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傳統傢具裝飾圖案可分為幾種
魏晉來南北朝時期的傳統傢具源裝飾圖案題材主要有動物紋樣,與佛教有關的植物紋樣、幾何紋樣以及其他一些紋樣。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傳統傢具裝飾圖案受到佛教的影響,如作為佛教象徵的蓮花和忍冬紋被大量運用在傢具上。在風格上,傢具裝飾圖案給人一種清新脫俗的感覺。這一時期裝飾圖案主要有以下幾種。
動物紋樣有:龍紋、獅子、金翅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鳳凰等。
植物紋樣有:蓮花、忍冬、纏枝花、卷草紋等。
幾何紋樣有:雷紋、斜格文、水波紋等。
其他紋樣有:山水花鳥紋、人物故事、火焰紋、纓絡紋等。
② 中國傢具的三國兩晉
三國兩晉--嶄露新風 婉雅秀逸
中國古代傢具形制變化,主要圍繞席地而坐和垂足坐兩種內方式的變化而容變化,出現了低型和高型兩大傢具系列。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在中國古代傢具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過渡時期:上承兩漢,下啟隋唐。這個時期胡床等高型傢具從少數民族地區傳入,並與中原傢具融合,使得部分地區出現了漸高傢具:椅、凳等傢具開始漸露頭角,卧類傢具亦漸漸變高,但從總體上來說,低矮傢具仍佔主導地位。
傢具源流(傢具由低型向高型發展,上承兩漢,下啟隋唐。)
胡床(座具):促使了高型和中原原有的低矮傢具進行融合。如睡眠的床在逐漸增高,上有床頂和蚊帳,可垂足 坐於床沿。
憑幾:出現造型奇特的三足曲木抱腰憑幾。
椅、凳:在壁畫上出現最早的椅凳形象。
③ 哪裡買得到兩晉南北朝時代的傢具
你這個要求。。。。那個已經不叫傢具了,已經是文物了
④ 古代一般傢具中都有些什麼
我國古代來傢具主要有席、床、屏風源、鏡台、桌、椅、櫃等。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傢具,最早由樹葉編織而成,後來大都由蘆葦、竹篾編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見席子的應用是很廣泛的。床,是席子以後最早出現的傢具。一開始,床極矮,古人讀書、寫字、飲食、睡覺幾乎都在床上進行。《孔雀東南飛》:「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詩中的「床」指的是坐具。和這種矮床配合用的傢具有幾、案、屏風等。還有一種矮榻常與床並用,故有「床榻」之稱。魏晉南北朝以後,床的高度與今天的床差不多,成為專供睡覺的傢具。唐宋以來,高型傢具廣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幾、長案、櫃、衣架、巾架、屏風、盆架、鏡台等,種類繁多,品種齊全。各個朝代的傢具,都講究工藝手法,力求圖案豐富、雕刻精美,表現出濃厚的中國傳統氣派,成了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獨特風格與樣式,對世界不少國家產生過深遠影響。
⑤ 魏晉南北朝傢具有什麼特徵
由於佛教抄的傳入和當時各民族襲的大交流大融匯,高型坐具開始出現,垂足坐的習俗已經問世。高型坐具的品種增多,除了以往的胡床之外,又增加了椅,凳,墩,雙人胡床等。這些高型坐具的不斷增加,以及由此帶來的垂足坐習俗,像一股颶風,對傳統的席地而坐是一次根本性的沖擊,宣告了中國歷史上起居方式革命的開始
⑥ 佛教的傳入對魏晉南北朝時期傢具有哪些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各民族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盧水胡各族先後建立政權,將社會機關情勢以至風俗習慣帶到華夏;南邊的山越、蠻族、俚人、僚人也走出深山老林,開始與漢族融合。
十六國與北朝時期,漢族以華夏文化去影響和改造胡人的文化與政體。跟隨胡人政權而遷入中原的大都民族,與漢人雜居,開始學習漢族的說話,影響到漢族概念和生活方式。胡族充滿生氣的精力,給高雅溫和卻因受到禮教的束縛而顯得僵硬的漢文化帶來了新氣象。
魏晉南北朝時佛教的昌隆,帶給魏晉南北朝傢具的影響是決定性的。佛教由發祥地印度向南、北、中外傳而形成,佛教建築隨著外傳。這裡面有著很多的宗教、哲學、文化課題。
另外,開鑿石窟和建寺的佛教行為增進了佛教美術的成長,石窟造像、壁畫和寺廟的造像、壁畫應運而生了。這時期的造像和壁畫,都是來自域外的粉本,人物形象、服飾用具等都是域外風尚。
同時,天竺佛國大批的高型傢具也隨之進入了華夏。這對中原的生活風俗,特別是席地而坐的起居體式格局是一個極大的沖擊,正是由於這個時代思維的極大自由,使得人能夠接收這樣的變更。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佛教的傳入和統治者的大力倡導,佛教內容成為當時建築設想的主題。在佛教傢具的開導下,華夏的匠師們從佛座創作出箱型結構和束腰傢具新形式,同時又極具美感與魅力。
魏晉南北朝時期那些婉雅秀逸的漸高傢具,給當時人們生活生產帶來深入的變化。我國的傢具歷史上寫下了深切而濃重的一筆。
同時也可以看到,不同的地方民族在和漢族的交流融合過程中,給漢族注入了新鮮血液,使中華民族更有生氣,更富創造力。
這表現在傢具上的功效就是老式的東南遊牧民族傢具開始傳入華夏。同時,這些民族的先進工藝也同樣影響了這時期傢具的設計。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也正因為多民族的多元性和交融性,才變得如此璀璨。
⑦ 中國古代傢具種類有哪些
中國古典傢具按使用功能的不同,原則上可分成「五大類」:床榻類、桌案類、椅凳類、櫃架類、雜項類。
1、椅凳類
漢代之前,人們是沒有坐具,通常採用的以茅草、樹葉、獸皮等製成的席子,席地而坐。直到一種被稱為胡床的坐具從域外傳入中原,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椅凳。後進唐朝的全力發展,椅子才從胡床的名稱中分離出來,直呼為椅子。
其中椅子演化為三大種類:凳、椅子、寶座,並又細分成多種名稱和造型:
(1)凳:方凳、圓凳、條凳、馬札、腳凳、坐墩、杌凳、交杌、長凳。
(2)椅:交椅、太師椅、四齣頭官帽椅、南官帽椅、圈椅、玫瑰椅、燈掛椅、皇宮椅等。
(3)寶座。
2、桌案類
桌案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地位較高,是中國禮儀文化之邦傳承的產物,也是禮儀接待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在中國的古代,對桌案有著嚴格的等級劃分制度。比如,供桌供案主要應用於敬念仙逝長輩和敬供先人;八仙方桌主要應用於接待重要賓客,例如「請上坐」指的是八仙方桌朝南的左邊位子;圓桌主要應用於家人共餐,一家團圓之意。
按生活習慣和用途,中式桌案類傢具大致分為供桌、方/圓/月牙桌、幾案、其他等。
3、床榻類
床榻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按材質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為珍貴硬質木材所制,如黃花梨、紫檀;另一類為白木材質,此類床榻或髹漆、或貼金、或鑲嵌。
床榻的歷史可追溯至神農氏時代,那時還只是專供休息與待客所用的坐具,直到六朝以後才出現高足坐卧具。「床」與「榻」在席地而坐的時代,是有分工的。床體較大,可為坐具,也為卧具;榻體較小,只用於坐具。
魏晉南北朝以後,榻體增大,床與榻同樣擔負著坐卧兩種功能,因而也就難以截然分清了。習慣上認為:床不僅長,而且寬,主要為卧具。榻身窄而長,可坐可卧。
隨著社會的發展,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古典傢具中的拔步床、架子床、羅漢床、貴妃榻,都是明清甚至是民國時期的遺存,其中尤以清代的居多。主要有:拔步床、架子床、羅漢榻、羅漢床、貴妃榻。
4、櫃架類
櫃子的使用大約始於夏商時期,古時的「櫃」,並非我們今天所見之櫃,倒很像我們現在所見的箱子,而古代的「箱」,則是專指室內存放東西的地方。出土文物中,截至目前年代最早的櫃子,應該是河南信陽長台關戰國楚墓的小箱和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的漆木衣箱。我們這里說它是箱子,是按現代人的說法,如果按戰國時的稱呼,則應稱為「櫃」。
到了漢代,才有了區別於現今所謂「箱」的小櫃子,櫃呈長方形,下有四足,櫃頂中部有可以開啟的櫃蓋,並裝有暗鎖,櫃身以乳釘作裝飾。到了唐代,就有了較大的櫃,能放置多件物品。宋代開始,已有專用的書櫃,櫃身呈方形,正面對開兩門,內裝兩屜分為三格物。一直到明代之後,才創造出許多櫃架類的新品種來。
從功能上區分,中國古典櫃架傢具大致可分為四類:
(1)卧室類:頂箱櫃、官帽櫃等;
(2)書房類:萬曆櫃、網背書架、門書櫃、千秋書架等;
(3) 珍玩類:多寶格、珍寶櫃、博古櫃等;
(4) 廚房類:亮格櫃、碗櫥等。
5、雜項類
按照雜項類的功能和作用,大致分為以下「四個類別」:
(1)置物類:書箱、衣箱、官皮箱、百寶箱、文具箱、印匣、其他箱匣、都承盤、提盒等;
(2)屏風類:地屏、床屏、梳頭屏、燈屏、掛屏、曲屏風等;
(3)架具類:衣架、面盆架、鏡台、燭台、承足(腳踏)等;
(4)擺件類:筆筒、墨盒、棋罐、瓶座、碟架、煙具、雕件等。
⑧ 魏晉南北朝坐具的樣式有哪些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佛教的傳入和當時各民族的大交流大融匯,高型坐具開始出現,垂足坐的習俗已經問世。高型坐具的品種增多,除了以往的胡床之外,又增加了椅,凳,墩,雙人胡床等。新出現的坐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圓凳、方凳、圓案、長杌等。但從總體上來說,低矮傢具仍佔主導地位。
古代的床具有坐卧兩種用途。關於床的規格,《初學記·床》說,床長八尺。也有的床長六尺,這顯然與人的高矮有關。《鄴中記》記載,十六國後趙主石虎宮中的床,一般有六寸高,當時一尺約相當於今天市尺的七點五寸,六寸約相當於今天的四點七寸。南方的床則高些,可能與氣候潮濕,為防潮有關。
榻是一種比床短的坐卧之具。這種榻作為卧具,是在非正式入寢時暫卧休息之用,其作用類似今天的躺椅。榻在多種情況下是作為坐具使用的。
關於胡床的形制,《資治通鑒》卷二百四十二胡三省注說:胡床「以木交午為足,足前後皆施橫木,平其底,使錯之地而安;足之上端,其前後亦施橫木而平其上,橫木列竅以穿繩條,使之可坐。足交午處夏為圓穿,貫之以鐵,斂之可挾,放之可坐。」這正好與胡床詩說的胡床的足必須交叉斜置,床體才能平穩安坐的特點相吻合。很清楚,胡床即簡便坐具折疊凳,俗稱馬扎子。
東晉南朝時,出現了一種稱為小床的專門坐具。只容一人獨坐,或臨時休息坐,或置放齋食果菜等祭物,且可隨意安放,顯然體積不會太大。
⑨ 春秋戰國時期的傢具主要有哪些類型,分別叫什麼名字。
1、漆木傢具
春秋戰國時期傢具,以漆木傢具為典型代表,形成我國漆木傢具體系的主要源頭,品類繁多。
從大量的出土實物中得知,春秋戰國時的漆傢具,不僅有漆俎、漆幾等原有品種,還出現了漆木床、漆衣箱、漆案等新的品種。
彩繪木床:
我國最早的卧具,為後世各類床具的始祖。
楚式小座屏:
標志著中國傢具開始具有純粹的裝飾欣賞價值。
2、燈具
春秋戰國時,照明用的燈具開始出現,豆就是當時照明所用的工具,它是依照當時的食器——豆的形狀製成。
當時人們是用豆脂作為燃料,將豆脂盛放在陶制的小碗里,放上一根燈芯,點燃照明。從古體字的「燈」就能看出,燈是從豆演變而來的。古籍中有記載:燈源於豆,瓦豆謂之登。
青銅器在當時是一種身份的象徵。研究認為,當時用青銅器做照明工具應該是貴族才享有的權利,粗製的陶器豆很可能是一般百姓用的。
3、食具
這一時期還沒有發明桌椅,人們進食時仍然席地而坐,要將盛有食物的餐具放在食者面前的案上。食案的形狀一般都是長方形,下面有四個短腳,案面上四旁有一道突起的周邊,以防止食器滑出。
在上述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矮足漆案上放置的一雙竹箸。說明箸已成為當時日常生活中主要食具。據先秦文獻記載,箸是用來夾取羹湯中的食物。
食物的食具主要是鼎、壺、鍾、鈁、盒、盆、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