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佛教入門:居士菩薩戒注意什麼
在家居士,如果想受菩薩戒,先對照《在家菩薩戒本》,如果感覺可以受持,就到寺院登記,寺內院舉行菩薩戒法會時容按時去參加受戒。受菩薩戒的條件,一般寺院要求居士要先受五戒。五戒能受持後,再受菩薩戒。
這個世界上有著很多的條條框框,當你不在那些框框中的時候你就是充滿了自我的性格和特點。當你被固定在那些條條框框中你就要有所顧忌,菩薩戒一旦受戒就一定要遵守。
⑵ 聖空法師:在家居士什麼條件可以受五戒和菩薩戒
在家居士修學到什麼程度可以受五戒和菩薩戒呢? 也就是說做這個條件和這個標准,我們是很難去講的。但是我們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你深信佛法。你發願要學佛,而且信為道源功德之母,所以我們首先就要信佛法,而且我們發願要學習佛法。要成佛做佛,為了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在這個條件下,你可以受五戒。
那菩薩戒呢,其實這個按照菩薩戒條來說,就是我們現在做人的基本原則吧。這個在家菩薩戒,六重二十八輕。你們可以先看,看了之後再去受。那還有出家的菩薩戒你們也可以受,但是在家的菩薩戒受了之後 ,你可以還有夫妻生活關系,如果你要受了出家的菩薩戒,十重四十八輕,就不能有夫妻生活關系了。所以這個你可以去看看在家的菩薩戒條,看完了之後,我也有講。其實不難,而且我們要有勇氣,勇敢地去受這個戒。為什麼呢?因為戒,它是我們的標准。因為只有你受了之後,你才了解才認識,你才朝著這個標准和目標去奮斗去努力。如果你不去受的話,你永遠達不到這個標准,也就是沒有什麼來約束你。戒無非就是約束我們自己。約束什麼呢。約束我們不好的習慣性。這個就是業障。
那這個五戒就很簡單。五戒--殺盜淫妄酒,不管你是出家在家,你想心清凈,你想有智慧,是必須的,必須要做到的。那在家人五戒講的不能邪淫,那我們出家人是完全不能有這個淫慾心,所以這個還是有差別的。但是很簡單。如果你沒有勇氣來做的話、來受的話呢,你永遠邁不出這一步,不要怕。
所以每個人都是從一個在家人踏上了這條路,慢慢慢慢地不都裝得像模作樣的了嘛。好像都挺像樣的,實際上我們差的很遠。離成佛尚在遙遠。還是靠我們去努力,所以我們現在才努力地開法會,來修學啊。包括你們,你看這個義工,一直都在站著。我就出去偷偷給他們講「你們可以坐一下啊,這太辛苦了,一站要是七天站下來」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其實就是在改變自己, 提高自己的認識和素質水平,完善自己,讓自己有更好的能力來為大眾服務。其實他們就是在行菩薩道啊,就是無私地奉獻,就是菩薩。
可見啊,就是說你們已經在走菩薩的道路,已經在行菩薩道,你們已經到達這個標准。但是你不去受這個戒,你不去看那個標准和要求的話,你還以為自己不行,其實自己已經行了。所以就像現在很多人都說「哎呀不行,我得念佛求往生,我今生能成佛嗎?」那這就是我們弘揚楞嚴一個最大的目的,人人都是佛,人人都可以成佛,都可以做佛,問題出在哪裡,我們一定要認識。當你認識之後,你掌握了之後,你來運用這個正確的方法。在現實的生活當中,你就是佛啊。無二無別,所以心佛眾生 ,三無差別。
⑶ 什麼是菩薩戒啊在家居士可以受菩薩戒嗎想了解相關的內容,需要看哪部經啊
菩薩戒是大乘菩薩所受持之戒律。又作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反之,小乘聲聞所受持之戒律,稱小乘聲聞戒。
菩薩戒之內容為三聚凈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等三項,亦即聚集了持律儀、修善法、度眾生等三大門之一切佛法,作為禁戒以持守之。說菩薩戒之大乘典籍甚多,可綜合為梵網與瑜伽二類律典。
菩薩戒有《菩薩優婆塞經戒本》《瑜伽菩薩戒》《梵網經戒目》,在家居士一般都受菩薩優婆塞戒,菩薩戒不是誰想受都可以的,至少得修禪定到一定的功夫才可以。
(3)在家居士菩薩戒應受什麼戒擴展閱讀:
菩薩戒的精神
達摩一心戒
(一)大乘戒之通義,謂制止心念邪惡不正之戒。而南山四分律宗於制戒立深防、分限二者,其中分限即為心戒。
(二)又作一心戒、達磨一心戒。系將一切戒法歸結攝入於一己之心上而觀之戒法觀。
三聚凈戒
菩薩道的精神就是發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所以菩薩戒不但有防非止惡的攝律儀戒,更有勤修善法的攝善法戒以及度化眾生的饒益有情戒。即:
1、攝律儀戒:大小乘一切戒律均攝護之,使斷絕一切諸惡。
2、攝善法戒:總攝一切諸善功德,修行一切善事。
3、攝眾生戒:又名饒益有情戒。廣度無量無邊的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
此三戒稱「三聚凈戒」,
十重四十八輕戒
所謂菩薩律儀,根據《梵網經》記載的菩薩戒,有十重四十八輕戒:
1、十重戒:殺、盜、淫、妄語、售酒、說四眾過、自贊毀他、慳惜加毀、瞋不受悔、誹謗三寶等。此十重戒為大乘戒的最重過患,若大乘菩薩犯此法,則構成波羅夷罪。
2、四十八輕戒:相對於十重戒,四十八輕戒乃屬輕垢罪,內容包括不敬師友戒、飲酒戒、食肉戒等四十八條。
菩薩戒雖有此十重四十八輕戒等戒相,但是其根本精神是發菩提心,以菩提心為戒體。倘若忘失菩提心,也就違反菩薩的根根本精神。
⑷ 在家居士一般受十重戒還是六重啊菩薩戒可以分受嗎急急急!!!!
善友,隨喜,菩薩戒律一般是取之兩本經典,一種是梵網經,這本經是十內重四十八輕戒,一容種是優婆塞戒經是六重二十八輕戒。
在家的根本精神除去這兩種外還有瑜伽師地論菩薩戒本,瓔珞本業經等。
根據經典優婆塞戒可以一分、半分、無分、多分、乃至於滿足受,有五種受持法。在三歸依之後,如果加受一條戒律叫作一分受;如果受兩戒,那就是少分受;如果是受持兩戒,但是毀破一戒,那就叫戒體無分;如果受持三戒或四戒,叫作多分受;如果五戒全受,那就是滿分受。
瓔珞本業經可以在夫妻,父母,甚至親族之間互相傳授,這樣也應該是可以多分少分受。
總的說來戒律都是可以多分或者滿分受的,在寺院裡面和尚一般都是提倡滿分受。因為菩薩戒是有犯不失的堅固戒,不過人個有特殊情況,也是可以先分受的。
⑸ 在家居士,如何守持菩薩戒
在家老實按菩薩戒做到就好啊,戒律是戒自己的,不是戒別人的,別拿戒律去說家人,要家人生煩惱心。
要是照佛經裡面講的,受菩薩戒的條件是「發菩提心」。菩提心不發,怎麼能受菩薩戒?什麼叫「發菩提心」?佛在經論裡面講得很多,一定要常常讀誦大乘。「凈業三福」裡面最後這一條是菩薩,「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受菩薩戒、學菩薩行的基本條件。可是這個條件是建立在前面兩條的基礎上,好比蓋房子,這是第三層,第三層下面有第二層、第一層。第一層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層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然後再「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你就具備了受菩薩戒的條件。如果這些做不到,縱然受菩薩戒,也是假菩薩不是真菩薩。
確實是這樣的。不過我想,如果是想受菩薩戒,最好你每天念《十善業道經》。你如果能把十善業道真正做到,你就是個真的菩薩,比受菩薩戒的功德殊勝太多了。我為什麼這么說法?因為受菩薩戒你未必能做到,你要是做不到,你沒有功德,那是掛名的菩薩,有名無實,不如一個老老實實修行十善業的人,連菩薩都贊嘆你,天龍鬼神恭敬你、保護你。我們為什麼不老老實實這個修法,何必去搞個虛名?
菩薩戒的修學法,我在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曾經告訴我,他教我學,「做到一條,你是真正受了,不必講形式,用不著在戒壇去受這個儀式,那個都不是真的,真的是你真的做到了。」所以菩薩戒本,沒有受菩薩戒的人都可以看。只有出家人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這個戒本在家人不看,這是佛不許的。佛為什麼不許在家人看這些戒本?出家人受的戒也未必能做到,破戒、犯戒的事情太多太多了。你不懂,你對這些出家人還滿尊敬,還有個恭敬心,恭敬心你是修福,你是在積善修福。如果你看了這些戒本,不知不覺之間你瞧不起這些出家人,你會批評這些出家人,你就造業了。佛是為這個原因不準你看,不是有什麼神秘,佛家沒有秘密,沒有一樣不是公開的,佛是避免我們造罪業,道理在此地。但是菩薩戒就不一樣了,菩薩戒完全是利益眾生的,我們可以看、可以學,學一條就等於受了一條,學兩條就等於受了兩條。我們先從自己能夠做得到的先學,這樣子好,這是真正在受了。
章嘉大師早年跟我講:「佛家重實質不重形式。」這是我早年聽他說的。前年我在新加坡,我們也是在一個宴會上遇到納丹總統,那個時候他還沒有作總統,我們在一個桌上吃飯。他跟我談起,好像他是印度教的,他說他在宗教裡面對佛教非常尊重。他懂得,他說:「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我聽他講這個話非常驚訝,這是內行人才能講出來的,外行人說不出來,「重實質不重形式」。諸佛菩薩、天龍鬼神都重實質不重形式。今天我們人間恰恰相反,人間現在重形式不重實質,所以佛教衰就衰在這個地方,我們沒有老老實實認真去做,這是錯誤的。(出處同上 21-90-55)
⑹ 佛教入門:居士菩薩戒注意什麼
在家居士如何受菩薩戒?受菩薩戒需要什麼條件?
照佛經講的,受菩薩戒的條件是「發菩提心」。什麼叫「發菩提心」?「凈業三福」最後一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受菩薩戒、學菩薩行的基本條件。這個條件是建立在前面兩條的基礎上,好比蓋房子,這是第三層,第三層下面有第二層、第一層。第一層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層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然後再「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你就具備了受菩薩戒的條件。如果這些做不到,縱然受菩薩戒,也是假菩薩,不是真菩薩。
在家居士菩薩戒包括:六重戒和二十八輕戒
六重戒:1、殺戒。2、盜戒 3、大妄語戒。 4 邪淫戒。 5、酤酒戒。 6、說四眾過戒。
二十八輕戒:1 不供養父母師長戒;2 耽樂飲酒戒;3 不瞻病苦戒;4 見乞不與戒;5 不承迎禮拜尊長戒;6 見他毀戒心生憍慢戒;7 不持六齋戒;8 不往聽法戒;9 受僧用物戒;10 飲有蟲水戒;11 險難獨行戒;12 獨宿尼寺戒;13 為財打人戒;14 以殘食施四眾戒;15 畜貓狸戒;16 畜獸不凈施戒;17 不畜三衣缽杖戒;18 作田不求凈水陸種處戒;19 販賣斗秤不平戒;20 非處非時行欲戒;21 商賈不輸官稅戒;22 犯國制戒;23 得新食不先供三寶戒;24 僧不聽輒自說法戒;25 在五眾前行戒;26 僧食不公分戒;27 養蠶戒;28 行路見病捨去戒。
何為「戒」?
『戒』有清涼的意思,眾生的身、口、意三業有如炎火,焚燒行人,戒能消焚熄炎,使行人清涼。
『戒』是一切善法的梯凳,其中有五戒、八戒、十戒和具足戒的四個層級,稱為『戒』的四位,佛弟子如要由凡夫而登聖位,必須循序以進,非宿世善根福德因緣殊勝的人,不能頓超。
『戒』能息惡,斷一切惡習,摒除亂想而至涅槃。『戒』能生慧,嚴持戒律,身、口、意三業清凈的佛弟子,能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戒能出離三漏,解脫生死,得大果報。學佛即在求智,菩提智性,人人具有,持戒者即能人人生智。
受了戒的佛弟子,要能持戒不悔。嚴持戒律不悔,即成聖賢。佛制的各種戒律,就是佛弟子修道的依據,循戒律可由凡成聖,若信佛學道而不持戒,就是不『務本』,不能得解脫智,永遠是個凡夫。
受菩薩戒具足八種殊勝功德:一者趣道場殊勝,二者發心殊勝,三者福田殊勝,四者功力殊勝,五者滅罪殊勝,六者受胎殊勝,七者神通殊勝,八者果報殊勝。
受菩薩戒必須注意事項
1. 受菩薩戒後,戒本莫忘失,衣袍要隨身攜帶。戒本是法寶,衣袍是福田,做佛事拜佛要搭衣穿袍。
2. 要念誦戒本,半月誦戒,初一、十五讀誦戒本,有違犯者要懺悔。
3. 要記住念佛第一,念阿彌陀佛是修清凈心,行住坐卧不離佛號,自會得到諸佛菩薩加持。
4. 要發心弘法利生,護持正法的三寶道場,出錢、出力、各項服務都是護法行為,都有殊勝的功德,要盡力去做。還要以種種善巧方便隨緣救度一切有緣眾生,不要自私自利,更不要有怨言、有畏心。
5. 學佛之人不要閉門自守,要給社會大眾一個良好的形象,不能消極保守,除了念佛外,要廣做善事,做為社會為人民為大眾有利的事業,念佛的同時修凈業三福。
6. 菩薩戒前面的六重戒一定不要去犯。其它的二十八條輕戒是可以懺悔的,如若不慎犯戒,可以通過真心懺悔而去除罪過的。受了菩薩戒之人,即是有了菩薩戒的戒體,有這個戒體,就能感得佛菩薩的加持,時時處處提醒你、約束你,令你堅持清凈梵行。
受菩薩戒有五種利益:
(一)常得十方諸佛愍念守護。(二)臨命終時,正見心歡喜。(三)所生之處與諸菩薩為友。
(四)功德多聚,戒度成就。(五)今世後世性戒福慧圓滿。
六重戒和二十八輕戒的具體內涵和意義,佛友們可以參見道源法師的講座《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附錄:
按《居士菩薩戒本》規定,受菩薩戒的居士每月六齋日應受八關齋戒,那麼何謂八關齋戒?佛教為什麼會有八戒呢?
一. 八戒具體如下:
1.不殺生:不故意殺害有生命的眾生,如人、動物、小昆蟲及墮胎。 2.不偷盜:對於一切財物,乃至一草一木,非自己所有而取, 或是不論用任何手段,如騙取、強奪、霸佔等,皆算是偷盜。 3.不邪淫:凡與男女兩身相和合,皆稱為淫。受八關齋戒時, 要禁止正淫,也就是正當的夫妻關系也不可以。 4.不妄語:不說謊、搬弄是非、惡口罵人,危害到他人。 5.不飲酒:不喝酒,乃至於不勸人喝酒、不入酒家、不思念飲酒。 (喝酒會使人神智昏昧,來世感愚痴的果報)。 6.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妓、不往觀聽:具體來說,凡脂粉、香水、香膏、口紅、耳環,包含一切飾品、 色彩鮮艷的衣服,及跳舞、賭博等,皆不可以。 7.不坐卧高廣大床:舒適柔軟的高廣卧床,會讓人心生淫念,所以不適合坐卧。 8.不非時食:即過了日中之後,除了喝水,不再吃任何食物。
二. 何謂八關齋戒
八關齋戒是佛陀為在家弟子所制定的,目的是為了要讓在家的男女二眾,能種出世解脫的善根。受戒之人須一天一夜離開家庭,到僧團去居住,學習出家人的生活。「關」是「禁」的意思,就是關閉眾生流轉生死的門,也就是關閉殺、盜、婬、妄、酒....等八種罪過,使之不再犯,稱為八關。「齋」,就是正午之後,不可再進食之意。八戒中前七條為「戒」,後一條過午不食為「齋」,合稱為八關齋戒。
三. 受持八關齋戒的意義
受持八關齋戒,既是修定修慧,又能懺罪、消災、增褔、增慧。若能於每月六齋日(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以及月底的最後兩天)受持,所得褔德不可思議。雖然只有一日一夜,但若能清靜受持,其功德之大也是不可限量的。《無量壽經》雲:齋戒清凈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優婆塞戒經》雲:受持八關齋戒,除五逆罪,其它一切罪,悉皆消滅。又說:若能如是清凈,受持八關齋戒者,是人則得無量果報至無上樂。佛陀為了讓在家居士也有機會種出家善根,特別制定此戒,讓後世眾生能因持戒而獲得安樂。
八關齋戒是佛陀為在家弟子制定的暫時出家修行的戒律和齋法。因為在家人俗務忙碌,無暇修行。佛陀悲憫,為讓他們過一日一夜的出家人的清凈生活,種出世善因,又能適應在家生活的特點,所以制定在家人的出家戒,即八關齋戒。
「八」指八條戒律,即「八戒」。「戒」有止惡防非的作用,是法身慧命的「護身符」。「齋」指不非時食,即過午不食。「齋」有凈化身心,遠離妄想的作用。「關」指關閉,即關閉眾生生死之門。因為眾生生死的關鍵就是淫慾與飲食。淫慾是生死的根本,飲食是生死的助緣。飽暖思淫慾,為了抑制淫慾心,所以要持齋。這便是八關齋戒的意義和重心所在。
八關齋戒也可以在佛前自受,就是將《受八關齋戒法》一文至誠讀誦一遍,即算受戒,時間方面,六齋日中,假若有事,可提前或移後。泰國法身寺為方便居士,在每周星期六清晨受八關齋戒,讓受戒人在寺院過一日一夜清凈的修行生活,效果非常好。如果已受菩薩戒的居士,按《居士菩薩戒》規定,每月六齋日(農歷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應受八關齋戒。
四. 八關齋戒的進一步解說
受持五戒,雖可不墮三惡道,成為人天道的眾生,但不能了生死,出輪回。而受持八戒則可出離生死輪回;受持八關齋戒,兼修定慧,可證四羅漢果;受持八關齋戒,念佛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得中品中生。
八戒的內容(即戒相)如下:1. 不殺生:在家學佛,首重殺戒。在家中殺生,家庭變為殺場,冤魂不散,難保平安。也不能「點殺」(指定叫商販殺)。殺生的惡報最可怕,現前的花報往往是疾病纏身或短命;死後的果報是墮三惡道中。2.. 不偷盜:不與而取叫偷盜。凡是未給與你的錢物,不管用什麼手段把它變為自己的,都是犯盜戒。從因果律講,種布施因,獲財富果;種偷盜因,獲貧困果。3. 不非梵行:「梵行」是凈行,「非梵行」是不清凈的行為,指淫慾。五戒只禁「邪淫」,在家居士夫妻生活,不算犯戒。而這里要求的是出家人的戒,即是「不淫」。但只限於每月六齋日,並不難做到。這是種出世善因,是關閉生死之門。《楞嚴經》說:「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意為淫慾心不清除干凈,不可能超出六道輪回。宣化上人宣講十二因緣時說,無明就是指淫慾心,以無明為緣(條件)而產生行,行就是男女的性行為。中陰身投胎,正是這一念淫慾心造成的。八戒中的「不淫」含有很高的要求。這是要求我們向佛看齊,起一念淫心,持齋便不清凈。因為要求高,所以,雖僅一日一夜而功德極大。在家受持八關齋戒,夫妻宜分房分床,以保持三業清凈。 4. 不妄語包括四項:.妄語:大妄語如妄言自己開悟,希圖名聞利養,死後必墮地獄,懺悔也無用;其次為謀私利而妄語欺人,也是自種惡因,終受惡報。此外,方便妄語是有條件的,必須是利人利物而不是利己。. 惡口:用惡毒語言咒罵別人。這是自種惡因,將自食其果。. 兩舌:說翻弄是非、挑撥離間的語言,特別是說四眾(在家,出家二眾)過失,這在居士菩薩戒中列為重戒,更應重視。. 綺語:指花言巧語,包括黃色下流的語言。5. 不飲酒(包括不吸毒)飲酒本身不是罪惡,但酒能亂性,使人失去理智,而破戒犯罪。古代印度有一男居士,一日因誤飲酒醉,犯飲酒戒;見鄰居家的雞過來,偷殺吃了,犯盜戒和殺戒;鄰居婦女來尋雞,答說未見,犯妄語戒;見鄰婦漂亮,姦汙她,犯淫戒。一戒犯引發五戒皆犯,所以這酒戒在佛門也是非常重的戒律之一。
⑺ 在家居士可以受哪些戒
佛陀涅槃前就教示佛弟子應「以戒為師」,即因戒能成就一切善法,功德寶藏,令生命得到光輝,庄嚴,到達真正的安穩處。故經上喻戒如慈母,令不受惡業侵害。如勇將,能降伏煩惱。如守門人,守護功德法財。如器皿,堪受種種功用。如醫,治眾生病。如命,賴以修行。如王法,為世間善惡之衡准。如王命,能通行自在。如台階,得入佛法殿堂之富麗與庄嚴。如大海水,須彌山,最為尊勝。是故佛弟子勿誤解戒律為束縛,應珍重於戒。戒因對象不同,分出家戒與在家戒。出家之人受出家戒,旨在出離生死;在家居士因有家室外緣,故受在家戒。在家戒近為人天善道之良途,還為出世無漏之正因,故在家居士須進修戒法。 在家戒種類有三,在家居士可量心於僧眾間求受,次第進學: 一、五戒:受持五戒得保人身,乃至上升天道。此為最根本戒,是眾善根本。 1 、內容: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2 、受戒時機:皈依後,欲進學戒法時受,可五戒全受,或一戒二戒乃至三成、四戒受。受五戒不必吃素。受已,則至此期生命終了方舍戒。 二、八關齋戒:此為佛陀慈悲為令在家居士種出離之因,為在家居士所制,一日一夜之出家戒。 1 、內容:不殺生、不偷盜、不邪(不非梵行)、不妄語、不飲飲酒、不香花蔓庄嚴其身(亦不歌舞倡伎)、不坐卧高廣大床、不非時食(過午不食)。 2 、受戒時機:欲學出世清凈之生活者可受。受戒一日一夜後即自然舍戒得日日重受。佛弟子可於假日或六齋日受之,多受持一日,即多一分利益。 三、菩薩戒:種成佛之菩提正因,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精神,行菩薩事之大乘戒。 1 、內容:在家居士一般受的在家菩薩戒,有六重戒、二十八輕戒。但菩薩戒,重在戒心,總攝一切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而不受限於戒條。 2 、受戒時機:發菩提心,願生生世世行菩薩道,以六度波羅密濟度眾生終至成佛者可受。一受菩薩戒,生生世世戒體永在。眾生受戒後,應護持凈戒,不可輕言犯戒。若犯戒後,應如法懺悔並不再犯。
⑻ 居士受菩薩戒是受六重二十八輕嗎
六重二十八輕戒條(在家菩薩戒) 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 都是可以自願受戒內的
佛在〈〈遺教經〉容〉中說:「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即為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戒律是規范人的行為一種方法 他只是不在造新殃 之後還要隨緣了舊業
⑼ 在家居士巳授了在家菩薩戒之後還可以去授哪些戒
可以再受出家菩薩戒。但是,受戒只是一種形式,戒除內心的貪嗔痴慢疑才是真正的受戒。
⑽ 在家居士菩薩戒內容有什麼,如何遵守
在家居士菩薩戒內容有什麼,如何遵守?
「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人生在世就一定要有著自己許多需要堅持下去的東西,許多的東西都一定要遵守很多的約定。
那麼,本期佛學入門一起了解一下在家居士菩薩戒內容。
若站在戒相立場而言,在家菩薩戒有六重二十八輕戒,出家菩薩戒有十重四十八輕戒,這是佛法給予修行者的一大權宜方便,在家戒質量少,出家戒質量多,因中質量有差別,果位亦有差別,不然就不用分為在家菩薩戒與出家菩薩戒之異矣!在家菩薩戒僅是出家菩薩戒之部分而已!這是佛法給予在家眾行菩薩道的一種方便權宜,是過程而非終極之道。
菩薩戒的內容為三聚凈戒,就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等三項。也就是聚集了持律儀、修善法、度眾生等三大門的一切佛法,屬於菩薩重要的禁戒,應該謹慎持守。?攝律儀戒:又稱自性戒、一切菩薩戒。是舍斷一切諸惡,含攝大小乘律儀?的止惡門。
是七眾弟子所受的戒,隨其在家、出家的差異,而分別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條。又此戒為法身之因,以法身本自清凈,由於惡覆,故不得顯;今離斷諸惡,則功成德現。如《釋門歸敬儀》卷上說:攝律儀戒能斷舍諸惡,為法身之因。
攝善法戒:又稱受善法戒、攝持一切菩薩道戒。為修習一切善法、圓滿菩提所修的律儀戒,是修善門,以修身、囗、意的善業迥向無上菩提,如常勤精進、供養三寶、心不放逸、行六波羅蜜等。一旦犯過,則要如法懺除,重新立願,發菩提心,長養一切諸善法。此即報身之因,以其止惡修善,故成報佛之緣。如《釋門歸敬儀》卷上說:攝善法戒是勤修善法,為報身之因。
饒益有情戒:又稱攝眾生戒。是以慈心攝受利益一切眾生,屬於利生門。《菩薩地持經》卷四列舉出十一種饒益眾生的方法,即:眾生所作諸饒益事,悉與為伴。對已病、未病及看護病者等眾生,悉與為伴。為諸眾生說世間、出世間法,或以方便令得智慧。知恩報恩。
對眾生先語安慰,隨時往返,施給飲食,說世間善語等。使眾生安者,皆悉隨順;不安者,皆悉遠離。對有實德者,贊嘆歡喜。對有犯過行惡者,慈心呵責,折伏罰黜,使其悔改。以神通力示現惡道,令眾生畏厭眾惡,奉修佛法,歡喜信樂,生希有心。
在家居士,如果想受菩薩戒,先對照《在家菩薩戒本》,如果感覺可以受持,就到寺院登記,寺院舉行菩薩戒法會時按時去參加受戒。受菩薩戒的條件,一般寺院要求居士要先受五戒。五戒能受持後,再受菩薩戒。
【結束語】這個世界上有著很多的條條框框,當你不在那些框框中的時候你就是充滿了自我的性格和特點。當你被固定在那些條條框框中你就要有所顧忌,菩薩戒一旦受戒就一定要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