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聖空法師:在家居士什麼條件可以受五戒和菩薩戒
在家居士修學到什麼程度可以受五戒和菩薩戒呢? 也就是說做這個條件和這個標准,我們是很難去講的。但是我們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你深信佛法。你發願要學佛,而且信為道源功德之母,所以我們首先就要信佛法,而且我們發願要學習佛法。要成佛做佛,為了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在這個條件下,你可以受五戒。
那菩薩戒呢,其實這個按照菩薩戒條來說,就是我們現在做人的基本原則吧。這個在家菩薩戒,六重二十八輕。你們可以先看,看了之後再去受。那還有出家的菩薩戒你們也可以受,但是在家的菩薩戒受了之後 ,你可以還有夫妻生活關系,如果你要受了出家的菩薩戒,十重四十八輕,就不能有夫妻生活關系了。所以這個你可以去看看在家的菩薩戒條,看完了之後,我也有講。其實不難,而且我們要有勇氣,勇敢地去受這個戒。為什麼呢?因為戒,它是我們的標准。因為只有你受了之後,你才了解才認識,你才朝著這個標准和目標去奮斗去努力。如果你不去受的話,你永遠達不到這個標准,也就是沒有什麼來約束你。戒無非就是約束我們自己。約束什麼呢。約束我們不好的習慣性。這個就是業障。
那這個五戒就很簡單。五戒--殺盜淫妄酒,不管你是出家在家,你想心清凈,你想有智慧,是必須的,必須要做到的。那在家人五戒講的不能邪淫,那我們出家人是完全不能有這個淫慾心,所以這個還是有差別的。但是很簡單。如果你沒有勇氣來做的話、來受的話呢,你永遠邁不出這一步,不要怕。
所以每個人都是從一個在家人踏上了這條路,慢慢慢慢地不都裝得像模作樣的了嘛。好像都挺像樣的,實際上我們差的很遠。離成佛尚在遙遠。還是靠我們去努力,所以我們現在才努力地開法會,來修學啊。包括你們,你看這個義工,一直都在站著。我就出去偷偷給他們講「你們可以坐一下啊,這太辛苦了,一站要是七天站下來」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其實就是在改變自己, 提高自己的認識和素質水平,完善自己,讓自己有更好的能力來為大眾服務。其實他們就是在行菩薩道啊,就是無私地奉獻,就是菩薩。
可見啊,就是說你們已經在走菩薩的道路,已經在行菩薩道,你們已經到達這個標准。但是你不去受這個戒,你不去看那個標准和要求的話,你還以為自己不行,其實自己已經行了。所以就像現在很多人都說「哎呀不行,我得念佛求往生,我今生能成佛嗎?」那這就是我們弘揚楞嚴一個最大的目的,人人都是佛,人人都可以成佛,都可以做佛,問題出在哪裡,我們一定要認識。當你認識之後,你掌握了之後,你來運用這個正確的方法。在現實的生活當中,你就是佛啊。無二無別,所以心佛眾生 ,三無差別。
㈡ 在家居士受了五戒不宜搭衣嗎
在家居士五戒是可以披搭幔衣的。
幔衣又稱作禮懺衣,因為未現田相,所以是專出家的沙彌、在家屬五戒居士和在家菩薩戒居士禮佛、懺悔、誦經、聽經以及參加法會所披搭的。因此如果已經受了五戒,那麼禮懺衣就可以披搭,這樣做是如法的。
不過,在家居士只要誦經拜佛結束就必須抽下來。五戒以上的在家居士們在沒有法事活動也穿著幔衣是不如法的。
也有五戒居士沒有幔衣一說。比如凈空法師所言便是。但是畢竟古來大德高僧也已經開許了五戒居士披搭幔衣,否則也不會收錄於儀軌之中更不會收錄於課本之內,所以吾輩凡夫也就不要計較是否可以了。更何況幔衣本無田相,算不得福田衣,因此沒有越界之說。
㈢ 受三皈五戒在家能穿什麼僧衣還是居士服什麼的 再就是在家平時能穿么
一、在家居士受五戒不可搭縵衣的說法
這一說法,比較有代表性的當推凈空法師。當然,據我所了解的,許多人就是從老法師那裡得到這個訊息。訊息來源,羅列如下:
(一)《凈空法師答香港參學同修》之七中說:「佛門裡面的搭衣,在家居士搭縵衣,受菩薩戒的可以搭縵衣,不受菩薩戒不可以,不受菩薩戒搭縵衣就有罪過,這個一定要知道。五戒沒有衣的。」
(二)《凈空法師解答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2001年5月15日)中記錄:「問:請問居士們穿海青的原因、意義與作用?
答:……在家人可以穿海青,沒有限制,但是搭的衣有限制,沒有受過菩薩戒的不可以搭衣。現在有很多人受三皈、五戒就搭衣,那是絕對錯誤。戒經裡面,在家人受菩薩戒才可以搭衣,搭的是縵衣,沒有條紋的,有條紋的是出家人搭的。這要清楚!」
(三)《凈空法師答香港參學同修》之八(2005-7-8)法師開示:「如果是受過菩薩戒的在家居士,搭衣,搭縵衣。沒有受過菩薩戒,只受過三皈五戒,不能搭衣,這諸位要知道,不可以搭衣,穿海青。」
(四)凈空法師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七卷中說:「受菩薩戒他就可以搭縵衣,那就不是白衣;沒有受菩薩戒不可以搭縵衣。現在有很多地方,說受五戒就搭縵衣,這是錯誤的,不可以,決定不可以。
㈣ 關於對在家居士受過五戒後要搭縵衣,都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受菩薩戒才可搭縵衣 http://www.dizang.org/jz/dz4/099.htm
出自凈空法師《地藏經講義》
請僧轉經,僧的意思在此地大回家知道,不一定答出家人,在家人也行;請這些法師講經,或是在家的、或是出家的都可以。一般在中國的習慣,在家人講經一定要受菩薩戒,就符合佛在經上講的,不是白衣說法;白衣是沒有受過戒的。受菩薩戒他就可以搭縵衣,那就不是白衣;沒有受菩薩戒不可以搭縵衣。現在有很多地方,說受五戒就搭縵衣,這是錯誤的,不可以,決定不可以。受菩薩戒才搭衣,才是僧團、才算是僧眾。受菩薩戒,你升座講經,你就不會受別人的批評。這一定要受菩薩戒搭衣,這個我們要記住,五戒決定沒有衣的。但是穿海青無所謂,海青是中國古人的禮服,什麼人都可以穿,你沒有受過皈依也可以穿,這古裝。這是從前讀書人穿的禮服,在漢朝時候,漢朝時候的禮服。在家人多半綉的有花紋,出家人是沒有花,素色的,差別就在此地。
㈤ 在家居士受佛家五戒沒守戒咋辦
沒有守可以舍戒,如果犯戒了,那麼就麻煩了。
受戒以後要了解什麼叫專戒,怎麼去守。現在的人都屬是糊里糊塗的受戒,回去了有沒有人教,犯了大錯都不知道。
如果下地獄弄清楚自己是怎樣下去的,要不然到時候下去了,心想:我學佛的人怎麼到下面來了,我又沒有做什麼壞事?
好好學吧!
㈥ 在家居士如何受菩薩戒受菩薩戒需要什麼條件
只要能夠聽懂法師來講話,能夠自理解法師所宣講的戒條就可以受菩薩戒。
梵網經中是這樣說的【……佛子諦聽,若受佛戒者,國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黃門、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剛神、畜生,乃至變化人,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凈者……】。
菩薩戒有頓立還有漸次兩種。漸次戒就是必須先受持三皈依、五戒等基礎戒律然後在求受菩薩戒。這裡面有《優婆塞菩薩戒》(六重二十八輕戒)等。也有頓立戒,也就是可以直接求受的如上面的《梵網菩薩戒》(十重四十八輕戒)等。但是要說一下的是《梵網菩薩戒》應該是出家戒律多一些,雖然在家居士也有求受,但這也是在家居士戒律的最高戒律了,一般需要斷除淫慾,包括夫妻間的正常夫妻生活。所以求受的都是出家人,在家人求受的非常非常少。然而《優婆塞菩薩戒》也就是六重二十八輕戒是不斷除合法夫妻間的正常夫妻生活的,就是專門為了在家修行的居士所制定的。所以有家庭的居士求受的非常多。
㈦ 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壞家教
》很好看,女主是高三生,男主小一屆,男主姐姐和女主是同學,叫她幫忙輔導一下男主。然後到大學,兩人就戀愛了。
㈧ 請問信奉佛教的在家居士怎麼受五戒是要去寺廟舉行個受戒儀式還是買尊佛像在佛像面前發誓受五戒
你好,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的:如果有條件就要到寺院去接受皈依和受戒的儀式。除非有特殊的情況,比如周圍1000里之內沒有寺院可以受戒,或自己身體不能做主,或疾病在身,或無力前往,這樣的情況下,也是可以自己在佛前受戒的。
所以,不滿足這些開緣的條件,是無法自受戒的。而且,從所問的問題就可以看出,有些基本常識樓主還不太清楚,比如,佛像都是請回來的,請回來的佛像必須要裝藏開光才可以供奉,否則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以題主的情況來說,是不能自受戒的,還是要去到附近寺院才好。至於學佛,就更需要有師父指導才能夠正確、系統地得到修行的利益。
【破除迷信,正確了解佛文化,我是紅塵法遠,歡迎關注】
㈨ 在家居士所受持的「五戒」有哪些
佛教中的戒,因有出家與在家的分別,而有繁簡不同的要求,對在家居士版而言,有五權戒: 一、不殺戒:謂人若於彼眾生,妄加殺害,而奪其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壽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殺戒。 二、不偷盜戒:謂人若於有主物不與而竊取之,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受貧乏報。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盜戒。 三、不邪淫戒:謂人若淫泆無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墮惡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語戒:謂人若妄造虛言,隱覆實事,誑惑眾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口氣臭惡,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語戒。 五、不飲酒戒:謂人若飲酒則縱逸狂悖,昏亂愚痴,無有智慧。若不飲者,是名不飲酒戒。 此與其他宗教一樣,凡是宣誓信仰佛教的人,從開始接受佛教信仰的同時,便也接受了作為佛教徒行為標準的五戒。
㈩ 居士五戒對在家人是怎樣具體要求的
具體要求有五條:
不殺生 不偷盜 不邪淫 不妄語 不飲酒
簡稱:殺盜淫妄酒
不殺生:不內有意殺害和傷害眾生,即容不有意傷害別人。
不偷盜:不在主人不知道的情況下取有主之物。(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有具體范圍)
不邪淫:不在法定婚姻和正常性行為之外發生性行為。(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有具體范圍)
不妄語:不說謊、不綺語、不兩舌。不說謊指:為達到自私目的而說不符合事實的話,重點是自私的目的。不綺語指:不為達到自私目的而說諂媚的話。不兩舌指:不挑撥離間、說話不當面一套背地一套。
不飲酒:單飲酒一條,也有果報。不飲酒戒屬於遮戒。即:為了防止違犯其他戒條而設立。因人飲酒後自控能力下降,很容易犯其他四條性戒。
以上居士五戒在《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有具體界定范圍和詳細敘述。所謂「優婆塞」就是指在家男眾,即男居士。
經中有具體的戒條和戒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