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傢具知識 > 今日漢唐傢具怎麼樣

今日漢唐傢具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1-03-07 05:51:41

A.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料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主要特徵如下: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五千年的歷史;「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即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即高深莫測。

4、儒家、佛家、道家彼此共存共榮。儒家、佛家、道家長期以來支配和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生活。

傳統文化的分類舉例:

1、中國建築:亭閣牌坊、園林與佛寺、鍾樓廟宇、亭台樓閣、民宅、佛塔。

2、中國戲劇:京劇、越劇、秦腔、潮劇、崑曲、湘劇、豫劇、曲劇。

3、傳統文學:主要是指詩、詞、曲、賦、小說。

4、諸子百家:道家、法家、儒家、縱橫家、陰陽家、墨家。

5、動物植物:東北虎、金錢豹、丹頂鶴、中華草龜、大熊貓、中華鱘等;:蘭花、梅花、牡丹、荷花、菊花、月季等。

(1)今日漢唐傢具怎麼樣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1、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增加對歷史的了解、對文化的了解,豐富知識面。

2、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培養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

3、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數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國人數千年的思想和行為演變史,以史鑒今,可以提高思想深度和廣度。

4、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長期處於世界的前列,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5、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區分與其它文明的標志,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民族特色、民族精神的代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傳統文化

B. 中國四大博物館在哪裡

1、北京故宮博物院

北京故宮博物院位於北京故宮即紫禁城內。北京故宮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1987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陝西歷史博物館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前身是陝西省歷史博物館,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三學街文廟舊址,是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首批中國「AAAA」級旅遊景點,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

3、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其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國立中央博物院,位於南京市玄武區中山東路321號,簡稱南院或南博,是中國創建最早的博物館,中國第一座由國家投資興建的大型綜合類博物館。

4、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現位於上海市中心人民廣場的南側黃浦區人民大道201號,上海博物館的基本定位是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其收藏、展覽和研究以中國古代的藝術品為重點。

(2)今日漢唐傢具怎麼樣擴展閱讀:

故宮博物院藏有歷代繪畫作品近五萬件(套),近千件系國家一級文物,幾乎囊括了中國繪畫發展各歷史時期的名家名品,鎮館之寶為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

陝西博物館館藏文物數量多,種類全。不僅數量多、種類全,而且品位高、價值廣,其中的商周青銅器精美絕倫,歷代陶俑千姿百態,漢唐金銀器獨步全國,唐墓壁畫舉世無雙,鎮館之寶為唐獸首瑪瑙杯。

南京博物院的整體格局豐富,下設歷史館、藝術館、特展館、民國館、非遺館、數字館,鎮館之寶為清乾隆藍釉描金粉彩開光轉心瓶。

上海博物館收藏了來自青銅器之鄉寶雞及河南、湖南等地的青銅器,藏品之豐富、質量之精湛,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有青銅文物界「半壁江山」之譽,鎮館之寶為《鴨頭丸帖》晉. 王獻之。

C. 發現廣州的魅力廣州

廣州是中國第三大城市,廣東省的省會,華南地區政經、科教和文化中心。作為嶺南文化的中心城市和南越古國的國都,素以名勝古跡眾多而聞名於世,如鎮海樓、南越王墓、陳家祠、光孝寺等;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源地和中國改革開放的南大門,以商貿傳遍世界,如十三行、批發市場、廣交會等;作為現代化大都市和中國經濟文化中心之一,吃喝玩購都引領了中國的時尚和潮流。 廣州是一座有著2224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從古之楚庭至番禺到今日廣州的變遷中,留下了許多珍貴的人文歷史遺跡:
千年古道—北京路
北京路、教育路和西湖路周邊區域已有或已建成及挖出的歷史文化遺地有:秦番禺城遺址、秦漢造船工地遺址、西漢南越國宮署遺址、唐清海軍樓遺址、南漢御花園、明大佛寺、明城隍廟、明清大南門遺址、清廬江書院、廣州起義紀念館等十多個朝代的十多個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文物古跡。現今,這一區域雖歷經十多個朝代及兩千多年的滄桑,但其中心地位始終沒有改變,這一奇特現象,不僅創造了國內外城市建設中罕見的歷史景觀,同時也造就了這塊神奇土地燦爛無比的歷史文化。改革開放之後,北京路更匯集了廣州百貨大廈、新大新公司等市級大百貨商店以及一批著名的時裝商場。
百年書院—陳家祠
陳家祠是中國清代宗祠建築。原稱陳氏書院。在廣東省廣州市中山七路。該祠規模宏大,裝飾華麗,是廣東地區保存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間建築。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陳家祠始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建成於光緒二十年(1894),佔地面積1.5萬平方米。主體建築為五座三進、九堂六院,建築面積6400平方米。以大門、聚賢堂和後座為中軸線,通過青雲巷、廊、廡、庭院,由大小19座建築組成建築群體,各個單體建築之間既獨立又互相聯系。
越秀新暉—鎮海樓
鎮海樓坐落在越秀山小蟠龍岡上。該樓又名「望海樓」,因當時珠海河道甚寬,故將「望江」變為「望海」。又因樓高5層,故又俗稱「五層樓」。樓前碑廊有歷代碑刻,右側陳列有12門古炮。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擴建廣州城時,把北城牆擴展到越秀山上,同時在山上修築了一座五層樓以壯觀瞻。鎮海樓歷史上曾五毀五建,現建築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是1928年重修時由木構架改建成。1929年成為廣州市市立博物館。1950年改名廣州博物館,分朝代陳列廣州城2000多年發展的文物史料。
西漢遺址—南越王墓
西漢南越王墓位於廣州解放北路的象崗山上,是西漢初年南越王國第二代王趙眜的陵墓。趙眜是趙佗的孫子,號稱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該墓於1983年6月被發現,挖掘完畢即在原地建立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發掘時,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璽」金印一方以及「趙眜」玉印,證明陵墓主人的身份。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譽為近代中國五大考古新發現之一。西漢南越王墓已開辟為博物館。 千年海祭—波羅誕
南海神廟的廟會在每年農歷二月十一至十三舉行,其中十三為正誕,也叫菠蘿誕,即南海神誕,是廣州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區獨具特色的民間傳統節慶活動、最大的民間廟會,也是現今全國唯一對海神進行祭祀的活動。它是珠三角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民間廟會,蘊含了廣州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民間文化元素,有著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宋代詩人劉克庄的《即事》詩中,就描述了「波羅誕」廟會的盛況。
龍躍珠江—端午節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廣州十分流行,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龍舟船的大小因地而異。比賽是在規定距離內,同時起航,以到達終點先後決定名次,另外伴隨的習俗還有吃粽子。
纖雲弄巧—乞巧節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芬芳滿城—迎春花市
廣州美稱「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桔,各大公園都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題街道上搭起綵樓,共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涌來,擺開陣勢,售花賣桔,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廣州是始建於公元前214年,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廣州最早建城時的名字叫任囂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紀的周代(即周夷王八年),這里的「百越」人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已有來往,建有「楚庭」,這是廣州最早的名稱。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後建南海郡,郡治「番禺」,即今天的廣州)。公元226年,孫權為便於統治,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兩部分,「廣州」由此得名。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廳,特指廣州這座城市。
廣州秦漢時就是繁榮都會,漢唐以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宋元時期,義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說廣州已經比當時世界著名商貿城市威尼斯大三倍。清朝閉關鎖國時廣州是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壟斷全國外貿,也是中國最早對外的通商口岸,廣州十三行管理廣州港。
廣州是中國近代和現代革命的策源地。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黃花崗起義、廣州起義均發生在廣州。孫中山在廣州創辦了黃埔軍校,曾經三次建立了臨時政權。毛澤東在這里創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了大批革命骨幹力量。張太雷、葉挺、葉劍英等在這里領導了廣州起義,並建立了廣州蘇維埃政權「廣州公社」。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1992年曾邦哲於首屆全國中西醫學比較研討會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了系統醫學概念與模型。魯迅、郭沫若、郁達夫、彭湃、馬思聰、鄒小楊、谷希雲、余德超、鍾傑武等也曾來廣州傳播先進文化。 廣義上說,民間藝術是勞動者為滿足自己的生活和審美需求而創造的藝術,包括了民間工藝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和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狹義上說,民間藝術指的是民間造型藝術,包括了民間美術和工藝美術各種表現形式。
「民間藝術」的領域很寬廣,而且也不乏很多「絕活」,像皮影、剪紙、編織、綉花、獅子舞等等,都是很著名的民間藝術,也是嶺南文化的瑰寶。 改革開放以來,廣州經濟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全市擁有商業網點10萬多個,為全國十大城市之冠。大型購物商場、大型貨倉式批發零售自選商場、燈光夜市、集貿市場等構成了多元化的市場網路。
北京路商業街區、江南大道商業街區、人民路商業街區、第十甫商業步行街、上下九路商業區、長堤商業區、東山口商業區、天河商業區、珠江新城等為市內較大商圈。 旅遊業具有集旅遊、飲食、住宿、購物、娛樂為一體的多功能、多層次、全方位服務的格局。2010年即將開展的廣州亞運會,更代表著廣州現代化經濟大都市發展的繁榮景象。

D. 儒林外史人物點評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號粒民(現存吳敬梓手寫《蘭亭敘》中蓋有印章:「全椒吳敬梓號粒民印」),晚年又號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吳敬梓著有《文木山房詩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在吳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極大的變化。生活上,他由富裕墜入貧困;思想上,對於功名富貴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他生長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一生時間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揚州兩地,官僚豪紳、膏粱子弟、舉業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見慣了的。他在這些「上層人士」的生活中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紳的武斷鄉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聵,舉業中人的利慾熏心,名士的附庸風雅和清客的招搖撞騙。加上他個人生活由富而貧,那批「上層人士」的翻雲覆雨的嘴臉,就很容易察覺到。他在《儒林外史》中對這種種類型的知識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徹底的揭露,真是「如大禹之鑄九鼎,神妙無循形」(旅雲《缽山志》卷四)。更由於生動的藝術形象的塑造,使他的作品分外具有吸引和感人的力量。 他一生經歷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當時,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社會呈現了某種程度的繁榮,但,這也不過是即將崩潰的中國封建社會的迴光返照,表面的繁榮掩蓋不了大廈將傾的事實。雍正、乾隆年間,清朝統治者在逐漸鎮壓武裝起義的同時,就採用大興文字獄,設博學宏詞科以作誘餌;考八股、開科舉以牢籠士人,提倡理學以統治思想等方法來對付知識分子。其中,以科舉制為害最深,影響最廣,使許多知識分子墮入追求利祿的圈套,成為愚昧無知、卑鄙無恥的市儈。吳敬梓看透了這種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會風氣,所以他反對八股文,反對科舉制,不願參加博學宏詞科的考試,憎惡士子們醉心制藝,熱衷功名利祿的習尚。他把這些觀點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他以諷刺的手法,對這些丑惡的事物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顯示出他的民主主義的思想色彩。 《儒林外史》原本僅55回。根據程晉芳《懷人詩》,可以證明在吳敬梓49歲的時候已經脫稿(《春帆集》收《懷人詩》十幾首,中有一首註:「全椒吳敬梓字敏軒。」全詩最後四句說:「外史紀儒林,刻畫何工妍!吾為斯人悲,竟以稗說傳。」),但是直到作者死後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給他刻了出來。這個刻本,今已失傳。現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後人偽作。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魯迅先生評為「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馮沅君、陸侃如合著的《中國文學史簡編》認為「大醇小疵」。全書故事情節雖沒有一個主幹,可是有一個中心貫穿其間,那就是反對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諷刺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惡劣的社會風習。這樣的思想內容,在當時無疑是有其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的。加上它那准確、生動、洗練的白話語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優美細膩的景物描寫,出色的諷刺手法,藝術上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當然,由於時代的局限,作者在書中雖然批判了黑暗的現實,卻把理想寄託在「品學兼優」的士大夫身上,宣揚古禮古樂,看不到改變儒林和社會的真正出路,這是應該加以批判的。 二、魯迅論《儒林外史》 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感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 ……時距明亡未百年,士流蓋尚有明季遺風,制藝而外,百不經意,但為矯飾,雲希聖賢。敬梓所描寫者即是此曹,既多據自所聞見,而筆又足以達之,故能燭幽索隱,物無遁形,凡官師,儒者,名士,山人,間亦有市井細民,皆現身紙上,聲態並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惟全書無主幹,僅驅使各種人物,行列而來,事與其來俱起,亦與其去俱訖,雖雲長篇,頗同短制;但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因亦娛心,使人刮目矣。 (《中國小說史略·清之諷刺小說》,《魯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版) 三、關於科舉制度 我國科舉制度古已有之,作為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據記載始於漢代。以下各朝,在此基礎上,或繼承,或變化,但大體都有一套較為完整的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 明、清兩代的科舉制度大致相同。下面只就清代的科舉制度加以簡單的敘述。 清人為了取得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資格,先要參加童試,參加童試的人稱為儒生或童生,錄取「入學」後稱為生員(清代有府學、州學和縣學,統稱為儒學)。儒學和孔廟在一起,稱為學宮。生員「入學」後即受教官(教授、學正、教諭、訓導)的管教。清初生員尚在學宮肄業(有月課和季考,後來變成有名無實了),又稱為生,俗稱秀才。這是「功名」的起點。 生員分為三種:成績最好的是廩生,有一定名額,由公家發給糧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額;新「入學」的稱為附生。每年由學政考試,按成績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1)鄉試,(2)會試,(3)殿試。 鄉試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由於是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參加鄉試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參加鄉試之前先要通過本省學政巡迴舉行的科考,成績優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試。鄉試考中後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會試又稱為禮闈,又稱為春闈。參加會試的是舉人,取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會試後一般要舉行復試。 以上各種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試帖詩等。八股文題目出自四書五經,略仿宋代的經義,但是措辭要用古人口氣,所謂代聖賢立言。結構有一定的程式,字數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稱為八比文、時文、時藝、制藝。 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 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編修。其餘諸進士再參加朝考,考論詔奏議詩賦,選擅長文學書法的為庶吉士,其餘分別授主事(各部職員)、知縣等(實際上,要獲得主事、知縣等職,還須經過候選、候補,有終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內特設的教習館(亦名庶常館)肄業三年期滿舉行「散館」考試,成績優良的分別授翰林院編修、翰林院檢討(原來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編修、原來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檢討),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或分發到各省任知縣。…… (王力《古代漢語》下冊第一分冊,中華書局1963年版) 四、被嚴重扭曲的人格——《范進中舉》評析(郭英德) 「范進中舉」這個片斷選自《儒林外史》的第三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戶行凶查捷報」。這一回寫的是范進中舉的故事。小說描寫廣東學道周進,到廣州上任,先考兩場生員,考完兩場以後,第三場是南海、番禺兩縣的童生來進行考試。童生里就有范進,范進考完這場考試後就進了學,取得了第一名,人們稱他為「相公」。范進進了學以後想進一步考舉人,考上舉人後人們就會稱他為「老爺」。中舉是科舉考試的一個過程,在我們講評這個故事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清代的科舉考試制度。 清代的科舉考試制度分兩個階段,一個是科舉的初步考試,一個是科舉的正式考試。科舉的初步考試有這么三種,一種叫童試,一種叫歲試,一種叫科試。童試,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開始應初試的時候稱做「童生」,童生經過一定的考試選拔,在縣裡面選拔了以後到督學進行考試,督學考試合格就可以稱做「秀才」了。范進是多年的童生,最後終於考上秀才了。秀才每一年考一次,這也是一個選優的過程,這叫「歲試」。每三年還要參加一次大的考試,叫「科試」。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為了推舉舉人考試的資格,通過這個考試的提名,便有資格參加舉人的考試。范進剛好趕上童試這一年也是科試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試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資格參加舉人的考試。這是科舉的初步考試。 接下來是科舉的正式考試,它也有三種:鄉試、會試、殿試。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這四個年中的八月舉行鄉試。鄉試考中了以後就稱為舉人,舉人實際上是候補官員,有資格做官了。按清代的科舉制度規定,舉人可以到吏部注冊,可以取得一定官職,可以當縣官、縣太爺了。當然這個職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額。舉人的名額很少,那麼舉人當中候補做官的人就更少了,這樣就往往有候補官。這是第一種——鄉試。接下來是會試。會試是緊接著鄉試,在第二年的二月份舉行。鄉試是頭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試,叫「春試」,這就是會試。會試如果考中了,稱為進士,進士每年的名額大概有300名左右。會試考完以後還要進行第三場考試——殿試,在會試以後的第二個月,大概在4月份前後。殿試是皇帝在太和殿親自考試,考中後就是欽定的進士,可以直接做官了。這是清代的科舉考試制度,自明代開始形成的一套很嚴格的科舉考試制度。 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測試的內容是經義,《詩》《書》《禮》《易》《春秋》,五經里選擇一定的題目來進行寫作。題目和寫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個段落,每個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後來又叫八股。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它關繫到一個人能不能陞官,能不能科舉考試中進士陞官。所以在小說中說:「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講漢唐。」「漢」是指漢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詩,漢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詩歌也好,都不如當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當時的人們都一門心思地撲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開科舉考試的大門。 以上是對清代的科舉制度的一個簡單的介紹。知道了清代科舉制度的基本情況,我們就知道範進在科舉仕途上的跋涉是多麼艱難的,也可以知道範進在科舉仕途上都學了些什麼書,他學問上的訓練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況。這是了解小說的一個基本背景,就是科舉考試彌漫天下,八股文彌漫天下,在這樣的一種社會文化背景當中出現了范進這樣一個很特殊的,但在當時又是很普遍的人物。 范進是廣東南海縣人。小說對范進這個人物的描寫分三個段落,第一個段落寫他中舉之前,第二個段落寫中舉之時,第三個段落寫中舉之後。通過這三個段落,我們可以看看在當時科舉制度下,在以八股文來衡量人的學問、文章的這樣一種社會風氣下,一般的讀書人、文人士大夫,他們的心靈是什麼樣的情況。小說通過范進這個人很生動地揭示了當時讀書人的心靈。 下面我們先看第一個段落,范進中舉之前。范進中舉之前又分兩個小段:一個是進學之前,就是考中秀才之前;一個是進學之後,即考中秀才之後。進學之前是范進經歷的很漫長的階段。小說寫范進在20歲的時候就開始應考了,在30多年當中,他經過十幾場科舉考試。他在小說中一出場,年紀已經是54歲了。從20歲到54歲,范進整整考了35年的時間。在這35年中,他經歷了十二三場的考試,但他始終是一個童生,童生是剛剛起步,參加初試,還沒有真正獲得科舉考試的名分。要有一定的名分,得是秀才,才算進了學。沒有秀才的身份就不能進學,還是一個老童生。像范進這樣的老童生在當時是很多的。小說前面描寫的周進也同樣是個老童生。范進也好,周進也好,他們名字都有一個「進」字,可他們通過這么漫長的科舉道路的跋涉,卻一直進不了學,小說這樣描寫是很有意味的。雖然是普普通通的人名,但名字中有一種意味。 小說描寫范進一出場,寫他面黃肌瘦,花白鬍須,穿著麻布的直裰,頭戴破氈帽。這個時候已經是12月上旬了,他卻穿著很薄的單衣,所以他凍得乞乞縮縮的,非常猥瑣、非常悲涼的圖景。穿著破破爛爛的衣服,進入考場以後,因為年紀大了,走路又不小心,磕磕碰碰的,把破衣服又扯破了幾塊。這是非常悲涼的形象。這種悲涼的形象一出場就給人一種非常深刻的印象,讓人產生一種疑問:為什麼范進從20歲到54歲一直參加這樣的科舉考試,一考再考?這要了解當時的實際狀況。當時的讀書人要改變自己的生活境況,並不像現在有這么多的路可以走,他所能走的路是非常狹窄的,就讀書應舉這么一條路。天下的讀書人很多,這么多人都擠在一條小胡同里,為什麼不去找別的路呢?比如去經商,去學醫什麼的。為什麼就非得走科舉考試這條路呢?因為科舉考試對讀書人來說有極大的誘惑力,這誘惑力就是,科舉考試就像龍門一樣,「鯉魚躍龍門」,你躍過了它,就改變了一生,社會地位、家庭境況,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但是你躍不過它,又怎麼樣呢?小說寫范進,雖然這么多年的科舉考試一直考不上,但他還是希望通過進學這樣一種最艱難的道路,來徹底地改變自己的生活地位。從這里可以看到,當時的讀書人的確是非常可悲的,當然也是非常可憐的。但他們到底有一種精神,「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經歷了很多生活的苦難、磨難,才能最後翻身做「人上人」。這是他們為什麼能長時間地忍受外在的衣食之苦,也能長時間地忍受心靈上的磨難,內在的、外在的種種的壓迫、種種的折磨,都得忍受,忍受的最後結果就是能夠躍過這個龍門,成為「人上人」。 那麼,為什麼范進這樣的人,這么長的時間考不中秀才呢?問題出在哪兒呢?當時的人認為問題出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外在的,怎麼我的文章很好,但考官看不上呢?所以只要文章能中考官的意就行了,要揣摩考官的意圖,這是一方面的原因。另外一方面的原因是考生自己的文字能力,這也是很重要的。雖然八股文的寫作是一種很古板、很死板、很教條的寫作,但這種很死板的寫作也能體現某種文學的或文字的才能,所以很多十來歲、二十來歲的人,也能考中進士。那麼范進到底有多大的能力呢?我們看看小說中的描寫:小說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寫:周進來考童生,已經有了一種先驗之見,因為周進很長時間的科舉考試連童生都沒考上,後來他做生意的朋友為他捐款買得了一個秀才的資格,他才能考上舉人,考上了舉人他才考上了進士。所以他非常同情老童生,在考試中特別注意老童生。他一看到范進就油然產生一種憐憫的心情,覺得范進和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所以在考試的時候他特別關照范進。小說有很生動的描寫:周進看范進的卷子,用心用意地看了一遍,但他感覺的是,這樣的文字,都說的是些什麼話!根本看不懂,不知道他在說些什麼。所以他心裡想,怪不得三次都沒有進學。但他想還是再看一看,所以從頭至尾又看了一遍,而這一看看出點門道、看出點意思來了,所以又硬著頭皮再看第三遍,看了第三遍後,他才恍然大悟,說了這樣的話:「這樣文字,連我看一兩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後,才曉得是天地間之至文。」「天地間之至文」就是天底下最好的文章了。那麼好到什麼程度呢?他說:「真乃一字一珠!」那一字一珠的文章他怎麼第一遍就沒看出它真金的閃光呢?這就很奇怪了。他也在諷刺自己,實際上文字到底有多好呢?讀了一遍、兩遍、三遍,要試官讀了三遍才讀懂的文字,恐怕未必是好的文字。看完後他就感嘆了:「可見世上糊塗試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所以,別的卷還沒看,他就給范進填了第一名,范進就中了秀才。 范進的個人生活是非常貧困的,那麼他的家庭生活又怎樣呢?小說里又有一段描寫:他住在茅草棚的屋子裡,這個屋子破破爛爛的,沒有什麼傢具,沒什麼豪華的擺設。他的岳父是賣肉的,叫胡屠戶。本來賣肉的社會地位也不高,但在范進面前他有特殊的富態,因為他有錢,范進沒錢,經常要靠他的資助,范進一家才能勉強度日。這個時候范進對他說:我中了秀才了,我想到省城裡去考舉人。胡屠戶把他臭罵一頓說:你能考上秀才就是你的福分了,這就是你的命了,再想考舉人,那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別說吃天鵝肉,連天鵝屁也吃不到了。他看不起范進。於是范進悄悄地向別人借了錢,就去考試了。這是范進中舉之前,主要寫他的悲慘的境遇,同時也寫了造成這種悲慘境遇的社會原因。 下面再來看看范進中舉之時,小說採取的是先抑後揚的寫法。先寫范進日子實在是過不下去了,家裡已經好幾天沒吃的了,母親也餓得兩眼昏黑看不見。無可奈何,他只好把家裡惟一一隻老母雞抱到集市上去賣。這個時候有人說他中了舉人,他根本不相信,被人硬拉回家來。一拉回來,便看到他家裡高高地張貼了他中舉人的報帖,這個時候范進不得不信,在這個信與不信的猶疑之間,他突然痰迷心竅,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高聲地說了一聲:「噫!好了!我中了!」說完之後,他往後一絆就跌倒了,不省人事。人家把他灌醒後,他還是迷迷瞪瞪地,笑著就往外跑。這里有一段很詳細的描寫,對他的「瘋」的描寫。「瘋」到什麼樣呢?瘋到自己到集市上摔了好幾跤,渾身血淋淋的,拍著笑著,還在一個廟的門口站著,滿身滿臉都是污泥,鞋也跑掉了一隻,還在那兒拍著,一直叫:「中了,我中了!」范進為什麼瘋了呢?好好的一個人,這么好的事情,他高興還來不及呢!原來這是喜極而瘋,他盼望的中舉這一天對他來說是十分漫長的時間,整整35年過去了,到第36個年頭他才盼到了中舉這件大事,對他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他沒有任何的心理准備。他只有原來的一次次考不上的心理准備,考不上再考,他沒有想過一旦考上了怎樣。一旦他考上了,脆弱麻木的神經無法經受巨大的歡喜,所以他是喜極而狂,喜極而瘋。旁人也說:「他只因歡喜狠了,痰湧上來,迷了心竅。」歡喜過頭了,一口痰涌了上來,迷了心竅。從這兒可以看出,科舉考試對讀書人來說的確具有巨大的誘惑力,但同時對他們的心靈也是一種巨大的摧殘,這種摧殘是潛移默化的,摧殘到什麼樣呢?摧殘到了人不像人的樣子,喪失了人格,散著頭發,滿身滿臉的污泥,鞋也跑掉了一隻,還跑到集市最熱鬧的地方,在那兒當眾宣布:我中舉了!生怕別人不知道。他甚至都不相信自己中了。這種摧殘人性的描寫,讓我們在笑的同時,心底也冒出一種悲涼。范進是非常可笑的,但更是非常可悲的。而且這種可悲不是范進一個人,在當時是千千萬萬的讀書人。小說里描寫,前有一個周進,這兒又有一個范進。這里寫的是范進中舉的時候,而周進還沒中舉時,就幾乎是瘋了。他到南京看到舉人考試的考場,覺得自己根本沒有資格跨進那個考場,他一頭撞在了考場中隔斷的板子上,撞得頭破血流,心裡悲傷自己連踏進這個門的希望都沒有。可以想見當時很多的讀書人都要經受這個科舉考試,很長時間考不上,但這是惟一可走的一條狹窄的路,忍受巨大的痛苦和折磨他也得走。 中舉以後的范進就不是一般的人了,這里頭有個寓意性的描寫。范進雖然身份低,但畢竟是個舉人了,中舉給他帶來的是什麼呢?是整個人的社會地位的改變。范進瘋了後,沒有別的辦法,只有打他兩巴掌,讓他把口裡的痰吐出來,他就能夠清醒過來了。那麼由誰來打呢?誰也不敢打,只有請他的岳父胡屠戶來打:他的岳父平時對他任打任罵是常有的事兒,剛才講了,他在范進中舉前還經常罵范進呢。可這個時候胡屠戶也不敢打范進,他說,中了舉可是老爺了,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了,不是隨便可以打的。但現在為了救他,沒有辦法,非打不可,只好壯起膽來打了他一巴掌。這一打,范進就清醒過來了。可胡屠戶的胳膊卻像不聽使喚了,怎麼抬也抬不起來,隱隱作痛,自己看時,把個巴掌仰著,再也彎不過來。所以他明白了,文曲星果然是打不得的。范進還是范進,可是中舉給他帶來了整個身份地位的變化,像有神附身一樣,整個身份就發生了煥然一新的變化。這當然是一種誇張寓意性的寫法,但我們從中可以看到當時的人的一種普遍心態。這種普遍的心態造成一種社會輿論、社會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下,范進才會悶著頭,一門心思地走科舉考試的道路。因為這條道路一旦走成了,他就能夠身價百倍。小說寫范進在瘋的時候像在夢里一般昏昏沉沉的,什麼都忘了,可醒來以後他還能記住一件事,「我也記得我中的是第七名」,別的什麼也不記得了,但中了舉人這件事他是橫亘於心,所以才逼得他瘋了。相信又不敢相信,在巨大的心靈擠壓下,他的精神承受不了。這是講范進中舉之時的情況,也是小說中最精彩的一段描寫。 那麼緊接下來就是中舉之後。中舉後,順理成章地,范進的地位發生了變化。小說中有這樣的一段話:「自此以後,果然有了許多人來奉承他:有送田產的,有送店房的,還有那些破落戶兩口子來投身為僕人蔭庇的。到兩三個月,范進家的奴僕、丫環都有了,錢、米是不消說了。」又搬了新房。這又有一個問題:范進才剛剛中舉,為什麼這么多人給他送房、送錢、送糧食,甚至來他家當僕人呢?剛才說了,中了舉人就意味著做官當老爺了。而在清代,做官當老爺就意味著發財。清代有句諺語,《儒林外史》中也寫道:「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范進中舉就意味著做官,做官就有權,有權就可以發財。這么多人給他送錢、送房子,都是要求有報答的,就是他做官後,給他們一定的利益,大家都有利,這個利當然比他們原先送的錢財要多多了。從中也可以看出,中不中舉是大不一樣的。吳敬梓在一首詩中寫道:「貴為鄉人畏,賤受鄉人憐。」一貴一賤是身份的變化,是實實在在的權勢變化。所以范進中舉後,他和胡屠戶的關系就完全不一樣了。中舉之前他要靠著胡屠戶的救濟才能生活,可是中舉之後他就可以給胡屠戶送銀子了。他有權了,他是大官的「預備役」了,當然這也顯示出了他的地位,體現他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范進自身地位的變化也引起了他人格的變化。當他經過了那麼艱苦的科舉道路的跋涉,終於做官以後,是不是更加愛護百姓,更加珍惜自己的地位呢?並不是,相反,經過這么長時間的科舉的跋涉,一旦當了官,他要找補回來,補償他30多年失去的這些利益,所以他整個的性格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中舉之前,范進是個唯唯諾諾、老實巴交的人,小說中描寫「是個爛忠厚沒用的人」,自己吃不飽穿不暖,有點錢還想到救濟鄰居,見到平頭百姓還和他們拱手作揖,和他們平起平坐,因為他本身是個平民百姓。那麼中舉之後呢,他就完全不一樣了。中舉後連稱呼都發生了變化。在中舉之前,他稱胡屠戶是「岳丈」,是尊稱,可中舉之後,他稱他的岳父為「老爹」了。雖然是長輩,但他的地位已經高於人家,他就不那麼稱呼了。小說第四回緊接著寫范進一系列丑惡的表現。在張靜齋的教唆下,他不顧戴孝在身,跑到高要縣湯知縣那兒去打秋風。在酒席上還扭捏作態,不肯用銀鑲的杯子和筷子,以顯示守孝,用木筷子,可夾起的卻是大蝦元子,送到嘴裡吃。這是非常生動的描寫,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范進中舉以後,他的人格被扭曲了,這種扭曲意味著他當官以後在仕途上將會怎麼做,恐怕他會更多地去找回自己所失去的。那麼對百姓、對國家,他究竟能作出什麼貢獻呢?這就很難說了。從中也可以看出科舉考試是怎麼選拔人才的,真正選拔出的人才又是什麼樣的。從范進中舉前後的經歷,從他人格發生變化的這樣一種現象,可以看出當時千千萬萬的讀書人的精神面貌。 魯迅在評價這部小說時說:「其文戚而能諧,婉而多諷。」這從小說對胡屠戶的描寫可以看出來。胡屠戶在小說中的表現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就叫做「前倨後恭」。前面非常倨傲,後面又很恭敬。當范進窮困潦倒的時候,他沒事兒就罵他,甚至覺得把女兒嫁給這么一個窮鬼,簡直是倒了一輩子的運。這么多年,不知道貼了多少錢去資助這一家人,因為這是他女兒家,沒有辦法。他說:「不知我積了什麼德,才讓你考中秀才。」范進向他提出考舉人的時候,他破口大罵,把范進罵了一個狗血噴頭,吐了一口痰到他臉上,說:「不要失了你的時了!……這些中老爺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像你這尖嘴猴腮,也該撒拋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鵝屁吃。」口氣非常傲慢。可是在范進中舉的時候,他把范進送回家,看見范進的衣服都破破爛爛、皺皺巴巴的,一路上不知給范進的衣服扯了多少下,想把它扯平了。小說寫范進中舉後送給他銀子,他當時就吹牛說:「我的這個賢婿,才學又高,品貌又好……我自己覺得女兒像有些福氣的,畢竟要嫁與個老爺,今日果然不錯。」他的嫌貧愛富表現得極為真實。正是在這種社會風氣下,才有范進不懈地跋涉在科舉的道路上的表現。當然這里也寫出胡屠戶這個特殊的人,這是一個很生動的描寫。 小說還有一個很生動的諷刺,也是描寫特別精彩的,就是對范進本身的描寫。諷刺有不同的程度,較低程度就是詼諧的笑,較高層次是像火一樣非常辛辣的諷刺。在范進中舉前,作者主要是寫他既可悲又可憐;在范進中舉之後,作者則更多地採用「婉而多諷」的寫法,沒有直接寫他,而是通過他的言論和行動揭示出他的丑惡內心,這時候更多地是用冷峻的諷刺的筆調,不留情面地揭示他內心的丑惡。特別是第四回,寫范進中了舉人之後就不知道自己姓什麼了。後來又中了進士,中了進士更是忘乎所以。本來沒有什麼學問,但是他到處賣弄自己的學問,讓人家對他仰慕,甚至恬不知恥地說:「蘇軾是我朝的普普通通的人,憑什麼大家都誇揚他呢?」他連蘇軾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都不知道。就是這種淡淡的描寫,通過人的言論,人的行動,揭露了他既無知又無恥的嘴臉。這體現了作者對科舉制度扭曲人的人格、心靈的

E. 中國明代傢具的風格特點

明代傢具有廣、狹二義。廣義的明式傢具,著重一個「式」字,不管製作於明代或明以後何時,也不論貴重材質和一般材質,只要具有明代傢具風格,皆稱之「明式傢具」。狹義則指明代至清代前期材美工良,造型優美的傢具。我們要介紹的是後者。

含義
明代社會穩定,農業和手工業發達,工匠獲得更多的自由,尤其是明中後期,商品豐富,流通渠道廣泛,外貿開放,從而使大城市、城鎮經濟迅速興起,尤以江南與南海地區最為顯著。明清時期,此兩地成為傢具的重要產地,其實是和這些地區商品經濟發達是有直接聯系的。 明範濂《雲間據目抄》中有這樣一條:「細木傢伙,如書桌禪椅之類,余少年曾不一見,民間止用銀杏金漆方桌。自莫廷韓與顧、宋兩家公子,用細木數件,亦從吳門購之。隆、萬以來,雖奴隸快甲之家,皆用細器,而徽之小木匠,爭列肆於郡治中,即嫁妝雜器,俱屬之類。紈絝豪奢,又以椐木不足貴,凡床櫥幾桌,皆用花梨、癭木,烏木、相思木與黃楊木,及其貴巧,動費萬錢,亦俗之一靡也。尤可怪可,如皂快偶得居止,即整一小憩,以木板裝鋪,庭蓄瓮魚雜卉,內則細桌拂塵,號稱書房,竟不知皂快所讀何書也。」由此可窺得明代後期蘇、松地區傢具與民風之一斑。
明代是自漢唐以來,我國傢具歷史上的又一個興盛期。隨著當時經濟的繁榮,城市的園林和住宅建設也興旺起來,貴族、富商們新建成的府第,需要裝備大量的傢具,這就形成了對於傢具的大量需求。明代的一批文化名人,熱衷於傢具工藝的研究和傢具審美的探求,他們的參與對於明代傢具風格的成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鄭和下西洋,從盛產高級木材的南洋諸國,運回了大量的花梨、紫檀等高檔木料,這也為明代傢具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明代傢具的造型非常簡潔明快,工藝製作和使用功能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這一時期的傢具,品種、式樣極為豐富,成套傢具的概念已經形成。布置方法通常是對稱式,如一桌兩椅或四凳一組等等,在製作中大量使用質地堅硬、耐強度高的珍貴木材。傢具製作的榫卯結構極為精密,構件斷面小輪廓非常簡練,裝飾線腳做工細致,工藝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形成了明代傢具朴實高雅、秀麗端莊、韻味濃郁、剛柔相濟的獨特風格。

明代傢具的種類
明代傢具按其功能,可以分為五大類:
一、 幾案類:
包括桌案與幾,是五大類中品種最多的一類。大概可分為:1、炕桌、炕幾、炕案 2、香幾 3、酒桌、朱桌 4、方桌 5、條桌案(條幾、條桌、條案) 6、寬桌案(書桌、畫案) 7、其它桌案(月牙桌、扇面桌、棋桌、琴桌、抽屜桌、供桌、供案)
二、 床榻類:
只有床身,上面沒有任何裝置的卧具稱之為「榻」,有時亦稱為「床」或「小床」;床上後背及左、右三面安圍子的叫「羅漢床」;床上有立柱,柱間安圍子,柱子承頂子的叫「架子床」。
三、 椅凳類:
椅凳類包括了不同種類的各式坐具。如:1、杌凳(無束腰杌凳、有束腰杌凳、四面平杌凳等)2、坐墩 3、交杌,俗稱馬扎,可以折疊,便於攜帶。4、長凳(條凳、二人凳、春凳)5、椅(靠背椅、扶手椅、圈椅、交椅等)6、寶座(只有宮廷、寺院才有,而非一般家庭用具)
四、 框架類:
此類傢具,或以陳設器為主,或以儲藏器為主,或一器兼用。可分為:1、架格。即以立木為足,取橫板將空間分隔成多層的傢具,有書架、物架、多寶格等。2、亮格框,即架框結合在一起的,常見形式是架格在上,框子在下,齊人高或稍高。3、圓角框。4、方角框。
五、 屏聯類。
關於明代傢具風格,著名傢具研究專家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傢具的『品』與『病』》一文中,仿司空圖《詩品》、黃鉞《畫品》及沈約「八病」說,將明代傢具列成「十六品」和「八病」,現簡述如下:
十六品:1、簡練 2、淳樸 3、厚拙 4、凝重 5、雄偉 6、圓渾 7、沉穆 8、穠華 9、文綺 10、妍秀 11、勁挺 12、柔婉 13、空靈 14、玲瓏 15、典雅 16、清新
八病:1、繁瑣 2、贅復 3、臃腫 4、滯郁 5、纖巧 6、悖謬 7、失位 8、俚俗

明代傢具的風格
對於明代傢具風格特點的了解和掌握,是我們欣賞傢具、鑒定傢具時所必須具備的條件。明代傢具的風格特點,細細分析有以下四點:
1.造型簡練、以線為主
嚴格的比例關系是傢具造型的基礎。我們看以上圖中的明代傢具,其局部與局部的比例、裝飾與整體形態的比例,都極為勻稱而協調。如椅子、桌子等傢具,其上部與下部,其腿子、棖子、靠背、搭腦之間,它們的高低、長短、粗細、寬窄,都令人感到無可挑剔地勻稱、協調。並且與功能要求極相符合,沒有多餘的累贅,整體感覺就是線的組合。其各個部件的線條,均呈挺拔秀麗之勢。剛柔相濟,線條挺而不僵,柔而不弱,表現出簡練、質朴、典雅、大方之美。
2.結構嚴謹、作工精細
明代傢具的卯榫結構,極富有科學性。不用釘子少用膠,不受自然條件的潮濕或乾燥的影響,製作上採用攢邊等作法。在跨度較大的局部之間,鑲以牙板、牙條、圈口、券口、矮老、霸王棖、羅鍋棖、卡子花等等,既美觀,又加強了牢固性。明代傢具的結構設計,是科學和藝術的極好結合。時至今日,經過幾百年的變遷,傢具仍然牢固如初,可見明代傢具的卯榫結構,有很高的科學性。
3.裝飾適度、繁簡相宜
明代傢具的裝飾手法,可以說是多種多樣的,雕、鏤、嵌、描,都為所用。裝飾用材也很廣泛,琺琅、螺甸、竹、牙、玉、石等等,樣樣不拒。但是,決不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據整體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裝飾。如椅子背板上,作小面積的透雕或鑲嵌,在桌案的局部,施以矮老或卡子花等。雖然已經施以裝飾,但是整體看,仍不失樸素與清秀的本色;可謂適宜得體、錦上添花。
4.木材堅硬、紋理優美
明代傢具的木材紋理,自然優美,呈現出羽毛獸面等膝隴形象,令人有不盡的遐想。充分利用木材的紋理優勢,發揮硬木材料本身的自然美,這是明代硬木傢具的又一突出特點。明代硬木傢具用材,多數為黃花梨、紫檀等。這些高級硬木,都具有色調和紋理的自然美。工匠們在製作時,除了精工細作而外,同時不加漆飾,不作大面積裝飾,充分發揮、充分利用木材本身的色調、紋理的特長,形成為自己特有的審美趣味,形成為自己的獨特風格。這是明代傢具的又一特點。
明代傢具的風格特點,概括起來,可用造型簡練、結構嚴謹、裝飾適度、紋理優美四句話予以總結。以上四句話,也可說四個特點,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共同構成了明代傢具的風格特徵。當我們看一件傢具,判斷其是否是明代傢具時,首先要抓住其整體感覺,然後逐項分析。只看一點是不夠的,只具備一個特點也是不準確的。這四個特點互相聯系,互為表裡,可以說缺一不可。如果一件傢具,具備前面三個特點,而不具備第四點,即可肯定他說,它不是明代傢具。後世模仿上述四個特點制的傢具,稱為明式傢具。

F. 漢族的風俗習慣

4). 節日食品
節日食品是豐富多彩的。它常常將豐富的營養成分,賞心悅目的藝術形式和深厚版的文化內涵權巧妙地結合起來,成為比較典型的節日飲食文化。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舊時代的宮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慶典等儀式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當代漢族的多數地區,這種現象早已結束,只在少數偏遠地區或某些特定場合,還殘存著一些象徵性的活動。
二是供人們在節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製品。這是節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節除夕,北方家家戶戶都有包餃子的習慣,而江南各地則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習俗,另外,漢族許多地區過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魚,象徵「年年有餘」。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傳承不衰。中秋節的月餅,寓含了對人間親族團圓和人事和諧的祝福。其他諸如開春時食用的春餅、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農歷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寒食節的冷食,農歷二月二日吃豬頭、咬蠶豆、嘗新節吃新谷,結婚喜慶中喝交杯酒,祝壽宴的壽桃、壽桃、壽糕等,都是節日習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內涵的食俗。

G. 同源共祖的觀念得到發展意思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中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

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識形態領域占據著正統地位,對中國文化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一般地說,儒學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主流。

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因此,中華傳統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徵和民族特徵,又具有時代特徵。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儒學文化,也包括源遠流長的彝族等各族的傳統文化。

在還沒有文字的人類歷史早期,人們思維、記事以及不自覺的藝術創作,只能用刻畫與口耳相傳的原始方式保存。口頭歌謠與神話的保存往往是短暫的,常常會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散失。直至文字產生以後,這些記錄才有了保存更長久的可能。

中國古代關於宇宙萬物的神話傳說是中華民族同源共祖的明證。

彝族的《梅葛》說,講洪水後兄妹結婚生下一個葫蘆,天神打開葫蘆,第一個出來的是漢族,第二個出來的是傣族,以後依次出來彝族、傈僳族、苗族、藏族、白族等。這類葫蘆始祖型的創世神話在許多民族中都有,而且不少在情節或結構上還有相似之處,它們不但反映了部族成員對自己祖先的追念,還表現出民族間的兄弟情誼和民族自豪感。

談到易經刻畫符號的源頭,人們自然會提到伏羲。《周易》系辭下傳第二章論述了八卦的產生過程:「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

包犧,也稱伏羲,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與女媧同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書記載其為創世神,是中國最早的有文獻記載的創世神。風姓,又名宓羲、庖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史記中稱伏犧,在後世與太昊、青帝等諸神合並,在後世被朝廷官方稱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東方上帝)一說。燧人氏之子,生於成紀,定都在陳地。所處時代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傳說中的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 。

在漢民族地區,人們都知道,易經是人更三世,事歷三古的大成之作。《易經》成書過程,「易經先是伏羲氏作,伏羲氏沒(去世)神農氏作,然後是堯、舜、禹、黃帝,一直到了周文王周武王父子,最後到孔子及其弟子,從上古開始到中古、近古歷經了三個大時代,才完善,是一部集歷代聖賢集體創作的經典,是真正的群經之首」。

H. 流失到國外的國寶,你知道多少呢

在近代中國歷史上,西方列強不僅從中國攫取了大片領土和大量政治、經濟權益,而且也掠走了數目難以統計的歷史文物,現主要收藏於歐洲、北美、日本的各大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中。據不完全統計,在全球47個國家200多座博物館中, 近代流散到世界各國的中國文物,總數多達200 萬件以上,其中不乏國寶級文物。除了我們熟知在列強洗劫圓明園、故宮,一些來華的外國人還利用科學探險的名義盜走了在上個世紀初盜走了大量的珍貴文物。

4. 李迪《紅白芙蓉圖》【收藏地】東京國立博物館

文物是歷經千百年的祖先的物質文化遺產,其價值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時至今日,有很多中國國寶在其它國家的博物館堂而皇之地展出,有的甚至被公開拍賣,還有的一些珍貴文物已消失在公眾的視線。但無論如何,這些國寶文物的根在中國,這是無法改變的。

I. 明代傢具的影響急急急!!!

明代傢具有廣、狹二義。廣義的明式傢具,著重一個「式」字,不管製作於明代或明以後何時,也不論貴重材質和一般材質,只要具有明代傢具風格,皆稱之「明式傢具」。狹義則指明代至清代前期材美工良,造型優美的傢具。我們要介紹的是後者。

明代社會穩定,農業和手工業發達,工匠獲得更多的自由,尤其是明中後期,商品豐富,流通渠道廣泛,外貿開放,從而使大城市、城鎮經濟迅速興起,尤以江南與南海地區最為顯著。明清時期,此兩地成為傢具的重要產地,其實是和這些地區商品經濟發達是有直接聯系的。

明範濂《雲間據目抄》中有這樣一條:「細木傢伙,如書桌禪椅之類,余少年曾不一見,民間止用銀杏金漆方桌。自莫廷韓與顧、宋兩家公子,用細木數件,亦從吳門購之。隆、萬以來,雖奴隸快甲之家,皆用細器,而徽之小木匠,爭列肆於郡治中,即嫁妝雜器,俱屬之類。紈絝豪奢,又以椐木不足貴,凡床櫥幾桌,皆用花梨、癭木,烏木、相思木與黃楊木,及其貴巧,動費萬錢,亦俗之一靡也。尤可怪可,如皂快偶得居止,即整一小憩,以木板裝鋪,庭蓄瓮魚雜卉,內則細桌拂塵,號稱書房,竟不知皂快所讀何書也。」由此可窺得明代後期蘇、松地區傢具與民風之一斑。

明代是自漢唐以來,我國傢具歷史上的又一個興盛期。隨著當時經濟的繁榮,城市的園林和住宅建設也興旺起來,貴族、富商們新建成的府第,需要裝備大量的傢具,這就形成了對於傢具的大量需求。明代的一批文化名人,熱衷於傢具工藝的研究和傢具審美的探求,他們的參與對於明代傢具風格的成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鄭和下西洋,從盛產高級木材的南洋諸國,運回了大量的花梨、紫檀等高檔木料,這也為明代傢具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明代傢具的造型非常簡潔明快,工藝製作和使用功能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這一時期的傢具,品種、式樣極為豐富,成套傢具的概念已經形成。布置方法通常是對稱式,如一桌兩椅或四凳一組等等,在製作中大量使用質地堅硬、耐強度高的珍貴木材。傢具製作的榫卯結構極為精密,構件斷面小輪廓非常簡練,裝飾線腳做工細致,工藝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形成了明代傢具朴實高雅、秀麗端莊、韻味濃郁、剛柔相濟的獨特風格。

明代傢具的種類

明代傢具按其功能,可以分為五大類:

一、 幾案類:包括桌案與幾,是五大類中品種最多的一類。大概可分為:1、炕桌、炕幾、炕案 2、香幾 3、酒桌、朱桌 4、方桌 5、條桌案(條幾、條桌、條案) 6、寬桌案(書桌、畫案) 7、其它桌案(月牙桌、扇面桌、棋桌、琴桌、抽屜桌、供桌、供案)

二、 床榻類:只有床身,上面沒有任何裝置的卧具稱之為「榻」,有時亦稱為「床」或「小床」;床上後背及左、右三面安圍子的叫「羅漢床」;床上有立柱,柱間安圍子,柱子承頂子的叫「架子床」。

三、 椅凳類:椅凳類包括了不同種類的各式坐具。如:1、杌凳(無束腰杌凳、有束腰杌凳、四面平杌凳等)2、坐墩 3、交杌,俗稱馬扎,可以折疊,便於攜帶。4、長凳(條凳、二人凳、春凳)5、椅(靠背椅、扶手椅、圈椅、交椅等)6、寶座(只有宮廷、寺院才有,而非一般家庭用具)

四、 框架類:此類傢具,或以陳設器為主,或以儲藏器為主,或一器兼用。可分為:1、架格。即以立木為足,取橫板將空間分隔成多層的傢具,有書架、物架、多寶格等。2、亮格框,即架框結合在一起的,常見形式是架格在上,框子在下,齊人高或稍高。3、圓角框。4、方角框。

五、 屏聯類。

關於明代傢具風格,著名傢具研究專家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傢具的『品』與『病』》一文中,仿司空圖《詩品》、黃鉞《畫品》及沈約「八病」說,將明代傢具列成「十六品」和「八病」,現簡述如下:

十六品:1、簡練 2、淳樸 3、厚拙 4、凝重 5、雄偉 6、圓渾 7、沉穆 8、穠華 9、文綺 10、妍秀 11、勁挺 12、柔婉 13、空靈 14、玲瓏 15、典雅 16、清新

八病:1、繁瑣 2、贅復 3、臃腫 4、滯郁 5、纖巧 6、悖謬 7、失位 8、俚俗

明代傢具的風格

對於明代傢具風格特點的了解和掌握,是我們欣賞傢具、鑒定傢具時所必須具備的條件。明代傢具的風格特點,細細分析有以下四點:

1.造型簡練、以線為主

嚴格的比例關系是傢具造型的基礎。我們看以上圖中的明代傢具,其局部與局部的比例、裝飾與整體形態的比例,都極為勻稱而協調。如椅子、桌子等傢具,其上部與下部,其腿子、棖子、靠背、搭腦之間,它們的高低、長短、粗細、寬窄,都令人感到無可挑剔地勻稱、協調。並且與功能要求極相符合,沒有多餘的累贅,整體感覺就是線的組合。其各個部件的線條,均呈挺拔秀麗之勢。剛柔相濟,線條挺而不僵,柔而不弱,表現出簡練、質朴、典雅、大方之美。

2.結構嚴謹、作工精細

明代傢具的卯榫結構,極富有科學性。不用釘子少用膠,不受自然條件的潮濕或乾燥的影響,製作上採用攢邊等作法。在跨度較大的局部之間,鑲以牙板、牙條、圈口、券口、矮老、霸王棖、羅鍋棖、卡子花等等,既美觀,又加強了牢固性。明代傢具的結構設計,是科學和藝術的極好結合。時至今日,經過幾百年的變遷,傢具仍然牢固如初,可見明代傢具的卯榫結構,有很高的科學性。

3.裝飾適度、繁簡相宜

明代傢具的裝飾手法,可以說是多種多樣的,雕、鏤、嵌、描,都為所用。裝飾用材也很廣泛,琺琅、螺甸、竹、牙、玉、石等等,樣樣不拒。但是,決不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據整體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裝飾。如椅子背板上,作小面積的透雕或鑲嵌,在桌案的局部,施以矮老或卡子花等。雖然已經施以裝飾,但是整體看,仍不失樸素與清秀的本色;可謂適宜得體、錦上添花。

4.木材堅硬、紋理優美

明代傢具的木材紋理,自然優美,呈現出羽毛獸面等膝隴形象,令人有不盡的遐想。充分利用木材的紋理優勢,發揮硬木材料本身的自然美,這是明代硬木傢具的又一突出特點。明代硬木傢具用材,多數為黃花梨、紫檀等。這些高級硬木,都具有色調和紋理的自然美。工匠們在製作時,除了精工細作而外,同時不加漆飾,不作大面積裝飾,充分發揮、充分利用木材本身的色調、紋理的特長,形成為自己特有的審美趣味,形成為自己的獨特風格。這是明代傢具的又一特點。

明代傢具風格特點
對於明代傢具風格特點的了解和掌握,是我們欣賞傢具、鑒定傢具時所必須具備的條件。明代傢具的風格特點,細細分析有以下四點:

1.造型簡練、以線為主
嚴格的比例關系是傢具造型的基礎。我們看以上圖中的明代傢具,其局部與局部的比例、裝飾與整體形態的比例,都極為勻稱而協調。如椅子、桌子等傢具,其上部與下部,其腿子、棖子、靠背、搭腦之間,他們的高低、長短、粗細、寬窄,都令人感到無可挑剔地勻稱、協調。並且與功能要求極相符合,沒有多餘的累贅,整體感覺就是線的組合。其各個部件的線條,均呈挺拔秀麗之勢。剛柔相濟,線條挺而不僵,柔而不弱,表現出簡練、質朴、典雅、大方之美。

2. 結構嚴謹、作工精細
明代傢具的卯榫結構,極富有科學性。不用釘子少用膠,不受自然條件的潮濕或乾燥的影響,製作上採用攢邊等作法。在跨度較大的局部之間,鑲以牙板、牙條、圈口、券口、矮老、霸王棖、羅鍋棖、卡子花等等,既美觀,又加強了牢固性。明代傢具的結構設計,是科學和藝術的極好結合。時至今日,經過幾百年的變遷,傢具仍然牢固如初,可見明代傢具的卯榫結構,有很高的科學性。

3.裝飾適度、繁簡相宜
明代傢具的裝飾手法,可以說是多種多樣的,雕、鏤、嵌、描,都為所用。裝飾用材也很廣泛,琺琅、螺甸、竹、牙、玉、石等等,樣樣不拒。但是,決不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據整體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裝飾。如椅子背板上,作小面積的透雕或鑲嵌,在桌案的局部,施以矮老或卡子花等。雖然已經施以裝飾,但是整體看,仍不失樸素與清秀的本色;可謂適宜得體、錦上添花。

4.木材堅硬、紋理優美
從以上圖片中,可以明顯看出,明代傢具的木材紋理,自然優美,呈現出羽毛獸面等膝隴形象,令人有不盡的遐想。充分利用木材的紋理優勢,發揮硬木材料本身的自然美,這是明代硬木傢具的又一突出特點。明代硬木傢具用材,多數為黃花梨、紫檀、鸂鶒木等。這些高級硬木,都具有色調和紋理的自然美。工匠們在製作時,除了精工細作而外,同時不加漆飾,不作大面積裝飾,充分發揮、充分利用木材本身的色調、紋理的特長,形成為自己特有的審美趣味,形成為自己的獨特風格。這是明代傢具的又一特點。

明代傢具的風格特點,概括起來,可用造型簡練、結構嚴謹、裝飾適度、紋理優美四句話予以總結。以上四句話,也可說四個特點,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共同構成了明代傢具的風格特徵。當我們看一件傢具,判斷其是否是明代傢具時,首先要抓住其整體感覺,然後逐項分析。只看一點是不夠的,只具備一個特點也是不準確的。這四個特點互相聯系,互為表裡,可以說缺一不可。如果一件傢具,具備前面三個特點,而不具備第四點,即可肯定他說,它不是明代傢具。後世模仿上述四個特點制的傢具,稱為明式傢具。

J. 中國民間藝術活動

有剪紙、空竹、踩高蹺、舞龍、上刀山下火鍋等等。

閱讀全文

與今日漢唐傢具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定製六平方紅宇牌櫥櫃雷多少錢 瀏覽:737
寧波義大利傢具品牌有哪些品牌大全 瀏覽:636
築巢家居質量怎麼樣 瀏覽:698
上猶千惠家電電話多少 瀏覽:547
家居商場里東西有虛假怎麼辦 瀏覽:310
2020年九月多久適合裝修 瀏覽:125
鋼結構柱子用什麼材質裝修 瀏覽:943
量手定製對戒卷什麼意思 瀏覽:373
什麼木質傢具對人體健康有益 瀏覽:158
衣櫃kd軟體怎麼用 瀏覽:696
國家電網客服簡歷怎麼寫 瀏覽:877
裝修二級都能幹什麼活 瀏覽:946
金牌櫥櫃裝了多少錢 瀏覽:116
4米櫥櫃一般用多少板 瀏覽:211
為什麼裝修公司要送家電 瀏覽:874
連接衣櫃裡面的螺絲怎麼拆 瀏覽:63
大贏家電玩城怎麼老輸錢 瀏覽:717
建材門店導購怎麼樣啊 瀏覽:839
裝修垃圾有什麼東西 瀏覽:606
西安哪個建材市場出售白灰 瀏覽:302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