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五戒的居士應該注意什麼
居士們心中有佛,每天常念阿彌陀佛,所以在言行舉止都是以善為本,助人為樂。居士守五戒是最簡單的要求,五戒: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喝酒。
② 在家居士受菩薩戒後是否能吃香菜
可以吃的,香菜抄不在五葷之內,葷菜包括 蒜 韭菜 蔥 還有 薤菜 跟蔥差不多 還有就是阿魏,中國比較少見這個東西。在家居士五戒當中也沒有不能吃葷菜,吃不吃在個人,不是吃了修行就不能成功,也不是不吃就能修行的好,這兩者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
③ 什麼是菩薩戒啊在家居士可以受菩薩戒嗎想了解相關的內容,需要看哪部經啊
菩薩戒是大乘菩薩所受持之戒律。又作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反之,小乘聲聞所受持之戒律,稱小乘聲聞戒。
菩薩戒之內容為三聚凈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等三項,亦即聚集了持律儀、修善法、度眾生等三大門之一切佛法,作為禁戒以持守之。說菩薩戒之大乘典籍甚多,可綜合為梵網與瑜伽二類律典。
菩薩戒有《菩薩優婆塞經戒本》《瑜伽菩薩戒》《梵網經戒目》,在家居士一般都受菩薩優婆塞戒,菩薩戒不是誰想受都可以的,至少得修禪定到一定的功夫才可以。
(3)雲門詩什麼時候傳在家居士薩戒擴展閱讀:
菩薩戒的精神
達摩一心戒
(一)大乘戒之通義,謂制止心念邪惡不正之戒。而南山四分律宗於制戒立深防、分限二者,其中分限即為心戒。
(二)又作一心戒、達磨一心戒。系將一切戒法歸結攝入於一己之心上而觀之戒法觀。
三聚凈戒
菩薩道的精神就是發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所以菩薩戒不但有防非止惡的攝律儀戒,更有勤修善法的攝善法戒以及度化眾生的饒益有情戒。即:
1、攝律儀戒:大小乘一切戒律均攝護之,使斷絕一切諸惡。
2、攝善法戒:總攝一切諸善功德,修行一切善事。
3、攝眾生戒:又名饒益有情戒。廣度無量無邊的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
此三戒稱「三聚凈戒」,
十重四十八輕戒
所謂菩薩律儀,根據《梵網經》記載的菩薩戒,有十重四十八輕戒:
1、十重戒:殺、盜、淫、妄語、售酒、說四眾過、自贊毀他、慳惜加毀、瞋不受悔、誹謗三寶等。此十重戒為大乘戒的最重過患,若大乘菩薩犯此法,則構成波羅夷罪。
2、四十八輕戒:相對於十重戒,四十八輕戒乃屬輕垢罪,內容包括不敬師友戒、飲酒戒、食肉戒等四十八條。
菩薩戒雖有此十重四十八輕戒等戒相,但是其根本精神是發菩提心,以菩提心為戒體。倘若忘失菩提心,也就違反菩薩的根根本精神。
④ 受菩薩戒的在家居士著薩聖誕日穿慢衣嗎
你的問題好像寫錯字了。
答案是 : 不用穿。
一般大的寺院,在重要的佛菩薩聖誕版日都有這樣的權法會
韋馱菩薩聖誕 六月初三日 觀世音菩薩成道 六月十九日
大勢至菩薩聖誕 七月十三日
龍樹菩薩聖誕 七月二十四日 地藏王菩薩聖誕 七月三十日
月光菩薩聖誕 八月十五日 燃燈佛聖誕 八月二十二日
觀世音菩薩出家 九月十九日 葯師琉璃光佛聖誕 九月三十日
阿彌陀佛聖誕 十一月十七日 日光菩薩聖誕 十一月十九日
釋迦牟尼佛成道 十二月初八日
華嚴菩薩聖誕 十二月二十九日
⑤ 在家居士怎樣自受八關齋戒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如下:抄
1、持戒當天要嚴格遵守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喝酒的戒律。即使是親朋好友的東西,未經本人同意也不要自己取用。這一天也不能講法,如果有人請教佛法,即使是自己知道的內容也不能開口宣講。
2、午飯必須一次吃完,中途不能起身,起身就表示用餐完畢,不能再坐下去繼續吃飯,不要中途再起身去取餐、倒水。
(5)雲門詩什麼時候傳在家居士薩戒擴展閱讀:
八關齋戒經文如下: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召眾比丘聚,告曰:「比丘諦聽!」眾比丘一同應言:「世尊!」(眾比丘於是恭敬肅穆,願樂欲聞。)於是世尊宣說如下八關齋戒教授。「諸比丘!八關齋戒包含八條阿羅漢乘行者應遵守之戒條,能得殊勝果報及無量功德。
「諸比丘!何為阿羅漢乘行者應遵守之八關齋戒,能得殊勝果報利益?」「諸比丘!阿羅漢乘行者作是念:『諸阿羅漢,盡形壽,無有殺意。不加刀殺。無怨恨心常懷慚愧。有慈心憫一切眾生。』」
「汝等不殺生,棄舍一切殺器,無怨恨心常懷慚愧,有慈心憫一切眾生。如是盡一日一夜受持,汝等即如阿羅漢之清凈,守持了八關齋戒第一條。」
⑥ 16年下半年哪裡受比丘大戒
三壇大戒是中國大乘佛教特有之授戒儀式。
作一位戒行具足的比丘或比丘尼,除了要有崇信佛法的堅定信念和恪守清規的頑強意志外,首先必須經過佛教戒律中規定的程序。即在剃度出家後的幾年或更長時間,履行受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三壇大戒」的隆重儀式。這種儀式都在各大叢林舉行。這些叢林設置有專為佛門弟子傳戒的戒堂和戒壇。對於叢林的方丈大和尚采說,稱為傳戒;對於子孫廟的求成者來說,稱為受戒;
各地叢林的傳戒法會,在時間安排上有不同,或每年舉行,或隔年舉行,或三年舉行一次。會期也各異,或在春天,或在秋天,或在冬天。而大多選擇在佛誕日陰歷四月初八前後的二十五天內,即從三月十六日開始,四月初十結束。這段時間正值春暮夏初,氣候溫和;又剛好在結夏之前,是叢林一年中的閑暇之時。會期過後幾天,叢林即開始夏安居了。
傳戒分為三級三次,稱為三壇:即初壇傳授沙彌戒,是事務最繁忙的;二壇傳授比丘戒,是場面最隆重的;三壇傳授菩薩戒,是教儀最神聖的。
過了正月十五日冬安居解制以後,叢林的客堂、禪堂、庫房、大家和衣缽寮,便開始為傳戒作準備,包括物資上的籌辦和人員的安排。傳戒的核心成員有傳戒大和尚、羯磨阿闍黎、教授阿闍黎和七位尊證阿闍黎,還有十位引禮大德,共計二十位。這些成員都必須由在佛門中享有盛譽、熟悉律儀的高僧大德擔任。除了傳戒大和尚必須由、本叢林的方丈和尚擔任外,其餘成員可以在別的叢林寺院禮請一部分,這件事也必須在傳戒會期前辦妥。
三月十六日是求成的
沙彌、沙彌尼進戒堂的日子,習慣稱為「新戒進堂」。但在好幾天前,各地寺廟的新戒就陸續來到傳戒叢林。十六日新戒基本到齊,人數往往是常住僧人的兩、三倍左右,上殿課誦、
過堂用齋都十分擁擠,顯出一派繁忙景象。
初壇傳授沙彌戒
傳授沙彌戒,從進堂到圓戒共需十六天,佔去整個戒期的三分之二,在「三壇傳戒」中所用時間是最長的。這是因為傳每一種戒,都要舉行一系列儀式,如掛搭、請引禮師、道喜看單、貼單、通啟二師、請戒開導、查驗衣缽、露罪懺悔、呈罪稱量、登壇受戒等。同時,新戒對叢林規矩和傳戒禮儀都很陌生,需要花一些時間來學習演練。在傳比丘戒和菩薩戒期間,這些儀式可以相應省略,演練時間也可大為縮短。
1. 掛搭
2. 三月十六日,齋堂前掛方丈手諭的「掛搭法」牌示。新戒的掛搭與一般雲水僧的掛單不一樣,因為他們是為求戒的目的而來,所以要舉行一定的儀式。首先要請求知客師帶他們去拜見方丈大和尚。知客進方丈向大和尚頂禮,說明來意,大和尚即命新戒的幾名代表進方丈。新戒們聞磬聲至誠頂禮三拜,合掌長跪,為首者說:「學佛不易,戒法難求,欣逢大和尚傳戒,我等特來求成,乞望恩准。」和尚認可後遂命知客師把新戒們送入戒堂安單。
3. 2.寫請啟 安單後,為首的新戒又請知客師把他帶到書記的寮房,向書記頂禮三拜,求他代寫恭請傳戒大和尚、羯磨、教授、尊證和引禮師的請啟。這些啟文各有格式,一般的新戒是寫不好的。書記是叢林中專門從事文書工作的,寫出的啟文也有高低。啟文由紅紙楷書,有的頗具文采,下面是一道請引禮師啟文: 伏以 琢玉成良器,須憑七匠之功;教子出英才,必假嚴師之力。是以焚香敷座,五體投誠,恭請 某某堂上上某下某律師為我等作引禮大德 弘開祖印,大接凡流;誘眾有方,誨人不倦。唯願引南有車,不迷歸家之路;見月因指,寧負引導之心?希垂俞允,不勝沾感之至!謹啟。 求戒弟子某某等百拜頂禮請引禮師
3.請引禮 同日,齋堂前掛方丈手諭的「請引禮大德」牌示。知客命新戒們在客堂、大殿和戒堂分別設座安椅。然後,知客帶領新戒數人,依次來到十位引禮師的住地。新戒向引禮師頂禮三拜,先將他們的衣具送到客堂,這叫做「請衣具」。大鼓一通、二通,十位引禮師紛紛來到客堂,新戒們早已齊集大殿。大鼓三通,知客師命新戒八人出班,二入執香,隨他去客堂迎請引禮師。
客堂內,十位引禮師已依位就座,新戒向他們行禮後迎至大殿。引師殿中坐定,新戒們拈香唱贊,長跪合掌,其中十人一一宣讀十道請啟。宣畢,知客將十位引禮師的原有職位及道德品行逐位介紹,新戒們分別至誠頂禮三拜。此後,新戒們末後先行,迎引禮師到戒堂。引禮師們就座,已在此迎候的新戒一起頂禮三拜。為首者說:「我等形雖出家,未沾戒法,今幸大和尚傳戒,特望諸師引導愚迷,早登戒品!」大引禮師勉勵新戒咸遵律制,莫厭繁勞,好好演習禮儀。 儀式畢,由兩位引禮師送知客師等出戒堂,新戒頂禮知客師三拜。從此,管理新戒的事宜就算交給十位引禮師了。
4.道喜看單 同日下午,齋堂前掛方丈手諭的「攢單法「牌示。引禮師就職後,客堂安排照客們為十位引禮師搬單到戒堂的引禮寮位下。然後,引禮師們齊到方丈向大和尚謝職。晚課後,大和尚同叢林班首和主要執事及兩序大眾向引禮師道喜。先是新戒們齊集大殿前,隨引禮師到客堂、大寮各處巡寮。巡寮畢,再到法堂壩內排班。十位引禮師站在法堂前,叢林班首,執事也陸續到齊。
客堂敲序板,三陣過後,大和尚在侍者、聖僧們的導引下,出方丈經東廊環繞,從中間正道來到法堂。大和尚呼:「向引禮師們道喜!」大引禮師回稟:「不敢當,某某等至誠頂禮和尚三拜!」引禮師和新戒頂禮畢,叢林都監又呼:「某某寺都監師、監院師、知客師、維那師„„及兩序大眾,向大師父、二師父、三師父„„十師父道喜!」大引禮師回答:「禮謝!向某寺常住及兩序大眾頂禮三拜:」新戎和引禮師頂禮。新戒高呼:「阿彌陀佛!」
晚間,大和尚及叢林班首、主要執事到戒堂「看單」,即來看望十位引禮師和新戒們的住宿情況。
5.教習禮儀
從新戒進堂的初日到第八日的七天內,主要是由十位引禮師教習佛教禮儀。一是訓練僧人的基本禮節,如行、立、坐、卧,合掌、頂禮、長跪,持香、拈香、唱贊,穿袍子,吃齋飯等。二是演習受沙彌戒過程中的禮節,如站隊形、迎送、禮謝、搭衣、展具等。其餘的時間則拜佛。
6.貼單
三月二十四日,齋堂前掛方丈手諭的「貼單法」牌示。新戒在戒堂中設桌敷座,並早由書記用紅紙寫好,有新戒法名、所住東、西廣單(大鋪)位次的單條,以及十位引禮師的單條,發鼓三通,引禮師領幾名新戒迎請大和尚至戒堂。大和尚入座,新戒聞磐聲至誠頂禮三拜,長跪合掌,隨即誦《大悲咒》,令戒堂清凈。禮畢,大和尚到引禮寮為十位引禮師依次貼單條;引禮師到新戒住處依次貼單條。貼單的目的是,人員就此固定,並獲認可。
7.通啟二師
三月二十五日,齋堂前掛方丈手諭的「請羯磨、教授阿闍黎」和「通啟二師法」牌示。引禮師帶領新戒數人,捧著啟盤,分別到羯磨師寮和教授師寮,恭請他們擔任傳沙彌戒的羯磨阿闍黎和教授阿闍黎。阿闍黎為梵語音譯,即佛教「軌范師」的意思。
引禮師命新戒們齊集法堂,再由八人出班,二人執香,帶上由衣缽寮准喜好的衣、具、袍和禮品,到請堂(為請師專設的禮堂)迎請「二師。」
「二師」被迎至法堂,與新戒們見面。新戒為首者進位上香、唱贊,分別宣讀「請啟」。恭請羯磨師啟文的內容是:
伏以人能弘道,欽遵古佛之規模;法能傳燈,剪除眾生之習染。去昏霾於慧炬,引接西方;拯沉淪於法橋,津梁三界。某某等翹勤五體,披瀝一心,希近寶階,重增大戒。特恭請某某堂上上某下某律師為我等作羯磨阿闍黎。唯冀鴻慈,希垂俞允,不勝激切之至。謹啟。求戒弟子某某等百拜頂禮。 恭請教授
師啟文的內容是:
伏以法音一說,啟六代之宏規;教演三乘,開大千之明鏡。戒山標幟,法海指南,人天共仰,龍象咸皈。不知戒行威儀,豈識律詮軌范。故今頂禮座前,敬申此啟。恭請某某堂上上某下某律師為我等作教授阿闍黎。 唯願慈悲,曲垂教誨。更冀道器完具,戒體圓融,成佛利生,用報恩德,不勝沾感之至。謹啟。求戒弟子某某等百拜頂禮。
念畢,將請啟呈送「二師」,並由引禮師介紹「二師」德行,深表敬意。新戒至誠頂禮三拜,恭送「二師」回寮。
為羯磨師、教授師道喜看單的儀式比為引禮師道喜看單的儀式更隆重,這是由於「二師」在佛門中原有的地位和傳戒的地位都很高,並多一項引禮師為「二師」道喜的儀程。
8.請戒開導
三月二十六日,齋堂前掛方丈手諭的「請戒開導法」牌示。早課畢,在大雄寶殿設三處高座,座前擺放香花爐瓶等物,中間戒和尚法座後置「秉宣佛制」屏,屏上的橫額為「早悟三空」,對聯為:「萬法歸源,肇啟南山正范;諸佛同體,開接東土凡流。」左邊羯磨師法座後置「羯磨堂」屏,屏上的橫額為「罪花凋謝」,對聯為:「多生愆尤,至今珍滅;未行善業,從此勤修。」右邊教授師法座後置「教誡堂」屏,屏上的橫額為「苦海慈航」,對聯為:「法海指南,持梵網於此地;戒山標幟,授律范在當年。」諸事如法庄嚴。大殿發鼓三通。戒和尚、羯磨師、教授師在引禮師、引贊、侍者的簇擁下來到大雄寶殿。殿內香煙繚繞、法樂鏗鏘,新戒肅立恭迎。大和尚拈香禮佛畢,各各入座。
坐定,新戒至誠頂禮三拜,長跪合掌,請求開導。新戒為首者凜告:「和尚慈悲,請賜我弟子等清凈戒品。」大和尚隨即宣講了「欲求聖道,先須出家」的道理,再講沙彌的戒法、戒體、戒行、戒相等四種含義,望新戒們心得明了,授受如法,行持有方,不乖佛制。最後,大和尚手撫戒尺說道:「汝等耳聽我語,果能至誠領受,如法奉行否?」新戒齊聲回答:「依教奉行!」
三陣大鼓,新戒齊集法堂前;大引禮師和二引禮師率領新戒數人分別迎請傳戒『十師』,其餘引禮師和新戒則在法堂壩內分東西兩班相對而立,恭候大駕。法堂鍾鼓齊鳴,在引禮師和新戒的迎請下,引贊師們持著庄嚴的幢、幡等儀仗為先導,隊列中依次為七位尊證師、羯磨師和教授師,最後戒和尚。新戒們展四招具長跪俯伏,迎請隊伍從新戒中穿過,來到法堂。新戒起具、合掌恭立,戒和尚在香案前拈香禮拜畢,『十師』依次入座。
先行請師儀式。左班引禮師念道:「明鏡當台,遇形則鑒;洪鍾在架,有扣則鳴。戒品具足,須仗於『三師』;舉檢七非,全憑於『七證』。今在此大僧之中,為汝等恭請『十師』,登壇受具。汝等各各記取和尚及現前諸師相貌名字,不得忘失。」於是,由左右兩班引禮師輪流宣布「十師」名號: 第一位,上某下某律師為汝等作具足戒和尚; 第二位,上某下某律師為汝等作羯磨阿闍黎; 第三位,上某下某律師為汝等作教授阿闍黎; 第四位,上某下某律師為汝等作尊證阿闍黎; „„
宣畢,新戒聞磐聲至誠頂禮三拜,恭請「十師」登比丘壇。
其後是講衣缽,問遮難。新戒回戒堂,按編簽順序,三人或九人一壇,帶著衣缽先到遮難壇,由教授師先講衣缽的涵義。讓新戒懂得衣缽乃是諸佛的標志,應當尊重愛護,好好披持。然後對新戒逐個詢問「十三重難」、「十六輕遮」。「十三重難」 是指十三種重大罪過和問題,如殺父母、殺羅漢、刺佛身出血、污凈行比丘尼等;「十六輕遮」是指十六種妨礙出家的問題,如年齡不夠、衣缽不具、父母不允、欠債不還、現為奴隸、現為官吏或有某種不能參加僧伽集體生活的疾病等。以上問題,新戒都要逐條逐項回答。這些屬於受戒前的初步審查,登比丘壇時還要再問一遍。
最終是登壇受戒。比丘壇上,中為傳戒大和尚,左、右為羯磨、教授和七位尊證師。新戒脫鞋上壇,合掌長跪,經再三詢問後,「三師七證」表決通過授具足戒。授戒後由傳戒大和尚講說「四根本戒」。要新戒們明白這是具足戒的根本,別的戒條都是從這四戒分出的枝葉,違犯了這四戒中的任何一戒即失去比丘資格。最後希望新戒善受教法,續佛慧命。如此,授完一壇再授二壇,直至圓滿。新戒受完比丘戒或比丘尼戒後,下午齊集大殿發願,晚上誦《四分律》戒本。 本日在傳授比丘戒的同時,新戒中的沙彌尼還得先由傳戒尼師、羯磨尼師、教授尼師和七位尊證尼師組成的「十師」給她們傳授二部僧戒後,再登比丘壇,接受比丘尼戒法。
三壇傳授菩薩大戒
受菩薩大戒是「三壇傳戒」中層次最高的戒,釋迎牟尼佛為其得戒和尚,文殊菩薩為其羯磨阿闍黎,彌勒菩薩為其教授阿闍黎,十方一切菩薩為其同學伴侶。傳戒的儀軌沒有初壇和二壇復雜,但也要經過乞戒、通白、開導、審戒問遮、開示苦行等,更必須如法授受。
1.早課乞戒
四月初六日,齋堂前掛方丈手諭的「請戒開導法」和「通白二師法」牌示。早課畢,大和尚回方丈。新戒在方丈前的法堂廊下路迎大和尚。新戒長跪合掌,為首者稟道:「我等昨蒙和尚曲垂方便,己賜比丘具足戒。今願受菩薩大戒,如律行持,成道利生,用報恩德。」大和尚回答說:「菩薩大戒受之不易,而行之更難,今汝等既發此願,如律嚴持,苟勿違犯,無不允許。」新戒齊答:「謹如教命!」叩謝後到齋堂早粥。
2.通白開導
早課畢,在大殿設八字形高座。中為戒和尚法座,背屏為「秉宣佛制」,左為揭磨師法座,背屏為「羯磨堂」,右為教授師法座,背屏為「教誡堂」。座前香花爐台,供具齊備。早齋畢,鳴鼓一通,新戒上大殿排班;鳴鼓二通,引禮師率新戒數人迎請羯磨師和教授師;鳴鼓三通,迎請大和尚。入座畢,新戒展具三拜,長跪合掌;引禮師代新戒們說:「仰白和尚,大悲忍聽,今有新戒比丘某等,欲求菩薩凈戒,故先恭詣座前,頂禮啟白,願開甘露解脫法門,傳授金剛光明寶戒,不吝慈悲,專垂策導。」
大和尚為新戒講開導:「乞求菩薩妙善戒法者,先須以三種決定,深因大信,發無上菩提心而求之。若信不決定,則不能斷除疑網;心不深固,則不能勇猛勤修„„今夜入懺摩堂中,在羯磨師前,將各人所受持戒品,若染若凈,一一發露。詳細審明後,方可如律如法,請凈受授。汝等能依教奉行否?」眾答:「能依教奉行!」
3.審戒問遮
與初壇的「露罪懺悔」、二壇的「審戒懺悔」形式基本相同,也是在晚課後進行。不同的是,先將比丘、比丘尼和求菩薩戒的居士,按照人數多少,各分為一壇或若干壇。然後齊集大殿,鳴鼓三通,迎請羯磨師升座。引禮師說:「今則具戒既登,勝心重碩,我為汝眾等焚香敷座,恭請上某下某律師為審戒問遮懺悔阿闍黎。」新戒展具頂禮三拜,長跪合掌,聆聽羯磨師開導:「幢樹毗尼,唯在匡扶正法;堂開懺悔,用以佐助諸緣。今諸比丘欲圓大戒,理合懺悔;故請驗簽師、繳簽師就位,書記師務必註明人事,不得差誤,以便呈簡和尚。」審戒問遮開始,由羯磨師將新戒遮難一一問過,註明上冊。
4.燃燈
新戒在受菩薩戒之前,必須要燃燈。燃燈又叫熱頂,俗稱燒戒疤,以此表示比丘、比丘尼的苦行和對佛的虔誠。四月初六日早粥後,新戒即開始為燃燈作準備。首先是剃發;然後請任何一位羯磨師、教授師、尊證師、引禮師或叢林中的老戒僧人,在其頭頂上打好燈圈(即作出燃燈位置的標記)。一般的燈圈打九個,表示「九品蓮台」,也有打十二個的,表示「十二圓覺」。
燃燈
晚課後,侍者送來方丈手諭的「開示苦行」牌示。引禮師率新戒到法堂,鳴鼓三通,大和尚升座,為新戒開示苦行:「所謂苦行,即從凡夫至成佛路上,凡有利於眾生善行者,難行能行,乃至捨身,決不退悔。新戒欲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者,必以苦行驗其大乘根器,令發決定本乘真志。」開示畢,新戒展具三拜,送大和尚回方丈。
大殿中,為新戒燃燈苦行已鋪好蒲團,並請各位師承及叢林諸師為新戒燃燈時「護燈」。新戒進大殿,放一字具,頂禮各位師承及護燈師各三拜。引禮師給新戒每人發二包香炷,這種香炷是專為燃香特製的。燃燈的時間一般安排在深夜子時,可免入眾繁雜,擾亂身心。當護燈師在新戒頭頂安好香炷後,引禮師鳴磬擊魚,便開始燃燈供佛的苦行。新戒長跪蒲團,雙手合十,不斷稱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寶號。燃燈畢,新戒即出殿外經行數匝,回殿中禮佛三拜,又拜「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然後起具回戒堂,由引禮師查看燃燈情況,需要「補燈」的立即補燒上。引禮師教新戒護燈之法,令其忌吃燥性食物,多喝豆漿之類。隨即上單養息,次晨放殿假。
5.宣讀啟文
四月初七日晚課畢,新戒宣讀請求受菩薩大戒的啟文,其禮儀與求受比丘戒完全相同。回到戒堂,新戒 們為明日受菩薩大戒禮佛通宵又增加了以下內容: 頂禮本德釋迦如來為我等作菩薩戒和尚, 頂禮大德文殊師利菩薩為我等作羯磨阿闍黎, 頂禮大德彌勒菩薩為我等作教授阿闍黎, 頂禮十方一切如來為我等作尊證阿闍黎, 頂禮十方一切菩薩摩河薩為我等作同學伴侶, 頂禮某某堂上上某下某律師為我等作菩薩戒法師。
6.受菩薩大戒
四月初八日,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聖誕之期,也是比丘和比丘尼等受菩薩大戒的圓滿之日。大殿前掛方丈手諭的「傳戒」、「授菩薩戒」牌示。大殿居中設供桌,供奉佛像及香、花、燈、果。左邊設高座,供列諸佛賢聖「陰十師」的牌位。 上排:(中)南無現在賢劫千佛,(左)南無過去庄嚴劫千佛,(右)南無未來星宿劫千佛。
中排:(中)南無開教本師釋迦牟尼佛為得戒和尚,(左)南無文殊師利菩薩為羯磨阿闍黎師,(右)南無彌勒菩薩為教授阿闍黎師,(左二)南無十方一切如來為尊證阿闍黎師,(右二)南無十方一切菩薩摩訶薩為同學伴侶。
下排:(中)南無大小二乘、毗尼律藏、權實教典甚深法寶,(左)南無光明會上寄位諸天、梵釋四王、天龍八部、護戒神王,(右)南無律藏會上優波離大德尊者,(左二)南無二十五位護戒神王菩薩,(右二)南無羅睺羅大德尊者,(左三)南無伽藍土地、金剛力士、幽顯靈抵監壇護戒, (右三)南無舍利弗大德尊者,(左四)南無傳南山宗諸大律師,(右四)南無中興律祖慧雲馨公大和尚;(左五)某某堂上某下某戒源和尚。
右邊設八字形高座,置傳授菩薩大戒「十師」坐位。中間:中為傳戒大和尚位,左為羯磨阿闍黎位,右為教授阿闍黎位;兩邊:左為一、三、五、七尊證阿闍黎位,右為二、四、六尊證阿闍黎位。
早粥後,新戒們搭衣持缽,齊集在法堂壩內。引禮師帶領新戒數人分別禮請七位尊證師、羯磨師、教授師、大和尚進入法堂。新戒們一齊向上排班,聞鍾聲至誠頂禮三拜,撩衣、護缽、長跪、合掌。「十師」坐定,由引禮師代新戒恭請大和尚為傳菩薩戒法師。大和尚說:「諸佛子等,汝既殷勤伸請我,今可爾臨壇,遵依大乘經律,為汝秉宣授受。」說畢,大和尚起座合掌,僧眾齊稱佛號。這時叢林鍾鼓齊鳴,新戒末後先行,在大殿壩內分班而立。
隨後,傳菩薩戒法師的儀仗隊伍,在引禮師的導引下,向大殿走去。前面寶幡招展,梵唄高奏,首先迎來七位尊證師。其次為托香盤、捧佛像、執燃香的引贊和侍者,又迎來寶蓋擁護、手持如意的羯磨師和教授師。再次為掌燈籠、托香盤、捧如意、舉麈尾的引贊和聖僧,最後迎來寶蓋擁護,身披干佛袈裟、項掛拖珠的大和尚。兩旁諸山僧眾,觀光賓客人山人海,爭睹法會盛況。
進殿後,大和尚拈香,引禮師舉贊;就座後,新戒至誠頂禮,恭迎大和尚傳播菩薩大戒。首先,大和尚講述了什麼是「三聚凈戒」,然後引禮師領新戒禮拜釋迦牟尼佛為本師得戒和尚,禮拜文殊菩薩為羯磨阿闍黎,禮拜彌勒菩薩為教授阿闍黎,禮拜十方一切如來為尊證阿闍黎,以十方一切菩薩為同學伴侶。 拜畢,大和尚教導新戒應懺悔三世罪業,並發十四菩薩行大願。最後宣說十重四十八輕出家菩薩戒和六重二十八輕在家菩薩戒,並一一詢問能持否。問答畢,「三壇傳戒」功德圓滿。新戒禮送「十師」。中午上供拜齋,午後上殿發願,夜誦《梵網經》。
四月初九日,行謝師禮,發戒牒和《同戒錄》。
舍戒與破戒
受比丘戒、比丘尼戒之後,還俗很容易了。只要對任何人聲明自己願意舍戒,便可放棄比丘、比丘尼身份。如若不舍戒,卻私自違犯戒條,稱為「破戒」,這是不允許的。其他比丘或比丘尼可以檢舉,經過僧團評判,是要受到一定懲罰的。受五戒的在家居士也可以對任何人聲明,自己願意放棄優婆塞、優婆夷身份。唯獨菩薩戒是只有受戒或者破戒,沒有舍戒的
⑦ 藏傳佛教齋日
藏傳佛教通常來視每月(陰歷或自藏歷)的初一、初八、十五、三十等為吉日,以及藏歷四月十五、六月四日、十月二十五日等佛教節日都屬於齋日,這些天藏人通常要吃素或持齋,以積功德。
《地藏經》所說的十齋日為: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
⑧ 什麼是傳戒
傳戒是設立法壇,為出家的僧尼或在家的教徒傳授戒法的一種宗教儀式,亦稱開戒或放戒。就求戒的人說是受戒、納戒或進戒。佛教大、小乘的戒法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和菩薩戒五種。比丘、比丘尼戒,必須具足一切條件——即一定僧數(中國十人、邊地五人)、一定范圍(結界立標)、一定程序(白四羯磨,即會議式),才能授受,故稱為受具足戒,略稱受具。
佛教初入中國時,並無傳戒儀式。據佛教史籍記載,當時度人出家,只為剃發披服縵條,即無條相袈裟(見《釋氏要覽》上),以不滿五人,不能受具。大概只用三皈、五戒、十戒迭相傳授而已。到了曹魏嘉平二年(250)時,曇摩(柯)迦羅(《高僧傳》卷一譯雲法時)來到洛陽,見眾僧未秉戒法,乃就白馬寺譯出《僧只戒心》(戒本)以備用。並請梵僧立羯磨法受戒。這是中國依律傳戒之始。魏正元中(254—255)安息國沙門曇帝在洛陽譯出《曇無德羯磨》,才具備羯磨儀式。中國僧徒之受具足戒,一般傳說以朱士行為首(《僧史略》上),或即在此時。
東晉時(317—420),出家僧尼漸多,道安始提倡嚴肅戒律。他以為佛法東流未久,譯人對於受戒之法考校者少,先人所傳相承自以為是,至佛圖澄乃多所改正(見道安《比丘大戒序》)。道安時值喪亂,轉徙四方,常率弟子數百人,往來襄陽長安等地。他所制定的僧尼軌范,有布薩(說戒)、悔過等法,可見其重視戒律弘傳之一斑。
中國尼眾之受具足戒實始晉代。晉穆帝昇平元年(357),僧建請曇摩竭多於洛陽,依《僧只尼羯磨》及《戒本》建立戒壇傳戒。當時沙門道場以《戒因緣經》為難,認為他傳戒結界不合法。曇摩竭多遂浮舟於泗河結壇,洛陽竹林寺凈檢尼等四人同於此壇從大僧受具足戒,這是中國尼眾受戒之始,稱為船上受戒(寶唱《比丘尼傳》卷一)。
其後劉宋元嘉六年(429),有獅子國(今斯里蘭卡)比丘尼八人至宋京(今南京)。當時景福寺尼慧果、凈音等以先所受戒不如法,戒品不全;適罽賓沙門求那跋摩經南海至宋,於南林寺建立戒壇,因請求重受。求那跋摩引證佛姨母波闍波提最初為尼因緣,謂戒本本從大僧而發,雖無僧尼二眾,無妨比丘尼的得戒。又以當時獅子國八尼年臘未登,不滿十人,且令學宋語;求那跋摩另托西域船主難提於元嘉十年(433)復載獅子國比丘尼鐵薩羅等十一人至,而先來諸尼已通達宋語;但這時求那跋摩已經去世,恰巧同年僧伽跋摩到達宋京,慧果尼等始在二眾俱備的形式下,於元嘉十一年(434)在南林寺戒壇,重受具足戒。這時次第受尼戒者達三百餘人(《比丘尼傳》卷二、三)。世傳漢代婦女阿潘出家但受三皈,晉時凈檢尼只在一眾邊得戒,都未為全戒;故中國尼眾於二眾邊受具足戒的,以慧果、凈音等為始(《僧史略》上)。五世紀初,《十誦律》(404譯)、《四分律》(410譯)、《僧只律》(416譯)、《五分律》(423譯)諸律部次第譯出,中國戒律典籍遂大體完備。最初盛行者為薩婆多部(即說一切有部)之《十誦律》,其次《僧只律》、《五分律》次第流行,隋、唐時代,《四分律》始廣行於世。
南朝宋、齊時代(420—501),律學巨匠志道、法穎等,皆盛弘《十誦》。志道(412—484)住鍾山(南京)靈曜寺,特長律品。北方先時(446)魏太武滅法,後雖復興,而戒授多闕。志道乃攜同契十有餘人至河南虎牢(今汜水縣北),於引水寺集合洛、秦、雍、淮、豫五州僧眾,講律明戒,更申受法。北魏僧戒獲全,實得其力(《高僧傳》卷十一)。法穎(416—482)敦煌人,精研律部,元嘉末(453)至宋都居新亭寺,受命為都邑僧正;齊時復為僧主。他於宋、齊二代在金陵盛弘《十誦》,被推為七眾宗師。著有《十誦羯磨》並《尼戒本》等(《高僧傳》卷十一)。其門下出智稱和僧佑,都是後來知名律師。
梁、陳二代,受菩薩戒風氣盛行。梁武帝、陳文帝等均稱菩薩戒弟子。菩薩戒之弘傳始於羅什。敦煌寫本中有題羅什撰《受菩薩戒儀軌》一卷。至於受戒的作法則以曇無讖(385—433)在姑臧(今甘肅武威)為道進等十餘人受菩薩戒為嚆矢。梁武帝以戒典東流,人各應受,但所見偏執,妙法猶漏。乃掇采群經,更造圓式戒壇,並詔慧超授菩薩戒。天監十八年(519)四月八日,自發弘誓,暫屏袞服,受福田衣(袈裟)於等覺殿從慧約受菩薩戒,太子公卿道俗男女從受者四萬八千人(《續高僧傳》卷六《慧超及慧約傳》);一說武帝將受菩薩戒,命僧正推選戒師。僧正略舉法深、慧約、智藏三人,武帝意在智藏,遂從他受菩薩戒(《續高僧傳》卷五《智藏傳》)。後至隋代,文帝楊堅從曇延受菩薩戒,煬帝楊廣從智顗受菩薩戒,均稱菩薩戒弟子(《廣弘明集》卷二十二)。
北方在元魏時,多行《十誦》及《僧只》。魏法聰本學《僧只》,後依曇無德羯磨得戒,始弘《四分律》;然是口傳,未載簡牘。門人道覆繼之,始制《疏》六卷(《僧史略》上)。北齊時代,慧光始弘《四分律》。他在北齊任天下僧統,世稱光統律師,著有《四分律疏》
⑨ 居士菩薩戒牒
居士菩薩戒牒是由僧官機構及傳戒師簽發給受戒在家居士以證明其所取得的資格的憑證。版
戒牒並不權象度牒那樣具有官方色彩,它是佛教內部的一種管理制度,由僧官機構及其僧官直接簽發,或由傳戒師發給。戒牒上一般要寫明受戒人,戒名、日期、傳戒師父,證戒師、教授師、及受戒發願文,未署僧錄等名,或蓋僧官機構的印章。其中證戒師等有時象徵性地以佛、菩薩代之,簽署者一般為僧錄等高級僧官。
以下是在家居士菩薩戒牒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