之間,如何彼此相待。甚至還有經典講到結婚之後,懷孕、生子的事。例如《善生經》、《玉耶女經》,均對夫妻親子有明確的倫常原則。《中阿含一三五經》亦明言:『夫當以五事愛敬供給妻子。』『妻子當以十三事善敬順夫。』並說: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則無捐耗。』由此可知,佛教並不是與世隔絕的。
有個比喻很形象,夫妻要像筷子一樣的地位平等,長短相適。筷子長短大致相當,而且彼此相對獨立,夫妻亦然。男女地位的平等,是維系美滿家庭的根本要素,可是,有的人卻自恃自身條件優越,對對方盛氣淩人、頤指氣使,或暴躁潑悍、任性專橫……顯然,大男子主義、大女子主義和尊卑、主從、貴賤的夫妻關系,都難有幸福婚姻可言。
夫妻要像筷子一樣互幫互助,目標一致。筷子只有配合默契,才有『收獲』。和諧的夫妻感情貴在志同道合,比翼雙飛。因此,情感上的體諒,生活里的體諒,挫折前的互慰,事業中的互勉……在夫妻間應是不可缺少的。只有難關共度,攜手共進,才會使愛的『橫桿』不斷升高。
夫妻要像筷子一樣冷熱不辭,甘苦與共。筷子不懼高溫寒冷,能納酸甜苦辣。和諧的夫妻關系也該如此。
夫妻要像筷子一樣方圓相間,靈機應變。這是因為筷子上方下圓,而使我們的手法能靈巧自如,變化萬千。夫妻相處,同樣需要這樣的『方圓』藝術;既堅持原則,同時又樂於欣賞和贊美對方,對對方的缺點不苛求;善於相互適應,不試圖去『改造』對方。而要改善自己。
夫妻如筷,願天下夫妻都能如此。
(4)化解家庭矛盾有技巧。
居家過日子,沒有勺不碰著碗的。出現家庭矛盾後,如果不考慮言行、場合,甚至採取一些簡單、粗暴、過激的行為,不僅不利於矛盾的化解,反而會傷害夫妻感情、激化矛盾。因此,化解家庭矛盾也應講究技巧和藝術性。
一是避。解決家庭矛盾,不能傷害感情和對方的自尊心,既要避免動拳腳,又要力避使用『離婚』等極易傷害感情的言詞,同時還應注意場合,盡量避開他人。
二是緩。由於夫妻雙方都在氣頭上,假如這時急於解決,難免會有一場屋檐下的『戰爭』,這樣對雙方都會造成極大傷害。因此,最好的辦法是先忍一忍、緩一緩,將矛盾或問題暫時放置起來,等心平氣和後,再選擇適當的方式或機會解決。
三是選。選擇合適的時間、地點更有利於矛盾的解決,達到預期的目的和效果。如在融洽、和諧的氣氛中,雙方處於輕松的心境,容易做到寬容、讓步、理解和溝通。
四是繞。繞開正題,藉助對方那些樂於談論的話題,適度加以引申、發揮、旁敲側擊,啟發誘導,含蓄而委婉地道出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意圖。
五是笑。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和行為,消除對方的逆反心理和敵對、抵觸情緒,使之破涕為笑,在笑聲中融洽氣氛,營造寬松的心境,使矛盾自然而然地得到淡化、和解。
⑷ 各位大德:學佛的在家男居士如何巧妙的處理夫妻性
如果已經是三皈五戒的居士,那麼性生活就要注意了。根據佛教戒律,對於在家弟子的性生活,規定了非人、非法、非支、非時、非處、非量、非理七大方面的內容,一般人不容易理解,我一一解釋給你聽:
1、非人:配偶必須是人類。如果是動物或非人,就構成「犯邪淫」;
2、非法:對象不可以是出家人或沒有出家但正在受八關齋戒等其他戒律的人。
3、非支:這個好解釋但難以啟齒,就是必須在正常的通道發生關系,其餘的地方如口、肛等處不可以。
4、非處:不可以在寺院、佛堂以及大眾面前(估計很少人敢這樣做)發生關系;
5、非量:做得太多也不好,一夜七次郎是要杜絕的。
6、非理:譬如和未經認可的人發生關系,包括一夜之情都屬於「犯邪淫」。
7、非時:這個最復雜,是指不在規定的時間內性生活,就是犯了邪淫,其中包括了夫妻在日升之後、日落之前也就是白天這一段時間內的性行為、每月的十齋日(農歷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乃至三十)、每年的陰歷一月、五月、九月、八王日、佛菩薩聖誕日、父母祭日、妻子產前、產後這些時間內,在上述時間內的性生活,都屬於邪淫。避開這些時間,還是可以和愛人親熱的。
⑸ 宗教佛教,在家佛弟子應該怎麼對待感情生活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佛法最重要的是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提得起觀照的功夫,功夫得力了,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是一不是二,所謂是「一法如,一切法如」。到出世間與世間是一如不二,然後才能證得煩惱與菩提不二,生死與涅盤不二。將修行和現實生活相結合,法法是心,塵塵是道。隨緣修行,隨機參禪證悟,如果離開現實生活而尋道覓法,反而會離道更遠。佛法就在你的煩惱之中,是離不開你在世間煩惱中的覺悟,你覺悟到世間如幻如化,必然是在世間才能覺悟到,覺悟與世間是不能相離的,沒有世間,你又哪兒去求覺悟呢?哪兒去找菩提呢?要知道,從體上講,菩提和煩惱是沒有兩樣的,千萬不要離開了自己的煩惱去求菩提。學佛之人若無法將佛法落實在平常的生活上,不能從身、口、意三業之中徹底的反省與改變自己,以得到革新與超越,那麼,你對佛法的追求將也會是虛妄一場。
說到修佛學佛修行,很多人認為,找個清靜的地方,遠離這個世間紅塵才可修,或者搞個閉關、出家才能修,卻不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將修行和現實生活相結合,法法是心,塵塵是道。隨緣修行,隨機參禪證悟,所謂「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行住坐卧乃至吃飯穿衣、種地砍柴、遊山玩水,無不是參禪悟道。如果離開現實生活而尋道覓法,反而會離道更遠。
一切修行不能離開世間,離開世間的修行永不可能成就。
一切如來示現八正道成佛,必然是在世間。
一切菩薩必然入世、度生。
一切大羅漢即便經過八萬四千大劫,還是要回到世間,還是要入世度生。
一切世界有三界,跳出三界,卻無個第四界可去,仍然是在三界入世度生。
若是修不好世間法,而妄圖修行成佛,是沒有可能的。
即便是帶業往生,在極樂世界修行,也只是暫時不還舊債,遲早還是要來這個世界了清債務,絕不是永不再來的。
正如南懷瑾老先生在《南禪七日》里所講,成佛做祖了怎麼樣,還是要來渡眾生的。
所以修好世間法很重要,是基礎。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這是許多學佛人背得爛熟的話;在六祖許多精闢的語句中,這也是其中的一句。說來容易,真正理解了、實行了的人還是少見啊!佛法就在你的煩惱之中,是離不開你在世間煩惱中的覺悟,你覺悟到世間如幻如化,必然是在世間才能覺悟到,覺悟與世間是不能相離的,沒有世間,你又哪兒去求覺悟呢?哪兒去找菩提呢?要知道,從體上講,菩提和煩惱是沒有兩樣的,千萬不要離開了自己的煩惱去求菩提。煩惱都不會用,喜怒哀樂都沒有了,你說這象什麼佛!該喜則喜,該怒則怒,喜怒哀樂的本性就是菩提。佛經上說:「菩薩未成佛時,以菩提為煩惱,菩薩成佛時,以煩惱為菩提,何以故?以第一義不二故。」就是這個意思。我們說,浪子回頭金不換,沒有回頭時,胡作非為是張三,回頭後,安分守己、助人為樂的還是那個張三。回頭做好事的那個力量,就是他以前干壞事的那個力量嘛。所以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千萬不要離開世間,離開自己的煩惱到別處去求什麼法。你要在世間深悟到世間的真相,倒過來世間的一切煩惱都變成了你的妙用,全是菩提了。
如果沒有這些喜怒哀樂,佛又用什麼來給眾生說法呢?用什麼方便來接引眾生呢?佛是煩惱學的專家,是煩惱學的大博士,其原因,佛就是從煩惱中鑽出來的,深通煩惱,故能明了一切眾生的煩惱,也才因之建立了種種降伏煩惱、轉煩惱成菩提的法。所以「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走遍天下,哪兒找得到長角的兔子呢?這四句的確太好太妙了,可以說是禪宗的總綱。
有的人一說修行,總想找個清凈地方,去閉關。你見那些閉關的有幾個成功的?「不是菩薩不坐山,沒有開悟不閉關。」閉關是有大本錢才行的。這些人不懂得佛法在世間,只有在世間才能覺悟的道理,也沒有半點火候,就去閉關,往往煩惱一來,想老婆了,想酒肉了,想朋友了,想熱鬧了,結果是閉不了幾天。有的人倒有勇氣,強撐著,結果弄出病來。有些人倒是有「成果」,結果修成了「百不思、百不想」的廢人。要多些時間看看自己,看自己做過的事,用以上來對照,不照已,照心。
『佛法』是指佛祖相傳頓教之法。『世間』,「世」有遷流的意思,「間」有界限的意思。世間與世界是相同的意思。佛法講世間,一般講兩種世間:一種是「有情世間」,另外一種是「器世間」。佛法就在世間裡面,不需要離開世間去求取正覺。儒家說:「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也。」如果離開世間做人的本分,去尋覓菩提覺道,就好比向兔子頭上去找角一樣的傻。兔沒有角,就好比離開世間,決定沒有菩提一樣。古德也常用金與器來比喻,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若舍器去求金,就與求兔角是一樣愚痴。
世間一切諸法,佛在《法華經》為我們作「如是」之解,所謂「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如是」,能見到這十大要領,你就能見到百界千如。見到百界千如,才是真正的世間覺,成就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十如是」,天台大師把它分作三句讀。以「相」來說,第一句「如是相」,第二句是「是相如」,第三句是「相如是」。一個字有三種讀法,十個字合起來就三十種讀法,從這個讀法裡面,我們就能悟入一切法的真實相。我們修學果然能依照十如是用心,時節因緣成熟,頭頭是道,遇緣觸著,當下豁然大悟。這種境界,在古代依照這種方法修行見性的人很多。由此可知,佛法最重要的是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提得起觀照的功夫,功夫得力了,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是一不是二,所謂是「一法如,一切法如」。到出世間與世間是一如不二,然後才能證得煩惱與菩提不二,生死與涅盤不二。可見,迷就叫世間,覺就叫凈土,隨其心凈即佛土凈,迷悟在心,不在境界。所以,境界確實是「如」、「是」;換句話說,有所「不如」,有所「不是」,都是迷心的錯誤妄見。古人說:「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定慧,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我們要是
能稍稍體會得,與佛又有什麼不相同呢?所以,只要我們在一切境界中不起貪瞋妄念,離開一切善惡的妄想,行住坐卧,觸目遇緣,與佛之妙用也沒有什麼不相同的。古人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我們要是把一切心息掉,妄情從哪裡起來?妄情不起,起作用的就是真心。所謂「但息妄緣,即如如佛」,這就是常住真心,這就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慧律法師也曾開示過:學佛要能有正確的修行觀,才能開啟內在本有的智慧。有的佛教徒在尚未學佛以前還算是很快樂的,但是學佛以後,他自己覺得痛苦,旁人也跟著難過。曾有一位女信徒的先生跑來找我,向我「討回」他的老婆。他抱怨:「從他太太學佛以後,每天都要花很長的時間來做修行的功課,家事不做,小孩子上、下課也不接送;而我下班回到家裡,肚子餓得不得了想吃飯,她卻叫我帶著小孩去館子吃。」如此,平日和諧的生活不再,增加的是每日固定的爭吵。
在家居士有心學佛是一件好事,但必須認清楚自己與出家的法師在修行上是有分別的;不論修行的基本態度或修行的方法都應該不相同。 出家人以修行為他一生的職志,每日必須花很多時間在念佛、拜佛或打坐等等,與修行相關的功課上。而在家居士就無法做到如此,因為如果你每天花十多個小時來做功課,結果往往是造成夫妻感情破裂、親子疏離,友情消失。因為你為了「修行」而忘了自己的本份,自然而然,學佛就變成了一種痛苦與負擔。 事實上,修行一定要落實在生活當中,絕不是有了師父不要老公,有了佛法就不用吃飯。學佛了,更應先盡到自己為人婦、為人母的本份,將家庭料理照顧好之後,這樣,你用多餘的時間來念佛拜佛、親近三寶,不僅家庭和諧美滿,而自己也更能以觀照的工夫來突破貪欲與執著,巧妙地思惟如何運用佛法待人處事,如此,智慧才能獲得提升與開發。學佛之人若無法將佛法落實在平常的生活上,不能從身、口、意三業之中徹底的反省與改變自己,以得到革新與超越,那麼,你對佛法的追求將也會是虛妄一場。
⑹ 學佛人應如何面對婚姻
婚姻代表一個家庭的完整!,在家學佛的人,在家學佛的居士,對待版婚姻家庭應該敦倫盡分的權盡職盡責,照顧好家庭的老幼,促進家庭的和諧,做好夫妻義務!,要為大眾做出好的,正能量的榜樣!,如果自從學佛了,把自己封閉起來了,什麼事都不管了,搞得家庭不安的話,你說這樣有誰還會去學佛?,這樣只會給佛教帶來負面的影響!,佛經說: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就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所以在家的學佛人,要做好榜樣!
⑺ 在家居士如何合理對待夫妻關系和邪淫
請常念南無阿彌抄陀佛,一襲切重罪悉解脫! 相關資料20條(全部:夫妻關系 邪淫) 一個身犯邪淫10年的人的幾點建議 以我的邪淫果報警示世人 親身經歷的邪淫果報 真誠懺悔我的邪淫殺生罪過 邪淫十惡報之佛說 我的邪淫懺悔書 造作邪淫,果報自受 印光大師開示戒邪淫 二 印光大師開示戒邪淫 一 邪淫的本質及戒除邪淫的關鍵 邪淫給我帶來身心身體的種種果報 我的邪淫懺悔書 凈空法師:災難真正的原因是邪淫 「天欲亡之,必先狂之」,表面風光,誰知道邪淫背後錐心的痛 犯邪淫後如何使果報變小或消除果報呢? 邪淫後真是報應連連(總結會產生的50個惡報) 一個邪淫、惡淫、忤逆的23歲罪惡之人 遠離邪淫 一個同性異性邪淫的20歲女生的懺悔 末學的邪淫懺悔第二次
⑻ 學佛人怎樣對待婚姻緣分
我也是佛中人,佛說的緣分有好多種?對待婚姻的前提一定要了解對方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