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陽關玉門關的資料和詩詞
陽關和玉門關位於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縣境內,是漢代設在「絲綢之路」南北兩道上的重要關隘。它們象是威武的戰士,佇立於咽喉要道,迎送著古往今來的一切高朋與佳賓。
唐代詩人王維有首膾炙人口的《渭城曲》,詩曰:「渭城朝雨裛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山陽關無故人。」那種幽怨凄涼的別緒,牽動著人們的心弦,使人對千古盛傳的陽關心馳神往。從敦煌縣城向西南行,不一會就進入浩瀚的戈壁灘。褐色的荒漠、遠處偶然閃過一座座烽燧,好象把人們帶入「胡煙與塞塵」(王維《送劉司直赴安西》)那種古老而神秘的境地。再往前約一百四十里路程,爬上一座石崗,眼前陡然出現一片碧綠,這就是南湖。
南湖這一塊奇跡般的綠洲,東靠祁連山尾大戈壁,西連無際的白龍堆大沙漠。在古代。這里原也有一座縣城,漢代叫龍勒縣,是敦煌郡所轄六縣之一。到了唐代,改名壽昌縣,歸沙州管領。當年的古城已被埋在沙漠中,那個相傳曾經出過天馬的渥窪池,雖然幾經滄桑,但仍留下了一泓碧波,即今黃水壩。今日南湖這一帶如畫的沃野良田,正是勤勞的人們通過長期與風沙搏鬥,在渥窪池底托起的一塊無比珍貴的翡翠。
穿過綠樹蔥郁、渠道縱橫的南湖田園,霎那間,就能見到一條叫龍勒山的山樑。相傳從前有一匹龍馬,朝發咸陽,暮及邊關,在這里遺下了寶勒,也給這座山崗帶來了美名。這一帶有三座烽燧,分布在風蝕台地上。有一座烽火台雄踞高處,四面一片空曠荒寂,使這座烽火台更加顯得雄偉,氣勢非凡。台旁豎立一個牌子,上面寫著說明:
墩墩山烽燧系漢代建築,約公元前111——102年。現殘高4.7米,上寬南北8米,東西6.8米,底寬南北8.8米,東西7.5米。為古陽關候望之地,故有「陽關耳目」之稱。
離烽火台不遠,有一個廣闊的沙灘,俗稱「古董灘」。在這里不時可以撿拾到古代陶器碎片、銅箭頭、銅帶鉤、石磨和各種鐵制工具以及漢代五銖錢、唐代開元通寶、貨泉通寶、榆梜錢等古代貨幣,還有產自西域的五色料珠、琥珀珠之類的裝飾品殘片。有時還可找到黑色的陽關磚,這種古磚質地細膩堅實,扣之發金石聲;用這種磚石還可制名貴的硯台。這些埋沒在風砂中的古代文物,使人依稀看到了當年陽關道上信使往返、商旅絡繹不絕的盛況。
從古董灘向西翻越幾道山樑,就能見到真正的陽關遺址了。與腳腕一樣高低的牆基隱約可辨,碎磚破瓦滿地散落。一九七二年,酒泉地區文物普查隊曾發現大型板築遺址,經過試掘,房基清晰,排列有序,面積有上萬平方米;還發現窯址、耕地遺址,連地埂、水渠也明顯可見,分布面積有十平方里。可見,這兒在古代曾是個人煙密集、經濟繁榮的他方。
考古工作者根據文獻資料結合地理形勢作出判斷,認為這里就是漢唐時代的陽關。據《史記·大宛列傳》正義引《括地誌》,謂陽關在沙州壽昌縣西六里。《舊唐書·地理志》壽昌縣條下:「陽關,在縣西六里。」巴黎藏石室本《沙州圖經》殘卷記載:陽關「在縣西十里,今見毀壞,基跡見存。」上列史料,確指陽關在南湖西隅是無疑的。
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後,開發了河西走廊。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由酒泉郡分置敦煌郡,即史書所稱的「列四郡,據兩關」。敦煌郡所轄的龍勒縣設陽關和玉門關,都是都尉治所,分扼天山南北兩路的咽喉,成為「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魏晉時在陽關置縣,唐朝在漢龍勒故地置壽昌縣,陽關還在繼續使用。唐代高僧玄奘從印度取經歸國,也是取道天山南路,西入陽關。著名邊塞詩人岑參唐天寶年間在安西都護府任職時,曾「二年領公事,兩度過陽關」(《寄宇文判官》)。唐陽關已受風沙侵蝕,處沙漠邊緣,成為荒漠邊關的代名詞了。由於歷史上頻繁的戰爭,大規模的開荒屯墾,破壞了這個地區的植被和水源,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黃龍滾滾東來。宋遼以後,人們遷離陽關;元朝以後,陽關和壽昌縣城終於被流沙吞沒了。
從陽關出紅山口,向北約一百三十五里路程,便可到達玉門關。另有一路,從敦煌縣城出西門,過黨河,在戈壁上向西北行,經過人頭疙瘩,再沿疏勒河南岸向西至大方盤城,南循戈壁也可西至玉門關。玉門關位於敦煌縣城西北一百六十多里一個叫「小方盤」的地方。廣為傳誦的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有著這樣的詩句:「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他真實地描畫出了古代蒼涼、遼闊的邊塞風光,玉門關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玉門關廢墟遺址,是一座破舊的四方形小城堡,聳立在茫茫沙海中的砂石崗上。關城周垣尚在,面西有一門,而北垣一門已堵塞。城堡是用黃膠土板築成的,城牆高達九點七米,東西寬二十四米,南北寬二十六米多,面積有六百三十多平方米。周圍尚有營壘、炮台、古塔之類的遺址。從城北的廢墩處挖掘出來的漢簡,記有「玉門都尉」字樣。巴黎藏石室殘本《沙州圖經》亦載玉門關,謂「周回一百廿步,高三丈」。這些材料說明,玉門關的位置和城牆大小,與今日小方盤關城大致相合。玉門關自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置,一直設在敦煌;隋唐以後,玉門關關址東移至瓜州晉昌(今安西縣)雙塔堡一帶。
登上古關城堡,可見四周空闊浩瀚的景色,異彩閃爍的風姿。關城近處地形低窪,形成一個圓形的盆地,沼澤上蘆葦叢生,胡楊茂密。關城旁橫卧乾涸的疏勒河,河川上大大小小的卵石灼灼發光。河兩岸伸延著累累的沙丘。沙丘間雜著叢叢紅柳以及沙漠上特有的野卉。遠處,北面有北塞山綿亘不絕的峰巒,南面是青海長雲暗雪山。浩瀚的沙漠與古老的城垣相映,會使人驟然湧起一股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自豪之感。
在小方盤城西北四十里,還有大方盤城。城在疏勒河南,分內外二重,外城垣傾圮已盡,唯北垣僅存少許。內城分三室,面南各自辟門。原來四周均有碉樓,大多僅存殘基。倫敦藏石室本《敦煌錄》載:「河倉城,州西北二百三十里,古時軍儲在彼。」大方盤即古之河倉城,是當時的大糧倉,儲藏糧草以備戍邊和交通所用。我國考古學家曾在這一帶掘得石碣,上面所刻的文字說明晉武帝時猶在這里建城,西邊不遠的玉門關也當還未廢棄。
從玉門關城堡向西北瞭望,大道遺址在沙漠的掩沒下隱約可見。這是漢唐「絲綢之路」的北道。《元和郡縣志》載:「玉門謂之北道,西趣車師前庭及疏勒。」出玉門關後,沿天山南路西行,經車師前王庭(今新疆吐魯番)和龜茲(今新疆庫車)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再由此向西南行,經大月氏、大夏(今阿姆河流域),可到達安息(今伊朗),最後通往印度、西亞以至歐洲諸國。公元四世紀,著名的佛學翻譯家鳩摩羅什,經玉門關到武威,以後到長安。相傳鳩摩羅什路過這里時,所乘的白馬死在敦煌,曾建塔埋葬。至今,這座白馬塔在沙州古城東南角(今黨河公社紅星塔一隊)的棉地里,依然巍峨屹立,鐵鈴叮當。通過玉門關這個門戶,中國的絲、絲織品和土特產輸送到西方,西域以及以西各國的葡萄、石榴、核桃、苜蓿和文藝、宗教也相繼傳到中原。西域的美玉珠寶晶瑩璀璨,天下譽稱。珠玉經雄關輸入中原,關城也由此而得名「玉門」。玉帛象徵友誼和富庶,絲綢之路源遠流長。
漢長城蜿蜒縈曲,從玉門關的北面繞過。今日,從敦煌東北與安西交界處的北湖,直到玉門關西三十里的西湖終點,還保存著三百多里漢代長城的遺址。現殘存的長城高三米、基寬三米、預寬一米,由沙礫石、黃土和蘆葦、紅柳分層交錯夯築而成,至今仍很堅固。在長城線上,保存烽燧七十多座。從長城終點馬迷兔向西北、西南方向的兩條不同路徑上,也分布若干烽燧,繼續延至新疆。由玉門關向南伸向陽關,直至黨河口,共築有烽燧九座。建在風蝕台地上的這些烽燧,其中有一部分保存較完整,高聳挺拔。烽燧頂部有小屋,戍者的居室、火坑、爐灶以及守望時上下的階梯,依稀仍可辨認。亭障遙相聯屬,伸向遠方,平時「十里一揚鞭,五里一走馬」,傳遞信息;一旦遇到敵情,點燃積薪葦炬,逐烽相傳。玉門關附近一座座亭障的殘牆斷垣,使人們尤易想起「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的古代征戰生活。
小方盤的城墟、附近的古城和烽燧,出土的「流沙墜簡」,伴著沙漠的駝鈴聲,向我們講述著玉門關的興衰和時代的變遷。更為令人欣喜的是,今日人民「引得春風度玉關」早已開始譜寫著歷史的新篇章。
B. 萬里長城用什麼材料建城的
明以前是石頭、夯土、米漿;
現代是石頭、水泥。
C. 蘆葦能否作玉門關修建材料
嗯蘆葦不能作為玉門關修建的材料因為蘆葦的話它比較軟但是你可以霍維像一些別東西可以
D. 修築長城的材料是什麼
關於修築抄長城的建築材料,在沒有大量用磚以前,主要是土,石和木料、瓦件等。需用的土、石量很大,一般都就地取材。在高山峻嶺的地方,就在山上開取石料,用石塊砌築。
在平原黃土地帶即在就地取土,用土夯築。在沙漠地區還採用了蘆葦或紅柳枝條層層鋪砂的辦法來修築,如像今天還保存的新疆羅布泊與甘肅玉門關一帶的漢長城就是這樣修築的。
修築的方法是鋪一層蘆葦或紅柳枝條,上面鋪一層砂石,砂石之上再鋪一層蘆葦或紅柳枝條。這樣層層鋪築,一直鋪砌到五、六米的高度,蘆葦或柳枝的厚度約五厘米左右,砂石的厚度約二十厘米左右。
明朝的長城在許多重要的地段採用了磚石壘砌城牆,所用的建築材料更多了。除了土、石、木料之外,還需用大量的磚和石灰。這些建築材料也都採用就地取材的辦法。
磚瓦都是採取就地開窯廠燒制,石灰也就地採石燒制。修築關城和堡子、敵台房屋用的木料也就近採伐。如果近處沒有可供採伐的林木,就要從遠處采運。
在每一段分包修築的施工組織中還專門設置了辦料的部門和石場、窯廠。如在居庸關、八達嶺發現的石碑上就記載有各項窯廠和石場辦料部門的名稱,而這些部門的人員為數甚大。
E. 玉門關在哪裡
在敦煌市西北約90公里的戈壁灘上。
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在敦煌縣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灘上。西域的和闃玉就是從這里傳入中原的,故名「玉門關」。
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後,東西方貿易交流日漸繁榮,為了保證絲綢之路的安全、暢通,大約於公元前121年至公元前107年間,漢武帝下令修建了 「兩關」,即陽關、玉門關。玉門關成為漢代重要的軍事關隘和絲綢之路北路上的關隘。
現在的漢玉門關遺跡,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矗立在東西走向戈壁灘狹長地帶中的砂石崗上。關城全用黃土夯築而成,面積為633平方米。城垣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4米,殘垣高9.7米。西、北牆各開一門。南邊有鹽鹼沼澤地,北邊有哈拉湖,再往北是長城,長城以北是 疏勒河故道。東西走向的長城蜿蜒逶迤,一望無際。在東西長城的南邊,還有一支南北走向的長城,繞過玉門關的西側,向南直達陽關,城北坡下有東西大車道,是歷史上中原和西域諸國來往中轉及郵驛之路。
(5)玉門關修建材料有什麼擴展閱讀:
玉門關,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一前105年)修築酒泉至玉門間的長城,玉門關當隨之設立。
據《漢書·地理志》,玉門關與另一重要關隘陽關,均位於敦煌郡龍勒縣境,皆為都尉治所,為重要的屯兵之地。當時中原與西域交通莫不取道兩關,曾是漢代時期重要的軍事關隘和絲路交通要道。
漢班超久在絕域,年老思歸,上書曰:「臣不願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張岱《夜航船》
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玉門關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F. 玉門關建於什麼時候
玉門關又稱小方盤城,建於公元前111年左右。為絲綢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位於專敦煌城西屬北90公里處戈壁灘中。關城為正方形,黃土壘就高10米、上寬3米、下寬5米的城牆保存完好,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4米,面積633平方米,西北各開一門。
玉門關遺址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由戈壁、荒漠、河流、湖灘共同組成的自然地理環境中,北與北山相望,南與祁連山呼應,東南距敦煌市約90公里,西距羅布泊東部邊緣約150公里。此區域在地理區域上具有東西交通分界的標志地位,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交通的重要通道。
(6)玉門關修建材料有什麼擴展閱讀
玉門關游覽指南
最佳季節:每年5至10月,是酒泉最佳旅遊季節。酒泉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海拔1400米,全年溫差較大,地處內陸中溫帶乾旱區,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嚴寒期較長;夏無酷暑;春秋兩季短暫而不明顯;乾燥少雨,氣溫日差較大。每年2月最冷,最低氣溫為-21.6℃,7月最熱,最高溫度為38.4℃。年平均氣溫為6.9℃,降雨量82毫米。
建議遊玩:1-2小時
門票:門票40元/人
開放時間:08:00~18:00
G. 有關"玉門關"你知道哪些知識
關名。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陽關,玉門關,曾是漢代時期重要的軍事關隘和絲路交通要道。說起玉門關,大家馬上會想到一首膾炙人口的唐詩,這就是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中那悲壯蒼涼的情緒,引發我們對這座古老關塞的嚮往。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位於敦煌市西北90公里處。相傳西漢時西域和田的美玉,經此關口進入中原,因此而得名。汽車沿著215國道向西行駛,翻超阿爾金山,就可以到達青海省的柴達木,西部油田,新疆若羌和西藏拉薩。今天前往玉門關景區,可以欣賞到一望無際的戈壁風光,以及虛無飄渺的海市蜃樓;形態逼真的天然睡佛以及戈壁中的沙生植物。這些景物與藍天、大漠、綠草構成了一逼遼闊壯美的神奇畫面。提起玉門關首先要講到張騫出使西域的一段歷史,絲綢之路開通後,東西方文化、貿易交流日漸繁榮,為確保絲綢之路安全與暢通。大約公元前121年---107年間,漢武帝下令修建了「兩關」,即:陽關、玉門關。
現在的漢玉門關遺跡,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聳立在東西走向戈壁灘狹長地帶中的砂石崗上,南邊有鹽鹼沼澤地,北邊不遠處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長城,長城北是疏勒河故道。東西走向的長城蜿蜒逶迤,一望無際,每隔5里或10里,就築有一座方形烽火台,在長城烽燧的周圍,還有明顯房屋遺跡。在東西長城之南,另有一支南北走向的長城,繞過玉門關西側,向南直達陽關,關城北坡東西走向車道直通西域。玉門關關城全用黃土夯築而成,面積約600多平方米。城垣東西長245米,南北寬264米,殘高97米城牆上寬均為37米,東西牆下寬4米,西北牆下寬49米,開西、北兩門。城頂四周有寬13米的走道,設有內外女牆。城內東南角有一條寬不足1米的馬道,靠東牆向南轉上可直達頂部。
漢玉門關
玉門關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一前105年)修築酒泉至玉門間的長城,玉門關當隨之設立。據《漢書·地理志》,玉門關與另一重要關隘陽關,均位於敦煌郡龍勒縣境,皆為都尉治所,為重要的屯兵之地。當時中原與西域交通莫不取道兩關。
對於漢玉門關的關址,歷來看法不盡一致。唐宋時期的一些古籍,如《括地誌》、《元和郡縣圖志》等,均認為在唐壽昌縣(今敦煌市南湖鄉壽昌故城址)西北118里。敦煌遺書《沙州圖經》、《沙州城土鏡》、《壽昌縣地境》等認為在唐壽昌縣北160里。本世紀以來,依據敦煌西北80公里許的小方盤城所出「玉門都尉」等漢簡,許多學者認為該城即漢玉門關。還有人認為最早的玉門關在敦煌之東,或即漢玉門縣(今玉門市赤金鎮)附近,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李廣利伐大宛後才遷到敦煌西北。近年,甘肅省博物館、敦煌市博物館依據敦煌馬圈灣等地烽燧遺址所出漢簡以及當地地形、驛道相關位置等考證,玉門關應位於臨要燧東側,玉門候官燧(馬圈灣)西側,似在小方盤城西11公里的馬圈灣遺址西南O.6公里處,通往西域的古驛道從此高地中間穿過。但關城遺址尚未找到,或已毀壞無存。以上盡管看法不一,但均認為漢玉門關位於敦煌西北,終漢之世沒有改變。敦煌漢長城沿線烽燧遺址所出大量的簡牘亦證明了這一點。
隋唐玉門關
隋唐時,玉門關關址由敦煌西北遷至敦煌以東的瓜州晉昌縣境內。唐慧立彥棕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玄奘法師西行求經,於貞觀三年(629年)九、十月間抵達瓜州晉昌城(今甘肅安西縣鎖陽城),在當地詢問西行路程,有人告知:從此北行五十餘里有一葫蘆河,「下廣上狹,涸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門關,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玄奘遂在瓜州找了一位胡人向導,於半夜三更到達河邊,遙見玉門關。「乃斬木為橋,布草填沙,驅馬而過」。葫蘆河即今流經玉門布、安西縣等地的疏勒河。這里標明瓜州晉昌城以北五十餘里的葫蘆河上置有玉門關。《隋書·西突厥傳》、《元和郡縣圖志》亦記載玉門關在瓜州晉昌縣境。據此,學界普遍認為隋唐時期的玉門關位於鎖陽城北30公里許(約合唐里50餘里),即安西縣城東50公里處的疏勒河岸雙塔堡附近,已移至漢玉門關東約240公里之處。這里正處交通的樞紐地位,東通酒泉,西抵敦煌,南接瓜州(鎖陽城),西北與伊州(哈密)相鄰。且傍山帶河,形勢險要。其四周山頂、路口、河口要隘處今仍存古烽燧11座,如苜蓿烽、亂山子七烽等。關址於1958年修建雙塔水庫時被淹,每年冬季枯水時可露出水面。關牆已坍,夯築,殘寬3.5—4米,殘高O._3—0.75米,南北160米,東西155米,開東、西二門,四周環以護城河。關牆內外散落大量素麵灰陶片、碎磚塊、花崗岩石條、殘石磨等,均系隋唐時期遺物。
唐邊塞詩人岑參曾作《玉門關蓋將軍歌》:「玉門關城迥且孤,黃沙萬里白草枯。南鄰犬戎北接胡,將軍到來備不虞。五千甲兵膽力粗,軍中無事但歡娛。……」形象地描繪了玉門關的沖要地位。守關甲兵多達五千,其規模之大可以想見。隋唐玉門關為何東徙瓜州?這與當時伊吾路,即由瓜州經玉門關徑趨西北直達伊州(今哈密)的道路之開通有關:此路之名始見於北周。《周書·高昌傳》:「自敦煌向其國多沙磧,道里不可准記,唯以人畜骸骨及馬糞為驗。又有怪異。故商旅來往,多取伊吾路雲。」這條道路在敦煌唐人寫卷中又稱之為「第五道」。它的開通使瓜州與伊州直接連通起來,無須再繞行敦煌又往,縮短了驛程,玉門關自然亦隨之東徙瓜州。
五代宋初的玉門關
到五代宋初,玉門關址又有了新的變動。敦煌遺書《西天路竟》記:「靈州西行二十日至甘州,是汗王。又西行五日至肅州。又西行一日至玉門關。該文書為北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派遣行勤等人赴西域求法使團中一位僧人的行記。行勤等由肅州(今甘肅酒泉市)一日可抵玉門關。一日行程一般在百里以內,表明此時玉門關已東移至今酒泉城西不出百里的地方,當位於今嘉峪關市界內,已在安西縣雙塔堡東200公里許。宋人曾公亮《武經總要》記,肅州「西至玉門關七十里」:「肅州又九十里渡玉門關」。一作70里,一作90里,雖不盡一致,但亦相去不遠,均為一天的路程,與《西天路竟》所記吻合。五代後晉高居誨《使於闐記》載,由肅州「渡金河,西百里出天門關,又西百里出玉門關,經吐蕃界」。金河即今流經酒泉城西的討賴河。考之史籍肅州附近從未設過天門關,所記天門關在肅州西百里,百里系取成數,其位置相當於上引史料中的玉門關,「天門」當為「玉門」之誤,因字形相近或字體漫漶致誤。至於所記肅州西二百里的玉門關,實為當時玉門縣,玉門軍的治所,而非玉門關。兩唐書《地理志》、《元和郡縣圖志》等典籍皆記載玉門軍在肅州西200里許,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攻軍置縣。故高居誨之玉門關蓋玉門縣之誤。
綜上可見,五代宋初的玉門關位於肅州城西70一100里之處.已移至唐玉門關之東200公里許。酒泉城西70--'100里地方正是嘉峪關黑山的所在(位於明代嘉峪關城樓西北15里),該山系走廊北山的一部分,山體平地拔起,橫亘於走廊平原之上,相對高度一般200—500米。山體南部有一條東西延伸的天然峽谷,長約10公里,寬80一120米,南北兩側山岩壁立,陡不可上,形勢險峻,今名石關峽或水關峽。峽內有大道,可通車馬,成為古代由酒 泉西出的要日。峽中還有一股名為紅柳溝的泉水由西向東流去,泉水自南北兩山崖間滲出,匯為水流,遂為穿越石關峽的沿途行旅提供了良好的補給水源。古代在乾旱戈壁地區行進,沿途人畜水源補給為最重要的問題之一。由肅州西行一日恰、可得到紅柳溝泉水的補給,因而石關峽也就成為十分理想的必然通道。石關峽東端距酒泉75里許,西.口距酒泉約95里,這一里數恰與以上記載中玉門關的位置相合。可以斷定,石關峽為五代宋初的玉門關無疑。關城遺址設於東口,已毀壞殆盡,今僅存一些殘跡。
玉門關為何要東移石關峽?有其兩方面的重要原因:一是從當時河西走廊一帶的政治軍事形勢來看,石關峽的位置正當東面的甘州回鶻與西面的瓜沙歸義軍政權的分界處,自然成為東西交通的要口。二是與當時第五道的廢奔,以及沙州社會長期穩定,沙州及其以西道路的暢通密切相關。第五道雖由瓜州 可直達伊州,無須繞行沙州(敦煌),驛程較短,但要穿越八百里的莫賀延磧,極乏水草,路況險惡。而如果由瓜州繞經沙州再至伊州(稍竿道),雖路程較第五道遠了近百里,但沿途戈壁沙漠的規模較小,水草條件稍好,行走較易。於五代宋初的敦煌遺書等史籍中見,這一時期瓜、沙二州在曹氏歸義軍政權統治下,社會安定,穿越河西走廊的來往的行旅皆經由沙州而往,而未見有人取道第五道的,表明該道已棄之不甩,該道上設置的唐玉門關(雙塔堡)自然隨之廢棄,遂被置於今嘉峪關市石關峽的新的玉門關所取代。
自北宋仁宗景有、三年(公元1036年)西夏佔領整個河西走廊後,玉門關就從史籍上消聲匿跡了。玉門關自西漢元鼎或元封中設置以來,伴隨著中西交通的發展,歷時1140餘年,關址也經歷了幾次大的變遷。玉門關在東西交通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H. 玉門關是什麼
玉門關,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回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漢時為答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一前105年)修築酒泉至玉門間的長城,玉門關當隨之設立。據《漢書·地理志》,玉門關與另一重要關隘陽關,均位於敦煌郡龍勒縣境,皆為都尉治所,為重要的屯兵之地。當時中原與西域交通莫不取道兩關,曾是漢代時期重要的軍事關隘和絲路交通要道。
I. 玉門關是什麼時候建成的
玉門關,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回石時取道於答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一前105年)修築酒泉至玉門間的長城,玉門關當隨之設立。據《漢書·地理志》,玉門關與另一重要關隘陽關,均位於敦煌郡龍勒縣境,皆為都尉治所,為重要的屯兵之地。當時中原與西域交通莫不取道兩關,曾是漢代時期重要的軍事關隘和絲路交通要道。
J. 影響玉門關長城建設的原因是什麼
玉門關在今天的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根據現在的遺址看,它們並不是連在一回起的,現答在的漢玉門關遺跡,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聳立在東西走向戈壁灘狹長地帶中的砂石崗上,南邊有鹽鹼沼澤地,北邊不遠處是哈拉湖,再往北才是長城,長城北是疏勒河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