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哭泣的圓明園》
火燒圓明園
資料(1)
圓明園位於北京西北郊,建於明朝。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該園賜給四子胤禎(後來的雍正帝),並賜名圓明園。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經營,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無數能工巧匠,傾注了千百萬勞動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營造成一座規模宏偉、景色秀麗的離宮。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里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
圓明園周圍連綿10公里,由圓明園、萬春園、長春園組成,而以圓明園最大,故統稱圓明園(亦稱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屬園,分布在圓明園的東、西、南三面,其中有香山的靜宜園、玉泉山的靜明園、清漪園(後來的頤和園就是在此基礎上建造起來的)等,全園面積合計5000多畝。
圓明園不僅匯集了江南若干名園勝景,還創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園林建築,集當時古今中外造園藝術之大成。園中有宏偉的宮殿,有輕巧玲瓏的樓閣亭台;有象徵熱鬧街市的「買賣街」,有象徵農村景色的「山莊」;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有仿照蘇州獅子林的風景名勝;還有仿照古代詩人、畫家的詩情畫意建造的,如蓬萊瑤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說,圓明園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也是中國人民建築藝術和文化的典範。不僅如此,圓明園內還珍藏了無數的各種式樣的無價之寶,極為罕見的歷史典籍和豐富珍貴的歷史文物,如歷代書畫、金銀珠寶、宋元瓷器等,堪稱人類文化的寶庫之一,也可以這樣說,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館。
19世紀中期英法等國相繼完成了工業革命,為了掠奪更多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加緊向海外殖民擴張,於1840年以中國禁煙運動為借口,悍然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由於中國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清政府的腐敗,中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慘敗,西方資本主義各國強迫清朝政府簽訂了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從中國攫取了賠款、協定關稅、開放五口通商、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等許多特權。英國資產階級以為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就可以把大量的商品傾銷到中國。但事實並非如此,據有關資料記載,1850年英國輸入中國的商品比1844年還少了75萬英鎊。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頑強抵制著外國商品的侵入;二是英國增加鴉片貿易與發展合法貿易存在著矛盾。由於鴉片戰爭後英國等殖民主義者大量對華輸入鴉片,中國的白銀繼續外流,使中國出口茶葉、生絲收入的大半被其抵消,無力再多購買英國的工業品,這當然對英國是很不利的。英國資產階級是既要維護給它帶來巨大利益的鴉片貿易,又要擴大對華的工業品銷售。這樣,它就要迫使清朝政府開放更多的商埠,進一步控制中國海關,加強對清政府的控制。
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大門,英、法、美等西方國家便以修約為名,企圖壓迫清政府給其新的侵略權益。1853年5月,英國首先向中國提出要求修改已訂的《南京條約》的有關條款,美國和法國也接踵而來,均遭到清政府的拒絕。英、美、法等殖民主義者掀起的「修約」交涉未能得逞,就惱羞成怒,決定用發動新的侵華戰爭來實現其無理要求。
1857年,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法國借口「馬神甫事件」,聯合出兵侵略中國,
在侵佔廣州後,繼續進犯北京,咸豐皇帝嚇破了膽,派他六弟恭親王奕
B. 什麼是中老文化交流
寮國也是東南亞小乘佛教文化圈中的一員。東南亞小乘佛教文化圈最終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緬、泰、柬、老等國在其統一的封建國家的建立過程中,需要相應的宗教意識形態。在這一文化圈形成之後,直到殖民主義勢力人侵之前,南傳上座部佛教在這幾個國家或地區一直處於「獨尊」地位。這就使得東南亞小乘佛教文化圈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較為完整地保持了自身的特點,並顯示了它獨特的文化個性。
寮國南北長1000公里,東西最寬處約500公里,最窄處僅120公里,深處中印半島腹地。寮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區和高原佔全國面積的五分之四,地勢高聳,素有「中印半島脊樑」或「印度支那屋脊」之稱。公元14世紀初,寮國境內分成若干個小王國,很可能是從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發展而來。公元1353年,隨父親從南掌(這里指公元857年在今寮國琅勃拉邦建立的國家,中國史籍一度稱之為「南掌」,也稱「纜掌」)避居吳哥的法昂,藉助其岳父給他的一支軍隊打回寮國,至1371年,他最終征服了幾乎包括現在寮國的全部地區,首次在寮國建立起了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
中國與寮國是山水相依的鄰邦,從遠古時代起,這兩塊土地上的人民就已經有了來往。在《華陽國志》(東晉常璩所撰地方史,記述遠古到東晉永和三年間巴蜀史事)、《南詔野史》(明楊慎輯,清胡蔚校正)、《雲南通志》、《明史》、《清史稿》等中國古籍以及清末散文家薛福成所著《庸庵筆記》等書中,都有有關中老兩國人民間友好往來、經濟聯系和文化交流的記載。三國吳時稱寮國為「堂明」或「道明」,公元230年至231年呂岱任交州、廣州刺史時,曾「遣適從事南宣國化」。吳黃武6年(公元227年),堂明遺使來貢,拉開了中老兩國1600)多年歷史關系的序幕。
唐代,文單國四次遣使來華,其中兩次是普通使節,一次是王子,一次是副王,規格不斷提高。據專家考證,「文單為萬象」。對來使,唐朝政府給予了隆重接待並賜封號(有的封以「果毅都尉」,為三品官;有的封以「賓漢」,即國賓),可見雙方都十分重視彼此的交往。
元滅大理後,重新恢復了中國與西南及中印半島的交通。據《元史·順帝本記》載:元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八月,「老告(即寮國)土官八那遣侄那賽齎象馬來朝,為立老告軍民總管府。」元老之間交往雖僅一次,但這一次卻非同尋常。元在老告設「軍民總管府」,以示羈縻,但實際上並未執行任何有效的管轄。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範文瀾(公元1893~1969年)解釋「羈縻」二字說:「來去任便,彼此不相干涉」。
公元1353年,寮國歷史上的傑出人物法昂統一寮國全境,在原琅勃拉邦「瀾滄國」的基礎上創建了「瀾滄王國」《明史》稱之為「寮國」;《清史稿》稱之為「南掌」)。幾乎與此同時,朱元璋於1368年建立了明朝。當時,明朝是亞洲的一個大國,也是強國,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對亞洲各國都曾產生過較大的影響。明朝廷重視海事,它沿襲唐、宋舊制,設市舶司:寧波通日本,泉州通琉球,廣州通西洋諸國。中老兩國大一統的局面,為中老關系全面、深入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據中國史書記載,從明建文元年(公元1400年)到明萬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的213年中,中老交往見於記載的共有43次(其中,明遺使9次,寮國遣使34次),這在中老關系史上是空前的。明在寮國設「軍民宣慰使司」,亦屬「羈縻」性質。
18世紀初葉統一的寮國分裂後,與清朝廷保持往來的是琅勃拉邦的「瀾滄王國」的蘇嗎喇薩提拉島孫(《清史稿》稱作「南掌國王島孫」)。清雍正七年(1729年),島孫差使節攜表文、馴象入貢,被認為是清老交往的開端。清朝廷也效仿元、明兩代,將寮國列……縻」之地。清老關系連續性很強,歷代南掌國王與清廷均有往來,中間從未出現過空白。把明清兩代中老交往次數加起來,一共是65次,而從東吳堂明遣使人貢到元代老告來朝的千餘年間,中老交往才僅有6次,從中不難看出中老關系的巨大發展。一千多年間,中老兩國始終友好相處,從未兵戎相見。元明清三代雖把寮國列為「羈縻」之地,但從未乾預其內政,這也是中老關系的一個特點。
和中越、中柬的朝貢貿易一樣,中老之間的貿易也主要是朝貢形式下的官方貿易,而民間貿易則是官方貿易的有力補充。
扶南是古代南海諸國中的強國,三國吳時,堂明入貢使節緊隨扶南使節之後而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朝貢貿易」對中老兩國的官方經濟交流來說,幾乎是惟一途徑。「來朝」,本是政治關系的具體表現,而「貢獻」則含有經濟文化交流的意義。這可從唐、明、清三代的中老交往中得到證實。
唐代,文單遣使來朝共四次,其中,除政治上的隆重接待並賜封號外,自然也涉及到了物品,比如唐開元五年(公元717年),作為回贈品,玄宗皇帝曾頒給文單使臣「璽書(xīshū,古代用印章封記的文書)及帛五百匹賜國王」。再比如唐大歷六年(公元771年),文單國副王婆彌來朝,帶來大象11頭,以為貢物。
明代,中老使節往來頻繁,寮國來使,有時「齎象馬來朝」,有時「貢方物」,有時「貢金銀器」,還有時「貢象馬、象齒、犀角」等;明朝的回贈品種類也很多,主要有絲綢、服裝、茶葉、生活用品、文化用品以及工藝品等,有時還回贈駱駝、馬匹、驢和騾。
清代,寮國使節所獻貢品基本上與明時相類似,而回贈品的種類則大大增加。除了絲織品,還增加了瓷器、玻璃器、人參及銀等,其價值遠遠超過了明代。清代對於南掌貢使,都要派員接應到京城,回國時仍陪送出境,優禮有加。
歷史上,中老兩國邊民之間的貿易也十分活躍。中國商人定期組成馬幫商隊,到寮國境內從事貿易活動。商隊多至百餘人,以馬牛馱運商品,馬牛多達二三百匹(頭)。所運商品主要有銅器、錫器、蠶絲、綢緞、瓷器、煙葉、食鹽及其他日常用品。馬隊往往深入寮國內地,用以換取棉花、蠟、象牙、犀角,各種野獸皮骨、孔雀毛、鹿茸、干蝦、金沙、豆蔻、安息香等土特產。
寮國出產的紅木,可制精美傢具;其特產烏爹泥被中醫視為良葯,明代醫葯學家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中對烏爹泥的製作方法和葯用價值均有詳細記載;神品蘭是寮國特產名花,據檀萃所著《滇海虞衡志》卷九「志花」條記載:神品蘭被人移植到維揚(揚州府)後,「人爭來看,門幾如市」。
寮國邊民也常到中國境內進行貿易活動。他們用林產品換取各種所需物品,並從中國輸入驢、騾,以作馱運、耕田之工具。兩國邊民之間的貿易活動,對雲南、兩廣等地的商人和居民產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據有關史料記載:從明朝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起,就已有中國人移居寮國;到明末清初,在寮國的中國僑民數量逐漸增加,據不完全統計,已有約3000人。他們與寮國人民和睦相處,共同勞動,辛勤墾殖,到18至19世紀時,華僑經濟在寮國已經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正是由於華僑的活動,才打破了寮國與外界的隔絕狀態;在下寮地區,他們的作用更加明顯。除了經商,華僑們還經營采礦業,南巴登的露天錫礦就是由華人首先開採的。在富散山,華僑們採集野生茶葉,加工後製成「鎮寧茶」,深受當地人民喜愛。
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和勞動中,華僑與當地人相互通婚,繁衍後代。中國文化作為外來文化的一支在寮國土地上生根、開花、結果。今天,人們仍可從服飾、語言、習俗等許多方面探尋到中國南傳文化與寮國民族文化的淵源。僅以語言為例:泰佬人的語言寮國語與中國西雙版納傣族語言(1956年改革前)之間,同源詞竟佔70%。寮國語中還有許多漢語借詞,如稱中國皇帝為「天旺」,也就是天朝皇帝的諧音;漢語說「一、二、三、四」,寮國語則說「能、頌、山、雖」,讀音頗相近。寮國苗、瑤族與中國的文化聯系尤其密切,他們至今還書寫漢字帖、漢字對聯,使用中國出版的辭書。日本學者岩田慶治認為:寮國「瑤族的文化基本上是以漢族文化為基礎的。他們自認為本民族的文化屬於中國文化的范疇。」此外,泰佬人過去一直沿用中國的干支紀年法和十二屬相紀年,只是十二屬相的具體內容略有不同罷了。
C. 榮事達衛浴質量怎麼樣
合肥榮事達電子電器有公司衛浴事業部系列產品包括:坐便器、浴室櫃、龍回頭、淋浴花灑、答五金掛件、菜盆、自動晾衣架、集成吊頂、面盆、浴缸、電腦潔身器、淋浴房、電腦蒸汽房、感應器、延時閥等。
2、目前榮事達集團確立了超常規發展戰略,在穩定主業發展的同時,重點投資發展汽配、新能源、新型家電等前景廣闊的高新技術項目;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品牌的巨大驅動力,迅速將產品鏈延伸至太陽能、廚衛電器、建材等領域,拓展了品牌的覆蓋面。
3、目前已形成了主業持續穩健壯大,多元化產業快速崛起,超常規發展的新格局。在05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000家最大的中國工業企業名單中,榮事達列電器行業榜第34位。榮事達集團的目標是到「十一·五」末實現年產值142億的目標。
D. 寧波有哪些民俗風情
編輯本段旅遊名勝
奉化溪口旅遊區
奉化溪口是全國AAAAA級旅遊區。以蔣中正(蔣介石)原籍為背景,以雪竇山和雪竇寺最為著名,還有蔣中正原住址及鎮上古香古色的文化,包含了武嶺門、武嶺學校、文昌閣(奎閣凌霄)、小洋房、蔣氏故居 (豐鎬房)、玉泰鹽鋪、摩訶殿、蔣母墓道、御書亭、錦鏡池、千丈岩瀑布、妙高台、千丈岩、雪竇寺、將軍楠、中旅社原址、三隱潭、徐鳧岩、亭下湖。
人文古跡
除去聞名兩岸三地的蔣介石,寧波也擁有眾多文化古跡。 位於餘姚的河姆渡遺址發掘於1973年,為中國南方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其中發現的稻米殘物和上百件骨耜將中國種植水稻的歷史提前到7000年前,糾正了中國栽培水稻的粳稻從印度傳入、秈稻從日本傳入的傳統說法,在學術界樹立了中國栽培水稻是從本土起源的觀點。 保國寺位於靈山山腹中,至今已有970多年歷史,以其精湛絕倫的建築工藝聞名。現存大雄寶殿重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六年(一0一三),是長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善的北宋木結構建築,在中國建築史上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整個大殿的全部結構皆用斗拱之間的巧妙銜接和精確的榫卯技術,不用一枚鐵釘將建築物的各個構件牢固地結合在一起,承托起整個殿堂屋頂50餘噸的重量。在大殿前槽天花板上,還巧妙地安排了三個與整體結構有機銜接的鏤空藻井,用天花板和藻井遮住了大殿的梁架,下面不容 易看到,故被稱為「無梁殿」,除建築風格獨特外,還有蟲不蛀,鳥不入,蜘蛛不結網,灰塵不上樑之奇。 天一閣藏書樓名出漢鄭玄《易經注》中「天一生水」一說,寓意以水制火,始建於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當時退隱的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乾隆三十七年,下詔修撰《四庫全書》。由於范欽八世孫范懋柱進獻藏書眾多,乾隆皇帝敕命測繪天一閣房屋、書櫥款式,興造著名的「南北七閣」,用來收藏《四庫全書》,天一閣自此名聞全國。鴉片戰爭以後,隨著戰亂,樓中藏書逐漸散佚。解放後,在周恩來總理的關心和眾多本地藏書家的響應下,天一閣的珍本、善本數量得到了恢復,目前藏珍版善本達到了8萬多卷。 此外,阿育王寺、天童寺、它山堰、鎮海口海防遺址、上林湖越窯遺址、梁弄抗日根據地、慈城、前童古鎮、梁祝文化公園等也是寧波著名的文化旅遊景點。
自然風光
寧波的自然風光也別具特色。西靠四明山,東臨東海,獨特的地理位置賦予了寧波獨特的自然風光。 行李蕭蕭一擔秋,浪頭始得見漁舟。曉煙籠樹鴉還集,碧水連天鷗自浮。這首詩就是史浩寫的游東錢湖。東錢湖位於寧波市東側,距市中心十五公里,是浙江省最大的內陸天然淡水湖。群山環抱,秀峰崢嶸,千姿百態;四周有七十二條溪匯流於湖 ,縱橫貫注,素有「西子風光,太湖氣魄」之稱。擁有陶公釣磯、余相書樓、霞嶼鎖嵐、二靈夕照、蘆汀宿雁、白石仙枰、百步聳翠、上林曉鍾、雙虹落彩等「錢湖十景」。 月湖,位於寧波西南,開鑿於唐貞觀年間,是寧波市著名的風景名勝區。該湖呈狹長形,面積約0.2平 寧波博物館
方公里。宋元年間建成月湖十洲。南宋紹興年間,廣築亭台樓閣,遍植四時花樹,形成月湖上十洲勝景。宋元以來,月湖是浙東學術中心,是文人墨客憩息薈萃之地。唐代大詩人賀知章、北宋名臣王安石、南宋宰相史浩、宋代著名學者楊簡、明末清初大史學家萬斯同,這些風流人物,或隱居,或講學,或為官,或著書,都在月湖留下不可磨滅的印痕。現為寧波市區最重要的歷史文化保護區。 杭州灣濕地是中國八大鹹水濕地之一,位於杭州灣跨海大橋附近,地理位置顯要。濕地既包括廣闊的灘塗,也包括大片的蘆葦盪與荒草地,以良好的環境、豐富的食物,每年吸引了大量候鳥的光臨,成為鳥類遷徙必經的中轉站;同時,還有不少珍稀鳥類來這里繁殖、越冬。 此外,松蘭山、九峰山、九龍湖、五龍潭、南溪溫泉、野鶴湫旅遊風景區、浙東大峽谷等也是寧波有名的生態旅遊景點。 隨著寧波經濟的崛起,諸如天一廣場、老外灘、城隍廟步行街、開明服飾特色街、鳳凰山主題樂園等現代商業旅遊項目和寧波博物館、寧波城市展覽館、寧波美術館、寧波服裝博物館等現代文化旅遊項目也日益受到歡迎。
編輯本段文化與風俗
寧波地處浙東,深厚的文化傳統使得寧波不但擁有深刻的思想家,同時兼有百姓喜聞樂見的本土戲劇形式。東面東海,豐富的漁業資源造就了寧波菜別樣的風味。此外,寧波的方言和民俗也別有特色。
哲學和文化流派
四明學派:也稱「四明陸學」。南宋淳熙年間,有「淳熙四先生」之稱的明州學者楊簡、袁燮、沈煥等人以研究、師承陸九淵的以"心"為構成宇宙萬物來源的"心""理"合一的"心學"為主,兼綜朱子理學諸學學說而形成的學派。 姚江學派:亦稱陽明學派。其創始人為明代哲學家、餘姚人王守仁(別號陽明),因餘姚有姚江流經,故名。王守仁繼承和發揚了南宋陸九淵的心學,提出「心外無物」、「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哲學思想,集中國古代主觀唯心主義之大成,史稱「王學」。其主要繼承人有徐愛、錢德洪、沈國模、史孝咸等。 浙東學派:也稱浙江史學派,其創始人為明清之際啟蒙主義思想家、餘姚人黃宗羲。黃宗羲在政治上公開揭露和批判君主專制制度,指斥其為「使天下不得安寧」的罪惡之源,主張民權。經濟上提出「工商皆本」,學術提倡「經世致用」。除哲學、史學外,對天文、地理、數學、文學、藝術、宗教等方面都有研究,是清代最有影響的學派。其代表人物有萬斯大、萬斯同、全祖望、章學誠等。
地方戲曲曲藝
甬劇:始於清乾隆後期,初稱「串客」。系由田頭山歌、馬燈調、唱新聞等灘簧類民間戲、曲調演變而來。主要流傳於寧波、舟山一帶。最初的演唱者為鄉村的農民、工匠等手工業者,在廟會祭神、喜慶堂會時演唱,演唱的內容主要為新聞和民間生活故事,無表演動作,無樂器伴奏。清嘉慶年間(1796~1820),受「蘇灘」影響,開始有簡單的表演和胡琴伴奏。道光十年(1830)後,出現營業性演出的「串客班」。光緒十六年(1890)數名藝人到寧波演出走紅,"串客"改稱為"寧波灘簧"。曾一度改稱為"四明文戲"、"甬江古典"等,1950年5月始正式定名為甬劇。甬劇擅演清裝戲、近代戲、現代戲,表演細膩,語言、唱腔富有地方特色,內容適應市民的思想情趣,鄉土氣息濃郁。 姚劇:起源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主要流行於餘姚、慈溪、上虞、紹興一帶。由當地的農民、手工業者閑季組班演出,有「燈班」、「燈戲」、「串客」、「花鼓」、「鸚哥班」等稱呼。光緒年間(1875~1908),部分藝人赴滬演出,受蘇南等地劇種的影響,定名為「餘姚灘簧」,其主要特點是表演朴實、粗獷、自然,動作來自生活,節奏輕快有力,對白用生活語言,雜以插科打諢。1953年,部分藝人組成「餘姚灘簧小組」,1956年發展為劇團,正式定名為「姚劇」。 寧海平調:寧海縣地方劇種。始於明末清初。主要流傳於寧海、象山、三門、天台、奉化一帶。其唱腔特點、表演、伴奏手法近似新昌高腔,聲調高亢而婉約,一唱眾幫,對白以寧海書面官話為主,吐詞文雅。原均為男演員,50年代後始有男女合演。劇目有近百之多,內容以反對封建禮教、除暴安良為主。 四明南詞:也稱四明文書,屬彈詞類。主要流行於浙東地區,是由民間小調發展而來,清道光年間進入鼎盛時期。一般以堂會形式進行演唱,彈唱時,多為三人一檔,常用樂器以三弦、揚琴為主,伴以琵琶、二胡等。曲詞有詞調、賦調、正賦、平湖、緊平湖等五種,俗稱「五柱頭」。 寧波走書:又稱犁鏵文書、蓮花文書。主要流傳於寧波、舟山、台州一帶。最早產生於佃工在農作時的一唱一和中,曲調和樂器十分簡單。至清光緒年間,常用曲調發展到四平調、馬頭調、賦調等三種,俗稱"老三門"。後來又伴以四弦胡琴、二胡、月琴、琵琶、三弦等樂器。其中四弦胡琴是走書音樂獨具特色之處。同時,演唱形式也是由坐唱發展到表演,動作幅度較大,「寧波走書」也由此得名。
方言
寧波話屬於吳語太湖片(北吳)甬江小片,寧波話中保留了不少中古音,藉助於《廣韻》《玉篇》這些古典的工具書,可以查到它們的最原始的寫法。當然,這些字往往十分冷僻難認,非專業人員一般不可能讀出和讀准。但是,如果從詞義的角度來看寧波方言,會發現它的三音節、四音節的俚語、俗語、比喻語、方言成語以及更多音節的短語和諺語(話頭),不但可以書寫,而且十分精彩生動,這些正是寧波話的最活最有生命力的因素。 此外,寧波話中的象聲疊韻詞、固定搭配、倒置、擬聲等語言特點和眾多極具鄉土特色的民諺也給寧波話帶來了不可多得的意趣。 自「五口通商」開埠,西方文化東漸,舶來品也日益進入市民生活視野。舊時稱西方為西洋,故有許多名詞冠以「洋」前綴,成為一種特定歷史時期的語言現象。
民俗
地處浙東的寧波在越文化的長期影響下,在優越的自然環境中,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風俗。 八月十六中秋節:全國各地以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惟寧波以十六為中秋。追其來由,有兩種說法:一說元末江浙左丞、太尉方國珍以自己的生日改之;一說南宋時宰相、鄞縣(現鄞州)人史浩因母生日為十六日故易之。清袁鈞的有詩「峰壽母易中秋,七百年中俗尚留。從此非時來競渡,家家十六看龍舟」。每逢中秋節,家人團圓,趕神會,觀龍舟,吃月餅,亦互贈月餅。寧波月餅以苔菜、水昌月餅見強,別具風味。 大頭和尚舞:在寧波市郊、鄞州廣為流傳,昔日每逢新春佳節,民間舞蹈「大頭和尚」便以「太平會」名義,走村串戶,恭賀新禧,消災祈福。其表演是將紙制大頭和尚變形面具套在頭上,由兩個分帖子的人領路挨家戶分帖,口講吉利話,待戶主出錢後,便將賀年帖貼在門上,然後再表演舞蹈,動作機械、詼諧、滑稽,鑼鼓節奏別具一格,充滿歡樂氣氛。 龍舞:寧波流傳最廣的民間舞蹈之一。寧波鄉村許多地方辟有龍潭,農民歷來有舞龍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風俗,常見於迎神賽會及各種廟會。寧波龍色彩豐富,形式多樣,有布龍、綉花龍、雙龍盤柱、打結龍、斷尾巴龍、小人龍、草龍等,一般為9節、12節,多至18節、24節,現作為群眾性文娛活動,常於春節、元宵節和慶祝集會組隊表演,奉化條宅村龍舞曾多次參加全國民間舞蹈會演並獲獎。 獅舞:在寧波市寧海縣一帶較為流行,一般在夏歷正月或佛教有關節日,數十名農民組班,去各村輪流舞獅,以示敬祖迎神、辟邪祛妖。獅舞有獨舞、對舞、群舞,以三獅共舞為多,一雄一雌一仔,邊舞邊敲鑼打鼓,以表演"搶五燈"為最精彩,即在場地中間、四角各置一盞燈,獅子在中間狂舞、嬉打、咬打、搶燈,四周皆圍觀群眾。 賽龍舟:為水鄉的民間習俗。寧波的賽龍舟一般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和八月十六舉行。前者相傳是楚國愛國詩人、三閭大夫屈原投汨羅江的日子,劃龍舟,表示人們競相營救。後者則為寧波的中秋節。除舉行廟會外,賽龍舟可增加節日娛樂氣氛。舊時寧波城區賽龍舟主要在塘河中舉行,鄞縣的東錢湖的龍舟最負盛名。龍舟分青龍、黃龍、白龍等,龍(船)首高昂,劃船人服裝與舟同色,一人立於舟前敲鑼指揮,一聲炮響,龍舟齊發,鑼鼓聲與岸上觀看的人群呼喊聲不絕於耳,場面甚為熱烈,先到終點者為勝。 梁山伯祝英台故事:梁祝的民間傳說,最早見於南北朝梁元帝時(552~555)的《金縷子》一書。晚唐的《宣室志》有更詳細的描述:東晉時上虞祝氏女英台,女扮男裝求學,與會稽的梁山伯同學三年。後祝英台先歸家,次年梁山伯去祝家拜訪,才知其為女性,央人求聘,而祝已許馬氏子。後山伯為縣令,勤政愛民,死於任上,葬在城西鄉。後祝英台過山伯墓,痛哭呼號,墓自裂,祝跳入梁墓中同葬。宋《乾道四明圖經》中有「義婦冢」及梁祝故事的記載。現寧波西鄉有梁祝合葬墓及梁山伯廟。寧波有「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廟到一到」的諺語。現梁祝故事以電影、戲劇、曲藝等各種藝術形式流傳,范圍非常之廣,涉及浙江、江蘇、河北、山西等十幾個省,並流傳到歐美各國,被稱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全國有梁祝的墳墓9處,「讀書處」5處,但梁山伯廟僅寧波一處。
飲食
寧波地處東海之濱,海鮮名聞內外,向以蒸、烤、燉制海鮮見長,別具特色,輕形式,重實味,鮮咸相兼,美味可口,寧波人昵稱「下飯」。烹飪製作大都採取蒸、燴,特別講究火候、刀功,極注重色、香、味。寧波十大名菜為冰糖甲魚、剔骨鍋燒河鰻、苔菜小方烤、雪菜大黃魚、腐皮包黃魚、網油包鵝肝、荷葉粉蒸肉、黃魚海參羹、彩熘全黃魚、炒鱔背。尤以冰糖甲魚、鍋燒河鰻為寧波傳統名菜之最。 此外,各種飯後點心也別具風味。較有名的是寧波十大名點:豬油湯團、龍鳳金團、水晶油包、豆沙八寶飯、豬油洋酥塊、三絲宴面、鮮肉小籠包子、燒賣、鮮肉餛飩、酒釀圓子。其中,尤以寧波豬油湯團為全國聞名。 此外,象山海鮮、奉化芋艿頭、餘姚年糕、尚田草莓、餘姚楊梅、三北豆酥糖、寧波草席、河姆渡茭白也小有名氣。 冰糖甲魚:寧波十大名菜之首,吃來軟糯潤口、香甜酸咸,風味獨特。此菜是一種滋補品,甲魚與冰糖同燉,具有滋陰、調中、補虛、益氣、祛熱等功能。 邱隘鹹菜:寧波特產。盛產於鄞州東鄉邱隘鎮,用雪裡蕻菜腌制。雪裡蕻菜冬種春收,腌制依據放鹽多少來錯開上市季節。邱隘鹹菜色澤黃亮,有香、嫩、鮮、微酸特點,能生津開胃,可炒、煮、烤、燉、蒸、生拌、配菜餚、做湯料、做餡子。做配料可解魚腥,除油膩,"鹹菜黃魚"為寧波名菜,俗話"三天不吃鹹菜(齏)湯,兩腿感到酸汪汪"。邱隘鹹菜已有近百年歷史,近年,邱隘真空包裝食品廠改進鹹菜生產衛生設備與保鮮貯存,使其暢銷國內外。 寧波湯團
豬油湯團:寧波人過春節,有吃豬油湯團習俗,正月初一,家家戶戶吃湯團,湯團圓圓,象徵團圓。寧波湯團皮薄而柔滑,色白光亮,糯而不黏,入口流餡,油燙香甜,自成特色。寧波市區開設有「缸鴨狗」湯團店,近年來還出口冰凍寧波豬油湯團到港澳台及歐美各地。 溪口千層餅:寧波特產。製作配料嚴格,選白凈芝麻、冬季苔菜、本地麥麵粉、糖、油按配比拌和,烘烤溫度要適中,酥而不焦,每餅27層。鬆脆異常,咸中帶甜,滿齒清香。 餘姚楊梅:寧波特產。肉質細軟,甜蜜醇厚,形如珠而色如瑪瑙。有白種、粉紅種、紅種、烏種四大類,以烏種的荸薺種為最佳,因其成熟時呈紫黑色,似荸薺而名之。楊梅時節較短,初夏紅種的早大種先熟,白種水晶楊梅最遲上市,俗稱「夏至楊梅滿山紅,小暑楊梅要出蟲」。楊梅形狀可愛,汁液鮮潔可口,味甜如蜜,作為時鮮水果,品種繁多。加工後有蜜餞楊梅干、楊梅飲料、 楊梅醬、糖水楊梅等,楊梅汁有生津、止渴、祛暑作用,楊梅燒酒是消暑佳品。餘姚楊梅為國家農業部「七五」期間投資建設的"名、特、優、稀"商品基地之一,慈溪也是楊梅重要產地。 浙貝母:寧波特產。是貝母的一種,因產於浙江,故名「浙貝」,又稱大貝。原產象山,是寧波市鄞州區著名經濟特產和貴重中葯材,亦稱"象貝",為「浙八味」之一。貝母性微寒,味甘苦,主治傷寒煩熱、咳嗽上氣,安五臟,利骨髓,消炎、潤心肺,兼有消炎退腫,治痔癰節腫毒等功效。鄞州樟村一帶盛產,下半年種下,次年5月收獲,鄞州鄞江鎮產量佔全浙江省的70%,被稱為「浙貝之鄉」。
傳統工藝
骨木嵌鑲:傳統工藝。其歷史可上溯到1000多年前的隋唐時期,明代骨木嵌鑲主要用於傢具的雕飾。清乾隆年間,寧波的骨木嵌鑲工藝以其特有的地方風格和精緻的技藝名聞遐邇,被列為「貢品」。在製作方法上分為高嵌、平嵌和混合嵌。高嵌採用象牙、黃楊木、竹黃、臘石等作為圖面紋飾的原料,鋸成形後,嵌在木坯上。平嵌採用象牙、骨片、螺甸、木片等,依圖面紋飾平嵌入木坯後用刻刀勾線而成。嵌鑲的構圖有「丹青圖」和「古體」之分,前者近似明清間的風俗畫,後者形同漢畫,其內容以表示吉祥、長壽、富貴為主題,以人物、山水、花鳥為題材,產品有床、幾、椅、廚等。 朱金木雕:傳統工藝。又稱漆金木雕。在明清時期,工藝製作已達到了較高水平。它是在木雕製品的基礎上以硃砂色為底,貼金飾彩而成,顯得金碧輝煌。木雕以樟木、椴木、銀杏等優質木材為原料,運用浮雕、透雕、圓雕等手法根據不同對象雕刻而成,題材多取於戲劇故事,造型古樸生動,刀法深厚。有的玲瓏剔透、栩栩如生,有的比較粗獷。朱金木雕主要用於寺、廟、祠堂等建築及木床、花轎等大型傢具和神像等。 泥金彩漆:傳統工藝。寧波漆器的歷史,可以上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泥金」名稱始於商周。其做法是將金箔研成粉狀,與大漆調合後或塗或填。漆器以木胎為主,也有以竹片、竹編為胎。以朱紅和黑色為漆器的基本色調。傳統的製作方法有紋飾在透明的漆膜裡面的沉花,紋飾在漆膜表面的平花,用堆塑、鑲嵌等手法使紋飾出於漆膜表面的浮花等三大類,而浮花工藝為寧波漆器傳統工藝中較有代表性的手法。漆器的裝飾以金為主,有描金、貼金、堆金、追金、開金、平金等手法,題材有花鳥、山水人物及寓吉祥如意的圖案等。 金銀彩綉:又稱"仿古彩",為傳統寧綉中的精品。寧綉與湘綉、蘇綉、京綉、粵綉、蜀綉被譽為中國六大名綉。金銀彩綉採用各色真絲織品為原料,在彩綉、平綉圖案周圍盤綉以金線和銀線而成。古色古香,富麗堂皇。底色以深色為主,主要有深紅、深藍、墨綠、黛色、鐵銹紅、咖啡色等,製作工藝可分為網綉、包金綉、墊金綉三大類。題材有龍鳳、花卉、佳禽等。主要用於綉衣、靠墊、檯布、床罩、軟包等生活用品。 寧波草席:古稱明席(寧波古為明州),也稱甬席(寧波簡稱甬),俗稱"滑子"、"席子"。以盛產於寧波西鄉黃古林一帶的席草,用白麻筋或綠麻作經線編織而成。寧波草席質地精密,厚實挺括,剛勁有彈性,柔軟光滑,能散熱降溫,收藏方便,經久耐用,鋪墊、打包、掛門窗均可使用。 寧波草帽:寧波市西郊和慈溪、鄞州、餘姚農村不少婦女善編草帽,常作為家庭副業。以草編之鄉慈溪長河鄉編織的金絲草帽最優,輕若雲,亮似雪,美觀實用,經漂白染色、綉畫、裝飾,可與時裝配套,既是遮陽實用品,又是裝飾性工藝品。草帽按原料分,有金絲、麥稈、維特克、咸草、席草、龍須草、黃草、雞冠草、紙草、黃花菜葉、勒菲草等10餘種,年總產2000餘萬頂,除席草帽500餘萬頂內銷外,多以半成品出口,由國外根據流行服裝設計帽型,配裝飾後投入市場。 寧波竹編:寧波是竹編之鄉,四明山盛產毛竹,歷史上就用竹編制各種簡朴實用的籃、籮、簟、筐、籠等。明、清江南舉人赴京應試的考籃、食籃皆竹編,現鄞州、奉化、餘姚有數十家鄉村辦竹編廠,工人善用篾絲、篾片,巧妙地編製成神形酷肖、情趣盎然的各種動物,並和傳統的罐、籃、盒、盤結合起來,製成雞罐、鴨盤、貓頭鷹盒、花盆套、花瓶、廢紙簍等,既實用,又可觀賞,暢銷海外。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寧波市的「寧波金銀彩綉」,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美術項目類別,序號8。
E. 富邦美品的品牌簡介
公司是中國500強企業——富邦控股集團 (下轄:滬市A股上市公司、富邦礦業、富邦地產、富邦酒店、雙鹿電池、埃美柯、新樂電器、「八一」男籃俱樂部等著名企業)的全資公司,公司本部坐落於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是一家集研發、設計、製造、物流、營銷、品牌運行、售後服務為一體的集團型企業。
寧波富邦傢具(集團)有限公司,前身為寧波木器傢具一廠,始建於1952年,距今已有60多年的傢具製造歷史,現擁有:寧波富邦格林傢具有限公司、寧波富邦雅美居傢具有限公司、寧波富邦維帝傢具有限公司、寧波富邦奧利賽傢具有限公司、寧波富邦梅賽傢具有限公司、寧波富邦晨升傢具有限公司、寧波富邦萊洛克櫃業有限公司、寧波富邦家居有限公司、寧波亨潤傢具進出口有限公司、寧波富邦木業有限公司、寧波亨潤傢具製造有限公司、寧波富邦傢具製造有限公司共十二家全資和控股子公司;十個生產分廠,分別設在中國的浙江、安徽和印度尼西亞的泗水,佔地面積1000餘畝,年銷售額可超過15億元。
寧波富邦傢具(集團)有限公司從建立之日起,就以「富國興邦,美麗家園」為己任,以「開拓、創新」為宗旨,以實現全球化為戰略目標。依託富邦控股集團雄厚的資金實力、先進的生產設備和精湛的工藝技術、美國Glenarbor公司的強大設計能力,正在實現國內市場新的輝煌。
F. 寧波土特產
還是湯團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