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重慶主城區國家電網上班月薪能拿多少
國家電網現在只校招,基本不社招了吧,重慶國網我估計最少1萬一個月吧。。。。
⑵ 國家電網正式員工現在工資待遇怎麼樣呀
國家電網優勢
(來1)源.正式編制
考生通過國家電網所有的考試,就可以成為正式編制員工。不僅享受優越的福利待遇,而
且擁有良好的發展空間。
(2).職業選擇相對較多
國家電網每年的招聘單位和招聘人數較多,招聘崗位分布較廣,對於不同專業的畢業生來
說,在國家電網都能找到相對應的職位需求。
(3).其他優勢
A、不容易因為外在環境的變化,例如經濟風暴,大幅度裁員。
B、國家電網酬勞穩定上升,部分考核機制,還是以「年資」為主,成果為輔。
C、國家電網年資不因為內部調動,甚至企業間調動,而影響個人年資。
D、國家電網對於「守法」的概念,遠遠強過私營企業;因為國家電網員工的權益相對被
保護得更好。
E、國家電網更多的服務於計劃,工作相對壓力比私營企業小。
⑶ 剛簽了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檢修分公司,工作地點說是在主城區,但不知待遇怎麼樣求大神指點!
應該沒有問題,這種單位很多想進都進不去,不要擔心啦,你想想國網這么多員工,都能生活的這么好,待遇應該好的。不要看工資,看福利。不知道回答你滿意不
⑷ 重慶的事業單位如氣象局這樣的單位怎樣還有國家電網重慶電力公司的薪資待遇是怎麼樣的呢
氣象局這樣的單位應該是比較清閑的 但是待遇薪資方面應該是電力公司比較好
⑸ 國家電網重慶電力公司江北供電局的待遇怎麼樣
不管是哪個電力局,福利待遇都挺不錯的,全年收入少說也有數十萬,要燒了八輩高香才能進得去。
⑹ 請問國家電網重慶公司的一般員工工資是多少呢
一般電網的跑業務的是不到一千,有份不同的職位有不同的工薪,一般而言是2000左右到6千以內~
⑺ 在重慶電力建設總公司的發展前景怎麼樣待遇如何
國家電網的工資其實對於各個地區他的工資是不一樣的,但是一般情況下,對於國家電網的基本工資都不是很高,一般有2k-3k,但是會有績效工資,績效與該省的效益有關,也就是說啊,你這個地方用電越多,相應的你們這里的績效也就越高,一般都是通過互相打分得到的績效,但是一般情況下個人差異並不大。
對於基本工資來說已經相對來說很高了,但是呢其實對於作為一個很大的國企,而且幾乎是壟斷性的企業,國家電網更多的不只是這些工資,更多的是一些補助,醫療保險補助,納涼費,取暖補助,高溫補貼等等一下福利發放給員工。
同樣的我們在找工作的時候,也要看五險一金有沒有,當然對於國家電網來說,這肯定是有的,而且他的五險一金都是按照國家的最高標准交的,包括社會保險8%,公積金12%。
除了上面這些呢,其實還有一些隱藏的福利,當然這個隱藏的福利對於各個地區是不一樣的,而且在不同時期也有差異,比如醫療補助、節假日等等,是不是很心動?
接下來最重要的,也是國家電網工資最主要的構成就是年終獎,對於國家電網的重頭戲其實就是國家電網,但是年終獎具體有多少?這個可就不方便透露了,那既然是重頭戲,肯定是不錯的。
當然了其實我們看中一個公司不僅僅是要看工資待遇,也要看到他的發展前景,以及我們進去之後的晉升空間是怎麼樣的。那麼進去之後我們肯定要從基層開始做起,工作積極一些,那麼這樣的話在一年之後就可以申請助理工程師,助理工程師工作滿4年後可以申報中級工程師,然後按照工作業績的積分,逐年逐級向上申報。申報級別越高,業績要求也會越高,比如發表論文情況、參與一些公司的科技創新項目、平時所獲榮譽等。可以評為為高級工程師。
國家電網崗位分為技能崗位、技術崗位、管理崗位。畢業生剛到公司所分配的工作一般都屬於技能崗位。本科生工作5年後(專科8年,研究生3年)才可以通過內部競聘形式(筆試+面試)晉升為技術崗位。技術崗位工作1-3年後,有機會通過內部競聘成為管理崗位。內部競聘時,每個單位的人資部門根據本單位人員崗位的需求,定期在公司內部發布競聘公告,符合條件的員工即可報名參加公司組織的筆試和面試。
⑻ 國家電網一般工資多少一年
不一定。
由於地區發展情況不同,所以各崗位的收入差距還是挺大的,比如東回南沿海發達地區年薪10萬—20萬的答不在少數,而一些偏遠地區則達不到這個水平。由於影響工資的因素太多了,而且根據崗位不同,工資也會有變化。國家電網的薪資由工資和福利兩方面組成,其中工資又分為基本工資和其他部分,基本工資其實並沒有那麼多,但是其他工資收入還是很可觀的。
(8)國家電網重慶電力公司待遇怎麼樣擴展閱讀:
2020年2月22日,為緩解企業經營壓力,助力企業復工復產,國家發改委公布階段性降低企業用電成本政策,預計將減免大工業和一般工商業企業電費約489億元。2020年4月,入選國務院國資委「科改示範企業」名單。
2020年6月15日,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家電網」)舉行「數字新基建」重點建設任務發布會暨雲簽約儀式,面向社會各界發布 「數字新基建」十大重點建設任務,並與網路、阿里、騰訊、華為等合作夥伴簽署戰略合作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