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峨眉山金頂女背山工:每次背100公斤東西上山。你遇到過哪些工作非常辛苦的人他們是做什麼的
曾經在我們市裡的一家大型酒店打工做服務員,這家酒店的老總是一位曾經在國家事業單位工作過的人,所以他有好多的人脈啊!都是些牛哄哄的,聽起來挺有名頭的,像什麼醫葯局啊,水利局啊,地震局啊這些單位的,普通的平民百姓貌似跟他們沾不了邊呢。而他們一來酒店吃飯,不,應該說是喝酒應酬吧,一喝就要兩個多小時,一般的狀態都是菜基本不動,酒是一杯接一杯,拍馬屁的話說的唾沫漫天飛,有時晚上都要墨跡到很晚,害的我們這些服務員連班都下不了。
2. 「峨眉山」為什麼叫峨眉山
因為峨眉山有山峰相對如蛾眉,故名峨眉山。
峨眉山處於多種自然要素的交匯地區,區系版成分復雜,生物權種類豐富,特有物種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亞熱帶植被體系,有植物3200多種,約佔中國植物物種總數的1/10。
峨眉山還是多種稀有動物的棲居地,動物種類達2300多種。山路沿途有較多猴群,常結隊向遊人討食,為該山一大特色。
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宗教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構成了峨眉山歷史文化的主體,所有的建築、造像、法器以及禮儀、音樂、繪畫等都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濃郁氣息。
(2)峨眉山為什麼背建材擴展閱讀
峨眉山地質構造:峨眉山大地構造位置地處上楊子板塊本部的峨眉一瓦山斷塊帶,為一座背斜斷塊山。全區構造較復雜,一級構造為峨眉山大背斜及峨眉山大斷層,次級構造褶皺主要有:桂花場向斜、牛背山背斜,斷層有觀心坡斷層、牛背山斷層和報國寺斷層等。
主要的構造為峨眉山背斜,位於張溝一洪椿坪一帶,軸向南北,長約7千米。桂花場向斜(萬年寺向斜)位於純陽殿一桂花場一帶。軸向北西,長約30千米。牛背山背斜(又名挖斷山背斜)位於龍門洞一雷岩一帶,軸向北西,長約12千米。
3. 峨眉山地層及褶皺的問題
峨眉山地跨上揚子台褶帶的峨眉山斷拱和四川台拗的川西台陷,是一座斷塊山。其構造較復雜。現將最主要的構造簡述如下:
褶皺
峨眉山背斜 位於張溝--洪椿坪一帶,軸向南北,長約7公里。北端被觀心庵斷層和萬年寺斷層斜切而不能北延;南端被峨眉山斷層斜切而不能南延。其核部寬緩,出露最老岩層為峨眉山花崗岩。兩翼不對稱,西翼展布約18公里,出露地層為震旦系-下三疊統嘉陵江組,傾角10~12度;東翼展布約5公里,出露地層為震旦系-下第三系,傾角16~50度,新開寺以東的地層多已倒轉。為一軸向西傾的斜歪背斜。
桂花場向斜(又名萬年寺向斜)位於純陽殿--桂花場一帶。軸向北西,長約30公里,整體向北西傾伏呈箕狀。被響水洞斷層、灰廠溝斷層錯為兩段:南東段由純陽殿至桂花場,核部狹窄,其地層最新為下三疊統嘉陵江組。兩翼地層為下三疊統飛仙關組-上二疊統峨眉山玄武岩。北東翼傾角由5~20度迅速變陡,南西翼受斷層影響常發生倒轉,在純陽殿附近向斜仰起並收斂消失;北西段由紅岩腳至黃灣,核部寬緩,兩翼傾角6~45度。向斜迅速撒開,逐漸過渡為單斜。
牛背山背斜(又名挖斷山背斜)位於龍門洞??雷岩一帶,軸向北西,長約12公里。核部出露最老地層為下二疊統茅口組。兩翼分別出露峨眉山玄武岩組-侏羅系。其北段黑水崗至雷岩,兩翼較對稱,傾角15~50度;中段和南段,受牛背山斷層和伏虎寺斷層的影響,兩翼不對稱,南西翼傾角35~60度,北東翼傾角60~75度。靠近背斜核部傾角變陡,並逐步發生倒轉。
斷層
峨眉山斷層 分布於峨眉山南東側。在本區域范圍內,由西南楊村鋪附近,北東經張山,至峨眉山市中區。區內長約40多公里,走向北東,傾向北西,斷面波狀。傾角45~70度。北西盤逆沖於南東盤之上。北西盤往往發育拖拽褶皺和派生斷層,南東盤地層局部倒轉,並伴生一系列小褶皺和小斷層。該斷層最大斷距部位在其核部,斷距達3500餘米,即北西盤峨眉山花崗岩逆沖於南東盤中三疊統雷口坡組之上。而北東段,也就是位於峨眉斷陷盆地北西邊緣,大部分被第四系掩蓋,呈斷續出露。如:涼水井、四零醫院等地。其表現為北西盤上白堊統灌口組逆沖於南東盤上第三系之上,並使之倒轉。
觀心庵斷層 南東起於新開寺,經純陽殿、觀心坡,往北西延至喻田子,走向北西,長約15公里。斷面南西傾,傾角65~75度。南西盤相對上升,表現為逆斷層。該斷層被北東向和東西向斷層切為數段。南段新開寺至大峨寺,發育於峨眉山背斜東翼。因南西盤逆沖,致使北東盤地層發生倒轉。中段牛心寺至唐山,發育於桂花場向斜南西翼,並斜切峨眉山背斜。南西盤上升形成息心所拖拽背斜,北東盤地層倒轉,斷距1500餘米。北段麻子壩至喻田子,主要斷於三疊系中,南西盤上升,發展為拖拽小褶皺。
萬年寺斷層 南東起於丁溝,北西延至神卦山。走向北西,長約13公里,是觀心庵斷層的同向派生逆斷層。斷面南西傾,傾角50度左右。南段斷於下二疊統-下三疊統飛仙關組中,兩盤地層均倒轉。中段斷於上二疊統峨眉山玄武岩-下三疊統飛仙關組中,兩盤地層倒轉。北斷主要斷於三疊系中。
初殿斷層 北起長老坪附近,經仙峰寺,南至三灣崗。走向近南北,長約10公里。斷面東傾,傾角85度。除中段天池峰附近表現為正斷層,南、北段均屬逆斷層。在初殿一帶,東盤燈影組三段白雲岩與西盤下寒武統筇竹寺組粉砂岩相抵,斷距約80米,仙皇台側可見斷層角礫岩。在四季坪附近,東盤峨眉山花崗岩與西盤燈影組二段相抵,燈影組白雲岩中可見拖拽現象。萬年寺斷層 南東起於丁溝,北西延至神卦山。走向北西,長約13公里,是觀心庵斷層的同向派生逆斷層。斷面南西傾,傾角50度左右。南段斷於下二疊統-下三疊統飛仙關組中,兩盤地層均倒轉。中段斷於上二疊統峨眉山玄武岩-下三疊統飛仙關組中,兩盤地層倒轉。北斷主要斷於三疊系中。
初殿斷層 北起長老坪附近,經仙峰寺,南至三灣崗。走向近南北,長約10公里。斷面東傾,傾角85度。除中段天池峰附近表現為正斷層,南、北段均屬逆斷層。在初殿一帶,東盤燈影組三段白雲岩與西盤下寒武統筇竹寺組粉砂岩相抵,斷距約80米,仙皇台側可見斷層角礫岩。在四季坪附近,東盤峨眉山花崗岩與西盤燈影組二段相抵,燈影組白雲岩中可見拖拽現象。
牛背山斷層 發育於牛背山背斜核部。走向北西,南東起於麻柳灣,經兩河口、張山,北西至梁坪,長約9公里。其斷面南西傾,傾角60度。兩盤接觸緊密,兩河口附近可見下二疊統茅口組灰岩發生碎裂現象。屬逆沖兼扭性斷層。
大峨寺斷層 西起石筍溝,東至華嚴寺,走向東西,長約5公里。橫切峨眉山背斜和桂花場向斜,並錯斷觀心庵和萬年寺兩斷層。其北盤向西,南盤向東錯動,為平移逆斷層。東段北盤飛仙關組、嘉陵江組等地層局部倒轉。該斷層隔水性良好,潛水沿斷面上升出露地表,形成了峨眉山玉液泉。 峨眉山區地層出露較全,在全世界出露的13個系的地層中,除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外,其餘10個系均有出露。總厚度達7490.32米。其中,震旦繫上統-三疊系中統主要為海相沉積;三疊繫上統為海陸過渡相;侏羅系一下第三系為河湖相;上第三系-第四系為沖積層、洪積層及冰川沉積。
震旦系 峨眉山缺失下統及上統下部列古六組。上統觀音岩組直接不整合於晉寧期峨眉山花崗岩岩體之上。峨眉山花崗岩出露於石筍溝、洪椿坪、牛心寺、張溝等地,構成峨眉山背斜核部,其岩體剝蝕較淺,僅出露了邊緣相和過渡相。
上圖 :第四紀晚期,背斜和斷層進一步發育,峨眉山迅速升高,外力剝蝕使花崗岩出露地表。山內層峰重疊,演化為今日之面貌。
中圖 :白堊紀時期,峨眉山區發生褶皺運動,形成峨眉山大背斜,峨眉山大斷層也開始發育,峨眉山已經開始成長,但地勢不高。
下圖 :晚二疊紀時期以前的情況;地殼只是垂直地作升降運動,地面上並無峨眉山的蹤影。
震旦繫上統出露於張溝、余山、洪椿坪、九老洞等地,呈南北向展布,構成峨眉山背斜核部。自下而上劃分為觀音岩組和燈影組。岩性以白雲岩為主,含藻類化石:
Emeishanella irregulare Palacomicrocgstis aggregatus等。寒武系 發育完整,與震旦系連續沉積,為中國有代表性的著名剖面之一。分布與震旦系大體一致,並展布於遇仙寺、九崗子、洗象池一帶,構成峨眉山背斜兩翼。其東翼受構造影響,地層殘缺。與下伏震旦系整合接觸,分下、中、中上統。其中,下統分為四個組,由下往上為麥地坪組、筇竹寺組、滄浪鋪組和龍王廟組。其岩性主要為白雲岩、砂岩等。
中統自下而上分兩個組,即陡坡寺組和西王廟組,其岩性主要為泥質白雲岩,泥質粉砂岩、粉砂岩等。
中上統只有一組,即洗象池組,岩性較單一,主要為一套粉晶白雲岩,此系含豐富的化石:Wutingaspis omeishanensis
Chittidi11a transuerss
Renalcis mimicusa
Eoplectonema sp。等。奧陶系 分布於閻王坡、大乘寺等地,構成峨眉山背斜兩翼。缺失下統上部以及中、上統。其下統分兩組,即羅漢坡組和大乘寺組。與下伏寒武系整合接觸。其岩性為石英砂岩、泥岩、頁岩、白雲質灰岩、泥質粉砂岩等。含豐富的三葉蟲化石:
Wanliangtingia trausverss
Didymograptus omeishanensis
Didymograptus dachengsiensis等。 二疊系 主要分布於新開寺、清音閣、兩河口、挖斷山、雷洞坪、金頂等地。與下伏奧陶系呈假整合接觸,分上、下兩個統。下統主要為一套厚大的石灰岩,底部夾煤線的粘土岩,由下往上分三個組:梁山組、棲霞組和茅口組。上統為一套陸相火山岩沉積物和陸相河湖沉積物。分兩個組:峨眉山玄武岩組和宣威組。前者其岩性主要為玄武岩,後者為高嶺石、粘土岩、砂泥岩等。本系含豐富化石:CryptOSpiifer omeishanensisNeomisellina sp.Lobatannularia sp.等。三疊系分布於龍門洞峽谷、張溝、凈水等地,構成牛背山背斜兩翼。其沉積構造、層面構造非常典型發育。與下伏二疊系整合接觸,分下、中、上三個統。下統主要為一套紅色陸相碎屑岩--潮坪碳酸鹽岩。即含礫砂岩、岩屑砂岩、粉砂岩以及泥質白雲岩、白雲質泥灰岩等。分兩個組:飛仙關組和嘉陵江組。中統只有一組,即雷口坡組。其岩性主要為泥質白雲岩、泥灰岩、夾生物碎屑灰岩。底部為水雲母粘土岩(綠豆岩)。上統則分三個組,即垮洪洞組、小塘子組和須家河組,主要為一套海陸過渡相碳酸鹽岩-含煤碎屑岩建造。即泥灰岩、砂岩、粉砂岩、岩屑長石石英砂岩、粘土岩、煤層或煤線等。本系含化石:Myophoria sp.Velopecten abberltiiClathropteris meniscioides等。侏羅系主要分布於峨眉山東北部,與下伏三疊系呈假整合接觸,分下、中、上三個統。下統只有一組,即珍珠沖組,岩性主要為一套岩屑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中下統為一組,即自流井組,其岩性主要為粉砂質鈣質泥岩、岩屑砂岩等。中統分兩組,即下沙溪廟組和上沙溪廟組。其岩性為一套碎屑岩建造,即長石石英砂岩、泥岩、粉砂岩等。上統分兩組,即遂寧組和蓬萊鎮組。其岩性為粉砂岩、泥岩等。本系含化石:Equisetitesaff multidentatusPseudocadinia sp.Mesocorbicula dongyouensis等。白堊系分布與侏羅系基本一致,構成北東向寬緩的背向斜翼部,缺失下統。其上統分兩個組,即夾關組和灌口組。其岩性為砂岩、粉砂岩、夾少量泥岩,局部夾膏鹽晶洞等。與下伏侏羅系呈假整合接觸。含化石:Crambatichara longiconia
Cristocypridea longa等。Q一第四系;N第三系;K2g一白堊系灌口組;Klj一白堊系夾關組;J3p上侏羅統蓬萊鎮組;J2sn中侏統遂寧組;J2s中侏羅統沙溪廟組;T3x上三疊統須家河組;T2l中三疊統雷口坡組;T1J下 三疊統嘉陵江組 Tif下三疊統飛仙關組;p2x上二疊統宣威組;P上二疊統峨眉山玄武岩;p1一下二疊統;O1下奧陶統;E2+3中上寒武統;E1下寒武統;2b上震旦統;r2元古代峨眉山花崗岩;峨眉山背斜;桂花場向斜;③一牛背山背斜;④一大廟向斜;⑤萬年寺斷層;⑥─挖斷山斷層:⑦報國寺斷層;1現代沖積層;2砂岩;3一砂質頁岩;4一泥岩;5頁岩;6鋁上質頁岩;7石灰岩;8白雲岩:9玄武岩;10花崗岩;11正斷層 12一逆斷層第三系分布零星,集中點為新橋一帶。其岩性主要以半膠結礫岩、砂岩為主,局部夾泥岩,與下伏白堊系整合接觸。第四系主要分布於峨眉河河床,蕨坪壩及山麓邊緣地帶。岩性表現為鬆散泥礫層,粘土層和壤土層。礫石層中見冰川沉積物、沖積物等。
4. 峨眉山背砂石的老人。今天帶孩子游峨眉山金頂,下山的時候看到了一些歲數在60歲以上的老人(有男也有女
這些是背山工,就是靠背這些為生的,他們已經習慣了,還有就是善男信女,金頂上面在修葺,他們一筐一筐的往上背砂石,目的是贊功德。
5. 關於峨眉山的背景故事
峨眉山是我國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於四川中南部,四川盆地西南邊緣的峨眉境內,距成都約一百六十公里,在峨眉山市西南七公里處。高出五嶽,秀甲天下。在我國的游覽名山中,峨眉山可以說是最高的一個,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山體南北方向延伸,綿延23公里,面積115平方公里。長久以來,峨眉山以其秀麗的自然風光和神話般的佛教勝跡而聞名於世。她古雅神奇,巍峨媚麗。其山脈綿亘曲折、千岩萬壑、瀑布溪流、奇秀清雅,故有「峨眉天下秀」之美稱。
公元1世紀,在四川省峨眉山景色秀麗的山巔上,落成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隨著四周其它寺廟的建立,該地成為佛教的主要聖地之一。許多世紀以來,文化財富大量積淀。其中最著名的要屬樂山大佛,它是8世紀時人們在一座山岩上雕鑿出來的,彷彿俯瞰著三江交匯之所。佛像身高71米,堪稱世界之最。峨眉山還以其物種繁多、種類豐富的植物而聞名天下,從亞熱帶植物到亞高山針葉林可謂應有盡有,有些樹木樹齡已逾千年。
◎概 況
峨眉山 又稱「大光明山」,位於中國西部四川省的中南部,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主峰金頂的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峨眉山以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神話般的佛國仙山而馳名中外,美麗的自然景觀與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完美結合,相得益彰,享有「峨眉天下秀」的贊譽。
峨眉山處於多種自然要素的交匯地區,這里區系成分復雜,生物種類豐富,特有物種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亞熱帶植被體系,森林覆蓋率達87%。峨眉山有高等植物242科,32OO多種,約佔中國植物總數的十分之一,其中僅產於峨眉山或在峨眉山發現,並以峨眉定名的植物就達1OO余種。此外,峨眉山還是多種稀有動物的棲居地,已知動物2300多種。這里是研究世界生物區系等具有特殊意義問題的重要地點。
峨眉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佛教的傳播、寺廟的興建和繁榮,為峨眉山增添了許多神奇色彩。宗教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構成了峨眉山歷史文化的主體,所有的建築、造像、法器以及禮儀、音樂、繪畫等無不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濃郁氣息。峨眉山上寺廟林立,其中以報國寺、萬年寺等「金頂八大寺廟」最為著名。
樂山大佛 位於峨眉山東麓的棲鸞峰,古稱「彌勒大像」、「嘉定大佛」,始鑿於唐代開元初年(公元713年),歷時90年才得以完成。佛像依山臨江開鑿而成,是世界現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稱譽。大佛為彌勒倚坐像,坐東向西,面相端莊,通高71米。雕刻細致,線條流暢,身軀比例勻稱,氣勢恢宏,體現了盛唐文化的宏大氣派。佛座南北的兩壁上,還有唐代石刻造像9O余龕,其中亦不乏佳作。
◎申請加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理由
峨眉山(包括樂山大佛)以其持殊的地理位置,雄秀神奇的自然景觀,典型的地質地貌,保護完好的生態環境,特別是地處世界生物區系的結合和過渡地帶,擁有豐宣的動植物資源,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點,珍稀瀕危物種繁多。近二千年來,創造和積累了以佛教為主要特徵的豐富文化遺產。峨眉山的自然和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歷史、美學、科研、科普和游覽觀光價值,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一)峨眉山在中國名山中的地位
以自然風光優美、佛教文化濃郁而馳名中外的峨眉山,以其「雄、秀、神、奇」的特色,雄踞於中國名山之列並為其中姣姣者。
(1)雄:高大的形體,雄偉的氣勢,引起崇高的美感。峨眉山在四川盆地西南緣平地拔起,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相對高差2600米,與五嶽中最高的華山相比,仍高出1000多米,所以歷代稱之「高凌五嶽」。峨眉主峰三峰並立,直指藍天,氣勢磅礴。登臨金頂,極目眺望,或群山疊疊,或雲海茫茫,變幻無窮,令人心曠神怡。
(2)秀:峨眉山處於多種自然要素交匯地區,植物垂直帶譜明顯,植物種類繁多,類型豐富,植被覆蓋率高達87%以上。山中峰巒疊障,林木繁茂,鬱郁蔥蔥,山體輪廓優美,線條流暢,景色多姿多彩。在天下各大名山中,其繁茂的植被景觀,堪稱第一。
(3)神奇:峨眉山這個「普賢道場」的佛門聖地,濃郁的佛教文化色彩使它籠罩在一片神秘的宗教氣氛之中。而神話傳說,以及戲劇、詩歌、音樂、繪畫、武術等的渲染與傳播,使這座佛國仙山的神奇色彩更加虛幻莫測。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峨眉山的佛教文化、寺廟建築與自然景觀有機地巧妙的融合在一起,這在中國名山中實為首屆一指。峨眉山奇特的氣象景觀如金項的雲海、日出、佛光、聖燈、朝暉、晚霞,以及雷洞煙雲、洪椿曉雨、大坪霽雪、雨湘霧湘等,千變萬化,絢麗多彩,堪為中國名山之首。
峨眉山雄秀神奇的自然景觀與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有機地融為一體,相得益彰,給人們美的享受與熏陶,使之成為人們崇拜與謳歌的對象而名揚天下。
峨眉山海拔3000
多米的金頂華藏寺
(二)峨眉山具有獨特的地質特徵
峨眉山保存了從前寒武紀以來比較完整的沉積地層,為研究地殼及生物演進歷史提供了難得的地質史料:岩漿侵入與噴溢所產生的侵入岩與火山岩,為研究上地幔的深部作用過程、岩石圈的拉張破裂、地殼的動定轉化,提供了典型的實例;燕山運動、喜馬拉雅運動所產生的復雜的地殼構造變形,又為研究地殼的表層構造,提供了充分的依據。
同時,新構造運動,在峨眉山地質構造背景上所產生的雄偉壯觀,類型多樣的現代地貌,為生物類群的滋生繁衍和別具一格的中—高山地生態王國的建立提供了先決條件,這些背景和條件形成的有機統一的演繹整體,造就了峨眉山的美學形象、科學內涵和在世界山嶽型風景區中獨領風騷的特殊地位。
(三)峨眉山具有豐富多彩的植物種類和亞熱帶典型的植被類型
峨眉山的植物在世界上有著獨特的地位,具有世界意義,特別表現在:
(1)峨眉山具有世界上最典型、保存最好的亞熱帶植被類型,具有原始的、完整的亞熱帶森林垂直帶,從山麓的常綠闊時林,向上依次見到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針闊混交林至暗針葉林。
(2)植物種類異常豐宣,在這樣特殊、多樣的森林中生長著已知的高等植物242科,3200種以上。對於僅有154k平方公里的山體來說,在世界上是獨特的,甚至在全世界亞熱帶也是絕無僅有的。伴隨著多樣的植被類型和豐宣的植物種類,動物種類也是極其豐富的。
(3)原始和特有種十分繁多。革中特有的高等植物有100多種。古老而瀕危的植物種類數目很大,被國家首數列為保護的植物就達31種。
(4)峨眉山的植物區系處於中國—喜馬拉雅亞區和中國—日本亞區過渡地帶.對研究世界生物系等有著重要地位。
(四)峨眉山是動物種質的基因庫
峨眉山的動物正處於古北界和東洋界的過渡地帶而較接近東洋界的持殊地區,其特徵十分顯著和典型:①區系復雜、類型齊全、種類豐富,是世界上罕見的集中分布區;①分布呈明顯的區域性,水平、垂直分帶明晰,既有東亞類群,也有南亞類群,並有高原類群;③具有「四多」的特點,即古老珍稀瀕危的物種多,特有種多,模式種多,東洋區系物種多;④古老珍稀的物種有效保存至今,保留了原始的生態,是現存的較好動物基因庫。有較高的科研價值和特殊的保護意義。
峨眉山十方普賢銅像>>
(五)峨眉山具有豐宣的歷史文化和佛教文化遺存
峨眉山有著悠久的人文歷史。據現有考古資料表明,早在1萬年以前,這一區域內已有古代先民的活動。進入文明社會,有文獻、史跡可考的人文歷史已有二千多年。在如此漫長的歷史時期,古代先民創造了光輝的歷史文化,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產。佛教的傳入,寺廟的興建和繁榮,又使峨眉山這座雄而秀的「蜀國仙山」增添了神奇的色彩;宗教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構成了歷史文化的主體。所有的建築、造像、法器、禮儀、音樂、繪畫等無不展示出自身宗教文化的濃郁氣息和鮮明色彩。
寺廟的建築藝術是峨眉山佛教文化的突出體現,它與這座「秀甲天下」的名山的自然環境與景觀融為密不可分的整體,成為風景明珠。全山現有寺廟30餘處(其中規模大、歷史悠久的主要寺廟約十餘處)。建築賦有地方傳統民居風格,裝修典雅,朴實無華,因地制宜,依山就勢,各具特色,無論選址,設計和營造都別具匠心,既有廟堂之嚴,又富景觀之美。其技藝之高,堪稱中國名山風景區寺廟建築藝術的典範。
峨眉山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和佛教文物在中國國內其他風景名山中是罕見的,它是峨眉山悠久歷史文化的結晶和瑰寶,其中有不少佛教文物和寺廟建築對研究峨眉山佛教的興盛衍變以及整個佛教史都是非常珍貴的資料和佐證。
樂山大佛以人文遺產精粹和自然遺產的有機結合為特色,山水交融。景區2.5平方公里范圍內,國家一級保護文物2處,二級保護文物4處,與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樂山城隔江相望,堪稱得天獨厚。景區以唐代摩崖造像——大佛為中心,有秦蜀守李冰開鑿的離堆,漢代崖墓群,唐宋佛像、寶塔、寺廟、明清建築群等,是兩千年歷史的博物館。中國歷代名人有關的文化遺存十分豐富、獨持。文物館藏豐富,現有藏品7226件,其中有不少是國內外罕見的稀世珍品。
◎文化遺產
佛教文化雄秀神奇的峨眉山,千百年來以其獨具特色的魅力,吸引著無數的信眾、香客、文人、學者和僧人前來游山禮佛、說法傳經、賦詩作畫、述文記游,創造了璀璨的峨眉山文化,聞名海內外。
公元1世紀中葉,佛教經南絲綢之路由印度傳入峨眉山,葯農蒲公在今金項創建普光殿。公元3世紀,普賢信仰之說在山中傳播,中國僧慧持在觀心坡下營造普賢寺(今萬年寺)。6世紀中葉,世界佛教發展重心逐步由印度轉向中國,四川一度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中心,佛寺的興建便應運而生,歷史上寺廟最多時曾多達100多座。公元8世紀,禪宗獨盛,全山禪宗一統。9世紀中葉,宋太祖趙匡胤,派遣以僧繼業為首的僧團去印度訪問。回國後,繼業奉記來山營造佛寺,譯經傳法,鑄造重62T,高7.85m的巨型普賢銅佛像供奉於今萬年寺內,成為峨眉山佛像中的精品,文化、藝術價值極高。千百年來,峨眉山這個「佛門聖地」便以「普賢道場」之名,與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蜚聲中外。
在過去浸長的歷史歲月中,峨眉山不僅積累了豐富的佛教文化瑰寶,也遺存了大量珍貴的文物。景區內現存寺廟30親處,建築面積約10萬親平方米,它們都各具特色,富有個性。其中的飛來殿,萬年寺無梁磚殿均為國家一二級保護品.佛教文物品類繁多,其中高5.8m,7方14層,內外鑄全本《華嚴經》文和佛像4700餘尊的華嚴銅塔、萬年寺明代銅鑄佛像,以及明代暹羅國王所所贈《貝葉經》等都是稀世珍寶。0眉山現有文物古跡點164處,寺廟及博物館的藏品6890多件,其中屬於國家定級保護的文物850多件,它們都具有不同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武術中國武術有著悠久的傳統,起源於佛門中的禪修功,吸收了道家的動功,以及軍旅中的功防戰技,衍生成中國武術中三大流派之一的峨眉派,流傳至今。
詩篇
作為「佛門聖地」、「天下名山」的峨眉山,歷來與名人學士、墨客騷人的詠贊、記述和傳播有著密切關系。著名詩人李白、蘇東坡留下不少贊美峨眉山的詩篇,至今燴炙人口。在二峨山(古綏山)下不遠處的沙灣鎮,有現代文豪郭沫若的故居。郭沫若寫下了不少峨眉的詩篇,堪稱峨眉詩人,他所書寫的「天下名山」題名,已成稀世珍品。
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位於峨眉山東麓的凌雲山棲彎峰、瀕眠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匯流處。佛像是8世紀初一座依山鑿成的彌勒坐佛造像,建造歷時90年。通高71m,坐身高59.96m,為世界最高彌勒石刻大佛。大拂背負九項山,面向三江匯流,刻工線條流暢,比例勻稱,庄嚴肅穆。佛座南北兩壁,尚有唐代石刻造像90親直,其中「凈土變」龕、「三佛」寶堪稱藝術佳品,極具藝術價值。
樂山大佛景區內有秦離堆,漢崖墓,唐代佛、塔、寺,宋代抗元九頂城等古跡,人文景觀密集,且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交相輝映。
◎自然遺產
地層地貌
峨眉山保存了從前寒武紀以來比較完整的沉積地層,為研究地殼及生物演化歷史提供了難得的地質史料;燕山運動、喜馬拉雅運動所產生的復雜的地殼構造變形,又為研究地殼的表層構造,提供了充分的依據。同時,新構造運動在峨眉山地質構造背景上所產生的雄偉壯觀、類型多樣的現代地貌,為生物類群的滋生繁衍和別具一格的中、高山地生態系統的建立提供了先決條件。
生物多樣性
峨眉山處於多種自然要素的交匯地區,區系成分復雜,生物種類豐富,特有種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亞熱帶植被的垂直帶譜,從山麓向上依次為常綠闊葉林、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針闊葉混交林和暗針葉林,森林覆蓋率達87%。峨眉山有高等植物242科,32OO多種,約佔中國植物總數的十分之一,僅產於峨眉山或首次在峨眉山發現,並以峨眉定名的植物達1OO余種,首批被國家列為保護植物的有珙桐、桫欏、銀杏、獨葉草、連香樹、領春木等31種。第三紀以前延續下來的、保持一定原始形狀的古老種類,如木蘭、木蓮、木犀、含笑、萬壽竹、石楠、鐵杉、五味子等是與北美相對立的間斷分布類群,具有極高的科研和保護價值。峨眉山的動物區系復雜,種類豐富,古老、珍稀、瀕危、漸危的物種多,特有種多、模式種多,是天然的動物種質基因庫。已知動物2300多種,其中獸類51種,鳥類256種,爬行類34種,兩棲類33種,昆蟲類1000多種,魚類6O種,小熊貓、林麝、短尾猴、蘇門羚、白鷳、白腹錦雞、灰斑角雉及鬍子蛙、彈琴蛙、古葉蝶等珍稀特產和以峨眉山為模式產地的有157種,對研究世界生物區系等具有重要地位和特殊保護意義。
峨眉葯材
峨眉山葯用植物,具有種類繁多,種類成分復雜,珍稀品種多,特產品種多的特點。僅據近半個世界以來的考察研究,品種已由1952年的207種增至1995年的2050種。這些葯用植物分屬212科,其中屬雙子葉植物的有129科、1225種,相對集中在雙子葉綱之中。常為人們樂求的有硃砂蓮 、峨眉黃連、峨三七、天麻、老鸛草、冬蟲夏草、峨眉黃柏、峨參、雪膽、佛掌參等。
四大奇觀
雲海
晴空萬里時,白雲從峨眉山千山萬壑冉冉升起,光潔厚潤,無邊無涯。佛家把雲海稱作「銀色世界」。峨眉雲海,是由低雲組成,峰高雲低,雲海中浮露出許多島嶼,雲騰霧繞,宛若佛國仙鄉;白浪滔滔,這些島嶼化若浮舟,又像是「慈航普渡」。近代詩人趙朴初詩「天著霞衣迎日出,峰騰雲海作舟浮」,是這一景緻的絕妙寫照。
日出
峨眉山高立在四川盆地的西部邊緣,鳥瞰縱橫千里的「天府平原」,登山觀日出,視野開闊,滌盪胸襟,深悟人與自然之情。伴隨著旭日東升,朝霞滿天,萬道金光射向大地,峨眉山宛似從頭至腳逐漸披上金色的大氅,呈現出全部的秀美身姿。北宋詩人蘇東坡詠道:「秋風與作雲煙意,曉日令草木姿」。
佛光
佛光,又稱峨眉寶光。佛家稱為普賢菩薩眉宇間放出的光芒。實際上,佛光是光的自然現象,是陽光照在雲霧表面所起的衍射和漫反射作用形成的。夏天和初冬的午後,攝身岩下雲層中驟然幻化出一個紅、橙、黃、綠、青、藍、紫的七色光環,中央虛明如鏡。觀者背向偏西的陽光,有時會發現光環中出現自己的身影,舉手投足,影皆隨形,奇者,即使成千上百人同時同址觀看,觀者也只能只見已影,不見旁人。譚鍾岳詩雲:「非雲非霧起層空,異彩奇輝迥不同。試向石台高處望,人人都在佛光中。」
聖燈
金頂無月的黑夜,攝身岩下有時忽見一光如螢,繼而數點,漸至無數,在黑暗的山谷飄忽不定。佛家稱為「聖燈」,飄浮的神燈象是「萬盞明燈朝普賢」。釋心誠《聖燈》詩雲:「飛自峭崖東,飄來點點紅。迴翔分遠近,掩映入空濛。焰冷千年火,光搖半壁風。夜深人靜後,掛滿梵王宮。」明人尹伸《聖燈》詩亦雲:「曠望不辭夜,燈從上界傳。流光時渡壑,焰影欲連天。只評繁星墜,還從法力圓。迷雲開暗谷,處處見金仙。」
6. 峨眉山市區賣家裝建材比較集中的分別在那些街!有知道的朋友告知一下!謝謝!
象城建材一條街
7. 峨眉山的地質結構
中國地質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運動,奠定了峨眉山地質構造的輪廓,新構造期的喜馬拉雅運動,及其伴隨的青藏高原的抬升,造就了峨眉山。峨眉山由於山頂上是一大片古生代噴出的玄武岩,其下岩層受到保護而得以保持高度,又因山中內部「流水侵蝕強烈」,進而形成了高2000米以上的「山高谷深」。登山沿途地形因地層之分而多貌並存:如處於石灰岩層中則有藏九老洞之類岩洞地貌;經花崗岩及變質岩區,又形成深峽之姿;而山頂上堅實的玄武岩又是一番熔岩平台的景象。
震旦系:峨眉山缺下統及上統下部列古六組。上統觀音岩組直接不整合於晉寧期峨眉山花崗岩岩體之上。
寒武系:發育完整,與震旦系連續沉積,為中國有代表性的著名剖面之一。分布與震旦系大體一致,在遇仙寺、九崗子、洗象池一帶,構成峨眉山背斜兩翼。
奧陶系:分布於閻王坡、大乘寺等地,構成峨眉山背斜兩翼。缺下統上部以及中、上統。其下統分兩組,即羅漢坡組和大乘寺組。
二疊系:主要分布於新開寺、清音閣、兩河口、挖斷山、雷洞坪、金頂等地。與下伏奧陶系呈假整合接觸,分上、下兩個統。
三疊系:分布於龍門洞峽谷、張溝、凈水等地,構成牛背山背斜兩翼。其沉積構造、層面構造非常典型發育。與下伏二疊系整合接觸,分下、中、上三個統。
侏羅系:主要分布於峨眉山東北部,與下伏三疊系呈假整合接觸,分下、中、上三個統。
白堊系:分布與侏羅系基本一致,構成北東向寬緩的背向斜翼部,缺失下統。其上統分兩個組,即夾關組和灌口組。
第三系:分布零星,集中點為新橋一帶。其岩性主要以半膠結礫岩、砂岩為主,局部夾泥岩,與下伏白堊系整合接觸。
第四系:主要分布於峨眉河河床,蕨坪壩及山麓邊緣地帶。岩性表現為鬆散泥礫層,粘土層和壤土層。礫石層中見冰川沉積物、沖積物等。
8. 峨眉山地質發展史
一.前沿
1.1交通位置圖
峨眉山屬邛崍山脈最南支,雄踞於四川盆地西南隅的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主峰萬佛頂位於北緯29.59,東經103.48。
峨眉山地區交通較為發達,公路密如蛛網。北可抵成都,南至西昌,東到樂山,西達洪雅縣高廟;成昆鐵路在山麓南北穿越,往來十分便利。
1.2地質發展簡史
1.21峨眉山地質發展簡史
在早震旦系時(距今約8.5億年以前)峨眉山還是一片汪洋,早震旦系後期,晉寧運動使峨眉山從地槽區轉化為地台區,形成一座低平的山。同時,在地殼深部引發了大量的花崗岩岩漿侵入,形成峨眉山基底岩系,為以後沉積岩蓋層的發展演化,起到「地基」作用。
震旦系中後期到奧陶系初期(距今7—5億年左右),海水向我國西部、南部淹沒而來,峨眉山區第二次淪為滄海,峨眉山區地殼緩慢沉降。初期,地殼下降甚微,在1億年的時間里,沉積形成了近1000米厚的以碳酸鹽為主的白雲岩,即目前一線天、大坪、洪椿坪等地出露的地層。後期,地殼繼續下降,並沉積形成了約1000米厚的砂岩、頁岩和白雲岩。由於在總的下降過程中,其速度快慢不均,時降時停,甚至間有微小的上升。到奧陶系後期(距今4.5億年左右),峨眉山區又開始上升出水面,形成汪洋中一座孤島。峨眉山區處於長期的剝蝕之中,故而其地層剖面中缺失了中奧陶世至石炭系的歷史記錄,二疊系地層直接覆蓋在早奧陶系的地層之上。
早二疊系時期(距今約2.7億年),我國南方發生了地質史上最廣泛的海浸,峨眉山區第三次淪為海底,沉積形成了厚度為400—500米的碳酸鹽岩層,為峨眉山懸岩、靈洞等的形成提供了物質條件。延至晚二疊系初期,峨眉山區又一次露出海面,成為攀西古裂谷帶的一部分。強烈的華力西運動致使它又進入了火海,即發生了驚天動地的地幔基性岩漿噴溢而出,鋪蓋了約50餘萬平方公里,冷卻後形成為厚達400多米的玄武岩,即著名的峨眉山玄武岩。二疊系後期,海水又再度浸漫,並且過渡到地質史的中生代三疊系初期,峨眉山區第四次變為滄海,沉積形成了約1500米厚的含礫砂石、岩屑砂岩、泥岩等。
直至晚三疊系(距今約1.8億年左右),受印支運動的影響地勢上升,海盆逐漸縮小,直至最終關閉,海水永遠退出了峨眉山區。距今約1.8—1億年左右,峨眉山還是一個大陸湖泊,沼澤環境。經多次轉換,沉積形成一套以砂岩、泥岩、粉沙岩為主的含煤地層。
到第四系中更新世,峨眉山氣候寒冷,進入冰期,晚更新世,氣候漸暖,在斷陷盆地中沉積山前洪沖層構造。 峨眉山雄姿的真正崛起和秀影的真正形成,是從白堊系(距今約7000萬年)末開始的,是大自然內外營力長期作用的結果。白堊系後期,受四川運動的影響,峨眉山原始水平狀的沉積岩層變形、移位,出現了程度不均的褶皺,規模不一的斷層。其中峨眉山大斷層,峨眉山大背斜又開始發育,峨眉山主體已開始崛起,但當時海拔高度僅1000米左右,成為四川盆地邊緣的一座低山,還貌不驚人。
始新世末期(距今約3000萬年左右),印度板塊與我國的揚子板塊相碰撞,導致世界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褶皺升起。峨眉山不斷遭受東西向主壓應力的擠壓,出現了強烈的褶皺和斷裂,山體沿著峨眉山大斷層的斷裂面迅速地抬升,高度已達海拔2000米左右,形成峨眉山背斜,即峨眉山主體。峨眉山背斜開初還是一個呈南北向隆起的整體,但是其邊緣又發生了一系列的斷層,將背斜分割成若干大斷塊,特別是主壓應力在北西、北東方向的「X」分壓應力所造成的呈北西向斷層,更進一步分割了峨眉山背斜。這為以後峨眉山的進一步迅速崛起和地形地貌的進一步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格局。
當發展到喜馬拉雅運動後期(距今約300萬年左右)時,不可阻擋的震撼,又使峨眉山出現了頻繁的新構造,真可謂「大地顫抖,山崩地裂」,其擠壓應力以北西——南東方向的分壓應力為主,不僅使峨眉山斷層規模增大,而且切割到基底的花崗岩體,使峨眉山主體沿斷層強烈抬升,最終形成今朝之雄姿,與峨眉平原相對高差達2600餘米。
近數十萬年以來,包括金頂的峨眉山主體,即峨眉大斷層和觀心坡斷層之間的三角地帶,上升了近1000米,平均每年上升2毫米。純陽殿鳳凰坪一帶,即觀心坡斷層北側,上升了約500米,平均每年上升1毫米。而山麓外側,即黃灣、二峨山等地,只上升了約100米,平均每年上升0.2毫米。也正由於山體抬升具有間隙性和各斷層抬升速度不同,決定了峨眉山的整個地貌是西南方向高山峻嶺,東北方向則為低緩的淺丘平原,以及人們常稱的峨眉山是「三大層七小層」,即接引殿為第三層之麓,洗象池為第二層之麓,報國寺為第一層之麓。 根據峨眉山沉積的岩層,以及下面的花崗岩計算,兩者的厚度相加,峨眉山的應有高度為海拔7000多米,而現在峨眉山的最高峰也不過海拔3099米,那麼還有3000多米的岩層怎麼不見了呢?一方面是因為峨眉山山體本身,斷層縱橫,岩層破碎,易於風化侵蝕;另一方面,冰川、流水、大氣等因素的剝蝕,致使其高度在增長的同時被減少。尤其是第四系(距今約200萬年左右)冰期的出現(據蕨坪壩冰積物的堆積情況考查,峨眉山至少出現過3次),強大的冰川活動,極大程度地剝蝕著岩層。加之峨眉山區雨量充沛,豐富的地下水和地表水也嚴重地浸蝕、沖刷岩層。各種岩層中,只玄武岩岩層質地堅硬,破碎程度極小,風化作用十分緩慢,所以在峨眉山抬升過程中,被剝蝕掉的是玄武岩以上的3000米岩層,從而被玄武岩覆蓋的峨眉山金頂、萬佛頂、千佛頂,得以矗立在海拔3099米處。
1.22峨眉山地質研究簡史
峨眉山地質,早就為中外學者所矚目。雖然1917年日本東京地學協會曾派小林一郎來華繪制過峨眉山地質圖,但地形地質率多錯訛,參考價值不大。而對峨眉山地質有開創性研究者首推中國著名地質學家趙亞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趙先生步履峨眉山,繪制峨眉山地質圖、地質剖面圖和所建立的地層層序,至今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他命名的「峨眉山玄武岩」一詞沿用至今。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先後有瑞士地質學家漢漠、中國學者李春昱、譚錫疇、袁見齊等對峨眉山地質進行了研究。其後楊登華、盛莘夫、趙家驤、王嘉蔭等對峨眉山花崗岩、地層、地貌、地質構造等作了多學科研究。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四川省地質礦產局、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四川省石油管理局、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四川省化工局地質隊、四川省冶金地勘局、成都理工大學等科研、教學、生產部門、先後對峨眉山底層、古生物、岩石、沉積相、構造、地貌及第四紀地質、水文地質等進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卓有生效。尤其是我校建立的兩條著名的地址剖面;一是麥地坪剖面,已被國際地科聯列為國際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限層型參考之一;二是龍門硐三疊系沉積剖面圖,國內外學者考察後一致認為該剖面地層初露完整、沉積標志極其豐富,已有四川省人民政府於1984年列為省級地址剖面保護點。
1.3實習實情況
1.31實習目的
地質認識實習是在《普通地質學》課程修業完成的基礎上,通過野外常見地質現象的認識和觀察,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融合理論學習的內容,初步掌握觀察、描述一般地質現象的基本方法,初步建立地質分析的思維能力。在此基礎上,結合野外地質工作的性質和內容的初步了解,促進學生熱愛地質科學,樹立和逐步鞏固專業思想。通過剖面實習,學會實測地層剖面的測制、資料整理與手機和圖件繪制的方法。
1.32實習任務
根據實習內容與層次,在峨眉山眾多的地質現象中選擇一部分常見的、比較直觀典型的、易於初學者接受和掌握的地質內容進行實習。
線路Ⅰ:交大鏡泊山——後坪南側;
線路Ⅱ:廟兒崗——柏香坪;
線路Ⅲ:龍門硐——清音電站——龍門硐口;
線路Ⅳ:川主廟——兩河口——涼水井。
實習過程中必須初步掌握對地質現象的觀察和描述的內容、方法與技能是教學重點,需按計劃完成,達到規定要求。學習使用地質三寶(羅盤、地質錘、放大鏡),能分辨岩石的種類以及斷層、褶皺的分類,並對其做出描述,學會使用地質圖,掌握定點方法,學習野外記錄本的記錄方法,掌握實測底層剖面的方法,學習地層剖面測制、資料收集及整理、圖件繪制等基本方法。
二.地層
2.1地層概述
峨眉山地區地層出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完全缺失外,從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地層主要為震旦繫上統—奧陶系下統,二疊系中統的梁山組、棲霞組、茅口組,二疊繫上統的峨眉山玄武岩組、宣威組,三疊系下統的東川組、飛仙關組、嘉陵江組,三疊系中統的雷口坡組,三疊繫上統的須家河組,侏羅系下統1自流井組,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侏羅繫上統的遂寧組、蓬萊鎮組,白堊系下統的夾關組,白堊繫上統的灌口組,古近系名山組,新近系的涼水井組,以及第四系地層。
2.2岩石地層
2.21二疊系中統茅口組
深灰色。灰色中一塊狀灰岩為主,夾薄層泥灰岩,含燧石條帶或結核,灰岩中普遍含瀝青質;產珊瑚、腕足、蜓及苔蘚蟲化石;海相
2.22二疊繫上統峨眉山玄武岩組
深灰色微晶、隱晶、斑狀、杏仁狀等玄武岩旋迴層,具柱狀節理,底部有厚約1m的鋁土質粘土層、泥岩炭質頁岩夾煤線等,產植物及腕足類化石;陸相噴發-濱海沼澤相
2.23二疊繫上統宣威組
紫紅、灰綠、黃綠等色的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煤線的旋迴層,底部為玄武岩的古風化殼,含有少量銅、鐵、鋁土礦等,具斜層理、沖刷面等構造;產植物化石;沼澤-河流沼澤相
2.24三疊系下統東川組
主要為紫紅色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的旋迴層,具大型板狀、槽形、平行層理,沖刷面、波痕、泥裂等;未見化石;河流相
2.25三疊系下統飛仙關組
灰白色灰岩與紫紅色砂岩、粉砂岩、泥岩的旋迴層,頂部為含玉髓礫石的砂岩、粉砂岩、泥岩的旋迴層,具潮汐、包卷層理,重荷模、泥裂、波痕及縫合線構造等;產雙殼類、腕足類及遺跡化石;河口灣相
2.26三疊系下統嘉陵江組
下部黃灰色白雲岩夾雲泥岩,中部為灰紫色灰岩及泥灰岩,上部以黃灰色白雲岩為主夾紫紅色膏溶角礫岩,具潮汐層理、渠跡、鳥眼及格子狀構造等;產雙殼類、腕足類及遺跡化石等;海相
2.27侏羅繫上統蓬萊鎮組
紫紅色泥岩為主,夾粉砂岩及少量細砂岩,偶夾灰岩團塊或薄層,發育微波狀層理;產雙殼類、介形蟲為主的化石;湖泊相
2.28白堊系下統夾關組
磚紅色厚一塊狀砂岩夾粉砂岩及薄層泥岩,底部具底礫岩,具大型交錯、平行、槽形層理,波痕、泥裂及沖刷面構造;產介形蟲、魚、恐龍足跡化石等;河流相
2.29白堊繫上統灌口組
磚紅色、紫紅色中-厚層粉砂岩、泥岩,岩石中含大量的石膏晶粒、膏岩晶洞,具水平層理、小型斜層理和微波狀層理;產介形類化石;上部夾少量灰岩、白雲岩及薄層石膏;咸化湖泊相
三.岩石
3.1岩石概況
峨眉山地區除二疊統下部為岩漿岩外,其餘均為碳酸鹽岩。陸源碎屑岩組成。
3.2岩石類型分述
1.峨眉山地區的岩漿岩可分為侵入岩與噴出岩兩大類。侵入岩主要為峨眉山花崗岩,噴出岩為峨眉山玄武岩。
峨眉山花崗岩位於峨眉山背斜核部,因遭受剝蝕出露張溝、洪椿坪、石筍溝等處,不整合伏於上震旦統觀音崖組之下。在張溝出露面積最大。峨眉山花崗岩屬正長花崗岩,呈灰白色、肉紅色,似斑狀和不等粒結構,塊狀構造。礦物成分中以鉀長石居多,含量在50%左右;其次為酸性斜長石和石英,有少量白雲母。
峨眉山玄武岩形成於萬二疊世早期,是大陸裂谷環境下的噴溢產物。峨眉山地區的該套玄武岩,南至大為,東抵沙灣三峨山,西達若篙坪。清音電站剖面實測厚度為258m。以萬佛頂為主峰的峨眉山就是玄武岩構成,並形成單面山的構造坡。峨眉山玄武岩根據其結構、構造可分為斑狀玄武岩、微晶玄武岩及杏仁狀玄武岩等。斑狀玄武岩是本區玄武岩的主要類型,呈青灰、灰綠、暗綠色,常具五-六邊形粗大柱狀層理;斑晶成分為斜長石,基質為斜長石、輝石、綠泥石、玄武玻璃等。微晶玄武岩一般為青灰、淺綠色、綠墨等色;主要礦物成分與斑狀玄武岩相似,只是粒度較小而已,常形成細長柱狀節理。杏仁狀玄武岩中杏仁體含量一般為12%左右,最高達30%-35%,形式多樣、大小不一,成分以石英、方解石、綠泥石、蛋白石居多。
2.峨眉山地區出露沉積岩有粉砂岩、砂岩、泥岩、白雲岩等;此外受到地球內部力量(溫度、壓力、應力的變化、化學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固態的岩石在地球內部的壓力和溫度作用下,發生物質成分的遷移和重結晶,形成新的礦物組合即變質岩。
四.構造
4.1概述
峨眉山位於揚子地台西部邊緣峨眉山斷塊內,由一系列復背斜和復向斜組成,斷裂縱橫交錯。教學區內褶皺構造主要有峨眉山背斜、二峨山背斜、牛背山背斜和桂花場向斜。斷裂構造主要有峨眉山斷層、觀心庵斷層、大峨寺斷層、回龍山斷層和挖斷山斷層等。
4.2褶皺
4.21峨眉山背斜
峨眉山背斜是峨眉山地區規模最大的主幹構造,軸向近南北。核部位於張溝、洪椿坪一線,出露新元古界峨眉山花崗岩,兩翼依次出露地層為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二疊系和三疊系。兩翼岩層產狀正常、傾角較平緩。東翼岩層傾角較陡,在新開寺及其以東,二疊系及三疊系漸變為倒轉。樞紐近水平,為一規模較大的斜歪倒轉水平背斜。
4.22二峨山背斜
位於二峨山主脈東南側,軸向北東,向北東傾伏,兩翼大體對稱,傾角較陡。核部為寒武系,兩翼依次為奧陶系、二疊系、三疊系。背斜在北西翼發育次級褶皺和斷層。
4.23牛背山背斜
牛背山背斜為峨眉山地區次級褶皺構造,風化嚴重;南起慧燈寺,北到尖尖石,中南段軸向北西,北段逐漸轉為北東。核部出露地層為二疊系中統茅口組,兩翼出露地層為二疊繫上統峨眉山玄武岩組。背斜軸向南傾。該背斜為斜歪、倒轉、傾伏。北東翼受到地層破壞受到向下的牽引力導致產狀凌亂,兩翼是不對稱背斜。
4.24桂花場向斜
桂花場向斜是與牛背山伴生的向斜構造,南起純陽殿,北達硯台山,軸向北西。向斜北西段較寬,南東段較窄。木魚山一線核部出露地層為下三疊統飛仙關組,兩翼分別為下三疊統東川組、上二疊統宣威組、上二疊統峨眉山玄武岩組、中二疊統茅口組。南西翼傾角較緩,北東翼較陡。樞紐分別向北西和南東傾伏,為一開闊的斜歪傾伏向斜。
4.3斷層
4.31峨眉山斷層
峨眉山斷層是峨眉山地區的主要的逆斷層,對峨眉山區構造單元的劃分和地貌現狀起著重要的控製作用。斷層走向北東-南西,傾向北西。南段斜切峨嵋山背斜,致使張溝一帶的新元古界峨眉山花崗岩逆沖到二疊系、三疊系之上,最大地層斷距達3500m;下層地層局部倒轉。斷層向北東方向延伸至鞠槽附近淹沒於第四系之下。
4.32觀心庵斷層
觀心庵斷層南起新開寺,往北西延至喻田子附近消失。斷層走向北西-南東,長約15km。斷面傾向南西。南西盤相對上升,為一逆斷層。該斷層被晚期北東向、東西向斷層切為數段。
4.33回龍山斷層
回龍山斷層發育在牛背山背斜南西翼近核部,走向為北西-南東,斷層面傾向南西。此斷層上盤為二疊系中統茅口組,下盤為二疊繫上統峨眉山玄武岩組。在回龍山南坡及龍門硐河谷底可清楚的看到斷層面、斷層破碎帶、劈理、小型構造透鏡體、地層不對稱重復以及地層出露不全都斷層證據。其性質為逆斷層。
4.34挖斷山斷層
挖斷山斷層發育在牛背山背斜核部,走向北西-南東。南起麻柳灣,北至石店,全長9km。斷面傾向南西,傾角較陡。在挖斷山埡口,二疊系中統茅口組灰岩覆蓋於二疊繫上統峨眉山玄武岩組之上,且玄武岩下部斷失近百米。至北西兩河口一帶,茅口組灰岩被錯段,岩石碎裂,節理、劈理、構造透鏡體等現象明顯,為逆斷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