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家居士到寺廟服務怎麼稱呼說服務還是服法
服務啊,也就是常說的義工
② 為什麼在家修行的居士也要常去寺廟,原來是因為
僧人的義務是住持佛法;
居士的義務是護持佛法 。所以肯定會去寺院的
③ 居士應該如何護持佛法、寺院
現在每個寺院都有很多居士護持道場,他們為道場做了很多貢獻和功德,道場的興盛和庄嚴是離不開他們的。護法居士的能力和分工不一樣,為道場做貢獻的方式也不一樣,但每個人對寺院護持之心是一樣的,都有一顆奉獻的心。有了這顆珍貴的心,還需要明白方式方法。 一般護持佛法、護持寺院的途徑就是三方面—— 三檀等施。三檀就是: 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種布施就是福慧雙修。作為一個護法居士,在寺院道場當中最容易做的就是這三方面的事情。財布施:分內財、外財。布施你的體力、智慧為寺院道場勞動就是內財布施,比如在寺院打掃殿堂、維護秩序、搬磚負重、布置道場、做飯燒水、收功德金等等;布施掉你的財物來為寺院添磚添瓦、塑像、貼金、供養飲食等就是外財布施。法布施:助印經書結緣給他人、刻錄講經說法的碟片結緣給他人、勸人學佛等均是法布施。無畏布施:就是擁有大無畏的精神來保護寺院道場不受侵犯,保證法會有序進行;保護信眾、眾生安心辦道。 三種布施或做其中一個,或做其中一部分,或全部都做,無論怎麽樣都是護法應該做的,但絕對不是護法居士護法的全部。護法居士除此三方面的護持以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才能成為真正的護法—— 護持道場的清凈 不說四眾過。 佛教徒有四眾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眾,在家男女二眾。出家男眾名為『比丘』;出家女眾名為『比丘尼』;在家男眾稱為『優婆塞』;在家女眾稱為『優婆夷』 ,這就是佛教的四眾。《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第六「九十事第八」中明確說:為大護佛法故,若向白衣說比丘罪惡,則前人於佛法中無信敬心。寧破塔壞像,不向未受具戒人說比丘過惡。若說過罪,則破法身故。(見《大正藏》第23卷第524頁上)如果向在家人說出家人的罪惡,能令在家人退失對佛法的信心和敬心。所以強調寧可破壞佛塔、佛像,也不能向未受具戒者(指除比丘、比丘尼以外的)說比丘等犯戒之事。否則,說過者如同破佛法身。 當然說四眾過是指犯戒的事, 若是四眾弟子有對佛法見解上的錯誤 ,慈悲的指出 ,而不是惡意攻擊 這是沒話好說的。 既然不說四眾過,那在寺院護持佛法的居士怎麼對待破戒、沒有威儀、不守規矩的四眾呢?現在很多人的做法就是到處去講四眾的過失,這當然是不對的。但也有的人知道了不應該說四眾過,然後認為不管對方破戒與否,還是一如既往的親近、恭敬、贊嘆、供養對方,認為這樣做是自己修行好的表現。其實這兩種情況都錯了,都沒有按照佛陀的遺教來處理事情。釋迦牟尼佛在臨入涅槃的時候回答了阿難四個問題,其中一個就是佛滅度後,如何對待惡性比丘,佛陀的回答是「默擯」。默,就是默默的不講話,不說是非,不動心;擯,就是遠離。默擯的好處就在於,一方面不去說四眾過失,保持自己口業清凈,維護佛教形象;一方面遠離他,不和他講話,不親近供養他,讓他自己懂得榮辱標准,慢慢或許自己改變過來,或許離開僧團。否則就像剛說的兩種情況,佛教必然衰落。因為一方面大家都說四眾過失,互相指責攻擊,互相揭短謾罵。不僅不是護持佛法,還弄得佛教形象敗壞不能攝受大眾。另一方面無論對方如何破戒犯威儀,還照常親近、恭敬、供養甚至贊嘆,這樣做自己確實不造口業,但不能形成一個良性的榮辱觀,讓破戒的人感覺不到破戒有什麼不好,而且比不破戒的人還風光,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是助長了歪風,為不守規矩的人提供肥沃的土壤,同樣是有過失的。也就是說自己犯戒,教導別人犯戒,見別人犯戒隨喜贊嘆都是犯戒、都有過失。 所以護持佛法除了布施體力、智慧、財物以外,更重要的是護持道場清凈。讓道場遠離是非,具足正氣,樹立佛教良好的形象,讓正法久住,才是真正做到了護持佛法。 僧伽和居士互補與良性互動,才能促進佛教的全面發展。 希望每個人從自我做起,以嚴謹的護法態度影響他人,而不是指責他人,以清凈心護持佛法。最後借用祖師一句話與大眾共勉:一為山門添景緻,二為後人做標榜。
④ 修過午不食家有佛堂但離寺院遠應怎樣授持
居士在家修行,家裡有佛堂也替代不了去寺院,學佛皈依三寶,佛法僧,在家修行不能離開寺院,一定要常去寺院。另外一定要持戒律,佛滅度後以戒為師。
僧寶是皈依處,僧相是法身相
一個人在修行中離不開三寶,離開三寶就像離開三皈依一樣,那不能成就的,這也很重要。不管外界的條件如何,我們心裡必須時時把握住,要三皈依。特別是末法時期,佛走了,經還在,但是真正弘法利生的,是要靠僧寶,所以我們常親近僧寶,對我們的修行非常非常重要,沒有比這重要的了。比如說三皈五戒,你沒有僧寶來傳,都不能成立的。
佛在世的時候,佛的父親要受三皈五戒,跟佛講了。佛當時沒給他父親授三皈五戒。而交給誰了呢?就是把所有的僧眾集中了,給僧眾講了三皈五戒,由僧眾給他父親去授三皈五戒。
佛的父親是由僧給授的五戒。由僧給授了五戒以後,最後佛的父親臨終時候證得四果阿羅漢,就這么成就的,必須有這種次第。所以我們大家一定要明白這個,在末法時期,什麼現象都有,有一些不如法現象也會出現,假僧人也會出現的。但不管怎麼出現,我們都要護持三寶、稱贊三寶、常常禮拜三寶,這樣我們才有了成就的保證,這也是很重要的。
你不能因為田裡長了一根草,你把整個田都毀了,就不合適了,是不是?
佛法是誰傳來的?是佛把這個法交給了僧人,由僧人傳到這個世間,來住持佛法,也就是說我們的法都是由僧人來教的。但你學了法反而誹謗了僧人,而不護持僧人,所以這是一個忘恩負義的行為,這是很重要的。所以你的三皈依戒體是不能成就的……佛的父親都得這樣,何況我們呢?我們能離開僧嗎?所以說,現在有的人就看到僧中一點兒毛病,或是誇大了僧人的毛病,來故意地不讓人親近三寶。
實際上這樣的話,就造成了我們最大的傷害。有時候我們也起逆反心理:「你看這個人怎麼不守戒、這人怎麼這樣?你說真是的,看他們的樣子,正好那人說得太對了。」我們不能這樣,什麼「地獄門前僧道多」了,就拿這些話去誹謗僧人去了。最後關鍵是我們的心遠離了僧,沒有僧相,而起誹謗僧相的這個作用了。雖然嘴上不說,但心裡恨哪,瞧不起呀,所以就把自己的法身給毀掉了。僧相就是你的法身相。外面的僧相你不恭敬,你想得到法身是不可能的,是自毀長城。所以說關於這點,我想一定要從恭敬三寶開始,培養自己的福報因緣。
按成佛的標准修
在家居士如何持戒修行?應該不要把自己看成是「在家居士」。應該看成什麼呢?我如何去持戒去成佛,如何去成佛。不要考慮第一個概念:我是在家居士。你把自己就限制住了。所以說我持戒修行,不要考慮在家。應該考慮應該做的,我要去做,我做不到,我應該努力。今天在家不等於我永遠在家。雖然在家有很多的障礙,我想法要克服它。
在家居士修行持戒,主要是克服在家的毛病、困難,這是在家居士,不是「在家人」怎樣持戒修行。在家居士就應該在家,利用家庭這種環境來修持自己。
什麼叫利用呢?不隨世間走,不隨家庭走,這叫在家居士。不是家裡今天吃肉,我別讓他們起煩惱,我就吃吧,不行我吃點肉邊菜,認為這就是在家居士應該做的,這都是不正確的。
在家居士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是僧人的後備力量,出家人這面少了,你要馬上應該補上去,這是在家居士。就像所提的全民皆兵一樣,應該做好出家的准備。
在家居士首先要克服在家種種的障礙。比如說很多世間人都認可的事情,(但不符合佛法的要求),那我們不能做。我們在家應該按照出家人的要求方式去做,這才能成就。
有的人把自己「標准」了,用在家兩字就把自己標准降得很低很低。實際上雖然你降低了,你覺得做得很順利,但和成佛沒有關系,只是個世間善法而已。
想成佛,在家居士必須克服在家的一切毛病和習氣的阻礙,這才能成佛。這個我希望大家能夠回去認真考慮,這也是個很重要的,不要失去機會。
有的人出家以後,還不知道怎麼修行,為什麼?他就是在家這一段時,他沒有利用好在家這一段的修持。如果知道在家應該怎麼樣攝住眼耳鼻舌身意,怎樣去掉色聲香味觸法,去掉貪嗔痴,在家怎樣和違反佛法的這種行為去做斗爭,這樣的話你不管是出家、在家,他都能修持。
很多人(講法)把在家居士這個標准降得很低,雖然滿足大夥的心願,大夥聽了很高興。但是,我說那是害你們,因為人身很快就過去了,不容易,信佛也不容易,我知道。
我信佛就很晚,未學佛時天天走在廟的跟前,不知道上寺廟里看一眼,不知道,一點都不清楚。等到因緣來了,才知道廟里原來就是自己的家,這時候都很後悔很後悔。
我們大家今生信佛了,千萬千萬把握住人生。雖然這個因緣有的沒太成熟,應該想法讓它成熟。不管在哪,我都要按照佛法去修行,都要攝住眼耳鼻舌身意,都要去掉貪嗔痴,這么去修行,這就對了。
不要分別在家和出家,在家我要像出家人修行,這才行。所以說,那種降低標準的做法,雖然是給了大家一個很好的寬慰——有的認為我在家已經很修行了——雖然給你個名聲,那終歸是「化城」(不是二乘的化城,而是完全虛妄的「化城」),啥作用也不起。
想真正了脫生死的時候,那就是一場騙局,只是一種欺騙而已。我想,我不想做那種人,所以我只能這么告訴你們。
在家居士要有出離心
「在家」這二字,本身就是障道的因緣。這個在家修行是很障道的,所以說必須把「在家」二字變為有「出離」,這才與佛法相應。因為在家是世間法,有了出離心才與佛法相應。
第二個在家修行應該嚴持戒律
為什麼在家要嚴持戒律呢?因為在家的違緣多,必須用重葯。你沒有重葯,是不能克服在家的誘惑的。真正能夠防備這個家所帶來的違緣,最好的良葯就是戒律。所以佛講,末法眾生以戒為師。以戒為師才能叫我們找到修行的道路。如果不能以戒為師,所修的一切都是外道,都是修羅道。
佛法是中道義,所以說佛法是以戒為它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你蓋什麼樓也是蓋不成的,只是說說而已。所以說在家修行要嚴持戒律,一不小心,就墮入了這個違緣里,是很危險的,我們必須心裡有準備。
在家修行,要轉化在家的概念。剛才我講了,要有出離心。比如說我有丈夫,或有妻子、有子女、有父母,怎麼辦?我們可以看維摩詰居士講的,他把父母比作是善知識,把妻子丈夫比作是同修道友,把子女比作成眾生。實際上維摩詰居士也是在家進行「出家」修行,也是這樣。
我們有的人就錯誤地理解了——何況維摩詰居士又是古佛再來。雖然維摩詰居士以在家相來度化在家的居士這一部分,同時他也是在說明,讓我們在家居士要早早地脫離這個家庭。
在不能脫離的情況下,一定把家庭變成道場,轉變人和人的關系。不要說這個是你的妻子、這個是你的丈夫……那就沒法修了;都變成道友,這樣我們修行就很容易得利。這是第三個。
在家修行一定要護持三寶。如果不護持三寶,你就失去老師,不管你在哪修,你都不會有老師的。一定要護持三寶,護持三寶就是護持你,也是護持你將來這個成佛的因緣。在家修行還得多放生……做很多事情,先說這幾點。(摘自溯源)
⑤ 為什麼在家修行的居士也要常去寺廟,原來是因為這個
在寺院做義工修福快,消除業障。福報可以作為修行的資糧幫助我們修行,可能自己在家修行內很容久得到的利益都不如在寺院發心做一次義工大。更像是一次充電,自己在家難免會有時懈怠,到寺院里看到僧人弟子辛勤修行勞動,感受寺院庄嚴的氛圍,也是在給自己修行以激勵。
⑥ 菩薩戒的居士可以到小寺廟去護持僧人師父嗎
神通都沒有,你護持個什麼?菩薩戒?這就已經打誑語了!
為沒有發菩提心,沒有菩薩智的人授菩薩戒的人,他也是個邪師!
⑦ 怎樣申請寺廟住持,就是說生活在寺院里
想申請在寺院里生活,有暫住和常住。通常找到寺院的課堂,跟寺院的出家師父版說明原因,按照寺權院的要求、規矩一般都能申請到在寺院。
但是在寺院住宿,需要注意,
根據寺院的規矩住宿、隨眾,尊重出家人、在家人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在寺院久了,也要事事白師,在家人不能做出家人的主,這是顛倒;
不得從事任何破壞佛法戒律,寺院規矩,國家宗教相關政策的事情,語言;
寺院是出家人修行的地方,在家人可以去寺院培植福報,在家居士的本分是護持三寶,而不是擠占出家人本就不多的資源,因此一定要注意這一點,不擠占出家人修行資源;
⑧ 在家居士去寺廟住宿應該怎樣向知客師說明需求
居士去了寺院客堂,先要禮佛,然後頂禮知客師父,直接向知客師父說明來意,逗留時間,請求住宿,由知客師父來決留宿與否。
⑨ (引用)在家居士怎樣護持三寶
那麼在家的居士護持三寶,怎麼去護持?分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護持寺廟常住物質上的財物布施。這個寺廟有困難了、那個師父有困難了,我們想辦法幫助他,更重要的是幫助這個寺廟的正法的弘揚。如果知道這個地方蓋了廟以後,或者說錢捐了以後,並沒有弘揚佛法、沒有弘揚正法,那我們要小心。你一定要護持正法。另一方面,在你內心當中,要護持正念,什麼叫護法?就是護持你心中有正法,居士心中也要有正法。什麼是居士心中的正法呢?就包括我們對三寶的第二個中堅力量是發菩提心的,有能力、有機會弘法的、護持佛法的居士。有些居士除了自己業余愛好和意念;以慈悲善良的心去做事情;以生起正確的知見,聽聞正教。然後你學習一個法門:包括念佛、參禪,在心中不離這個法門,不離開這個修持的法門,這就是護持自己的正念,這就是真正的護法。假如你在寺廟裡面,想到的是貪、嗔、痴;表現出來的是人我是非,那你不是一個真正的護法居士,你連法都沒有,甚至是在破法。因為讓別人跑到寺廟里來一看這個居士會說:哎呀,學佛的人都是這個樣子,我不學了,所以居士的責任重大。
三寶是最珍貴的,你一旦有了這個感受以後,這個感受你不要讓它丟失,你一直感覺到,在人世間只有三寶是我的皈依。這才算是見聞讀誦、解說受持,才算四個字。
這是從護法的角度來說,那麼從學習佛法的角度來說,居士的中堅力量非常強大。佛在世,有維摩詰居士,佛滅度以後有許許多多大德居士,在佛教史上留下弘法利生的功德無量。在中國過去有南北朝時期的付大士;唐朝的龐居士;近代的楊仁山居士,還有趙朴初居士,很多居士都竭盡全力的弘揚佛法,護持正法。那麼居士護持佛法的重要性到底在哪裡?如果用一個比喻來說:師父在寺廟里接引大眾,他在那裡是等著居士來學習的,那麼那些不學佛的人,沒有遇到佛法的人,他怎麼會來向師父學習呢?就是靠居士在後面推他來,居士要引導社會大眾來學習佛法,你的責任就重大了。你怎麼去引導社會大眾?首先你的行為、你的知識、甚至你的長相,你都要讓社會大眾,生歡喜心,你不能學了佛以後,整天搞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吃素一吃,什麼好菜也不吃,吃一點菜乾,吃了幾天,面黃肌瘦的,人家一看:我學佛不學了,越學身體越差。沒有智慧,佛法是智慧的結晶啊!你必須有智慧、有定力;別人遇到煩惱的時候,你能站出來,幫別人解決煩惱;人家遇到人生困難的時候,你能告訴他,我有辦法引導你到寺廟來親近善知識、恭敬三寶,讓他的煩惱消除了。
所以所有的居士,到寺廟來,一定要想到,這個是讓信眾來學習的地方,不是讓大家來講是非的。發現有些寺廟的護法居士非常不如法,當然是不懂啦!懂的人是不會的,不懂的人他一看到這個寺廟的師父對我好一點,跑出去拉居士去了:你不要到那個廟去,到我這個廟,這個廟的師父好一點。你在講是非,講那個地方不好,這是誹謗三寶,罪過大的不得了,一點兒功德也沒有。你如果講:某某居士,你到這個寺廟來,這個寺廟師父很好。這樣講功德無量。差在哪裡啊?差在他另外一句話:別人那個寺廟不好。你不要講哪個寺廟不好,你要講哪個地方好,就可以了。因為講哪個地方好,這個信徒聽了:噢!這個寺廟好,我去。所以,在寺廟里,有些信眾,這個師父對你客氣一點,旁邊的居士就開始嫉妒了:師父對他好對我不好。你來這里干什麼的啊?三寶是至尊無上的,你能夠見到三寶,都是功德無量。諸位不要小看噢!在寺廟里、在大街上都能看到出家人,好象很平常。不平常,你不要以為看到三寶、看到有一個能穿僧裝的出家人是很容易啊!沒有正法的地方,你就見不到真正的三寶。所以大家看到僧人、看到三寶、看到寺廟,你生起一個歡喜心,這個功德也無量。如果你見到寺廟、見到師父生起的是煩惱心,在那裡講是非,小心,你從此種下跟三寶要斷絕關系、斷絕緣份的惡念,因為你在排斥三寶。所以起心動念,一定要護持。如果在你心中,想到某一個師父是不好的,那從此以後,你的心中就有一份跟三寶無緣的這個業障種子種在心中。因此在心中要能生起對一切三寶無比的尊重。這樣我們生生世世不離三寶。進一步你才能夠在社會上,在生活工作中把你身邊的這些人慢慢的引導過來皈依三寶,這樣子的弘法才是正規如法的。所以居士對於佛法的弘揚也有起這個中堅力量的作用。
自己修行以外,他也投入很多時間來護持三寶。但是,大家要知道在弘法利生的過程中,實際上居士跟師父的關系是什麼?居士是起外護作用。三寶是核心,就是佛、法、僧。僧人代表三寶,佛像他不能代表三寶,他代表是佛寶,經書他也不能代表三寶。唯獨是出家的師父他可以代表三寶,為什麼呢?因為僧人他能夠說法,他所說的法是按照佛經裡面來說的,所以他說的法就是法寶,他說法的本身就是代佛說法。因為我們自己都是凡夫眾生,出家人也有大部分都是凡夫,凡夫眾生按自己的思想、妄想說法是有罪過的。所以我們以聖言量,按照佛說的法為標准而去說法,一切講經說法的師父都是代表佛陀來說法的,那麼我們大家在心中對於僧寶,對於所有的出家人都要生起跟佛一樣的尊重心、恭敬心。以這三寶做為核心,然後護持三寶的、護持正法、護念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