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建材百科 > 佛教中的建材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的建材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1-02-06 01:52:48

① 佛教中的刻是什麼意思

您所指的是石刻佛經嗎?

② 佛教中的和是什麼意思

和合,中道義;佛、法和合即成僧; 智慧與理義和合,即自性佛性、光明顯發。

③ 佛教中,承事是什麼意思

承事的意思是禮拜、供養,親聽佛陀說法,跟隨佛陀修學。對所有的佛都是這樣。專
在《增一阿含經》中屬,佛告訴諸位比丘,禮敬佛陀,承事佛陀,如打掃殿堂,擦拭佛像,供養香花,燃燈換水等,有五種功德:

一者,身相端正。人瞻敬佛像,見佛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清凈庄嚴,而心生歡喜,於是自己後世就能得到相貌端正的果報。

二者,見到佛的形象,口中稱念贊嘆「南無如來、無所著、至真、等正覺」佛號,景仰如來功德而發自內心地贊嘆,並稱頌皈依,將來可以得到美妙悅耳的音聲。

三者,因為用華香供養布施佛,便可以得到多財富貴的果報。

四者,將來生於長者家。由於見到佛的清凈形象,心靈受到凈化,再沒有染污心,沒有貪著心,用志誠懇切的心進行禮拜。現在禮敬佛陀,將來會生到大富長者家,從而受到他人的恭敬。長者是對富有資財,又具有德行者的通稱,如佛經中的須達長者等。

五者,命終後得生於天上。

④ 佛家用什麼法器.都是什麼材料的

一、念珠

「念珠」,也稱作「佛珠」、「數珠」、「誦珠」、「咒珠」,昌念佛菩薩聖號或持咒時,用以計數和束心的工具。

念珠,梵名叫做「缽塞莫」。根據佛經記載,持有念珠的本尊是毗俱胝菩薩。「毗俱胝」在梵文中,是皺眉頭的意思。在佛教中,毗俱胝菩薩代表著大悲者,具有不可抗拒的大威勢力。這尊菩薩額上有眼,有四隻手臂,左邊一手舉著蓮花,一手拿著凈瓶,右邊一手結施無畏印,另一手把持的就是念珠。

念珠是怎麼流傳到僧眾當中去的呢?

相傳從前有個國王叫毗琉璃,有一次他乞求佛陀,說自己的國家邊遠弱小,連年來又匪寇瘟疫不斷,所以「谷貴民困,我常不安」。佛法這么深蘊廣大,可是在他的國家裡卻不遍行,希望佛陀能「垂示法要」,指出一條光明之路。佛陀於是告訴他如果想要滅除煩惱,富國強民,那就用香木做一百零八個珠子,貫成一串,隨身攜持,無論行走坐卧,都要在心裡默誦「南無佛陀」、「南無達摩」、「南無僧伽」的法號,每誦一遍,就捻過一粒珠子,「若能滿一百萬遍者,常得斷百八結業,而得無上之勝果,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涅盤。」國王就遵照佛陀的指示去做。這樣,念珠就在信奉佛教的僧眾中流布開來了。

念珠的粒數,按藏經的記載:最上品的念珠是一千零八十粒(這種念珠,因太長,僅及少數曾僧大德或潛修者使用,以及名僧在大法會中作為裝飾使用);上品一百零八粒(密宗行者為一百一十粒);中品五十四粒;下品二十七粒。另有四十二粒、二十一粒、十四粒及凈土宗的三十六粒、禪宗的十八粒等共九種。它的粒數各有其含義:如一千零八十粒的,是包括了十法界的一百零八個數,而成為一千零八十粒。一百零八粒的,是表示單純的一百零八種煩惱;或一百零八尊佛的功德;或一百零八種無量三昧,或本有的五十四位與修證(由修行而得者)的五十四位。五十四粒的,是表示修生(既由精修行持而得的一種境界,與修證同)之五十四位。四十二粒的是住、行、向、地等菩薩乘之階位。二十七粒的是表聲聞之二十七賢聖。二十一粒的是代表本有的十地與修生之十地及佛果。十四粒的,是代表《仁王經》所說的十四忍(三賢、十聖加正覺)。其餘三十六、十八等粒數的,有的是為攜帶方便,是一百零八數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而已;有的則是外德所表之三十六天罡或十八種神通變化,別無其他深義。

關於念珠的材質,佛教典籍中的說法並不一致,舉凡金、銀、銅、鐵、玉石、珠寶、木材、草籽等等,幾乎各種材質都有所羅列。據說,按照佛教中的三部、五部之差別,所用念珠的材質是不一樣的。如五部就認為,佛部用菩提子,金剛部用金剛子,寶部用金或各種珠寶,蓮花部用蓮花子,羯摩部用種種具有和合意味的珠子,等等。其中,以菩提子為最勝。材質的差別表示了念誦功德的差別。《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中說,每誦掐一遍,鐵珠得福五倍,銅珠得福十倍,珍珠珊瑚等得福百倍,木榀子得福千倍,蓮子得福萬倍,陀羅法叉得福百萬倍,開烏盧拖羅怯叉得福千萬倍,水晶得福萬萬倍,要是用菩提子為念珠,就不用念誦法號了,因為只要持有此珠者,就已經等同於念誦諸佛咒了,當然是得福無量了。

另外,念珠的製造也是有規定的,規范的念珠有著母珠和記子的區別。一般母珠為金珠,記子為銀珠,也可根據材質的不同來決定母珠和記子的材質。

特別需要提醒的是,拿念珠的方法是:將念珠展開,右手四指下托,念佛或持咒時,從母珠(最大的那一粒)旁的第一珠起,拇指下掐,一句一珠,或一咒一珠,掐輪到母珠時,即刻由左向內轉過頭來,再從母珠旁的第一珠掐起,千萬不要跨越或直掐而過母珠。經雲:「不應越母珠,驀過越法罪。」因為繩線代表觀音,母珠代表彌陀。

二、蒲團

蒲團是人們最常見到的佛家法器,寺院里的僧人在朝幕課誦或進行各種儀禮時,都是用蒲團席地而坐。在寺院中,還會准備一些蒲團給前來燒香拜佛的人用。應該說,廣義上的蒲團並不是佛家的專有用具,但是,佛家使用蒲團卻有著自己的緣由。

相傳,當年佛祖釋迦牟尼就是坐在吉祥草鋪成的蒲團上悟道的。佛祖決定舍棄王位,出家修行以普度眾生。一天,他來到一棵蓽缽羅樹下,採集了很多吉祥草鋪在地上,盤腿而坐,發誓一定要悟出解脫之道。終於在一天黎明,他戰勝了最後的煩惱魔障,徹底覺悟,成了佛家之祖。

據說,佛祖坐用的吉祥草是一種蘭花的莖葉,因為這種吉祥草很難尋,所以後來的僧眾們就用「蒲」來編織成厚而圓的墊子,當做修行禮拜的坐具。

蒲是一種水草,有一種清香的氣味,所以又叫做「香蒲」。蒲草蓬鬆柔軟又透氣,用它編織成席、墊來坐卧使用,既舒適爽快,又可以隔除地氣。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蒲團的材質和形狀都有了很大的改變。現在的蒲團大多是用布料做外套,填充進棉花、木棉或泡沫塑料等柔軟物做成的。它的形狀也不再僅限於圓形的,出現了方形或長方形的蒲團。一般來說,蒲團厚約十厘米,大小約七十二厘米,總之以能夠全身盤腿穩坐為宜。

佛家使用蒲團主要是用來坐禪和禮拜。佛家使用蒲團進行禮拜的方法也不盡相同,如佛部、蓮花部、金剛部等都各有其法。那麼普通信眾怎樣使用蒲團來進行禮拜呢?

普通信眾既然步入寺院燒香拜佛,就應該按照佛家的規則來使用蒲團。一般來說,大殿佛像前面總是擺有三個蒲團,正中央的蒲團是給方丈、住持等大法師專用的,切不可隨意在上進行禮拜。應該向兩旁的蒲團,分男左女右去拜用。

禮拜的方法也與俗制不同。首先要肅立,合掌於胸前,收束雜念,瞑目觀想規定經文或所拜事由。然後先伸右掌按於蒲團中央,左掌仍舉不動,雙膝隨之跪於蒲團上,再以左掌按於蒲團的左前方,右掌從中央移向右前方,兩掌相距約六寸余,這就是平常所說的「兩把半」。然後以頭叩於兩掌間的蒲團上,手掌隨著向外翻轉,使手心向上,意思是用兩手來承接佛足,以求佛的福慧,這樣五體投地的樣式,就是頭面接足禮。完成以後,兩掌要握拳向內翻下,頭離蒲團,右掌回於蒲團中央,左掌收回胸前,右掌將身撐起,與左掌重新合於胸前,同時兩膝起立,合掌如拜前狀態。這樣就算完成了一拜。按照佛制,禮佛至少要三拜,根據個人情況不同,也可多拜。不過如果要多拜,就必須以三數疊加,如六拜、九拜、十二拜等等。這還不就算完了,叩拜之後還有一禮,就是要以兩手相合豎直,這叫做「定印」,緩慢鞠躬,將雙手移至腹部,將右掌置於左掌之內,形成拳式,再從下向上舉於眉齊,再徐徐返回胸前合掌,這叫做「問訊」。最後垂首退步,離開蒲團,這樣才算完成了禮拜的全部程序。

三、木魚

木魚很早就已傳入我國,但見於記載較晚。最初僅在佛教中用於「梵唄」(佛教歌曲)的伴奏,帶著濃厚的宗教色彩。木魚是佛教用來警示僧眾勤習佛法,日夜誦經,消釋懈惰,以覺悟成道的重要法器。因為佛教認為魚晝夜不眠,遂取其精神,刻木為魚,以警戒眾僧日夜修行不止。後在佛教的法事中廣泛應用,以為可直抵地獄與虛空。

在佛教的典故中,還有一個關於木魚的傳說。

據說,唐代高僧玄奘大師取經歸來時,在半路上遇到一位中年男子,男子心地善良,篤信佛教,見到玄奘法師飢渴勞累,就把法師讓到家中,供其齋飯。這位男子的前妻早年去世,留下一個兒子。可是後妻進了家門後,背著男子對孩子百般虐待,後來竟把孩子扔進了河裡,被一條大魚吞食。恰好那天男子給玄奘做飯時,為其買了一條大魚,因為當時僧人可以吃「三凈肉」,不是自己殺的、不是為自己殺的、自己沒看見宰殺的肉就可以吃。男子將魚買回來,在剖魚的時候,從魚腹中救出了自己的孩兒。玄奘大師說:「這正是此兒夙願把持佛律中不殺戒的因果報應,所以雖被魚吞,卻得不死。」男子說:「那怎麼樣才能報答魚恩呢?」玄奘大師告訴說:「魚為救孩而犧牲,應該用木雕成魚形,懸於佛寺之中,每逢齋飯時敲擊,以此可報大魚之德。」據說,這就是中國佛寺中使用木魚的由來。

木魚一般多選桑木或椿木製作,把一整塊木料雕刻成魚張巨口狀,外形限團魚形,然後把中間挖空,在頭部、尾部、鱗甲等部分漆上黑漆,押上金箔,其餘部分漆上紅漆,以圓頭小木槌擊奏發音。大型木魚一至六尺長,小型木魚三至五寸長不等。

佛教寺院中使用的木魚分為兩種:

一種是長木魚,雕刻成魚形或龍頭魚身形。這種長木魚往往懸掛於齋堂或庫房廊外,作為集合僧眾之用。因為它與民間樂器「梆子」的形制、發音都極相似,所以稱為「魚梆」。又因為它常常是在齋飯時敲擊,所以也叫做「飯梆」。在佛教寺院中,長木魚大都是頭向山門懸掛的。

另一種是圓木魚,形狀類似於一邊塌陷的饅頭,高的一端挖空成青蛙嘴,矮的一端淺雕成二魚或二龍戲珠狀,尾部盤繞於木魚的腰身之上。圓木魚是在僧眾贊詠誦經時,敲擊拍節,以調和音調和節奏的,同時也可防止大家昏怠,以時時振奮精神。

寺院中的圓木魚大小不等,有各種規格。一般大些的圓木魚都是放在案上或架上敲擊的,小些的圓木魚則是用手執持敲擊的。小圓木魚的敲擊手法是:不敲的時候,雙手捧持,魚椎在外用兩食指和兩拇指夾住,其餘六指托住魚身;敲擊的時候,左手拇指、食指、中指執魚,右手拇指、食指、中指執椎,魚椎頭和魚身頭向上相對,兩手如合掌,稱為「合掌魚子」。

佛教中設立木魚,用途是很多的。

首先,木魚主要是用來在僧眾贊誦時整和聲調節奏的,類似於樂隊中的指揮。又因為還取魚類目不闔睛,晝夜精進,以激勵僧眾不斷用功的意義。所以,木魚在敲擊時要輕重緩急平穩恆定,富有節奏感,根據需要,由緩入急,逐漸加速。

其次,木魚有集合僧眾的作用。佛經中說,自有木魚出現,「其後,天下大小寺院以木魚鼓集合大眾。」現在,木魚有時也在僧眾齋飯時敲擊,《百丈清規》中說:「齋粥二時長擊二通,普請僧眾長擊一通,普請行者二通。」

再次,木魚還用來打更報曉。佛經中記載:「每日交五更,諸寺院行者打鐵牌子或木魚,循行報曉。」

最後,木魚也是比丘們在出外乞食化緣時,不斷敲擊,以提醒俗眾廣發慈悲心的工具。

四、凈瓶

凈瓶是佛家僧眾生活中的普通法器,是比丘遊方隨攜的生活用具。凈瓶在梵語中叫做「軍持」,多以瓦瓷或金屬製成,形狀底高頸長,周身鏤刻有精美的花紋圖案。凈瓶是僧眾用來儲水的器具,供飲用和灑凈之用。

在佛教里,出家後受過具足戒的比丘就應該游歷四方,研習佛法,靠乞食為生。比丘在遊方乞食的時候,難免會遇到沒有水的地方,或者有水卻污濁有蟲,因此「佛知制戒」,就讓他們隨身攜持凈瓶自帶用水,以便維持生存,安身立命。

五、缽

在梵語中,缽是缽多羅的簡稱,又稱為缽盂、應法器、應量器。缽盂是常見的佛家法器,是僧人吃飯的食器。其種類有鐵缽、瓦缽之別,持缽行乞為「托缽」。由於比丘缽以應受他人的飲食,故缽又稱為「應器」。

按照佛教傳說,缽盂是釋迦牟尼用神力合成的飲食用具。據佛經記載,佛陀成道七天以後,一直沒有吃飯,這時候恰好有提謂、波利的兩位商人獻上面蜜。佛陀心想,過去的諸佛都是用缽盂來受施的,可是我沒有缽盂怎麼辦呢?四天王體悟到了佛陀的念想,就來到須安山上,分別從石中採集了自然之缽,拿來獻給了佛陀。佛陀又想,四個缽盂怎麼使用呢?於是他就把四個缽盂疊放在左手之中,右手按於其上,發動神力使其合為一體。據說,佛陀的這個青石之缽,它的大小可容三斗,它的重量是比丘們拿不動的,只有佛陀的侍者如阿難等,因為身力強大又藉助於佛陀的威德,才能夠執持。所以,在佛教戒律中,石缽就是佛缽,只有佛才能使用,其他人是不能使用石缽的。

由於托缽的本尊是佛陀,因為佛家對於缽盂製作的律制是非常嚴格的,對缽的體、色、量都有規定。缽只能用鐵和泥來製作,鐵制的缽稱為鐵缽,泥制的缽稱為泥缽、瓦缽、土缽。律制禁止使用金、銀、銅、雜寶、琉璃、木、石等物來製作缽盂。缽的顏色,一般只能是「黑、赤、灰」三色,其中以黑色和赤色為主。鐵缽當然多是黑色的了,泥缽則應燒制熏染成紅褐色,如果燒成灰色的了,也還是可以使用的。律制規定缽不能熏染成其他雜色。

缽分大、中、小三種,也稱為上缽、中缽、下缽。據佛經記載,缽的容量「大者可受三斗,小者可受半斗,中者比量可知。」上缽可盛九十兩飯,大約二升;下缽可盛三十兩飯,不到一升;中缽介於二者之間。

缽盂的形狀呈矮盂形,腰部凸出,缽口缽底中心收縮,直徑比腰部短。這種形狀可以使盛的飯菜,不易溢出,又能保溫。

戒律中規定比丘不得儲存多缽,護持缽當如護持自己的眼睛一般,應當常以澡豆洗凈除去垢膩。

為了攜帶和使用方便,缽盂還有一些附屬隨物。

佛經中記載,有些比丘用缽盛飯,結果放在地上翻倒了,佛陀見了以後說:「你們可以用銅、鐵、牙、角、瓦、石、材、木等物,做個支架,也可以用些草墊在下面。」於是缽盂就有了支架,這個支架就叫「缽支」。光有缽支還不行,有些比丘在托缽而行的時候,非常不便,跌倒後常使缽盂墜破。佛陀又說:「在行路時就不要用手托著缽盂了,應該做一個缽袋來盛缽盂。」這樣缽盂又有了缽袋,也可以叫「缽囊」。

缽盂、缽支、缽袋形成了缽的全部,是出家人日常生活中的必備之物,不可一日或缺的。

六、佛鍾

鍾是寺院為報時、集合大眾時而敲擊的法器。俗話說的「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就表明了鍾和寺院生活的緊密聯系。

現在寺院的鍾多為青銅或鐵製成的。在印度佛教中,鍾原是木製的,叫做「犍椎」或「犍稚」。據佛經記載,七月十五,是比丘夏安居圓滿而增長戒臘的日子,稱為受歲日。於是佛陀就告訴侍者阿難,在露地上速擊犍椎,以召集僧眾。阿難隨即升上講堂,手持犍椎說:「我今天來擊此如來信鼓,凡是如來的弟子們,都應該聞聲而普集於此。」從此,鍾就成為佛教寺院中具有標志性的重要法器之一了。

⑤ 佛教的代表建築是什麼

唐朝及其之前,佛教的代表建築是佛塔;唐朝之後,佛教的代表建築是佛塔和寺院。

佛教建築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我國佛教建築在初期受到印度影響,塔廟里,以塔為中心,周圍建以殿堂、僧舍。塔中供奉著舍利、佛像等,是寺院的中心建築。

⑥ 佛教裡面說的<<造業>>是什麼意思呢

造業:所造的善業和惡業的總稱。

善惡業來自於身語意。

【 三業 】 《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
1.身業、口業、意業。身業即身之所作,如殺生、偷盜、邪淫、酗酒等事是;口業即口之所語,如惡口、兩舌、綺語、妄語等之言語是;意業即意之所思,如貪、嗔、痴等動念是。2.善業、惡業、無記業。善業是良善的行為造作;惡業是惡劣的行為造作;無記業是非善非惡無可記別的作業。3.漏業、無漏業、非漏非無漏業。漏業是有煩惱的作業,可召感分段生死的果報,乃凡夫的作業;無漏業是無煩惱的作業,可召感方便有餘土的果報,乃二乘人的作業;非漏非無漏業可召感實報土的果報,乃菩薩的作業。4.順現受業、順生受業、順後受業。順現受業是此生造業此生就受果報;順生受業是此生造業要在來生才受果報;順後受業是此生造業要到二生以後才受果報。5.罪業、福業、不動業。罪業就是罪惡之業,造了罪惡之業,將會墮落到三惡道中去受苦;福業就是福德之業,造了福德之業,將來就會招感人天的福報,享受世界上的福樂;不動業是約所修的禪定說的,如修四禪定,將來就會生到色界天去,如修四無色定,將來就會生到無色界天去,在色無色界天中,享受禪定之樂,不為外境所動,故名不動業。

⑦ 佛教上的「業」是什麼意思

通俗的講:「業」是組成因果關系的原素。業力是指個人過去、現在或將來的行為所引發的結果的集合,業力的結果會主導現在及將來的境遇,所以,個人的生命經境遇以及與他人的遭遇均是受自己的宿世行為影響。因此,個人有為自己生命負責的可能性以及責任。而業力也是主導輪回的因,所以業力不單是現世的結果,還會生生不息地延伸至來世。

【業的分類】
身業----由身體行為所做的業;

口業----由語言行為所做的業;

意業----念頭;身、口之所造業都是隨著念頭而造是業,念善則造善業,念惡則造惡業。

【十惡業】惡業有所謂十惡業,分別是三身惡業、四口惡業和三意惡業。身三惡業:是殺生、偷盜、淫慾,此三業皆是生死輪回的根本;四口惡業:是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此四業不但是生死輪回之根本,而且是一切天災人禍的根本;意三惡業:是貪嗔痴三毒,此三毒是無量無邊之煩惱根源和三惡道的直接業源,是致人身體疾病的根本原因和水災、火災、風災的直接原因,如水災的業因是貪欲,火災的業因是嗔恚,風災的業因是愚痴。另有大惡業,就是「五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善業、惡業、無記業】業又根據動機或道德意志分為:善業、惡業、無記業。 善業有「有漏善」和「無漏善」。無記業則是不善不惡,但又分二種:「有覆無記」與「無覆無記」。不善不惡但能遮住本性的,叫「有覆無記」;分不出善惡,但不會遮蓋本性的,則叫「無覆無記」。

達摩祖師雲:人能造業,業不能造人;人若造業,業與人俱生;人若不造業,業與人俱滅。是知業由人造,人由業生。人若不造業,即業無由生人也。

⑧ 佛教中的"業"是指什麼呀

你想得到一個通俗的答案,這很好!也應該如此。其實「修行」的本質並不「博專大」也不「精深」,只是宗教屬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許許多多的人做了各種各樣的解釋、猜想或從理論、哲學思想甚至物理世界方面去把它搞通,因此「宗教」才形成了一種博大精深的局面。
簡單點講,佛教所說的「業」,就是一個人的所做所為,而「業力」就是由反復所做所為而形成的「習慣」,比如一個人常罵人,最後張嘴即來,形成了「口頭語」,這個「口頭語」就是由「業力」(習慣)所致。修行所說的「消業」,指的是「消除業力」,業是事實不能消除,而業力(習慣)是可以消除的。而對修行造成最大障礙的「業力」(習慣),就是我們長期以來養成的頭腦先行、道理先行的習慣,這是修行人首先要戰勝的一個積癖,至於如何修行,那就不是你所問了。

⑨ 佛教中的說法是什麼意思

說法
shuōfǎ
講解佛法。

⑩ 佛教中的造業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的造業是指做惡事的意思,同造孽。

業,是思想的累積與行為的總和。有凈業、善業、惡業、無記業之分。通常所說「造業」是指造惡業;如果是善業,就會用行善、布施、持戒、忍辱等名詞直接說明。

人,如果時常造業,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一種力量障礙著我們,這就是所謂的「業力」。業力,無時無刻牽引著我們的行為、思想,不是一時就能轉變的。所以,一方面要觀照自己的心令不造惡,另一方面,要時時反省,反省以前所做的錯誤、所犯的毛病,現在足否改正。

眾生如果不修正自己的習氣,隨著自己的習性去造業,那就是放縱擴大自己的錯誤;如因著而不改變自己的惡習,就會永遠受到惡習慣的支配 。平日除了隨時修正自己外,必須避免自己「造業」。

(10)佛教中的建材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佛教倫理思想

是佛教有關道德理論、道德觀念、倫理規范以及道德實踐的教義學說。佛教教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體現在佛教的戒律和清規中。

其思想是在佛教氏期發展演變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早期佛教注重個人的解脫,故其倫理思想和道德規范偏重於個人的身心修養,以五戒(戒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不邪見)為基本道德信條,以求得阿羅漢果為其最高道德理想。

與眾生同處,隨機教化,稱之為「菩薩行」以慈悲為道德原則,認為菩薩必須具有「大慈大悲憐憫眾生,為解救苦難眾生而甘願下地獄的道德精神,以求成佛為最高道德理想。

閱讀全文

與佛教中的建材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定製六平方紅宇牌櫥櫃雷多少錢 瀏覽:737
寧波義大利傢具品牌有哪些品牌大全 瀏覽:636
築巢家居質量怎麼樣 瀏覽:698
上猶千惠家電電話多少 瀏覽:547
家居商場里東西有虛假怎麼辦 瀏覽:310
2020年九月多久適合裝修 瀏覽:125
鋼結構柱子用什麼材質裝修 瀏覽:943
量手定製對戒卷什麼意思 瀏覽:373
什麼木質傢具對人體健康有益 瀏覽:158
衣櫃kd軟體怎麼用 瀏覽:696
國家電網客服簡歷怎麼寫 瀏覽:877
裝修二級都能幹什麼活 瀏覽:946
金牌櫥櫃裝了多少錢 瀏覽:116
4米櫥櫃一般用多少板 瀏覽:211
為什麼裝修公司要送家電 瀏覽:874
連接衣櫃裡面的螺絲怎麼拆 瀏覽:63
大贏家電玩城怎麼老輸錢 瀏覽:717
建材門店導購怎麼樣啊 瀏覽:839
裝修垃圾有什麼東西 瀏覽:606
西安哪個建材市場出售白灰 瀏覽:302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