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最新的國家電網三集五大體主要目標和其體系建設的總體思路!!
主要目標:統籌人財物核心資源,優化五大業務模式,壓縮管理層級,縮短業務回鏈條,實現協同高效答運作,建立電力調控中心和運營監測(控)中心,實施電網運行核心業務集約運作,實現公司運營重要指標實時監測,加快建成適應「世界一流電網、國際一流企業」要求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總體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集約化、扁平化 、專業化為方向,以統一信息平台、統一管理標准、統一支撐服務為保障,按照效率優先、目標導向、因地制宜、安全穩定的原則,變革組織架構、創新管理模式、優化業務流程,推進省公司、地(市)縣公司管理的扁平化,深化人財物等核心資源的集約化,實施規劃、建設、運行、檢修、營銷等重點業務的專業化,形成管理集中高效、資源集約共享、業務集成貫通的新型電網企業運營模式,全面提升公司發展能力和運營效率,加快建設「一強三優」現代公司。
弱弱問一下,您在哪?最近貴公司是否也在推進三集五大改革?
『貳』 中國能源電力行業現狀與發展新中國60年電力事業發展狀況
中國電力工業自1882年在上海誕生以來,經歷了艱難曲折、發展緩慢的67年,到1949年發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僅為185萬千瓦和43億千瓦時,分別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1949年以後我國(大陸,下同)的電力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1978年發電裝機容量達到5712萬千瓦,發電量達到2566億千瓦時,分別躍居世界第8位和第7位。改革開放之後,電力工業體制不斷改革,在實行多家辦電、積極合理利用外資和多渠道資金,運用多種電價和鼓勵競爭等有效政策的激勵下,電力工業發展迅速,在發展規模、建設速度和技術水平上不斷刷新紀錄、跨上新的台階。裝機先後超過法國、英國、加拿大、德國、俄羅斯和日本,從1996年底開始一直穩居世界第2位。進入新世紀,我國的電力工業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
一、發展現狀
(一)電力建設快速發展
發電裝機容量、發電量持續增長。改革開放以來到上世紀末,我國發電裝機和發電量年均增長率分別為7.8%、7.9%。發電裝機容量繼1987年突破1億千瓦後,到1995年超過了2億千瓦,2000年達到了3億千瓦。發電量在1995年超過了1萬億千瓦時,到2000年達到了1.37萬億千瓦時。進入新世紀,我國電力工業進入歷史上的高速發展時期,投產大中型機組逐年上升,2004年5月隨著三峽電站7#機組的投產,我國電源裝機達到4億千瓦,到 2004年底發電裝機總量達到4.41億千瓦,其中:水、火、核電分別達10830、32490、701.4萬千瓦。2004年發電量達到21870億千瓦時。2000~2004年,5年凈增發電裝機容量14150萬千瓦,2004年我國新增電力裝機容量5100萬千瓦,超過美國在1979年創造的年新增裝機4100萬千瓦的世界歷史最高記錄。預計今年新增裝機容量約為6000萬千瓦,年末裝機容量將超過5億千瓦。
電源結構不斷調整和技術升級受到重視。水電開發力度加大,2004年9月,隨著青海黃河上游公伯峽水電站首台機組建成投產,我國水電裝機超過了1億千瓦,達到10830萬千瓦,占總裝機容量的24.6%,目前在建規模約4700萬千瓦。核電建設取得進展,經過20年的努力,建成以秦山、大亞灣/嶺澳、田灣為代表的三個核電基地,總裝機容量達到了870萬千瓦。高參數、大容量機組比重有所增加,截止到2004年底,已投運單機容量60萬千瓦及以上的大型火電機組約55台,其容量占火電裝機容量的10.7%,在今後4年中將有60台以上的超臨界機組建成投產,60萬千瓦機組中超臨界機組已經佔有主導地位,單機容量100萬千瓦的超超臨界機組開始興建,到2010年將有10台以上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投產。
關停了一大批耗能高、污染嚴重的小機組,自2000到2002年,關停的小機組約1000萬千瓦。潔凈煤發電技術得到應用,採用引進技術自主設計製造的 30萬千瓦CFB鍋爐,正在建設或開展前期工作的有10餘台,2004年末約有2000萬千瓦脫硫裝置投入運行或在建,近幾年新建火電機組幾乎均同步安裝煙氣脫硫裝置,大容量機組煙氣脫硝正在逐漸實施,40萬千瓦等級的IGCC機組的技術引進及開發工作正在進行。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技術引進取得成果,目前約有近70套9F級燃機機組正在建設或前期准備中,2005年5月大陸首台9FA重型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機組投入運行,燃氣輪機的裝機容量不久將達到 3000萬千瓦以上。
電網建設不斷加強。隨著電源容量的日益增長,我國電網規模不斷擴大,電網建設得到了不斷加強,特別是近十年來,電網建設得到了迅速發展,輸變電容量逐年增加。截至2004年底,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達到22.8萬公里,變電容量達到7.12億千伏安。全國電網基本形成較為完備的330/500千伏主網架,隨著國家電網公司750千伏輸變電示範工程的投產,電網最高運行電壓等級已經提高到750kV。1998年以來實施的城鄉電網建設與改造,特別是農村電網「兩改一同價」成效顯著,不僅提高了供電質量,降低了電價水平,改善了8億農民的用電狀況,解決了近3000多萬無電農村人口的用電問題,而且加強了網架結構,緩解了城市配網高低電壓之間聯系薄弱的問題,促進了城鄉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西電東送和全國聯網發展迅速。我國能源資源和電力負荷分布的不均衡性,決定了「西電東送」是我國的必然選擇。西電東送重點在於輸送水電電能。按照經濟性原則,適度建設燃煤電站,實施西電東送。
目前,西電東送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貴州到廣東500千伏交、直流輸變電工程已先後投產運行,向廣東送電規模已達1088萬千瓦。三峽到華東、廣東±500千伏直流輸變電工程先後投產。蒙西、山西、陝西地區向京津唐電網送電能力逐步增加。華北與東北、福建與華東、川渝與華中等一批聯網工程已經投入運行, 2003年跨區交換電量達到862億千瓦時。
截至2005年7月,除海南外已經初步實現了全國聯網,初步實現了跨區域資源的優化配置,區域電網間的電力電量交換更加頻繁,交易類型出現了中長期、短期、超短期、可中斷交易等多種模式,呈現多樣化的良好局面,由於跨區跨省電力交易比較活躍,部分聯網輸電通道長期保持大功率送電。西電東送、全國聯網工程對調劑電力餘缺、緩解電力供應緊張和促進資源優化配置起到重要作用。
(二)電力環保取得顯著成績
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電力工業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控制煙塵排放,目前安裝電除塵器比例達到85%以上,煙塵排放總量較1980年減少32%以上,單位電量煙塵排放量減少了 88%。1995年底結束向江河排灰,2002年廢水排放達標率達到97%,部分水資源缺乏地區實現了廢水「零排放」。2003年底大陸已累計建成投產的脫硫機組裝置容量約1000萬千瓦,脫硫設施產生的SO2去除量為96.9萬噸,單位電量二氧化硫排放量較1990年減少了40%。潔凈煤燃燒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技術引進取得進展,已經掌握了低氮燃燒技術。水電、核電和電網的環境保護得到高度重視。
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水平不斷提高。供電標准煤耗從1978年的471克/千瓦時下降到2004年的376克/千瓦時;發電廠用電率從6.61%下降到5.95%;線路損失率從9.64%下降到7.59%;平均單機容量達到5.68萬千瓦。
全國火電廠工業用水總量為1327億噸,其中新鮮水量為397億噸,重復用水量為930億噸,水的重復利用率為70%。全國火電廠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 1.72億噸,其中粉煤灰為1.38億噸、渣為0.32億噸;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為1.2億噸,其中粉煤灰為0.95億噸、渣為0.25億噸。干灰場得到普遍應用,節約了佔地和用水。灰渣綜合利用的水平不斷提高。在許多地區100%得到利用。
(三)電力科學技術水平有較大提高
電力裝備技術水平差距不斷縮小。火電主力機型從50、60、70年代的5萬、10萬、20萬千瓦,發展到80年代利用引進技術生產30和60萬千瓦,進入新世紀以來60萬千瓦超臨界、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引進技術國產化進程明顯加快;水電具備了70萬千瓦機組的製造能力;核電可以自主設計生產65萬千瓦壓水堆核電機組。電網已具備750千伏及以下、額定電流4000安培及以下、短路電流水平63千安及以下交流輸變電設備研發及製造能力,產品類型涵蓋 「常規敞開式設備 」至「全封閉組合電器」在內的全系列。±500千伏及以下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關鍵設備—晶閘管閥及換流變壓器已基本實現由國內成套供貨。交、直流輸電系統控制保護設備的技術水平已居於世界領先行列。
電力發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一是火電機組參數等級、效率不斷提高,2004年上海外高橋二期工程90萬千瓦引進技術超臨界機組、河南沁北、江蘇常熟兩個 60萬千瓦超臨界機組國產化依託工程成功投入運行,浙江玉環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國產化依託工程及山東鄒縣、江蘇泰州等一批同類項目正在順利實施。二是水電建設代表了當今世界水平,建成了以三峽工程為代表的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水電工程。三是核電自主化程度不斷提高,秦山二期建成投產標志著我國已具備65萬千瓦壓水堆核電機組的研發製造能力。四是超高壓技術躋身國際先進行列,500千伏緊湊型、同塔多回、串聯補償等技術得到應用,2005年9月26 日,我國第一個750千伏輸變電示範工程(青海官亭至甘肅蘭州輸變電工程)正式投入運行,這標志著我國電網建設和輸變電設備製造水平跨入世界先進行列;現已開始規劃建設交流 1000千伏特高壓輸變電試驗示範工程。五是直流輸電技術快速發展,已先後建成單回輸送容量120萬千瓦的葛上直流工程、單回輸送容量180萬千瓦的天廣直流工程、單回輸送容量均為300萬千瓦的龍政、三廣及貴廣I回直流工程,在建和已建的直流線路工程的長度達到了7000公里,並已開展800千伏級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
(四)可再生能源發電取得進步
風力發電建設規模逐步擴大。從「七五」開始建設風力發電場,到2004年底,內地已建成43個風力發電場,累計裝機1292台,總裝機容量達到76.4萬千瓦,佔全國電力裝機的0.17%。單機容量達到2000千瓦。
地熱發電得到應用。到1993年底,西藏地熱發電的總裝機達到28.13兆瓦,約佔全國地熱發電裝機(包括台灣在內)的94%;年發電量9700萬千瓦時,占拉薩電網約20%。
太陽能發電開始起步。至1999年,光伏發電系統累計裝機容量超過13兆瓦。2004年建成容量為1兆瓦的太陽能發電系統,這是目前中國乃至亞洲總裝機容量第一的並網光伏發電系統,同時,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兆瓦級大型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之一。
小水電建設取得巨大成績。截止到2000年底,全國已建成小水電站4萬多座,裝機達2485萬千瓦,佔全國水電裝機的32,4%,佔世界小水電開發量的40%以上,年發電量800億千瓦時,佔全國水電發電量的36.27%。
(五 )電力需求旺盛,發展潛力巨大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對電力的拉動作用巨大。上世紀70年代起,我國基本處於長期嚴重缺電的局面,電力供應短缺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隨著電力工業快速發展,1997年開始實現了電力供需的基本平衡,部分地區供大於求。進入新世紀,隨著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實行積極財政政策和擴大內需的經濟方針,國民經濟持續發展,電力需求增長也屢創新高。繼2001年用電增長9%之後,2002年增長11.8%、2003年增長15.4%、2004年增長 14.8%。經濟較發達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區電力需求持續旺盛。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全國電力供需狀況又趨緊張,發電裝機利用率(利用小時數)大幅提高,局部地區開始啟用限電措施。2003年~2004年,全國電力供需平衡繼續總體偏緊。整體看來,由於人均發電裝機佔有量偏低,電力供應的高速增長仍難以滿足更快增長的電力需求,電力工業仍存在較大發展空間。
(六)結構性矛盾突出,技術升級任重道遠
電源結構有待優化。一是煤電比重很高,近幾年又增長較快,所佔比重進一步提高,水電開發率較低,清潔發電裝機總容量所佔比例較小;二是20萬千瓦及以下機組超過1億千瓦(4403台),其中10萬千瓦及以下有6570萬千瓦(3993台),加之目前各地小機組關停步伐明顯放緩、企業自備燃油機組增多,燃煤和燃油小機組仍佔有過高比重,投入運行的60萬千瓦及以上火電機組僅55台,大型機組為數較少;三是在運行空冷機組容量約500萬千瓦,與三北缺水地區裝機容量相比,所佔比例低,其節水優勢沒有體現出來;四是熱電聯產機組少,城市集中供熱普及率為27%;五是電源調峰能力不足,主要依靠燃煤火電機組降負荷運行,調峰經濟性較差。
電力生產主要技術指標與國際水平還有一定差距。火電機組參數等級不夠先進,亞臨界及以上參數機組佔40%,高壓、超高壓參數機組佔29%,高壓及以下參數機組占 31%;超臨界機組僅960萬千瓦,占火電裝機總量的2.95%。國產大機組的經濟性落後於相應進口機組,30萬千瓦容量等級,國產亞臨界機組的供電煤耗比進口機組高4~12g/kWh;60萬千瓦容量等級,國產亞臨界機組的供電煤耗比進口機組高20~23g/kWh,比進口超臨界機組高28~39.5g /kWh。在30萬千瓦、60萬千瓦亞臨界機組主、輔機引進消化過程中,由於主、輔機出力、可靠性等因素影響,形成從標准上、設計和管理上要求增大輔機配備裕度,直接導致輔機運行偏離經濟工況,廠用電升高,機組經濟性下降。電網的平均損失率為7.71%,尚有進一步降低的空間。清潔煤發電技術、核電技術的進步較慢,大型超(超)臨界機組、大型燃氣輪機、大型抽水蓄能設備及高壓直流輸電設備等本地化水平還比較低,自主開發和設計製造能力不強,不能滿足電力工業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需要。
二、發展趨勢
未來20年,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目前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1000美元,進入了世界中低收入國家行列,消費結構升級,工業化進程加快,城鎮化水平提高,人均用電量超過1400千瓦時,進入了重工業化發展階段。加快工業化、現代化進程對電力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電力建設任務艱巨
資源條件制約發展。我國水能、煤炭較豐富,油、氣資源不足,且分布很不均衡。水能資源居世界首位,但3/4以上的水能資源分布在西部。我國煤炭探明保有儲量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儲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5%。我國天然氣和石油人均儲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風能和太陽能等新能源發電受技術因素限制,多為間歇性能源,短期內所佔比重不可能太高,需要引導積極開發。
電力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日益突出。電力生產高度依賴煤炭,大量開發和燃燒煤炭引發環境生態問題,包括地面沉陷、地下水系遭到破壞,酸雨危害的地理面積逐年擴大,溫室氣體和固體廢料的大量排放等。火力發電需要耗用大量的淡水資源,而我國淡水資源短缺,人均佔有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分布不均,其中華北和西北屬嚴重缺水地區。同時,我國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環境污染嚴重的國家之一。以我國的發展階段分析,未來若干年,是大量消耗資源、人與自然之間沖突極為激烈的時期。目前的能源消耗方式,是我國能源、水資源和環境容量無法支撐的。
經濟增長方式需要轉變。當前我國經濟尚屬於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模式。若按近幾年的用電增速計算,2020年全國電力需求將高達11萬億千瓦時,相應發電裝機24億千瓦,發電用煤將超過50億噸,是目前的6倍,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在持續、快速的經濟增長背景下,經濟增長方式中長期被GDP數字大幅上升掩蓋的不足正逐漸顯現,直接給經濟運行帶來隱憂。經濟增長方式需要根本性轉變,以保證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科技進步和效率提高,我國產值單耗不斷下降,單位產值電耗從1980年的0.21千瓦時降至2000年的0.151千瓦時,下降了 0.059千瓦時。假如未來20年仍能保持這樣的下降幅度,按照2020年GDP翻兩番的目標,約可減少電耗3.22萬億千瓦時。節能提效空間巨大。
電網安全要求不斷提高。我國電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大電網具有大規模輸送能量,實現跨流域調節、減少備用容量,推遲新機組投產,降低電力工業整體成本,提高效率等優點。但隨著目前電網進一步擴展,影響安全的因素增多,技術更加復雜,需要協調的問題更多,事故可能波及的范圍更廣,造成的損失可能會更大。 8·14美加電網事故造成大范圍停電給全世界敲響了警鍾,大電網的電力安全要求更高。
(二)電力發展需求強勁
經濟增長率仍將持續走高。目前我國處於工業化的階段,重化工業產業發展迅速,全社會用電以工業為主,工業用電以重工業為主的格局還將持續一段時間。隨著增長方式的逐步轉變、結構調整力度加大、產業技術進步加快和勞動生產率逐步提高,第二產業單耗水平總體上將呈下降趨勢。
從今後一個較長時期來看,一方面,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電力消耗強度會有一個加大的過程,但另一方面通過結構調整,高附加值、低能耗的產業將加快發展,即使是高耗能行業,其電耗水平也應有較大下降。
用電負荷增長速度高於用電量增長。預計用電負荷增長速度高於電量增長,但考慮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負荷增長速度與電量增長速度的差距將逐步縮小。預計 2010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為30450億千瓦時左右,2005年~2010年期間平均增長6%左右;2020年全社會用電量將不低於45000億千瓦時,後10年年均增長4%左右。
(三)電力發展趨勢特點鮮明
我國電力發展的基本方針是:提高能源效率,保護生態環境,加強電網建設,大力開發水電,優化發展煤電,積極推進核電建設,適度發展天然氣發電,鼓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帶動裝備工業發展,深化體制改革。在此方針的指導下,結合近期電力工業建設重點及目標,我國電力發展將呈現以下鮮明特點:
結構調整力度將會繼續加大。將重點推進水電流域梯級綜合開發,加快建設大型水電基地,因地制宜開發中小型水電站和發展抽水蓄能電站,使水電開發率有較大幅度提高。合理布局發展煤電,加快技術升級,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節約用水,提高煤電技術水平和經濟性。實現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工程設計、設備製造本土化、批量化的目標,全面掌握新一代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工程設計和設備製造技術,積極推進高溫氣冷堆核電技術研究和應用,到2020年核電裝機力爭達到 4000萬千瓦左右。在電力負荷中心、環境要求嚴格、電價承受力強的地區,因地制宜建設適當規模的天然氣電廠,提高天然氣發電比重。在風力資源豐富的地區,開發較大規模的風力發電場;在大電網覆蓋不到的邊遠地區,發展太陽能光伏電池發電;因地制宜發展地熱發電、潮汐電站、生物質能(秸稈等)與沼氣發電等;與垃圾處理相結合,在大中城市規劃建設垃圾發電項目;到2020年力爭使新能源發電裝機比重超過4%。
預計到2010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7億千瓦左右,年均增長6.7%,其中水電1.65億千瓦,煤電4.68億千瓦,核電1200萬千瓦,氣電3500萬千瓦,新能源發電1000萬千瓦。
預計2020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將可能超過9.5億千瓦左右,其中水電2.46億千瓦(含抽水蓄能2600萬千瓦),煤電5.62億千瓦,核電4000萬千瓦,氣電6000萬千瓦,新能源發電4100萬千瓦。
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步伐將會加快。
『叄』 什麼是智能電力系統 發展趨勢如何
也叫智能電網,智抄能電網已襲經成為全球電網發展和進步的大趨勢,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經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智能電網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分析報告》顯示,2015年電網建設投資完成額460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485億元,增長11.7%。行業總體呈現「總量增長平穩、結構調整利好」的特點。
未來的智能電網是網架堅強、廣泛互聯、高度智能、開放互動的能源互聯網。「互聯網+」創新發展模式,能實現消費者和生產者的信息共享,促進能源像信息一樣實現全球范圍的自由流動。
『肆』 中國經濟發展態勢呈現了哪些變化
據報道,日前發布的《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經濟持續運行在合版理區間,發展態權勢呈現新變化。
分析人士表示,中國實現了6.9%的經濟增長、不到5%的失業、1.6%的通脹,這樣的經濟運行格局難能可貴,在世界范圍內也是一枝獨秀的。
『伍』 當前世界總體安全形勢呈現一個什麼態勢
中國未來10年國際形勢分析
(本人原創)
隨著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實施,中國未來面臨的國際環境越來越嚴峻,而且中國目前的經濟形勢也不容樂觀,本文將對中國未來十年的國際形勢進行探討,希望有更多人能參與討論。
在分析中國的問題之前,首先要分析美國對未來全球的設計,作為全球霸主,美國對二戰後的國際格局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幾乎每一場戰爭都有它的影子。如今,美國在軍事上一家獨大,在科技方面遙遙領先,加上超強的經濟勢力和帶統治性的美元政策,美國在所有的國際關繫上都占據強勢,在擺脫韓戰及越戰的陰影後,美國隨後發起的每一場戰爭都勝得非常精彩。這跟蘇聯跨台、中國走經濟為中心的國策有很大的關系。
美國的國策就是:通過美元統冶世界,並讓美式文化成為各國崇尚的主流文化,讓美國成為世界文化中心。
為了維持這種雙重侵略,美國對叛逆者常常大打出手(包括基地和另類文化者),通過武力進行降服。
美國總結了兩次失敗的戰爭教訓:不能跟中蘇打任何規模的直接戰爭,這樣得不償失。近四十年來,由於石油經濟的崛起,中東地區成為美國利益攸關的主戰場,通過扶持少數國家在該地區製造矛盾,美國一直牢牢控制住了該地區,目前在中東只有敘利亞與伊朗還沒有臣服,總的來說,美國在中東經營四十年是非常成功的。
我認為美國可能不會徹底打跨敘利亞,因為孤獨的伊朗可能會得不到有效的支援,最後倒向美國,而且以色列跟伊朗沒有接壤,隔著伊拉克,只能打嘴仗,不符合美國中間調停人的定位。
同理,美國在亞洲主要是採取環形包圍壓縮中國的生態圈,在軍事上阻止中國越過第二島鏈,在經濟上隔斷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緊密關系,達到短期孤立,長期冷戰的目的。由於中國與周邊國家在領土上的爭議比較多,要化解這一矛盾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日本由於中韓的強大,相對實力出現了下降,所以其政治領導人一直想成為中東的以色列,通過與中國的對抗或冷戰,壓制中國的發展並將東南亞收入囊中,再次成為亞洲的領導者,但美國在中國也有很大的經濟利益,周邊國家不足以取代中國為美國提供巨大的市場空間,中國為美國經濟的貢獻對美國商業巨頭來說是難以取捨的。因此,一個繼續發展中的中國仍然對美國是有利的,相對來說,印度、巴西有可能成為中國利益的取代者,這還需要觀察。。。,如果這一預言成為現實,中美可能會出現冷戰,對中國將極為不利。
要避免陷入冷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大力發展軍力及民用科技(蘇聯冷戰失敗的關鍵原因),強大的軍力會讓美帝及日本放棄沖突的想法,先進的民用科技可使中國商品占據市場的領導地位或不可或缺,這樣從經濟上排擠中國將難以操作。
對日本來說,挑起與中國的沖突,可將美國拉入與中國的直接對抗,這樣冷戰將會來臨,日本可乘機解除對戰敗國的限制,完成其復興偉業,將中美推向冷戰最符合它的利益。
對美國來說,它只希望中國不要擁有強大的武力及科技實力,這樣才能阻止中國沖擊它的霸主地位,所以我認為美國主要將從經濟、政治入手打跨中國,這是釜底抽薪的一招,兵不血刃,比直接戰爭對抗成本要低得多,美國不會讓日本成為亞洲的領導者,這不符合美國的利益(二戰教訓),中日之間實際上發生小規模沖突也不能幫日本達到目的,除非中國挑戰美國的底線。
目前的俄羅斯與中國是患難兄弟,沒有別的選擇,也是唯一可以依賴的,雙方都不會希望對方倒下,這一點很關鍵,因此,俄羅斯會繼續提供先進武器給中國,減輕自身的壓力,在經濟上,雙方有一定的互補性,俄羅斯可以保障中國的石油需求,中國則可以為俄羅斯提供優質廉價的輕工產品及電子產品。
最後是中國自己如何處理與周邊國的關系,特別是南海問題,拖絕對不是辦法,但戰爭更難達到目的,經濟手段更有效,對印度要強占市場,讓他不能發展或只能為我發展,也可以扶持反對派、巴基斯坦非法武裝製造不穩定因素,當然最重要的就是通過武力升級拖跨對方經濟。
中國在海洋上長期都不可能挑戰美帝的實力,如果馬六甲海峽被封鎖或是印度洋變得不安全,中國將斷絕與主要經濟貿易國的關系(特別是歐盟),所以目前中國在多處下手,如緬甸、巴基斯坦、中亞都在建立陸路交通線,本人認為只有中亞是安全的,因為這一條線全在內陸,美軍補給非常困難,而且中亞屬上海合作組織,中俄有根深蒂固的關系網路,在雙邊貿易方面,中亞各國跟中國互補性強,國內政治相對穩定,美軍難已控制。這一條線,中國的主要目的就是拉壟歐盟建立互利的貿易往來,這樣可以避免被西方強國隔離在文明之外,實際上歐盟表面對美帝言聽計從,其實一直想建立三足鼎立的格局(歐盟、中俄、美帝),提升它在國際舞台的地位與實力,由於歐元之前被美元打壓導致歐洲經濟出現危機,歐盟是敢恕不敢言,對美國一超格局非常不滿,這些年,歐盟一直在弱化自己的軍力,就是不想跟隨美帝與中俄為敵。
問題的最終解決只能等到中國足夠強大與美國攤牌,通過戰爭讓美國徹底降服,沒有其二選擇。實際上即使中國軍事上打敗美國也不能很好的解決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因為沒有國家會在領土問題上低頭,需要我們更多的政治靈活性。我們需要一種比歐盟更穩定、更有效率的形式完成亞洲的統一大業。
『陸』 現在國家電網就職前景怎麼樣
國家電網近年來的發展前景一直很被看好,其底蘊雄厚,樹大根深加上是關乎國家能源和經濟命脈的大型企業,就目前以及未來長遠來看,它的就業前景都是非常令人看好的,具體有以下幾點優勢。
1、國家電網的企業優勢
首先說到國家電網的經濟實力,是非常可觀和有前景的,作為超大型國有企業,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獨資公司,是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能源安全的特大型國有重點骨幹企業。
國家電網年營業收入23237億元,年實現利潤910億元。
2016~2017年蟬聯《財富》世界500強第2位、中國500強企業第1位。公司經營區域覆蓋26個省,覆蓋國土面積的88%以上,供電服務人口超過11億人。
2、正式編制
考生通過國家電網所有的考試,就可以成為正式編制員工。 不僅享受優越的福利待遇,而且擁有良好的發展空間。
3、職業選擇相對較多
國家電網每年的招聘單位和招聘人數較多,招聘崗位分布較廣,對於不同專業的畢業生來 說,在國家電網都能找到相對應的職位需求。
4、其他優勢
(1)不容易因為外在環境的變化,例如經濟風暴,大幅度裁員。
(2)國家電網酬勞穩定上升,部分考核機制,還是以「年資」為主,成果為輔。
(3)國家電網年資不因為內部調動,甚至企業間調動,而影響個人年資。
(4)國家電網對於「守法」的概念,遠遠強過私營企業;因為國家電網員工的權益相對被保護得更
好。
(5)國家電網更多的服務於計劃,工作相對壓力比私營企業小。
『柒』 國家電網招聘計劃近兩年有什麼變化
國家電網近兩年總體來說,呈現縮招的趨勢。2017年共錄用18883人,而2018年只錄用17681人,相比來說減少了1202人。以上數據來自奕誠哦,我是復制黏貼的
『捌』 國家電網公司三年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什麼
「一強三優」現代公司
建設世界一流電網,建設國際一流企業
以特高壓為主幹網架,........的堅強智能電網。
大概就是這個概念。網路搜一下就有的。希望能被採納。謝謝。
『玖』 電線電纜行業未來的發展會呈現什麼態勢
電線電纜行業是我國經濟建設重要的配套產業,廣泛應用於國民經濟各個領域,電線電纜是輸送電能、傳遞信息和製造各種電機、電器、儀表、汽車、機床等設備所不可缺少的基礎器材,電線電纜為電力行業和通信產業提供基礎設施,占據著中國電工行業四分之一的產值,是機械工業中僅次於汽車行業的第二大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近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大型電站、西電東送、電網改造等重大工程的建設,都預示著電線電纜行業具有較長的景氣周期,因此電線電纜行業也隨之將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
全球電纜行業發展現狀
隨著全球電纜市場的日趨成熟,世界電線電纜製造業增長幅度趨緩,2003-2007年全球電纜產量平均增長率為5.30%,這一數據到2008年下降為 1.20%,2009年為-7.70%。(數據來源《2010年中國電線電纜行業大會報告集》)在發達國家的經濟結構中由於製造業的比重逐漸下降和轉移,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經濟增長相對緩慢,形成了需求下降和產業高度競爭的市場格局。而像中國、印度等正在快速發展的新興經濟體對電纜的需求隨著經濟的發展快速增加。從世界電纜行業技術發展的趨勢來看,目前的發展方向是:大容量、超高壓、無油化、抗短路、高可靠、免維護。目前各電壓等級交聯電纜已逐漸取代傳統充油紙絕緣電力電纜,高壓及超高壓交聯電纜的應用日趨廣泛。歐美及日本目前對所使用的電纜要求越來越高,已嚴禁使用或進口非環保型電纜,並隨著歐盟 RoHS指令的頒布,生態環保電線電纜的大規模採用已經成為全球趨勢。近年來,由於亞洲新興國家經濟的快速增長,世界電線電纜的生產中心向亞洲轉移,帶動了中國、印度、越南、菲律賓和中東地區的埃及等國家電線電纜產業的快速發展,同時,中東歐地區由於歐洲統一、製造成本相對低廉,電線電纜行業增長也相當迅速。
中國電線電纜的發展現狀
電線電纜製造業在電工電器行業20多個細分行業中是產值最大的行業,占據四分之一的產值規模。中國電線電纜行業的發展呈現兩個特點:從總體上來講,電線電纜行業整體規模在增長;從結構細分上來講,電力電纜占電線電纜行業的比重不斷加大,電力電纜的市場空間仍然比較樂觀。隨著中國電力、石油、化工、城市軌道交通、汽車以及造船等行業快速發展和規模的不斷擴大,特別是電網改造加快、特高壓工程相繼投入建設,電線電纜行業規模增長迅速,2006年-2010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7.62%,遠遠超過GDP增長速度。電線電纜製造業工業總產值已從2006年的4,131.61億元上升為2010年的9,255多億元。我國已經成為全球電線電纜製造規模、市場消費規模最大的國家。
近年來我國電線電纜製造業工業總產值佔GDP的比重逐年上升,2007年突破2%,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有所下降,截止2010年底,這一比例達到2.31%的水平,電線電纜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我國電線電纜企業數量多且規模小,行業集中度較低。其表現為:中國電線電纜行業內的大小企業達9,000多家之多;2010年全國4,765家規模以上 (500萬及以上)電線電纜企業中,29家大型企業市場佔有率僅有14%。這種高度分散化的格局,不僅很難取得規模經濟效益,而且也加劇了生產能力過剩和市場的過度競爭狀況。
我國電線電纜行業中企業的區域分布性也非常明顯,主要集中在華東、華中以及華北地區,而中西部地區比重較小。其中華東地區電纜產業最為突出,占據行業的半壁江山,在規模實力和收入效益等方面相對具有較明顯的優勢。
我國電線電纜行業資本結構日趨多元化,國有、國有控股企業在行業中的地位弱化,民營、外資比例明顯增加,在中低壓電線電纜生產領域,國內民營企業已成為行業的主導力量。根據2010年的統計結果,電線電纜行業中私人控股企業所佔的產值份額為69%,企業數量佔比為75%,從業人員佔比為55%,利稅佔比達 71%。應用電線電纜的大型工程一般都採用招投標方式確定供應商,外資大型電纜企業因其技術方面的優勢,在部分行業競爭中仍處於有利地位,同時民營企業憑借技術創新、成本優勢、機制靈活,市場份額逐步提升,民營經濟力量不斷壯大推動了行業內市場化運作機制。
國內電線電纜產業產品結構中電力電纜、電氣裝備電線電纜、繞組線佔主要部分,並主要應用於電力、通信、建築、交通、汽車、船舶、家電等主要領域。以導體用量為表徵的我國電線電纜產品大類構成中,電力電纜、電氣裝備電線電纜、繞組線用銅量佔全部行業用銅量的89.00%,通信電纜等產品類的用銅量較低。
行業政策
根據國務院發布實施的《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國發【2005】40號)和《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發改委令2011第9號)的要求,除了用於新能源、信息產業、航天航空、軌道交通、海洋工程等領域的特種電線電纜以外的電線、電纜製造項目屬限制類項目,受到國家產業政策限制。 2006年6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加快振興裝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選擇一批對國家經濟安全和國防建設有重要影響,對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有顯著效果,對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有積極帶動作用,能夠盡快擴大自主裝備市場佔有率的重大技術裝備和產品作為重點,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導力度,實現關鍵領域的重大突破。」並在意見中確定了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設備、特高壓輸變電設備、大型船舶、海洋工程設備等16個重大技術裝備關鍵領域,這些鼓勵類項目都需要相應的特種電纜予以配套,因此專門為這些產業配套的特種電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國家的政策支持。
2009年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了《裝備製造業調整振興規劃》。會議指出,裝備製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各行業提供技術裝備的戰略性產業,加快振興裝備製造業,必須依託國家重點建設工程,大規模開展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工作;通過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礎配套件和基礎工藝水平;加快企業兼並重組和產品更新換代,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
2009年5月,國家發改委頒布了《裝備製造業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投資方向》(2009-2011),在「輸變電設備」大類中,核電電纜(K1)類,大跨越導線(500kv及以上)、倍容導線(500Kv及以上)等電線電纜產品被列入目錄。十一五期間,我國電線電纜行業得到了較大幅度的發展,年產值規模逐步提升,同時國內行業技術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也在不斷縮小,進口替代面不斷擴大,未來,我國電線電纜行業長期向好的基礎條件不變:
1、未來五年,我國城市化仍將處於快速發展階段,隨著城市人口增長和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電線電纜仍面臨廣闊的需求市場。
2、我國工業化在主要產品已經可以基本滿足國內需求的同時,發展先進生產技術、逐步淘汰落後產能、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對相關配套行業也帶來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3、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科技的進步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綠色環保、低碳節能、智能化、互聯化等新的發展趨勢,將為電纜行業提供新的增長點。
行業發展趨勢
2011年以來,中國線纜製造業隨著整個電工行業經濟向好而扭轉了2009年開始的低迷狀態,呈現顯著增長的態勢。中國電器工業協會數據表明,2011 年,電工電器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4,506.74億元,同比增長26.98%;完成銷售產值43,315.35億元,同比增長26.48%;產銷率為 97.32%;完成出**貨值5,991.98億元,同比增長19.22%,其中電力電纜行業同比增長12.75%。根據專家預測,我國線纜市場的需求還將持續增長。一是隨著新型能源產業的迅速發展,風電、核電等清潔能源迎來空前的建設周期,我國特種電纜的市場規模為每年400-500億元,占國內線纜市場總規模的20%-30%,而當前中國所需的高檔電纜幾乎全部依賴進口;二是通信所用的銅芯對絞電纜在今後10年仍將是寬頻用戶線的主角,預計幾年內,電話電纜銷售將出現第二次**,年銷售量有可能恢復到7000萬-8000萬公里,呈穩中有升的趨勢;三是雖然電子線材國內市場在宏觀上供大於求,但在品種、規格和特殊性能上還不能滿足彩電行業的需要;四是電力電纜總產值的25%,年產值近400億元,是一個很大的市場,而且電力電纜的市場容量還在以每年 8%-9%的增長率增長。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種特殊場所適用的具有獨特性能和特殊結構的特種電線電纜的需求日益增加,相對於普通電線電纜而言,具有技術含量高、適用條件較嚴格、批量較小、附加值高的特點,其技術要求是:阻燃、不含鹵素、不產生毒性和腐蝕性氣體、不含鉛等重金屬、易於回收利用等,廣泛應用於新能源發電、電氣化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艦船及海上石油開采、礦藏開發、高層建築大樓、重要軍事設施等,目前國內業中電纜80%以上需要進口,我國的生產技術水平較低,特別是一些中高端特種電纜,國內的生產能力和供給量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量,近幾年我國特種電纜的進口量增長率均在20%以上,隨著我國特種電纜製造能力的不斷提高,存在進口替代的趨勢。特種電纜應用行業非常廣泛,尤其隨著新技術發展將產生行的應用領域,因此特種電纜行業有較為廣闊的前景。
行業競爭格局
1、隨著國民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國家相關產業政策的引導落實,電線電纜行業也逐步優化和形成了金字塔型的市場結構。經過「十五」「十一五」近十年時間的發展,電線電纜行業伴隨著電力、石油、通訊、冶金等行業的發展逐漸形成了與壟斷型企業、產業政策促進發展的工業企業相配套的細分市場。形成了一部分中附加值的規模化市場和更高附加值的小眾化市場,其產品多以特種電纜為主。特種電纜市場具有技術含量高、進入門檻高、產品附加值高等特點,國內有實力參與的高端市場競爭的企業數量並不多,企業集中度相對較高。
2、結構發展失衡,不同細分領域競爭格局差異較大
現階段我國電線電纜行業產品結構較為突出的問題是普通電纜產品供應有餘,高端產品供應不足,產品結構性矛盾突出。在中低壓電線電纜市場領域,集中了國內絕大部分的電線電纜企業,因技術含量低,生產企業眾多,產能嚴重過剩。在高壓、超(特)高壓電纜市場領域,因技術要求高,需要雄厚的資金實力,尤其是超 (特)高壓電纜國內有效供給不足,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及國內未形成批量產品仍需進口。目前,在高壓、超(特)高壓交聯電纜領域中,500kV及以上的交聯電纜主要依賴進口、國內合資企業和幾家大型企業提供,競爭相對較緩,利潤水平較高。但隨著近幾年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不斷提高的電線電纜需求,世界排名前列的製造商如義大利普睿斯曼、法國耐克森等均已獨資或合資的形式進入中國市場,使得行業競爭加劇。
在特種電纜市場領域,因需要滿足特殊的使用環境、敷設方式、運行條件及專項功能等要求,因此在電纜的結構、絕緣和護套的材料等方面有特殊的要求,技術含量要求高,各領域基本上都有較高的准入資質要求,因此,產品附加值也比較高,利潤水平相對較高,其毛利率等指標均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3、產業集群和產業生產基地初步形成
與市場分布區域性明顯一致,在華東、華北等產業集中的區域內已形成了若干個具有一定特色的產業集群和產品生產基地,如華東地區江蘇宜興的電力電纜企業群、江蘇吳江和浙江富陽的通信電纜企業群、浙江臨安的射頻電纜企業群、安徽無為的特種電纜企業群,廣東珠三角地區的廣東東莞電子線纜企業群。
『拾』 2013-2014年,全球經濟形勢總體特點呈現什麼態勢
對當前的中國經濟形勢,我們應有全面的認識。經濟下行趨勢確實存在,壓力有,問題有,而且會持續一段時期。但同時也要看到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的提高,看到改革的全面推進。只有將這3個方面綜合起來看,才能全面認識新常態。」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應多層面觀察新常態下的經濟運行觀察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形勢,至少應有3個維度:一是數量、規模維度,二是經濟運行效益和質量的變化,三是改革的進展。這3個維度對應著新常態下經濟運行的「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化」3大特徵「2014年的主要經濟數據,顯示出中國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一些分析者僅僅關注這一表象,對中國經濟發展得出了悲觀的結論,少數人甚至將這種狀態與『經濟衰退』甚至『硬著陸』等量齊觀。這種看法肯定是不全面的。」李揚代表表示。李揚代表認為,觀察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形勢,至少應有3個維度:一是數量、規模維度,如經濟增長速度、物價水平、CPI和PPI走勢、財政收支變化、貨幣供求、國際收支等,這一維度展示的是經濟運行的數量側面;二是經濟運行效益和質量的變化,這一維度展示的是經濟運行的質量側面;三是改革的進展,這一維度展示的是經濟運行體制機制的變化,它揭示的是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可持續性。這3個維度對應著新常態下經濟運行的「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化」3大特徵。只有將這3個維度密切結合起來,我們才能對中國經濟的狀況及未來發展有清晰的認識。從這3個側面綜合分析當前形勢,李揚代表的判斷是:在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開始脫離投資驅動和出口驅動增長方式,正逐漸向更強調質量、更強調效益、更注重創新、更關注生態文明建設、更重視民生改善、更具可持續性的軌道過渡。降速提質增效是新常態下的關鍵變化經濟增長要關注量的變化,更要關注質的提高。我們一直希望經濟增長機制從投資增長型、外需引導型轉變到內需引導型,這個希望,在2014年開始實現。數據表明,我國經濟增長呈現著速度略有下降但質量效益穩步提高的新常態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同時,2014年我國經濟增長的質量、效益有所提高,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的動力逐步實現均衡發展,這些都是新常態下的積極變化。「經濟增長要關注量的變化,更要關注質的提高。這種提高,表現在效率和質量方面。」李揚代表說。首先,2014年我國勞動生產率較2013年提高了7%,顯示出效率對速度的良性替代。從經濟結構看,2014年,我國第三產業增長8.1%,超過了第二產業增速0.8個百分點。這一變化,導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48.2%,同比提高1.3%,高於第二產業5.6個百分點。這正是我們多年來孜孜以求但一直沒有發生的變化,這個變化在2013年實現了,2014年則鞏固了這一趨勢。從增長的動力上看,2014年最終消費支出對GDP的貢獻達51.2%,比上年提高1.3%,超過投資對GDP增長率的貢獻4個百分點。自上世紀末以來,我們一直希望經濟增長機制從投資增長型、外需引導型轉變到內需引導型,這個希望,在2014年開始實現。長期以來,我們希望經濟發展能夠在較低能耗、較低水耗和減少排放的基礎上進行,但長期未能實現。2014年,這些目標開始顯示出實現的可能。例如,2014年GDP能耗下降4.8%,超出了預期0.9個百分點;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下降5%以上,超過預期1個百分點;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是64.4立方米,同比下降5.6%,等等。另外,雖然增長速度下降,我國依然保持著居民收入增長率高於經濟增速、農民純收入增長率高於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這樣的「雙超」良好態勢。2014年,中國城鄉收入比近13年來首次降到3倍以下。同時,2014年我國國際收支差額繼續保持著佔GDP之比低於4%的態勢,增長對外需的依賴繼續下降。這些都表明,我國經濟增長呈現著速度略有下降但質量效益穩步提高的新常態。李揚代表特別指出,一些發生在局部地區的變化尤其值得關注。例如,2014年上海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投資增長率為6.5%,這個組合具有里程碑意義。長期以來,投資增長率2倍甚至多倍於GDP增長率已成通則,這本質上反映的是投資主導經濟發展的傳統增長模式。上海的這一變化之所以重要,就在於它在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突破了上述通則,就在於它告訴我們,投資與外需之外的動力,特別是創新,已經開始發揮重要作用。改革構成新常態的重要內容觀察中國經濟形勢,必須有改革這個維度。2014年,我國重大改革接連不斷,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織密社會保障「安全網」、深入推進自貿區建設、全面推出財稅體制改革,這些改革增強了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可持續性「觀察中國經濟形勢,還須有改革這個維度。」李揚代表強調。2014年,我國重大改革接連不斷,僅在經濟與生態文明建設領域