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定製細節 > 穩定製造業投資實施什麼改造

穩定製造業投資實施什麼改造

發布時間:2021-02-27 19:10:34

『壹』 11月國民經濟繼續穩中向好結構調整不斷深化嗎

北京12月14日電據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消息,11月份,國民經濟繼續保持穩中向好發展態勢,生產需求平穩增長,就業物價總體穩定,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質量效益持續提升。

工業生產平穩增長,企業效益增長較快

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6.1%,增速比上月回落0.1個百分點。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3%,集體企業下降0.7%,股份制企業增長6.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6.8%。分三大門類看,采礦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7%,製造業增長6.8%,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4.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達到97.8%。11月份,中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1.8%,比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1-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6%,增速比1-10月份回落0.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加快0.6個百分點。

1-10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2451億元,同比增長23.3%,增速比1-9月份加快0.5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加快14.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6.24%,比上年同期提高0.55個百分點。

服務業持續較快增長,商務活動指數繼續提高

11月份,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7.8%,增速比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其中,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保持兩位數增長。1-11月份,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8.2%,增速與1-10月份持平,比上年同期加快0.1個百分點。1-10月份,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3.7%,比上年同期加快3.1個百分點;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利潤同比增長29.0%,比上年同期加快27.5個百分點。

11月份,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3.6%,持續處於景氣區間。其中,批發業、零售業、航空運輸業、裝卸搬運及倉儲業、郵政快遞業、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業、互聯網及軟體信息技術服務業、保險業等行業商務活動指數均位於55.0%以上的較高景氣區間。從市場需求看,服務業新訂單指數為51.2%,連續7個月位於景氣區間。

市場銷售增長加快,網上零售增勢強勁

11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108億元,同比增長10.2%,增速比上月加快0.2個百分點。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9407億元,同比增長9.9%;鄉村消費品零售額4701億元,增長11.7%。按消費類型分,餐飲收入3675億元,增長10.0%;商品零售30433億元,增長10.2%。消費升級類商品快速增長,11月份,限額以上單位體育娛樂用品類、化妝品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15.4%和21.4%。1-11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3%,比上年同期回落0.1個百分點。

1-11月份,全國網上零售額64306億元,同比增長32.4%,比上年同期加快6.2個百分點。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49144億元,增長27.6%,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4.8%,比上年同期提高2.3個百分點;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5163億元,增長50.7%。

居民消費價格漲勢溫和,工業生產價格漲幅回落

1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7%,漲幅比上月回落0.2 個百分點。分類別看,食品煙酒價格同比下降0.2%,衣著上漲1.2%,居住上漲2.8%,生活用品及服務上漲1.5%,交通和通信上漲1.3%,教育文化和娛樂上漲2.0%,醫療保健上漲7.0%,其他用品和服務上漲1.7%。在食品煙酒價格中,糧食價格同比上漲1.5%,豬肉價格下降9.0%,鮮菜價格下降9.5%。1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環比與上月持平。1-1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5%。

11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5.8%,漲幅比上月回落1.1個百分點,環比上漲0.5%。1-11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6.4%。11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上漲7.1%,環比上漲0.6%。1-11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上漲8.3%。

進出口快速增長,出口結構繼續優化

11月份,進出口總額26049億元,同比增長12.6%。其中,出口14342億元,增長10.3%;進口11706億元,增長15.6%。進出口相抵,貿易順差2636億元。1-11月份,進出口總額251369億元,同比增長15.6%。其中,出口138509億元,增長11.6%;進口112860億元,增長20.9%。1-11月份,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長18.1%,占進出口總額的56.4%,比上年同期提高1.2個百分點。機電產品出口增長12.6%,占出口總額的58.1%,比上年同期提高0.5個百分點。

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11942億元,同比增長11.8%。1-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114399億元,同比增長11.1%。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新興動能快速成長

去產能、去庫存、降成本成效明顯。鋼鐵、煤炭去產能年度目標已超額完成。11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同比下降13.7%,降幅比上月末擴大0.4個百分點。1-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46元,比上年同期減少0.26元。去杠桿、補短板扎實推進。10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5.7%,比上年同期下降0.5個百分點。1-11月份,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公共設施管理業、農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23.6%、23.3%和16.6%,分別快於全部投資16.4、16.1和9.4個百分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化。今年在保持主要口糧作物播種面積基本穩定的同時,調減庫存較多的玉米種植,增加雜糧和豆類播種面積。全國糧食在種植結構調整優化基礎上再獲豐收,今年糧食總產量12358億斤,比上年增加33億斤。

新動能、新產業持續壯大。1-11月份,高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3.5%和11.4%,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6.9和4.8個百分點,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長68.8%,新能源汽車增長46.5%;1-10月份,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和科技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7.5%、14.9%和14.6%,分別快於全部規模以上服務業3.8、1.2和0.9個百分點。

總的來看,11月份國民經濟保持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顯示出較強的穩定性和韌勁。但也要看到,外部風險變數依然較多,向高質量發展的挑戰依然較大。下階段,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按照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貳』 十二五規劃為今後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什麼樣的目標

「十二五」主要目標如下:
推動經濟發展再上新台階。今後五年,我國經濟增長預期目標是在明顯提高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年均增長7%。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堅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局面。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製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服務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提高4個百分點。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城鎮化率從47.5%提高到51.5%。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區域良性互動,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
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堅持優先發展教育,穩步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和支持政策,著力推進重大科學技術突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2%,促進科技成果更好地轉化為生產力。加強人才培養,努力造就規模宏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大力加強文化建設,大力發展體育事業。進一步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健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機制,加強社會管理法律、體制、能力建設,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穩定。
扎實推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1.4%,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8%至10%,森林蓄積量增加6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21.66%。切實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堅持把增加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五年城鎮新增就業4500萬人。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實際增長超過7%。城鄉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實現全覆蓋,提高並穩定城鄉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政策范圍內的醫保基金支付水平提高到70%以上,全國城鎮保障性住房覆蓋面達到20%左右。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完善社會主義法制。加快財稅金融體制改革,積極構建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財稅體制,構建組織多元、服務高效、監管審慎、風險可控的金融體系。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建立健全能夠靈活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損害成本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
不斷加強政府自身改革建設。政府的一切權力都是人民賦予的,必須對人民負責,為人民謀利益,接受人民監督;必須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推進依法行政;必須實行科學、民主決策,建立健全決策、執行、監督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運行機制;必須從制度上改變權力過分集中而又得不到制約的狀況,堅決懲治和預防腐敗等。

『叄』 四新經濟包括什麼

四新經濟
四新經濟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經濟形態,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新工業革命以及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背景下,以現代信息技術廣泛嵌入和深化應用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根本導向,以技術創新、應用創新、模式創新為內核並相互融合的新型經濟形態。

什麼是四新經濟
四新經濟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經濟形態,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新工業革命以及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背景下,以現代信息技術廣泛嵌入和深化應用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根本導向,以技術創新、應用創新、模式創新為內核並相互融合的新型經濟形態。[1]

四新經濟的內涵
四新經濟具有不同的內涵側重點。

新技術,主要指可實際推廣、替代傳統應用和形成市場力量的新技術,而不是簡單的產品技術或實驗室技術。

新產業,主要指以新科學發現為基礎,以新市場需求為依託,引發產業體系重大變革的產業。

新業態,主要指伴隨信息技術升級應用等,從現有領域中衍生疊加出的新環節、新活動。

新模式,主要指以市場需求為中心,打破原先垂直分布的產業鏈及價值鏈,實現傳統產業要素重新高效組合。

[編輯]

四新經濟的本質
四新經濟的本質是自主創新,關鍵是轉變思想觀念。

四新經濟本質是自主創新,四新經濟具有滲透性、融合性、輕資產、高成長、動態變化、基礎環境依賴等特性,更加註重無形資產、核心團隊、智慧發展和核心競爭力。

四新經濟是政府經濟工作思路和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是轉方式、調結構及化解產能過剩的重要抓手。這主要體現在,一方面,「四新」經濟要求勇於打破思維定式,消除傳統條塊式管理與其發展存在的沖突。

另一方面,「四新」經濟隱含著生態文明和包容性發展,推進中不做頂層規劃,不分傳統和現代,不規定統計口徑,不鎖定范圍和發展內容,不固定推進模式和方法。「四新」要去產業定位論,只提出發展方向,不確定具體產業內涵,留下未來發展空間。

[編輯]

四新經濟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區別
四新經濟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兩者相互融合促進,四新經濟比戰略性新興產業范圍更大,但不是替代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升級版。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運用「四新」經濟的理念和信息化手段發展、調整和升級的過程中,培育出頂級的四新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確定的產業發展方向,帶有政府主導意志,宜用「加法」;「四新」體現市場需求和草根經濟,宜用「減法」,營造寬容失敗的發展環境。

推進「四新」經濟發展,限制越少越好,流動性越強越好,創新活力越足越好,產學研用結合越緊密越好。要從習慣於抓大企業、大項目轉向更加重視扶持小微、草根企業;從過分強調有形資產投資轉向更加註重研發、人力資本等無形資產投入;從政府給予優惠政策轉向營造發展環境;從簡單機械依賴產業政策轉向主動順應「四新」特點創新政府管理服務模式。

此外,要進一步完善營商環境和服務氛圍。以前注重企業產值、規模和歷史,現在要注重團隊、注重技術、注重商業模式。要從單純的引進企業轉變為按照產業鏈、價值鏈和市場發展需求,開展專業招商、代理招商、市場化招商、中介招商、服務招商。從拼政策、拼資源、拼成本、拼價格,到拼服務、拼氛圍、拼營商環境,把優惠政策轉為服務功能,推動「四新」經濟集聚。

『肆』 固定資產折舊新政實施後帶來哪些影響

海航會計教育為您解答: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以下簡稱「兩部門」)聯合發布《關於完善固定資產加速折舊企業所得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4]75號)》(以下簡稱《通知》),對有關固定資產加速折舊企業所得稅政策問題進行了細化及明確。
細化:5 000元以下固定資產可一次性抵扣
「固定資產折舊」是會計學中的概念,是指在固定資產使用壽命內,按照確定的方法對應計提折舊額進行系統分攤。
企業計提固定資產折舊的方法有多種,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即直線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和加速折舊法(包括年數總和法和雙倍余額遞減法),企業應當根據固定資產所含經濟利益預期實現方式來選擇不同的方法。採用不同的方法,企業計提的折舊金額會有所不同。當企業採用加速折舊法後,在固定資產使用的早期多提折舊,後期少提折舊,其遞減的速度逐年加快。
企業應當根據固定資產所含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選擇折舊方法。折舊方法一經選定,不得隨意變更。企業變更固定資產折舊方法時,應報有關部門進行備案,並在財務報表附註中予以說明。
2014年9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完善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政策的三項舉措。同時,此次《通知》的下發,既是兩部門對於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完善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政策的具體落實,又從五個方面對固定資產加速折舊企業所得稅政策進行了細化。
資深老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對《通知》內容進行了介紹與解讀。該老師介紹,《通知》中提及,生物葯品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製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儀器儀表製造業,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6個行業的企業2014年1月1日後新購進的固定資產,可採用縮短折舊年限或採取加速折舊辦法。
對於以上6個行業中的小型微利企業也有特殊規定,即該政策適用的時限為2014年1月1日後新購進的固定資產,其用途是用於研發和生產經營共用的儀器、設備,金額在100萬元以下。符合以上三個條件的,允許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不再分年度計算折舊。而如果固定資產單位價值超過100萬元的,可縮短折舊年限或採取加速折舊的辦法。
同時,所有行業企業2014年1月1日後新購進的專門用於研發的儀器、設備,其固定資產單位價值不超過100萬元的,允許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不再分年度計算折舊;固定資產單位價值超過100萬元的,可縮短折舊年限或採取加速折舊的辦法。對所有行業企業持有的單位價值不超過5 000元的固定資產,允許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不再分年度計算折舊。
此外,還特別提示,按《通知》規定縮短折舊年限的,最低折舊年限不得低於《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六十條規定折舊年限的60%;採取加速折舊法的,可採取雙倍余額遞減法或年數總和法。
減負:利好所有企業 新一輪牛市或將開始
從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政策,到兩部門下發《通知》對該政策進一步細化,市場均予以充分認可。分析人士認為,這將不僅帶動企業更新技術設備,掀起研發創新的熱潮,更將通過鼓勵固定資產投資起到穩定經濟增長的作用。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前所長賈康表示,加速折舊實質上是國家減少特定企業所得稅的稅基,把設備較高的成本通過加速折舊,沖抵企業應納稅的所得額,實際上也是國家結構性減稅的一個組成部分。
知名財稅、會計專家馬靖昊介紹,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政策是指企業按照稅法規定準予採取縮短折舊年限、提高折舊率的政策。加速折舊主要是早期折舊金額大,晚期少,這樣,企業早期的應納稅所得額,也就是稅務利潤就低,相應其應繳納的所得稅就少。雖然總稅負未變,但稅負前輕後重,好像是政府給予了企業一筆無息貸款一樣,相當於政府在前期扶持了企業發展,後期企業的交稅能力就會增強。
他表示,加速折舊的直接好處是企業不用馬上就交稅,因此增加了企業的流動資金,盤活了現金流,企業的現金負擔好了很多。對國家而言,加速折舊政策意味著當期財政收入的減少;對企業而言,意味著能夠實現延期納稅,使企業可以更大膽地投入研發,加快設備更新,推進技術改造,因為企業越是這樣做,越能得到稅收優惠。
馬靖昊進一步指出,通過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政策減輕企業前期納稅負擔,緩解企業資金壓力,增強了企業活力,有助於穩定當前經濟。另外,加速折舊政策這一政策杠桿將促使企業更積極地進行固定資產投資、更新技術設備;企業提質增效了,國家的經濟也就提質增效了。「這是中央推動企業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的根本目的所在,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又一個重要舉措。」馬靖昊如是說。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會計專家、瑞華會計師事務所管理合夥人張連起也認為,國務院常務會議及兩部門出台加速折舊政策,總體上是一項發力精準的政策。雖然不搞強刺激,但是在會計上,在固定資產折舊政策上是一個精心的安排。張連起認為,《通知》還對所有行業企業持有的單位價值不超過5 000元的固定資產,允許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在稅前扣除。「考慮到中小企業5 000元以下的固定資產佔比更大,該政策更有利於中小企業降低稅負。」
注冊會計師汪本良在其微信公眾平台中對此項政策進行了詳細解讀。他認為,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非上市公司,執行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政策,所得稅延遲繳納,就相當於稅務機關給了企業一筆無息貸款,利好所有企業。
他認為,實行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的企業利好於中國股市,特別利好《通知》中提到的6大行業中的上市公司,這些公司在創業板和中小板中較多。由此看來,新的一輪牛市即將開始。
汪本良提醒企業,所有要享受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政策的企業應當在2014年12月31日之前向主管稅務機關辦理加速折舊的備案,因為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屬於事先備案類稅收優惠,需要事先辦理備案才能享受。
前瞻:不必擔心影響報表 但須防止操縱利潤
事實上,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政策除了對中小企業及其中的上市公司是利好消息,對於所有上市公司也同樣有利。
據上海證券交易所測算,按照國務院最新的固定資產折舊加速政策,A股所有上市公司第一年預計總共節省的稅收可高達2 333億元,這將是2013年所有上市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總額的7.8%。
但並非所有人都對固定資產加速折舊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叫好。坊間就有一種擔憂的聲音認為,固定資產加速折舊企業所得稅相關政策可能會影響到企業當期報表,調整之後,企業當期成本增加,可能會影響到企業的利潤。
張連起則認為,這種擔憂不必要。他表示,允許5 000元以下的固定資產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這對中小企業,對科研型企業,對高新技術企業是一個非常好的讓利於企業的政策。他認為,在當前經濟下行、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加速折舊政策對企業技術升級、更新改造、提質增效升級有重要幫助。
馬靖昊也認為這種擔憂是沒有必要的。他介紹,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政策影響的是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也就是所謂的「稅收利潤」,對於會計利潤不會產生明顯的影響,因為在會計核算上,還是可以按照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來計提折舊的,也可以採用加速折舊法,但這是會計核算方法,與稅收政策無關。
馬靖昊直言,中國的上市公司為了利潤好看,很少會採用加速折舊法。他認為,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新政」對中國上市公司而言是巨大利好,因為上市公司既可以在會計核算上繼續採用保守的折舊方法從而讓利潤好看一點,同時,在稅收抵扣上可以按照加速折舊法進行,可以很好地改善上市公司的現金流。
馬靖昊進一步介紹,這項固定資產加速折舊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政策並不是會計核算規定,它影響的是稅收利潤,進而影響到企業的現金流。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政策前期會帶來「稅收利潤低現金流好」的效果,當然後期會帶來「稅收利潤好現金流差」的效果。但企業在固定資產會計核算上,該怎麼核算還是按照會計准則進行。
馬靖昊同時表示,企業可以根據固定資產的實際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折舊方法。
汪本良則從另一個層面進行提醒。他表示,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政策的靈活運用,可以使得企業進行企業所得稅和凈利潤的事先籌劃,同時,會計政策的變更與否也給企業以利潤操縱空間。
為此,汪本良建議財政部、國稅總局、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等盡快對上市公司進行調研,特別要對同時發行A股和H股的內地和香港上市公司開展有關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政策的調研,研討出上市公司如何執行此次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政策的指引,明確該政策對於上市公司在會計核算上如何操作,以防止上市公司進行利潤操縱。

『伍』 中國裝備製造業投資前景怎樣,原因是什麼

中國經濟已經發展復到重要的轉制型時期,而裝備製造行業則是國家戰略轉型一枚最關鍵的棋子。所以中國裝備製造行業的投資前景十分廣闊。
中國裝備製造行業的投資前景十分廣闊的原因分析:
1、裝備製造行業所涉及領域極廣,是中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性行業。從規模上看,細分行業規模超過百億元的行業數量達兩位數以上。
2、裝備製造行業未來產業升級趨勢明顯,更多具備核心技術,有助於下遊行業生產效率提高的企業將會逐漸在市場競爭中勝出。
3、裝備製造行業未來替代進口趨勢明顯。從過往行業經驗上看,中國裝備製造行業的低端領域基本已經實現了國產化,中高端領域中的內資企業正憑借成本、渠道、服務上的比較優勢逐步替代進口,並且有望走出國門加入到國際市場的競爭中。

『陸』 生產加工製造創業投資做什麼好有什麼好項目

說實在的投資在那個行業都能賺錢,就看有沒有那個魄力了。我們選擇創業的時候,要把握市場競爭力小,可塑性強;市場潛力大,有可開發性;見效比較快的行業,能讓我們投資少,回本快!這是最關鍵的!

『柒』 地方工業穩投資開始發力了嗎

下半年以來,地方穩投資開始發力,多地將重點瞄準工業投資。8月18日,廣東省政府出台《內推動容廣東工業投資可持續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要求未來3年內全省工業投資年均要實現6%左右增長,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年均增長12%左右。

廣西先後出台了《廣西工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和《廣西先進裝備製造城(玉林)五年行動計劃(2018—2022年)》。針對工業高質量發展,廣西提出要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倍增發展行動。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到2020年力爭實現總產值5000億元;生物醫葯產業和新材料產業力爭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

『捌』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實行什麼政策使人民富起來了國家強起來了對此你有什麼啟示

對外開放。
一、建國60年來我國對外貿易體制的變遷

(一)建國初期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對外貿易體制確立與變革

新中國成立前夕,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黨中央就確立了新中國「對內節制資本和對外統制對外貿易」的基本政策,為建立中國社會主義對外貿易奠定了基礎。新中國成立以後,人民政府採取三大措施,廢除了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特權,沒收了國民黨政府和官僚資本的對外貿易企業,並逐步改造私營外貿企業,建立國營對外貿易企業。1950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通過了《對外貿易管理暫行條例》,隨後中央貿易部頒布了《對外貿易管理暫行條例實施細則》,明確了對外貿易必須置於國家的統一管理之下。1952年9月,內貿和外貿分口管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外貿部,同時在各大行政區設立外貿部特派員。各大行政區撤消後,在各省和直轄市成立對外貿易局。1953-1978年,中央對外貿體制進行了一些調整和變革,使高度集中、統一管理、統一經營的對外貿易體制進一步得到鞏固和完善,最終形成由13家專業進出口公司壟斷經營全國進出口業務的局面。與此體制相配套,這段時期中國執行的是國家統制型的封閉式保護貿易政策。

這一時期的外貿體制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有利於打破國外反華勢力的封鎖,有利於將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中的不確定因素隔離開來,有利於控制中國進出口水平和構成,達到保護民族幼稚工業,實現進口替代戰略的目的。但也存在一些問題:(1)獨家經營,難以調動地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2)統得過死,阻礙了企業與買方、賣方的接觸,不利於外貿企業發揮自主經營的能力;(3)產銷脫節,不利於生產適銷對路的出口產品,不利於競爭能力的提高;(4)統包盈虧,不利於外貿企業走上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企業經營之路。最終導致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割裂,失去了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利用國際資本轉移和國際先進技術的良機。

(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對外貿易體制改革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了改革開放的新方針;1982年1月黨中央書記處會議確定了對外經濟工作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i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開始進入以城市為重點的全面改革;1988年2月,國務院發出《關於加強和深化外貿體制進行重大改革若干問題的規定》,我國外貿企業全面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4年]月,國務院作出《關於進一步深化外貿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我國外貿體制改革的目標是:統一政策,放開經營,平等競爭,自負盈虧,工貿結合,推行代理制,建立適應國際經濟通行規則的運行機制。2001年12月,全國人大通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議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提出「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成為指導我國外貿體制改革的重要原則。2004年了月,修訂後的《對外貿易法》實施外貿經營從此由審批制轉為登記制,徹底放開了外貿經營權。這一階段的外貿體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不僅實現了與國際接軌,而且使我國從一個封閉型的貿易小國迅速成長為一個開放型的貿易大國。

外貿體制改革是由淺入深,分階段進行的。從改革開放到20世紀90年代初,外貿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是放開部分貿易經營權(包括對外資企業)以及貿易公司自主化改革。外貿企業開始實行政企分開、外貿代理制、縮小外貿計劃范圍、實行出口承包經營責任制等微觀層面的改革,之後全面推行對外貿易承包經營責任制,地方政府、外貿專業總公司和工貿總公司向中央承包出口收匯、上交外匯和經濟效益指標。國有外貿公司對流通領域和生產領域的控製作用逐漸減弱。

從1992年開始,外貿體制開始以符合「國際規則」為導向。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取消出口補貼,取消進口調節稅;取消進出口指令性計劃,減少許可證和配額數量;取消匯率雙軌制,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幣浮動匯率制度,實行外匯收入結匯制,解決了進出口企業購匯結匯難的問題;多次大幅度降低進口關稅,使之與國際平均關稅水平接近。轉變管理方式,主要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調節對外貿易,關稅、匯率、稅收、利率等成為主要調節手段,在貨物貿易、外資、知識產權、反傾銷等各個領域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增強政策透明度。 2001年底我國正式成為WTO成員國以來,外貿體制進入了以WTO規則為基礎的全面改革階段。主要內容包括:(1)在非歧視原則、自由貿易原則和公平競爭原則下調整和修改不符合WTO規定的政策法規;(2)加快外貿主體多元化步伐,允許私營外貿企業迅速發展;(3)轉變外貿主管部門職能,強化宏觀管理,弱化行政手段,加強服務;(4)制定出口產業政策,建立完善外貿促進體系,推廣代理制。對外貿易體制進一步轉向市場化、自由化、法制化軌道。

(三)對外貿易發展戰略的轉變與創新

建國初期到1978年,我國外貿發展基本採用的是進口替代戰略,改革開放後,逐漸由進口替代戰略轉向了出口導向戰略。這種發展戰略的轉變充分考慮了我國的基本國情,符合新時期發展階段的特點,相應的政策措施對我國外貿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也成為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和建立開放型經濟的催化劑。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了提高外貿發展的水平和質量,我國又先後提出了「市場多元化」、「以質取勝」、「大經貿」、「科技興貿」、「自由貿易區」等外貿發展戰略。這些發展戰略的不斷創新響應了國際經濟貿易形勢的需要,符合中國國情,推動我國迅速躍升為世界貿易大國,創造了發展中國家貿易增長的奇跡。特別是黨的十七大再次把自由貿易區建設提高到新的戰略高度,必將為我國外貿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十一五規劃中首次把服務貿易納入發展戰略目標,明確提出在十一五期間,服務貿易發展要翻一番,2010年達到4000億美元。對外貿易發展的范圍從戰略層面被進一步拓寬。

二、建國60年來我國對外貿易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從貿易小國到貿易大國的升華

1.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貿易大國的地位已經確立。1950年我國進出口總額11.35億美元,佔世界貿易的比重為0.9%;1978年達到206.4億美元,位居世界第32位,佔世界貿易的比重為0.8%;2008年增至25616億美元,比 1950年擴大了2256倍,佔世界貿易的比重為7.9%;從2004年起,已連續5年穩居世界貿易第3位。

2.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改善,國際競爭力達到新高度。1952年,初級產品出口比重為 83.4%,工業製成品出口僅佔16.6%;2008年,工業製成品比重已達94.9%,初級產品的比重則下降為5.1%。出口結構的巨大變化,使我國在最近的20年內獲得大量貿易順差,外匯儲備也從建國初的幾乎沒有上升到2008年的1.95萬億美元,使我國的國際支付能力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國際地位日益強盛,國際競爭力達到新高度,「中國製造」已遍及全球。與此同時,我國進口產品結構也不斷優化,到2008年,初級產品進口達到32%,製成品進口降到68%。

3.外貿經營主體實現了多元化。建國初期到1978年,我國只有13家國營專業公司有權經營對外貿易。2004年?月1日,《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辦法》與新修訂的《對外貿易法》同時頒布實施,集體、私營企業開始全面進入外貿流通領域,外貿經營主體形成國營、外資、民營三足鼎立的格局。

4.市場多元化格局已經形成。建國初期,我國主要與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進行貿易,貿易夥伴市場單一。2008年,我國的貿易夥伴有220多個,幾乎同全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貿易關系。

5.對外貿易依存度大幅提高。建國之初到1978年,我國外貿依存度僅為9.8%。到2008 年,我國外貿依存度已經上升到58.2%。外貿依存度的大幅提升表明,中國經濟告別了封閉型模式,走上了開放型經濟的道路。

6.服務貿易成為我國外貿的重要組成部分。建國以來到1990年以前,我國服務貿易基本上沒有數據可查,1990年以後開始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要求統計。到2008年,我國服務貿易總額3044.5億美元,世界排名上升到第5位。迄今,我國有 106個服務部門向WTO成員開放。

(二)對外貿易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

1.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對外貿易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受當時的歷史條件所局限,可以分三個階段來概括。

(1)建國初期主要通過組織內外物資交流,幫助調劑供求和穩定市場物價,扶持工農業生產和交通運輸的恢復和發展;爭取所需物資的進口,支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斗爭;迅速建立和發展同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貿易關系,開展突破帝國主義對我國封鎖禁運的斗爭;促進國營對外貿易迅速發展壯大,利用民族資本主義進出口商的積極性,使他們為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服務。經過三年的努力,對外貿易取得了反封鎖、反禁運的重大勝利,對恢復經濟、發展生產、活躍城鄉物資交流、改善人民生活和抗美援朝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2)「一五」時期主要圍繞國家工業化的中心任務,有計劃擴大內外物資交流,積極增加進口,為我國換回了大批生產建設所需的機器、工業器材、原料等重要物資,促進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全面實現。

(3)1958-1978年中國經歷了太多的災難,黨在指導思想上也出現了失誤,雖然進出口增長有起有伏,但在調劑餘缺、彌補我國技術和資源不足方面仍然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2.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對外貿易經歷了三十年的高速發展期,為新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歸納起來主要有七個方面。

一是促進了改革、開放和發展。對外貿易推動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促進了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還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發動機」。2007年,我國外貿進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0%,拉動經濟增長達到2.4%。

二是改善我國經濟結構,加速了工業化進程。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外向型經濟不斷壯大。通過擴大出口,利用獲得的資金,引進工業生產所必需的資本品、原材料、技術等,改變了傳統產業格局,推動了產業結構優化,提升了我國的總體競爭力。

三是推動國內技術進步,體現了「後發優勢」。對外貿易是我國獲得技術的重要渠道,知識產權的跨國交易本身就構成了現代國際貿易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我國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和先進生產線,實現了產品出口結構的不斷優化,推動了國內技術進步,這種「後發優勢」對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是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增強了經濟的抗風險能力。通過出口國內生產相對過剩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可以緩解國內供求矛盾,提高經濟效益。當前我國手機、電冰箱、電視機、摩托車、服裝鞋帽類的出口依存度均在50%以上,有的甚至達到70%以上。而國內經濟發展所需的緊缺原料,也能夠通過對外貿易得以補充,我國已成為世界鐵礦砂、氧化鋁進口第一大國和原油進口第三大國。進出口的良性運作,不僅彌補了我國國內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結構失衡,提高了總產出水平,而且逐步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增強了經濟的抗風險能力。

五是促進資本積累,提升了規模效益。多年來,我國貨物貿易的順差一直是外匯儲備快速上升的重要來源。1978年,中國外匯儲備8.4億美元,2008年已增至19500億美元,目前已經超過2萬億美元。貿易順差為企業的資本積累提供了資金來源,提高了生產廠商對未來市場的預期,刺激了投資需求,提升了企業的規模效益。

六是促進經濟增長,帶動了國內就業。外向型經濟的日趨活躍,帶動了國內就業水平的提高。全國目前從事外貿的企業已超過40萬家,占登記注冊企業的8%,與進出口有關的從業人員總數已經超過1億。

七是關稅規模的擴大,增強了國力。從1994年開始,海關稅收連創新高,到2008年,全國海關稅收收入9161.1億元,占當年全國稅收總額的比重達到16.9%,成為財政收入的重要稅源。

三、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啟示

(一)對外貿易發展必須堅持對外開放

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充分利用國際和國內兩種資源,開拓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學會組織國內建設和發展對外經濟關系兩套本領」的要求;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又進一步要求,「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加快對外開放步伐,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優化資源配置。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國際經濟合作,發揮中國經濟的比較優勢,發展開放型經濟,使國內經濟與國際經濟實現互借互補」。按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指導思想,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界限逐漸被打破,生產企業與外貿企業逐漸形成一種相互依存關系。黨中央確定的對外開放的基本方針,是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前提條件,它不僅促進了「兩個市場」的對接,而且通過進出口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對外開放的擴大和深入進行。

(二)貿易政策與產業政策必須協調發展

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前,我國產業政策以重工業為主,對輕工業和農業的投入不足,貿易政策也主要側重進口重工業所需的成套設備,輕工產品和消費品的進口被忽視,最終造成了工農業剪刀差和消費品短缺的局面。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產業政策分階段進行了調整,電子產業、信息產業、汽車工業等新興工業受到重視,貿易政策一方面對這些產業發展所需的先進技術和設備制定了優先進口政策,另一方面也通過進口高關稅對這些產業加強了保護,二者的相互配合,使我國的家電、通信、汽車等工業迅速發展,形成了巨大的國際競爭力。服務業在建國以來一直處於弱勢,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服務市場的大幅度對外開放,給我國服務產業的發展構成了巨大壓力,因此在十一五發展規劃中,把現代服務業作為產業發展重點,並首次把服務貿易納入中長期發展戰略目標。實踐證明,只要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協調配合,對外貿易對經濟的發動機作用就會顯現出來。國家可以通過一系列貿易政策上的調整引導帶動中國產業結構的提升和技術的進步(裴長洪等,2006)。

(三)協調處理好內資企業貿易與外資企業貿易的關系

在我國對外貿易企業性質構成中,外資企業所佔比重出口為55.3%,進口為56.4%,外資企業進出口占我國全部進出口的一半以上。在外資企業的大規模出口中,中國的真實收益並不算高,外方控制了收益最高的設計、研發、品牌等環節,留給中國人的不過是比例很小的加工費。中國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喪失市場定價和產業升級的主動權。外資企業還享有無原則的「超國民待遇」,使得相當多的內資企業不是努力改進技術和管理,而是千方百計轉換身份,去獲得「外資」的名分。如何協調好外資企業與中資企業的關系,如何保證國有企業對重要行業的控制,如何促進民營企業快速發展起來,如何從外貿中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如何防止外資企業的壟斷和龍頭行業的控股權、以及產業安全等,成為當前和今後制定外貿政策和外貿管理必須重點思考的問題。

(四)內需與外需協調發展

內需與外需協調發展,既是當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國對外開放實踐證明所必須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陳德銘,2009)。

內需和外需協調發展,既不能單純強調內需為主,也不能過分誇大外需的作用。從長遠來看,我國目前應在穩定或促進外需增長的同時,必須保持經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既要防止從外部輸入經濟波動,也要防止外需結構不合理加劇國內資源供求矛盾,還要防止外需擴大加劇投資與消費失衡。內需和外需協調發展是外貿管理中必須長期面對的一個重大問題。

(五)利用貿易方式創新為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建立通道

在20世紀的80年代開始,通過從日本、香港、西歐、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引進加工貿易項目,我國的加工貿易迅速發展起來。加工貿易有效承接了國際製造業向中國轉移,促進了我國製造業的發展,成為世界製造業大國。從2006年以來,我國服務貿易以超過 20%以上的年增長率高速增長,服務貿易在世界的排名也上升到第五名,改變了長期由美、英、德、法、日包攬世界前五名的壟斷局面。在未來的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我國必須通過貿易方式創新,為服務產業國際轉移建立通道,促進我國金融保險、通訊、物流、商務、信息技術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的大發展。

(六)積極推動自由貿易,摒棄貿易保護主義

我國從貿易保護逐漸走向自由貿易,經歷了建國以來60年的漫長歲月。歷史上那些經濟活動高效的國家,往往都是主張自由貿易的國家。但是,世界上純粹的自由貿易又是不存在的,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往往交織在一起(陳德銘,2009)。貿易保護和貿易保護主義是兩個概念,世貿組織允許各國合理保護自身利益,其規則中存在例外、幼稚產業保護、貿易救濟、特殊和差別待遇等保護條例。但貿易保護主義不同於正當的貿易保護,是對多邊貿易規則中救濟措施的濫用,不但會損害本國消費者利益,也容易招致對方的報復。
今後相當長時期,我國仍將為解決就業、發揮人力資源優勢而推動出口較快發展,以獲得更大的國際市場空間。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我國初級階段特點所決定的。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嚴重困難,貿易保護主義只能使世界經濟雪上加霜,更不利於我國的和平發展。國際金融危機產生以來,一些國家紛紛出台保護措施,發達國家也相繼提出「產業回歸」、「再工業化」、「買國貨、雇國人」等觀點。特別是隨著我國經濟與貿易地位上升,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增多,我國已連續多年成為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為此,我們要積極支持自由貿易,維護開放、公平、公正的國際貿易體系,在自由貿易與貿易保護的較量中,成為自由貿易的積極推動者。。。

『玖』 我國製造業投資增長速度加快了嗎

1月至5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16043億元,同比增長6.1%,增速比1月至4月回落.9個百分點。其中,第二產業投資增長2.5%,特別是製造業投資增長5.2%,比1月至4月加快0.4個百分點。製造業投資連續兩個月出現了回升的好勢頭,究竟是什麼原因?回升勢頭能否延續?

第三,從資金來源來看,1月至4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15%,利潤的增長也保障了投資力度。第四,政策效應不斷顯現。今年以來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簡政減稅降費措施,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工業企業綜合成本有所下降。「以上4個因素是製造業投資回升的主要原因。」毛盛勇說。他表示,盡管製造業投資增速在回升,但是水平還是比較低,只有5.2%。下一步要更好理順體制機制,更好優化市場環境,特別是要把黨中央、國務院支持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更好地鞏固製造業投資企穩回升勢頭。

『拾』 什麼是製造業產業投資基金

製造產業投資基金,是創新製造業領域投融資機制、運用市場機制推動國家戰略版、發揮權中央地方兩個積極性的重大創新實踐,對於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貫徹落實《中國製造2025》、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重點產業布局調整、增強製造業核心競爭力、加快製造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我國先進製造業大致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傳統製造業吸納、融入先進製造技術和其他高新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後,提升為先進製造業,例如,數控機床、海洋工程裝備、航天裝備、航空裝備等;另一部分是新興技術成果產業化後形成的新產業,並帶有基礎性和引領性的產業,例如,增量製造、生物製造、微納製造等。

閱讀全文

與穩定製造業投資實施什麼改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定製六平方紅宇牌櫥櫃雷多少錢 瀏覽:737
寧波義大利傢具品牌有哪些品牌大全 瀏覽:636
築巢家居質量怎麼樣 瀏覽:698
上猶千惠家電電話多少 瀏覽:547
家居商場里東西有虛假怎麼辦 瀏覽:310
2020年九月多久適合裝修 瀏覽:125
鋼結構柱子用什麼材質裝修 瀏覽:943
量手定製對戒卷什麼意思 瀏覽:373
什麼木質傢具對人體健康有益 瀏覽:158
衣櫃kd軟體怎麼用 瀏覽:696
國家電網客服簡歷怎麼寫 瀏覽:877
裝修二級都能幹什麼活 瀏覽:946
金牌櫥櫃裝了多少錢 瀏覽:116
4米櫥櫃一般用多少板 瀏覽:211
為什麼裝修公司要送家電 瀏覽:874
連接衣櫃裡面的螺絲怎麼拆 瀏覽:63
大贏家電玩城怎麼老輸錢 瀏覽:717
建材門店導購怎麼樣啊 瀏覽:839
裝修垃圾有什麼東西 瀏覽:606
西安哪個建材市場出售白灰 瀏覽:302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